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
麻城县古孝感乡卧牛石奎是川渝移民的祖源地
![麻城县古孝感乡卧牛石奎是川渝移民的祖源地](https://img.taocdn.com/s3/m/2d18a2b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c.png)
麻城县古孝感乡卧牛石奎是川渝移民的祖源地朋友们好!现在我就站在麻城县川渝移民之地古孝感乡卧牛石奎的地方。
卧牛石,这个古老的区域名,不知取名于何年何代。
这里是重庆四川移民的祖源地,从这里有大批移民背井离乡奔向川渝大地。
这里有一首麻城光黄古道的问路歌:哭天哭天真哭天,道士岭上看容颜,十里凉亭当街过,抬头望见梅花山。
爬爬奔奔陡坡山,黄泥巴大路关田畈。
盛家洼好花园,姑嫂二人开饭店,油炸豆腐香三塆。
浮桥河是个撮瓢船,河西有个渡船塆。
往西有个疯子地,中馆驿城墙高又宽。
商铺酒楼真不少,赶集的人们闹喧喧。
出了大西门,再过五里是桃园。
三月桃花开满树,蜂飞蝶舞在花间……这首《问路歌》一直唱到川渝,可惜能完全记得此歌的人已经没有了。
明代麻城县分四个乡区,在明朝初期,麻城分为太平、亭川、孝感、仙居四个乡,孝感乡是明代麻城县四乡区之一,孝感乡位于现在铁门、歧亭、宋埠、中馆驿四乡镇,还包括城区、白果、南湖、顺河以及新洲、红安的部分地区,据史学家考证,孝感乡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是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
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孝感乡只存在百余年。
即使现在哪家有人去世,道士在唱教时依旧把我们这里叫做仙居乡某某社,其实仙居乡民国时期已经取消了,我们卧牛石奎归中馆驿区管辖。
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道士唱什么区域根本不在乎,如果是封建时代,政府根本不允许你这么唱,必须按当代的行政区域去唱。
麻城曾经是“江西填湖广”,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或筷子巷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以曲线形弯弯绕绕地走向荆楚大地。
如今每到除夕团年饭祭祖时,我们都要在祭祖贡品上插上一双筷子用以纪念我的祖上来自筷子巷。
“湖广填四川”,那更是一条延走了六百多年的悲壮乡情路:回望大别山,泣别举水河,溯长江,穿三峡,踏蜀道,凄风苦雨,抛别故土,他乡繁衍。
湖北杨氏字辈
![湖北杨氏字辈](https://img.taocdn.com/s3/m/9b42bd77be23482fb4da4cc2.png)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刘集乡刘大房湾(原藉江西省饶州府乐平县,始祖杨均保)杨氏字辈:“正用均玄玉,道大廷人学连”。
湖北武汉市青山区杨三家村杨氏字辈:“荣惟克,正光明,世有贤良,长发启祥,传家道德,华国文章” 。
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四知堂)杨氏字辈:“元辅纯中道,鼎望振英才,茂治勤康济,贤良启万邦”。
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杨氏字辈:“大成易善体,帅士志如堂,元浦纯忠道,鼎旺正英才”。
湖北武汉蔡甸区(原汉阳县)张湾街道办事处杨氏字辈:“……必耀宗祖,克振家邦……”。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北乡/孝感市大悟县杨氏字派:“先贤开盛业,后嗣启隆昌,永继家声远,康延世泽长”。
湖北襄阳市(原名襄樊)杨氏(始祖杨自泰)杨氏辈分:“发开正国,尚启盛世,终有裕光,兴隆永长”。
湖北襄阳市杨氏字辈:“开家太友文,学仕茂维成,祖本传道广,立朝万代银”。
湖北襄阳市(祖籍陕西华阴市,四知堂)杨氏字派:“居春得时,立本兆吉,成才作栋,世发光熙”。
湖北襄阳市杨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官青民自安”。
湖北襄阳市保康杨氏字派:“世上国正,维德龙兴,治家登清,永远富生,承显继恒,盛大光明”。
湖北襄阳市保康杨氏字派:“元亨利贞,文广运才,德培先世,发育万代”。
湖北襄阳市张湾、枣阳杨垱杨氏字辈:“家有长春景,兴邦志久常,光华荣世泽,必可发其祥”。
湖北襄阳市南漳县杨氏字辈:“得泽兆兴洪,先绪若克绍,......友同”。
湖北襄阳市谷城县杨氏字辈:“景楚夫道,正大光明,开元立本,世传家声,安邦定国,成方永庆”。
湖北襄阳市襄阳县张家集镇杨柏林村杨姓辈份:“妆德尚庭,正大光明,安邦定国,永传万青”。
湖北襄阳市宜城市(始迁祖杨遇春,祖籍江西迁)杨氏字辈:“遇玉凤庭木,春火国元人,开家太友文,学仕茂维承,崇本传道广,立朝美代荣”。
湖北荆州市杨场家杨氏字辈:“主宏开恢祖德,清光普兆万念任”。
湖北荆州市石首市杨氏字辈:“作经永政传祖德,家声丕振有光辉,孝义为本开昌泰,文章怡世启佑芳”。
杨氏四知堂随东南支系
![杨氏四知堂随东南支系](https://img.taocdn.com/s3/m/20a211d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7.png)
杨氏四知堂之随州市随东南支系:
随东南杨氏始自元末明初的凤玺、天玺二公,此二公原籍黄州府麻城县太和村。
元末战乱,父尽忠,少孤为避匿干戈,扶老母寄居德安府应山县外公家,事母孝谨至母亡。
明洪武二年,二公迁徙至随南古山之东北(今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所辖青龙店区域),遂而报官入籍,垦垡田土,创置家业,繁衍子孙,遗延先绪,绳绳而不绝。
至后人文成公于康熙四十六年创谱立宗已绵延两朝三佰三十余年, 其伯仲之苗裔已广布天玺埌所在之前塆后塆乃至四域八方。
然此期间所经数代列祖俱无文字记载,历朝先祖世系名号、行谊梗概等皆无史传,墓址碑刻亦无由考。
直至口口递传于九世祖妣彭氏生万秀公,其后世子孙乃得以入谱归宗,系脉可查。
晚清时期,苏、皖、赣等江南地区因战乱和瘟疫而人口锐减,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出告示招募于楚豫。
于是,随东南杨氏家族的数十位宗亲及其他姓氏家族的有志乡民为改善生计便响应号召,分别于同治和光绪年间迁离故土,来到异域他乡。
其中的大部分宗亲在迁徙后失联,目前仅有安徽宣城、宁国等部分宗亲与祖籍随州有亲密往来联系,两地宗亲都共同沿用着由先祖文成公及后人们所续修的宗派谱系:“文联国之宝,儒为邦家光,学成名立子,德大永克昌,士正敦高品,清白应昭彰,显志恢先绪,贻泽定远长”。
2019年清明节,随、宣两地宗亲还成立了杨氏宗亲会。
2021年两地宗亲踊跃集资在洛阳镇珠宝山村杨家塆後山修建了先祖墓园,以供族人清明集会,慎终追远,扫墓祭祖。
汉川麻河上杨村杨氏宗姓探源
![汉川麻河上杨村杨氏宗姓探源](https://img.taocdn.com/s3/m/cb0aad83ec3a87c24028c40b.png)
汉川麻河上杨村杨氏宗姓探源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杨姓人口为3,696多万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3.08%,在姓氏排序中居第六位。
杨姓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为多(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上,杨姓在何时、何地形成?谁为杨姓始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哪些变化?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详或缺乏,以及人们对历史文献的不同认识和判断,因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一、黄帝始祖说史载,杨姓的人文始祖是轩辕黄帝,黄帝为远古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之首,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号轩辕氏;长大于姬水(今陕西省内的渭河流域一带),故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
