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五课时
课题 3.单元综合练习主备人张立钰授课班级二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独立完成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能独立完成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练习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解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引

出示主题图,思考回顾本
单元学过的内容。

思考学过的内容
学生回答
二、巩固练
习,掌握方

1、找朋友,连连看。

2、平移现象画“○〞,旋转现
象画“△〞。

〔〕〔〕〔〕
先让学生独立写
完成,然后再全班讲
评。

〔〕〔〕〔〕
3、根据图形填一填。

原图形向上平移了〔〕个格;
原图形向下平移了〔〕个格;
原图形向左平移了〔〕个格;
原图形向右平移了〔〕个格;
4、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画出向上平移4个格的图形,标上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

“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难点: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目标: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

说明: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流程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二)问题及例题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精选14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精选14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精选14篇〕篇1: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32页例4和练习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刚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例4。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1、知道了什么?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

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如今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究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

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

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那么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

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

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那么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那么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针对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的辅导教案

针对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的辅导教案

辅导教案是对于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的重要教学工具,对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来说,适当的辅导教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考试。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详尽阐述。

一、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数的认识,运算符号,筛选法,大数和小数的排序和比较,数字长条,蒙克干等知识点。

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各个知识点,从而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和回答问题。

二、教学目标制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能够掌握数字的认识和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

2、能够熟练使用筛选法和大数小数的排序和比较。

3、能够自如地使用数字长条和蒙克干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选择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问答式教学法在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通过问答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且提高培养学生做好自我总结的能力。

3、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践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实践,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安排1、数字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数字画成图形的方式来认识数字,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记忆。

2、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算联系,来练习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3、筛选法的使用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演练,让他们能够熟练、快速地使用筛选法。

4、大数小数的排序和比较通过课本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大数和小数的排序和比较方法。

5、数字长条和蒙克干的使用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掌握如何使用数字长条和蒙克干来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安排在课堂下,要加强课内练习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巩固。

六、课堂提问的答疑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提问,特别是一些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解答,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材
分析
重点
能剪除连续的对称图形。
难点
发现连续的对称图形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
CAI课件、剪刀、铅笔、彩纸
预习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当堂作业
个性添加




一、揭示课题
猜一猜,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
分析
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难点
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
教具
CAI课件
预习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当堂作业
个性添加




一、谈话导入
平时你们是怎样到学校上学的呢?
走路、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走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3、练习七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




轴对称图形
特征:对称对称轴
方法:对折完全重合
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1、练习册第18页。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2节年月日
课题
平移与旋转
教学
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课本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只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⑤交流剪纸的体会。
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
画的时候要注意画在闭口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备课方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备课方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合同运动(即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内容。

另一种是相似运动(即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

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或方向,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都属于合同运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定位在直观认识上,旨在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又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备内容
图形的运动(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1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平移;认识旋转(例1~例3))
解决问题(1课时)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4)
备目标。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4课时)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4课时)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4课时)3图形的运动(一)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法:观察、讨论法。

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研究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双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类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良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叶子、XXX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甚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换。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单元导语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动”。

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

在课程实施中,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1.认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

例1以动态操作的方式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

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2.认识平移例2是认识平移现象。

首先教材呈现了观光电梯、观览车和推拉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都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从而认识平移现象。

再由小精灵的提示寻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巩固认识。

3.认识旋转例3是认识旋转现象,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浆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运动的共同特点:物体每个部分都是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从而认识旋转现象。

再由小精灵提示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巩固认识。

4.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出指定的图案的问题,突破了以往解决问题的例题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的局限。

例4以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为素材,让学生探索如何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

重点突出以下两点:一是突出折纸的方法,以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二是在对折之后的纸上画图时,要注意保证剪出的图形是手拉手的。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齐参差不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单元_第01课时_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_第01课时_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0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到有些图形是对称的,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一、利用图片,初步感知1. 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这样?2.师: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生:左、右两部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二、观看视频,加深印象1. 师:这种现象我们叫“对称”。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 播放视频。

学习任务一:认识对称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表象特点:两边大小形状相同,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一、找一找哪些是“对称”1.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①②③④生:②④是对称的。

2.师:我们通过观察认为图形②④是对称的。

那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它们是对称的吗?生:对折。

二、折一折验证“对称”1.师:这些图形在课件上,你们没办法对折,那就请课件帮我们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吧。

2.课件演示对折。

①②③④3.对折后,我们发现,图形②④左右两边是完成一样的,图形①③左右两边不是一样的。

学习任务二:认识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介绍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把折痕与对称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建立联系,规范数学用语。

