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及规定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文档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 s 】 the electricity grid system, power distribution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power supply system1.前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是指供电系统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以及所需要的数量数不间断地向电力用户供应电力和电能能力的度数。
[1]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供电单位进行电量供应决策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同时它也是电量系统供电质量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输电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则是评断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的两项重要的指标,配电系统主要指:构成电力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包括电缆、变压器、断路器等,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主要有放射式、环网式等)将这些硬件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系统。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一般而言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必须要能反映其具体的各个构成单位元的相关特点,具体的运行情况以及对于电力用户的一些相关的影响。
第二:其指标必须要经过对各种各样的供配电系统的相关数据中总结分析出来。
第三: 其可靠性指标必须要应用科学的的计算方法从各个基础的元件中获得。
衡量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相关指标在前言中我们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的相关特点做了简单的阐述,而目前用于衡量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具体的相关指标主要有:用户平均停电率指标(CAIFI)、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CAIDI)、系统平均停电频率指标(SAIFI)、平均供电可用率指标(ASAI)、平均供电可用率指标(ASAI)。
[2]2.1用户平均停电频率指标(CAIFI)用户平均停电频率指标是指用电用户在使用供电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每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停电的次数。
它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全年用户停电的累计次数/系统供电的全部用户数2.2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CAIDI)用户平均停电指标是指用户每单位时间里经受的平均停电次数的影响。
它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全年中观察到的用电用户经受的停电次数/受停电影响的用户数2.3系统平均停电维持时间指标(SAIDI)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是指每个用电用户在一年中所经受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安全要求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安全要求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电的安全可靠,有必要对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提出一系列安全要求。
本文将从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稳定性、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探讨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安全要求。
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指的是系统在预定的工作条件下能够连续地提供电能的能力。
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有以下要求:1. 供电可靠性:供电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连续供电的能力,要求系统确保稳定的供电,防止供电中断或质量下降,减少对用户造成的影响。
2. 设备可靠性: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设备,如变电站、线路、开关设备等,要求具有高可靠性,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和停电风险。
3. 故障处理能力: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要求系统具备快速、准确地诊断和调试故障的能力,以确保故障及时恢复,减少停电时间。
二、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要求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各种负荷和故障等扰动下,能够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维持正常的电压和频率。
为保障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有以下要求:1. 电压稳定性:电力系统的电压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过低,以确保电力设备正常运行,不影响用户用电。
2. 频率稳定性:电力系统的频率要保持稳定,一般为50Hz 或60Hz,以确保电力设备正常运行。
3. 功率平衡:电力系统中的电力供需要实现平衡,供电能力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防止电力不足或过剩造成系统运行不稳。
三、电力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系统进行安全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包括以下要求:1. 电力设备安全:对于电力设备,要求具备可靠的过载和短路保护装置,以避免设备损坏或火灾等事故发生。
2. 电网安全:要求电力系统有完善的电网保护系统,能够对故障进行及时检测、定位和隔离,确保故障不会扩大,减少事故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
3. 安全管理:电力系统的运行要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包括规范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确保运行人员的安全,减少人为因素对电力系统安全的影响。
供配电设计原则及相关要求
供配电设计原则及相关要求供配电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用电需求和安全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供电系统的布置、线路的走向、设备的选型等,以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供配电设计原则及相关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可靠性原则:供配电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能够保证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此,设计中应考虑备用电源、双回路供电、过载保护等措施,以应对电力故障和突发情况。
2. 安全性原则:供配电系统应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设计中应合理设置接地装置、漏电保护装置、过电压保护装置等,以防止电气事故和人身伤害。
3. 经济性原则:供配电系统应在满足用电需求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
设计中应合理选择设备容量、线路截面、电缆敷设方式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
4. 灵活性原则:供配电系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用电负荷的变化和扩容需求。
设计中应预留一定的电容量和线路容量,以便于后期的改造和扩建。
5. 规范性原则: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如《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电气装置设计规范》等。
设计中应合理选择设备和材料,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6. 可维护性原则:供配电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方便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
设计中应合理设置开关柜、接线盒、检修孔等设施,以便于设备的维修和更换。
7. 环保性原则:供配电系统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设计中应合理选择节能设备、低耗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耗。
