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合集下载
2020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课件(84张)
![2020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课件(84张)](https://img.taocdn.com/s3/m/26fc5040d5bbfd0a795673bb.png)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 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 哀情 ,别具韵致。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看景与情的关系:
• 触景生情(即景抒情、情随景生闺)怨-----先写景后抒情。 诗人写作之前闺没中有少什妇么不情知思愁意,念春,日偶凝然妆遇上到翠某楼种。景物, 忽有所悟,于忽是见某陌种头情杨思柳油色然,而悔生教。夫婿觅封侯。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 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 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 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 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 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 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 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 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 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 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1.视角: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2.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
觉、味觉、嗅觉) 3.状态:动静或虚实 4.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其他描写方法: (1) 虚实结合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 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 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 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 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 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 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看景与情的关系:
• 触景生情(即景抒情、情随景生闺)怨-----先写景后抒情。 诗人写作之前闺没中有少什妇么不情知思愁意,念春,日偶凝然妆遇上到翠某楼种。景物, 忽有所悟,于忽是见某陌种头情杨思柳油色然,而悔生教。夫婿觅封侯。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 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 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 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 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 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 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 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 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 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 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1.视角: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2.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
觉、味觉、嗅觉) 3.状态:动静或虚实 4.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其他描写方法: (1) 虚实结合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 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 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 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 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 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 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2020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
![2020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3fb6e2a417866fb84a8eaf.png)
古诗词 鉴赏
理解辨析诗歌内容
理解辨析诗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诗歌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曲的内容。比如送别诗多 写离情别绪;咏怀诗多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咏史诗、怀古诗多写 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 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 愿望。
诗歌常见的情感分类:
诗歌情感分类
具体表达的情感
思乡怀人
游子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闺 怨)……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抒发山河沦丧的悲痛; 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的离乱;担心 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
人生志向 送别感怀 人生感受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 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 田园之志…… 依依不舍;坦陈心;勉励劝慰;寄托人生感 慨于依依送别之中…… 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感伤世 事多变……
(4)理解诗歌意象。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 之“意”。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 杨柳常表示离别,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 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等,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 诗人的感情。
(5)理解诗歌主旨。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深入 理解诗句间的关系,切不可孤立地去理解。除此以外,还要多 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诗句,尤其是结尾的诗句,它往往揭 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3)联系诗歌背景。有些诗歌,仅仅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还 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如在 理解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 诗时,就可以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 焚掠一空,满目凄凉,山河依旧但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 城荒凉。在此兵荒马乱之时,亲人之间音讯隔绝,久盼音信 不至,所以诗人发出了“家书抵万金”的沉痛感慨,表达了 对亲人的思念,写出了战时人们处境的困难。
理解辨析诗歌内容
理解辨析诗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诗歌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曲的内容。比如送别诗多 写离情别绪;咏怀诗多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咏史诗、怀古诗多写 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 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 愿望。
诗歌常见的情感分类:
诗歌情感分类
具体表达的情感
思乡怀人
游子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闺 怨)……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抒发山河沦丧的悲痛; 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的离乱;担心 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
人生志向 送别感怀 人生感受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 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 田园之志…… 依依不舍;坦陈心;勉励劝慰;寄托人生感 慨于依依送别之中…… 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感伤世 事多变……
(4)理解诗歌意象。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 之“意”。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 杨柳常表示离别,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 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等,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 诗人的感情。
