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基础工程课程设计07231

合集下载

地基处理工程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工程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了解不同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如土的物理性质、承载力、沉降等。

3. 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基处理工程进行合理设计的能力,包括选型、计算和方案优化。

2. 提高学生分析工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地基处理工程设计。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施工现场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增强从事地基处理工程相关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工程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地基处理工程实践中能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专业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的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地基处理技术与设计》进行选择和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基处理工程概述:介绍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目的、分类及适用范围,对应教材第一章。

2. 地基处理方法及原理:详细讲解常见地基处理方法(如预压、夯实、置换等)的原理、工艺流程和优缺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地基处理工程设计:阐述地基处理工程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地基处理方案选型、计算及优化,对应教材第三章。

4. 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要点,对应教材第四章。

5. 地基处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介绍地基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应教材第五章。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和计算,了解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基础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工程事业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和计算,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基础工程概述,介绍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

2.第二章: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讲解基础工程的受力分析、承载力和稳定性。

3.第三章:基础工程的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4.第四章: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讲解基础工程的施工流程、技术和质量控制。

5.第五章:基础工程的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

4.实验法:安排基础工程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的基础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Course Design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总学时数:1周学分数:1适用专业:土木工程(本科)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完成《地基与基础》课程学习后,所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设计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并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一般基础设计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地联系工程实际。

其教学基本要求如下:(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按时完成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工作量。

(2)学生应完成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图件,其中施工图应布图合理、尺寸齐全、注文工整和线条清晰,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及有关设计规范要求,并能正确表达设计意图。

(3)课程设计计算书一般不应少于1万字,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书写工整、装订整齐。

(4)通过课程设计要求能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工程设计、工程制图的能力。

(5)通过课程设计要求使学生对基础工程的设计内容和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熟悉有关基础工程方面的设计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

(6)通过课程设计要求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勤奋、求实和创新的学风,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课程设计各教学环节要求(1)选题应符合《地基与基础》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同时也要面向经济建设,结合实际科研任务。

(2)课程任务书应包括设计题目、工程地点和规模、设计内容和要求以及工程技术条件等。

(3)课程指导书应包括拟定工程的方案、选型、布置、计算原则、绘图方法、进度安排及参考文献。

(4)成绩评定采用五级制。

四、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土力学,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制图五、教学参考书1.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编.基础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王成华主编.基础工程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面内容及质量占40℅。成绩考核分为优、良、 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
基础工程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计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范(GB50021—20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 10621-2014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10093-20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
规范》
• 掌握桩基础工程设计内容和过程,熟悉基础工程的设 计规范、手册和工具书的使用。
• 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 • 图纸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规范和施工要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 评分依据:提交的课程设计计算书和桩基础
设计图的内容和质量(纸质和电子文档)。 • 成绩组成:设计计算书占60℅,设计图纸图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定位与目的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 课,具有与理论课同等的地位。
•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土力学》、《钢筋混凝 土结构》和《基础工程》的基础上,培养完成 常用基础施工图设计的能力。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 基本要求
• 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部内容,提交设计计算书和专业 设计图纸(含说明和必要的设备、材料表,满足材料 采购,非标准制作和施工要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目录第1章原始设计材料 (2)1.1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 (2)1.1.1设计资料 (2)1.1.2 主要设计标准规范 (3)1.1.3 进程安排 (3)第2章桥台及基础构造和拟定的尺寸 (4)2.1桥台及基础构造设计图 (4)第3章荷载计算 (5)3.1上部结构恒载反力及桥台台身、基础上土重计算 (5)3.1.1 计算值表 (6)3.2土压力计算 (6)3.2.1 计算条件 (6)3.2.2 台后填土表面无活载时土压力计算 (6)3.2.3 台后填土表面有汽车荷载时土压力计算 (7)3.2.4 台前溜坡填土自重对桥台前侧面上的主动土压力计算 (8)3.3支座活载反力计算 (9)3.3.1 桥上有汽车及人群荷载,台后无活载 (9)3.3.2 桥上、台后均有汽车荷载 (11)3.4支座摩阻力计算 (11)第4章工况分析 (12)第5章地基承载力验算 (12)5.1台前、台后填土对基底产生的附加压力计算 (12)5.2基底压应力计算 (13)5.2.1 建成后使用时 (13)5.2.2 施工时 (14)5.3基底承载力验算 (14)5.3.1 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14)5.3.2 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15)第6章基底偏心距验算 (15)6.1仅受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组合时,应满足e0≤0.75ρ (15)6.2承受作用标准值效应组合时,应满足e0≤ρ (16)第7章基础稳定性验算 (16)7.1倾覆稳定性验算 (16)7.1.1 使用阶段 (16)7.1.2 施工阶段作用的标准值组合效应 (17)7.2滑动稳定性验算 (17)7.2.1 使用阶段 (17)7.2.2 施工阶段作用的标准值组合效应 (17)第8章沉降计算 (18)8.1确定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 (18)8.2确定分层厚度 (18)8.3确定各层土的压缩模量 (18)8.4求基础底面处附加压应力 (18)8.5计算地基沉降 (19)8.6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19)8.7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19)第1章原始设计材料1.1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1.1.1设计资料某桥上部构造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形梁。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附施工图)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附施工图)

