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单位事转企经营性净资产出资的相关财务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转企的浪潮愈演愈烈。
事业单位转企是指将原先由国家财政拨款、国有资产经营所获得的收入及开支转为以市场运作为主的企业形式。
而随着事业单位转企的数量增加,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事业单位转企后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资产负债表的改变和利润表的变动。
在资产负债表方面,原本国有资产变为了企业的资产,需要进行重新估值;债权和债务的处理也会有所不同;而在利润表方面,由于原本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进行支持,转企后需要依靠市场化运营获取利润,因此利润表的项目也会有所变动。
事业单位转企后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还包括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及时公布财务报告,这就对财务会计的记录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业单位转企后也需要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这也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事业单位转企后的财务会计问题还涉及到财务管理的改革。
事业单位转企后,原本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转变为财务自主化和市场化运作模式。
这就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角色和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
第一,加强对事业单位转企后财务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的研究。
可以对资产估值、债权债务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准则,确保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可以通过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对市场运作和财务管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胜任事业单位转企后的财务会计工作。
加强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可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转企后的财务报告制度,确保财务报告能够及时公布,并对外公开,有效地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第四,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确保财务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开始面临转企改制的问题。
虽然转企改制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但这也会带来很多财务会计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
一、确定准确的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一个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转企改制后,事业单位应该将自己的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评估。
因为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和企业有所不同,所以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做过资产负债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评估,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等。
同时要将事业单位的负债也进行重新评估,这些包括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
只有将资产负债评估好,企业才能真正地开始运营。
二、解决税收问题在转企改制之前,事业单位从来没有缴纳过企业所得税。
然而,一旦进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就必须要开始缴纳企业所得税了。
这也是事业单位转企最大的问题之一。
税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开展培训等活动,来确保事业单位能够顺利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另外,企业还需要通过开展投资,来确保能够减少税收负担。
三、应对会计监管随着企业改制的进行,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务会计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对账、报税等。
同时,企业还必须要应对政府的监管,确保自己的报表和准确。
因此,企业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来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的资金管理在转企改制后,企业需要进行资金管理。
这包括对企业的收支进行管理和预算等操作。
这不仅需要精通财务知识的人员,也需要专业的财务软件,来确保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
五、处理债务在转企改制时,企业可能会带着债务进行改制。
这些债务可能是长期债务或短期债务。
企业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债务,以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地进行运营。
总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面临着许多财务会计问题。
然而,只要企业认真面对这些问题,系统地解决它们,就能够成功地进行转企改制。
同时,企业也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顺利地完成这一过程。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事业单位转企业是指将原本以公益性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改组为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企业性质组织。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面临着许多财务会计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事业单位转企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事业单位在转企的过程中,原先的资产及负债可能需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和调整。
这可能涉及到对资产的重新确认、对负债的重新核实和清理,以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还需要对经营结果进行准确计量,将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的各种收益和成本进行正确核算,避免出现漏报、错报等问题。
事业单位转企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会计政策的调整。
事业单位和企业性质的组织有着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
转企后,事业单位需要针对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要求制定新的会计政策,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这包括对收入和支出的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成本的核算等方面的调整,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可比性。
还需要正确处理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会计处理问题,如资产交易对价的确认、收费标准的制定等。
事业单位转企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事业单位和企业有着不同的内部控制要求和标准。
转企后,事业单位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和建立,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要求。
这包括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求的重新定义、内部控制流程的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调整。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止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的发生。
事业单位转企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转型。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需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来适应企业的财务会计要求和工作方法。
他们需要学习企业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有效的培训和转型,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事业单位转企提供有力的支持。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开始转变为企业。
事业单位转企意味着从原来的行政管理体制转为市场化经营机制,这也给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研究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