(5)理解诗歌主旨。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深入 理解诗句间的关系,切不可孤立地去理解。除此以外,还要多 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诗句,尤其是结尾的诗句,它往往揭 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3)联系诗歌背景。有些诗歌,仅仅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还 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如在 理解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 诗时,就可以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 焚掠一空,满目凄凉,山河依旧但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 城荒凉。在此兵荒马乱之时,亲人之间音讯隔绝,久盼音信 不至,所以诗人发出了“家书抵万金”的沉痛感慨,表达了 对亲人的思念,写出了战时人们处境的困难。
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专题》精品课件(共33张PPT)
![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专题》精品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83b6689ec3d5bbfc0a7431.png)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下兰芽短浸溪;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古体诗
诗
五言绝句 四句
中 国 古
唐代成就最高 近体诗 (形成 于唐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八句
典
词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
(《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
残红)
多传达 青春易 逝、人 生无常 的深沉 喟叹和 哀愁。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 头。
《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表达离情别绪、 多愁。 舟 思乡、愁苦之情。 (《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三、意境概念: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 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 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 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景 象。
二、古诗词中意象的归纳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 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 情感 / 思想
例句及出处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 多表达豪情、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山下兰芽短浸溪;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古体诗
诗
五言绝句 四句
中 国 古
唐代成就最高 近体诗 (形成 于唐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八句
典
词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
(《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
残红)
多传达 青春易 逝、人 生无常 的深沉 喟叹和 哀愁。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 头。
《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表达离情别绪、 多愁。 舟 思乡、愁苦之情。 (《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三、意境概念: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 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 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 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景 象。
二、古诗词中意象的归纳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 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 情感 / 思想
例句及出处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 多表达豪情、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文本阅读)八下(共70张PPT)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文本阅读)八下(共7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a485557cd184254a35350a.png)
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 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 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 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战乱以来, 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 亮!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八年级下册
44 如梦令 46 蒹葭 48 子衿
45 关雎 47 式微 4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 卖炭翁
53 题破山寺后禅院
54 送友人
55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6 卜算子·咏梅
文本阅读
44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注:蓝色字为易错字,画线句为名句或重点句。
上一页 下一页
诗意与主旨
诗意: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
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 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 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 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 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 又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上。一页 下一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一页 下一页
诗意与主旨
诗意: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
没有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捎个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https://img.taocdn.com/s3/m/1c34fc9284254b35eefd3478.png)
-3-
整体阅读方略 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程序 一、审标题,明内容,捕捉情感线索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 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 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1.看题目猜测内容走向。 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秋日”交代 时间;“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交代内容。据此可猜测诗歌的内容可 能是:朋友新居落成,写诗抒情。 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发临 洮”“赴北庭”,交代事件;“留别”交代内容。据此可推测诗歌要写沿 途景象,抒思家报国之情。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 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四、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
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 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 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
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 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虽丰富复杂却不杂 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 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六、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_古诗词赏析优秀PPT(23张)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_古诗词赏析优秀PPT(23张)](https://img.taocdn.com/s3/m/41b6783db9d528ea80c779b2.png)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所呈现的景象。
[答案]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映衬红花,在临水的 村庄,依山的城郭,随处可见迎风招展的酒旗。
知人论世
❖ 理解诗词时挖掘作者的内心世界,人生境遇, 体会主旨,首先要了解诗歌作者,诗歌题裁,联系 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生境遇常常在作品中透露出来,并且往往渗透到 同期的许多作品中。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 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
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 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饮酒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抒情往 往不会 单独出 现在文 中,它 常与记 叙、描 写、议 论等结 合在一 起。一 般来说 ,直接 抒情一 般要与 议论结 合在一 起,而 间接抒 情一般 与叙述 、描写 结合在 一起。
❖
4. 借景抒 情又称 寓情于 景,是 指作者 带着强 烈的主 观情感 去描写 客观景 物,通 过景物 来抒情 。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 第02讲 分析鉴赏类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 第02讲 分析鉴赏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2e1cfcbed5b9f3f80f1c35.png)
