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论与实践-资料
四章节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PPT文档资料
中华文明内含了: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开放兼容、厚德载物的品格; 与时俱进、人文日新的追求。
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 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
水必有源,而后不绝; 木必有本,而后向荣。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娇防衿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区动物相 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国家的富强,需要国民的力量;民族的繁荣,更需要高 尚品德的支撑。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道德 2、奴隶社会的道德 3、封建社会的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Hale Waihona Puke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 展进程大体一致。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
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 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 精神力量。
1、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准则、道德 理想等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 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自己的义务和 责任,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行 为。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实践道德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
2004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在西 安钟楼东北角‚金钟大厦‛门前 广场上,一男子手持话筒高呼: ‚大厦三楼服装商场有各种价位、 各种款式的羽绒服,现场哪位女 性敢当众脱光衣服(仅留贴身内 衣),就可以跑到三楼免费穿走 一件任何价格、任何款式的羽绒 服‛。话音刚落,4名年约20岁左 右的女孩举手‚报名‛,并跳到 广场舞台上,紧接着,又有12名 青年女子也纷纷跳到舞台上,这 时,手持话筒的男子喊道:‚一、 二、三,脱‛,14名女青年果真 当众脱去外衣服,仅着‚三点‛ 式内衣向三楼冲去,其中2名女子 穿着秋衣、秋裤也冲了上去。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 第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是中国历 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 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 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 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 炼和概括。其精华部分就是中华 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第二层: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坚持集体主义,坚 持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中国道德状况的主流和主体 具有广泛性和可操作性,容易被人们接受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第三层次:
遵纪守法、热爱国家诚实劳动,不损人利 己、不损公肥私 这是底线道德,具有起始性。 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只要能够顾全大局、 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不损人利己、损公 肥私,也是为人民服务,同样肯定和允许。 这一层次可以说是底线道德,越过了这道 防线,就是不道德的层次。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一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勤俭自强
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 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一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敬业奉献
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 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一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大学生应在三个环节上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践: 一是掌握其内容和要求; 二是根据道德规范作出道德选择; 三是积极践行道德规范。
一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
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一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 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 显著标志。
“人民满意不满意, 赞成不赞成,应当作为检 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邓小平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可分为三个层次:
三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 明的两重性。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 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
三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 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虚无论,另一种是 复古论。
三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除了要继承和弘 扬本民族道德的优良传统,还必须吸收其他民族文 明的优秀成果。 在对待其他民族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 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 上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 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 义的精华。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 “合群性”本能。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 理学认为,合群性本能——区别 于生物本能,是指动物之间同种 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 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 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 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 有道德感。
以上观点的缺陷:
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
第三个方面,道德有其相对独立性。 经济决定道德,并不是绝对的。道德是意识形态, 它的发展具有独立性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并 不能说经济发展了,道德就能够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水平。道德的发展有其滞后性。同样,经济发展水平 不高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说道德水平就一定低。
第四个方面,道德具有能动性。 这就是说道德对经济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当 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道德素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的要求时,它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它可能就会 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阻碍的作用。
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道德最突出的特点。
5、社会主义道德
•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爱”。 •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 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共产主义道德
•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为集体主义。 • 以无私奉献为基本风范最为文明先进的道德。
1.神启论 2.天赋论 3.情感欲望论 4.动物本能论
非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观
1、“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 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 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 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 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 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斯宾塞提出的道德教育方法
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启 发为主,重在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和 道德选择能力;教师、家长要以身作 则,养成忍耐、宽宏的性格,道德教 育的方法要适合儿童,不断改进。
5、涂尔干的社会道德教育理论
涂尔干是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和教育理论家,他对道德教育问题有自己 独特的理论建树。 他提出了个体品德社会化的思想。教育就 是使年轻一代在体力、智力和道德方面社 会化。儿童社会化的最佳场所是学校。 个体社会化的重点是品德社会化。 教育在促使人社会化的同时,也能促使人 的个性化。
