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2023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优秀6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篇一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令人震惊与振奋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刺激语文教师的地方莫过于“学习任务群”了。
“学习任务群”是什么?怎样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近日反复阅读新课程标准,并学习一些专家的解读,我发现“守正创新”是认识与设计“学习任务群”的必要态度。
“守正”就是守住教育的本质,守住该坚持的教育理念。
不能因为课程标准变了,就把过去的科学理念、优秀做法,全盘否定。
“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用好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法、学法,创新评价办法。
守正就是守住育人之心。
很多教师认为此次课程标准变化之大,出乎意料。
其实,只要关注国家教育方针,了解最新教育理念,就会知道,这次课程标准的变化是在意料之中的。
从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到2023年“双减”政策的发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关于基础教育的政策文件,一再强调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必须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必须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教育目标。
从其中一种程度来说,2023版新课标的推出,正是纠正越来越偏的应试教育方向,改良越来越严重的内卷教育生态。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轨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立德树人”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能较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由“育分”转向“育人”。
守正就是守住求变之思。
当前世界已进入智能时代,而教育却仍然是工业时代的教育。
菜市场的阿姨都已使用网络支付,而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是老师讲台上讲,学生课桌上学。
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却仍然没有变,甚至很多老师还在满堂灌,还在不停地刷题。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教材也不断更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便是新课标的出台。
新课标的发布不仅对学生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涵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初中语文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材的更新和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新课标作为一套全新的教学大纲,旨在贴近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的推出不仅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创新,也反映了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内容纲要新课标的发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学科知识与技能: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包括汉字认读、语法规则、作文技巧等。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教材整合与更新:新课标对原有教材进行了整合和更新,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补充了一些新的教材内容。
这种更新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科目标与评价:新课标对学科目标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明确,明确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通过这种明确,学生可以更好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了解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价。
4. 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
这种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影响分析《新课标》的出台对初中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习效果:新课标的发布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 培养综合素养: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拓宽视野:新课标扩充了教材内容,选取了更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什么?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研究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4)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是什么?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研究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研究者休戚相关的。
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研究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研究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
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 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 一、加强了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02
二、突出了学生的自 主性学习
03
三、强调了语文与生 活的
04
四、了学生的情感价 值观
05
五、体现了评价的多 样性
06 参考内容
一、加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为语文教育要注重引 导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而有意义的开发和利用, 仅凭一本语文教科书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在这次语文课程改 革中,
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 情感因素,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 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教《背影》一文时,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 父亲背影的描述所
蕴含的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父爱的伟大以及中华 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对初中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次演示将对这一新的课程标准进行 解读,分析其变化和意义。
一、强调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该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这不仅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 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创造各种 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习和掌握英语。
(新)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新)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引言本文旨在对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课标。
新课标概述新课标是教育部针对初中语文课程设计的一套标准。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质。
新课标突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标重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如下:1. 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强调通过各种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的内涵。
2. 写作能力的提高: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培养其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语言运用能力的加强: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和技巧,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师应设计各种语言运用任务,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实施策略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实施策略:1. 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研究。
3.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表、图片、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4. 注重实践和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探究活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论初中语文新课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指导标准。
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研究效果。
以上是对新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作为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大调整,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本文将对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内容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特点。
一、背景与意义新课标的出台不仅是对旧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修正,更是对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迎合和尊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语文教学也需要更加贴合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也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培育。
二、核心内容1.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将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将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2.文学与现实结合:新课标将更加注重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和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生、抒发情感,提升情感修养和审美情趣。
3.培养批判性思维: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德、社会价值等问题,培养他们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4.多元化表达方式: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传统的书面语表达外,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多媒体表达和艺术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三、实施路径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将由传统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课堂教学将更加注重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教学、小组探究、课外拓展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学校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课程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其中,语文课程一直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接触的科目之一。
随着初中新课程标准的正式实施,初中语文教育也将发生变革。
