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管制图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管制图唐承隋制,中央最高机关为六省(中书、门下、尚书、殿中、内侍、秘书),实际国家机关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掌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掌执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实际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实际上中书、门下两省地位要高于尚书省,在官署安排上,中书、门下在北,合称中书门下,又叫北省,尚书省在宫外,在南,称都省,又叫南省。
中书门下有政事堂,即为宰相议事厅。
政事堂出诏,尚书省即执行之。
此外还有御史台掌纠察。
尚书省下设六部,各部下设四司,每个部第一个司是以各部自己名字命名,即户部有户部司,兵部有兵部司,这些司又叫本部司。
其他司如下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下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北宋惩唐末藩镇之乱,承五代之弊,太祖乃整顿官制,以“分权制衡”为指导思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主要手段,将官僚体系做得十分精巧复杂。
首先,太祖将五代以来混乱至极的官制做了大的调整,比如将原本的统兵制度清晰化,定为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既确定了兵权所属,又保证兵权不至于落到一个人手里。
关于兵制,宋朝是所有朝代唯一一个一开始就实行募兵制的朝代。
这也是为了防止武将夺权的发生。
同时,宋朝大力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将地位极低,这也造成了此后中国尚武风气的低落。
此外,“强干弱枝”亦为宋朝兵制的一个特点。
禁军是宋朝军队的主要战斗力,而它实际上是皇室的军队,真正的国家军队是厢军,但强干弱枝政策导致厢军等地方军战斗力低下,禁军作为皇室亲军承担了国家军队的作用。
因此,宋朝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国家军队的朝代。
其次,太祖将所有权力一分再分。
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夺其政权,又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开,设三司使,分夺宰相财权。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来二交给、代外表在他需们要的:皇帝及其下属的各级官僚机构, 由皇 帝(通一过)其属具下体官时僚代机:构国代家表统整一个;地疆主域阶变级化来;行以使前政制治度权
力 ,用这种办法来统治农经民验教,其训中;包统括治自者耕个农人;也观用念这…种…
方(式二来)协调总地体主环之境间:的各种矛盾 。
巩固练习
1.(2017 南通质检)“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 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 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B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加强中央集权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围绕 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中央和地方
2、其演变的内在用意是什么?
强化中央集权
探材料究一:周制王度、演诸侯变、之卿因大夫的权力一层层逐次瓦解 ,
到了战国 ,终于初步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生产关系———
地领一主地中制上、国经将内的济军在地相权主用适、…意应行…:的政不(专权可制加、能主司强像义法君西中权欧主巩央、庄专集固财园制权政统主和制权治那度中等样。集央,于集在一自权身己)。
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君主 的最后决定权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探究三:制度演变影响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 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 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 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 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 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人员简单
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 到顶峰
c.特点: 简、密 、速
地处内廷 办事效率高
想一想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军机处地处内廷,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 决,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政 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探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 产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 了怎么样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段特征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至清
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及衰落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侍 从 顾 问
票 拟 权
X(时期)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O
明太祖
张居正
议一议
阅读课本第18页的[学思之窗],思考: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宰相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任免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要经皇帝及大臣 直接由皇帝意愿 商议 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
对皇权影响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雍 正
(3)设立军机处
a.时间、地点、人员:
雍正七年、皇宫隆宗门内 皇帝的亲信
军机处
b.职能
积极 消极
积极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
政治上: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2、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消极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开创 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 权于一身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何特色?
• 三权分立 太尉 • 位高权重 军务 • 不得世袭 (虚有其位) • 军权皇控
九卿
3、郡县制
皇帝
郡
郡郡
守尉Hale Waihona Puke (1)郡县制设置:监
御 郡——县(道)——乡——里
史
县县 令
县 尉
县 丞
乡
有 三 啬游
秩 老 夫徼
亭长 亭
里正 里
(2)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基础不同
血缘关系
郡县制 地域
与中央政被分封诸侯具很 府的关系强的独立性,封 (最大不位世袭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朝:加强 元朝:新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
积极(中央集权): 促 进经济、维护统一稳定、 延续繁荣文明、保障中 外交流、巩固统一;
基本 矛盾 两对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消极(专制主义): 阻碍资萌、民主、科学、启蒙思想、西学东渐
秦
战 国战七国雄 七 雄
统
一
条件:
(2)政治:
中央集权,才能防止国家分裂。
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镇压人民、巩固统治。
②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指导;
(4)历史根源: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提供社会文化来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古代政治制度表格归纳
以下是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表格归纳:
时期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思想控制
先秦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诸侯国相对独立世卿世禄制无无 Nhomakorabea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
御史大夫
焚书坑儒
汉
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征辟制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察举征辟制
刺史制
独尊儒术
隋唐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总督巡抚监督地方官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朝设立三司分治地方权力,清朝实行行省制度,集大权于中央。同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明朝采用南北榜制度,清朝实行满族官员与汉族官员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负责监督官员行为,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同时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道州县制、节度使制
科举制
门下省、御史台、三司使、三省六部监察制
三教合一
宋
二府三司制、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制、科举制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强监司、明司法
科举制
通判监督制、三司使监察制
理学兴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控制思想舆论,加强中央集权。
明清(前期)
内阁制、废丞相、设军机处等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顶峰,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心学影响加深,程朱理学仍是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以上表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一、发展演变历程
西汉:汉承秦制, 1、西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隋唐: 2、隋唐:
材料三
情景材料
材料四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 平等择优” 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 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 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 发明”。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宰相制 相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法定,制度赋权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内阁制 非法定,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特点: 特点: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权力不断削弱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 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占了上风,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高三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表格
办公机构中书门下
宰相军政:枢密院
分割相权财政:三司
行政:参知政事
元朝
中央:中书省下设六部
地方:行省(省制开端)
(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明朝
——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宰相
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设内阁——票拟权
清朝
——
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下达,效率
朝代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制制度的演进
汉朝
文
解决王国问题
武
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设置中朝(尚书台)掌握决策权
唐朝
(完善)
中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局面持续100多年
三省(六部):决策机构:中书省;
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尚书省
作用:牵制、补充、效率、分割相权
பைடு நூலகம்宋朝
兵权:收归中央(强干弱枝),禁军
行政: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重文轻武),州郡下设通判监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表格
沿用行省制度
中央集权
