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官的传说
传说中的马王爷究竟是谁 为何他也有第三只眼呢
传说中的马王爷究竟是谁为何他也有第三只眼呢本文导读:我国古代流行一句话:“马王爷头上长着三只眼。
”形容这个人神通广大,手眼通天,一切尽在掌握。
那么,“马王爷”究竟是谁?为什么会长着三只眼呢?(马王爷画像)马王爷就是马神,顾名思义,马王爷是马的保护神。
因此,马王爷又叫做“水草马明王”。
明王在藏传佛教里是佛的化身,他佛法无边济世度人,不但能降魔驱邪,还能消灾解难。
有了这样的明王保护水草,所有的马儿就能无忧无虑地享用了。
人们为了纪念马王爷,修建了很多马神庙,常年不断地供奉香火,顶礼膜拜。
因为传说马王爷是道教神明,祭祀时“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只能用一整只羊。
在安阳殷墟遗址,就曾发现一座早期的马王庙,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在已经看不出当初的任何痕迹了。
殿内的马王爷塑像高大威武,形象逼真。
关于马王爷究竟是谁,民间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马王爷是殷纣王太子殷郊。
相传在商朝末年,商纣王东征,打败东夷回朝哥后,就大兴土木,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建造了气势恢宏的鹿台、摘星楼等。
并在宫殿里修建了酒池肉林,和倾国倾城的妲己一起夜夜笙歌,骄奢淫逸,把朝政大事和百姓疾苦抛诸脑后。
同时,他还在妲己的撺掇下,荒淫暴虐,陷害忠良。
纣王的太子殷郊胸怀大志,明辨是非。
他实在看不惯父王和妲己的胡作非为,于是冒着获罪的危险直言进谏。
但鬼迷心窍的纣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认为殷郊忤逆反叛,将他逐出王宫,贬为养马官。
蒙冤遭难的殷郊并未沉沦,反而和周围的庶民同甘共苦,百姓都亲切地叫他“马王爷”。
后来,殷郊不慎坠崖身亡,百姓为纪念他,就修建了“马王庙”永世祭奠。
(殷郊剧照)其二,马王爷是天上的天驷星,又叫马灵官。
马灵官本名华光,是道教里的四大护法元帅之一。
在明代小说《南游记》中,主角就是这位马灵官。
据说马灵官本是佛殿灯芯,长期在佛祖座下听经,修炼成火之精、火之灵、火之阴、火之魂。
后因烧死了前来雷音寺挑衅的独龙大王,被如来惩罚前后三次投胎,先入马耳山,刚生下来就“三眼挪门,可见三界”。
1马天仙传说
马天仙传说马天仙,又称马孝仙、马佛、马夫人。
以孝道成仙,以精忠护国受封,以庇佑黎民赢得大众的崇拜。
千余年来,广为流传浙闽赣沪一带,尤以浙江景宁、庆元、泰顺等地为甚。
据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护国夫人庙碑记》载:......鸬鹚人。
世传马氏家贫,辟轳机杼以事姑。
家距鹤溪百余里,晨往夕返,至食以羹,如出釜甑。
途逢洪水泛滥,倒持其伞以自渡。
乡人戍边多得其佑而立功生还,闻于朝廷,被封为“护国夫人”。
据传马天仙为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叛乱有功,被敕封为四大女神(马天仙、太姥娘娘、妈祖和临水夫人)之首。
天禧二年闽寇骚扰百姓,马天仙又以神兵驱之,被加封为“懿正广惠马氏真人”。
又有一说马天仙被封为“护国马氏天仙”是因为她救过到大均私访的皇帝。
现存鸬鹚乡鸬鹚村横山西麓的鸬鹚殿,又称马孝仙殿和马夫人殿,是景宁境内供奉马天仙的众多庙宇中最为显赫的大殿。
原为马孝仙屋,唐时改建为马仙祠,后经多次改建成为马仙殿。
正殿有井,称“龙庭水”,水色如羹,中有鱼,祈嗣者视鱼出游之色为兆。
出青鱼则为子,若为红鲤则生女。
山顶小庙称“上天殿”。
横岭之巅,矗然若狮头。
相传建隆三年七夕,七娘独登其巅,昂啸蹑足,飞升而去。
后人旁构小阁,肖腾云像于壁上,昭灵躅也。
大均村“浮伞祠”,又名“马仙宫”,建于嘉靖年间(1512—1566),清、民国四度修缮。