供配电设计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用电负荷计算:根据建筑物的用电设备和用电负荷特点,进行合理的用电负荷计算,确定供配电系统的容量和规模。
2. 电源选择:根据用电负荷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电源类型和容量,如市电、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等。
3. 线路布置: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用电设备的分布,合理规划线路的走向和布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均衡和稳定。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气系统可靠性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气系统可靠性规范要求在电气设备工程中,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对电气系统的可靠性规范要求进行论述。
一、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要求在电气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并确定合理的可靠性指标。
各个电气设备的故障发生率、故障修复时间等参数应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在电气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电气设备的选择与配置,确保各个设备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采取合适的备份和冗余方案,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还应该合理选用可靠性高的元器件和材料,确保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行。
二、运行与维护要求在电气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的维护管理体系,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得以持续维护。
应该制定完善的巡检和维护计划,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及时处理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和隐患。
此外,在维护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故障记录和故障分析机制,对设备故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预防,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安全与保护要求在电气系统中,安全与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确保系统满足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包括保护装置的选择与配置、接地系统的设计与维护、电气绝缘的保护等方面。
特别是对于高压电气设备,还应该加强对设备的安全操作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应急与备份要求在电气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备份方案。
应急预案应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流程,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并减少对系统可靠性造成的影响。
备份方案是指在设备故障或停电等情况下,能够启用备用设备,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备份方案应该包括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切换的控制策略等内容,确保备份设备能够快速、可靠地接管主设备的工作,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指标及应用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指标及应用摘要:配电系统在整个用户供电系统中是直接联系用户的关键部分,其可靠性对用电户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本文从配电系统简介入手,分析了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指标,研究了供电可靠性指标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并对如何提高供电可靠性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指标;应用1引言配电系统中供电可靠性是电力系统可靠性的重要一部分,这部分的管理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设备的全面安全运行管理和电力系统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在现代的供电系统管理方面是较为科学的管理方法之一,并为现代化的电力工业管理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供电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电力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是通过配电可靠性来反映的,整个供电系统的前期设计,规划以及到实施阶段的施工建设,以及相?P的设备选型,到最后的实际运行,为用户提供服务等这些方面的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是通过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来综合体现的。
2配电系统简介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大型发电厂与负荷点的距离往往相距甚远。
一般情况下,由发电厂发出的电能需要经过高压输电线路或超高压输电线路输送至负荷点,再经由较低等级的电压网络把电能输送到电压等级不同的负荷点。
在电力系统中,像这种承担着分配电能作用的系统即为配电系统。
按照电压等级的不同,我们把配电系统分为3类:高压(35~110kV)配电网络;中压(6~10kV)配电网络;低压(220~380V)配电网络。
按照供电区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配系统络分为:工厂配电系统;城市配电系统;农村配电系统。
由于配电系统主要负责是给一个区域供电,所以又被称之为地方电力网。
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和供电范围均比区域电力网要小。
但是,配电系统位于电力系统的末端与用户直接相连,这是配电系统在其结构上的最大特征,这一特征能够灵敏迅速的反映用户在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加大,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影响也随之加剧,而且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及升级改造也离不开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配电可靠性准则及规定
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及规定一、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一般概念所谓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就是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或运行中,为使发电和输配电系统达到所要求的可靠度满足的指标、条件或规定,它是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所依据的行为原则和标准。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应用范围为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发输电合成系统和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修工作。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考虑的因素一般有:①电力系统发、输、变、配设备容量的大小;②承担突然失去设备元件的能力和预想系统故障的能力;③对系统的控制、运行及维护;④系统各元件的可靠运行;⑤用户对供电质量和连续性的要求;⑥能源的充足程度,包括燃料的供应和水库的调度;⑦天气对系统、设备和用户电能需求的影响等。
其中①、②、⑥等因素可由规划、设计来控制,其余各因素则反映在生产运行过程之中。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所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考虑的系统状态过程及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1. 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分为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
(1)概率性准则。
它是以概率法求得数字或参量来表示提供或规定可靠度的目标水平或不可靠度的上限值,如电力(电量)不足期望值或事故次数期望值。
因此,概率性准则又称为指标或参数准则。
此类准则又被构成概率性或可靠性评价的基础。
(2)确定性准则。
它采取一组系统应能承受的事件如发电或输电系统的某些事故情况为考核条件,采用的考核或检验条件往往选择运行中最严重的情况。