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度使 地方诸侯王势力增 强,威胁中央发动叛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乱。 的统治,开发边远地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 二、推恩令使王国越 区,扩大统治区域, 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 分越小,加强了中央 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 权,削弱了地方权力。 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严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详细线
朝代 西周 秦 西汉 唐 宋 元 明 1、明太祖朱元璋 废除丞相,永远 不许再设,六部 直属皇帝。 2、内阁出现,明 太祖设立殿阁大 学士,明成祖正 式出现内阁。协 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具有票拟 权,但是最终取 决于皇帝批红 清 雍正设立军机处, 成员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跪受笔 录,军国大事由皇 帝一人裁决。 一、皇帝制度:1、皇帝 三省六部制度:设 1、设立中书门下 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置中书省、门下省 为最高行政机构 2、皇权至高无上,皇帝 、尚书省分管决策 。 专用称“朕制诏玺”等。 、审议与执行。三 2、设立参知政事 3、皇帝世袭 省长官都是宰相, 为副宰相,分割 中书省为最高 中外朝制度:汉武帝 二、三公诸卿制度:三公 相互牵制与监督, 宰相行政权。 权力机关,丞 任命身边侍从担任侍 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 分散相权。六部归 3、设立枢密使, 相权力重新增 中、尚书令等职。 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 尚书省。 分割宰相军权。 大。 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 4、设立三司使, 权;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分割宰相财权。 监察百官。 一、皇帝制度被历朝统治 者沿用。 二、1、三公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军政大权在皇 削弱相权 帝手中 2、三公商议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君主专制决策失误 。 一、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中央实行郡县 制,并且分封诸侯王 二、推恩令:汉武帝 郡县制:郡守和县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 (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长子即位,其他儿子 可分割土地为列侯, 归郡管辖。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有分工,有合作,互相牵制,且大大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结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总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权力较地方逐渐增强
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北宋,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秦朝,以下是其演变过程:
1、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为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中尉、太仆、少府。
三公九卿制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丞相的权力最大,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西汉:在继承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中朝”,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职位组成,成为中央决策机构,限制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
三公九卿成为在宫外办公的执行机关。
3、东汉: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却有名无实,将权利全集中于尚书台,进一步巩固了中朝的权力。
4、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尚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体制,以及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和刑部的六部制度。
这种体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
5、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制度,只是对部分名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6、宋朝:设立了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和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合称“二府”。
同时设立三司(最高财政机构)。
此外,还增设了谏院,进一步牵制相权。
7、元朝:废除了三省制,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但一般不设此职。
尽管废除了三省,但依然保留
了六部。
8、明朝:六部成为自隋朝以来一直沿袭的制度,最高行政机构改为“内阁”,执行机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主要是对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的内阁和六部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而皇帝的权力则不断强化,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时间轴
•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 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 (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 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 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 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 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 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 ——柳宗元《封建论》 •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 又如何解决的? • (1)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 • (2)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 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 成的,与郡县制无关。 • (3)指西汉初年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王国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 发了“七王之乱”。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夺王国封地爵位,分散其力 量使其无法对抗中央。
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形成于战国
政治、经济、军 事、法律、文化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州郡县制
东汉末: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后期设节度使
隋:州县制
唐:道州县制
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科举制
(标准:才学)
北宋
加强
二府三司制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制
元朝
发展
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设宣政院
实行行省制、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宣慰司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行政制度)
监察制
选官制
战国
出现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标准:军功);
秦朝
正式确立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御史大夫
《秦律》
军功授爵制
(标准:军功)
西汉
巩固
中朝
削弱相权
初:郡国并行制;
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刺史制,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察举制和征辟制(标准:品德—孝廉)
御史台
元初废除,后期恢复
明朝
强化
废丞相,权分六部;殿阁大学士;内阁;《大明律》
废行省,权分三司,习惯上仍称省
中央设厂卫、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八股取士
清朝
空前强化
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实行行省制
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科道”);地方省级设按察使司
八股取士
发展趋势:集权逐渐加强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君权渐强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强化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监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渐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官员的控制和监视
渐趋客观性、科学性;操作性渐强;范围渐扩
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班级姓名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基础:经济基础理论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及趋势: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基础: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及趋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组织形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君主专制皇权至上
附: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政治制度)的三大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篇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
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
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
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康熙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雍正设立),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三、主要内容1)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2)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加强思想控制的表现。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3)完善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度;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4)控制官吏的选拔。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
四、影响1、积极作用(明清之前):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五、特征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2、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篇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
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
这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秦朝正式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的实行。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规定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这些规定表明皇帝地位的神圣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③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这样的制度,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所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重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国的威胁;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实现了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这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巩固,这在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4.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实行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