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科研和国防等各个领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及工业生产的一个重点领域。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专业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于1958年。本专业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硕士点。

高分子系一贯重视教学和科研并重,全系教师已经形成了以下3个主要研究方向:精细与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高分子改性及纳米复合材料、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等。特别是近三年来,高分子系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研究总经费800万元以上,与省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并共建了多个产学研工程中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有40余篇,获发明专利8项。本专业教师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高分子系具有较好的教学和研究条件,拥有1550m 2 的专业实验室,300余万元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和仪器。拥有注射机、双螺杆挤出机、电子拉力机等实验仪器和设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本科生实验教学基地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科学研究的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专业主要学习高分子的合成、改性、成型加工与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重点研究高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各种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各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金、精细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上述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主要课程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研究测试方法、高分子合成工艺及原理、生物及天然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涂料及黏合剂、高分子成型原理、高分子成型机械及模具、高分子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另外还加强了双语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的教学工作。

学生毕业后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高分子合成、改性、加工、应用等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拥有材料和化工多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部门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及应用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真空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我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也是目前学校规模最大的专业,是在原机械设计及制造、机制工艺及设备、机械电子工程、真空技术等4个专业的基础上经国家专业目录调整于1999年建立的。本专业已于2009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本专业已由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专业,学生将通过3年在校学习及总计1年的各类实践,通过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与装备、产品维修与服务、测试与控制等领域的训练,均可胜任相应领域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特长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使学生知识面宽、基础厚实、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能主动适应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专业模块:

本专业涵盖机械设计及制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真空技术四个专业模块:

机械设计专业模块依托于我校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具备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所培养学生在力学、机构学以及设计理论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在CAD技术、计算机编程、机械量测量以及有限元分析等机械设计方法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在机械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电工学、电

子学等方面有系统的了解。

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中、青年教师中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近年来,研究项目经费充足,获得了一批突出的科研成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模块办学特色为“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依托于机械电子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该方向现有教师26名,其中教授7人(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承担了国家级、企业委托项目等100多项,总经费达4000多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奖和

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块是我校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1981年获准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1年获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培养具备机械产品制造及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所培养学生在机械产品加工工艺、制造方法、装配工艺及控制理论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在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制造技术和电气PLC控制技术等制造技术方面有较强的基础;在机械零部件设计、

电工学、电子学等方面有较系统的了解。

该方向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中、青年教师中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近年来,研究项目经费充足,获得了一批突出的科研成果。

真空模块前身是真空获得技术及设备专业,成立于1974年,是国内仅有的两个真空专业之一。30多年来已经培养本科毕业生1000余名。1993年获得“真空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办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流体机械及工程”。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学,控制工程,真空技术,薄膜技术等。

学科秉承“小专业、大特色”的办学理念,长期、专门从事流体机械中稀薄气体(真空技术)方面的研究,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学术队伍,上世纪90年代以

来,已获得国家重大装备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高科技计划863探索导向类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创新、安徽省自然基金,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本方向将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与机械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就本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选择进一步参加“硕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学习或普通学历硕士学习。多年来,本专

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专业起源于1958年招生的汽车修理专业,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被合肥工业大学列为校示范专业建设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特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车辆设计、试验、制造、营销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沉淀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覆盖面宽,具有创新、创业和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车辆工程领域人才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

迎。

本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器、汽车试验学、内燃机原理等。

目前本专业有博导6人,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有博士17人,在职博士4人。近几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及三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重要国际学术期刊论文40多篇,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如机械工程学报)论文约120多篇;出版著作3部。年均科研经费约1250万。目前在研项目60多项,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其中有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6项、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设计、系统运行、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除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将系统地学习电路与电磁场理论、电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力工程基础等技术基础课。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还将学习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机设计与优化、电机控制技术、高频开关电源的设计等具有特色的专业课

程。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各领域、电气设备设计与制造等行业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制造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专业所属电气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生毕业后还可在本校攻读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等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士点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1项、企业委托项目

40多项自动化

自动化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自动化学科以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信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虚拟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自动化提供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