康德认为
教育必须受人类完美的理想所指引,不 应根据事物的现存条件而要考虑人类可能 改进的状况,根据人类的理想安排教育。 儿童先天具有两面性,既有追求个人私欲 的恶的一面,也有理性的趋向于服从社会 的善的一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可忽 视儿童本性中恶的一面。
康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靠 教育,人才能成为人。同时,康德对道 德教育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 (1)不能用知识教育代替道德教育。 (2)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需要辅以必要 的惩罚制裁手段。 (3)鼓励儿童运用服从他律道德前提下 的自由。
二、主要德育理论及研究者介绍
对德育理论总的认识 : 广泛重视但成型的研究成果不多。 德育研究较多而被广泛认可的较少。 教育理论在学术界、德育理论在教育理 论界都被认为是较弱的。 德育理论的替代性并不十分明显。
(一)西方早期道德教育理论
1、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 卢梭(1712 -1778)[法]伟大的思想家, 对于道德教育理论有许多有价值的论述, 对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主张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天性为基础,遵循 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和要求,以发展儿童 的自然本性为目的。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 科尔伯格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先 后提出两个著名的德育模式:新苏 格拉底德育模式和新柏拉图德育模 式。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课堂道德讨 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第九讲 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九讲德育理论与实践讲授内容:中小学为什么要加强德育?(1)教育生存的环境变革(市场经济新格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新形势,来自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威胁)使学校德育面临挑战和困境。
(2)德育实效性差↗德育目标过高→家、校、社三种教育配合不够↘重理论说教,轻道德实践(急剧萎缩)↘教师素质急待提高(3)加强德育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4)德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动力保证作用二、德育的概念德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三、德育的功能(一)育人功能——通过德育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二)社会功能↗政治功能——通过德育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经济功能——①通过传播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现代观念来促进经济发展②通过培养生产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良好职业道德,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发展。
(三)生态功能——①通过德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
四、德育的任务(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二)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
(三)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五)培养学生道德选择、道德思维、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五、德育内容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在活动与交往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内容↓教育者→活动与交往→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____反馈___∣(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班主任教师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政治课教师↘学生集体↘学校领导↘课任教师↘全体教职工3德育内容——一定社会道德规范、思想观点、政治立场4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基础)(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活动和交往过程(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2)活动与交往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3)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简析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简析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艾
伦·科尔伯格(Allen Kohlberg)提出的一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研究方法。
他建立了一套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称之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描述、诊断、预测和指导道德行为发展。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必须涉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对道德行为的认知、
态度和行为是不断发展的,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发
展阶段;第二阶段:与他人能力有关的道德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与
行为有关的道德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与商量有关的道德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与基本价值有关的道德发展阶段;第六阶段:理想中的道
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的教育理论不仅仅是理论,还向我们提供了实践指导。
科尔伯格认为,父母和教师都要负责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应在实践
中给予正确的指导,例如在家庭和学校中要给予孩子适当的道德教育,要注意对孩子的道德行为进行积极的肯定和重视,要教育孩子坚持道德,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要让他们理解正义道德
的意义,要激励他们实现正义道德的目标,要强调和促进孩子的道德
行为发展,以上就是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概要。
总的来说,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旨在通过给予正确的指导和
教育,促进孩子的道德行为发展。
在家庭和学校实践中,既要注重对
孩子的肯定和重视,又要激励他们去认真思考,追求正义和道德,而
家长和教师都要为此提供正确引导和良好示范。
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道德教育不仅涉及到学生个人的道德水平,更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德教育的理论1、人的道德天性人的道德天性是指人类在与生俱来的道德内核,它既是人类伦理价值观的根基,也是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的前提。
故而,人的道德天性可以看作是人类所有道德活动的基础和根本。
2、应试教育与道德教育现代教育中,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了主流,这种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理论的层面上,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并切实推进道德教育的实践。
3、传统道德思想的解读和传承传统道德思想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智慧宝藏,其内涵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
我们必须通过对传统道德思想的深入解析和传承,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道德教育的实践1、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基础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和感恩,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指导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态度,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和共享,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年轻人。
4、音乐、艺术等学科教育音乐、艺术等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温情和美好,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道德素质的年轻人。
总之,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理论和实践都至关重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努力推动道德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妻子毕天淑治病需要一大笔钱,曾经几次住 院,向亲戚朋友借钱都借遍了,她也没敢动 用一分那笔捡来的钱。 10年里,苏大友夫妇一直经受着道德良心的 折磨。意外之财没带来任何欢乐,相反使他 俩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苏大友原来开朗 活泼此后却变得沉默了,毕天淑的病情也日 益加重。 最后,他们决定通过警察将钱交给失主。
6、重视道德实践,强 调道德修养。
三、正确对待中 华民族道德传统
1、取其精 华,去其糟 粕。
2、反对两种 错误思想倾 向
3、与吸收国 外优秀道德文 化相结合
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为什么要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 秀成果?
