目标设置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5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5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学生作业出现困难无人辅导。
久而久之,他们对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
怎样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学习兴趣有待解决。
结题报告本课题与20__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市级教师小课题。
自立项后,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课题组成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作业,(主要是语数作业)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校地处较偏远山区,学生父母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他们都由爷爷奶奶或寄养人监管,而绝大多数监管人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即使有极少数家长就近打工或在家务农,但由于他们没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作业。
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只做简单的,或干脆不做作业。
加之小学生的天性爱贪玩,学习主动性差,久而久之,他们由只做简单的作业到不愿意写作业,进而发展到不写家庭作业。
随着写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渐渐地淡化,最后导致他们在学校也不愿意做作业。
这种现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问题。
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乃至生存大计。
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我们将大胆开展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献上一片爱心。
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此项研究有所成功,那将会为有类似情况的学校解决此类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因为,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开展此课题是势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窗口,也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反馈手段。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课题组希望通过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1、研究的目标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⑴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寻找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的内容:(1)教材内容生活化:①导入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广东省小课题结题报告
广东省小课题:《山区中学化学学困生转化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编号:GDXKT0319负责人:温梦华单位:广东省英德市第二中学《山区中学化学学困生转化研究》结题报告关键词:山区中学化学学困生转化摘要:通过对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化学学困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合理进行教学改进,在课堂教学方面积极探索成功案例,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设计,更好地掌控整个课堂,为我校提供一套值得推广的,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我校是一所属于山区范围的普通完全中学,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出来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特别是化学科。
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基础显得略差,而且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高中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基。
以人为本、助人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处在这一阶段的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的班级授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方面的学困生。
对于化学学科的学困生,根据学科特点,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可能更多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上,即学习策略水平的差异上。
因此,开展化学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并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化学学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2、问题的提出我校的办学宗旨是“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多年来在社会与家长中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
教学上贯彻“以文化立校,以质量强校,以科技兴校,礼仪育校”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及学生扩招带来的影响,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也逐渐清晰地暴露出来。
普遍学生的各科基础较差,无心上学的人较往年多了,学生在社会上接触的言论多了,特别是对学习无用的言论多了。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展示“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对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
研究背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设计并实施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况。
最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研究结果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活动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4. 科学探索活动的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论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验证了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报告应根据实际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撰写。
课题结题报告模板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模板范文一、课题背景。
课题名称,探究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某某现象的研究日益深入。
而某某因素作为影响某某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某某现象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究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机制,揭示其内在规律,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某某现象的发展和改进。
三、研究内容。
1. 文献综述,对某某因素和某某现象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相关理论和方法。
2. 理论分析,从理论角度分析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机制,构建相关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
3. 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验证研究假设,揭示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规律。
4. 结果解释,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探讨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机制,提出结论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研究成果。
经过研究,我们对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具体成果如下:1. 揭示了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规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提出了针对某某因素的管理建议,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某某因素对某某现象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的影响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七、参考文献。
[1] 作者. 文献1. 刊物名, 年份(期数): 页码.[2] 作者. 文献2. 刊物名, 年份(期数): 页码.[3] 作者. 文献3. 刊物名, 年份(期数): 页码.以上就是本课题结题报告的模板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范文5篇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范文5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范文一、问题的提出“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
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个性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
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理解的资料。
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资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
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因此,我们试图透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好处。
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资料,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
而且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构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资料: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资料。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__.1-20__.3)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022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5篇
2022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5篇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1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究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背景及意义课程改变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
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变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峻,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