“浮伞仙迹”四个隶书大字镌刻在渡口二十米高处的石崖上。
在离岸数丈远的潭边石突上,有一只两寸深的足印,相传为马天仙浮伞自渡之迹,故名“浮伞仙迹”。
今尚存有浮伞渡、浮伞祠、浮伞仙迹等,美传甚广,普为崇祀。
“迎神”是纪念马天仙诞辰的盛大活动,是定期必举的隆重典礼。
相传分大迎年、小迎年。
大迎年祭品丰盛,并以食品仿制器具、动物、花卉以供神玩。
迎神仪仗周游村落四邻,沿途受纳百姓香火,膜拜,飨用斋筵。
迎神前后连日演戏,四邻观众云集。
以鸬鹚、沙湾、大均等地为盛。
另还有民众自发集合请求神佑五谷丰登,不定时的活动“祈雨”膜拜形式等。
1马天仙传说
马天仙传说马天仙,又称马孝仙、马佛、马夫人。
以孝道成仙,以精忠护国受封,以庇佑黎民赢得大众的崇拜。
千余年来,广为流传浙闽赣沪一带,尤以浙江景宁、庆元、泰顺等地为甚。
据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护国夫人庙碑记》载:......鸬鹚人。
世传马氏家贫,辟轳机杼以事姑。
家距鹤溪百余里,晨往夕返,至食以羹,如出釜甑。
途逢洪水泛滥,倒持其伞以自渡。
乡人戍边多得其佑而立功生还,闻于朝廷,被封为“护国夫人”。
据传马天仙为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叛乱有功,被敕封为四大女神(马天仙、太姥娘娘、妈祖和临水夫人)之首。
天禧二年闽寇骚扰百姓,马天仙又以神兵驱之,被加封为“懿正广惠马氏真人”。
又有一说马天仙被封为“护国马氏天仙”是因为她救过到大均私访的皇帝。
现存鸬鹚乡鸬鹚村横山西麓的鸬鹚殿,又称马孝仙殿和马夫人殿,是景宁境内供奉马天仙的众多庙宇中最为显赫的大殿。
原为马孝仙屋,唐时改建为马仙祠,后经多次改建成为马仙殿。
正殿有井,称“龙庭水”,水色如羹,中有鱼,祈嗣者视鱼出游之色为兆。
出青鱼则为子,若为红鲤则生女。
山顶小庙称“上天殿”。
横岭之巅,矗然若狮头。
相传建隆三年七夕,七娘独登其巅,昂啸蹑足,飞升而去。
后人旁构小阁,肖腾云像于壁上,昭灵躅也。
大均村“浮伞祠”,又名“马仙宫”,建于嘉靖年间(1512—1566),清、民国四度修缮。
“浮伞仙迹”四个隶书大字镌刻在渡口二十米高处的石崖上。
在离岸数丈远的潭边石突上,有一只两寸深的足印,相传为马天仙浮伞自渡之迹,故名“浮伞仙迹”。
今尚存有浮伞渡、浮伞祠、浮伞仙迹等,美传甚广,普为崇祀。
“迎神”是纪念马天仙诞辰的盛大活动,是定期必举的隆重典礼。
相传分大迎年、小迎年。
大迎年祭品丰盛,并以食品仿制器具、动物、花卉以供神玩。
迎神仪仗周游村落四邻,沿途受纳百姓香火,膜拜,飨用斋筵。
迎神前后连日演戏,四邻观众云集。
以鸬鹚、沙湾、大均等地为盛。
另还有民众自发集合请求神佑五谷丰登,不定时的活动“祈雨”膜拜形式等。
道教神话:道教四大护法——马、赵、关、张四大元帅
道教神话:道教四大护法——马、赵、关、张四大元帅佛教有四大天王,道教也有'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以威镇道门。
马元帅生得白如雪,赵元帅黑如铁,关元帅赤如血,温元帅青如靛,四大元帅都是用来驱邪禳灾的四大神将,在中国民间颇受人们信仰。
四大元帅这四位元帅,马元帅是灵官马元帅,'眉生三眼照天堂',也就是《南游记》主角华光天王; 赵元帅乃是'竹节钢鞭手内擎,坐下斑斓一猛虎'的赵公明; 关元帅是关羽,“ 凤翅绿巾星火裂,三绺髭须脑后散。
卧蚕一皱肝胆寒,凤眼圆睁神鬼怯。
青龙刀摆半天昏,跨赤兔坛前谩谒'。
温元帅是温琼,原系东岳大帝部将,因为英勇,受到玉皇大帝特殊恩遇,封为'亢金大神',赐予'无拘霄汉'金牌一面,使他能自由出入天门,此神长得'朱砂发梁遍通红,青脸獠牙形太毒'。
四大元帅不同说法:一是马、赵、温、周四元帅说。
《红楼梦》曾提及大观园冷落时,贾赦请道士作法,就供有四大元帅神像,他们是马、赵、温、周。
这里的关羽换了周广泽。
它大概是见清王朝特别推崇关羽,把它放进南天门守门,未免是降低了'武圣'特殊身份,因此补上一个无有声誉的周元帅,据称此人原系一怪,后隶为北方真武大帝部将,被玉皇大帝封为风轮周元帅,而调来守南天门的。
二是岳、赵、温、康四元帅说。