1、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
2、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 融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 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新华网长春5月23日电 日前,一对来自吉 林省延吉市郊农村的夫妇,将捡来的4万元 钱交给了延吉市公安局,请求公安局为他 们找到失主。 49岁的苏大友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妻子毕 天淑没有工作,还是一个重症肝硬化病人。 他们有一个今年刚满16周岁的儿子。
199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苏大友的出租车 上来了一男一女两位乘客。两人离开不久, 苏大友发现车后座上有个布包,打开一看, 里面竟然是一大堆钱,有50元的,有10元 的,整整4万元! 苏大友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想想自 己把所有家当卖了也不到1万元,他突然 感到很害怕。他把钱放到了朋友那里。
接着,范美忠对一位对他感到有些失望的学生说道:“我是 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 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 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 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 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范美忠写道:“这或许是我的自我开脱,但我没有丝毫的 道德负疚感,我还告诉学生,‘我也决不会是勇斗持刀歹徒的
第七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四、德育原则
•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 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 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 式化。 •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练习
• 1.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 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一旦目 标达到了,“果子”就成熟了。再策划下一个希 望,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 A 榜样示范法 B 实际锻炼法 • C 指导自我教育法 D 品德评价法 • 2.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 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 • A 赞可夫 B 马卡连柯 C 苏霍姆林斯基 • D 加里宁
三、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的规律:(简答、论述) •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 提高过程 •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 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向前发展的。但存在“知行脱节”、“情 理不通”的现象。
三、德育过程
•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 发展过程 •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 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 过程
第七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德育概述
• (一)德育的概念 •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 所谓品德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准 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 现出来的那些经常而又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一、德育概述
• (二)德育的意义 •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 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10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标:
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1、了解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任务及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内涵,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理解并掌握德育原则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4、理解并掌握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5、初步树立开放、民主、人本的德育观 教学重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及方法、德育过程的基 本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3、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理论、规范的认识,以及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态度和是非辨别能力。这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 认识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体验。它一般是 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而 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动力 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 性,它常表现为为了实现个人已确定的道德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压抑 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行为。道德意志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 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 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我国中 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理疏导法、榜 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行为实践法、自 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一)说理疏导法
1、含义:说理疏导法也即说服教育法,是教 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达到使受教 育者提高认识,逐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 这是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2、主要方式: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 问、调查等。 3、要求:
2013版思修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5篇)
2013版思修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5篇)第一篇:2013版思修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指的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道德的功能(1)认识职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2)调节职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作用的表现(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1、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1)原始社会的道德(2)奴隶社会的道德(3)封建社会的道德(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2.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3.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道德实践报告什么内容
道德实践报告什么内容引言道德实践是我们以行动来实践和践行道德原则的过程。