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6.典故错误。比如原文没有运用典故,选项却设误为运用了典故;或者选项对原文中运用的
典故分析不当,包括(bāokuò)对内容分析不当、对典故的意蕴运用不当等。
7.手法混淆。比如混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指借对自然景物 或生活场景的描绘,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托物言志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的描 述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心愿。情景交融则是指情与景交织在一起,作者 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景物,使它们充满主观色彩,从而传递出自己的心绪和 情感。在答题时,考生要注意这三者的区别。 8.表达错误。比如选项中说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表达方式,实际上诗歌中并非如此;选项 中说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实际上诗歌是以另一种表达方式为主;选项中说写景抒情, 实际上诗歌是写人记事。
第四页,共二十六页。
考点六 作品构思 【考点概述】
涉及多个考查的角度,一是写景的角度、顺序,如2015年江西卷第8题的B项“诗 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yuǎnjìn)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二是句子 在结构中的作用,如2016年江西卷第7题的B项“‘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整体构思特点,如2017年江西卷第7题的C项“诗歌构思奇特, 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错。
3.整体特点有误。对构思新巧的作品设误为构思寻常;对构思寻常的作品设误为构思新巧。
第六页,共二十六页。
【辨析方法】
1.抓住写景的句子。从关键字词中概括其写了哪些景物,遵循了怎样的顺序,分析写景的角度
( jiǎodù)。
2.分析整个作品的内容。分析作品结构,对句子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确定其作用。 3.熟知各类诗歌的构思特点。掌握一般规律,认识新巧布局,能够识别,懂得鉴赏。
6.典故错误。比如原文没有运用典故,选项却设误为运用了典故;或者选项对原文中运用的
典故分析不当,包括(bāokuò)对内容分析不当、对典故的意蕴运用不当等。
7.手法混淆。比如混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指借对自然景物 或生活场景的描绘,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托物言志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的描 述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心愿。情景交融则是指情与景交织在一起,作者 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景物,使它们充满主观色彩,从而传递出自己的心绪和 情感。在答题时,考生要注意这三者的区别。 8.表达错误。比如选项中说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表达方式,实际上诗歌中并非如此;选项 中说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实际上诗歌是以另一种表达方式为主;选项中说写景抒情, 实际上诗歌是写人记事。
第四页,共二十六页。
考点六 作品构思 【考点概述】
涉及多个考查的角度,一是写景的角度、顺序,如2015年江西卷第8题的B项“诗 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yuǎnjìn)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二是句子 在结构中的作用,如2016年江西卷第7题的B项“‘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整体构思特点,如2017年江西卷第7题的C项“诗歌构思奇特, 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错。
3.整体特点有误。对构思新巧的作品设误为构思寻常;对构思寻常的作品设误为构思新巧。
第六页,共二十六页。
【辨析方法】
1.抓住写景的句子。从关键字词中概括其写了哪些景物,遵循了怎样的顺序,分析写景的角度
( jiǎodù)。
2.分析整个作品的内容。分析作品结构,对句子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确定其作用。 3.熟知各类诗歌的构思特点。掌握一般规律,认识新巧布局,能够识别,懂得鉴赏。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b8cc58102de2bd97058847.png)
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 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又含有 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 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送张四 王昌龄 (2015年无锡中考)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 古诗鉴 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
2、描绘画面题
吉祥寺赏牡丹苏轼(2019年泰州中考)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醉归的情景?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 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长寿山居元夕①(2019年盐城中考)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出身在一个 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 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 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 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 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 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 古诗鉴 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 古诗鉴 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 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 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 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 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 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 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 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 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又含有 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 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送张四 王昌龄 (2015年无锡中考)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 古诗鉴 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
2、描绘画面题
吉祥寺赏牡丹苏轼(2019年泰州中考)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醉归的情景?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 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长寿山居元夕①(2019年盐城中考)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出身在一个 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 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 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 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 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 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 古诗鉴 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 古诗鉴 赏复习 课件(共32张PPT)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 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 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 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 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 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 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 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ppt复习课件.ppt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ppt复习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b7b71cc767f5acfa1c7cdf5.png)
2014中考 《早春呈水部张 (1)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2分)
十八员外》 韩
愈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
2015中考 《江城子·密州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中“狂”字用得好,
出猎》苏轼
请作简要赏析。(2分)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了西汉魏尚的
典故,有何用意?(2分)
【答题要点】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 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 )的情感。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 “争”“啄”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 要分析“争”“啄”好在何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怎样写?
