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合集下载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例(四篇)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例(四篇)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例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便写下学习心得,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

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然后再写下心得体会,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

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

《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

古人云:文如其人。

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三回归”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三回归”

2008高考语文考前复习“三回归”“孩子说越到后期,越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了。

”“我娃儿也说,复习的东西太多了,都不晓得该怎么抓。

”……离高考越来越近,高三家长群里,不少人忧心着孩子的后期复习。

基础:要“三回归”“这个时期的复习,主要是为了树立信心,达到轻松应考的心态。

”闻老师认为,基础方面要从“三个回归”来复习:回归教材、回归考点、回归考题。

回归教材就是对高中六本教材作基本浏览,看看学习笔记,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

同时,也要突出重点,高考的背诵篇目是确定了的,文学常识也确定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好好落实。

高考中的文言文也是从课本的篇目拓展出来的,教材中的文言文也要熟悉。

回归考点就是梳理高考的考点,寻找是否还有盲点,而复习方法、答题方式就在这个过程中重现。

“同学们做了很多考题,包括近三四年的重庆卷,结合错题分析、汇总。

”闻老师说,这就是回归考题。

通过这“三回归”理清思路、形成知识网络,养成答题的节奏等习惯。

“当同学们发现考前已经做了这么多工作,自然有更踏实的心态,信心自然建立起来。

”作文:审题、结构两手抓作文主要是审题准备和结构准备。

“审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审题干,审出题型。

”闻老师说,从中了解出题的指向,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高考作文结构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

“入题要快,观点要明,扣题紧,结尾要好。

”闻老师提出了写好高考作文的要点。

另外这段时间,考生还是应该搜集一些材料,包括平常的素材、语言方面的素材。

“隔天写一个作文也是保持写作状态的方法,写了给老师点评一下。

”闻老师认为,押题不管用,对于高考作文应以平常心面对。

只要审题、结构两方面做好了,就会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2008高考作文拿高分要做到“五个一”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句点明主旨的话: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作者:李万海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第12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堂中,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更在于心智的启迪、个性的培养。

为此,我校在“三真”教学上潜心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三真”即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三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给我带来许多感悟,一、在“真问题”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提出真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真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要紧紧围绕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例如,课前的学习提示要求,课后练习题或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

学会通过真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激发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真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在古诗教学《长乡思》中,首先告诉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从词义、词情、词心三个方面来学习。

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感知《长相思》中,起初就让学生读四遍课文,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他们才会更认真。

然后让学生默读,读一读书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这样做改变了以往的诗词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

这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去感悟去理解,体会《长相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准读通顺之后,有两个问题:一是“身”在何方,二是“心”在何方,从问题入手,再一次的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配乐朗诵也是这节课中的亮点所在,学生闭上眼睛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转化角色的环节中,让学生问纳兰性德,找到“心”在何方,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在“真”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生是真研究中最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的确,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同一。

阅读教学本身应该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的,而读又可以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材的手段。

阅读教学中“读”的运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

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

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

那么,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现将点滴经验做以介绍。

(一)误区1、注重数量,忽略目标与效率为达到课堂上书声琅琅,教师们绞尽脑汁,在备课中预设了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速读、慢读、引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但实际上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什么,理解什么,指向性并不明确;学生读完后感知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通过读有了什么收获与提高也不得而知。

这种缺乏目标与效率的、一味的读书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层层深入,达到感悟全文,培养语感的目的。

2、强调自主,缺乏有效的指导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指导朗读肯定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成功的朗读指导不仅使阅读教学课堂熠熠生辉,其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广的。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却常常不太注重读书方法和技巧的探究,或者说有心引导学生读出情感与味道,却又不得其法。

无奈之下只好片面追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凭着对“有感情”的模糊理解来读书,一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其结果是,许多学生把课文读流畅了,但语感差,更不用说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总之是“放羊式”读书太多,指导性读书太少,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只能停滞在较低的层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一、“理解”是第一重点。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基础,文字只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如果学生只是死硬地诵读,而无法理解背后的意义,那么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没有得到实现。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语言认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其
语言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

二、“写作”是第二重点。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
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写作训练的质量和方向,引导学习者从应试中摆脱出来,自主进
行创作,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文化传承”是第三重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化元素的渗透应该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学生应该学习到比较广泛和深入
的文化知识,拥有文学品味和文化素养,注重文化传承,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回归语文教学本质需要聚焦于“理解”、“写作”和“文化传承”这“三个点”。

只有注重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才能够让语文教育具有更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