一、设计资料1. 场地工程地质资料:见图1和表1图表 1场地土层分布2. 柱端传至承台顶面处的荷载(设计值)为:轴力F =6000+50×13=6650(kN ),弯矩M =600+50×13=1250(kN·m ),剪力V =200-50×13=450(kN )(其中,M 、V 沿柱截面长边方向作用。

3. 柱底面标高:-0.5m4. 柱截面:600×540mm 25. 桩基安全等级:二级6.序号:13二、设计步骤1. 持力层选择因桩基荷载较大,选择坚硬的粘土层作为持力层。

2. 桩型选择选用400mm ×400mm 预制桩(静压沉桩),施工方便,质量易得到保证。

承台顶标高为-0.50m ,先初步确定承台厚度为1500mm ,即承台埋深为-2.00m 。

承台分两阶。

初步确定桩全长11.00m ,打入坚硬土层2.0m ,桩的有效长度为10.9m 。

桩身先按构造配筋,主筋为土层名称含水量 w (%) 重度 γ (kN/m 3)比重 d s液限 w L (%)塑限 w P (%)内聚力 c (kPa)内摩擦角φ(度)压缩模量E S1-2 (MPa) 承载力f ak(kPa)杂填土 16.0 灰色淤泥质土 38.2 18.5 2.73 38.2 18.4 10 5 3.54 60 灰黄色粘性土 6.7 19.6 2.71 32.7 17.7 18 20 7.0 220 黑色淤泥质土30.118.92.7342.018.912144.65100HRB335级816,箍筋:中段为200@8φ,两端为50@8φ,其他部分为100@8φ,预制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桩顶布置3层钢筋网片。

3. 选确定单桩承载力由于1016650/450<,故无需计算水平承载力。

按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承载力,灰色淤泥质土层q sik =25kPa ;灰色粘性土层q sik =1000kPa ,q pk =5000kPa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1)一、设计目的: (1)二、设计内容: (1)三、设计要求: (3)四、参考资料: (3)五、○A轴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设计与计算 (4)六、○B轴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设计与计算 (8)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一、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直强调和重视的教学实践环节,《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基础工程》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基础设计任务。

该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基基础设计、构造、识图、施工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思想;2.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运用基础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基础工程设计的一般规律;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1)设计资料某教学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柱网布置如下图所示,试设计该基础。

1)地质条件该地区地势平坦,无相邻建筑物,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约0.3m,含部分建筑垃圾②号土层:淤泥质土,层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60KPa。

③号土层:含砾粘土,层厚2m,硬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250KPa。

④号土层:粉质质土,层厚1.5m,承载力特征值f ak=250KPa。

⑤号土层:灰岩,承载力特征值f ak=6000KPa。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地下水位在-1.5m处,无侵蚀性。

表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给定参数柱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在基础顶面处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由上部结构传来轴心荷载见表1,荷载设计值取荷载标准值的1.35倍。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基础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讲解基础工程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基础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在讲授法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在案例分析法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法中,我们将学生进行基础工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用权威的基础工程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将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估。

作业将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进行评估。

考试将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测试学生对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每个章节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爱好。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教学的环境,如教室或实验室,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修改)精选全文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修改)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一、 工程概况某写字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高6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

底层平面见示意图。

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500,二、 根据地质资料可知确定基础埋深:根据地质资料进入土层 1.7m 为粘土层,其基本承载理fak =175kPa,为最优持力层,基础进入持力层大于30cm ,基础埋深为2m 。

杂填土γ=15kN/m3粘土γ=18kN/m3;基本承载力fak=175kPa淤泥γ=18.5kN/m3;基本承载力fak=90kPa1.7m3.5m未钻穿地基地质构造情况三、确定基础梁的长度和外伸尺寸。

设基础梁两端外伸的长度为a1、a2,两边柱之间的轴线距离为a。

为使其合力作用点与根据荷载的合力通过基底形心,按形心公式确定基础两端向外延伸出边柱外。

但伸出长度也不宜太大,这里取第一跨距(AB跨)的0.25倍,即取a=0.25×6=1.5m。

xc确定后,可按合力作用点与基底形心相重合的原则,定出基础梁的长度L,则有:L= 2(xc+La)= 2×(15+1.5) = 33m三、确定基础受力:表1 柱荷载值表轴号①②③④⑤⑥A 1775 2150 2587 2400 2150 1775B 1775 2150 2587 2400 2150 1775C 1775 2150 2587 2400 2150 1775注:单位kN。

