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抗战战绩与资源对比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国共双方正面战场、敌后战争战争规模及伤亡对比文库

抗日战争——国共双方正面战场、敌后战争战争规模及伤亡对比文库

1、凇沪会战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2、太原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3、南京保卫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1.3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10.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4、徐州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5、武汉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7、枣宜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3万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69000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8、南昌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9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3、上高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3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39900人日寇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33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7、浙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8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7171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8、鄂西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9、常德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28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0、豫中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1、长衡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5.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6万余人(日本《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23、缅北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9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4万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抗日战争——国共双方正面战场、敌后战争战争规模及伤亡对比文库

抗日战争——国共双方正面战场、敌后战争战争规模及伤亡对比文库

抗日战争——国共双方正面战场、敌后战争战争规模及伤亡对比文库.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

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

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

抗日战争——国共双方正面战场、敌后战争战争规模及伤亡对比文库.txt3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

4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

5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1、凇沪会战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2、太原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3、南京保卫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1.3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10.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4、徐州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5、武汉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7、枣宜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3万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69000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8、南昌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9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3、上高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3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39900人日寇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33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7、浙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8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7171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8、鄂西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9、常德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28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0、豫中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1、长衡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5.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6万余人(日本《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23、缅北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9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4万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抗战国共对比

抗战国共对比

国民党是在1937年为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抗战胜利后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相差也极为悬殊。

全面抗战前后,中日之间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这是众所周知的。

就以淞沪战役为例,日本损失4万兵力,但是中国损失20万,差距可想而知。

本人简要分析下(仅代表本人浅显的见解):1: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日本败给了装备落后的中国。

这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处于战略的劣势地位导致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只是表现在前期的战争胜利(1937年以前),基本吞并大半个中国,但是无法继续推进,这如同德国在二战中进攻苏联一样。

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不再细说。

国共此时在战略上是一致的。

战略:1937.7-1938.6是防御,避其锋芒;1938.6-1945.8相持;1945.8-1945.8.15反攻。

2:先进美式装备的国军(400多万兵力)败给了力量弱小的共军(100万)。

民心所向,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当。

3: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抗日作用。

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军事实力,这在中日战争的结果就可知了。

共产党在此期间发挥了比国名党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展敌后战场(当然这需要国名党正面战场才得以实现),前期正面战场发挥主要作用,后期敌后战场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因为这极大程度上打破了日军的战略,3个月灭亡中国),这直接导致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因为日本无法长久战。

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中 国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
中 国 人 民 从 此 站 起 来 了 ”

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 参与者: 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 内容: (1)制定《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公元纪年
(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光明
全国各族人民
设计者--曾联松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你能说 说国徽的象 征意义吗?
1950年9月20日国徽诞生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 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研读教材P123 《三大战役》
试设计一 份表格,概括 三大战役的简 况。
《三大战役简况表》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歼敌和改 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47万
55万
东北全境
长江以北的 华东和中原 地区 华北全境
解放战争时期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军队数量 武器装备 拥有人口 拥有地区 外援 国民党 430万正 接收100万日军 3亿多 规军 的装备,有飞机、 坦克等先进武器 共产党 120万正 基本上是步枪 规军 1亿多 大城市、绝 美国 大部分铁路 交通线 小城镇、乡 无 村、偏远地 区

试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试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都曾经或正在统治中国。

一个政党能从白手起家,而又能走向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个政党也不可能真如某些人的是邪恶的政党,人民在一定的时期选择了他,说明他肯定有可取之处。

而一些人之所以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完全是因为反对而反对。

国民党正面战场总体上看充当了抗日的主力,这是与它作为中央政府,拥有几乎全部国家资源、外援和国家军队的地位一致的;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抵御了日军的全面大举进攻,取得了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基本上稳住了阵脚,但因敌强我弱,不得不从沿海地区退守内地,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抗战中后期,日军尽管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还发动过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进攻,甚至在1944年还发动了规模最大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但总体上日军的压力已经比抗战初期大大减轻。

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总的战略仍取守势,依靠美援物资,改进装备,整训部队,为反攻作准备,对于日军的进攻则进行有限的反击,一般是把日军打退回去,恢复原有阵地,偶尔也发动一定规模的反击作战。