•——品析诗词语言、 表达特点。
•1、炼字 •2、赏析句子
古诗词鉴赏
【题目形式】 1、说说使用某字的好处。 2、某字能否被替换?为什么? 3、说说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不仅形容出红杏的 众多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 喜爱。
试说出下面诗句的用字精彩之处。
例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例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望 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020版江苏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共161张PPT)
![2020版江苏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共16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7f327f4b73f242336c5f5c.png)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 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 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 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 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 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 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 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4.(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 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 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 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 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 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 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 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 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4.(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 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文本阅读)八上(共75张PPT)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文本阅读)八上(共7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7a2b64c5f0e7cd18525360a.png)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诗意与主旨
诗意: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
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 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正挺立。难 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 耐寒的本性!
(2)《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 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
上一页 下一页
文本阅读
35 梁甫行 〔三国〕曹植
注:蓝色字为易错字,画线句为名句或重句。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
上一页 下一页
36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注:蓝色字为易错字,画线句为名句或重点句。
文本阅读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上一页 下一页
诗意与主旨
诗意: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 ,
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 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察骑 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上一页 下一页
主旨: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
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 中灵魂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 种豁达情怀。
2020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ppt
![2020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df53c3e009581b6bd9ebc7.png)
教材链接:《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边塞征战 诗是以边 疆地区军 民生活和 自然风光 为题材的 诗
内 容
边塞诗多表 现从军出塞, 保家卫国, 民族交往, 塞上风情; 或抒报国壮 志,或发反 战呼声,或 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 面:主要有 夸张、对比、 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 方面:常用侧面烘 托、动作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 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
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
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 生活的向往。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情人或亲朋好
的范围极广,交融。
内 涵
友离别,送别 之际,人们往 往设酒饯别,
内 有君臣官场 (2)烘托:不直 赠别,有市 接写人的离情别
容 井朋友相别,绪,而是通过写
折柳相送,吟
有亲人情人 眼中物有伤离之
诗赠别,表达
离别
意来烘托人的伤
依依不舍之情
离之深。
①标题中往
往有
“送”“别
”“赠”“
酬”。
②常见意象:
(1)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借怀古 (2)对比手法, 叹今叹 描写眼前衰 内 容 个人命 败、荒凉的 运的坎 景象,与历 坷 史上的繁华 兴盛形成鲜 明的对比。
标题中有 “咏史”、 标 志 “登有怀某怀古古、迹古”、情感 迹、古人 名等字眼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总)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8e500bad02de80d5d8401a.png)
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 ________的心情。
• 答案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 4.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 手法。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结合 《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 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 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 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 “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 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 直接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万亩良田”错,“井” 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
• 11.“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 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 B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 答案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 4.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 手法。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结合 《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 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 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 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 “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 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 直接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万亩良田”错,“井” 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
• 11.“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 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 B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文言文阅读课件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文言文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53376a647d27284a735119.png)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考点三 文言句子翻译】 (1)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2分)