本文将简要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背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新课程标准的诞生,旨在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推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用性更强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实用性,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落实“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2. 突出贯通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贯通性,将语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此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学科综合素养的提高。
3. 意识到多元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多元性,扩大了语文学科的内容范围,不仅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还包括口头语言、视觉语言、多媒体语言等多种语言形式,拓宽了学生认知的边界,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语言的世界。
4. 推广素养教育新课程标准注重素养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措施1. 提高教师的水平和素养为了保证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需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和素养,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和素质提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制定教材和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符合标准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造语文教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方法和资源。
3. 实行综合评价新课程标准实行综合评价,不仅考核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因素,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引言
本文旨在解读初中语文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
了解该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是教育部发布的,
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标准。
核心要点
1. 新课标的整体目标: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 学科内容的调整:新课标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研究方法的改变:新课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注重启发
式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
4. 知识点的重点:新课标注重以文本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注重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5. 考试形式的变化:新课标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评价方式,试卷中增加开放性题目和实际问题解决题。
结论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发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变研究方法、注重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改变考试形式,新课标将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注意:以上内容摘自相关教育部文件,确保所引用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一、引言语文是每个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它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语文学科的新课标推出,标志着对语文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提升,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学习资源。
本文将就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推出,旨在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试行)》的要求,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课标积极倡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此外,新课标注重了文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深入思考和审美领悟的机会。
三、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注重实践操作新课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重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包括阅读、写作、演讲、辩论、朗读、表演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好和力量。
2.强化思维品质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强化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3.注重文学经典在文学教育方面,新课标注重文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作品,领略文学之美,品味文学之精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4.强化跨学科融合新课标强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积极促进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科间的协同发展能力。
四、对教学的启示和影响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出台,对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标将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实施 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困难
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难以适应。
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 ,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与联系;定期开展家长会,向家长汇 报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 教育教学活动,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意义
家校合作共育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 好习惯和健全人格;有助于增强家长 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地域性差异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 导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鼓励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建议及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强调评价的诊断、激 励和发展功能,注重 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
发展。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包括形成性评价、终 结性评价等,全面反 映学生语文学习情况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 同伴评价,培养其自 我监控和合作学习能
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的能力。
阅读材料选择
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注重材料的思想性、艺术性和 科学性。
阅读教学目标达成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 高阅读效率。
写作表达能力提升及评价标准明确
写作表达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 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便是初中语文课程的调整和更新,《新课标》作为一套新的教学大纲,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一、背景介绍《新课标》是指新一代标准的教材内容和教育要求。
它基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力求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初中语文作为《新课标》改革的一部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理解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作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置《新课标》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文本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注重阅读、写作、听说等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新课标》要求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不仅仅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六、师資隊伍《新课标》意味着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七、总结《新课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为初中语文课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力而为。
(以上内容为《新课标》初中语文解读的一部分内容,旨在介绍《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影响和改革。
2023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2023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2023年初中语文新课标,分析其特点、内容与实施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背景与特点2023年初中语文新课标是在国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制定的。
相较于以往的课程标准,2023版呈现出以下特点:1.立德树人:强调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力为重:突出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备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整体规划:对初中三年的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注重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4.注重创新:鼓励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内容1.课程目标2023版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人文素养。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四个方面。
在阅读方面,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强调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写作方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其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方面,注重实际情境中的交流与沟通;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强调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活动。
3.实施建议新课标提出了以下实施建议:(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3)优化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三、实施建议与展望1.强化实践与应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实践与应用,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1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2018年,中国教育部推出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引起了众多高校和中小学师生的关注和讨论。
它重新定义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强调“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为核心,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为支撑,以中华语言文字及思维方式培养为突出任务”,关注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创新能力。
