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语文是什么)
论“新生代”语文教师的教材观
论“新生代”语文教师的教材观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它反映了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
教材观不仅涉及“教什么”,也涉及“如何教”,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1]“新生代”语文教师关于教材内容、教材教学等有自己的看法,其教材观建立在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是比较先进的教材观,因此研究他们的教材观很有必要。
一、“新生代”语文教师的界定与概况进入新世纪后,语文教坛的改革之士带来新的观念、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启新一轮语文课堂革命,我们通常称他们为“新生代”语文教师。
新生代语文首先出现在2001年,“日前,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省市的百余名中青年语文教师会聚北京市六一中学,参加‘六一杯’首届中国‘新生代’教师语文教育论坛,试图以‘新生代’的视角探究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育的创新途径。
”[2]据悉,此次语文教育论坛是在相关论坛中第一次明确打出“新生代”的旗号。
论坛以“珍视传统,反思今日,循故求新,激浊扬清”为主题。
授课与报告专家中有韩军(北京),“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硕士生导师;程红兵(上海),“语文人格教育”代表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李镇西(四川),“语文民主教育”代表人,特级教师,博士,全国模范班主任;袁卫星(江苏),新语文学习(教师版)执行主编,“语文教育生命化”倡导者;薛法根(江苏),特级教师,小学语文“组块教学”代表人等“新生代”语文教师。
本文讨论的“新生代”语文教师指的是韩军、程红兵、李镇西、窦桂梅、赵谦翔、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干国祥、魏志渊、苏祖祥、王开冬、徐中华等一批语文教师,他们活跃在“教育在线”上。
“新生代”老师有着自己原创性的教育理念,李镇西老师提倡语文民主教育,韩军老师主张新语文教育,程红兵老师倡导语文人格教育,袁卫星老师主张诗意的语文,窦桂梅老师主张语文为生命奠基等等,他们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快,并能进行及时地有效内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课堂实录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找寻到其理念的体现。
语文学习:诗意地回归_语文论文
《语文学习:诗意地回归_语文论文:》摘要:语教学该是语学习语学习理应是学识、诗、智慧、创造,语学习从发展角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语学习是审美语学习是智慧语学习是宽容因而语教学从根上讲是语学习语能力是语实践(语言运用)培养起勤奋语老师可以教、语法与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因而语应该是宽容有灵性语学习主体始终应该是我新轮课程改革把课堂主席台还给了学生新课堂师生组成学习共体教学平等、和谐、民主氛围进行教变成了导导激发着学学催生出问问又呼唤新导探究性、生成式学习使课堂成师生发展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舞台这是教学归真这样归真无疑给宜学语教学(以下表述语学习)带片由天空因而让语活起让语课生动起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无奈语教学该是语学习语学习理应是学识、诗、智慧、创造因而语学习要关化关生活关人生语学习要有化核要有生活外延要参以人生历和生命体验言蔽语学习是诗地建构、语学习我是主人课就是世界年代语学习主权无疑紧攥教师手里纲、参考、教材重重框定下语学习成了教材剖析、知识灌输机械运动教是施加学是听从云彩、鸟鸣、草破土、海浪拍岸外切鲜活东西仿佛都与课堂绝缘阻塞了生活失却了体验辅佐课堂成了纯粹课堂教学沦单向授受如是语学习还有什么由境界可言?事实上置身知识至上、教材权威旧教学模式高高上教师也是教学被动者与受折磨者教师不能也不敢让孔见挥洒到语教学按参考图课按标准分析习题教师性与灵性得不到展现因而看似潇洒语学习实质上是教师戴着镣铐、数着步可悲地独舞正是贬谪了语学习两主人学生与教师语这门原充盈人气息和创造精神学科蜕变成了言语霸权模式和不痛不痒人生说教学生硬着头皮啃教师撑着面子讲结端端滴得出水美被肢、烘焙成筋筋条条所谓而理应张扬性写作也成了教师照出题、学生依样仿作程式不能主学习怎能期待语天地呈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缤纷?语学习我是主人实现主就是实现对话●共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对话我是主人学习氛围语学习将实现平等、民主对话学习主人既是受体学生也是授体教师学呼唤着教教催化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与遐思共进学习共体双边动将使语学习提升动态生成性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这不断生成程课堂是宽容而学习是民主容忍学生说我认我不也允许教师胆提出己言通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学习真是如坐春风●开放学习实现课与生活对话世界即课语是语言、学、化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性双重特性语既要教会学生识作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从广义上讲语学习外延等生活身伟教育陶行知先生早上世纪30年代即提出这样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做学学做用生活课用人参悟、补充让生活知识库与学习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与生活对话从而使语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课才是生动学习才是愉悦心有灵犀通如我们用人生体验赏析宋人赵师秀《约客》诗黄梅节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们是不难理那闲闲得无聊闲得发慌闲得焦躁●发展学习实现现与对话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理念新世纪光芒照耀下正像春雨润草越越深入人心学习半是了致用另半是了营造必要乌托邦了民族复兴了学生富有人气质语课堂义不容辞地要学生开拓展望空可持续性学习让现与沟通让独特性与多元智能学习得以张扬与发挥琐碎与庸俗不是语;即功利与斤斤计较(味强调考试成绩)绝不是语学习终极追语是教人学会写人是教人学会挑战教材、挑战我、挑战现今天学习是了明天创造今天语学习是了明天人生创造因而语学习要有诗要有理想要有境界要有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语学习从发展角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二、语学习诗是灵魂语是什么?