岳是岳飞。
据《说岳全传》,岳飞系如来佛顶大鹏金翅鸟降世,死后当然回归我佛如来处仍当菩萨,何为神,调守南天门,不详。
是否因为小说称'岳元帅'由此移植。
康元帅名康席,原也是黑松林妖怪,后归真武大帝,被玉皇大帝封为'仁圣康元帅'。
《三教搜神大全》称他从来慈悲为怀,不伤蝼蚁,'四方谓之能仁,声闻天下',故有'仁圣'之誉。
现今台湾彰化和嘉义还有康元帅和赵元帅合庙,金碧辉煌,供信徒膜拜。
马元帅马元帅原名马容容,福清县人。
马天官的传说之一
马天官的传说之一马文升的传说在禹州,提起马天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但他的真实名字马文升倒很少被人提起。
禹州是这位明代重臣的家乡。
至今,在禹州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人文史迹以及数不清的传说。
在5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马文升先后辅佐过明代宗、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5位皇帝,被誉为五朝元老。
作为一位让家乡人世代为荣的英雄人物,他一生的经历,也是明代历史中屈指可数的精彩篇章。
被神化了的童年在明代中叶,禹州被称为钧州。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马文升出生在奎楼街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从此,这个自夏启以来便名载史册的中州名城,又增添了更多的神奇传说。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的《续藏书》中这样描绘马文升的童年:他出生的时候,就有不平凡的征兆。
他相貌瑰丽奇异、体格健壮,仿佛有无穷的力量。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十几个人一起和他斗,却没能够战胜他。
所谓的征兆,在马文升的墓志里是这样记载的:在他出生前,他的母亲曾做过一个不平常的梦。
这个梦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晓。
关于马文升的童年,禹州民间有着不少的传说。
一天,在奎楼街遇到他的后裔之一——一位年逾七十的老者。
提起这位大名远扬的先祖,他兴致勃勃地说,马文升当年上学的时候,要经过城隍庙。
城隍每次见到马文升,都要欠身致敬。
这位老人坐在沙发上,一次次模拟城隍的动作,说道:“马文升是天官,管着神仙呢!”类似这样的传说还有许多。
比如,有一次他让土地神为他看毛蛋儿(毛线团),结果毛蛋儿被弄丢了。
他就罚土地神去云南扫地,把土地神搞得苦不堪言。
传说毕竟是传说。
人们把马文升予以神化,只是表示他们发自内心的崇敬罢了。
据记载,马文升在儿时确实是个勤学、聪慧的少年。
22岁那年,他受到乡荐。
禹州各乡镇简介
禹州各乡镇简介浅井乡娘娘蛋⼉坡在浅井逍遥观的北⼭坡上,有很多⼜圆⼜光滑的⽯头蛋⼉,那就是娘娘蛋⼉坡。
在很早的时候,轩辕黄帝在黄河上游⼀带率领⼦孙开荒造⽥。
不知是为啥,他来到逍遥观这⼉,见这⼉的⼭怪灵,风景也不错,就给娘娘商量,决定在这⼉修道成神,超脱凡俗。
娘娘很⼼疼他,但也指望轩辕帝修道成神后,能跟他升天享福,也就同意了。
黄帝和娘娘分居了,娘娘就住在逍遥观北⼭坡上。
因为修道成神不能与凡⼈见⾯,所以,娘娘想出⼀个办法,找⼀根长长的绳⼦,拴在⼀个铜铃上,系在丈夫修道的观宇下,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把做好的饭菜盛好,然后拉响铜铃,唤丈夫来吃,⾃⼰却远远地躲起来,等丈夫吃好离开了,才出头露⾯。
就这样,⼀天天地过去了,娘娘总是做好饭,再拉响铃。
⼀天清早,⼀只⼩鸟落到了娘娘扯的绳⼦,绳⼦⼀晃,观宇下的铜铃响了,黄帝正闭⽬养神,听见铃响,睁开眼睛,看看时候还早,虽有疑虑,但还是按约定的⾏事。
这时,娘娘还正灶伙⾥,刚把搅好的⾯疙瘩下到锅⾥,听见脚步声,扭头⼀看,见是丈夫到门⼝,两⼈⼀见⾯,黄帝感到奇怪,娘娘也不知道是咋着哩。