在位时间很长,驾崩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有黄帝陵)。
黄帝有四妃十嫔。
正妃为西陵氏,名嫘(léi)祖(今湖北宜昌人,宜昌现建有嫘祖庙。
又说在今四川绵阳盐亭或河南西平),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
黄帝是约4,000多年(或5,000年)以前黄河流域的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与炎帝并提。
黄帝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即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Xi)、姞(ji)、儇(xuān)、衣姓,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史记索隐》记载:黄帝立次子玄嚣(xiāo,)为继承人,为二世祖。
三世祖峤极,四世祖帝喾(Kù)高辛氏,五世祖后稷,农神后稷,其母有邰(Tai)氏女,曰姜嫄(yuan)。
为帝喾元妃。
史料研究和考古证明,黄帝部落应当发源于黄土高原。
黄帝的后裔从高原上走出来以后,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商、周时代使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尤其到了大周王朝,姬姓势力发展到了当时的鼎盛地步,杨姓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西周杨杼(zhù,姬杼)始祖说后稷为周之始祖。
古代趣味故事—书麻城狱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古代趣味故事—书麻城狱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bd60f000722192e4536f6ec.png)
古代趣味故事—书麻城狱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古代趣味故事—书麻城狱选自《小仓山房文集》麻城涂如松,娶杨氏,不相中,归辄不返。
如松衔之而未发也。
亡何涂母病,杨又归,如松欲殴之,杨亡不知所往。
两家讼於官。
杨弟五荣,疑如松杀之,访於九口塘赵当儿者,素狡狯,谩日:“固闻之!”盖戏五荣也。
五荣骇,即拉当儿赴县为证,而诉如松与所狎陈文等共杀妻。
知县汤应求讯无据,狱不能具。
当儿父首其儿故无赖妄言,请无随坐。
汤访唆五荣者,生员杨同范——虎而冠也;乃请褫同范,缉杨氏。
先是杨氏为王祖儿养媳。
祖儿死,与其侄冯大奸。
避如松殴,匿大家月余。
大母虑祸,欲告官。
大惧,告五荣;五荣告同范。
同范利其色,日“我生员也,藏之,谁敢篡取者”遂藏杨氏按褫壁中,而讼如松如故。
逾年,乡民黄某瑾其僮,河滩浅,为人爬噉。
地保请应求仆验,会雨,雷电以风,中途还。
同范闻之大喜,循其衣衿笑曰:“此物可保!”与五荣谋,伪认杨氏,贿仵作李荣使报女尸,李不可。
越二日,汤往,尸朽不可辨,殓而置褐焉。
同范、五荣率其党数十人哄於场。
事闻,总督迈柱委广济令高仁杰重检。
高,试用令也,觊觎汤缺;所用仵作薛某,又受同范金,竞报女尸,肋有重伤。
五荣等遂诬如松杀妻,应求受贿,刑书李献宗舞文,仵作李荣妄报。
总督信之,劾应求,专委高鞫。
高掠如松等,两踝骨见,犹无辞。
乃烙铁索使跽,肉烟起,焦灼有声,虽应求不免,不胜其毒,皆诬服。
李荣死杖下。
然尸故男也,无发,无脚指骨,无血裙裤。
逼如松取呈;如松瞀乱,妄指队抵拦。
初掘一冢,得朽木数十片,再掘,并木无布,或长髯28巨靴,不知是何男子。
最后得尸;足弓鞋,官吏大喜,再视髑髅上鬓鬓白发,又惊弃之。
麻城无主之墓,发露者以百数,每不得,又炙如松。
如松母许氏,哀其子之求死不得也,乃剪己发,摘去星星者为一束;李献宗妻刓臂血,染一裤一裙,斧其亡儿棺,取脚指骨凑聚诸色,自瘗河滩,而引役往掘,果得,狱具。
署黄州府蒋嘉年廉其诈,不肯转,召他县仵作再检,皆曰男也。
杨氏的调查报告
![杨氏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55e29e964bcf84b9d57b9b.png)
关于“永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团队名称:06小分队队员:冀雅楠,陈柏鹏,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调查时间:调查目的:现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人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及其魅力所在。
我们所调查的虽然只是县级城镇,但它拥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太极文化,皮影,以及独具一格的永年西调,吹歌。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亲身的调查经历可以让我们这些九零后的大学生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所在,同时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重要性。
因为近年来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例如皮影戏人才后继无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
这些文化是一块瑰宝,如果就这样销声匿迹太令人遗憾了。
文化不能永远处于静观的文本状态,必须鲜活起来,必须灵动起来,树立起飞扬的形象。
文本只是保存,活现才能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的过程。
调查内容:我们团队经过讨论,就最重要的五个主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包括广府杨氏太极,永年西调,永年吹歌,永年皮影,永年特色饮食。
分别在各个城镇,乡村进行考察。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每个主题进行详细的总结。
杨氏太极:杨氏太极拳为永年广府人杨露禅所创,他自幼酷爱武术,始学洪拳,后赴陈家沟学习陈式太极拳,在陈式基础上创编独具风格的108式杨氏太极拳,后进京在王府任拳师,多次比武无不胜出,被称为杨无敌,经二代杨班侯杨健侯,杨氏太极拳日臻完美。
全国各地杨氏辈分一览表
![全国各地杨氏辈分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90241aa8fc4ffe473268ab02.png)
*-全国各地杨氏家谱辈分湖南湖南长沙市杨氏字辈:“惟大祈光,以承先志,玉树崇荣,声华克继,文学昌明,道德农裕,国献家猷,达人善士,祖泽永延,植基有自”。
湖南益阳市杨氏旧派语:“友德必思文,本廷锦明太,庆其之知正,嗣昌世应开,传家运大隆,纲纪在礼经,敦序熙鸿业,廉能广肃恭,光华昭盛治,徽典锡嘉名,志学齐贤哲,奇英立伟功”。
续派语:“日强怀昔训,奉献励丹心,中兴同奋进,辉煌照乾坤”湖南株洲市杨氏字辈:“念先志炳才,贤维时生淑,玉思春之正,清白传世德,光大立昌明,忠信绵芳泽,和顺照恩荣,英俊定安国”。
湖南清白堂杨氏字辈:“家齐余庆集,炽裕久咸熙,黾懋恢前烈,振绳积福基。
”老谱世次:“德友伸志,胜时春朝”。
四修字辈:“正大光明士,经纶奕世宗”。
五修字辈:“文章培国运,忠孝振家声。
六修字辈:策建功名永,才高事业隆”。
八修字辈:“爱亲敦教化,笃本重彝伦,道备智仁勇,箴铭清慎勤,日星昭令范,杞梓会群英”。
.*-启焕公派行:“启高文秀凤,名永相宗堂,世德作求远,休有烈光邦”。