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变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__省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楚。
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关心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开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开展与全面开展。
主要包含三个根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呈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养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1)
自课题研究以来,对写字教学的用心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写字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深深地体会到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写好铅笔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写好字,不仅是为了达到美观,巩固识字,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认真细致的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一认识出发,我在低年级的语文写字教学中,从自己的讲解抓起,课内外练习结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抓好学生的书写质量,促进素质教育。
(4)、遵循反馈原则,提高写字水平。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出现的问题不尽相同,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老师们手把手地教,一个一个地讲,不厌其烦。这样使每位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断的提高,更有利于其后的书法学习。
注重“练评结合”,就是说在写字课上把练字与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字练习是一种脑与手协调进行的操作活动,在这一操作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需要有较高的耐性。小学生年龄小,心理素质不稳定,如果长时间练写,精神就会疲劳,注意力会分散,练习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练评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体力、精神得到调节,消除疲劳感,以有利于完成写字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矫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行为,促使学生把字越写越好,兴趣越来越浓。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写字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素质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在写字教学中有所体现。写字教学其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文字从原始象形文字开始,经过真草隶篆书体演变而发展至今,其本身就是我国的文明史、文化史,所以进行写字教学无疑就是进行文化教育。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写字教学关系着学生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思想品质的修炼,长期学书练字,能锻炼沉着、耐心、坚毅等优秀品质。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汉字基本笔画、结字原理、章法布局的理解训练以及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可以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审美修养和鉴赏能力。然而,翻开学生的作文、日记,看看学生的试卷,字迹潦草,错字、别字很多,间架结构失调现象颇多等现象很令家长和老师担忧。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又有多少人动笔写字呢?又有多少人能写好字?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早就知道很多事只要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而动笔去写是无法与电脑操作相提并论的,很多人认为写字好坏已无所谓了,写字已快被电脑操作代替了。写字指导教学迫在眉睫,旨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美观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格,以及热爱学习、务实求美的良好素养。
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
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课题结题报告,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课题结题报告篇一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
(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这就要求学校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提出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
”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
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
体育小课题结题报告
体育小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名称: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研究二、课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篮球作为一项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篮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
因此,探讨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对于促进中学生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目标:1.分析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主要因素;2.探讨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3.通过实践验证所提出的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方法的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研究现状和成果;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主要因素;3.实验法:通过实验教学,探讨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4.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所提出的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方法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内容:1.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主要因素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主要因素,为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提供依据;2.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探讨:结合文献资料和实验教学,探讨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3.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方法的有效性验证:通过实验教学,验证所提出的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方法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成果:1.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的运动基础、教练员的教学方法、训练时间、训练强度等;2.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包括:加强基本技术训练、注重战术素养培养、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提高训练强度等;3.通过实验教学验证,所提出的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启示:本课题研究对于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为中学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
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小课题结题报告(一):一、课题背景及界定从国家层面看: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供给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经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从教育教学的实践看: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课程资料较为抽象,课程资料较多,课本教学材料具有相对滞后性,使得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的重难点突破一向以来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而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课重难点突破这一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宄和分析,不仅仅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理念的突破创新供给了指引,也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供给了极赋操作性的新思路。
从学科的要求看: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对以往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更新,核心素养培育着眼于学生基于完整生命个体的基本属性,从对于必备品格和关键本事的培育入手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化,思想政治学科,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整合的效果就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梦想的中国公民;在理性精神方面,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经过主动学习,体验发现的乐趣,做社会生活的参与者,等等,让学习者的进取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很大提高,也让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样态。
胡铁生认为微课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呈现方式,它更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微课并进行实践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6篇)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6篇)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1我校于__年3月承担了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于__年3月形成方案,实验时间原计划从__年3月——__年年__月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推迟到20__年11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
