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学

?? 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主讲人:黄文平

在历史上、货币一直都这样的困惑着人们;要么很多却不可靠,要么可靠但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

——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年代》

加尔布雷思,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新制度学派的领军人物

*

11>.物物交换及货币的起源

一、以物易物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交换

*

二、商品货币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

三、现代货币

纸币

银行货币

电子货币

我国货币量度量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指经济中企业和居民手持现金。单独设置现金层次是我国货币量度量体系的特色,它反应出我国金融业仍处于发展中,信用制度不够发达,现金在M1中所占比例较高,具有特殊重要性。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1与M7><2之差称为准货币。

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M3 :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M0、M1、M<2数据,M3指标是考虑到未来金融创新而增设的,目前尚未公布数据。

*

<2.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之争: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

——无影响:货币中性,货币政策无效。

——有影响: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有效。

凯恩斯主义对于货币中性问题的认识:

由于人们存在无理性预期,容易产生货币幻觉,政府可以利用这一弱点进行逆经济风向行事,货币是非中性的。

*

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

政策工具

操作指标

中介指标

最终目标

监测和预警

传导过程

*

<2004-<2009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

单位:亿元

*

格里高利·曼昆的设问:

▲货币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支-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减支-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

扩张型货币政策:下调利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刺激总需求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抑制总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

1.防止经济增长“过热”的调控 1979-1981年 1993年4月-1997年

1985-1986年 <2004年4月-<2005年6月

1988下半年-1989年 <2006年4月-<2008年6月

<2.防止经济“偏冷”的调控 1998-<2003年6月 <2005年6月-<2006年6月 <2008年7月-<2009年

*

现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

从宏观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中国政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加速放松资本管制)的某种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固定汇率

独立货币政策

资本自由流动

*

第8讲历史上重大的经济或金融危机

1.19<29-1933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2.1998-<2001的亚洲金融危机

3.<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

*

1.19<29-1933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一、爆发——黑色星期四

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证券市场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许多投资者和股票持有人,从指示器上显示出的无情的价格中意识到,自已在一瞬间已经变得一无所有了。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总开支。

大萧条前后道琼斯工业指数

二、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英美:国内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罗斯福新政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

改革(Reform)。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希特勒(1889—1945),1933年取得德国国家政权, 1939年,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

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19<21年建立国家法西斯党,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三、原因——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贫富差距过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股票投机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

*

四、特征

①范围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

②时间长:从19<29-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③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

*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损失情况:

美国

德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