一、会计制度的变革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制度是不同的,事业单位一般采用现金制度进行记账,重点关注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而企业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度,强调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
在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会计制度的变革是第一个面临的问题。
事业单位需要重新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明确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等方面的要求。
二、财务报表的编制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财务报表编制。
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些报表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编制。
事业单位在转企后,可能会面临建立新的财务报表系统的问题,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
三、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企业要求进行成本核算,以确保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营效益。
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如直接成本法、间接成本法等。
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制和投资决策机制。
事业单位从原来的政府财政拨款转为自筹资金,在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方面需要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风险控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也包括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的转变。
五、股权结构和股东权益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设立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这就涉及到股权结构和股东权益的问题。
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明确股权的比例,根据股东权益的变化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股东权益,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包括会计制度的变革、财务报表的编制、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股权结构和股东权益等方面。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纷纷走上了转企的道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但在转企的过程中,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事业单位的成功转企和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转企的背景和意义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出资设立,为公益目的服务的单位,其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财政补贴,不具有盈利性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事业单位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转企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事业单位转企意味着其从原来的非营利性质转变为具有盈利性质的企业,其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管理体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1.资产负债表的重构事业单位转企后,其资产负债表将发生较大变化,原来的政府拨款和财政补贴将不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是通过自主经营所得收入。
因此需要重新评估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重新核算资产负债表项,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重构,以适应新的经营模式和财务会计制度。
2.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原来是以“公益性”为主要目的,其成本核算较为简单,主要是以政府拨款和财政补贴为主要成本、费用进行核算。
而转企后,其成本核算需要更加注重经济效益,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对各项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和核算,以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营并取得盈利。
3.税收政策的调整事业单位转企后,其纳税方式也将发生变化,需要根据税收政策的调整,合理安排企业的税收筹划,以降低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4.盈利能力的提升事业单位转企后,其经营目标将发生变化,需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收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并做好资金使用和投资,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5.财务报表的编制及披露事业单位转企后,其财务报表编制及披露将面临新的要求,需要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确保财务报表的完整和准确,以便给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浅谈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
浅谈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摘要】随着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飞跃,为了向更为科学的建设方向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正火热的朝企业的方向发展,即事业单位转企。
由于之前属于国有化的事业单位性质,在转企的过程中就难免遇到各种问题。
财务会计问题就是首当其冲的挑战。
本文从实际出发,浅谈了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关措施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财务会计问题;措施探讨1、事业单位转企的意义事业单位转企,就是指将原本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转换其体制机制,改制为企业,并在各自辖区下的工商局进行登记,通过审核并审批后正式成为企业法人单位[1]。
事业单位转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实行企业化管理,完善事业单位的机制局限,获得更为长远的盈利。
但是,事业单位转企有一个过渡期,期间遇到问题在所难免。
2、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常见的财务会计问题2.1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对资产进行核算的方式方法上,传统的事业单位一般采用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目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2]。
但是这种核算方法却忽视了许多现实问题,由于择日费用不涵盖在成本以内,所以这样的成本核算并不完整。
固定成本核算不考虑计提折旧,虚有的增加了盈余收入。
由于人为的降低了成本,这样就不能与实际收入配比。
2.2会计核算方面结余指的是该单位在特定时期内收入总和减去支出总额后剩下的余额。
结余一般包括事业结余以及经营方面的结余。
在会计核算方面,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3]。
但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实行收付实现制,往往会出现收支项目难以配比的状况。
所以就难以真实的再现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营情况。
2.3成本核算目前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指的是内部管理使用,对外的方面上没有经过核算,当然也缺少严谨的报道。
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主要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率。
但是这种粗放的核算显然是不够严谨的。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事业单位转企业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选择转企业经营,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涉及到财务会计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事业单位转企业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事业单位转企业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是组织形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事业单位原本是以公益为宗旨而设立的非营利机构,其财务会计制度主要以公益性和政府性质为导向。
而转企业后,事业单位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经营活动,其目标变为追求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制度从原先的公益性质转变为商业性质,需要重新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内容和方法。