湖南棠湾杨氏字辈:“克贤家辉,瑞文之宪,传世大灿,垂铭显彰,芳声远振,厚泽永昌,懋昭在德,笃庆锡光”。
湖南衡阳县沙岭杨氏(清白堂)字辈:“应代兴朝廷,国正天心顺,家齐伦纪修,大才为世用,光显庆宏猷”。
湖南衡阳江东岸家族字派:“* * * 文汝维昌,积德光华百代庄,诗书承先业,人才继起隆,家声绵孝友,廷献永怀忠”。
湖南沅陵县(通一公)杨氏字辈:“内仕单应眷,德朝永仲文,志大清之盛,鸿儒必克兴,从先昌万秀,定自学超荣,绍祖昭顺运,光宗继世成”。
湖南湘阴石塘乡板桥村杨氏老字派:“惟铭元子贵,世思金彦太,存守启兴隆,定国昌宏大”。
湖南湘阴石塘乡板桥村杨氏新字派:“绳宗敦序,源远庆长,家声振卓,祖业延芳,舒仪汇秀,秉理含章,贤良蔚立,克绍书香”。
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湖南龙山县石牌镇桂英村杨氏字辈:“启宗学大开文贤,世锦纯儒孔治(晋)国兴仁定向(上)烈,弘农名振珧常年”。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cc6e137f02768e9951e7386a.png)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提要: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特例。
因历代官方文献对此无所记载,来自民间的传闻又常常自相矛盾。
本文试图从麻城120姓160支宗谱所提供的地情信息资料入手,通过对麻城地域社会的分析,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之谜。
关键词:随军迁川战乱流离奉旨入川强制迁徙孝感乡都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梅家军山寨兵里仁会奴变孝感厅正文“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这是川渝两地数千万人民对于祖先的共同记忆。
在世界被称为“地球村”之今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环球同此凉热”的趋同性,使人们愈加怀念并刻意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已成为初步走向小康的诸多中国人(包括海外侨胞)共同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到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含由川渝两地又转迁滇、黔等其他地区)移民后裔摩肩接踵,来电、来函、网络寻根,更成为热门。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麻城孝感乡的历史遗存,极难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以至于研究中国移民史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也为难地说:“我们在撰写《中国移民史》时,也以这一重要的移民发源地(指麻城孝感乡)不见踪影为憾。
”①为满足各地人士的寻根需求,近四年来,笔者查阅了麻城120姓(此120姓函盖麻城现居人口90%以上)160支宗谱,对孝感乡移民现象形成两点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①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原载《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一、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流基本同步进行,从战乱流徙到奉旨移民,由自发西迁到“徙实填空”,麻城及孝感乡逐渐成为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一)麻城土著流徙四川综括麻城各姓氏族谱的相关记述,元末明初自麻城移民四川有下列几种情况:1、随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麻城铁匠邹普胜与罗田布贩徐寿辉、江西和尚彭莹玉等人扯旗造反,聚众起义,建国改元。
徐寿辉当了农民皇帝,邹普胜为太师,国都圻水,国号“天完”,全盛时拥有百万军队。
全国各地杨家将后裔踏寻先祖足迹
![全国各地杨家将后裔踏寻先祖足迹](https://img.taocdn.com/s3/m/48950ac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1.png)
全国各地杨家将后裔踏寻先祖足迹环京津新闻网讯(董永水张静)清明期间,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组织带领廊坊市杨家将后裔参加“瀛西杨家将后裔丁酉年清明祭祖暨京畿塞外踏寻先祖足迹”活动。
参加祭祖的瀛西杨家将后裔队伍本次祭祖活动由天津市瀛西杨家将总会委员会主办,中华杨氏联谊总会联合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协办。
自清明节开始,来自河北廊坊、河北永清、天津、北京、广州、四川纳溪、贵州毕节、河北赤城、河北怀安等地的杨氏宗亲来到武清河西务和河北赤城祭祖。
祭祖活动历时3天,4月3日武清祭祖,4月4日赤城杨家坟祭祖,4月5日踏寻先祖足迹。
4月4日上午9点整,在赤城县样田乡杨家坟村杨氏祖茔地祭祖现场,昌平侯杨洪后裔杨文岐(天津武清)担任现场主持,宣布祭祖正式开始。
杨廷玺(廊坊)致《祭祖谒文》祭礼开始,北宋杨家将杨业33世孙杨廷玺(廊坊)致《祭祖谒文》。
杨廷玺老人讲述了瀛西杨氏的血脉渊源和先祖的功绩,最后说到:“沽水逶迤,直通瀛西。
沿岸八百里,遍布杨氏祖茔。
值此清明之期,惟愿四海同宗,齐来追思祖训、弘扬祖德,永做忠良之后,清白子孙。
祝列祖在天之灵,永得安息!”紧接着,担任主祭官的81岁高龄的杨文敏老人宣布“祭奠开始,向先祖献礼”,他声音洪亮,气宇轩昂,彰显了将门世家的风范。
祭奠开始,杨家将后人向先祖献礼据了解,本次祭祖采用的是文明祭祖形式,未燃一张纸钱,未放一挂鞭炮,鞭炮声是来自音响的效果,鲜花代替了烧纸。
文明祭扫,瀛西杨氏做出了表率,更是配合了当地政府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好评。
廊坊杨家将后裔在马营城西城墙合影。
祭奠仪式结束后,杨家将后裔祭祖团队又踏寻了明代杨家将戍边的地方:赤城汤泉、马营城、舍身崖、独石口、冰山梁等地。
据介绍,马营城修建于宣德七年(1432年),是由明代宣德、正统年间第一智将镇朔大将军,杨业19世孙昌平候杨洪率兵修建,距今有585年历史。
此次瀛西杨氏后人再次到达这里将杨家将大旗高高飘扬在马营城上空,再次体现了杨家将一族忠勇报国的精神传承。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https://img.taocdn.com/s3/m/b8f6937c27d3240c8447ef98.png)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兼谈“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乡”杨立新罗卫华杨锦辉摘要:本文以湖北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升庵公谱序》等族谱资料为主要线索,以元未明初杨升庵的家族迁徙为研究对象,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五个方面进行相互参证,详细考证杨升庵家族由江西而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这一迁移轨迹。
杨升庵家族清晰的迁移史,是元末明初之际众多由湖广迁入四川的家族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及“麻城孝感乡”等移民现象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杨升庵,家族迁移,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伴随着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传唱千古。