按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确定基础梁的宽度b。

初定基础的埋置深度2m >0.5m ,应对持力层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即:f '= f k +ηd ·γ0(d- 0.5 )= 175 + 1.0×((15×1.7 + 18 × 3.5)/5.2)×(2.0-1.0)= 192.0 kPa < 1.1f k = 192.5kPa b≥)20'(d f L Fi-∑ =)2200.192(33177521502400258721501775⨯-⨯+++++= 2.56m ,取 b = 2.7m则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 = f ' = 192.5 kPa四、 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验收. 1. 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F i =1775+2150+2587+2400+2150+1775=12837kN ∑M=(2587-2150) ×3KN.m=1311KN.M为了增加抗弯刚度,将基础长度L 平行于弯度作用方向,则基础底部抗弯刚度W=bL 2/6=(2.7×332)/6=490.05M 3 折算成线荷载时,Pjmax= F A/Lb+∑M/w=12837kN/(33×2.7)+ 1311KN.M/490.05M3=144.07+2.68=146.75 KN/M2Pjmin= F A/Lb-∑M/w=12837kN/(33×2.7)-1311KN.M/490.05M3=144.07-2.68=141.39 KN/M2Pjmax=146.75 KN/M2<1.2 fak=1.2×175=210 KN/M21/2(Pjmax+ Pjmin)=1/2(146.75+141.39)=144.07<175 KN/M2满足要求.五、地基软弱下卧层的验算第一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fa=fak+ηd×rm(d-0.5)=(175+1.0×18(2-0.5) kPa =202 kPa 第二步:验算基础底面面积A=F A/(fa-r G d)= 12837kN/(202-20×2)= 12837/214.04=79.2m2L×b=(2.7×33)=89.1 m2>A=79.2m2符合要求第三步: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P k-r m d=(F A+G k)/A-r m d=(12837+20×2×33×2.7)/(33×2.7) -15×1.7 KPa =158.57Kpa第四步:计算下卧层顶面附加压力和自重应力为Z=1.7+3.5-2=3.2m>0.5b=0.5×2.7=1.35mα=E S1/ E S2=9/3=3由表1-17查的θ=230,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为 P Z =)tan 2)(l tan 2(0θθz z b lb p++=KPa KPa 12.3)424.035.12)(33424.035.127.2(57.1587.233=⨯⨯+⨯⨯+⨯⨯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 P CZ =(15×1.7+18×3.5)=88.5Kpa 第五步:验算下卧层承载力下卧层顶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r m =33/01.17/5.37.1185.3157.1m KN m KN =+⨯+⨯下卧层顶面处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05.(-+=d m d fak faz γη=[90+1.0×17.01×(5.2-0.50)]=170.23kPaPZ+PCZ=(3.12Kpa +88.5Kpa)=91.62 Kpa ≤faz=170.23kPa 满足要求.六、底板配筋计算第一步:确定混凝土及钢筋强度选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查得ft=1.27Mpa,采用HPB235钢筋得fy=210Mpa.第二步:确定地基净反力Pjmax= F A /Lb+∑M/w=12837kN/(33×2.7)+ 1311KN.M /490.05M 3=144.07+2.68=146.75 KN/M 2Pjmin= F A /Lb-∑M/w=12837kN/(33×2.7)-1311KN.M/ 490.05M 3=144.07-2.68=141.39 KN/M 2第三步:计算截面I 距基础边缘的距离 bi=0.5×(2.7-0.24)=1.23m第四步:计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VI=bi/2b[(2b -bi)pjmax+bi ×pjmin] =()[]m KN m KN /179/39.14123.175.14623.17.227.2223.1=⨯+⨯-⨯⨯第五步:确定基础的有效高度 h0≥mm ft VI 34.20127.17.01797.0=⨯= 基础高度可根据构造要求确定,边缘高度取250mm,基础高度取h=350mm,有效高度h0=(350-50)=300mm >201.34mm,合适.第六步:验算基础截面弯矩设计值MI=0.5VI ×bi=0.5×179×1.23=110.1KN.m/m 第七步:计算基础每延长米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并配筋 As=261941103002109.01.11009.0mm fyh MI =⨯⨯⨯=配受力钢筋Ф20@150(As=2094.7mm 2),配Ф8@250的分布筋.七、基础梁纵向内力计算及配筋 第一步:确定基础净反力∑F i =1775+2150+2587+2400+2150+1775=12837kN ∑M=(2587-2150) ×3KN.m=1311KN.MW=bL 2/6=(2.7×332)/6=490.05M 3Pjmax= F A /Lb+∑M/w=12837kN/(33×2.7)+ 1311KN.M /490.05M 3=144.07+2.68=146.75 KN/M 2Pjmin= F A /Lb -∑M/w=12837kN/(33×2.7)-1311KN.M/490.05M 3 =144.07-2.68=141.39 KN/M 2折算为线荷载时: Pjmax=(146.75×2.7) KN/m =396.225KN/m pjmin=(141.39×2.7) KN/m =381.753 KN/m 为计算方便,各柱距内的反力分别取该段内的最大值 第二步确定固端弯矩m KN m KN M BA •=•⨯⨯=4465.12.396212 m KN m KN M CB •-=•⨯⨯-=75.177965.395812 m KN m KN M CD•=•⨯⨯=117969.3921212 m KN M DC •-=1179 m KN m KN M DE •=•⨯⨯=117163.3901212 m KN M ED •-=1171m KN m KN M EF •=•⨯⨯=116367.3871212 m KN M FE •-=1163m KN m KN M FG •=•⨯⨯=173361.385812m KN m KN M GH •=•⨯⨯-=4305.15.382212⑵ 分配系数EI EI EI 各杆线刚度 iAB = ─── ; iBC = ─── ; iCD = ───1.5 6 6分配系数 μBA =BC AB i i 433i AB + =0.43 ; μBC =BC AB i i 433i BC += 74=0.57μCB =CD BC i i 344i BC +=178=0.47; μCD =BC CD i i 343i CD + =179=0.53(三)、地基梁正截面抗弯强度设计地基梁的配筋要求基本上与楼面梁相同。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了解各种施工工艺的优缺点。