事业单位转企业还面临着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可比性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其编制要求主要是反映公益性质和政府控制,而不强调经济效益。
而一旦事业单位转企业经营,其财务报表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编制,要求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这就需要对原有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确保财务报表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转企业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还包括资产评估和财务处置的难题。
事业单位转企业后,需要对其原有的公益性质的资产进行评估和处置,以形成相应的经营资本。
这涉及到评估方法的选择、估值的准确性和财务处置的公平性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操作流程,确保资产评估和财务处置的公正和合法。
以上所述只是事业单位转企业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为此,需要加大对事业单位转企业的财务会计问题的研究力度,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方法,为事业单位转企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推动事业单位转企业的顺利进行,促进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事业单位转企业是指将原本为事业单位的组织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并以经营盈利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经营管理。
事业单位转企业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财务会计问题。
本文将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对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在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会计法规定,事业单位应按照事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而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在事业单位转企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会计政策的选择,即是继续采用事业会计制度还是转变为企业会计制度。
这一选择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事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报告要求和报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转企后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数据不可比较,给决策者和投资者带来困扰。
在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需要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并根据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二、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问题事业单位和企业在性质和目标上存在着不同,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是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事业单位通常以公益性为目标,其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建设和公益事业设施等。
在转企后,这些公益性资产的性质和用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业单位转企后,基本建设项目可能需要划分为生产性固定资产和经营性固定资产,公益事业设施可能需要分拆为商业性建筑和其他资产等。
这些调整不仅对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产生了影响,而且也会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财务分析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捐赠收入和基金使用的问题事业单位通常是以接受社会捐助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企业主要依靠经营收入获取利润。
在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捐赠收入的会计处理成为一个问题。
事业单位转企后,捐赠收入可能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确认和核算捐赠收入。
同样,基金的使用也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选择转制为企业,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事业单位转企的过程中,财务会计问题往往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时面临的一个重要财务问题是会计制度的转变。
事业单位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而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
这两种会计制度在核算方法、报表格式、会计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
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进行会计制度的转换,将原有的会计制度改为企业会计制度。
这涉及到会计政策的调整、会计准则的变化、报表格式的调整等问题。
事业单位转企后还需要进行资产清查、评估和转化。
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款项等。
转企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现有资产进行清查和评估,确定其价值和使用状况。
然后,需要将这些资产进行转化,即将其划归到企业名下,确保转制后正常经营。
事业单位转企后还需要解决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后的新问题。
在转企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这就需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预算、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
企业还需要制定财务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和准确。
事业单位转企后还涉及到人员安置和培训问题。
事业单位和企业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转企过程中,人员的安置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事业单位的员工需要重新进行岗位调整和人员安置,确保每个人的工作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会计水平,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涉及到会计制度的转变、资产清查与转化、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后的新问题以及人员安置和培训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人员共同努力,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和转型不断加快,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事业单位转企问题。
这些事业单位在转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上的挑战,同时也需要解决财务和会计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探讨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会计制度的转换问题事业单位转企涉及到不同的经济体制之间的转换,会计制度的转换也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常采用政府会计制度,主要以预算为核心,财务报表内容较单一,会计信息不够完善。
而企业会计制度则主要基于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内容更加全面。
因此,事业单位转企需要灵活地调整会计制度,以适应新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管理要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会计和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掌握新的会计制度和管理方法。
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问题在事业单位转企的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准确地计算现有资产和负债,以便为后续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的基础。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营和企业存在着种种不同,涉及到的资产和负债也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核对。
例如,在资产方面,需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和估值;在负债方面,需认真核对原有的应付账款和未决诉讼等问题。
调整完毕后,还需及时将调整后的数据通报到财务报表中,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完整和可信度。