】一、猜一猜1. 根据给出的图形,猜一猜下面图形是什么动物?2. 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二、剪一剪1. 按下面这样,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2. 除了这个图形,你还能按这样的方法剪出其它图形来吗?3.师: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呢?生1: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相同。

生2: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师:是的,我们把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相同,恰好都能重叠在一起,叫做“完全重合”。

4.师:仔细观察这四个对称图形,对折后每个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只有沿着这条折痕对折,两边才能完全重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操作方法。

3.能够在坐标系中进行简单的平移和旋转操作。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移的概念。

2.平移的操作方法。

3.旋转的概念。

4.旋转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移?–平移是指一个图形在平面上沿着一定的方向按照一定的距离移动。

–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但形状和大小不变。

2.平移的操作方法:–沿着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将图形移动。

3.什么是旋转?–旋转是指一个图形围绕一点或一条线旋转一定的角度。

–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4.旋转的操作方法:–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绕着旋转中心把图形转动指定的角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图形,引导他们思考图形的移动和旋转。

2.学习平移:–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让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让学生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平移练习。

3.学习旋转:–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让学生了解旋转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让学生在纸上进行简单的旋转练习。

4.拓展练习:–提供更多复杂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

5.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确保操作正确。

3.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以满足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老师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认识三位数字及其大小。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三位数字。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数字卡片、黑板、彩笔等。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大小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环节(30分钟)(1)认识三位数字及其大小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展示三位数字,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字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上标注的三个数字元素,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比如:333可以分解为3个百位数、3个十位数和3个个位数,读作“三百三十三”。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大小的图示,引导学生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比如:三位数字比较大小的时候,先比较百位数的大小,若相同,则再比较十位数的大小,若还相同,则比较个位数的大小。

3.练习环节(2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点,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以数字卡片为媒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来感知数字之间的差别,不仅使学生对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数字的组成和读法,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数学运算和理解数字之间的含义,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所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课堂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课堂教案

介绍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个单元是《整理与复习》。

在这节课中,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整理数学笔记和复习数学知识。

这对于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科目的成绩非常重要,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这个单元课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掌握数学各个知识点;3.学会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二、教学重难点1.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复习知识点的系统性。

三、教学计划1、整理笔记的方法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批注笔记,例如简单的画图、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的部分等等。

让学生实践整理笔记,来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用一些实例来教授学生们如何在笔记中添加一些思考过程,例如这个数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答案是这个等等。

2、复习数学知识老师将会介绍如何进行系统化的数学复习。

老师将会向学生们展示最好使用复习卡片来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教授学生们如何制作复习卡片,例如将卡片分为两部分,一边是概要,一边是细节。

老师会鼓励学生们使用有用的复习技巧,例如老师会让学生们在复习时口诀念叨等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教学老师将会使用直观的方式展示数学问题,并与学生们互动。

例如:如何快速计算2、3、4、5的乘积?推出公式然后大家试着推广到6、7、8、9上。

2、启发性教学老师将会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

例如:学生自己复习一下今天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发现自己理解欠缺的地方,并尝试去解决它。

3、互动教学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团队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

五、教学反馈1、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针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

第二个是针对教学过程、教师的表现等进行评估。

2、教学总结教师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第一部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差值这一数学概念,以正确的方式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2)学生能迅速识别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2.教学重点:(1)认识差值的概念。

(2)能够使用简单的计算方法求出两个数字的差值。

3.教学难点:(1)将差值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能够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快速计算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4.教学方法:通过结合示范、练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所学知识,加深记忆与理解。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1.引入:教师可通过说一段简单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告诉学生你昨天买了一些苹果,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些被掉了,你想问问学生你丢了几个苹果?2.复习:向学生复习一些算术概念。

例如,加减运算与数字序列概念,这对于后面的学习将非常有帮助。

3.直观示范:让学生体验两者之间的差距,从食物、颜色、重量、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例如,放一枚金币和一张银行卡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在两者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

4.差值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详细地解释差值的概念。

告诉学生差值是指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它是从数字中减去一个数字得到的结果。

5.学生练习: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字,使他们能够从纸上实际操作,计算数字之间的差值。

教师可以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以确保他们正确地掌握了这个概念。

6.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他们所计算出来的答案,并询问他们的计算方法。

每组的学生随后可以在班上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技巧,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7.活动操作: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可视化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差值的概念。