这样发问有就像是生存还是毁灭样折磨人假如改成问语不是什么?我想我们回答或许就会干脆些语不是高僧说教;语不是痴人说梦;语不是政治玩措辞;语不是济学搞预算;语不是加等二;语不是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语就是语简简单单朦朦胧胧清清楚楚又若即若离因而语学习境界也就那星光灿烂与灯火阑珊处语学习是审美语学习是智慧语学习是宽容●审美学习实现诗回归当教师把力投到有没有押作题当人把热情与炫耀摆放到茴香豆茴有几种写法我们语无疑坠入了雕虫技可悲境地当位卷老师把技巧讲析得如主刀医师动外科手术样脉络分明当位从发表写作课老师把作要义演绎得头头是道际我们语学习无疑担当了隐形杀手卑劣角色如王勃躲进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美景就不会如飘逸地栖落到诗人笔端只有高峻滕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样与欣赏也要打开门窗让思想骏马奔驰草原蓝天与远方召唤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千万不要把美女当标图千万不要把美当析用寻美眼光审视语语是美丽;用创造美眼光构建语语是诗●智慧学习实现理趣回归是种智慧语学习更是种智慧体验先圣孔子《诗》曰言蔽诗无邪这样法可谓慧眼独具高屋建瓴不甚每有会则欣然忘食田诗人陶渊明法更是智若愚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然成问以济策茫若坠烟雾对死抠义不知化呆、腐儒诗人李白安能摧折腰事权贵坚予以无情地嘲讽语学习是诗语学习也是智慧语学习有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无理而有情有如清风不识何事乱翻有趣而无理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有趣更有理智慧学习要把课当作人生、把当作社会要天光云影共徘徊领略语博、然与精深还以完整还鉴赏以由还写作以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智慧学习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广阔背景实现语理趣回归●宽容学习实现人回归语是化厚重沉淀是生活美丽呈现是人生智慧结晶语学习要给人春风拂面愉悦语课堂必须是开放、民主、宽容宽容既要有包容允许千者有千哈姆雷特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会不能言传允许有理叛逆(逆向思维)允许有情错误(创造思维)宽容也要有环境包容允许学习怀着挑战进课堂允许学生带着不满出教室教师教不再是高高上学生学也不再是言听计从把学习嫁接到生活把生活融入到学习只有这样语学习才能实现人回归既是品课也是品人生让我们重温下春秋代那其乐融融学习场面吧弟子们围坐处做老师孔子便说现就请各人随便谈谈己志向吧弟子曾说我心愿很简单暮春节身着轻薄俏丽衣衫跟着五六位成人、六七少年说说笑笑沂河边洗洗澡到祭台上吹吹风兴尽日落伙儿携着手唱着歌快快乐乐把归(原暮春者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回答你猜代师会怎么评说?如学习你说语还会是种想说爱你不容易折磨吗?。
语文课,呼唤诗性的回归
语文课,呼唤诗性的回归作者:蔡支彪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20年第03期【摘; ;要】;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课逐渐淡化了它的人文诗性,而它的工具性却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
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如何在语文课上演绎人文诗性的回归,是我们语文老师要思考的。
我认为要完成这个重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提升语文老师自身的诗情素养;第二,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诗性;第三,涵咏诵读,教师要做诗情飞扬的组织者。
【关键词】; 人文诗性;回归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的锦绣华彩,曾让李白、杜甫、苏轼等文豪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然讲到骈文,我们首先想到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提笔时的洒脱与自信,流露出的却是他蕴入骨髓的人文诗性。
这些古代文人身上的诗情,传至今日,又剩多少呢?这当然和时代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枯燥无味、审美功能苍白无力的语文课重新充满情趣,唤回它的诗性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着手。
一、提升语文老师自身的诗情素养语文文本是作者生活的积淀,情感的抒发,意志的体现,是充满诗意的。
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情感的教学,我们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悟作者感情的同时,我们自身也要充满激情。
所谓“情动于衷而表情于外”,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心与作者的情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共鸣,体悟其最真实的感情。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情感的媒介,连接文本与学生,我们要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我们自己要情感丰富,富有诗情。
如我们在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父亲对“我”的爱,所以在解读父爱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自己要饱含对父亲的无限崇敬和爱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推己及人,从文本中去体悟浓浓的父爱。
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春风化雨般让学生融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深情。
如果说《背影》中,作者的感情是深沉浓烈的,那么在《春》中他的感情又是明朗而奔放的,所以我们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得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春天的向往,结合文本,用我们自己的感情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知作者笔下的春天是充满希望与活力,而又绚丽多姿,饱含生活气息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语文教学: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
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
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