考虑的前提是如果电力系统能承受这些情况并保证可靠运行,则在其余较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因此,确定性准则又称为性质或性能的检验准则。
此类准则是构成确定性偶发事件评价的基础。
概率性准则较之确定性准则考虑更为广泛,用概率法求得的可靠性指标可以得出对事故风险度的较佳估计。
1.2. 静态准则和暂态准则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照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和静态过程的不同,可分为暂态准则和静态准则。
配电系统规范
配电系统规范配电系统规范是为了保障使用者安全、提高设备运行效率而制定的一套标准。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配电系统规范。
配电系统规范1、一般要求1.1 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 配电系统的设备必须具备合格证书,并经过相关检测和验证。
2、电缆选择2.1 低压电缆的选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且应有合格证书。
2.2 高压电缆的选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且应有合格证书。
2.3 电缆的敷设要按照设计要求,避免与其他管线相交或交叉。
2.4 电缆的标识必须清晰可见,以便进行维护和操作。
3、开关设备3.1 低压开关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合格认证。
3.2 高压开关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合格认证。
3.3 开关设备的操作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范,避免人员误操作造成事故。
4、保护装置4.1 配电系统必须配备过流、过压、欠压、过负荷等保护装置,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4.2 保护装置的选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且经过合格认证。
4.3 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设备要求进行合理设置。
5、接地系统5.1 配电系统必须配备可靠的接地系统,以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5.2 接地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并保证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5.3 接地系统必须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接地电阻始终在规定范围内。
6、动力电气6.1 配电系统的动力电气部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且设备必须具备合格证书和检测报告。
6.2 动力电气的供电线路必须可靠并具备防护装置,以防止电气事故及人员触电。
7、灯光电气7.1 配电系统的灯光电气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且设备必须具备合格证书和检测报告。
7.2 灯光电气的供电线路必须可靠,且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以防止电路短路及人员触电。
7.3 灯具的安装高度和布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照明效果和安全标准。
8、电力监控8.1 配电系统必须配置相应的电力监控装置,以及时监测电能使用情况和设备运行状态。
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
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配电系统是指将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用户的过程中,通过变电站、配电柜、配电盘等设备进行电能的分配和传输,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设计一个合理的配电系统对于保障电能的安全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以下是配电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1. 可靠性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电能传输的可靠性,确保电能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采用冗余设计,即设置备用设备,以备主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并继续供电。
2. 安全性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规范和标准,确保电能传输过程中不会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故障情况,如短路、过载等,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安装继电保护装置、熔断器等。
3. 经济性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应尽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电能传输的效率,减少线路的损耗和电能的浪费。
可以采用合理的线路布置、选择低阻抗设备和高效的变压器等措施,提高系统的能效。
4. 可扩展性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具备一定的扩展能力。
在设计中要留出一定的余量,以便后续根据需要增加电源和负荷。
5. 灵活性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负荷变化和需求变化。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负荷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设备容量和线路容量,确保系统的灵活性。
6. 可维护性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维护和保养。
在设计中要合理布置设备,考虑到设备的易于维护性和可靠性。
7. 环境友好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节能设备、减少噪音和电磁辐射等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8. 合规性原则:配电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设计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遵循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可维护性、环境友好性和合规性。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供应可靠性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供应可靠性规范要求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在电气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电力质量的提高,各国电气工程领域都制定了相关的电力供应可靠性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电气工程中常见的电力供应可靠性规范要求。
一、供电可靠性指标为了衡量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电气工程中通常使用以下几个指标:1. 平均无故障时间间隔(MTBF):指供电系统连续运行的平均时间,单位为小时或年;2. 平均故障时间(MTTF):指在故障发生时,修复系统所需的平均时间,单位为小时或年;3. 故障率(FR):指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4. 故障恢复时间(MTTR):指修复供电系统所需的平均时间,包括现场诊断、故障定位和修复等时间。
二、电力供应可靠性要求1. 可靠性指标要求:根据电力需求的不同,电气工程中对电力供应可靠性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一些重要的电气设备和系统,如核电站、医院和航空航天系统等,要求其供电系统达到极高的可靠性指标,MTBF和MTTF值要较大,并且故障率要尽量小。
而对于一般的居民和商业用电,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
2. 冗余设计:为了提高电力供应系统的可靠性,电气工程中会采用冗余设计。
冗余设计通常包括冗余电源、冗余线路和冗余开关等。
冗余设计能够使得在某个故障点出现时,系统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从而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3. 系统监测与维护:为了确保电力供应系统的可靠性,电气工程中会对系统进行定期的监测与维护。
监测包括对电力负荷、电压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
维护包括对设备的定期检修和更换老化部件等。
4. 电力质量要求:除了供电可靠性,电气工程还对电力质量有一定的要求。
电力质量是指电力系统在向用户提供电能过程中,电压、电流、频率等指标的波动情况。
电气工程要求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以保证用户正常使用电力设备。
三、国际电气工程标准与规范为了统一电气工程中的电力供应可靠性要求,各国电气工程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与规范。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要求在电气工程中,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可靠性规范是指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安全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本文将就电气工程中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规范要求进行探讨。