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设置一个巨大的量度标尺,并让学生标尺上进行测量。

8.作业:布置差值相关的小作业,以便学生在家里练习。

这些作业内容应该侧重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进一步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境,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数学游戏道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一些具体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进行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的加减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人教版
4.补充练习。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
(1)请你折一折、画一画。(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5.欣赏教材P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感受生活的中对称图形的美。
4.小结: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出示例1。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小结: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出示第出示第出示第282828页的主题图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页的主题图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页的主题图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二年级数学下册2. 教学工具:计算器、小黑板、彩色粘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用小黑板计算并回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教师板书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3.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发放彩色粘纸和计算器。

2. 随机给每组发放一张加法或减法问题的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解答,并用彩色粘纸贴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3. 学生展示答案后,全班共同讨论并纠正错误,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他们互相帮助。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2. 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答题情况,评价他们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反馈和问题,以便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教案
应用
作业
课本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部分
文化
阅读
我们常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所谓"十进制"就是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单位等于十个小单位,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应包含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大块,并按以下顺序排列:……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写数时如果有小数部分要用小数点(.)把整数和小数分开。
怎么数。
活动三: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
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
是多少?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
可以怎样数?
板书
设计
数一数(一)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
后记
教 学 设 计 表
练习册对应部分
文化
阅读
我们常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所谓"十进制"就是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单位等于十个小单位,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应包含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大块,并按以下顺序排列:……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写数时如果有小数部分要用小数点(.)把整数和小数分开。
的是正确的?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够识别和绘制轴对称的图形。

3.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分析轴对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

2.识别和绘制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轴对称图形绘制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活动一:导入新知•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点和特点。

2. 活动二:概念讲解•讲解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举例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实际应用。

3. 活动三:实践操作•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练习题,让他们进行绘制和分析。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活动四:拓展练习•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轴对称图形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自己的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小结•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强调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3.阅读相关教材,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应用这一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计算。

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计算。

独立完成第1、2题。

反馈。

补充练习。

第1题的第1小题可以"一盘两算"。

以外圈的数做被除数,中圈的数做除数,算一算商是多少。

第1题的第2小题可以"一盘三算"。

以中圈的数做被除数,外圈的数做除数,算一算商是多少。

再把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乘,算一算积是多少。

视算,听算。

二文字题2是9的多少倍?求倍数。

用除法计算。

的6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三应用题。

独立完成第4、5题。

比较两类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弄清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同桌互查解答情况。

四思考题。

题目中的时间,是指从敲下到敲最后一下中间相隔的时间,敲8下有7个相隔,所以平均敲1下要56÷7=8。

教学内容:整理乘法口诀表教学目标: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各自填乘法口诀表,同桌互查,及时订正。

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

每项都先自背,再同桌互背。

观察发现:"每个横行的最后一句"或"每个竖行的句"或"最上面一个斜行中的每一句"只可用来计算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二练一练。

把乘法口诀表里的得数用纸条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很快说出得数。

把乘法口诀表里的任意指一句口诀的个数或第二个数盖住,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看卡片上的数,说说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来的。

33524423691627转动圆盘,说出两个对齐的数相乘的积。

再转动。

再算。

用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完成课本第5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想想做做第5题。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3、想想做做第6题。
先目测,猜一猜哪条线段最长。怎样验证?在书上量一量,写出每条线段的长度,再给最长的一条线段打勾。
三、综合练习。
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长度,随时都可以记录在脑子里。下面有一篇小朋友写的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补充完整吗?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四、全课总结后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6、应用。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2006年3月6日星期一天气晴
早上,我从2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用2长的牙刷飞快地刷了牙,然后洗脸、吃早饭,再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9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进教室,看见老师跟同学们已经开始练字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长的铅笔和4厚的方格本,认真写起字来。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26-27页例题,27-28页想想做做1题。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4、多媒体出示小猫、小兔比赛跳远的情境图。
(1)说说:到底谁跳得远呢?你们现在能找到答案吗?(可以在小组里讨论。)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4
师: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5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新授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清楚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1、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请从小到大说出来。
2、用手分别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课后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1毫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27-28页想想做做2-6题。
教学目标:
1、在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后加以巩固。让学生清楚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
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
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教学后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3。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你能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你知道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问:黑板上的三张纸条分别有多长?为什么少了1毫米的纸条?
四、巩固
1、手指游戏。
根据老师的口令用手比划长短。指名说口令。
五、作业
3、说说从家里找到了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或1毫米。
二、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4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3题,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量一量它的厚度或者长度是多少。
(3)第4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