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走进化学世界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2)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1)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2)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1)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2)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3)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仪器使用和操作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 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 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 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 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药匙(或纸槽)。

3. 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 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滴加药品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液体药品滴入接收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 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学期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化学的各个方面。

接下来,我将总结这些知识点,以帮助我们回顾所学并加深理解。

1. 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世界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而电子带负电荷。

我们通过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不同,原子序数是质子的数量。

原子的亏电子或过剩电子可以形成离子,从而产生正离子或负离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数和化学特性排列的表格。

它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原子数的增加,族表示具有相似化学特性的元素。

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了解元素的性质,如金属与非金属、导电性、反应性等。

3. 分子结构分子是两个或更多原子的化合物。

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之间共享电子来形成的。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化学式表示分子,并了解了分子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为不同物质的过程。

在九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平衡反应方程和反应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摩尔数和质量。

5. 酸碱与中性物质酸、碱和中性物质是化学世界中的常见物质。

我们学习了酸碱指标,如pH值,以衡量溶液的酸碱性。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并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应用,如盐的制备和酸雨的原因。

6. 配合物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离子组成的复合物。

我们学习了配合物的性质和命名规则,并了解了配合物在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我们还学习了金属离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

7. 能量转化能量转化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形式和转化方式,如热能、电能和化学能。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计算和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8. 燃烧与氧化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涉及物质与氧气结合释放能量和产生新的化合物。

我们学习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并了解了如何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燃烧反应。

化学初三上册期中考试重点

化学初三上册期中考试重点

化学初三上册期中考试重点【导语】学习时集中精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

作者搜集的《化学初三上册期中考试重点》,期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化学初三上册期中考试重点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样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点有三个(1)均一性;(2)稳固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样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样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九年级化学上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一到八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1)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火焰最明亮)、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①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的验证: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验证: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石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验证方法:(1)两气体中氧气含量对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集气瓶中,现象:空气中:继续燃烧。

呼出的气体中:熄灭。

说明空气中的O2比呼出的气体中多。

(2)两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对比:在两集气瓶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空气中:不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中:变浑浊。

说明空气中的CO2比呼出的气体中少。

(3)两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对比:对着一个玻璃片哈气,另一个放在空气中。

现象:空气中:玻璃片上无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玻璃片上有水雾。

说明:空气中的H2O比呼出的气体中少。

总结论:空气中含有较多的O2,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CO2和H2O。

6、各种常见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分液漏斗长颈漏斗蒸发皿坩埚钳试管夹燃烧匙试管架试管刷(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药品:—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六点 二十四分。
考点8 氧气的性质
• 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 哪些?分别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和符号表达式?
碳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 O2
点燃 SO2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 + O2 点燃 Fe3O4
________。(填“好”或“不好”)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六点 二十四分。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有 怎样的关系? 如何求原子的中子数?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六点 二十四分。
考点12 元素
判断:钠原子与钠离子同属于一种元素吗? 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符号及原子序数,常见元素 的相对原子质量。 H C N O Na Mg Al P S Cl K Ca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六点 二十四分。
呼出的气体:包含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怎样得到上述两瓶气体?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六点 二十四分。
考点6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思考:本实验的目的是什 么?应该得出怎样的结论 ?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 问题?
计算: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六点 二十四分。
考点7 制取氧气
写出氧化铝,氯化钡,硫酸钠的化学式。
判断:K2O,CaCl,NaCO3,CaOH。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六点 二十四分。
考点17 化学用语
1.写出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高锰酸钾、 二氧化锰、氯化钠、过氧化氢化学式。 2.写出氢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碳酸根离子 ,铝离子。

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上册化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
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指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要掌握各种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化合物的命名法则。

2.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

了解化学反应的各种表达方式,如化学方程式、化学符号方程式等,并能够根据物质的种类及其质量关系,平衡化学方程式。

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要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包括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周期性规律等。

4. 物质的状态与性质:要了解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及其相变规律,以及物质的各种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5.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要了解分子的构成和组成方式,学习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6. 酸碱盐及酸碱中和反应:要了解酸碱盐的定义和性质,酸、碱和盐的命名规则,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和特点。

7. 氧气、氢气和水的制备和性质:学习制备氧气、氢气和水的方法,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8. 溶液的制备和溶解度:要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9. 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特点,了解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和非金属的重要用途。

10. 石油及其加工产品:要了解石油的组成和起源,学习石油的加工过程和主要加工产品的用途。

这些是初三上册化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总结要想学好一门科目就一定要建立系统的知识基础框架,初三化学有哪些知识点是同学们必须掌控和必考的呢?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浏览,内容仅供参考!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色彩、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野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制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0。