共产党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后,将八路军大部开赴前线(留下一个旅保卫陕甘宁边区。

稍后组建的新四军也是大部开赴前线作战,军部及其直属部队驻扎云岭),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随即深入敌后,分散主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奠定了基础。

共产党敌后战场面临的斗争形势则要复杂得多: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对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三光”政策等毒辣手段无所不用;同时还要对付大量的伪军和汉奸、特务,与国民党“顽军”周旋。

共产党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1940年以后,国民党减少乃至停止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给养,中共搞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同时加强政治、军事、思想建设,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平。

关于国共抗战对比的几点看法

关于国共抗战对比的几点看法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2、国民政府和国军看似整体,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蒋介石统一中国后,军阀混战虽然停止,表面上臣服于中央政府,但各军阀割据的局面实际上没有消失,蒋系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滇军、桂系等各自有自己的政令,所以抗战时并不完全是统一行动的,有时是各打各的,把这川滇桂东北西北等军的战绩加起来,都算成国军抗战功绩,用来与共军的战绩相比,对我军确实不太公平。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7、关于为何我军从抗战初期的几万人发展到抗战结束时的近百万人。这正是共产党积极的抗日态度,赢得了民心,共产党的“全民抗战”的政策方针,发动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加入我军,所以在抗日战争中越战越强,也说明了人民的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赢得战争。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4、国民党担负正面战场合法政府象征的抵抗,只要有正面战场的守土抵抗,国家政府就存在,中国就没有亡国;同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敌后战场也是不可缺少的。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本来无论国军还是共军都是我中国军人,抗日杀鬼子不分彼此,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没什么可争论的。此类的争论主要起源于某些言论在歌颂国军抗战的同时,贬低和歪曲我军的抗战功绩,所以引起争论。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6、关于国民党的抗日积极性问题。应该承认,国民党在九一八以后确实是消极抗日的,但在七七事变后,国民党的抗日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在抗战中期,抗日又比较消极,倒是反共搞摩擦比较积极,抗战后期,国民党的抗日积极性有所提高,尤其是几个会战和赴缅印远征军打得不错,所以,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是由几个阶段变化的。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5、从抗战政策上看,国民党奉行的“政府与军队的单纯的抗战”,共产党采取的是反动全体民众的“全民抗战”,打持久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更为有效。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自1937年7月7日淞沪会战爆发,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

在这场战争中,兵力对比对于战争的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兵力对比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兵力对比处于劣势。

日本在侵华之前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拥有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中国军队则面临着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等问题。

此外,由于国共两党内部矛盾,中国军队的整体指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混乱。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达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团结。

中国军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援助,兵力逐渐增加。

此外,中国军队还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采取游击战等灵活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二、战争结果兵力对比的变化对于抗日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军队的壮大和发展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的侵略遭遇了强有力的抵抗。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战争的后期,中国军队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1943年至1945年,中国军队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相继发动了一系列反攻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最终,中国军队成功地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中国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团结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种团结和统一的精神,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抗日战争的启示抗日战争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之间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兵力对比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唯一因素,战争的胜利还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支持。

其次,团结和统一是战胜侵略者的关键。

只有全民族的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战胜敌人。

最后,战争需要合理的战略和战术的支持。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对比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对比

• 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 给予坚决的回击,同时注意斗 争的策略,团结国民党中的进 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孤立打击 顽 固势力,始终把国民党留在 抗日统一战线中。为了阻止投 降和分裂.并为抗日胜利树立牢 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还特别 注重发展自身的力量。在组织 上,大力发展党组织和党员; 在地域和军事力量上,积极开 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 民主政权,努力扩充八路军、 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
一、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决策对比
二、评价国共双方的战略
三、总结
•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 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 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 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 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 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 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 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 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 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 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 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 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 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 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