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
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我们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
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
这涉及到一个基础。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
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
语文教学论文:徜徉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中
徜徉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中新课程改革深切地呼唤着诗意的课堂,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如何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记得袁卫星老师的一段关于语文的精彩描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成尚荣老师也说过:“诗化语文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方式去反映、确认和把握世界。
”根据这样的论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悟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文本意义、情感意蕴,去领略语言文字背后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画面,并在诗意的追寻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一、诗意的课堂是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天地“充满劳绩,然后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
诗意是人的诗意,没有人,诗意便无从谈起。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与人文关怀的天地。
我们的课堂里,不仅仅只有知识的堆积,更多的是一种唤醒;不仅仅只有权威的言语,更多的是人性的关爱。
营造诗意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是个有情人。
他视学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视文学栩栩如生、情真意切,文学是人的文学,记载着人的的喜怒哀乐,同样是鲜活的生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成为文学画卷里的一道风景,能与作品的人物一起心跳呼唤。
如学习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我先让学生欣赏了配乐朗诵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舒缓的音乐中让学生感受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老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接着引领学生一起感知文本,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真正体会作者所说的:忘我就是快乐。
因而我要把别人的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营造诗意的课堂还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淡泊名利之人。
能够抛弃喧嚣尘上的急功近利,抛弃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能超然物外、平心静气;能够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以分数论英雄;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个性的张扬。
关于深化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思考
构建多级平 台。在有必 修内容 的同时 . 还有大量 的选修 内容 可供选择 , 一些政论性 很强 的文章 干脆不选 , 多 选取能够 反 映 当今青 年应该关注 的话 题 的作品 ,最 大 限度 地激发 学生
的 学 习兴 趣 ,也 便 于 教 师 对 不 同 基 础 和 不 同学 习 要 求 的 学 生 实 施 分 层 次 教 学 ,便 于学 生 找 到 过 渡 的 “ 台阶” , “ 拾 阶 而
上” 。既让基 础薄弱 的学生 有所提 高 . 具 备 中职 生应有 的语
文素养 , 又使成绩较 好的学 生有所 收获 . 充 实 和 丰 富 自己 的
段时 间里 , 我们除 了对高职 、 中职语 文的新课 程标 准进行 解 读 以外 , 还聆 听许多 专家 、 学者对 当前语文 教育教 学 的前 沿 性思 考和见解 , 受益 匪浅 。其 中, 马斌处 长的《 江苏职 业教育 改革 和发展》 、 金连平教授 的《 科研论文 的选题 与写作规范》 、 袁卫 星教 师的 《 诗意 的呼 唤—— 语文课 程与 生命教 育》 、 王 栋 生教 师的《 课程 改革 背景 下 的语文 教学 》 等 专题 讲 座 , 给 我们 留下 了深刻 的印象。
为主, “ 满堂 灌 ” 。这就 说 明 , 教 材 对 教 师 的 教 学 工 作 具 有
指 导作用 , 甚至具 有决 定性 作 用 。最新 的学 习心 理研究 认 为, 学 习有 三 种 形式 : 个 体 化学 习型 、 灌 输 型 和 合作 式 学 习型 , 并普 遍认 为第 三种 学 习型最 佳 。合作 型学 习需 要创 设 一种 师生 互 动 的 教学 情 境 , 让 学 生 在 其 中体 验 、 实践 。 教 学情 境 的创设 . 不 应 当仅 仅 取决 于 编写 的 教材 如 何 , 还
好的语文课必定是回归语文本体的课
好的语文课必定是回归语文本体的课——参加“蓉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心得体会江油外国语学校王翠蓉我于9月26-28日在成都空军礼堂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观摩了名师的讲课,真是受益匪浅。
也让我明白了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回归语文本体的课;一堂富有教育价值的语文课,必定是在简约风格中显示几分沉甸甸的务实。
一、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吴忠豪教授在讲座中讲到当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本体教学,而重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教育,而这些却不是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的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内容”,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学习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首先要根据课文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