1.1 语文新课标的定位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成为学校整体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语文普及水平。
教学及学习内容则以识记、表达、探究思维等方面为主,以培养学生聆听、阅读、思考、表达等多方面能力为主线。
语文新课标把中华文化国学作为重要一部分,注重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古典文化,培养其文学修养和智慧。
例如,课程增加了新闻阅读,强调对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的关注,注重挖掘和扩建中国文字的深度。
1.2 语文新课标的突出任务根据语文新课标,新课程在学习任务设置上有三个重点: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研究活动、以挑战性内容开展大量自主完成项目。
首先,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语文素养贯通语文学习,综合提高对文字的掌握、语文知识的掌握、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等。
其次,要求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研究,培养学习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
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设计出更多趣味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增加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机会,让学生拓展创新思维。
2 学习对策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多种能力进行学习。
针对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学习上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学习效果。
2.1 加强概念性思维学习语文时要重视概念性思维,客观把握语文知识本质,扩大认知范围和修养。
对新学习内容不要以形式学习,而要运用抽象思维着重分析其内容,复习时可把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起来深入理解。
2.2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语文时,要从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好课前预习、建立新的概念的时候要有连贯性的思维、练习书面表达等。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教育部最近发布了新的课标,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调整,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培养。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以及对写作技能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内容将涵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评价体系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全面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课程终端考核,即注重对学生整体水平的评价,而非片面追求成绩。
第二,注重学科能力的评价,考察学生在语言运用、理解分析、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资源与环境为了支持新课标的实施,教育部将加大投入,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这包括改善校园语文教学设施,建设配套的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此外,通过建立教师培训机制,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五、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措施。
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内涵。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发展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简介新课标是指中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解读,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新课标中的教学要点。
选择范围《新课标》为初中语文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对学科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其中,包括了语文学科的总体要求、知识与能力要求、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主要关注总体要求和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总体要求《新课标》对初中语文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和终身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
2. 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
3. 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
以上总体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原则,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要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新课标》对初中语文的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文与阅读材料: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包括古代文学经典、现当代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 文学常识:《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流派等方面的知识。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能够进行合理的文学分析与鉴赏。
3. 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和辩证思维等方面。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汇总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汇总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前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部门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了修订,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
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指导。
一、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和语文价值观。
具体来说,新课标提出以下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
2.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4. 强化民族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培养全球视野。
二、新课标的结构体系新课标将初中语文课程分为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1. 识字与写字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在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惯。
2. 阅读新课标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
课内阅读主要包括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和古诗文。
课外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各类书籍,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新课标还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批判性思维,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客观评价。
3. 写作新课标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写作内容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
此外,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具备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
4. 口语交际新课标强调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内容包括演讲、辩论、访谈等多种形式。
三、新课标的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 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 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十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十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篇1)2022年8月26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网络培训会如期举行。
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解读和指导,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下就本次的培训学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一、要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
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认识几个字,会写几篇文章,而应从学生全方位的语文素养考虑。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
一、《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是根据2024年国家教育和创新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最新规定及时的与时俱进的引导教育的教材。
它系统地总结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并对每个学习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享。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六篇典型的解读。
二、《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一章:文学与认知《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一章重点介绍了文学与认知的关系。
它强调了文学作品对于学生认知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和《西游记》,告诉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拓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此外,该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心理素质。
三、《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二章:口语与表达《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口语与表达的技巧与方法。
它包括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该章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口语技巧,如演讲和辩论技巧,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三章:阅读与理解《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三章对阅读与理解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它包括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该章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精读和泛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五、《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四章:写作与创作《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四章介绍了写作与创作的技巧与方法。
它包括了如何进行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以及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该章还强调了写作与创作对学生思维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写作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五章:鉴赏与评价《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第五章主要介绍了鉴赏与评价的技巧与方法。