3. 帮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工程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基础工程案例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工程方案的合理性。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工程专业,增强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工程质量和安全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工程实践中注重环境保护。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基础工程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及施工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对工程学科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能够为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基础工程概念与分类:讲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包括浅基础、深基础、桩基础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基础工程概述2. 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介绍基础工程的常用施工方法,如挖掘、浇筑、打桩等,分析各种施工方法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3. 基础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基础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基础工程案例解析4. 基础工程质量管理:讲解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培养学生的工程质量意识。

教材章节:第四章 基础工程质量控制5. 基础工程环境保护:介绍基础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1 本课程设计任务基础工程设计的任务通常包含:①方案设计:目的是确定地基基础的技术方案,包括地基持力层的选取和基础结构形式的确定。

②技术设计:包括地基检算和基础结构设计两者。

其任务是通过力学计算和结构措施两方面的手段来保证所设计的地基基础满足设计总体目标的要求。

本课程设计任务:①认真阅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成工程概况及地层介绍;②进行地基基础方案论证,选择切实可行的地基基础方案;③完成相应基础工程设计。

1.2 设计内容1.2.1设计计算(1)综合分析设计资料,对三种常用的房屋基础类型(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和桩基础)的技术合理性进行比较(限于课时,本次课程设计不考虑造价因素),选择较为合理的基础方案。

(2)确定所选基础的类型,平面尺寸及埋深等;(3)完成该基础(包括地基)的计算。

1.2.2图纸(1)基础总平面布置图(假定所有基础均与自己设计的基础相同);(2)基础结构图(应包含图纸说明和工程数量表)。

1.2.3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设计计算说明书通常应包含下述内容:(1)工程概况和设计任务。

包括:工程名称,场地位置,上部结构的类型、尺寸,本人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2)地质勘察资料介绍(勘查报告由老师提供);(3)方案论证。

包括:基础选型,尺寸拟定,地基持力层的选取。

需要阐明自己的思路和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4)计算说明。

包括:计算项目,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方案调整的理由和结果。

需要阐明参数选取的理由、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设计计算说明书应制作成Word文档。

整个说明书应满足计算过程完整、计算步骤清楚、文字简明、符号规范和版面美观的要求,图纸应用CAD制作而且应该表达正确、布局合理和尺寸齐全。

说明书用16开纸张打印,和图纸一起装订成册,交任课老师评阅。

1.3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基础工程》,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7.《基础工程》,周景星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8.《地基及基础工程》,顾晓鲁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基础工程学》,陈仲颐、叶书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概述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概述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概述介绍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

它是将学生在经过一定学习与实践后所掌握的基础工程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活动。

本文档将概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和评估方式。

目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工程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实际的工程项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巩固所学的基础工程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内容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设计。

项目可以是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仿真设计,也可以是基于理论分析的工程设计。

项目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 研究与分析学生需要对所选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包括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收集数据、分析问题、确定解决方案等。

通过研究与分析,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基础。

3.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研究与分析的结果,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包括项目的整体框架、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所需资源等。

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充分考虑实际工程问题的要求,制定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4. 实施与测试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相应的测试与验证。

实施阶段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的工程技能进行实际操作。

测试与验证阶段则用于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

5. 报告与展示学生需要将设计过程、实施过程和测试结果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撰写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进行设计成果的展示,包括口头报告、海报展示等形式。

要求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完成每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份设计项目,从项目选择到最终的报告撰写和展示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程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程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熟悉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能够正确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基础工程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基础工程概述:介绍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2.基础设计原理:讲解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浅基础和深基础的设计计算,以及地基处理技术。

3.基础施工技术:介绍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基础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5.基础工程软件应用:教授如何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基础工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实际工程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5.软件应用演示:通过演示和实操,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基础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全套Word版(共22页)[详细]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全套Word版(共22页)[详细]