三、收入和支出的计算问题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是重要的财务指标,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
在事业单位转企的过程中,也需要准确地计算收入和支出。
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而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则与市场关系密切。
因此,在转企后,需严格遵守税法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计算。
同时,还需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企。
四、税务改革和政策法规的变化问题事业单位转企涉及到政策、管理、会计制度和税制等多方面的问题。
税务改革和政策法规的变化将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事业单位转企是指原本由政府负责经营管理的单位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机构。
这种转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屡见不鲜,向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正在积极探索转企的道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着许多财务和会计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财务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转企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墶,要求提高对财务制度的透明度、规范性和科学性。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转企后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能够合理保障企业财务运作正常进行的财务制度。
其中包括财务核算政策、会计核算方法、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报表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
2. 资产评估与清产核资:在事业单位转企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清产核资,以确定企业的净资产和价值。
这一过程需要采用专业的财务手段,对资产进行准确、公正的评估,保障企业的财务状况清晰透明,并为以后的企业经营提供准确的财务基础。
3. 财务风险评估:事业单位转企后,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财务风险评估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金流动性、财务杠杆比率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合理评估,以确保企业财务风险可控,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 财务监管与合规:事业单位转企后,其财务监管将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控,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避免出现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需要研究者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资产评估与清产核资、财务风险评估和财务监管与合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和管理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信在相关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为我国事业单位转企提供可靠的财务会计支持。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摘要】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财务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能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内控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政策,四年时间过去了,大部分单位已经完成了行政体制、人员编制的转换工作,但是如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文化产业单位的综合实力,使其为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又符合现代文化传播规律,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1、岗位设置上未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财务内控的一个基本要求。
一般说来需要不相容职务分离主要有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复核、执行与记录、保管与记录。
但是多数转企改制后的文化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没有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依然延续着以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的通行做法。
但是从财务内控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再加上职工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识,就有可能出现舞弊行为。
2、“一支笔”审批制度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风险控制。
现代财务内控的核心要求就是权力的互相控制、互相制约,但是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财务管理模式上还延续“一支笔”审批的制度。
这种方式表面看来似乎能够对各项业务实施严格控制,但实际上这样并不符合现代财务内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要求。
同时,一支笔的控制方式会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如果现有制度对行使该权力的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那就可能导致腐败情况的发生。
3、现有财务内控流程与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联系不紧密。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内部目标、计划、指标体系设置上出现脱节现象,预算指标设定成为企业内部上下级、各部门利益的博弈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析和控制力度不足、预算准确度较低。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事业单位转企是指原本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经济目标和经济行为,逐步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依法独立经营的企业。
这是一种重要的改革措施,旨在推动事业单位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施事业单位转企的过程中,财务会计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
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资金和捐赠的资金构成,而负债主要是事业单位因提供公益服务而形成的债务。
在转企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将这些资产和负债进行准确定价,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还需要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转移方式和转移时间,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事业单位转企还面临着如何界定收入和成本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成本主要包括人员工资、日常开支等。
在转企后,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成本核算和市场化定价的原则,准确界定自己的收入和成本,以便合理制定价格政策和经营策略。
事业单位转企还面临着如何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分析的问题。
在转企后,事业单位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并根据市场化经营的要求,进行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
事业单位在转企过程中可能存在财务信息不完整、会计人员技能不足等问题,这对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事业单位转企还面临着如何处理人事和税务问题的挑战。
事业单位转企后,往往需要进行人事改革,解决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
事业单位转企后也需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和纳税缴纳。
这对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挑战,需要事业单位与税务部门进行合作,共同解决。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会计问题,包括资产和负债处理、收入和成本界定、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分析、人事和税务处理等问题。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事业单位转企制度成为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日益凸显。