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将教学目标设计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把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如我们五年级的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教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地语文技能练习,每堂课抓住一个教学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追求“教过了”,而应该追求学生是否“教会”。
二、诗意的语文和语文的回归王崧舟老师上了一堂《孔子游春》,他的课堂教学处处充满诗意,处处透着语文的本体性教学。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王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抓住孔子老师的身份,找到课文中的“孔子课堂”品味,抓住课文中“孔子的课文内容”品读;教学中王老师处处让学生朗读,处处让学生练笔,处处让学生感受诗意的语文,这种心思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这种文学造诣也是我们无法比拟的。
什么是语文——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作者袁卫星)
什么是语文——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作者袁卫星)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语文是一望无际的蒹葭苍苍,是浩浩荡荡的洞庭绝唱;语文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语文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语文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语文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语文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语文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语文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崇拜,是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一手流利的方块字,是一双离不开名著的双眸;语文是听人讲话时的那份专注,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是与人见面时彬彬有礼的“您好!”;语文是与他人辩论时智慧的应对,是临危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捡拾纸屑时弯下的腰,是抛向不守公德者那厌恶的眼神。
语文是一座巍峨而冷峻的守护人类文明的长城,语文是一座滋养人类生命的后花园。
语文让我不禁发出深深的感叹——人类的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视野就有多高远!在语文的园地里——你可以策马塞外,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也可以信步江南,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
你可以登临泰山,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也可以泛舟赤壁,品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在语文的园地里——你可以独立寒秋,为香山红叶的灼热而陶醉;也可以闲卧初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惊喜。
你可以和鲁迅对话,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你的品质;也可以和雨果交流,让法国浪漫主义的情绪成为你动人的情怀……你看广告时有语文——“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超前夸张的化妆品广告,让你觉得心动不如行动。
你唱流行歌曲时有语文——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枫桥夜泊》这张旧船票也能登上语文的客船。
84-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在这样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一定会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中,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认识美,感受美,从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挖掘出内蕴的诗意。
其次,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学多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作为一位诗意的语文教师不说上知天文天知地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曾听过这样的语文课,在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采用的策略则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就把问题留下,让他们课后自己解决。可能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之处,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适当引导解答,该告诉的也要告诉。把一切问题都推卸给学生,还要教师干什么呢?从另一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是否根本就回答不了呢?试问:这样的语文老师学生们能喜欢吗?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喜欢吗?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如果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经常引用格言,古诗,典故,成语,那么在他的熏染下,我们不仅受益很多,也能感觉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袁卫星