辽宁工业大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开课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为了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新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及《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条文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在讲完有关课程内容后,安排2周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土力学》及《基础工程》知识的能力.课程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进一步的设计训练,使学生熟悉桩基础的设计和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普通桥梁桩基础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桩型、桩长,熟练的进行桩基础的设计计算,并学会利用各种设计资料.2.教学要求本设计对象为某公路桥梁,该桥梁的上部结构设计已经完成,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完成桥墩基础与地基的设计计算,要求同学按给定的条件完成相关的设计和计算工作.基本要求如下:1、时间要求:一般为两周;2、任务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给定的设计任务,编写出符合要求的设计说明(计算)书,并绘制必要的施工图.3、知识和能力要求:在课程设计工作中,能综合应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理论深化,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依据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能正确运用工具书,掌握桩基础设计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提高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分析,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二、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某公路桥梁设计采用桩(柱)式桥墩,初步拟定尺寸如图1所示.该桥梁上部结构为n 米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梁桥,桥面宽7米,两边各0.5米人行道.该桥墩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为摩擦桩,桩的设计直径d及桩身材料如表1所示,桩底沉渣厚度控制为t=(0.2~0.6)d.表1直径(米) 材料跨径L(米) 基桩根数墩柱桩身混凝土钢筋①22① 1.30 1.40a C30 A HRB335 ②28 2② 1.40 1.50③ 1.50 1.60b C25 B HRB400 ③32 3④ 1.60 1.702地质与水文资料:河面常水位标高为44.50米,地面(河床)标高40.30米,一般冲刷线标高39.50米,最大冲刷线标高为35.50米,承台顶面标高也为40.30米,墩顶标高:49.90米.一般冲刷线以下的地质情况如表2:表2土层层厚土层描述天然重度比例系数米推荐容许承载力〔fa0〕极限摩阻力 ①③淤泥质土3.6米3米软塑16 kN/米36000 kN/米445 kpa 25 kpa粘土2.8米3.1米灰黄色,硬塑17 kN/米315000kN/米4220 kpa 60 kpa3.荷载情况(1)竖向力两跨上部结构自重反力()()kN L N 1.21201200⨯=(取整),其中L 为跨径;(见表1)盖梁自重反力()kN N1802=; 系梁自重反力()kN N503=一根墩柱自重:局部冲刷线以上一根桩自重每延米)(1542kN d q ⨯⨯=π(已扣除浮力),其中d 为桩直径局部冲刷线以下一根桩自重每延米)(2.342kN d q ⨯⨯='π(已扣除浮力)(2)水平力及弯矩设计汽车荷载为公路-Ⅱ级;(具体数值见表3)表35N :两跨汽车荷载反力(已计入冲击系数的 影响);6N :一跨汽车荷载反力(已计入冲击系数的 影响);车辆荷载反力已按偏心受压原理考虑横向分布的 分配影响.7N 两跨人群荷载反力;8N 一跨人群荷载反力1M :6N 在顺桥向引起的 弯矩;2M :8N 在顺桥向引起的 弯矩(3)制动力()kN H35.00=,对局部冲刷线力臂m 14.70(已按墩台及支座刚度进行分配);纵向风力:盖梁部分()kN W 4.001=,对局部冲刷线力臂m 14.05;墩身部分()kN W033.2=:对局部冲刷线力臂m 9.00三、设计内容1)根据给定的 桥梁上部结构资料和相应的 地质、水文条件,设计合理的 桩基础的 尺寸.A 根据给定的 计算结果,确定单桩桩顶的 外力.B 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合理桩长,进行桩的 内力计算和配筋设计;C 承台设计及验算 2)结构验算包括桩的 应力验算、位移验算. 四、设计要求1)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资料、各部尺寸及确定依据、各部内力计算和配筋设计,以及各部位的 标高.设计说明书要求用计算机完成,并上打印件(A4纸) 2)用计算机绘制结构构造图.结构构造图包括桩和承台的 钢筋布置,要求用计算机完成完整的 施工图. 五 图纸要求1、设计计算书,项目齐全,步骤正确,计算无误.2、施工图用A4纸绘制,绘图比例自定.图面安排合理,整洁.六、课程设计的学时分配七、评分标准1.平时表现:10分2.图纸:40分3.计算书:40分4.答辩:10分八.参考资料1、刘辉.赵晖.基础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王晓谋.基础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3、朱浮声.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63-2007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辽宁工业大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开课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桥梁单排桩基础设计指导书一、桩长的 计算根据地质条件及竖向力,确定合理桩长二、基桩内力计算1、确定桩的 计算宽度b 1 2计算桩的 变形系数3、计算桩顶外力P 0、Q 0、米0:4、计算局部冲刷以下深度Z 处桩身截面弯距5、计算局部冲刷以下深度Z 处土的 横向抗力6、计算桩在地面处水平位移与转角三、配筋计算1、纵向钢筋面积:按含筋率0.2%配置2、计算偏心距增大系数)(01d b K K K b f 或⋅⋅⋅=α51EImb =αZ M mm Z B M A Q M 00+=αxx cZ B Z b M A Z b Q p 121αα+=0x 0ϕx xB EI a M A EI a Q x 20300+=φφϕB EIa M A EI a Q 0300+=cZp3、计算截面实际偏心距4、求轴向力偏心距并试算列表 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5、截面承载力复核6、裂缝宽度验算四、承台的 设计计算1 桩顶处的 局部受压验算2 桩对承台的 冲剪验算0e η0e maxmax0N M e ηη=r f C C Af f g D Bf e sdcd sdcd •'+'+=ρρ0sdu f r C Ar N '+=2ρsdCd u f gr D Ar f Br M '+=33ρ32-0,65.1-)0.1-80.2(42.592ρηπσ•⎥⎥⎦⎤⎢⎢⎣⎡=r e f r N s k cu s ssmjac R A Pj γβ≤0j mj m jp t u Rγ≥3 承台抗弯及抗剪强度验算五、参考资料1、刘辉.赵晖.基础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王晓谋.基础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63-2007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111m i i i B B m i i i A A P S M P S M辽宁工业大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开课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计算书一、荷载计算()()()()1.21.21120012120022202110N L KN KN =⨯=⨯=()()224 1.549.940.325424.11544d N h KN ππγ⨯=⨯⨯=⨯-⨯=()221.5151526.50744d q KN ππ⨯=⨯=⨯=()221.53.2 3.2 5.65544d q KN ππ⨯'=⨯=⨯=二、桩长计算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确定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容许值经验公式初步反算桩长,该桩埋入局部冲刷线以下深度为h,一般冲刷线以下深度为3h ,则[][][])3( 2122001-++==∑=h k f m A l q u R N a p ni i ik a h γλ式中:hN ——单桩受到的 全部竖直荷载(KN)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第1.0.8条,地基进行竖向承载力验算时,传至基底的 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 短期效应组合采用,且可变作用的 频遇值系数均取1.0.