这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的词作者,就是被称作“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明状元”杨慎。
杨慎,字升庵,二十岁以“乡试第一”中举,二十四岁高中状元,在整个有明一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作为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其学问之渊博,其著述之丰富,无疑是明代川蜀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骄傲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著名思想家李贽将他称作“杨戍仙”,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苏轼并提:“岷江不出人而已,一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不惟如此,杨慎所属的杨氏家族,更是以“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显赫一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其父杨廷和十二岁登科中举,十九岁进士及第,时人惊为“神童”。
后来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有明一代重臣,“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
《明史·杨廷和传》称赞他的治国才能说:“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
”并引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话说:“吾于文翰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https://img.taocdn.com/s3/m/04d4a65c700abb68a882fb72.png)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商音弘农杨氏,系出姬姓。
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
晋武公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
至叔向(羊舌肸)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
战国有杨朱;汉有杨熹,封赤泉侯,孙杨敞为丞相。
后裔杨宝生震,震生秉,秉生赐,赐生彪,四世为三公,隋文帝杨坚之远祖也。
又有扬氏,从手(扌)不从木。
周有扬侯,失国后为扬氏。
汉有扬雄(今四川郫县友爱镇子云村人),是也。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
得姓始祖为杨伯侨。
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去世,年幼的成王(姬诵)继位。
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故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
以唐为氏,又为唐叔虞。
叔虞长子燮父后为周朝晋国侯。
又传十代,至晋武公(姬称),武公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国名,在今山西洪洞县范村东),称杨侯。
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后世尊伯侨为杨氏之授姓始祖(详情请点击:《杨氏远祖世系-杨伯侨》)。
沧海桑田,生息繁衍。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氏,终为强晋所灭,幸存者被迫向西播迁。
首先迁入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
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后裔迁江汉(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又向东南迁至江西。
与此同时,又有分支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秦汉之际,已有杨氏迁居四川;有尚书仆射杨璇者,迁居浙江会稽。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氏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氏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氏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
此时,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氏姓杨。
弘农“关西孔子”杨震第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
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地区杨氏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氏亦有少量迁入朝鲜半岛者。
宋时,有金刀老令公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移居贵州播州(今遵义)。
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氏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
湖北麻城孝感乡-十大寻根基地
![湖北麻城孝感乡-十大寻根基地](https://img.taocdn.com/s3/m/33c1d9fff90f76c661371a25.png)
湖北麻城孝感乡“中国十大寻根基地”来源:中原姓氏寻根网编辑:贺晨曦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
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
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
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
北京市顺义杨镇历史
![北京市顺义杨镇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cafeda751e79b8969022612.png)
始建于明代.由李姓住户看守松各庄柴姓人家坟地,渐成村落.清康熙年间,称李兴庄,后谐音改今称.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子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沙岭村
明代建村.村址东北有两道沙埂,故名.明代称沙岭庄,清代称沙岭村,民国初期称沙岭.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少村”.年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年为沙岭乡政府驻地.年属杨各庄人民公社.年为沙岭人民公社驻地.年复归杨各庄人民公社.年复置沙岭人民公社.年废社建乡,为乡政府驻地.该村郝振乙、郝友博两人于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当时中共三河中心县委地主要领导人.年春,沙岭群众进行地道战,粉碎日、伪军多人地“围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庞村