抗战期间,国民党始终没有拿出办法解 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大批地抽壮 丁和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以及地方 官的肆意盘剥,使农民阶级对国民党政 府越来 越不满,农民暴动事件时有发 生。国统区的工人在抗战初期积极投身 于抗日救亡运动,但随着国民党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工人开始反 对国民党的妥协投 降活动。到抗战后 期,工人将斗争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 爆发了四川盐工反对抓壮丁的斗争和反 对特务迫害的大规模游行示威,1945 年的“胡世合事件”中,仅重庆就有20 万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对工人的迫 害。工人、农民的不满和反抗,使国民 党丧失了最广大民众的支持,风起云涌 的群众反抗运动、巨大的离心力预示着 不久的将来国民党的统治终将被人民所 抛弃。 此外,抗战期间国民党的统治日趋 腐败,国统区的大后方吏治腐坏、贪污 成风、特务横行、冤案迭起。官僚资本 在国难中膨胀,权贵大员大发国难财, 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国民党因抗战获 得的威望,一天天扫地从尽。

国共作用比较分析

国共作用比较分析

参加西安新城大楼宴会(完)
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这时,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了日本侵占东三
省的目的,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但中
国共产党尚未具备能够使抗日民族统一上线形成的实力,所以
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划联合国民党的行动“西安事变”。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 内战、联共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 成。
西安事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图为游行一角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
毛泽东给蒋 的一封信 愿 在其"领导" 下共同抗日
第二阶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 月7日, 侵华日军 在卢沟桥 发动“七 七事变”
豫湘桂大溃败
豫湘桂大溃败
豫湘桂大溃败
远征军赴缅
远征军赴缅
远征军赴缅的意义
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 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 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 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支援了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而且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 为盟军收复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 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 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
——摘自《宣言》
1933年11月20日
十 九 路 军 发 动 “ 福 建 事 变 ”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作者:朱晓明胡博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22期1948年,一场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会战——淮海战役爆发了。

从这一年的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10日止,这次历经66天的、堪称中国近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以国民党军队的惨败告终。

经此一战,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失,再也无力抵御解放军的攻势。

长久以来,关于国共双方的参战兵力多以国民党军80万败于解放军60万一说最为常见,然而国民党方面却认为自己是以40万兵力“在无后续补给状况下苦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到底有多少部队参战。

先说解放军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进行淮海战役,特地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对参战部队实施统一指挥,其参战部队则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为主要的部队联合作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参战有3个兵团15个纵队(军)40个师(旅),计36万余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战有7个纵队19个旅,计15万人;华东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参战有7个独立旅、数十个军分区,计9万余人。

在这些部队中,属华东野战军部队实力最为雄厚,多数纵队的兵力在25000人左右,成为淮海战役中承担主要歼敌任务的主力。

据战后统计,华野歼敌44万余人,占全部战绩的79%。

第1兵团(又称粟裕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下辖第1、3、4、6、8、10纵队,计6个纵队15个师,是华野所辖各部中战斗力最强的兵团,华野“六大主力”纵队,有5个隶属该兵团,囊括了粟裕全部嫡系,即所谓“叶王陶”部队(1纵司令员叶飞、6纵司令员王必成、4纵司令员陶勇),擅长运动战和打穿插,战果最大。

据战后统计,1纵歼敌38830人;4纵歼敌最多,达72863人,并生俘杜聿明,5纵歼敌30154人。

此外,3纵擅长攻坚,8纵攻守兼备,10纵长于阻击。

第2兵团(又称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属于强弱结合,主力中坚是聂凤智的9纵,战斗力强,完成任务坚决,发挥作用大。

国共一二次合作的对比表格

国共一二次合作的对比表格

国共一二次合作的对比表格国共一二次合作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1945年之前,国共两党之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武装冲突,而在194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两党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通过对比表格的方式来了解国共一二次合作的具体情况。

第一步:背景介绍合作方式 | 起因 | 目的 | 时间--- | --- | --- | ---第一次国共合作 | 国共两党在瑞金召开革命性质土地革命和军阀斗争的总结会议不顾意见分歧,力图缔结联盟 | 向北方进军,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 | 1923年第二次国共合作 | 南昌起义及赣南会议被国民党政府镇压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 | 推翻国民党政府,实现中国的和平与繁荣 | 1927年第二步:对比分析1、起因第一次国共合作起因于国共两党的革命性质土地革命和军阀斗争的总结会议,并力图缔结联盟,以向北方进军,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因为南昌起义及赣南会议被国民党政府镇压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以推翻国民党政府,实现中国的和平与繁荣。

2、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通过推翻国民党政府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向北方进军。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与繁荣,推翻国民党政府。