当两跨活载时,桩底所承受的 竖向荷载最大,则()()12340571.0 1.0 1.04241.95 5.65h N N N N N l q hq N N h KN '=⨯++++++⨯+⨯=+计算[]a R 时取以下数据:桩的 设计桩径1.50米,桩周长()1.5 4.71u m π=⨯=,()221.5 1.774p A m π⨯==,7.0=λ, 米0=0.8,52=k ,[]KPa f a 4300=,328.235kN m γ=,95k q KN =,所以得[]()(){}14.7125 2.560 3.9 3.5900.8 3.2 3.5 1.770.80.743058.2350.832264.538283.564241.95 5.65a h R h h N h=⨯⨯⨯+⨯⨯+⨯---+⨯⨯⨯+⨯⨯--⎡⎤⎣⎦=-==+()17.5h m = 现取()18h m =,桩底高程为20.5米,桩总长为24米由上式计算可知()18h m =,时,[]()()4478.1244343.651a h R kN N kN =>=桩的 轴向受压承载力符合要求.三、桩的 内力计算(1)确定桩的 计算宽度b1()()()1110.9 1.71 2.43f b kk d m =+=⨯⨯+=(2)计算桩的 变形系数α()10.351m α-===其中()440.049087 1.50.41,0.8c I m EI E I=⨯==桩的 换算深度0.35118 6.318 2.5h h α==⨯=>所以按弹性桩计算. (3)计算墩柱顶外力,,i i iP Q M 及局部冲刷线处桩上外力000,,P Q M墩柱顶的 外力计算按一跨活载计算.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第1.0.5条,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结构构件自身承载力应采用作用效应基本组合验算.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4.1.6条,恒载分项系数取1.2,汽车荷载、人群荷载及制动力作用的 分项系数均取1.4,风荷载分项系数取1.1,当除汽车荷载(含汽车冲击力)外尚有一种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其组合系数取0.8,当除汽车荷载(含汽车冲击力)外尚有两种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其组合系数取0.7,当除汽车荷载(含汽车冲击力)外尚有三种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其组合系数取0.6.()()1.22110180 1.4470 1.40.81503574i p kN =⨯++⨯+⨯⨯=()()0.7 1.435 1.1437.38i Q kN =⨯⨯+⨯=(3)换算到局部冲刷线处:[]()03574 1.25042426.5194429.108p kN =+⨯++⨯=()()00.7 1.435 1.14 3.339.92Q kN =⨯⨯+⨯+=⎡⎤⎣⎦()()()0 1.4125.200.6 1.43550.635.5 1.440.6 1.1414.05 3.39711.206M kN M =⨯+⨯⨯⨯-+⨯+⨯⨯+⨯=•⎡⎤⎣⎦(4)局部冲刷线以下深度z 处桩截面的 弯矩米z 及桩身最大弯矩米米ax 计算 ①局部冲刷线以下深度z 处桩截面的 弯矩米z 计算040711.21113.73711.210.39m z m m m m mQ M A M B A B A B α=+=+=+无量纲系数A 米、B 米由附表3和附表7分别查得,米z 计算列表如表4-16,其结果以图(4-32a)表示之.米z 计算列表 表(4-16)②桩身最大弯矩米米ax 及最大弯矩位置计算 由z Q =得:0.351710.026.242940Q M C Q α⨯===由6.2429Q C =及4h =查附表13得:max 0.408z =,故()max 0.4081.160.351z m ==由max 0.408z =及4h =查附表13得: 1.031m k =()max 0 1.031711.21733.2575M M k M kN m ==⨯=•(5)局部冲刷线以下深度z 处横向土抗力pzx 计算220110.35139.920.351711.215.76636.0532.43 2.43zx x x x x x xQ M p ZA ZB ZA ZB ZA ZB b b αα⨯⨯=+=+=+无量纲Ax 、Bx 由附表1和附表5分别查得,pzx 计算列表如表4-17,其结果以图4-32b 表示之.Pzx 计算列表 表4-17z(m)M(kN ·m)局部冲刷线200400600800102345678910z(m)p(kpa)局部冲刷线2030102345678910-10-3010-20a)b)图4-32j =M =814.6415KN m Z ⋅⑹桩身配筋计算及桩身材料强度验算由上可知最大弯矩发生在局部冲刷线以下 1.38m 处,该处()计算轴力j N =1.2+++=KN ⨯⨯⨯⨯⨯⨯⨯⨯⨯(2110180+50+435.8+34.059+7.26 1.385-0.5 5.3460 1.385)1.45200.8 1.41504125.33()四、配筋验算242g 42g sd 20.2%A =1.70.2%=45.410()41022HRB335A =45.6210()=280C2511.5()cd m m f Mpaf Mpa m πφ--⨯⨯⨯⨯=′①纵向钢筋面积桩内竖向钢筋按含筋率配置现选用根的级钢筋,桩柱采用砼,2η计算偏心距增大系数maxmax747.72463.81717.5;0.1644552.99pl Me mi N==≥===长细比:1221.66;2 1.7;0.22.70.471.150.010951,0.95ooopeh m h r mhliζζζ====+==-⨯=<∴=3实际偏心距21200211()1400/11(34/1.5)0.470.9514000.1642/1.661.5128ple h hηζζ=+=+⨯⨯⨯=maxmax1.5128747.240.2483()4125.33Me mNηη⨯===0.85,0.002,0.911.50.504=0.8511.50.56ocd sdcd sder m gBf D gf B De rAf C Cf A Cρρρ==='++=⋅⨯'++④求轴向偏心距并设则0 222.478285011.5 2.08240.00285028021433()u jN KN N =⨯⨯+⨯⨯⨯=≥⑤截面承载力复核330.456885011.50.82660.0020.98502803482()u j M KN m M =⨯⨯+⨯⨯⨯⨯=⋅≥满足要求=m =KN m Z ⋅根据弯矩分布,桩基的钢筋骨架宜至桩底,如考虑分段配筋,在 6.27截面处为界:M 299.9201()1.2(2268.2418050435.8 6.277.260.5 5.3460 6.27)1.45200.8 1.41704477.7536N KN=⨯++++⨯-⨯⨯⨯+⨯+⨯⨯=2222.281.351.7 2.2740.48232=,=27{cd A m d W N MMpaA Wf ππσ=⨯====±Z 按均质材料验算截面应力:截面面积截面弹性抵抗矩带入截面未出现拉应力,且小于此处( 6.m )截面切除一半主钢筋s s s0s2/3ss 2M =1.2814.6415=977.5698KN m N =0.754552.99=3414.7425M e ==286mm N 341474.252861=[59.42]=120.242485020850MPa σπ-⨯⨯⨯⨯⨯⨯⨯-<⨯⨯⑥裂缝宽度验算(2.8-1)-1.65(0.002)002.0120850====ρs cuk f MPa f mmr说明在短期效应组合下桩身弯矩最大截面最外缘钢筋处于受压状态,可不必验算裂缝宽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工程材料和结构设计原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的施工工艺和工程管理方法,理解工程实施的流程和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基础工程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工程图纸和施工图纸,进行基础的工程测量和施工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认识到工程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基础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处于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实践经验不足。

