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人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表达的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课文归园田居其三、课件、多媒体设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对于田园生活的印象,引发学生对于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的思考。
2. 引入课文: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前两句:“归园田居维贤良,岁晏然后忘言兵。
”,让学生猜测接下来的诗句可能表达何种意境。
3. 共同阅读:整体阅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三,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每一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个人的诗歌联想和情感共鸣。
5. 感悟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表达自己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6. 创作练习:让学生以归园田居为创作题材,写一篇描述自然与宁静生活的短文。
教师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7. 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强调要保持对自然的热爱,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赏析笔记,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拓展:1. 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更多与田园生活和自然有关的诗歌作品。
2. 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和音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归园田居的理解和感受。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作者淡雅的心境,对恬淡自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喜爱,同时也有力但不做作的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教学目标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二、鉴赏步骤(一)知人论世(3分钟)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
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
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
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生平;2.学习欣赏和理解《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的朗读和解读;2.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分析;3.阅读讨论与写作活动;4.诗歌创作和朗诵。
三、教学重点1.掌握《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2.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课本《归园田居其三》复印件;3.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谈论归园田居的意义和价值;2.向学生介绍《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朗读和解读课文(10分钟)1.将课文朗读一遍,鼓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2.让学生谈谈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步:课文分析(15分钟)1.让学生分析课文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押韵等方面;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第四步:阅读讨论与写作(25分钟)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2.指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感受;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的短文。
第五步:诗歌创作和朗诵(15分钟)1.激发学生对乡村和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尝试写一首有关乡村和自然的诗歌;2.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或自然景点,增加对归园田居的感知;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在乡村或自然中的体验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3.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30课诗五首·《归园田居》(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思想;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导入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明确:陶渊明,有《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为证。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二、读课题1、齐读课题,问,你从课题中获取了一些什么信息?明确:(1)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绘的是田园生活或田园风光。
(2)(其三)说明这个题目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
(3)“归”可理解为“回归”,“归隐”。
三、读诗文1、指名学生读诗。
(幻灯出示诗句)师生点评。
2、正音秽huì荷hè长cháng3、齐读。
(教师点评)4、分组朗读。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甚至可以带着怎样的动作、表情来读这首诗?5、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6、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点评是不是传神到位呢?先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诗歌。
(1)诗的1、2句交代了什么?(明确并板书:种豆地点结果)(2)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遭遇草比苗旺的尴尬,那是因为诗人的懒惰、整日游手好闲吗?你从哪句诗可看出来的?明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清早去耕作到顶着月亮而归,诗人的劳作是勤奋的,一个“带月归”而非“月照归”可知诗人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归园田居》(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归园田居》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的理解与背诵,艺术特色的分析。
难点: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感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对比分析法:将《归园田居》与其他相关诗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播放田园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的人生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文内容、情感主旨、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课堂讲解(15分钟)(1)讲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如寓情于景、对比手法等。
5. 情感体验(5分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田园生活。
(2)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1)背诵《归园田居》。
(2)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作文。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板书题目)二、了解作者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
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
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
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
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
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
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想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
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
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诗意,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品味诗歌的语言。
领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培养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诗意,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品味诗歌的语言。
领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培养修身意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曾与菊花为友,曾与琴书为伴,曾与桑麻为伍,他曾在东篱下,曾在南山旁,曾在西畴中悠然地采撷着点点诗意。
今天他穿越千年,带着淡淡的菊香和田间的凉风来到我们面前,他是谁呢?二、走近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后世誉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要求读出袅袅诗味(做到注意节奏和停顿,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四、背景简介:陶渊明少时也有着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他想通过出仕做官,实现这一愿望。
可是东晋官场却充满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这与陶渊明的性格非常矛盾。
最后他丢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离去。
五、解读诗歌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陶渊明是辛苦的?(从前三句品味)2、合作交流讨论“愿”的含义。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再读诗歌,读出一种坚定。
4、体会陶渊明的淡然,陶渊明都淡去了什么?5、将这一切都淡去之后,陶渊明的生活还是怎样的?换一个角度思考:美好的,亲近自然的,愉快的,自由的,怡然安适的,充满诗意的……6、以“陶渊明的生活是——的,你看他……”写一段话。
体会陶渊明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
(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
(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
(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