元代已成村.因村址紧靠庞山,以山名村为庞里,后村分为二,此村居西,故名西庞里村,后更名为西庞村.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让村”.年月日侵华日军包围郑子厚和李作东地“抗日救国军”,部分人员被捕惨遭杀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庞村
元代已成村.因村址紧靠庞山,以山名村为庞里,后村分为二,此村居东,故名东庞里村,后更名为东庞村.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让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沟东村
明初已成村.村西有一条河沟,故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年解放.年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疃村
明代已成村落.首居户刘姓,故名刘家疃.后逐渐迁来李、林等姓人家,又因村处郝家疃东,遂更名为东疃.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游击区.年解放.年月划属顺义县第七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
![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https://img.taocdn.com/s3/m/89612df2700abb68a982fb77.png)
人文西阳梦里水乡—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杨立新网名西阳之老土(湖北省直研究员)文配图“西杨镇——谁还知道在哪里,有过怎样的人物和往事?五十年代建水库,决绝地让它与未来告别,如今碧浪连天三十里烟波一派永恒的气象,水底西杨镇的枪声有谁能够听见,连同它的恩恩怨怨熙来攘往刀光剑影,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这是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一个叫三流诗人的博客文章里关于西杨镇的记载,是啊,西杨镇,曾经有过怎样的荣光,可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西杨镇,现只为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下游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默默无闻,渐渐淡出历史深处,风华已过,留在风尘烟波之中,留下的是无限的记忆……一、西杨镇纪事西杨镇,原名为西阳镇,翻开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及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地图可以清楚看到西阳镇为湖北麻城进入河南光山大路上的重要集镇,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中所标示通往河南光山的大路无疑应为光黄古道,认识西阳镇,揭示西阳镇,甚至可以揭示出许多发生在麻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关于西杨镇,有必要先交代一下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据民国三十五年《杨氏族谱》记载,该支杨氏由江西入麻,始祖为明初万户侯杨仲祥公支系,《麻城县志》(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1999年12月第一版乾隆六十年刻本第143页)记载:“明武勋,杨仲祥,万户”。
该支族谱应为明洪武十四年由仲祥公封万户第二年首修;二修为六世祖杨润公,关于杨润公,《湖广通志》、《麻城县志》、《杨氏族谱》皆有记载,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三次编修为九世祖杨王庭,关于杨王庭,最早见于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仕绩中,《杨氏族谱》记载王庭公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初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崇祀乡贤,德政载牌位,乡进士,奉政大夫;康熙十二年由杨氏十一世儒士百龄公第四次编修,此次编修杨氏族谱时将西阳镇易阳为杨,始名为西杨镇;经明清至民国三十五年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续编九次,九修由六房第十八世孙大福字桂芳主持。
麻城仲祥公杨氏迁外地情况
![麻城仲祥公杨氏迁外地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1486866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b.png)
麻城仲祥公杨氏迁外地情况麻城杨氏迁外地情况(民国三十五年版) 卷一:入川:356935763580(江油)35823585358835893590(巴县磁器口) 3595(龙安)3605(开县大林厂) 362336283631安徽:3628(六安州独山县南昌安)卷二: 河南: 36453686卷三: 3763 杨守勤杨国柱3775 3775 37763776 3777 3784 3789 37923792 3794 37943804 3823 3824 3825 3833 38433844 3845卷四: 38833911 39243924 3946 3947卷五: 4021卷六: 4055卷七: 41264144 415341544170卷八:(福五) 080003080004 080014080070 080071卷九: 420742334234卷十:无卷十一: 4374卷十二: 441944204423卷十三: 4435 44364437 4462 44704477卷十四:(福六) 4511451545234547卷十五: 4595卷十六: 463946424647 46524666 46664672 4676 4682 46894691卷十七: 47524761-47624776 4787 47924793 4798卷十八: 48274871卷十九: 4911491649214923卷二十: 49354951 495149604977卷二十一:(福八) 4988505750645073卷二十二:(福九) 508850995101 5102 51245132卷二十三:5165卷二十四:(福十二)5182 5183 52045204 52055232 52345236福七公支系外迁情况(一九九二年版) 卷二十三: 7487卷二十四:7555756675677568 7573 7584 75877588卷二十五: 7636 76377639 7644 7647 7666 7673卷二十六: 77107711 77177726 7741 7746 77577767 776877737774卷二十七: 78707880 7889 7894 7902卷二十八: 7924 792579317938卷二十九: 7955 79627963 7966 79707971-7972 7973 7976 7981 7983。
杨氏家族派语、字辈、字派大全
![杨氏家族派语、字辈、字派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286802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7.png)