事业单位作为传统的以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管理单位,其转企过程中在财务会计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难题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事业单位转企是一项复杂的改革过程,不仅涉及组织结构、人员编制等方面的调整,还涉及到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和转型。
在转企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面对资产负债表的重组、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等一系列财务会计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务会计制度,成为了转企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对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应对策略和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对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转型、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事业单位转企的财务会计问题,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事业单位转企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事业单位转企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对其财务会计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未来的改进提供实质性的依据。
通过探讨应对策略和进行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可以为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导,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研究信息披露与监管问题,有助于完善相关制度,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保障社会公众的权益,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为相关单位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可以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
理论探索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文/葛宗媛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程得以加快推进。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优化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财务内控管理成效,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
基于此,通过阐述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内控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提出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意见与建议,以期对财务内控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内控;方法对策0 引言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空间繁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动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程的加快。
当前形势下,必须宏观审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内控所面临的现状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切实强化财务内控总体成效,为促进文化事业取得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1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内控简述国内推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由来已久,早在21世纪初便初步确定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随着《关于深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相继推出,文化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措施、方法等进一步明确。
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在制度规定建设、方法过程控制、改制效果评价等多方面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更好地理顺文化市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1]。
事业单位和企业是当前经济社会体系中完全不同的构成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扮演的社会角色、经营管理的目标都不相同,所适用的政策与方法细则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在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后,在财务内控方面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内部组织架构以及财务内控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有效化解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隐患与风险,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改革的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将一部分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使其转变为企业经营模式。
事业单位转企后,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就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展开研究。
事业单位在转企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经济实体进行改变。
传统的事业单位通常以公益为宗旨,其核心职能是提供社会服务,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
而转企后,事业单位将以经营为主要目标,以盈利为核心。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转企后需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是一种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的系统。
将事业单位转企后,其经营决策的依据也就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事业单位主要面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在财务会计中更注重反映企业的公益性和效益性。
而转企后,事业单位要从政府的预算拨款中独立,依靠自主经营获得收入,因此财务会计更加注重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转企后,还面临着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在转企之前,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来源于政府的预算拨款和社会捐赠,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主要体现为无形资产和资本金。
而转企后,企业的资产主要来源于盈利和投资,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主要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事业单位转企后还需要面对先进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在转企过程中,事业单位还需要解决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报送问题。
传统的事业单位通常只需要编制一份财务报表,用于政府领导层审计和监督。
而转企后,事业单位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编制更加全面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供内外部股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使用。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报表编制流程,并按照相关法规进行财务报送。
除了以上问题,事业单位转企后还面临着财务会计系统的建设和人员培训等问题。
传统的事业单位通常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统计工作主要由行政人员来完成。
关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财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财务工作的思考◎蒋亚珍财务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明显变化趋势,事业单位是目前国家设置的重要社会公益及具有服务性特点的机构。
在国家的建设以及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和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目前市场经济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也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