94%0。

03%0。

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视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摸索:(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抢分必背(1-4)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抢分必背(1-4)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抢分必背(第1-4单元)1.化学贡献:①道尔顿——原子论;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②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③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④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常考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干冰升华、水蒸发、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活性炭吸附色素、气球爆炸、轮胎爆炸、铁水铸锅、水的蒸馏、石油分馏……3.常考化学变化:物质燃烧(如:石蜡燃烧)、火药爆炸、食物腐烂、食物发霉、酿醋、酿酒、金属生锈(如:钢铁生锈)、煤的干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杀菌消毒、物质分解、各种化学反应……4.易错性质【物理性质: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毒性……】5.性质与用途的关系:(1)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体现化学性质);(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用于金属切割、炼钢(体现化学性质);(3)氮气具有稳定性,可以作保护气(体现化学性质)/氮气可以制造低温环境(体现物理性质)(4)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体现物理性质)(5)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既体现物理性质、也体现化学性质)6.实验操作:(1)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防止药品损失;细口瓶的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腐蚀标签;(2)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在容器的正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胶头滴管应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腐蚀胶帽;(3)试管加热前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加热时受热不均试管炸裂;加热时先预热,后固定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加热后不能用立即冲洗——防止试管骤冷炸裂;(4)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5)装置气密性检查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且长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化学九年级期中考试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期中考试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期中考试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及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物质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1.纯物质与混合物: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组成比例和固定的性质,如氧气、水等。

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盐水等。

2.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指的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氢等。

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

二、原子与分子1.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原子核周围。

2.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是由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组成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用来表示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是比较元素质量的常用单位。

3.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以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的粒子。

分子的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三、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1.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包含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2.物质的量和摩尔:物质的量用摩尔(mol)表示,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3.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能量守恒定律则指出,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四、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应用1.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良好的热导性,常用于制造工具、建筑材料等。

非金属则不具备金属的性质,如氮气、碳等。

2.酸和碱:酸具有酸性,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硫酸、盐酸等。

碱具有碱性,可以中和酸,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五、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1.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九年级化学期中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期中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期中必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的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在这个关键时刻,复习重点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九年级化学期中必考的知识点,帮助大家高效备考。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按照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类。

1. 元素: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如金、银等。

2.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如水(H2O)。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沙子和水的混合物。

二、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缩写,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符号组合。

1. 元素的化学符号: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化学符号,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2. 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合物由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

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1. 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如2H2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数要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换反应等。

四、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中存在电子。

2.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大小排列的表格,包括周期、族和各种元素属性等信息。

五、离子和离子键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

2. 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化学键,通过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

六、溶液和溶剂1. 溶液: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2.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见溶剂有水、酒精等。

七、酸碱中和反应1. 酸:在水溶液中具有酸性质的物质。

2. 碱:在水溶液中具有碱性质的物质。

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要学会自我劝慰,信任自己能考好,有把握考出好成果,排除各种异样心理的干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学问点总结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关怀!初三上册化学考前重点难点学问点总结归纳1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转变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转变是分子间隔转变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由,2、原子是化学转变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

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转变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愿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确定不行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确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愿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确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愿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确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九年级上册期中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期中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期中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即将到来,复习化学知识点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针对九年级上册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同学们系统地复习与巩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一、基础概念和理论1. 物质的分类: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纯物质与混合物、元素与化合物等,并对其特点和区别进行解释。

2. 原子结构:讲解原子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分布和电荷。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形式和写法,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2. 化学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析气反应等,分别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3. 化学计量:解释化学计量的概念,包括摩尔质量、摩尔比和反应的摩尔采样。

三、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 离子的形成:讲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的原子的离子化过程。

2.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介绍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并通过离子化合物的例子来说明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

四、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以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区别。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探讨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金属腐蚀等。

五、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特性:介绍酸碱的定义与性质,包括酸碱的鉴别方法和pH值的概念。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说明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酸雨的产生与防治等。

六、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的性质:讲解金属的一些常见性质,如导电性、延展性和熔点等。

2. 非金属的性质:介绍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如半导体的特点和应用。

七、碳的化合物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包括碳元素的存在和共价键的形成。

2. 烃类化合物:介绍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常见代表,如烷烃、烯烃和炔烃等。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核心知识点简要概括,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期中考试并取得好成绩。