获得了7篇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奖项,2次州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活动。
课题能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定研究目标。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
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
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
__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
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
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
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
__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
小课题研究结题详细报告范例.doc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例为了促进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撰写好结题报告,现搜集以下结题报告范例,供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范例1:《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
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
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
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
小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课题结题报告在县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祁门县芦溪中心学校和渚口中心学校两校联合申报的市级课题《微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顺利完成了两年的课题研究任务,现就课题取得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趋势应呈多样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个性化选择,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微课”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正是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些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其中,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设置问题情境,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疑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源,让“微课”逐渐成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最佳工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重要作用。
微课的制作主体是教师,本课题一方面重在实践层面探究小学各学科微课的设计策略。
从微课内容(知识点和概念讲解、技能训练、过程演示、微探究、微练习、微游戏等)的选择、课件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思维过程展示,表现方式选择等层面进行探讨,形成一些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微课设计的方式方法和规范要求。
另一方面,探究微课资源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微课资源作为一种手段,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如何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是探究微课资源对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方式的影响和改变。
如何发挥微课资源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上的实效性。
课题结题报告模板8篇
课题结题报告模板8篇课题结题报告模板1一、问题的提出1.问题提出的背景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
然而老师们会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表现沉默,特别是农村小学里面的孩子。
沉默的学生往往表现各有不同。
一是没有发言的愿望,学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
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学生当教师问题提出时,看似在认真思考,却不会思考,没有答案,当然也就不举手发言。
三是没有发言的习惯,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来到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的,不是来发言的,于是稳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却不举手发言。
四是没有发言的勇气,生在农村,见识狭小,感觉低人一等,即使听懂了问题,有了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
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视,失去了许多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许多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
首先,课堂沉默的学生人数众多。
据我观察,这些沉默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的60%,几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惊讶,而且,似乎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其次,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
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反过来促使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成绩落后;越是成绩落后,也就越是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不久,发言乃至班级事务与他们似乎无关,他们已经成为班集体的“边缘人”。
三是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
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1.课题界定:(1)关键词之一:“农村小学生”。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第一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为了圆满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使日常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也为迎接明年的毕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结合本人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今年所担任的六年级(1)班的学生,共有43名学生,其中女生18人。
这个班级是我从四年级一直带到了今年六年级,是个师生都相互了解的班级,是个很有凝聚力的班级。
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平时喜爱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但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没有学习兴趣或是留守学生,还需要老师加强管理,培养兴趣,争取这部分学生成绩能有所提高。
新学期中,一方面要加强“双基”训练,一方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阅读”、“习作”、“练习”和“学和做”组成。
1.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
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2.关于习作。
本册课本共安排了7课。
3.关于练习。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
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总的目的要求1、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2、准确认读209个生字。
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5个字.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和写毛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教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
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
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课题结题工作报告范文
【导语】⼯作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课题结题⼯作报告范⽂,欢迎阅读!1.课题结题⼯作报告范⽂ ⼀、问题的提出 吕叔湘先⽣也曾说:“回忆⾃⼰的学习过程,得之于⽼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百分之七⼗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 ⼆、研究⽬标 探寻农村⼩学⽣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理基础,并探索⾏之有效的矫正⽅法,最终培养农村⼩学⽣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学三~六年级的学⽣。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进⾏⼀次全⾯的调查。
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的的调查、对阅读⽅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法 调查法,⾏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标 第⼀阶段:准备阶段(2019.9⾄2019.1) 制定课题⽅案,对现状进⾏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阶段:实施阶段(2019.3⾄2019.6) 1、根据课题⽅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9⾄2019.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员情况及分⼯ ⼋、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
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课题研究领导⼩组,建⽴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设置与表述方式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执笔:易安定)一、课题背景及界定(一)课题研究背景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期望的结果。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师生共同努力、全力达成教学目标。
如果说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那么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检测就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
正确设置教学目标并能够准确、明确地表达(叙述)出来,既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准确、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可以说,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有效教学的标志。
如果教学目标设置不当,对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关人士(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的重视,相当多的教师凭经验上课,教学目标被冷落或束之高阁。
当前,教学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 笼统、模糊、抽象。