3、时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为1923年,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间为1927年。

两次合作时间相隔不久,但合作的起因和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异。

结语:通过上述对比表格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共一二次合作中,起因和目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环境,更反映了国共两党的不同政治思想和取向。

虽然这两次合作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对于中国革命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议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议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 敌后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斗争,抗击了58%至75%的关内侵华 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为全国人民的抗日 事业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创造了 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斗争 形式,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蚕食”和“清乡”,保卫和发展了 解放区。
从1944年1月中国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是战略反攻阶段。
卢沟桥事变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 防御阶段。
•国民党 •共产党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后,国民政府成为领导中国 全民抗战的首脑,国民党政 府军队也是此时抗日的主力 军。
忻口会战
1937年9月到11月,日
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
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
皖南事变纪念雕像
但从总体上看,国民党的政 策重心,已由对外转入对内 。军事上更依赖盟国的对日 军作战,自己则保存实力, 消极退守,在沿海丧失了大 片国土。在政治上,国民党 从1939年起连续发动三次反 共高潮,同时又在日本政治 诱降下,国民党副总裁汪精 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全国
性伪政权。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借纪念全国抗 战两周年之机,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了 “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及时 为全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
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
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
的首要目标。国民党守军在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
的指挥下,奋勇抗战,毙伤
敌2万余人。但不幸的是,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
陷。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卫立煌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至5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即分兵三路 渡江沿津浦路北进,与华北南下的日军夹击徐州,以沟 通南北的联系。国民政府调集40万大军,由第五战区司 令长官李宗仁率领,与日军激战于南北两线,但在会战 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 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 间。

两军相向智者胜:解放战争时国共兵力与战略对比

两军相向智者胜:解放战争时国共兵力与战略对比

两军相向智者胜:解放战争时国共兵力与战略对比一、国民党夸口“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产党”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

其中包括:“正规军陆军86个军(师)、248个师(旅)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方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所属部队以及其他军事机关和院校共约101万人,以上正规军总共约356万人。

非正规军74万人。

”此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没有海、空军,只有陆军,其总兵力约127万人。

其中野战军约61万人,辖有纵队及相当于纵队的师共22个,旅及相当于旅的师共94个。

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

对比国共两党总兵力,不难看出,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

不仅在数量上具绝对优势,国民党军装备也大大超过中共军队。

以国民党主力整编第11师和中共部队装备最强的东北第1纵队(兵力相当于国民党军整编师)相比较:整编第11师有各种枪11520支(挺),其中冲锋枪2370支;各种火炮440门,其中105毫米口径榴弹炮8门、火箭炮(筒)120门;汽车360辆。

第1纵队有各种枪13991支(挺),其中冲锋枪92支;各种炮46门,其中口径最大的是75毫米山炮,只有12门。

两者枪支数量大体相当,但自动火器拥有量前者是后者的26倍;火炮的数量,前者是后者的倍,且口径大、射程远。

除数量和装备处于劣势外,中共武装在军事训练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作为中共主力部队的野战军,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来,“干部和战士没有经过很好的战术、技术训练。

他们比较熟悉游击战,不熟悉运动战,更没有攻坚战和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

晋察冀野战军的冀中纵队,在编入主力时,每人头上系一条白羊肚毛巾,身上穿的还都是便衣,只是在开进途中才换了军装,补充了重机枪、迫击炮,以营、连为单位,调整了步枪的口径,匆匆完成了战役的准备工作。

由于军事训练方面的种种不足,中共军队曾一度被国民党当局讥讽为“毫无军事训练之老百姓”(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语)。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学家把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划分为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国难当头,国民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总是或集中或分散的把两个战场的理论转达给我们。

作为教师理解两个战场的理论以及真实存在没有问题,关键是学生。

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只要两个战场理论一出台,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都是打日本的战场,怎么会出来两个?”“敌后是什么意思?是敌人的背后,还是战场的背后,指躲起来不参加抗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来英勇顽强,勇挑重担,为什么不去正面对敌,而要跑到后方?”学生的这些疑问确是初中历史这部分教材教学的难点,也恰好是教师处理好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只有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才有可能突破“两个战场”这个难点。