在逐渐发展进步的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都应当对道德实践保持高度的重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了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并在其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本篇报告将详细描述我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总结反思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思考与感悟。
实践活动概述本次道德实践活动是一个志愿者活动,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并在其中担任义工。
主要内容是帮助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以及残障人士,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援助与支持。
活动的时间跨度为三个月,每周我都会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投入其中,与志愿者团队一起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具体实践经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社区参观与慰问每周我们会组织一次社区参观与慰问,前往探访社区中的老年人或残障人士。
我们会与他们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
我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到了很多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对亲情的渴望,也深刻感受到了我的存在对他们的重要性。
2. 进行家政服务有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因为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无法完成日常的家务。
作为志愿者,我们会前往他们的居所,为他们提供家政服务,例如帮忙打扫卫生、洗涤衣物等。
通过这个环节,我更加理解到了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需求。
3. 康复辅导与休闲活动为了提高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我们组织了一些康复辅导与休闲活动。
我们安排了一些专业人士给予他们身体康复的指导,同时也举办了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等,以缓解他们的压力与孤独感。
我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许多参与者内心的改变与快乐的表情,感受到了自己参与其中的意义。
反思与总结通过这次道德实践活动,我对道德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道德实践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更是一个自我修养和成长的过程。
在实践中,我不断学习如何关心、体谅和尊重他人,锻炼了自己的耐心、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道德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结构性特征
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形成与之相 适应的宗法政治制度和人治观念体系
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讨论社会问题的概念、方 法(包括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必须考虑研究对象是自 成一格且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
动态变迁
系统并非一成不变 当系统运转的能量耗竭之时,影响系统变化更新的决定
认知遵循的规律(道理) 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所短缺的,是我们文化不利
于科学思维的弱项
实现理性的基本步骤
理性步骤就是从分析到规律的途径: 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见(根 据必然推出未然)
这就对理性是否经得起验证(实证)提出了挑战
三、系统方法
结构分析 动态变迁
结构分析
道德理论与实践
导言
关于“方法” 关于“科学方法” 关于“社会科学方法”
关于“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是对社会问题的科学解读 除了具备科学的一般特征,社会科学的特点,主要一是
强烈受制于文化背景,二是具有更明确的利益动机,因 此往往表现为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社会科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框架
一、文化背景 二、原型方法 三、系统方法 四、逻辑方法 五、历史方法
余论
一、文化背景
纵向考察 横向比较
纵向考察
近代科学的起源 “科学革命”的伟业 启蒙运动以后,科学向社会领域扩展,向精神领域延伸 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社会化,是科学主导现代社会的
物质/精神力量所在
科学所依赖的两大主义
从而表明,理论的确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没有什么颠 扑不破的理论
这意味着任何理论建构方法的相对性、局限性,总有这 样那样的缺陷;同时也意味着改进理论的可能性、开放 性,或者说,逻辑方法只能解决理论的自洽证明问题, 还不能解决理论的检验发展问题
上海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伦理学的道德理论与伦理实践
上海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伦理学的道德理论与伦理实践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探讨人们应该如何行动以及何为善与恶等问题。
伦理学的道德理论与伦理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伦理学的道德理论与伦理实践的相关内容。
一、道德理论伦理学的道德理论是研究道德的根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用于解释道德行为、判断道德价值和规范道德行为。
常见的道德理论包括伦理相对主义、伦理绝对主义、伦理功利主义和伦理德性论等。
1. 伦理相对主义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价值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观念。
按照伦理相对主义的观点,道德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没有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2. 伦理绝对主义伦理绝对主义认为存在着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和原则,不受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根据伦理绝对主义的观点,某些行为是绝对禁止的,而某些行为则是绝对必须的。
3. 伦理功利主义伦理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的原则,主张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根据伦理功利主义的观点,道德行为应当以其结果为准则,选择能够产生最大幸福的行动。
4. 伦理德性论伦理德性论关注人的性格、品质和道德品德的培养。
根据伦理德性论的观点,道德行为应当发展和培养品德特质,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发展。
二、伦理实践伦理实践是将道德理论应用于具体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活动,通过行动来实现道德的理念和原则。
在伦理实践中,人们能够实践并体现出道德的行为和价值观。
1. 个人伦理实践个人伦理实践是指个体在自身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道德行为和决策。
个人伦理实践的关键是自律和自制,对待他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益、关心社会公益等,使个体在个人生活中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 社会伦理实践社会伦理实践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进行的道德行为和约束。
社会伦理实践能够通过规范和守则来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使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社会关系和谐。
第九 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学习目标:1 了解道德内涵,理解道德的历史本质和规范本质以及个体道德结构。
2 掌握德育内涵与外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3 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能够对当前我国德育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
第一节道德的内涵与本质一、道德的内涵(一)从词源上考察(二)几组概念辨析1 “道德”与“品德”2 “道德”与“政治”3.道德与法律:法律以显性成文的形式存在,与国家伴随。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公平的保障。
4 .“道德”与“礼仪”: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道德等同于礼仪。
二、道德的本质(一)道德的社会历史本质1 道德的产生首先,道德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其次,道德是人性的需要。