新课标解读初中语文
新课标解读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初中语文一、领会课程核心要求1、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点落实在"文化、语言、思想、文学"四个方面,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提倡精读、传统文学的学习,强调“文科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学目标: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提高新颖与创新能力,学习网络信息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文字表达以及互联网知识。
3、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多样化的语文教学,主张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跨学科教学,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1、强化文化蕴含:新课标强化语文教学的文化蕴含,主张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恪守中华文化传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敏锐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粹。
2、重视英语和技术教学:新课标要求增加英语素养的教学,重视英语教育,还要求语文教学应当结合网络信息等,加强综合性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培养。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标要求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文学和生活联系,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力,激发学生内在活力。
三、改革实施中的重点工作1、建立相应的新名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新课标要求建立相应的新名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化、语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文学素养。
2、重视课外活动:新课标提倡课外活动开展,辅助学生实现文化素养的学习,加强文学感受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建立更深刻的认识。
3、完善教学设备:新课标提倡教学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完备的学习资源,特别是专业有关的语文学习设备,这必将有利于语文教学组织、实施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2011版课标解读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
课程理念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旧比较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例如新老教材中都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教材放在了“同龄人的故事”主题单元,不再强调封建教育制度的危害。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
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
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
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例如如果是老教法教学《百合花开》时就是主要突出“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百合坚信‘我要开花’”这种信念,其它很难找出教学的语言点。
而新教法在上《百合花开》这篇寓言时就把这课的语言素养训练目标定为“想象说话训练”,设计了一个让松树、蚂蚁等从不同角度会对百合说一句什么话呢?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
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
4.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
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
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
例如第一册的单元主题分别为:少年心事(同龄人的故事)、有家真好、志存高远、童心是诗、科幻天地、动物世界、读书有味、山水之间、小故事大智慧。
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
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
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
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怎么教,仅仅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6.新比旧更强调语文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
7.新比旧更强调聆听、口语表达与交际和随笔(办杂志)写作。
8.以往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教学要求,新课标对三维、学习习惯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学习目标。
9.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实用、实际。
个人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用于搜集积累、习惯养成、课外延伸、激发兴趣,不宜于公开课。
新教材的亮点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
新主要体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体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体现在活用教材(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了范例。
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由知识能力为主线转到主题组合,单元主题的好处在于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语文本身的个性,有利于提升文化品位,有利于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让学生感觉语文与生活贴近,与生活经验接轨。
新教材有趣味性、新颖性、科技文章增多的特点。
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一位教师在学完了《狼(第一则)》时,继续上了《狼(第二则)》,作业是延伸学习《狼(第三则)》,采用的教学法是“学生命题检查重点词语的落实、借助文言词典给文言文加注释、同学讨论教师点拨加注、诵读翻译”,这种教学方法很实在,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合作”。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能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探究,因此,可能具备“主动、探究、合作”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
其实,上述三个特征中即使一个也不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必要存在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全过程而言,是指从学习资源的开发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
自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老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
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
语文学习是可以学生个性化自学的。
接受美学理论早已指出:作品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习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探究:是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合作: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是对等的。
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语文教师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和首席发言人。
课程内的疑问性、干扰性、可能性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而且带来思维发展。
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
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采用讨论式的、研究式、探讨式的方法,少用独白的、讲解式的、陈述式的方法。
教学建议新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的明显优点:课程资源能得到开发——新教材是以“生活主题”组合单元,遵循的是学生的生活轨迹,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容易做到“沉浸-体验-感悟”。
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因素,弄懂教材只是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过程的获得、学习经历体验的载体。
教师的身份得以明确——教师的知识权威不等于人格的权威,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善——学习方式丰富了;三维目标得到重视,不能简单地讲“道”,要随文有机渗透。
1.课时安排:5+2,2是语文活动或阅读课。
建议师资配备至少一名对新课改有热情、善钻研、有特长的骨干教师来引领整个备课组,而且能固定承担循环教学。
2.搞好背诵积累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和语文学科乃至语文老师的良好情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说多练笔”。
3.搞好从“沉浸到体验到感悟”的实效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读”,语文课不能没有“读”。
“读”,有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易有口无心的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
语文课堂没有读书活动,这绝对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
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
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
朗诵要投入感情,进入角色,谁能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那他的朗诵就会引人入胜。
朗诵时除了要注意表现音色、音质、音量外,还要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有了“美读”味道才精彩。
由“读”延伸到“听力”活动,诸如聆听课文或文学作品选段,玩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闭目倾听散文(诗歌或散文诗),尽情想象美好画面,感受音乐魅力,可陶冶性情;当然,通过听力还可以正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尤其是语言表达运用的落实是教学的重心。
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打基础,语文教学不以语言为基础是空的,语言教学应是以语言感受为核心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服务的根本,思想感情也是通过语言表现的。
因为内容关系,语文课很容易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的。
读思结合是根本途径。
4.传承以前课改中的优点。
语文双基一定要打牢,又不能仅仅把解读文本作为语文篇章教学的归宿。
新课程还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打牢学科基础,任何忽视学科基础的教材和教学改革都将是短命的。
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
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
语文知识序列,尤其是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序列也可以有机补充到新教材中。
教学中应注意:⒈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
⒉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
⒊语文实践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还包括课外的各种生活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恐怕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还不是靠训练,而是靠语言潜能的发掘,运用已知探求未知,在运用新知中挖掘语言潜力。
把听说读写的权利还给学生,更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
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后多写熟悉的“话人”。
写作要有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
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