一、可靠性规范的重要性在电力系统中,可靠性是评估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规范要求是为了确保电网供电能力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靠性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减少停电次数和时间,保障用户的用电需求得到满足。
二、可靠性指标的要求1.停电次数限制: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中通常会对停电次数进行限制,确保供电可靠性。
一般情况下,工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对停电次数的要求不同,可靠性规范会对不同用户类型的停电次数进行区分。
2.故障处理时间要求:电力系统遇到故障时,及时处理和修复是确保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关键。
可靠性规范会要求故障处理时间不超过一定的限制,以确保故障能够及时处理,减少停电时间。
3.电压稳定性要求:电压稳定性是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指标。
可靠性规范会对电力系统的电压波动和电压暂降进行限制,确保供电电压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并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4.设备可靠性要求: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和元件的可靠性对系统的运行影响很大。
可靠性规范会对各种设备的可靠性要求进行规定,包括设备的寿命、故障率和可修复性等指标。
三、可靠性规范的制定与执行1.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电气工程中的可靠性规范通常由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制定。
国家标准是针对整个国家范围内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而行业标准则是针对特定的行业或应用领域来制定的。
2.监督与检查:为了确保可靠性规范的有效执行,通常会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与检查。
监督与检查的内容包括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对电力公司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以及对相关设备和元件的质量进行检验和验收等。
四、可靠性规范对电气工程的影响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规范要求对电气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系统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
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系统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在电气工程中,配电系统是将电力从发电站传送至终端用户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配电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和设计原则。
本文将介绍电气工程中配电系统的规范要求和设计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
一、规范要求1. 国家标准配电系统的规范要求首先来自国家标准。
在中国,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系统需遵循国家标准GB/T 15576-2018《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
这些标准包含了配电系统的设计、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线路的敷设以及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2. 安全性要求配电系统的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安全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绝缘保护:配电系统应采用合适的绝缘材料和绝缘设备,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b. 过载保护:配电系统应设有过载保护装置,及时中断电源以防止过载损坏电气设备。
c. 短路保护:配电系统应配置合适的短路保护装置,以避免短路故障导致火灾等安全事故。
d. 接地保护:配电系统应设置有效的接地装置,确保电气设备和人员的接地,防止触电等意外事故。
3. 效率要求在设计配电系统时,还需要考虑其效率要求。
效率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电能利用率:配电系统应尽量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减少损耗和浪费。
b. 电压稳定性:配电系统应具备稳定的电压输出,以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c. 电能质量:配电系统应提供稳定、无波动、无谐波干扰的电能,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设计原则1. 合理布置配电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设备间距离:各种电气设备之间的距离要符合相关标准和安全要求,以便于设备的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
b. 线路布置:线路要合理布置,避免线路之间交叉、搭接,减少电磁干扰和故障风险。
c. 进出线方式:考虑到电能的输入和输出,应合理选择进出线方式,以便于电能的供给和分配。
2. 合适选材配电系统的选材要考虑电气设备的质量和使用要求。
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
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一、引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其可靠性对于保障供电质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制定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就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进行探讨。
二、可靠性定义与指标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在给定条件下,连续可供电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电力系统可靠性指标衡量了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连续可供电的程度。
常见的电力系统可靠性指标包括:停电次数、停电时间、平均故障恢复时间等。
三、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概述1. 规范的目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的目的在于提供标准化的指导,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水平,降低停电风险,提高供电质量。
2. 规范的适用范围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适用于电力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阶段,涵盖了各个环节。
3. 规范的基本原则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确保规范的有效实施。
四、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内容1. 设计要求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应明确设计要求,包括可靠性目标、可靠性指标、安全裕度、容错设计原则等。
2. 设备选型与布局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应对设备选型和布局提出要求,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互联互通性,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平衡性和弹性。
3. 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应规定运行与维护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包括定期检修、预防性维护、故障处理等,以降低运行风险,提高系统可靠性。
4. 环境因素考虑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应考虑环境因素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系统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正常运行。
五、可靠性评估方法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应规定可靠性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包括可靠性分析、故障模拟、系统性能评估等,以提前发现系统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六、规范执行与监督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应明确规范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包括责任主体、检查与考核、违规处罚等,以确保规范的有效实施。