因此,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础工程概述- 工程基本概念- 基础工程的重要性- 基础工程的分类及应用2. 工程材料- 常见工程材料的特点及用途- 材料的选择与合理应用3. 结构设计原理-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常见结构类型及受力分析- 结构稳定性与强度计算4. 施工工艺与工程管理- 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工程质量、安全与环保管理5. 实践案例分析- 常见基础工程案例解析-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 案例讨论与经验总结教学大纲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基础工程概述第二周:工程材料第三周:结构设计原理(一)第四周:结构设计原理(二)第五周:施工工艺与工程管理第六周:实践案例分析(一)第七周:实践案例分析(二)第八周:复习与总结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基础工程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上部结构资料某框架结构柱网图如下,柱截面为400*400mm 2,F1=724kN ,F2=1424kN ,F3=2024kN 。

(二)地质资料经探测,地层岩性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如下表。

地下水埋深为5m ,无腐蚀性。

F2F1F2F3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1、选择持力层设基础埋深d=2.5m ,这时地基持力层为粉土2、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修正根据标贯击数N=12查表得:kPa f ak 156)140180(10151012140=-⨯--+=因为埋深d=2m>0.5m ,故还需对ak f 进行修正设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3m 。

查表得修正系数ηb =0.5,ηd =2.0 则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 a =f ak + ηd γm (d-0.5)=156+2×20.2×(2.5-0.5)=236.8kPa3、计算基础所需底面尺寸基础埋深d=2m ,分析该框架结构柱网布置图可知,柱子受三种不同荷载,把受荷载为724KN 的基础作第一类基础,受荷载为1424KN 的基础为第二类基础,受荷载为2024KN 的基础为第三类基础 (1)、第一类基础,其轴心荷载F1=724KN ,则有:m d f F b G a 69.15.2208.23674.072411=⨯-⨯=-≥γ取1b =1.7m ,因b <3m ,不必进行承载力宽度修正(2)、第二类基础,其轴心荷载为F2=1424KN ,则有:m d f F b G a 38.25.2208.23674.0142422=⨯-⨯=-≥γ取2b =2.4m ,因b <3m ,不必进行承载力宽度修正(3)、第三类基础,其轴心荷载为2024KN ,则有:m d f F b G a 83.25.2208.23674.0202433=⨯-⨯=-≥γ取3b =2.9m ,因b<3m ,不必进行承载力宽度修正4、验算软弱层强度和沉降量(1)持力层承载力验算1)第一类基础kPa f a 8.236=基底处总竖向力:KNG F k k 26.6805.2207.174.07242=⨯⨯+⨯=+基基底平均压力: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8.23638.2357.126.6802=<==+=(可以) 2)、第二类基础kPa f a 8.236=基底处总竖向力:KN G F k k 76.13415.2204.274.014242=⨯⨯+⨯=+ 基基底平均压力: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8.23694.2324.276.13412=<==+=(可以)3)、第三类基础kPa f a 8.236=基底处总竖向力:KN G F k k 26.19185.2209.274.020242=⨯⨯+⨯=+ 基基底平均压力: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8.23609.2289.226.19182=<==+=(可以)(2)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1)第一类基础由43.16.5/8/21==s s E E 50.047.17.1/5.2/>==b z 查表得︒=47.21θ393.0tan =θ,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z b z l P lb cd k 78.39)393.05.227.1()5.22.2038.235(7.1)tan 2)(tan 2()(22z =⨯⨯+⨯-⨯=++-=θθσσ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kPa cz 1015.22.205.22.20=⨯+⨯=σ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m KN zd czm /2.20=+=σγkPa f az 06.240)5.05(2.204.18.112=-⨯⨯+=验算:az z cz f kPa <=+=+78.14010178.39σσ(可以) 经验算,基础底面尺寸及埋深满足要求2)第二类基础由43.16.5/8/21==s s E E 50.004.14.2/5.2/>==b z 查表得︒=04.21θ385.0tan =θ,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z b z l P lb cd k 18.56)385.05.224.2()5.22.2094.232(4.2)tan 2)(tan 2()(22z =⨯⨯+⨯-⨯=++-=θθσσ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kPa cz 1015.22.205.22.20=⨯+⨯=σ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mKN zd czm /2.20=+=σγkPa f az 06.240)5.05(2.204.18.112=-⨯⨯+=验算:az z cz f kPa <=+=+18.15710118.56σσ(可以) 经验算,基础底面尺寸及埋深满足要求 3)第三类基础由43.16.5/8/21==s s E E 50.086.09.2/5.2/>==b z 查表得︒=86.20θ381.0tan =θ,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z b z l P lb cd k 69.64)381.05.229.2()5.22.2009.228(9.2)tan 2)(tan 2()(22z =⨯⨯+⨯-⨯=++-=θθσσ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kPa cz 1015.22.205.22.20=⨯+⨯=σ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m KN zd czm /2.20=+=σγkPa f az 06.240)5.05(2.204.18.112=-⨯⨯+=验算:az z cz f kPa <=+=+69.16510169.64σσ(可以)经验算,基础底面尺寸及埋深满足要求(3)、验算沉降量分析柱网布置图可得,只须验算四个基础的沉降量即可,分别设为a 、b 、c 、d ,如下图所示:1)、计算基础a 的沉降kN mm l E r a aa/0544.088.07.184.011202=⨯⨯-=-=ωμδkN mm r E