一、敌后战场的概念对于正面战场的概念,同学们的理解一般没有问题。

而“敌后战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敌后战场是指在被日军已经占领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战场,由共产党领导,以开展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打击日伪军。

所谓敌后,我从字面理解其含义是“沦陷给敌人以后”。

这是抗战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军事落后,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夹击日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本形式,抗日的战场被分配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体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即使正面抗战失利,中国人民也不会甘心亡国而放弃斗争。

存在两个抗日的战场是历史的必然。

二、共产党军队主要担任敌后作战的原因共产党军队担任敌后抗战任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在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实力弱小,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就采取了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术。

由于一段时间采用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红军被迫长征。

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转移到了陕甘宁边区,主力分散于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边远农村,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都由国民党严密控制。

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的对比

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的对比

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比“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667页】一、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比注释:[1]来源于670页,[2]来源于668页;还有将近1万人保卫延安。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第一二○师(贺龙)、第一二九师(刘伯承)。

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人亿。

(陕北、山东、东北大部:从共产党的解放战争可以看出)分析结果: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挥了了重要作用;自身付出惨重代价共产党在抗战后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5万多人发展到300多万人。

结论: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共产党由弱渐强,国民党遭到削弱。

二、共产党在抗战期间逐渐强大的原因分析(宏观)战局分析1、统一战线思想(群众路线)把人集中在共产党一边军队上:党指挥枪(军队拥有巨大战斗力)2、军队——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但不集中,各自为政3、统一过程——军阀混战时的统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为什么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共产党能把人民集中起来?)4、依靠群众——政策上:土地上,减租减息;敌占区,日军,人民的有了斗争的思想和行为,集中情绪5、政策分析——(人民战争和正规军的局部战争的分析)——党性共产党成分单一(农民、工人出身)国民党:成分复杂(地主、官僚、资本家);群众利益相冲突,不敢发动群众6、党自身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成分单一;思想工作(整风运动);军队建设;领导魅力;战争洗礼;理想信念。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文章结构一、概述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对比(一)政治政策对比1、概述2、政策变化(1)、1931-1937(2)、1938-1943(3)、1944-49453、总结(二)军事斗争对比1、概述2、正面战场重大战役战报表3、总结(三)外交策略对比1、概述2、国民党外交政策3、共产党外事政策4、总结(四)经济建设对比1、国民党经济政策及作用2、共产党经济政策三、总结四、参考文献正文一、概述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使中国人民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英勇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在14年抗日战争里,我国军民总共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600万美元,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强敌侵略,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下辖武装力量,为抗击外敌侵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使其不能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领导全国抗战,并犯下一系列不利于团结抗战的错误。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过程中的对比(一)政治政策1、概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呼声,中国政治的主题转向抗日救亡。

从1931年开始,随着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团结抗日,一致对外。

然而由于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国民党的政策发生转变,妥协投降倾向显露,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利于抗战的行动。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10期(总第154期),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但当蒋介石调遣部队开赴日伪军占领区受降时,却严命中共领导的武装不得参与受降,这种单方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遭到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

为了获得更多的占领区,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大打出手。

从1945年9月开始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军的战事从未停止,由美国出面促成的军事调停小组几乎形同虚设,使得原本应该在战后转入建设的中国失去了和平的机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之后,又坚定地继续发动“剿共”战争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对3个月内“剿灭共匪”盲目充满信心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一边整军一边备战为了限制中共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蒋介石在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的前两天就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第1战区所属部队向洛阳推进,第2战区所属部队向太原推进,第3战区所属部队向杭州推进,第5战区所属部队向郑州、开封、新乡推进,第6战区所属部队向武汉、宜昌、沙市推进,第7战区所属部队向汕头推进,第9战区所属部队向南昌推进,第10战区所属部队向徐州、海州推进,第11战区所属部队向保定、石家庄、北平、青岛、济南、德州推进,第12战区所属部队向察、绥、热三省推进,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广州推进,第3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南京、上海推进,第4方面军所属部队向长沙、衡阳推进,新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东北的接收。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向解放区推进,美国政府也调动大量运输舰和运输机帮助国民党军队向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输送军队,为蒋介石在全国各地的接收创造有利条件。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不仅遭到了中共方面的强烈抗议,还遭到大量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反对,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