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权力的游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权力的游戏

2017年的开端,有两部历史正剧点燃了大众的热情,一部是等待了近四年的《大秦帝国之崛起》,规模宏大的影视场景,严谨清晰的故事剧情,高还原的人物设定令无数历史迷们欢呼不已。另一部则是时隔多年的重播剧《大明王朝1566》。如果说《大秦帝国之崛起》注重的列国纷争的兵戈战乱的话,那么《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注血之佳作则是以庙堂之谋算为核心。我尤其欣赏后者!明朝历史最令我着迷,其中以“大礼议”事件为最。这里就请先让我介绍一下“大礼议”的特殊性。此名着重点就在“礼”这一字眼上。“礼”位列五德即“忠孝礼义信”之一,也是儒家思想核心观念之一。大礼议,这场维持了整整三年半的纷争,从中透露的历史以及文化信息足以让我们当代人深思,因此也就有了我们去探究的价值。

在正式对此次的主题“大礼议”展开讨论之前,就不得不将重点放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其人贵为九五之尊,身居庙堂之顶端。借用贾谊那篇《过秦论》之语:“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其人正是大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人物,明嘉靖帝“朱厚熜”。或许很多看官对于嘉靖帝其人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印象,他并没有秦皇汉武那样的文治武功,也不是刘邦与朱元璋那样的布衣天子。但是其亦有令人啧啧称奇之处。首先嘉靖帝是少有的以“兄终弟及”原则荣登大宝的皇帝,上一位的正德皇帝即是嘉靖帝的堂兄,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极为少见的,也可以这样说,嘉靖帝这九五至尊的位子实属“天上掉馅饼”。其次嘉靖帝

在位执政时间四十五年,在总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排位第五。纵观整个明朝来说,也是仅次于他的孙子,即在位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然后最有意思的是其和万历皇帝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即保持着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超绝记录。综以上三点就足以表现出嘉靖帝的特殊性了。

而我今日所要展现的“大礼议”就是嘉靖帝执政初期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大手笔。嘉靖帝以十五岁的幼龄继位大统。从他继位开始就展现出其不同于过往皇帝的特点。总的来说有两点:“倔强”与“城府”。大礼议事件就完美的诠释了他身上这两大特点。

下面我就为大家简述一下大礼议的全过程。直白的来说就是,嘉靖帝与众臣子力争嘉靖帝亲生父母兴献王与蒋氏的尊号而展开的议论。诸臣子坚持要将嘉靖帝的皇考定在弘治皇帝下,将嘉靖帝的生父生母改为叔父叔母。“大礼议”其实就是“议大礼”的意思。各位看官是否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就一个尊号问题值得引发这么大的风波吗?况且皇帝要为自己父母封个尊号,这不是皇家的私事吗?这一众大臣位居庙堂,不殚精竭虑为国家谋福祉,跑来专找皇帝私家问题,这不就是没事找事干吗?这里就需要我为诸位做一个“小科普”,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那可是被无数进步人士斥为“礼教吃人”的封建社会。“礼”这一抽象概念被儒家学说的影响下被具象化为具体的诸多条条款款,并且成为束缚人民思想与行为的枷锁。请注意这里的“人民”也将皇帝这位最高的统治者纳入其中。“尊号”这一虚无缥缈的事物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完全就是一种不着边际的可有可无

的虚名而已。但是在当时却是至高无上的“礼”的核心之一。因此“大礼议”才会闹得如此沸沸扬扬。诸位看官可否理解一二了?

接下来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场名为“大礼议”的擂台赛双方的代表选手。一方即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初登大宝的且为幼冲之龄的嘉靖帝,其身后的支持力量为:一位随行相伴的老长史(已病倒),一众宫内太监(尚未掌控),其生父兴献王(已入土为安),其生母蒋氏(尚未到达京城),孝庄皇太后(已被文官拉拢)。另一方的代表选手则是首辅杨廷和(三朝元老),其身后的支持力量是:礼部尚书毛澄以及大批武宗旧臣。从势力对比上来看,差距之悬殊足以让人绝望。是否让诸位看官感觉嘉靖帝除了依仗身下那张龙椅的威势以外毫无其它的方法。一位十五岁的年幼皇帝对上一众老谋深算的元老旧臣,似乎除了妥协忍让以外别无其它选项了。但是诸位可记得我在上文中所总结的嘉靖帝两大特点?“倔强”与“城府”。说实话,如嘉靖这样性格的皇帝,纵观历史与其相符的还有一位。这一位相信各位一定不会陌生了,其人即是大清的康熙皇帝。这样一对比,相信各位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了吧。因此我们也就能料想到接下来的剧情了,嘉靖帝哪怕是在如此不利的局势下依旧未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一种缄默不语的方式对抗着朝臣们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僵持”成为了这场博弈的主基调。

权倾天下的皇帝被臣子所打压,这在士大夫的宋代或许能窥见一二,但在皇帝日益集权的明朝却难得一见。看似僵持却实则是皇权一方节节败退的局面终究使得嘉靖帝也有所焦躁,即使他再怎么少年老

成也摆脱不了他终究只有十五岁的事实,以一个原地方藩王的见识是不足以在那座傲视天下的皇城之中运筹帷幄,即使他已经是身披龙炮的天子。由此可以看出,权力的交锋终究是依仗实力为根基,而不是所谓的身份。相信这一时期的交锋也给嘉靖帝上了生动的一课,也为他日后强硬的执政风格埋下了一根引线。

转回正题,如果不是一位“政治投机分子”的介入其中的话,或许杨廷和等人的获胜就已成定局。张璁,一位堪称老年励志版本的新科进士(四十七岁的二甲进士,观政礼部),以一个官场新人的身份去挑战大半官场的大佬,无畏于杨廷和的“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的警告。不得不说他具有冒险精神和投机眼光。“为皇帝打抱不平”,这听上去很有忠臣的风范,实则是一本万利的风险投资。一旦成功,就是平步青云的金光大道。但从结果来说,张璁他无疑是成功的风投者,接连上奏的两本奏疏《辩礼书》《大礼或问》,如两支箭镞直刺反对派的诸多朝臣。以专业的礼仪角度对杨廷和等人的观点进行一一批驳。嘉靖帝对《辩礼疏》的出现,直言不讳的感慨到:“此论出,吾父子获全也。”而对《大礼或问》,我就直接引用大学士杨一清的言论:“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从这两处就足以看出两本奏疏言辞犀利的程度了。接着嘉靖帝也祭出了王牌:“退位”。这等于是直接向杨廷和等人摊牌了。面对两路夹击局势的杨廷和等人不得不退步。双方的博弈最终谈拢了条件。允许以皇太后的礼仪迎接蒋氏,将兴献王和蒋氏的尊号定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母章圣皇太后”,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嘉靖帝自然不会满足于这个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