ab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ad/00557.06814.34.011202=⨯⨯-=-=πμδ mmF F F s ad ab aa a 25.55142400557.0142400557.07240544.0221=⨯+⨯+⨯=⋅+⋅+⋅=δδδ 2)、计算基础b 的沉降kN mm l E r b bb /0385.088.04.284.011202=⨯⨯-=-=ωμδkN mm r E ba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bc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be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mmF F F F s be bc ab bb b 06.78142400557.020*******.072400557.014240385.02312=⨯+⨯+⨯+⨯=⋅+⋅+⋅+⋅=δδδδ 3)、计算基础c 的沉降kN mm l E r c cc /0319.088.09.284.011202=⨯⨯-=-=ωμδkN mm r E cb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ch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cf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mm r E cd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mmF F F F F s cd cf ch cb cc c 55.99142400557.0142400557.020*******.0142400557.020240319.022323=⨯+⨯+⨯+⨯+⨯=⋅+⋅+⋅+⋅+⋅=δδδδδ 4)、计算基础d 的沉降kN mm l E r b dd/0385.088.04.284.011202=⨯⨯-=-=ωμδ kN mm r E dg/00557.06814.34.011202=⨯⨯-=-=πμδ kN mm r E dc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kN mm r E da /00557.06814.34.011202=⨯⨯-=-=πμδmmF F F F s da dc dg dd d 23.7472400557.020*******.072400557.014240385.01312=⨯+⨯+⨯+⨯=⋅+⋅+⋅+⋅=δδδδ 5)、a 、b 两基础的沉降差mm s s a b ab 81.2225.5506.78=-=-=∆根据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允许值可知:[∆]=mm l 12002.0=。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是基于“基础工程实验”,基础工程实验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基础工程的建设。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明白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基础工程的建设,掌握它的基本原理;2.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场所:仔细检查基础工程的材料,尤其是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确认无误后再开始实验;3.按照正确流程制定实验方案:应确保实验步骤清晰、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符合要求;4.安全防范措施:在实验之前应预选安全设施,如安全面罩,并及时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二、实验过程1.开展实验前的准备:先将基础构造物料安放到给定的位置,按照实验要求组装各部件;2.按照要求安装仪器、装置和传感器,使其与实验物位接触良好,拾取并记录相关的初始状态参数;3.按照实验设定的条件和参数进行实验,要注意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4.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实验参数,并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作出反应;5.确认实验参数正常后,停止实验,拾取并记录停止实验时的各项状态参数。

三、实验的解释及总结1.解释实验结果:仔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正确解释实验结果;2.做出言明:从实验结果出发,做出合理的言明,引发更大深度思考;3.确定结论:结合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确定实验结论;4.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验后的技能锻炼1.实验后进行技能锻炼:通过技能锻炼来提升实验掌握程度;2.实验复现:进行实验复现,运用实验数据及安放位置进行模拟实验;3.考虑疑难问题:思考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或在复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思考解决方案;4.创新实验:设计新的实验,基于新的实验条件设定,进行实验模拟等。

以上就是本次基础工程实验的详细课程设置,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基础工程的知识,为技能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D3-66-A4-44-F8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07231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基础工程》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0801181 开课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授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
学分:2学分课程负责人:司马军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好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建筑物地基及基础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浅基础、连续基础、桩基础、挡土墙、特殊土地基等。

教学方式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后练习。

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为土力学的后续课程。

课程考核:考试
教材:基础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编. 2003.7
参考书:[1]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编. 1998
[2] 基础工程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仲颐,叶书麟主编. 1990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