如“培养××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有感情地读课文”等,正确的废话,无法操作,无法落实,也无法检测。
2. 面面俱到,大话套话。
如某教学设计在一节课上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多达10余种,似乎凡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都要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这同样是无法落实的。
3. 行为主体混乱。
如“通过观察、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前者的主体是学生,后者的主体是教师。
“使学生……”“让学生……”之类的表述更是普遍,明显的主体错位。
4. “三维”设置混乱。
目标归类不准确或无法归类。
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是“三维目标”中的哪一“维”?“正确”是知识要求,“流利有感情”是技能要求(“有感情”也是情感要求),“朗读”是方法要求,而要达到上述标准则需要“过程”(“朗读”本身就是“过程”),不是一次“朗读”就能实现的。
5. 过程与结果分开,方法与内容分离。
“三维目标”分开表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应目标的达成似乎有各自的途径和方式。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就是“目标不明确”。
我们知道,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好课”的首要标准就是“目标明确”,然而设计的目标都不明确,上课又怎能做到“目标明确”呢?“目标不明确”等于“无目标”,“无目标”的教学怎么可能保证其“有效”呢?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还属于“盲区”,连各种版本的“优秀教学设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表述”不恰当的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开展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设置与表述方式研究”,并申报了市级小课题。
该课题于2014年8月30日被安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立项号XKT2014211。
(二)课题界定教学目标,就是对教学活动所要促成(学生)的身心变化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简言之,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预期的(学生)身心变化。
①教学目标按照层次划分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课时目标从属于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从属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本课题所研究的“教学目标”即为“课堂教学目标”(简称“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即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方式是指叙述形式方面的规范要求,包括目标包含的要素、“三维”目标的关联性(即分别叙述还是融合在一起)以及词语的指向性(方向和标准)等。
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所以本①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61.课题也涉及到教学目标内容方面的要求。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
教学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学段虽有其特殊性,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如教学目标的“三位一体”。
所以,本课题以小学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语文、数学、科学三个学科为样本,获取相关的资料和案例,总结教学目标设置与表述的基本经验并丰富相关理论。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形式。
虽然,教学目标的“质量”(科学性和合理性)关键在内容,但是其“内容”十分复杂,同样的教学内容因其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也会不同,所以不可以对教学目标的内容作出统一规定。
对此,我们只能提出原则要求,即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正确)、符合学生实际(准确)。
本课题研究旨在在教学目标理论和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探索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一般策略和表述方式,为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和建设高效课堂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范式。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本课题研究以教学设计理论、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传统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着眼高效课堂建设,大胆创新,科学设计,力求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以最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因而教学目标设计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并就教学目标的来源及设计要求做了具体阐述。
现代学校管理学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所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都应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是正确准确和明确具体的,而且是可操作、可检测的。
课堂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也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教育和提升;反过来,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又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教学目标设置与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教师的教学观念理念问题,更有教学设计的方法技术问题,对此展开研究,以明确认识、端正态度、规范表述,这既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6月前),整理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2014年7月——2015年6月),梳理教学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课题假设”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总结得失,并逐步推广;形成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三科教学设计案例。
第三阶段(2015年7月),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法。
认真阅读有关教学设计理论专著和教学目标理论文章,梳理教学目标理论,指导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附后)。
2. 经验总结法。
认真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做法,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探究改进策略。
3. 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总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总结提炼教学目标设置新模式。
4. 比较法。
将“三维”一体的表述方式与分别表述进行比较,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验证“三维一体”表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主要措施1. 调查研究。
通过“推门听课”、参加学科教师的研修活动、查阅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状况和课堂教学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症结,采取对策。
2. 培训引领。
利用教师培训和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向一线教师介绍“教学目标”相关理论,传播教学设计(重点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指导教师运用“三维一体”形式表述教学目标。
3. 骨干示范。
挑选省级教学能手参与本课题研究,形成典型案例,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顺利地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成果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与表述的基本认识教学目标设置要在正确、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即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准确,就是确定目标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期望的结果与现实水平的差距),目标要适度,目标过低或过高都没有意义;所谓明确,就是目标是否达成可以测量。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现代汉语词典》对“明确”一词的解释是“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
“清晰明白”已经清晰明白了,无需再解释;“不移”是“不改变”“不放弃”。
笔者认为,这里的“不改变”不是不能变,而是确定的、具体的,不是可大可小的“橡皮筋儿”;“不放弃”就是目标一旦确定必须达成,否则“目标”就失去了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利民在《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教学目标有四种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形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唯有“行为目标取向”才符合“目标明确”的要求,这就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按照上述解释,我们认为“目标明确”应包含下列四个要素:第一,主体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是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结果,也就是预设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获得的体验和经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就是教学目标的主体。
不少老师虽然能说出一大堆新课程理念,但在潜意识里还是认为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和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多少学生就应该接收多少,教师想要学生怎么样学生就该(或就能)怎么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被束之高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诱导”,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清楚学习的任务和方向,也不清楚预期的结果和标准,而这正是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源,但却被老师一再地忽视。
第二,维度明确。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涉及7个互相联系的要素,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素”的相关知识也应该是教学常识,因为不同的目标要素就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如,感性知识主要靠感官去感知、理性知识则要靠思维来获得,“技能”主要靠练习;“过程”主要强调学生经历,“方法”既包含知识也包含技能,“方法”的获得既来自教师的指导与传授更需要自己的感悟和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为复杂,既需要对认识对象的准确认知,也需要亲身体验,还受主观需要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