○但是这里是不是还得有个“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把握?举个例子,近年来有人读解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把作家描写成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性压抑”者,说由于过剩的性力受到道德的压制,于是“走向旁道”,在散文里“长出一些别样色彩的枝干和叶子来”,“最醒目最动人的就是‘性压抑’情致”。又有论者认为朱自清的散文《绿》,以水拟人,暗示“黛绿少女”,是作者“性爱感情的升华”,“借了水之绿的象征描写表达了潜意识中那种‘节制和诱惑之间’‘最诚挚的温情与最无情的贪婪的情欲之间’的冲突”。更有甚者,说朱自清惯用女性形象“来装饰他的想像世界”“用异性的联想来折射风景,有时失却控制,甚至流于‘意淫’”。这些可能都是在运用神分析理论与方法来读解朱自清的散文,但他们似乎忘了作家的人格、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堕入了主观偏见,读出的也许只是他们自己。
二、做两个小品练习
1.会话练习。要求走读生回家和父母作一席谈,听听他们对自己有什么期望与叮咛,并作简要记录;要求住校生一月内坚持每周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听听父母有什么关照,并作简要记录。上述练习完成后,要求所有学生发表随感,作课堂口头交流。
2.观察练习。所有学生必须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又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解”。读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认为,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芦苇片语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1、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以综合教育为目的一门课程,和基础教育的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具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有其独到的知识体系;通过立言以立人,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
提倡“开放、多元、积极的主体性的阅读”与“个性化的自由写作”,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
“语文是什么”的提问,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思考。
有的语文教师从事了多年语文教学,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虽然天天在进行语文教学,但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何在?有的语文教师在“工具论”下成为工具,也有的教师追求“人文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下,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成为语文教学空洞的表演者。
在其他学科教师面前留下了笑柄——语文课谁都能教。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内心深处充满了困惑,不知语文课怎么上,跟着感觉走,走到哪算哪。
缺乏专业性的语文教学,则丢失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
袁卫星老师的回答,让我们从艺术性角度去欣赏语文教学:“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生命活动;是诗意人生,是优美的意境,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
语文是田园诗,赋予师生诗意人生;语文是高山流水,在文化领域中寻觅知音;语文是河是海,让莘莘学子扬起理想之帆;语文是一坛陈年老酒,打开它洌人心脾;语文一咏三叹,余音绕梁说不尽的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功能。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没有围墙。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原本富有诗情画意、充满快乐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荒原”,欢声笑语不再。
让语文回归本真、本善与无欺
圃 昊海 地
内容摘要 : 中学语文 自新课改 以来备 受国人 ,特别 是语文人 的关 注 ,其 中义务教 育 阶段语 文教 材 的重 大 变革可谓 开启 了 “ 百花 齐放” 的新教 材 时代。对这 些 新教材 ,叫好 声 雷动 ,质疑 声也 曾此起 彼伏 。其 实 ,语 文就 是语文 ,不失本真、本善 与无欺 的语文教 材才能走进 学生心里。 关 键词 :语 文教 材 本真 本善 无欺
再 结 合 ( 且 必 须 结 合 ) 中 华 文 而
气象万千 。袁卫星先 生这种灿 若 夏花 的诗 意解读无疑让 语文成 为 了集美 、至美的灵物 ,问题是 我 们凭借什 么 ,又如何 引领 中小 学
生 登 上 这 极 美 的 语 文 圣 地 , 除 语 文 教 师 的教 学 水 平 、教 学 手 段 起
代 ,不变可能是 不发展 ,而盲 目 的变也 可能费力不讨 好 ,何 况教
材本 身就 具 有相 对稳 定 的特 点 。 事 实 上 ,语 文 教 材 的 变 动 在 世 界
信 每个 语 文人 都有 自己 的解读 、 自己的体会 。初识语文 ,语文是
如此 丰富 的教 材 内容却满 足不 了
所 向 披靡 的工 具
( 即 “ 术 技
都有 自己的解读 、思量与关注 。 2 1年 ,中 国语 文的关键 词 00 是 “ 疑” 质 ,集 中表 现 为 专 家 、
学 者 以前 所 未 有 的强 烈 之 势 对 当 下 中小 学 语 文 课 本 提 出诸 如 “ 经
说 ” ,无所不能 ,了解语 文 ,语 ) 文是博大 精深 的文化 ( “ 即 文化 说” ,包罗万象 ,欣赏语 文 ,语 ) 文 便 是 一 条充 满 诗 意 的 河 流 (
让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栖息——由袁卫星老师《生命教育》得到的启示
几年前 , 我拜 读 了 《 听袁 卫星老 师讲 课 》这本 书。袁老 师有 “ 江 南 才子 ”之 称 ,他 的课 堂设 计 匠心独 运 ,课 堂 内容精 彩 充 实 ,激 情四射 , 文 笔斐然 。他 的学 生评价他 的语文课 堂不 拘泥于 形式 ,天南地北 、天上人 间 、天涯海 角无所 不扯 。他 执着于语 文 课的语 言审美 , 有 意无 意问显露超 人的才华 ,他的课 堂久久 地驻 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 思考袁 老师成功 的原因 ,是他 的深厚的文 学积淀 ,深刻 的人 文思 想。他 反对 “ 插秧 式” 的课 堂教学 ,反 对刻板单 一 的教 学模 式 。他愿意 在课堂 上和学生对话 。拜 伦式 的坦诚炽烈 ,雪 莱式的 热情 灿烂 ,郭沫若 式的锦心绣 口,戴望舒式 的淡雅清 新 …课 堂上完成一 次次 心灵的 对白 。袁老 师的教 学贯注人生 真情 ,他 的课 堂是生命 的课 堂 ,也
是诗 意的课 堂。 三、构 建诗意 课堂是 教育教 学的需 要 构建诗意课堂 是当下教育 的迫切需要 。近 几年 ,随着 社会生 活节奏 的加 快 ,中学生心理疾 患也越来 越 明显 地凸显 出来 。据 中 国卫生部公 布 的数 据 ,全 国每年 大约有2 5 万人 因 自杀而死 亡 , 其 中1 5 至2 4 岁 的 自杀 者 占 自杀总 数 的2 6 . 6 4 %。 调查 显示 ,竞 争压 力 、亲子 矛 盾 、父母 过 高期望 ,以及 学生 心理 调 节能 力差 等原 因 ,都是 中学生心 理疾患 人数增 多的幕后 “ 黑 手”往 往只是一些