三“实”——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三“实”——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法.上 海 :上 海科 技 教 育 出版社 ,2 0 0 7 .
种策略和技 能内化为 自我监控 能力 ,并能在新 的条件和环境下 ,
灵活运用这些策 略和技能进行 自我监控 ,进 而解决实际 的数 学
[ 4 ]方金 秋.数 学学习的规律与 方法. 北 京 :北京教 育出版
社 .1 9 9 6 .
的魅力 ;( ( 长相思》 时和一 段悠扬的古筝 曲 ,“ 聒碎乡心梦不甜 ” 课 ,不是学生的课 . 的眷念则感 同身受 ;上 阳冈》 配一段 武松 打虎的录像 ,英 李 肖莉教 学 《 白鹅》 时 ,由于学 生对文本理 解不透彻 而生
[ 8 ]陈辉 、王健 .学生 “ 错题 本” 的巧妙 利 用.教 学与 管
理 ,2 0 0 8( 2 5 ).
[ 9 ]易凌峰 .知识管理及其在教 学领域 中的应用明.上 海教
育 科研 . 2 0 0 5( 0 4 ).

砖教 吉论坛 [ 2 0 1 3 年第 9 期]
上添花.《 九寨 沟》 中插入美 丽的图片 ,学 生将惊艳 于祖 国河 山 权利” “ 不犯错误 的不 叫孩子 ” ,没有 “ 缺点” 的课不是真实 的



一 … 一 j i 譬 j _ 蟹 一 ‘ 薯 强 穗 兰 ■ — — -鞭 - , § 罐 麓 赫 释 - 0 强 j 臻 鬻 痪 薯 } i I — — _ — : i
摘要 :热烈的讨论 、开阔的思维 、激情 的 朗诵 、精彩 的发
( O 5 ).
[ 6 ]王芳萍.培养 学生反思意识促进 学生有效 学习明.福建
教 学研 究,2 0 0 7( 0 6 ). [ 7 ]闫英武.错题 的价值一 对一道错题 的思考 .广 东教 育 ,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目标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目标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目标《新课标》: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成达成总目标。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解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对比研究》:更多的是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渗透了“过程与方法”。

它们的意义在于: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学过程有正确引导,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如果说,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协调的平面系统,那么,目标中三个维度的交融则使这个平面的系统血肉丰满,成为一个立体化的生命体。

《有序备课》: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

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

《疑难解决》:评价的三个维度:(1)“知识和能力”评价。

根据现代社会的知识内涵分析,知识分为四种:①“是什么”的知识; ②“为什么”的知识;③“怎么样”的知识;④“如何做”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评价。

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建构下列环节:①听说与读写;②观察与积累;③联想与想象;④实践与内化;⑤自学与互学;⑥研究与创新。

评价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应该有下列要素:①课堂参与;②阅读习惯;③表达习惯;④学习方法;⑤课外学习。

(3)“情感和态度”评价。

评价“情感和态度”应该有下列要素:①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积累语感);②关心文化(关心科学、关心人文);③参与实践(接触社会、学会交流);④学会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⑤化智为德(认识自我、珍爱人生)。

22年初中语文课标解读

22年初中语文课标解读

2022年版初中语文课标相较于前一版课标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征。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 课程理念: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强化素养,注重实践”、“整体规划,有机融入”、“优化结构,科学安排”、“建设开放,动态发展”等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要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课程目标:新课标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4.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领域,并细化了各年级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同时,新课标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

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情境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6. 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全面、客观、科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评价结果应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7. 教材编写建议: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教材的框架结构、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

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联系。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三个点”是指课程标准、教材和考试。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三个点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点和关注点,但有时也会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状况。

作为语文教学者,应该从教学本质出发,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认知能力的人。

教学本质是什么?教学本质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和人文精神要求。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针对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培养,构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教材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诗、词、文、笔记等文化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

同时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和理解,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要以课程实施为出发点,将文化素质和语言技能发展贯穿各个环节。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需要考虑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因素。

比如:学生的年级、性别、地域等因素,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体验和了解程度,实行差异化教学,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乐趣,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接收上可以接受,不至于失去学习兴致。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倡导“艺术化”、“实用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认知,形成语文运用能力。

最后,教学实现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的思路。

在教学实现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等,以开展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悟和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整体化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形成高质量的思维模式。

教学实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文化素质为本质。

小说鉴赏中的三个回归

小说鉴赏中的三个回归

小说鉴赏中的三个回归作者:徐从振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1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理念。

为了充分体现这个理念,我认为在小说的鉴赏中,要做到三个回归。

一、回归人物性格我们学习任何的文艺作品,终极目的就是立德树人。

而小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

它所写的每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主人公,多多少少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物,是他、是你,也可能是我。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多多少少体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自己的身上。

一个人命运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关心的。

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是什么造就了这一种命运的结局。

从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探究中,我们在解读别人,也在解读自己。

在认识别人,也在反观自己。

可以说,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芸芸众生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这面镜子,不仅要看到众生相,更要看到自己相。

因此,在解读小说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可以说人物的性格是一个人命运发展变化的核心推动力。