2 道德的流变: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表现为阶级性、时代性、地域性、超前(滞后)性及相对独立性等相关特征。
综上所述,关于道德的历史本质需要把握两点:第一,经济的发展是“轴线式”前进,道德的流变是“曲线式”变化,但是二者保持一致。
第二,虽然道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道德在总的过程中是进步的。
(二)道德的规范本质1 道德规范的形态:(道德规范的形成也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从早期的图腾禁忌到当代的义务责任,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到自律性的转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1)图腾(totem):印第安语,一是指亲属。
二是指标志。
(2)禁忌:是指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
(3)礼仪: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4)箴言:箴言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
(5)准则:准则是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是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
(6)义务:义务就是人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进行的价值付出,是法律对公民或法人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7)责任: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分内应该做好的事;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2 道德规范的特征道德规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他律性和自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科学思维的弱项
20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31
实现理性的基本步骤
• 理性步骤就是从分析到规律的途径: 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见(根 据必然推出未然)
• 这就对理性是否经得起验证(实证)提出了挑战
2020/5/31
三、系统方法
,硬件)和意识形态(观念,软件)“建构”的上层建 筑,并可分别对应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它们构成了一个社会有结构的整体(社会有机体)
2020/5/31
中国社会结构性特征
• 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形成与之相 适应的宗法政治制度和人治观念体系
• 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讨论社会问题的概念、方 法(包括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必须考虑研究对象是自 成一格且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
2020/5/31
思维转型
• 从“集体无意识”说起 • 心理学发现思维活动的“飞地”——无意识,并以构成
健全人格、未可形式化的心理内容,譬如感情、意志和 信仰 • 个人心理如是,集体心理也如是,意味着还有比形式化 更深刻的“原型”
2020/5/31
“原型”与转型
• 所谓“原型”(arche+type),即构成思维路线的基本 “范式”或格式化
• 结构分析 • 动态变迁
2020/5/31
结构分析
• 如果说原型是发生学,那么系统就是成长学 • “系统”的眼光,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构成
整体的关系,尤其要把握两组环节:一是结构与功能, 一是静态与动态
2020/5/31
社会形态即社会系统
• 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形态”的论述 • 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政治体制(制度
2020/5/31
关于“科学方法”
• 科学是现代人领略世界的主要方式,而“现代”( modern)本身即意味着模式,现代化在精神方面的表现 就是科学化
• 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 • 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摆事实”(实验证明)和“
讲道理”(逻辑证明)
2020/5/31
关于“社会科学方法”
• 社会科学是对社会问题的科学解读 • 除了具备科学的一般特征,社会科学的特点,主要一是
• 近代科学的起源 • “科学革命”的伟业 • 启蒙运动以后,科学向社会领域扩展,向精神领域延伸 • 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社会化,是科学主导现代社会的
物质/精神力量所在
2020/5/31
科学所依赖的两大主义
• 古代逻各斯中心主义:承认超人为(但也非神)力量的 存在;人力可以通过有限方法去认识与表达
•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subject), 世界则被对象化——有了科学,人可以无所不知;有了 技术,人可以无所不能
2020/5/31
近代科学的“物化”
• 进一步强化为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者的结合和放大 ,塑造了近(现)代科学
• 通过技术,科学大规模改变了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提 高了生产效率;广泛地改变了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改 善了生活质量;深刻地改变了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强 化了理性能力
2020/5/31
思维方式的“互补”
• 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本身无所谓好坏,而取决于人们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取向(偏好),传统思维方式的有些 方面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必须进行改革,吸收新的东西 ,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方面努力
2020/5/31
二、原型方法
• 思维转型 • 理性规范
• 在前现代,审视社会问题的西方原型是宗教思维,在东 方则是道德思维;而在现代,科学思维越来越成为时代 精神的表征,因此也就要求思考社会问题的“转型”
2020/5/31
从非理性到理性
• 传统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叫做学问,是“六经注我 ”,或“我注六经”;是道德文章,微言大义
• 近现代科学则要求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不 但要有理论证明,还必须有实验证明,也就是“摆事实 ,讲道理”
强烈受制于文化背景,二是具有更明确的利益动机,因 此往往表现为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 社会科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020/5/31
框架
一、文化背景 二、原型方法 三、系统方法 四、逻辑方法 五、历史方法
余论
2020/5/31
一、文化背景
• 纵向考察 • 横向比较
2020/5/31
纵向考察
2020/5/31
动态变迁
• 系统并非一成不变 • 当系统运转的能量耗竭之时,影响系统变化更新的决定
性因素就来自外部,所以对系统变迁来说,“开放”是 非常重要的 • 外部因素的介入势必导致对系统的改造、“解构”或“ 重构”
2020/5/31
中国:从传统到现代
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社会转型: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从集权政治到民主政治 • 从统一思想到多元思想 •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2020/5/31
横向比较
• “文化”(土)与“文明”(水) • 一内向(收敛),一外向(放射);太极图与十字架,
从器物、制度到观念,都是如此 • 比较于西学,中学的特点,一是执著的实用主义,二是
格外关心政治
2020/5/31
思维方式的特点
• 分析与综合 • 严谨与模糊 • 推演与折中 • 习得与体悟
2020/5/31
理性规范
• “理,治玉”,理性,对应于悟性 • rational(理性),与intellect(理智)与reason(理
由)有别,对应于感性;本义比例,衍义尺度,再引申 为类似规则(规律)的东西 • 或者说,理性就是作出合理性表达的能力
2020/5/31
“理性”何为?
• 近代意义上的理性与科学几乎可以通用 • 理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丝丝入扣的分析(条理);二是
2020/5/31
导言
• 关于“方法” • 关于“科学方法” • 关于“社会科学方法”
2020/5/31
关于“方法”
• “方法”(method<meta+)这个概念是泊来品,指思 考问题的路径,意味着比知识更深刻的东西(思路), 而方法论(+logy)则是对之的解读
• 中文的“方”(矩)与“法”(常);因此,方法的特 点,一是无形,二是有常
2020/5/31
“适应”与“变革”
• 这就要求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个方面的改革;要求各项 改革措施的适应与配套,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顾此 失彼,抵消改革和社会转型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