高 中语文似 重实轻 的尴尬地位 高中语文课难 上 ,这是经历 初中语文教 学之后 的语 文教师 的 致感慨 。初 中阶 段 ,语 文学科 的地位 不言而 喻,到 了高 中 ,语 文与数理化 相 比,似乎成 了边 缘科 目。不是 说 ,学好 数理 化 ,走
语文课堂渴望诗意的回归
语文课堂渴望诗意的回归[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营造语文学习的诗意环境,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科学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关键词]营造环境;设置疑点;激发联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学,但关键在导。
下面就语文新课程的导与学问题谈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
一、营造环境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重重误区,将一门诗意的课程弄得味同嚼蜡,支离破碎。
什么词语解释、背景介绍、结构分析、人物欣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硬是将一篇优美的文章活生生地肢解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现象?我想主要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不清造成的。
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象,回归语文的诗意呢?首先就要营造语文学习的环境。
(一)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新颖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资源决不仅仅是语文教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的资源,它包括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为此,我将语文分为普通语文课、语文活动课、课外阅读课。
活动课包括座谈、讨论、演讲、辩论、演出。
去年,我根据所学的课文,搞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今年我选了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让学生自导自演。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鼓励学生向校外刊物和校刊投稿。
多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奖,多篇作品刊登在校刊上。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诗意的课堂环境。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几十年来最具革命意义的好教材,它打破文体单元的惯例,删除了枯燥乏味的文章,增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
整个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70%。
但有了好教材,不一定就有了课堂的诗意。
用语文魅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用语文魅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作者:冷颖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04期心中的语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对语文充满诗意的表达曾经让我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语文是让人口齿生津的,语文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语文是让人魂牵梦萦的。
眼前的事实:“暗淡了求知若渴,远去了心醉神迷,眼前端坐着一个个漠然的面容……”改编过的《历史的天空》,道出了不少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反映出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教育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毫无兴趣。
我以为,语文魅力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的思考:用语文魅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让语文插上诗意、童趣的两翼,它才能飞翔,学生的心才能伴着它飞翔。
教学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印证了我的想法。
“我会编谜语!”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几种识记字形的方法。
一天,在学“会”这个字时,我问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戴明站起来就书空:“撇,捺……”别的学生纷纷举手,李响说:“刚才他用的方法不太好。
人字头下面加个‘云’就是会,开会的会。
”赵子阳迫不及待地说:“我还有一种方法,绘画的绘去掉绞丝旁。
”他识的字多,用去偏旁的方法识记“会”对于他来说未尝不可,我点头表示赞同。
王睿的手又高高举起了,他激动地说:“我能给‘会’字编谜语。
”我饶有兴趣地鼓励他说下去,“人在云上飞。
”他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小脸上洋溢着光彩。
人在云上飞?多美丽的想象,多浪漫的情怀!能够自由飞翔一直是人类的一个梦想,嫦娥奔月的传说不就是这个梦想的一个表征吗?同样是识记“会”字,书空法就显得呆板机械,拆分法、去偏旁法正确却不好玩,编谜语的方法既有趣又充满诗意。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孙艳;袁卫星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02(000)012
【摘要】@@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孙艳;袁卫星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二中学;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呼唤诗意回归语文课堂
2.语文学习呼唤诗意的回归
3.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4.呼唤诗意回归语文
5.呼唤诗意语文的回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归语文本质,培养学生语感
回归语文本质,培养学生语感
段安奎
【期刊名称】《学生之友:初中版》