七、结论电力系统可靠性规范对于保障供电质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可靠性规范要求详解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可靠性规范要求详解可靠性是电气设备工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它对设备的性能和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气设备工程中,可靠性规范要求是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气设备工程中的可靠性规范要求,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规范。
一、可靠性的定义和重要性可靠性是指电气设备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正常工作状态的能力。
保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不仅涉及到设备本身的品质,也与使用环境、维护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可靠性规范要求的制定,旨在确保电气设备在正常使用期间,能够始终保持高可靠性水平,降低设备故障、事故的风险,保障生产安全和设备投资的回报。
二、电气设备工程中的可靠性规范要求(一)设计阶段规范1. 设计合理性要求:电气设备的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满足可靠性要求。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如寿命、抗震、抗干扰能力等。
2. 电气元器件选择:选择符合性能要求、品质可靠的电气元器件,确保其在设备寿命期间保持稳定性能。
3. 系统安全保护:在设计中应考虑系统安全保护措施,如避雷装置、漏电保护装置等,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二)制造阶段规范1. 生产工艺控制:实施严格的生产工艺,确保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和一致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2. 质量检测要求: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质量检测,如耐压测试、绝缘电阻测试等,确保设备的质量合格。
(三)运维与维护规范1. 定期维护保养:制定设备定期维护保养计划,进行设备检查、清洁和维护,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2. 设备备品备件:建立合理的备品备件系统,确保设备故障时能够及时更换零部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效率。
3. 安全操作要求: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培训操作人员,提高使用者对设备的正确操作和维护意识,减少设备因错误操作而产生的故障风险。
三、可靠性评估和测试可靠性评估和测试是核查设备可靠性要求是否满足的重要手段。
在电气设备工程中,可靠性评估和测试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 可靠性分析方法:采用适当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如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评估电气设备的可靠性。
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可靠性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可靠性规范要求电气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其规范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可靠性规范要求,并分析其对工程实践的影响。
一、可靠性概述可靠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电气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发生故障或失效的能力。
可靠性作为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的重要指标,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可靠性规范要求1. 设备设计要求电气设备的设计应遵循适当的可靠性要求,并考虑到设备的寿命、环境因素和使用条件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负载能力、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因素,并确保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符合规定标准。
2. 设备制造要求电气设备的制造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制造过程中,需要确保设备的材料质量、工艺流程和产品可靠性测试等均符合规定标准。
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设备的装配精度和可靠性。
3. 设备运行要求电气设备的运行应符合可靠性规范要求。
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巡检、维护和保养,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
4. 故障分析和改进要求当设备发生故障时,需要进行详细的故障分析,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故障分析应包括故障模式、失效原因、故障率分析等,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方案,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可靠性规范对工程实践的影响可靠性规范要求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它能够提醒设计师和制造商注意到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性,从而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注重相关因素的考虑。
同时,规范要求也能够促使运维人员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及时解决设备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另外,可靠性规范要求的执行还能够提高电气设备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事故和损失的发生,保障人身财产的安全。
在工业生产中,合格的电气设备可靠性规范执行能够提高生产线的稳定性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指标及应用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指标及应用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指标是衡量配电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常用指标有12项,它们分别是:停电时间指标(DIN)、停电频率指标(DNI)、被保障容量使用率(DIC)、装修停电瞬时停电指标(DITS)、节电量指标(EHI)、装修行为响应指标(EKL)、装修随机发电焦耳指标(ESOF)、装修效果损失指标(EPSI)、供电可靠性指标(ERI)、电源利用因子指标(EPF)、供电安全度指标(ESAF)和视觉影响度指标(EVIE)。
停电时间指标(DIN)是指系统中发生故障所导致停电时间的平均值,是衡量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指标之一、停电频率指标(DNI)是指系统中每年停电次数的平均值,也是一个重要的供电可靠性指标。
被保障容量使用率(DIC)是指系统中发生故障而未被及时保障的停电容量占总停电容量的比例。
装修停电瞬时停电指标(DITS)是指系统中发生故障而产生停电的瞬时停电时长的平均值。
节电量指标(EHI)是指系统中采取节电措施后所节约的电力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
装修行为响应指标(EKL)是指系统中采取装修行为后所减少的停电次数占总停电次数的比例。
装修随机发电焦耳指标(ESOF)是指装修随机发电焦耳量占总停电焦耳量的比例。
装修效果损失指标(EPSI)是指所产生的装修效果损失量占总停电焦耳量的比例。
供电可靠性指标(ERI)是指系统中发生故障而导致停电影响的用户数量和停电时间的综合指标。
电源利用因子指标(EPF)是指系统中电源被合理利用的程度。
供电安全度指标(ESAF)是指系统中供电安全度的级别。
视觉影响度指标(EVIE)是指系统中供电故障对用户视觉感受的影响程度。
这些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导配电系统的设计和改造,通过评估可靠性指标来确定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改造方向,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优化配电系统的维护和运维策略,通过监测和分析可靠性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维护和运维策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公司电力可靠性管理规定
公司电力可靠性管理规定公司电力可靠性管理规定一、背景和目的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转的灵魂,是一个企业稳定运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电力可靠性管理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企业运转的稳定性、生产的连续性和效率、员工的安全和生产环境的稳定。