因此只有把握一个人物的性格,才能解读这个人物命运变化的密码。

但往往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还应该看到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

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到使我们“哀其不幸”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让我们“怒其不争”的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全面的把握人物,又重点的把握了人物。

只有把握了促使他们命运发生关键转折的因素以及主导他们命运进程的关键部分的性格,才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只有学生在阅读小说之后,扎扎实实的体会到了一种有缺陷的性格的可怕之处,感悟到了一种健全性格的美丽之处,并且回归到对自己性格的认识之中,要引以为警戒,要引以为榜样,能够不断的修养自身,才能说,对这篇小说的学习,真正的达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他不是死于谋杀,如果说是谋杀,那也是他自己谋杀了自己。

也许爱情的破灭是直接原因,但是他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他有缺陷的人物性格”。

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向

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向

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向作者:丁勇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9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总纲和指南,新标准自颁布以来,引发新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中心的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既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历史良机。

要在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深入践行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育就必须切实加强四个转向。

一、由知识传授向多元目标的转向,注重人文熏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清楚地规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它的突出特点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即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尤其强调以文化人的人文熏陶。

语文教育的多重目标,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梯度性。

具体看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层级,即工具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创新阶段。

工具阶段是基础阶段,包括拼音教学、识字写字、词汇教学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这些教学内容也是后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和起点,重要的辅助工具。

输入阶段是发展阶段,主要通过阅读、听辩、感知等手段积累语文素材,丰富母语语感,提升语文整体领悟能力。

输出阶段是提高阶段,“动得了嘴皮子”“耍得了筆杆子”,可以通过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用精确、干净、简练的语言符号,包括有声语言和书写系统,流畅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创新阶段是升华阶段,通过整合前三个阶段的语文积累,养成精深的语文素养,生成创新的语文思维,能够“发人所未发”,达到圆融运用祖国语文的至臻之境。

当然,这四个阶段是交互影响,渐次提升的,既呈现正向的流动,又蕴藏逆向的反刍,不断涵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多元目标的践行实际上并不理想,原因有四。

第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个三维目标本身逐步地从实在走向空灵,这就必然导致在目标落实的过程中,底层目标的实现难度较小,着力更大,成效显著,而上层目标的实现则手段不多,难度更高,收效不大。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很多教师也感到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聚焦语文教学的本质,重视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点,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学习。

我们要聚焦语文教学的“三个点”,即语文的基本功、语文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的情感与审美。

这三个方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之处。

一、聚焦语文的基本功语文的基本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包括阅读、写作、语法和词汇等方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夯实语文基础,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语法和词汇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只有掌握了语法和词汇,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我们必须重视语文的基本功教学,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语文基本功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课文和优秀作品,加强作品阅读和品读;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写作或写作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掌握语言知识。

二、聚焦语文的思维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品读,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写作、议论文写作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辩能力;在课文解读中,可以开展课文剧场、课文语境还原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三、聚焦语文的情感与审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渗透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今年暑假,我认真地阅读了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学习指导(小学语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

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但是你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坐标呢?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什么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坐标《新课标》: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成达成总目标。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解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对比研究》:更多的是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渗透了“过程与方法”。

它们的意义在于: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学过程有正确引导,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如果说,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协调的平面系统,那么,目标中三个维度的交融则使这个平面的系统血肉丰满,成为一个立体化的生命体。

《有序备课》: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

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

《疑难解决》:评价的三个维度:1、“知识和能力”评价。

根据现代社会的知识内涵分析,知识分为四种:①“是什么”的知识; ②“为什么”的知识;③“怎么样”的知识;④“如何做”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评价。

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建构下列环节:①听说与读写;②观察与积累;③联想与想象;④实践与内化;⑤自学与互学;⑥研究与创新。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摘要】语文教学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聚焦“三个点”,即语言文字基础、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语言文字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基石,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化传承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审美情感则是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通过重视“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将是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关键词:语文教学、三个点、语言文字基础、文化传承、审美情感、传统文化、阅读能力、语文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学生热爱学习、支撑学生成长。

1. 引言1.1 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传承智慧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观点的基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

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的道路。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重视语文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三个点”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三个点”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所谓“三个点”,即语言文字基础、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

这三个点是构成语文教学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例如知识大而教情缺、方法多而效果低等现象。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突破困境,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三个点”——基础、方法、价值,探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回归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而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是最根本的性质。

作为学科性学科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教学过程。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只有透过知识传授,学生才能够正确抽象概括知识内容,才能够主动掌握知识、状况、方法,让知识入心、活学活用。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于汉字、词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运用,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学习,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游刃有余。

回归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学过程是被动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尝试。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图书阅读、课外作文、朗诵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其特点是是“学以致用、学以练用”。

要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应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新视阈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回归“三点”

新视阈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回归“三点”