【年(卷),期】2011(000)018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何把握两者的统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而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教学中我们要掌握一些方法,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扎实、真切地学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段安奎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井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回归语文本质强化语文实践————第14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
学交流活动综述 [J], 叶林;舒晓玲;赵亮;邓剑东;金呈;李洁;
2.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修养-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之我见 [J], 胡小年;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的思考 [J], 周婷婷
4.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谈通过群文阅读强化语文素质培养 [J], 李佳
5.培养语文兴趣,增强学生语感--语文教学激趣经验谈 [J], 丁红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语文是什么?语文有多种表述,我喜欢这样的表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我对学生说:语文博大精深,这些话中任何一句你只要去穷尽他,就会是一个博士生导师。
可是语文教育从1997年开始,由《北京文学》发端,引起了一场大批判。
“误尽苍生”“救救孩子”,等等,到现在为止批判的声音还没有停息。
不仅仅是语文有问题,英语、体育等课程都有问题。
语文教育的问题不是语文也不是教育的问题。
语文确实存在问题,批判是为了建设,批判是基于热爱,批判是为了凤凰涅磐,把旧我摧毁,让新我诞生。
语文教育存在问题有:1、教材体系陈旧落后,我98年开始自编教材,前年向教育部申报立项;2、“升学率”的绳索,“标准化”的棍棒;3、有的教师教学水平确实偏低,教学方法的确落后。
有据于此,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语文教育呼唤焕发生命活力的、诗意的、创意的课堂教学形式;语文教育呼唤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构建;语文教育呼唤能够突现过程评量、个性评量的多元评量体系。
回到“诗意的呼唤与语文的回归”主题上来,我主要讲三点。
第一、我认为语文教育应重视诗歌教学。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汉语言教育论坛上,我曾提出,我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到第五册才出现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后来新教材编写注意到了,但是现在诗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际并没有开展起来。
高考一度允许学生作文写诗歌,现在很多地方又取消了。
赫兹里特说:“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
”“生活中一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
”“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
”第二,我认为语文教育应当追求课堂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激荡。
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诗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我从“归真”“求美”“移情”三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的诗意追求。
先说“归真”。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
审美沟通通常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直接接触为主的阶段,当属沟通阶段。
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
由此可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扎,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并同课文产生共鸣。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真”才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使语文教学在智育不忘德育的今天,同时兼顾美育。
我第一次教《屈原(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时候,在课堂上放那段被称之为“高潮中的高潮”抑或“课文灵魂”中的《雷电颂》的录音。
这是剧中主人公屈原的一场内心独白。
这段独白,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发出了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四十年代在重庆公演时,曾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听这段录音的时候却很少激动,有的甚至发出窃笑,课后问一问,居然还有同学说:屈原有些神经质! 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课文离学生太远?静下来想一想,什么也不该怪,怪只怪我们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真”研究不够,把握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真”既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统一的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就其在个体身上的实现过程而言,表现为创作主体真实→作品本体真实→鉴赏主体真实这样一个完整的动态序列,缺一环节,艺术真实就不能现实地存在。
基于上述观点,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的真实动因;B、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C、抒发师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
其中,B是A和C的中介和桥梁;C是A和B的目的和归宿。
再以《屈原(节选)》为例,学生之所以对《雷电颂》录音冷淡,关键在于环节A的薄弱(以往背景材料用五分钟时间介绍,以导入课文)。
学生缺乏进入课文作审美沟通前的准备,就难以“归真”。