本规定旨在为公司内部电力可靠性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标准,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持续性和安全性,保障公司的生产运转。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到电力的管理、维护和保障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供电设备、线路、开关柜等。
三、基本原则1.安全和可靠性原则:在保证企业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障供电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转,保障生产和业务的正常进行。
2.合规和兼容原则: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确保供电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
3.经济和节能原则:充分利用节能技术和设备,优化用电结构,实现节能降耗,降低电费成本。
四、主要内容1.电力设备、线路的管理(1)设备采购和考核对供电设备采购前,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验证和确认,确保设备的质量、使用寿命符合国家要求。
定期对供电设备进行巡检和保养,及时排除设备的故障隐患,确保设备的正常、可靠运行。
对供电设备进行台账管理,记录设备的采购品牌、型号、安装时间、运行状态和保养维护情况等信息。
(2)线路的管理对供电线路进行定期巡检、清理和检验,确保线路的稳定运行和安全。
严格限制供电线路的违建占用,及时处理线路的故障隐患和安全隐患。
针对不同类型的线路进行科学的保护措施,如浸渍、避雷、对地加大断面等措施。
2.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管理(1)供电系统的稳定性管理制定电力负荷预测方案,提前储备电力,确保高峰用电期间的供电能力。
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
对供电系统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保养,风险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接地保护管理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的接地保护,减少防雷和接地隐患。
调整接地电阻,确保接地系统正常承受雷电冲击和故障电流。
配电系统技术性能及国家规范和标准
配电系统技术性能及国家规范和标准简介配电系统是现代电力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负责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传输、分配到不同的用户中。
本文将介绍配电系统的技术性能以及国家规范和标准。
技术性能电压品质配电系统中的电压品质对电力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安全至关重要。
常见的电压品质指标有电压合格率、电压波动、电压暂降和电压谐波。
合格的电压品质可以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容量与可靠性配电系统的容量表示系统所能承载的总负荷能力,通常用功率因数修正系数、短路电流容量等指标来衡量。
而可靠性则是衡量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常见指标有故障停电次数和故障恢复时间。
效率与能效配电系统的效率和能效对电能的传输和分配效果有重要影响。
高效率的配电系统可以减少能量损耗和环境影响,提高电力利用效率。
国家规范和标准为了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与安装国家规范和标准对配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提出了详细要求,包括线路布置、设备选型、电气保护和接地等方面,以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运行与维护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是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国家规范和标准对运行管理、设备检修和事故处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监测与管理配电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国家规范和标准对监测设备的选用、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结论配电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国家规范与标准是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
合理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配电系统,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提高电力系统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供电系统用户可靠性评价规程
供电系统用户可靠性评价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统计办法和评价指标,适用于对用户供电可靠性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和评价。
2 基本要求2.1 电力可靠性管理是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是适合现代化电力行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方法之一,是电力工业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使供电可靠性评价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特制定本规程。
2.2 本规程以供电系统是否对用户停电为统计评价标准,统一了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统计方法与评价指标。
按照本规程统计计算的数据和指标,应成为供电企业下列诸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城市电网的规划、设计和改造;——编制供电系统运行方式、检修计划和制定有关生产管理措施;——制定供电可靠性标准和准则;——选择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可行途径。
2.3 供电企业应对其全部管辖范围内的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和评价。
管辖范围内的供电系统是指本企业产权范围的全部以及产权属于用户而委托供电部门运行、维护、管理的电网及设施。
2.4 与本规程配套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代码,由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组织编制,统一使用。
2.5 本规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原《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办法》终止执行。
2.6 本规程由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负责解释和统一修订。
3 定义及分类3.1 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一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
3.2 供电系统及供电系统设施3.2.1 低压用户供电系统及其设施—一由公用配电变压器二次侧出线套管外引线开始至低压用户的计量收费点为止范围内所构成的供电网络,其设施为连接至接户线为止的中间设施。
3.2.2 中压用户供电系统及其设施—一由各变电站《发电厂) 10(20,6)千伏出线母线侧刀闸开始至公用电变压器二次侧出线套管为止,及 10 (20,6)千伏用户的电气设备与供电企业的管界点为止范围内所构成的供电网络及其连接的中间设施。
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及规定
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及规定一、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一般概念所谓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就是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或运行中,为使发电和输配电系统达到所要求的可靠度满足的指标、条件或规定,它是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所依据的行为原则和标准。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应用范围为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发输电合成系统和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修工作。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考虑的因素一般有:①电力系统发、输、变、配设备容量的大小;②承担突然失去设备元件的能力和预想系统故障的能力;③对系统的控制、运行及维护;④系统各元件的可靠运行;⑤用户对供电质量和连续性的要求;⑥能源的充足程度,包括燃料的供应和水库的调度;⑦天气对系统、设备和用户电能需求的影响等。