杨氏家族派语、字辈、字派大全一、杨氏派语全国通用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1.北京北京市丰台区杨氏字辈:天应国康汝志大,鸿兴官春振士德,汉高堂瑞云吉祥”。
北京市怀柔区杨氏字辈:万士同春福”。
北京市(原顺天府,回族)一支杨氏字辈:天应元国,其逢永日,宗正支远,光祖耀先,传家有道,存心修缘,文章明世,振起后贤,大业克绍,仁义长绵,昭穆理得,立法必延”。
北京市朝阳区(祖籍湖北武汉市洪山区杨三家村)杨氏字辈:荣惟克正光明,世有贤良,长发启祥,传家道德,**文章”。
北京市(回族)一支杨氏字辈:“永洪富玉茂志……”。
北京市(回族)一支杨氏字辈:“殿春登光秀……”。
北京市一支杨氏字辈:“绍常书镜”。
2.天津市;天津静海杨氏字辈:“葆衍嗣绪,裕益承先,克绍贤业,树德培元,万家建国,茂广长连,海恩兆庆,贵继永传”。
天津静海(祖籍山东)杨氏字辈:“葆衍嗣绪裕”。
天津静海杨氏字辈:“玉依成仙”。
天津一支杨氏字辈:“万树孟华,森茹……”。
天津(春晖堂,祖上在清代任武陟县令)杨氏字辈:“……春天玉朝……”。
天津一支杨氏辈分:“文学世家”。
天津武清区(祖籍南京)杨氏字辈:“世冬贡民天,成永声万贯”。
天津市宁河县/辽宁沈阳/阜新市大杨庄杨氏字辈:“守文启德宏,永木振恩龙,忠厚传家远,万世可以明”。
2.山西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等地怀仁县王皓疃堡杨门世家谱.世继有成文武治国忠仁志存培英建树学德聚保坤瑞广寅高庆守玉天永兴.山西晋中市榆次区杨氏字辈:“金志文明”山西晋中市太谷县杨氏字辈:“立丕致巨兆,履世永忠源,春树茂庆广,富贵宝国殿”。
全国各地杨氏字辈汇编(2021)欢迎补充
![全国各地杨氏字辈汇编(2021)欢迎补充](https://img.taocdn.com/s3/m/9e6aedf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62.png)
全国各地杨氏字辈汇编(2021)欢迎补充杨氏字辈大全广东杨氏字辈广东省(粤)—————————————————————————————————————————-广东珠海市北山(始祖杨明)杨氏字辈:“威耀福德,杰才俊满世天”。
广东韶关杨氏字辈:“红品端达玉”。
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杨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隆廷芳百世,盛德映芝兰”。
广东佛山市杨氏字辈:“文字系光大,家元世泽龙”。
广东韶关市乐昌市梅花镇鉴泉村(现大塘边村)杨氏字辈:“宗浩永廷仕,文春茂世有,清任和时谟,烈盛聪明润”。
广东韶关市乐昌市梅花镇大坪笔山村(始祖杨德华,祖籍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杨氏字辈:“德单宗单万,孟单奇泰成,上应定朝会,学高献帝(大)邦,元登作国相,光祖永隆昌”。
广东汕尾市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广东汕尾市(弘农堂,祖籍福建莆田市猪仔街)杨氏字辈:“庆俊标振,相仕生钦,兰桂腾芳”。
广东汕尾市陆丰县碣石镇虎富村(始祖杨崇德)杨氏字辈:“崇廷旭吉文,维允尔振伦”。
广东汕尾市陆丰市(築承堂,远祖杨云岫,始祖杨南溪)杨氏字辈:“亿清宜乐若,仰明位岳,焕彩文龙,绍基伟烈,亿世恩荣”。
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始祖杨珠辅,祖籍广东茂名市电白县爵山村)杨氏字辈:“文元际仕高廷特,正运登朝大有伟”。
广东湛江市吴川市杨氏字辈:“万宗有福,端兴和睦”。
广东清远市杨氏字辈:“全庆家荣景”。
广东清远市英德市杨氏字辈:“世学长家训”。
广东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蒙坑村/肇庆市怀集县三坑林源村(始祖杨文安)杨氏字辈:“文鹤乔标林凤展,长发琪祥大永昌”。
广东阳江市阳春市杨氏字辈:“茂文学道中先酬(筹)”。
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文里村(始祖杨时之孙杨岚,祖籍福建莆田涵头乡石咬卵巷三厅)杨氏字辈:“茂天之世,必其永昌,元文秀启,应时英贤,华光尚彩,奕开泰祥,弘农嘉庆,传芳万年”。
麻城杨姓外迁略考
![麻城杨姓外迁略考](https://img.taocdn.com/s3/m/8c351aaac850ad02df804171.png)
麻城(姓)外迁略考光琴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麻城人口120多万,姓人口20589人,占比1.83%,排名第十四位。
一、历史沿革麻城境出土的诸多文物证明,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此“举”水流域生活。
夏商时期境属于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公元前11世纪以后,成为“黄国”的属地。
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
统一全国,置36郡,以郢为南郡,麻城属南郡辖地;后置衡山郡,郡治邾城(今黄冈禹王城),乃属衡山郡。
两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
三国时先属弋阳郡,后属吴蕲春郡。
晋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复西阳王爵位,先后将弋阳郡的西陵、邾、蕲春等划归西阳国(都今光山)。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王因依附叛乱被杀,国除,于邾城附近侨置西阳郡、县,遂属西阳郡辖。
后南侵,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
自此,始有麻城之名。
南北朝时期,宋初,分西阳置建宁左郡(今县城西南)。
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又于境置长风(西北)、赤亭(西部)、阳城、城等县,隶属豫州西阳郡。
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阳郡划入、郢州。
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建宁左郡降为左县,合并赤亭、波、阳城三县为阳城左县,隶属郢州西阳郡。
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置齐安郡,治齐安(今县城西南)。
又分西阳县为建宁、阳城二县,恢复建宁左郡,治建宁。
四年(公元486年),改建宁左郡为建宁郡,划属(西)豫州。
南梁分西阳设置信安县,又于白沙关(今县城西北)置沙州,辖建宁、齐安郡;于蒙龙城(今县城东北)置定州(辖郡今属),于鹿城关(今红安地)置北江州,辖梁安、义阳(今红安地)、齐昌等郡。
又先后设置北西阳、岐亭、梁丰等县,以及南郡、定城、阴平等郡。
北齐天保年间,于境设置衡州。
废。
北周恢复衡州,改定州为亭州,以建宁、阳武两县(今麻城)隶州之北建宁郡。
又于县城东80里设置东义州。
隋初罢诸郡为州,信安县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为麻城,仍属。
杨店的典故传说
![杨店的典故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fc477b6a9b6648d7c1c746a0.png)
杨店的典故传说杨店的典故传说“杨店”地名的来历杨店古驿站,始建于唐朝。
杨店集镇的地形特点是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恰似三只大撮箕在往一只大斗里灌粮食,故当时取名为“斗山铺”。
到了宋代,苏东坡被贬黄州途径杨店,被杨店遍地的桃花美景吸引,作过短期逗留,留下一段佳话。
后又有邑人沈明陟游历到此,也被眼前景色陶醉,写下《咏桃驿》五律一首:“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
戍楼当寺静,涧水过桥浑。