事业单位与企业体制存在非常明显差异性,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其自身能够实现有效的改制,需要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其中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方面可以呈现出的差异性相对比较明显,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
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在财务工作方面,两者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明显差异性,要保证财务工作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推进,这也是保证事业单位实现转企改制的重中之重。
只有对转企改制有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提出的针对性解决对策,保证资金整体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够推动事业单位能够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必要性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内容可以看出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等各方面因素条件影响,事业单位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在我国各领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对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起到良好推动效果。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相对比较良好,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事业单位在此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经济在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其自身无论是在体制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尤其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原本相对比较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统治经济,垄断地位越来越明显。
长期以往,势必会导致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限制影响。
对于国家稳定发展而言,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基本上都是以编制人员为主,长期以来都有一种铁饭碗思想,行为相对比较消极,无法保证日常办公效率的提升,很难将事业单位的整个价值以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事业单位事转企经营性净资产出资的相关财务问题探讨
作者:段妮妮褚慧钰
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7期
摘要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组建文化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
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本文对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采取以经营性净资产出
资方式组建企业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营性净资产审计评估会计账务处理
一、经营性净资产的概念
经营性净资产是指原文化事业单位直接从事主业及与主业相关的资产。
文化事业单位公司
制改造主要采取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将其资产及相应的负债作为出资与他人组建有限或者股份
公司;二是以其优质的资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单位。
这两种操作方式都是以
经营性净资产作为出资方式。
二、以经营性净资产出资流程设计及相关财务问题的处理
(一)盘点及审计工作流程
各投资单位组织对投出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做好各类账内账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
权益的清查盘点工作,做好相关抵押和担保事项的清理工作,确保原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
安全。
以改制日作为审计账面价值的基准日,配合相关中介机构做好改制审计工作。
(二)评估流程及方法选择
通常情况下,资产评估的方法有3种,即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
改制的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刊号等无形资产所有权归属政府所有,同时正在进行的诸多转企
改制文化事业单位均为非上市的企业,整个改制过程多为政策主导型,改制主体前后一般会发
生变更,改制基准日与评估日一般是不一致的,采用收益法或者市场法进行相关资产评估时,
涉及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的公允性有待商榷。
因此,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采取的
评估方法通常为成本法。
成本法是在合理评估被评估单位各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的基础上确定被评估单位的价值。
这种评估方法主要适用于账面与市场价值偏离不大的非上市公司,分为账面价值法、重置价值
法和清算价值法三大类。
需要重点关注资产评估日与企业设立登记日之间利润的归属问题。
此期间净资产变动可分
下列情况处理:一是若此期间企业实现利润而增加的净资产,原则上应上交原股东,计入“应
付利润”科目核算,经原股东同意,也可列入新公司的资本公积,留待以后增资扩股时转增原
股东的股份。
二是若此期间企业因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原则上由原股东承担,应计入“应付利润”借方科目核算,同时贷记“利润分配”科目,从原股东当期或以后分得的股利中补足。
(三)处理账务相关工作及关注点
财务在处理相关账务时,首先要依据资产评估报告,将评估基准日、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增
减值进入相关会计科目。
具体会计分录做法如下:
第一,评估增值时,以相关资产的评估增值计入资产科目的借方,贷方计入“资本公积”。
评估减值时,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第二,在处理所得税方面的账务时,依据相关税率计算的金额计入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冲减资本公积的借方。
第三,投资总部与新公司(被投资方)的账务处理。
一是各投资总部按评估价值进行财务
处理,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借方,同时按照评估净资产的价值,与资产原属投出的单位进行往
来挂账。
二是新公司(被投资方)账务处理为:按照评估价值确认相关资产科目,同时计入实
收资本的贷方科目。
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被投资方的“实收资本”金额应与验资报告及营
业执照中提到的“注册资本”金额相等;同时,被投资方下属各子公司资产评估增减值应与其
对应的评估报告中所提到的评估增减价值相等。
另一方面要关注无形资产、呆坏账以及不良资
产等相关的账务处理。
第一,无形资产。
文化事业单位事转企改制的无形资产主要涉及商誉、资产使用费、刊号等。
在现实操作中,通常只考虑原企业上交的管理费、利润等部分,再将这部分既得利益作为
无形资产的租赁费。
这主要受文化行业的特殊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
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因此对这部分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一
般未进行评估。
在实践中,一般按照成本法,确认相关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坚持国有资本的
绝对控股地位,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第二,呆坏账及不良资产。
改制过程中的呆坏账应先根据审计结果,报经相关监管部门审批,根据审批意见可在企业净资产中剥离,同时要做好相关的档案管理和会计凭证保管工作,
做到账销案存。
改制过程中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存货的跌价、损毁等,在处理这些不良资产时,除了考虑账面价值外,同时要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其进项税应作转出处理。
三、结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硬实力”,但文化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当前,文化事业单位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坚持党的领
导的前提下,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将公司制改造的全过程反映出来,确保国有资产、职工以
及企业的经济利益都能在改革的过程中受益,这是当前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释放文化活力、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段妮妮单位为威海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褚慧钰单位为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闫云栋.浅议国有企业以净资产投资组建新公司各方的会计处理[J].知识经济,2014(17):121.
[2]赵立波.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推进战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5):1-6.
[3]闻伟君.国企改制中有关财务问题的处理[J].财会通讯,2000(12):25-26.
[4]祁述裕,高宏存.关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模式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0(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