(2)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3分)
【答案】(1)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 的。 (2)关羽远在荆州,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您这样做)恐怕不妥 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要字 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冠”“悦”等词要翻译到位。另 “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 为“该不会”“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让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子刘磐
驻军长沙攸县。等到曹操攻克荆州之后,命黄忠代理裨将军,仍从事之前的任 务,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征讨南方各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 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 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忠勇刚毅是三军中首屈一指的。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 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 部队。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勉励并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 敌,鼓声和呐喊声震天动地。此战黄忠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
3.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划分节奏。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 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是字,“甫”是男子美称, 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
考点二 文言词语的含义 近5年必考
一、文言实词 第一:对教材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熟稔于胸,积累
词汇。 第二,针对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5a739133d4b14e84246813.png)
技法精讲 考点五 把握情感 近6年必考
【常见题型】 1. (2019.5)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 (2018.5)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 (2017.5) 尾联中的“……”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2016.5)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题思路】 1.辨题材,知情感
பைடு நூலகம்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 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志同道合,具有高 洁的志趣。 【解析】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 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如2019年宿迁卷《夜泊旅望》一诗的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 霜”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 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什么景象,最后点出颔联表达了诗人的 什么情感。
第3讲 从情感、人物形象角度鉴赏
1. [2018·宿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 山中
技法精讲
考点一 画面描绘 2016、2015、2014、2012年考查
【常见题型】 1. (2016.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 2. (2015.19)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3. (2014.18)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 4. (2012.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的情景。
2. [2019·枣庄]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江雪 柳宗元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句子连贯与仿写课件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句子连贯与仿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d2660e01f69e3142329450.png)
中
考
二、抓住五种句子
真
题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句是结束上文话题并引出下文话题的句子,是
精
选
标示两层意思转换的关键。
专
省略主语的省略句。这类句子承接前面句子的主语,省略了句中主语,要
题 技
寻找与其有同一主语的句子。
法 精
相同词语的同词句。这类句子至少含有一个相同词语,论述的话题密切
讲
相关,常会“相邻而居”。
专
的。如2019年重庆B卷、黄冈卷、鄂州卷的选项:
题
技
[2019·重庆B]
法
精
A.③①⑤②④
B.⑤②③①④
讲
C.⑤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⑤④
随
[2019·黄冈]
堂
巩
A.①⑤②③④
固
训
C.③②⑤④①
练
B.①⑤③②④ D.③①②⑤④
中
考
[2019·鄂州]
真
题
A.④②①③⑥⑤
精
选
C.⑥④②①③⑤
B.⑥②④③⑤① D.④③①②⑥⑤
技
法
频次不高,但复习时不容忽视。
精
讲
随 堂 巩 固 训 练
中 考
考点一 句子连贯
真
题
角度一 句子衔接
精
选
一、看填入语句的位置
专
句尾衔接。填入文段结尾处,这类句子一般是总结全文,揭示文段的主旨、
题
技
结论。
法
精
句中衔接。填入文段中间,这类句子一般是承前启后或展现论证过程、说
讲
明过程。
随 堂 巩 固 训 练
重要性,②①④句应连贯排列。③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与后文的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文学文化常识课件
![宿迁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文学文化常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d2a5c96529647d26285219.png)
随
文化类内容。
堂
巩
固
训
练
中
考
真 题
本书《教材精华》详细梳理统编版教材重要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详见
精 选
《教材精华》梳理(二)(三)
专 题 技 法 精 讲
随 堂 巩 固 训 练
中
1. [2019·金华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考 真
A.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对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为薨、百岁
精
讲
是词牌名, “密州出猎”是题目。
随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明了一年中气候变化和农事
堂 巩
季节。“清明”“端午” 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固
训
练
中 考
【答案】D
真 题
【解析】“端午”不属于二十四节气,D项错误。
精
选
专 题 技 法 精 讲
随 堂 巩 固 训 练
考
真
记》,还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史记》,都能从不同方面给予我
题
精
们启发。
选
专
【答案】A
题 技
【解析】A项中“«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不是
法 精
“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
讲
随 堂 巩 固 训 练
中 考
【考情总结】
真 题
宿迁近5年中考,只有2019年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其
专 题 技 法 精 讲
随 堂 巩 固 训 练
中
2. [2019·徐州模拟]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考 真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法精讲 考点五 把握情感 近6年必考
【常见题型】 1. (2019.5)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 (2018.5)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 (2017.5) 尾联中的“……”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2016.5)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题思路】 1.辨题材,知情感
(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考点二 内容理解与 概括】
【答案】作者愁:离家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细读诗歌,整体把握 诗的内容,并结合注释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愁”的原因。此诗是作者自请 外任,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所以从“中宵起望乡”一句可知这忧愁里面 有乡愁的成分;“沙明”四句是诗人中宵望见之景,给人一种清冷、空旷的感 觉。结尾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遥远,实质上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不知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