九年级期中化学考试知识点

九年级期中化学考试知识点

九年级期中化学考试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科。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期中考试是对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检验。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九年级期中化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 物质的构成:原子、分子和离子2.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与区别3.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名称、符号和性质4.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及分类二、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2. 反应类型的分类及示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燃烧反应等3. 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4. 反应的平衡与速率的基本概念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区别与分类2. 物质在常温下的状态变化:固体、液体和气体3. 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常见用途4. 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和用途四、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和特性2. 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3. 酸碱中和反应的平衡方程式五、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2. 烃的分类及基本性质3. 功能团的概念与举例4. 醇、酚、醚和醛的性质和用途六、化学实验与实验室安全1. 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实验室安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实例七、化学能与化学储能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2. 化学储能形式:化学键能和化学反应热3. 常见的化学能转化过程和实际应用以上是九年级期中化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地复习和准备,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同时,提醒大家在学习和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第一。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知识点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等发生变化放热、发光、放出气体、产生沉淀、变色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湿衣服晾干、水结成冰、酒精的挥发、铜丝弯曲、海水晒盐等酒精的燃烧、火药爆炸、铁生锈、光合作用、酒和醋的酿造等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易错警示判断物质的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关键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有些化学变化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现象,而物理变化有的也可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

思考:1、发光、发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知识点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第 1 页共17 页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性质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实例1、同能导电2、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1、氢气能燃烧,具有可燃性2、水能发生电解区别方法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1)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即:决定性质变化性质(2)判断某一叙述是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理解者两个概念,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叙述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

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可以等用语时,往往叙述的是某物质的某种性质。

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时,则往往是叙述物质的某种变化。

如: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是体现了物质的性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体现了物质的化学变化。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1.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1.分子、原子的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中净化水的方法: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硬水和软水1.化学中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化学中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2.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p+5o2=2p2o5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2.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so2明亮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co2燃烧更旺,白光,产生无色无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o2=2mgo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o2=2h2o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水雾生成3.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化学常见物质颜色汇总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注:KMnO4为紫黑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一到八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1)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火焰最明亮)、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①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的验证: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验证: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石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验证方法:(1)两气体中氧气含量对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集气瓶中,现象:空气中:继续燃烧。

呼出的气体中:熄灭。

说明空气中的O2比呼出的气体中多。

(2)两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对比:在两集气瓶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空气中:不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中:变浑浊。

说明空气中的CO2比呼出的气体中少。

(3)两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对比:对着一个玻璃片哈气,另一个放在空气中。

现象:空气中:玻璃片上无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玻璃片上有水雾。

说明:空气中的H2O比呼出的气体中少。

总结论:空气中含有较多的O2,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CO2和H2O。

6、各种常见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分液漏斗长颈漏斗蒸发皿坩埚钳试管夹燃烧匙试管架试管刷(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药品:—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防止沾染杂质污染试剂);标签朝手心(防止流下来腐蚀标签);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用完盖上塞子(防止药品挥发或变质)(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向下倾(防止加热时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及杂质(0.03%)(体积分数)氮气(N2):①化学性质不活泼②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用途:化工原料、做保护气(灯泡、食品包装)、液氮可用作冷冻剂等。

稀有气体(He、Ne、Ar、Kr、Xe、Rn):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低温麻醉。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1)药品:红磷(2)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4)结论: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5)注意: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吸收反应生成的有毒物质五氧化二磷。

②点燃红磷后,为什么要立即伸入瓶中塞进塞子?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③实验结果小于1/5的原因:红磷不足量;漏气;装置没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6)本实验还能证明N2的性质:①不燃烧,不助燃(化学性质)②不易溶于水(物理性质)。

3、物质的分类4、氧气(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注意:预先放入少量水,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

③(红色)红磷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用于照明弹等)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在O2的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在火焰上罩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⑦CO在O2的燃烧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3)制取氧气: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膜分离技术。

(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①装置:固固加热型A(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B(过氧化氢制氧气)A B②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排水法:③验满:利用排水法: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利用向上排气法: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④气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好。

⑤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注意:(a)为什么试管口部略下倾?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b)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c)为什么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什么时候开始收集?开始冒出的是空气。

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d)、停止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防止由于降温管内压强减小,水被吸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e)如何检验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复燃,说明是氧气。

(f)过氧化氢制氧气时:长颈漏斗:优点:可以随时添加液体分液漏斗和注射器:优点:不仅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还可以控制液体流速。

(g)万能瓶的使用:①排水集气法:气体从b进,水从a出。

②向上排空气法:气体从a进,空气从b出。

③向下排空气法:气体从b进,空气从a出。

④洗气:气体从a进。

5、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字母表示:A+B→AB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字母表示:AB→A+B6、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7、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的颗粒物和臭氧等。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分子: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①分子间隔:气体>液体>固体②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注:①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②分子只能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C、Si 等)。

③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重合成新的分子。

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隔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5、分子与原子二、原子和元素1、 原子的构成(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上。

(3)相对原子质量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没有单位。

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是同种元素。

原原子核(+)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

(最多的金属元素:钙)(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可表示该物质。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例如:3H:3个氢原子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而言。

只具有宏观含义(4)我们的平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离子(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

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一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1)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