其中①、②、⑥等因素可由规划、设计来控制,其余各因素则反映在生产运行过程之中。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所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考虑的系统状态过程及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1. 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分为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
(1)概率性准则。
它是以概率法求得数字或参量来表示提供或规定可靠度的目标水平或不可靠度的上限值,如电力(电量)不足期望值或事故次数期望值。
因此,概率性准则又称为指标或参数准则。
此类准则又被构成概率性或可靠性评价的基础。
(2)确定性准则。
它采取一组系统应能承受的事件如发电或输电系统的某些事故情况为考核条件,采用的考核或检验条件往往选择运行中最严重的情况。
考虑的前提是如果电力系统能承受这些情况并保证可靠运行,则在其余较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因此,确定性准则又称为性质或性能的检验准则。
此类准则是构成确定性偶发事件评价的基础。
概率性准则较之确定性准则考虑更为广泛,用概率法求得的可靠性指标可以得出对事故风险度的较佳估计。
1.2. 静态准则和暂态准则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照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和静态过程的不同,可分为暂态准则和静态准则。
国外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综述
国外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综述一、概述中国电力百科全书对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定义是:“在规划设计或运行中为使发电和输配电系统达到所要求的可靠度所必须满足的指标、条件或规定。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应用范围为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发输电合成系统和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修工作。
配电系统规划使用可靠性准则的目的,总体而言是要在合理投资的限度内减少未来用户的停电事件和损失。
由此可知,不同地理、气候、社会环境和不同经济条件的国家或地区,所制定的准则也必然有很大差异。
根据各国采用和研究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来看,若按研究问题的性质而言,一般有所谓的技术性准则和经济性准则。
技术性准则就是系统为了保证要求的供电质量必须接受的检验标准。
这种准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判断,并常常借助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类似标准加以参照比较;而经济性准则就是将停电损失计入作为总成本的一个部分,寻求最小化总费用的最佳方案。
历史上看,由于发电系统可以用简单的单节点模拟,50、60年代就已在有些国家使用了基于概率方法的准则,现已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而由于电网可靠性计算模型的复杂性,直到80年代,仍只有少数国家部分地采用了概率方法,绝大多数国家几乎无例外地采用(N?)准则。
当今由于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制约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无法回避的挑战,随之涌现出各种政策性和技术性的新对策。
电力工业首当其冲的反映就是,90年代以来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席卷了这一传统上高度垄断性的行业。
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发布或正在研究解除从上到下纵向一体化的传统垄断管理的法令,建立或正在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机制。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甚至已经发布指令,要求各成员国必须于1999年2月全部开放电力市场。
从而促使世界各国普遍加速研究和发展适应这一新挑战的概率性方法和电网规划可靠性的经济性准则。
计及事故处理措施及恢复供电切换操作的配网可靠性经济模型,涉及组合数学领域尚未解决的NP(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完全问题,其本质上是存在指数型计算复杂度的障碍,带来模型和算法上的“组合爆炸”及“计算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及规定一、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一般概念所谓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就是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或运行中,为使发电和输配电系统达到所要求的可靠度满足的指标、条件或规定,它是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所依据的行为原则和标准。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应用范围为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发输电合成系统和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修工作。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考虑的因素一般有:①电力系统发、输、变、配设备容量的大小;②承担突然失去设备元件的能力和预想系统故障的能力;③对系统的控制、运行及维护;④系统各元件的可靠运行;⑤用户对供电质量和连续性的要求;⑥能源的充足程度,包括燃料的供应和水库的调度;⑦天气对系统、设备和用户电能需求的影响等。
其中①、②、⑥等因素可由规划、设计来控制,其余各因素则反映在生产运行过程之中。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所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考虑的系统状态过程及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1. 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分为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
(1)概率性准则。
它是以概率法求得数字或参量来表示提供或规定可靠度的目标水平或不可靠度的上限值,如电力(电量)不足期望值或事故次数期望值。
因此,概率性准则又称为指标或参数准则。
此类准则又被构成概率性或可靠性评价的基础。
(2)确定性准则。
它采取一组系统应能承受的事件如发电或输电系统的某些事故情况为考核条件,采用的考核或检验条件往往选择运行中最严重的情况。
考虑的前提是如果电力系统能承受这些情况并保证可靠运行,则在其余较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因此,确定性准则又称为性质或性能的检验准则。
此类准则是构成确定性偶发事件评价的基础。
概率性准则较之确定性准则考虑更为广泛,用概率法求得的可靠性指标可以得出对事故风险度的较佳估计。
1.2. 静态准则和暂态准则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照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和静态过程的不同,可分为暂态准则和静态准则。
(1)静态准则。
它仅考虑在相当长时间的各种不同电力系统静态情况下和系统无扰动的情况下,系统供电能力的所有各种可能情况的可靠性指标。
因此,静态准则又被称为充裕度准则。
(2)暂态准则。
它仅考虑在电力系统发生事故的很短暂的暂态过程中,包括运行人员的反应能力在内的电力系统维持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例如机组的无功响应能力、机组的带负荷能力等。
因此,暂态准则又称为安全性准则。
1.3. 技术性准则和经济性准则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准则按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技术性准则和经济性准则。
(1)技术性准则。
它考虑的是为保证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系统必须承受的考核和检验条件。
(2)经济性准则。
它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包括事故停电损失值与固定和运行费用值总费用的优化。
此外,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还可以根据所应用的范围,按电力系统各主要环节分为发电系统准则、输电系统准则和配电系统准则;按生产工作过程分为规划准则、设计准则和运行准则等。
由于现代社会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和停电后迅速恢复供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各国对电力系统都制定了各种可靠性准则。
根据国际大电网会议的调查报告,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发电、输电和配电方面制定了有关规划、设计或运行的可靠性准则。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美电力可靠性协会及所属9个地区协会建立的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可靠性准则;英国电力委员会建立的《供电安全导则》;英国中央发电局建立的《发电厂接入系统计划安全标准》及《超高压输电网计划安全标准》;美国邦维尔电力局(BPA)建立的可靠性准则;北美电力系统互联委员会(NAPSIC)建立的运行可靠性最低准则;美国东北区联网协调委员会(NPCC)1967年9月建立的互联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基本原则,1969年4月建立的继电保护及有关装置的最少维修导则,1970年8月建立的大电力系统保护原则,1979年1月建立的大电力系统重合导则;前苏联电力和电气化部建立和批准的电力系统稳定导则等。