和成功感 , 启迪 学生的智 慧 , 发展学生的能力 ,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 神。正如魏书生说的 :教 师不替学生说学生 自 “ 己能说 的话 , 不替学 生做学 生 自己能 做的事 , 生能讲 学 明 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 2以情激情 、 设情境 , . 创 引导 学生探 索发展 。语文 教 学本来就是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学 , 教师可 以通过 自 身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 使学生 的思想与认识 同生 活联 系在一起 , 产生情感 的共鸣 , 激发他们学 习的热情。还可 以通过挂图 、 实物 、 多媒体等创设学 习文本 的情境。比如 教授写作 “ 动作描写 ” , 以播放一个足球 明星踢球 的 时 可 场面 , 让学生配上 即时评说 , 做一个 “ 央视体育频道解 说 员” 从而真正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 , 享受 “ 攀登之乐” 。 3 学生全 员、 址 全过程 , 有效参与课 堂。有效参 与也 是学 生发展 的保证 。表现 为 : 独立学 习时 间多 , 维活 思 跃, 表现机会充分 ,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等。 师要从不同 教 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 活动 。 通过 独立 学 习 、 小组 合作等 多种方式 , 让每一 个学生都 体验 成功带来 的满足 , 都有所发展 。 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 从 教 学 目标 的确定 , 教学 内容 的选择 , 习过程 的设 计到 学 学 习方法 的选 择 , 都应让 学生积 极参与 , 从而培 养学生 的 自主性 , 促使其成为真 正的学 习主体 。 总之 , 打造一个有效 的课堂 , 必须使 “ 、学” 教” “ 这两 条线 平衡发展 , 融会贯通 , 教学 中贯穿 “ 以生 为本 、 以文 为本 ” 的理念 , 到学情清楚 , 做 目标 明确 . 方法适 宜 , 顺学 而导 。 最终实现课堂价值 , 落实语文学习 , 有利于学生发 展 的三个终极 回归点。

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回归:文本·文化·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回归:文本·文化·生活

描绘 的 “ 独立寒秋图” “ 湘江秋景图” “ 峥嵘岁月图” 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通 过创设生活的教学情
让 学 生感 悟 词 巾阔 大 的境 界 ,体 悟 毛 泽 东 以 国家 参 与 、 实践 体验 、 拓展应 用 , 实现语 文 教学生 活化 , 为 己任 的伟 人气 概 。 构 建充满 活 力 的语 文课 堂 。 。 。
和创造 ,从而更好地 把握文本意象 和内在情感 ,
譬如,学习 《 沁园春 .长沙 》时.笔者 首先指导
学 生 用 充满 激 情 的 语 言 朗诵 文 本 ,触 发 学 生 的学
三、回归生活—— 教学生活化 。积极构建
力课堂 ,
语 文 教 学 离 不 开 生 活 。 在 高 中语 文 教学 中 , 习情 感 ,然 后 引 导学 生 放 飞想 象 ,大 胆联 想 诗 中 教 师 要 注 意 回归 生 活 ,将 语 文 教学 与鲜 活 丰富 的 以及 “ 中流 击水 图” ,并 说一 说 自己的理解 ,从而 境 ,开展生活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
1 3
譬如,学习 《 祝福 》一文时,笔者联 系社会 生活 ,提 出有效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 讨论 ,大胆 掘文化 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血脉 的传承和濡染 ,语 文教 表达 自己的见解。在现实生活中,一 些年轻妇女
失 去 了丈夫 或儿子 , 她们 被称 之为 “ 现 学过 程实质是一个 文化传承和寻根 的过程。高 中 因某 些 因素 ,
二、回归文化—— 渗透 文化教育 。充分挖
语文世界 o o e @ 代祥林嫂” 。那 么 ,如果 祥
林 嫂 没 有 失去 她 的 第 一 任 丈 夫 ,你 觉 得 她 会 有 着 怎 样 的命 运 ? 如 果 祥 林 嫂 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多年了,但语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

盲目性、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功利性仍普遭存在,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

21世纪的语文教学再也容不得花样翻新式的把戏了,我们必须去掉“模式”和“步”的装饰,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语文教学应该反璞归真了。

一.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
应当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真”。

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宇,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住往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
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

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

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
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

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

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

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

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当代的有些语文教师却束之高阁,去搞新花样。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幼童牙牙学语,启蒙老师没有什么句法分析与教学模式,不也成
功了吗?今天的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方法”多样,而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或复习时却知之甚少,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巴金在回忆学生生涯与创作的关系时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笔者在南师大听语文课时,该校的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曾幽默地说“南师大的语文课没听头,就是读读背背”。

三.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基本未变。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国学者庞维国这样概括“自主学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自悟探究中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有创新的火花。

笔者在初一新教材的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互动探究五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课堂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

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

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羚羊木雕》市级公开课时,受到听课的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愿我们的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