雨歇莺迁树,烟消客断魂。
承平经百载,闲却级烽墩。
”人们曾根据诗句美称这里为“桃花驿”。
明朝中期,杨店东冈(现杨店东街)有一个富绅杨廷松,开义仓以赈饥馑,構义馆以安宾旅,设义学以训儒生,成义桥以济行涉,凿义井以救暑渴,置义塚以葬饿殍,被市民称之为“六义公”。
加上此时杨店集镇杨姓居民增多,自此这里改称“杨家店”,简称杨店。
杨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三块碑”的来历在杨店镇红建村黄孝公路处,有一个地方叫“三块碑”。
这“三块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与国建村乔家湾一个家族“一门三进士,叔侄两阁老”的事迹有关。
清乾隆年间,乔家湾有一位举人乔志行,他亲自教育的两个儿子乔远炳和乔远瑛,先后于乾隆戊申年(1788年)和乙卯年(1795年)考中“二甲进士”。
乔远炳官至朝议大夫、资政大夫;乔远瑛官至太仆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
乔远炳之子乔用迁,也于嘉庆戊辰年(1814年)考中“二甲进士”,官至太子少傅、内阁中书。
这乔氏一门三位朝廷高官,勤政为民,为官清廉,深为朝野的敬重。
尤其是乔用迁,身为内阁大员,一次回乡省亲,见到孝感家乡遭灾,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导致自己去世后竟无钱安葬。
作为学生的咸丰皇帝刚刚登基,听到老师的情况后,大为震惊。
问明情况后,召来时为朝官的乔用迁的堂弟乔用遴,当面予以慰问。
命乔用遴回乡葬兄,并且决定由朝廷为乔氏三位朝官立碑。
碑共三块,由咸丰帝亲自题写碑文,着御宫石匠刻于石碑之上,再由乔用遴送回家乡安葬。
由于乔家几代官员清正廉明,没有能力款待过往的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西阳梦里水乡—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杨立新网名西阳之老土(湖北省直研究员)文配图“西杨镇——谁还知道在哪里,有过怎样的人物和往事?五十年代建水库,决绝地让它与未来告别,如今碧浪连天三十里烟波一派永恒的气象,水底西杨镇的枪声有谁能够听见,连同它的恩恩怨怨熙来攘往刀光剑影,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这是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一个叫三流诗人的博客文章里关于西杨镇的记载,是啊,西杨镇,曾经有过怎样的荣光,可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西杨镇,现只为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下游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默默无闻,渐渐淡出历史深处,风华已过,留在风尘烟波之中,留下的是无限的记忆……一、西杨镇纪事西杨镇,原名为西阳镇,翻开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及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地图可以清楚看到西阳镇为湖北麻城进入河南光山大路上的重要集镇,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中所标示通往河南光山的大路无疑应为光黄古道,认识西阳镇,揭示西阳镇,甚至可以揭示出许多发生在麻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关于西杨镇,有必要先交代一下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据民国三十五年《杨氏族谱》记载,该支杨氏由江西入麻,始祖为明初万户侯杨仲祥公支系,《麻城县志》(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1999年12月第一版乾隆六十年刻本第143页)记载:“明武勋,杨仲祥,万户”。
该支族谱应为明洪武十四年由仲祥公封万户第二年首修;二修为六世祖杨润公,关于杨润公,《湖广通志》、《麻城县志》、《杨氏族谱》皆有记载,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三次编修为九世祖杨王庭,关于杨王庭,最早见于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仕绩中,《杨氏族谱》记载王庭公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初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崇祀乡贤,德政载牌位,乡进士,奉政大夫;康熙十二年由杨氏十一世儒士百龄公第四次编修,此次编修杨氏族谱时将西阳镇易阳为杨,始名为西杨镇;经明清至民国三十五年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续编九次,九修由六房第十八世孙大福字桂芳主持。
据一九九二年《杨氏族谱》十修族谱记载,截至1959年兴建湖北省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以前,此地仅杨氏居民就多达500余户,修建浮桥河水库后,整个古西阳镇及周边被淹没,为了兴修水利,支援祖国建设,西杨镇杨氏及周边居民再一次背井离乡,仅留下少数居民沿河岸而居,大多数居民迁移到麻城各乡镇及周边县市,历经风雨数十年,再提起西杨镇,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西杨镇不应也不能被遗忘,考证历史典籍及西杨镇杨氏族谱发现,西阳镇在古麻城史籍记载、乃至在黄麻起义初期革命活动中,西杨镇都有光辉的亮点,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值得人们记忆与回味。
据杨氏族谱文献《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中记载,仲祥公曾追随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中功勋卓著,封护驾将军,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鄱阳湖大战中激战六昼夜,一举打垮了陈友谅军,陈中流矢而亡,鄱阳湖大战虽艰难取胜却遭朱元璋猜忌,遂学古人,功成身退,隐居麻城西阳镇(现湖北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晏店村西杨镇湾),朱元璋屡求不至,八十三岁即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封万户,仲祥公年八十五无疾而终,葬卧牛大蛇形山,配夏戴汪周四房夫人,生子十三公,分别为福一、福二……福十三,后被朱元璋封为“十三太保”。
由于元末明初的动荡与迁徙,十三兄弟的后人分别居住在湖北麻城,黄安、蕲春、蕲水、孝感、黄冈、河南光山、罗山、商城、固始,淮滨、潢川、安微六安及四川、江苏、浙江等地。
到了民国初年,十三兄弟的后人已有十几万户,仅居住在湖北麻城、黄安(今红安)、河南新县、光山、安徽六安一带仲祥公第十七世孙德字辈的、第十八世孙大字辈的、十九世孙业字辈(亦有谱载为传字辈)的和二十世孙仕字辈的、二十一世孙志字辈、二十二世孙恢字辈(又作辉)的青年就有一万多人。
在革命大潮到来之时,他们纷纷投身于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仅麻城乘马岗二世祖福五公、顺河二世祖福六公后人当过农会会员的就有上千人,参加红军的最少有六七百人。
在《乘马顺河革命史》一书登载的红军英烈名录中,有传记的杨家英烈12人,只有英名无传记的140人,红军流落人员57人。
据长征出版社《乘马顺河革命史》一书记载,“早期麻城县委领导成员徐述凤(1931年,调任罗山县委书记,1933年被敌杀害。
),为了发动群众经常奔走各地。
有一个时期,他一人身带短枪深入到西阳镇工作。
在那里他不仅秘密地组织了群众,而且把几个伪甲长都拉过来,后来被“清乡团”发觉,遭敌搜捕,多次与敌发生激战。