我国在1981年颁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和1984年颁发的《电力系统技术导则》中也制定了相应的准则。
二、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的概念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就是在配电系统规划、设计或运行中,为使配电系统达到要求的可靠度必须满足的指标、条件或规定,也是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所依据的行为原则和标准。
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必须与用户的需要及系统对供电充裕度的需求相一致,其基本内容包括供电质量和供电连续性两个方面。
供电质量一般以允许的电压和频率水平来表示;而供电连续性则表示成规定连续性满足用户供电质量要求的项目,通常以停电及停运的频率、停电及停运的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年停电、停运时间的期望值等作为评价供电连续性的参数。
采用什么标准最为合理,应视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把它与经济性联系起来加以优化,求出最佳的可靠度。
而经济性则主要反映在供电成本和停电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可靠度愈高,供电成本费用愈多,停电损失费用愈少,反之亦然。
研究结果表明,供电成本费用和可靠度成递增关系,可近似地用指数函数来表示。
其特征系数与全系统的状况、设备费用及性能指标有关。
而停电损失费用则与可靠度呈递减函数关系。
停电损失费用系指因停电影响用户生产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减少和国民收入的减少,供电部分因停电造成的电费收入的减少,以及其它全部经济损失。
此外还包括了由于大规模停电而给社会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等。
最佳可靠度可以由供电成本费用和停电损失费用与可靠度关系曲线叠加后的总费用的最低值来决定。
因此,各国和各电力系统有关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具体规定也是各不相同的。
三、我国城市电力网可靠性的规定城市电力网(简称城网)是城市范围内为城市供电的各级电压网络的总称,它既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
而对城市电力网的可靠性规定,则是搞好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加强城市电力网改造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有关城市电力网的可靠性规定,是主要体现在《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和《全国供用电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中。
1985年5月,水利电力部为了适应城市电力网规划和建设的需要,在总结1981年由原电力工业部和原国家城建总局联合编制并颁发的《关于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若干原则(试行)》的执行情况及全国电力网改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原水利水电部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组织有关单位讨论并制定了《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1993年3月,能源部和建设部又委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专业委员会在原有试行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正式颁发。
新的《导则》从技术经济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对城市电力网的规划编制和要求、负荷预测、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供电设施、调度、通信、自动化、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等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既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执行《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以来的实践经验,又吸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贯彻了国家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是我国在编制和审查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进行城市电力网改造和建设的依据和指导文件。
1983年8月,原水利水电部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协调供电与用电关系,确立正常的供电秩序,以实现安全、经济、合理地使用电力,在1972年7月颁发的《供用电规划(试行本)》的基础上,总结供用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而成《规则》。
它是供用电系统改造、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上述两个文件从供电质量、安全及供电连续性等方面对城市电力网的可靠性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在事实上构成了我国有关城市电力网的可靠性准则。
《导则》规定,城网布局、负荷分布、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电压和电能的损失、负荷预测、电网结构及电网的经济效益等是编制城市电力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电力网规划应着重研究电网的整体,应从分析现有城网的状况、根据需要和可能改造和加强现有城网入手,研究负荷增长规律,解决城网的结构布局和设施标准化,提高安全可靠性,做到远近结合、新建和改造相结合、技术经济合理。
在实施城网远期规划后,应使城网具有充分的供电能力,能满足各类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供电质量、可靠性达到规划目标的要求。
在经济分析中,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建设工期能同等程度地满足同一地区城网发展需要,是规划、设计方案比较的可比条件之一。
方案比较可用优化供电可靠性的原则以取得供电部门和全社会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为可靠性重要内容的负荷预测,是城网规划设计的基础。
为使城网结构的规划设计更为合理,负荷预测应从用电性质、地理区域或功能区分、电压等级分层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
城网的标称电压应符合国家标准:送电电压为220kV;高压配电电压为110、63、35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V。
《规则》规定,供电局和用户都应加强供电和用电设备的运行管理,切实执行国家、电力部制定的有关安全供用电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的连续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供电局对用户的供电电压,应从供电的安全、经济出发,根据电网规划、用电性质、用电容量、供电方式及供电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然后加以确定。
四、城市电力网的可靠性标准所谓城市电力网可靠性标准,实际上就是在城市配电系统(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准则。
如前所述,它包括供电质量和供电连续性两个方面。
4.1. 供电质量供电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供电频率的允许偏差在《规则》中规定:电网容量在300万kW及其以上者,供电频率偏差为±0.2 Hz;电网容量在300万kW以下者,供电频率偏差为±0.5Hz。
(2)用户的受电电压质量。
在《导则》中引述了国家标准GB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的规定:35kV及其以上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规定电压的10%,如供电电压上下偏差为同符号(均为正或负)时,按较大的偏差或绝对值作为衡量依据;10kV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220V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与-10%。
《规则》对用户受电端的电压变动幅度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3)电压损失。
在《导则》中规定了城市配电网络各级电压的允许电压损失的范围。
(4)对特殊用户供电的质量。
对特殊用户供电的质量要求为:○1各类工矿企业和运输等用电部门中可能引起电网电压及电流发生畸变的非线形负荷。
《导则》规定,该类用户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及电压畸变率必须符合SD126《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
○2冲击负荷及波动负荷(如短路试验负荷、电气化铁道、电弧炉、电焊机、扎钢机等)引起电网电压的波动及闪变。
《导则》引述了国标GB12326《电能质量—电压允许波动和闪变》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