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原创 电影《赤壁》对经典的解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赤壁》对经典的解构
【内容摘要】:一部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编的历史大片,一部号称“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电影。它改变了人们心中英雄的神秘,让遥不可及的传奇人物真实的出现在银幕前。迎合大众消费的需要,严肃中带有轻快的调侃,紧张中蕴含着田园的安静。在战争里除了胜败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真挚的情感。
【关键词】:经典;解构;陌生化;大众化
一、对经典主题的继承: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1】这就是说引据历史的同时又渗透了作者自身主观的价值判断。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封建正统思想中“明君贤臣”的典型,即“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2】“仁义”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小说正是继承了孟子称颂的“民为帮本”、“仁政王道”的社会政治蓝图,同时塑造了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一系列侠肝义胆的志士良臣。因而可见,小说的主旨为“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的渴慕。”【3】本着“拥刘反曹”的情感,作者“‘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4】于是就有人说,“一部《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唤醒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5】
二、解构手法的运用:
可以说电影《赤壁》是对经典《三国演义》的解构,是导演在历史前提下的大胆创新。说到解构,即“结构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的一种反传统思潮。”【6】其认为,“‘解构’主要不是一个哲学、诗、神学或表现意识形态方面的术语,而是牵涉到意义、惯例、法律、权威、价值等等最终有没有可能的问题。”【7】该思潮最后逐渐演变成“一种阅读和批评的程式。”【8】总的来说,结构主义的特点就是“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反成规。”基于这种电影就是一部解构经典的作品。
(一)、情节解构:
电影主要选取赤壁之战作为主题,选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到四十九回的情节作为背景全面展开,而导演又不是按部就班的全部照原著拍摄,相反,根据重新的组织再加工在选定主要的背景故事的基础上,删减部分情节,同时加入原著所没有故事,又有将细节大肆渲染将其突出,又或是将几处分步进行的情节糅合在一起突出主题。例如:上部中开场重点人物赵云的镜头就是选取了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为了突出周瑜而将“苦肉计”删除;加入孙尚香潜入曹营、小乔只身会曹操的情节;同时突出孙刘盟军中周瑜与诸葛亮的“心有灵犀”的完美配合将“将干中计”、“草船借箭”合二为一,表现周瑜与诸葛亮智慧才能之外也突出曹操疑心重性格特点。另外,电影并没有一味的倾向一方,相反的是删除“苦肉计”而将曹操的善于用兵的军事才能也表现出来。盟军主张用火攻,这点曹操也想到了,并且可以说已经胸有成竹,但曹操万万料不到风向会转变,更离奇的是一场战争不仅仅只是“输给一场风”,而是“输给了一杯茶”。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
自古红颜祸水。原著中最有代表的莫过于貂蝉,但在这部电影中突出两名女性:婉约的小乔和豪放的孙夫人。与原著中红颜祸水及红颜薄命的定义不同的是,两位女性成为盟军“赤
壁之战”胜利的关键。孙尚香潜入敌军暗自打探情报,不畏危险毅然决定迎战,十足的带有“花木兰”的味道。孙夫人的情报给了诸葛亮第一时间的作战素材,这里隐含着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是“先知”,他也是凡人,只不过善于随机应变而已,他的策略也需要侦察才能得出。而小乔的行为则更让人感到离奇,或许有点太过于“假”,但是导演想要传达的是既然开篇隐喻了曹操为了小乔而发起战争,那么理所当然需要“导火线”自己“站出来”结束这场战争。同时影片中小乔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前后照应所用,同时也表现了作为国家的一员,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每个个体都有义务为保卫家园做贡献,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更多的人。两位女性的角色让观众看到了在这场战争中她们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深居深院的大家闺秀,也不是只会儿女私情的柔弱女子,而是胸怀正义、胸怀大志,知荣辱识大体的伟大女性形象。
(三)、从虚幻到真实:
原著的人物的特点更多的是用夸张来体现,即“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群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9】这样虽然鲜明却少了几分“活气”。虽然单一、稳定却少了“血肉”。电影一改原著中人物的形象,让人物从“书本中、从人们的脑袋里走出来”,让他们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例如,让诸葛亮去接生马,让他去关心朋友,甚至与周瑜一起合奏琴音,而不是如原著那般描写的虚幻神奇、遥不可及。于是更多的是“人性”的表现,就像其中刘备亲自为将士编草鞋的镜头,让人有一种亲切之感,于是找不到了曾经鲁迅的那句“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10】的意味。
(四)、“君子之战”的演绎:
说到战争,引入毛主席的一段描述:“‘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级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势。’(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68页)”【11】“赤壁之战”正是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而战争的结局基本就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原著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12】战争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夺取更广大的领土,达到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而电影却从“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的角度去表现曹操,将那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作为战争和影片的基点,使得战争失去了庄严性与神圣性,而是由“美人”到“江山”的转变。另外,影片将战争定义为“君子之战”。一切都体现着儒家的“仁义”二字。虽然秉承着原著“拥刘贬曹”的主旨,将曹操的丑恶嘴脸揭露的淋漓尽致,但这些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盟军所奉行的“仁义”之战,“君子之战”。在体现战争残酷的同时更突出了在战争之中的人们之间真挚的情怀,君臣之忠、朋友之信、敌友之义都有所体现,而这场“君子之战”的代表就是周瑜,影片通过塑造周瑜来诠释新的战争,新的周瑜。
三、新奇的“陌生”:
陌生化是西方文学研究的术语,“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有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3】根据这一理论,影片将众所周知的“三国”进行改编,将故事情节聚合在一起使其更具凝聚力,更加突出主题思想。虽然大致与原著相同,但是有所改动的地方恰恰是影片让人觉得“新奇”之处。
(一)、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