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如2019年宿迁卷《夜泊旅望》一诗的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 霜”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 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什么景象,最后点出颔联表达了诗人的 什么情感。
第3讲 从情感、人物形象角度鉴赏
1. [2018·宿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 山中
【答案】“入”是映入之意,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 底,映在池塘中的楼台的影子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写出了此时楼 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解析】考查炼字,要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技法精讲 考点三 炼字 2013、2012、2011年考查
【常见题型】 1. (2013.6) “××”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 (2012.6) 请说出“……”中的“×”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妙处。 3. (2011.6) “……”中的“×”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思路】 中考对句子的赏析,可采用下面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句子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句子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并结合具体字词进行分析。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句子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
思。 (4)把握情感。概述出题干所要求解答的内容,概括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
的感情。
第2讲 从语音角度鉴赏
[2016·宿迁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 象。(3分)【考点四 赏析句子/考点一 画面描绘】
(3)颈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 一项是 ( D )(3分)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2015·宿迁]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夜 杜耒
(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解析】考查诗歌的主旨。此诗写夏日风光,分析诗人的心境要联系 诗歌的具体内容。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 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形象。
(3)[原创]“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 【考点三 炼字】
古代诗歌题材不同,表达的情感会不同,同一题材,所包含的情感总有很多 相似之处,辨别题材是了解情感的方法之一。
4. (2009.7)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答题思路】 (1)整体把握。要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 (2)明确主旨。确定诗歌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征战诗等,初
步掌握诗歌主旨。 (3)抓关键词句和主要意象。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了解意象所表达的意
境,同时传递出作者的独特的心绪 ,表现出作者的绵长无穷的千古
兴亡之感
【答题模板】 ×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或点出该字烘托了……的意境,或表达了……的情感)。
考点四 赏析句子 2019、2016年考查
【常见题型】 1. (2019.5)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2. (2016.5)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技法精讲
考点一 画面描绘 2016、2015、2014、2012年考查
【常见题型】 1. (2016.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 2. (2015.19)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3. (2014.18)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 4. (2012.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的情景。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
水、
、
、
、
。(3分)
【答案】高山 落叶 秋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两首诗中的“山山”“湘山”可 以确定同有“高山”,“黄叶飞”“落叶”可以确定同有“落叶”;“高 风”(根据第四句中“黄叶飞”,可以确定季节为秋季)“秋风”可以确定 同有“秋风”。
【答案】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 晶帘,调动了视觉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 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解析】考查诗句赏析和画面描绘。赏析诗句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本题 适合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描述诗意,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适当地 联想和想象,要用描述的语言。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考点一 画面描绘】
【答案】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 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解析】题考查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入手,要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答题思路】 这类题往往选一些写景的语言优美的句子进行考查,解答时可以: (1)梳理意象。明确全诗出现了哪些景物。 (2)变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诗歌情境中,假设自己是作者,以作者的角度去
观察景物。 (3)适当想象。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
造,对诗句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 (4)语言优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5)结合意境。在对画面的描绘过程中,要渗透诗歌或诗句所营造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围
【小贴士】 常考的炼字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叠词,同学们要注
意这些词的作用和答题要点。
常考炼字类型
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
示例
动词
统摄全篇,突出动态、变化、气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
,有时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 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
,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画面动态感, 全诗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
【答题思路】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
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 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题的答题要点: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字不离句”,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 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看该字是否运用某种方法,如拟人、比喻、双关等。 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 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思想感情。
2. [2019·枣庄]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2分)
【答案】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对人物的 描写、具体事件和环境衬托等方面思考,根据“孤舟”“独钓”可以看 出渔翁的孤独、寂寞;根据“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环境可以看出 渔翁顽强、不畏严寒、孤高傲世的特点。
国的壮志豪情
修饰限制动词,突出事物或人物的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
副词
程度、状态,使事物或人物形象更加 修饰“见”字,形象地写出了 生动具体,从而更为妥帖地传达出作 诗人远离世俗后的恬淡形象,
者当时的心境与情感
展现出他闲适的心境
(续表)
常考炼字类型
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
示例
名词连用可以凝练地展现出动态 “枯藤老树昏鸦”通过一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从内容角度鉴赏
1. [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特点,能准确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和景物的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考点二 内容理解与概括 2019、2018、2011、2010年考查
【常见题型】
1. (2019.4)联系全诗,说说……的原因有哪些。
2. (2018.5)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