重上这篇课文,我用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中课文第六册),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运,以及他赤忱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和政治家气质,了解屈原个人悲剧深广的社会原因;同时,再重温巴金的散文《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让学生们知道,《屈原》这个剧本是写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1942年1月,演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的,知道当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实行专制,钳制进步舆论的行径,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这样一种情况;最后,再讲一讲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的论断。
学生有了审美沟通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课时再听录音,内心激动,溢于言表。
当然,环节A的处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它毕竟属审美沟通前阶段。
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很近,并且切合学生审美心理定势,就应当减少些投入。
而环节B的处理却是少之不得、粗之不得的,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沟通阶段。
此外,环节C的处理也不能忽略。
要让学生多作自由讨论,多写读后感,以此来求得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课文,课文——教师之间的多边共鸣。
对课文的理解,应当允许保留分歧。
因为,“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归真,“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
在“归真”的过程中,有两个词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重视。
一是“读解”,二是“还原”。
读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
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
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
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
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这么四句28个字,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示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
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
——你简直没办法穷尽它!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
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
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风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读解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认读,为泛览,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不妨谓之“读”;第二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妨谓之“解”;第三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不妨谓之“悟”。
“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在“读解”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我注意到,新生代教师更多地侧重在哲学层面读解,老一辈教师更多地侧重在文学层面读解。
这里顺便讲讲我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语文当作一种工具,关键是对工具如何认识。
原来的工具十分狭隘,限制在听说读写,再接着,沦为政治的工具。
所以,反对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的概念能不能这样诠释,一个为交际的工具,不只是听说读写;二是文化的工具,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工具;三是更高层面,精神发展的工具,用完美的心灵去面对人生。
所以,据此我认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对工具性的理解。
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侧重。
小学,交际层面的工具多一些,给小学生灌输太多不合实际的所谓的“人文”不符合滋养规律。
就像一个孩子,脑袋还没有长大,怎么要他拥有成人一般成熟的思维?另一方面,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侧重。
这篇文章就是要让学生感动之后有所悟的,那么就定位在精神发展层面,不要再多讲语修逻了。
“读解”后面就是“还原”问题。
很多老师没有还原意识,其实所有的教材都是需要你去推敲的,要在文学史、言语史、文化史、哲学史、历史上找到它相应的位置。
真正负责任的教材编出来的课文应该在文化史、文学史、言语史、哲学史、历史上能找到相应位置的,现在很多的教材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找不到位置。
新生代教师中有人倡导的“深度解读”,我看主要的做法就是把它还原.比如《项链》,浙江郭初阳老师上课的最好之处,就是把它还原,把它还原到18世纪的妇女之中去,还原到伊丽莎白、简·爱这些人身上去,还原到莫泊桑“冷酷无情面貌下面的一颗热心”这样一种写作态度上去。
这样的还原就抓住了我们文章的要害,回到了这样一句话:“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她就设法偿还。
”你还能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对虚荣浮夸的讽刺吗?我们恰恰可以认为是对女性独立对抗命运的赞美。
这种还原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郭初阳老师的这堂课也有问题,问题在于,还原是他自己的还原,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还原,是一种“强势阅读”,忽略了起跑线问题,容易只见教材不见学生,这是最大的问题。
但对我们大多数老师来讲,这种还原还是必需的。
这是归真。
第二,是求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