其中一次,突遭国民党匪军100多人包围,他挥枪连毙两匪,自己奇迹般地突出了重围。
”,文中提到徐述凤到西阳镇发展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同时该文提到的杨家冲等地及杨德维、杨立忠、杨四才等早期麻城共产党员皆为西杨镇杨氏福九公、福六公后裔,可见西杨镇在麻城早期革命活动中为重要的据点,也可想象到西杨镇当时的地位,为赤白区争夺之地。
研读《汉书·郾地理志》:“西阳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晋因之。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谓“故西阳在光州光山县西二十里。
”明《一统志》亦记载:西阳“在光山县西二十里,汉置县,属江夏郡。
晋弋阳郡治此。
”《光州志》和明、清两代《光山县志》亦记载西阳在县西二十里。
研读历代《麻城县志》关于麻城建置沿革的文字,文献记载西阳位置为“古黄国光山、仙居,古弦国而黄州之黄冈、麻城皆黄国地界(古光州),介光、黄间"。
研读西杨镇杨氏族谱,同族迁川前辈明正德辛未状元杨慎(号升庵)为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序中写道:“吾族之谱,岂可妄言哉。
自伯彦公入籍江西,传之太祖,十七世矣。
太祖同胞有三。
伯一公之子孙,安守故土。
伯二公之子,即仲祥公也。
伯三公当仲祥镇麻之日,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
因元季余乱,避而入蜀,遂庐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即慎之太祖也。
独记仲祥公除元乱而创明业,膺封拜而镇光黄,嗣续多人,皆善继善述。
甫及六世,登甲科者已有八矣。
其六世长孙润公,先司牧广安,与家君细查世派,本一族兄弟。
后家君升浙江经略,润公升浙江佥事,同寅数载,相待益真。
两人即不乎同胞,万世讵可忘其本始。
慎今奉命入河南,过湖北,特录世谱以志之,庶令传之不朽云。
”从该族谱文献中可读到这样的信息:“一是杨慎家族与西阳镇杨氏一脉相承,这已由作者另一篇文献专门作了论证(提交2011年7月“湖广填四川”学术研讨会,论文题名《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两地杨氏已于2011年5月完成对接,两地杨氏族谱所载先人名讳及居所葬所,以及个中细节均吻合一致,由此将两地杨氏家族连接在了一起。
两枝终合一,本为同树生。
二是仲祥公除元乱而创明业,膺封拜而镇光黄,记载了西阳镇这个地方元未明初亦为军事重镇,扼守光黄。
”根据上述文字得出,一是古麻城一个时期为黄国地界,介光、黄间,二是西阳距光山县西二十里。
查阅资料知截止1932年10月划出麻城、光山部分乡镇形成经扶县前,经扶县(现今新县)一直是光山县地域,且与麻城县接壤,通过清光绪八年《麻城县志》寨堡图可看出西阳镇正好位于光黄古道中心节点上。
《魏志满宠传》载西阳三国时为重镇,魏明帝太和二年申戊蒲宠增西阳戌兵,吴扬言欲猎江北,孙权拟自出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预为之备,权闻之乃还。
《吴志陆逊传》载麻城在三国时魏名西阳,属弋阳郡,俊属吴,吴赤乌四年陆逊以三万人守西阳,逊以西阳为重镇,国之藩蔽,故置重兵以守之,按这段文字记载,结合当时的地形地貌及道路河流情况,西阳镇都具备这个条件,扼守光黄古道要地,进可攻,退可守,这也可解释入麻始祖杨仲祥公居西阳镇而镇光黄之原因,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西杨镇所在地域可能为古西阳国或西阳县所在地,一个时期为古麻城县治(见麻城文史2009年第四期47页)。
二、西杨镇纪人说了西杨镇的事,再来说一说西杨镇的人,西杨镇第一人当数我们的始祖仲祥公,查历代《麻城县志》可知,封为“万户”的在麻城只有杨仲祥一人,辅助大明建立江山,功成身退,不求名利。
见于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仕绩中的九世祖杨王庭公,在江西任职同知时,兴利除害,服务百姓建江堤,被当地百姓称之“杨公堤”,流芳后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伴随着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传唱千古。
这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的词作者您知道是谁吗?他就是我们麻城西阳镇杨氏迁蜀后裔,被称作“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明状元”杨慎。
不惟如此,杨慎所属的杨氏家族,更是以“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显赫一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其父杨廷和十二岁登科中举,十九岁进士及第,时人惊为“神童”。
后来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有明一代重臣,“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
《明史·杨廷和传》称赞他的治国才能说:“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
”并引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话说:“吾于文翰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
及武宗之终卒,安社稷者,廷和力也。
”据民国三十五年《杨氏族谱》记载本支杨氏蕲黄孝昌西陵富阳宦谱进士9人,其中8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有载,族谱记载杨德理为进士知县,前誌麻城开科进士(前誌应指明人毛凤韶所著的《麻城志略》),今誌失佚。
《杨氏族谱》记载且清.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记载有名录的本支杨氏人员:明武勋.万户1人,明清举人10人(明8人,清2人),明荐举(洪武年间例)8人,明恩选4人,清举荐录用1人,其中佥事、提学副史1人(省层面),同知3人(地区层面),知县5人。
由此可见,本支杨氏在明代可谓辅助朱氏打天下(仲祥公),辅助朱氏坐天下(庭和公),忠心报国,留名青史照后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由江西庐陵一路迁徙来湖广麻城的杨氏始祖仲祥公及夫人居所葬所均在西杨镇,迄今六百余年,大蛇形山风水天佑,仲祥公后裔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文武双全。
据《乘马顺河革命史》人物志及麻城市博物馆编印《麻城籍将军名录》等书中记载,在1931年至1947年间牺牲的团职以上人员就有杨业广、杨业华、杨业珍、杨业谋、杨志栋、杨仕富、杨仕福等宗亲,解放后又成长出了如张汉丞(原名杨业龙,开展革命工作需要更名)、杨业奎、杨志义、杨志宏、杨志雅等一批中共省军级干部,其中杨一德(原名杨业德)为我党培养的第一代飞机驾驶员,全国解放后历任空军第五航校、第四航校训练处副处长、十四航校训练处处长、民航机械专科学校副校长,副军级(行政12级)。
改革开放以后,发扬勤奋读书的好传统,一批宗亲纷纷走进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湖南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深造,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成为专家教授,有的成为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行政领导,有活跃在亚洲美术界的常务理事,还有活跃在国际外交领域的小字辈(就杨氏辈分而言),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