⼼⾥怨丈夫没有志⽓,饭不中,就来吃。
娘娘知道,这⼀来,丈夫再不能修道成神了。
越想越⽓,就把⼀锅⾯汤掀翻在地,⾯疙瘩滚了⼀地,出门⾛了。
黄帝看着娘娘⾛了,还没有弄清是咋回事⼉,⼀眨眼,满地⾯疙瘩却变成了⼀粒粒圆滑细腻的鸭蛋⽯,后来,⼈们都叫这个⼭坡为娘娘蛋⼉坡。
1、磨街乡磨街乡⼤涧村犹如⼀道亮丽的风景线,展⽰出⼭村都市风采,是中国⼗佳⼩康村、中国名村、全国⽂明村2、⽅⼭⽅⼭,亦称⽅城⼭,古称龙⼭,也是华夏族裔⽣息繁衍的发源地。
清《禹州志》载:⽅⼭有“五龙壁”或“九龙壁”之称,故呼为“龙的故乡”。
因地处中原⼈类始祖活动的中⼼地带,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繁多,且具有丰富的⽂化内涵,⽐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庙、轩辕洞、⼋卦台、观⽉台、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启母洞、红庙、长寿⼭庄、溯源亭、纸坊⽔库等。
马王爷三只眼什么意思
马王爷三只眼什么意思
一、意思是比喻这个人这个人很厉害。
二、“马王爷三只眼”的来历:
马王爷就是道教神话中的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之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他曾大闹三界,后来被真武帝收服,成为其手下的三十六天将之一,是一位道教的重要护法神。
玉帝曾封他为“火部兵马大元帅”,三只眼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是火神的象征。
三、“马王爷三只眼”民间传说:
鲁班不识张果老,觉得有眼不识泰山,越想越惭愧,便把自己一只眼睛挖了出来,放在赵州桥边走了。
后来马王爷从赵州桥路过,把这只眼睛拾起来,安在了自己额上,后来马王爷就成了三只眼。
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现在木匠吊线时都用一只眼。
这其实是无知的说法,鲁班是春秋时候的人,张果老是唐代的人,赵州桥是隋朝修的,风马牛不相及。
关于马的神话传说
关于马的神话传说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
那你知道关于马的神话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马的神话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马的神话传说:飞龙马相传在大清时期,在水城县一个叫马龙大縢的地方,一户姓安的富豪人家雇用一名憨厚老实的小男仆为他家牧马。
这名小男仆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回家时都会割一捆草带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发现男仆每天带回的草除了都是同一种草外,数量也出奇地一致,他感到很奇怪。
为揭开谜底,有一天早晨他让仆人在家休息,自己亲自去牧马。
然而,正当他准备出发时却发现马儿不在了,他四处寻找,好一会儿才找到。
由于担心马儿再次乱跑,他便打算骑马放牧。
不料,当他骑上马背后马儿朝天嘶叫数声后四蹄腾空而起,随着耳边掠过的嗖嗖风声,他已和马儿一道穿梭云间。
在他还未反应过来的瞬间,自己已随马儿降落到近十公里之外坡上牧场的磨盘山上。
令这名富豪不解的是,这匹马一直都在一个地方反复吃草,但这里的草却不见少。
他惊魂未定,马儿长嘶一声又四蹄腾起,驮着他又飞到对面的山崖上。
正在纳闷不已时,他发现马儿是来这里饮水的,怀着好奇之心,他也捧了一点水喝,没想到就这么一尝,他就沾上了仙气。
从此,飞龙马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马的神话传说:马神庙祖大寿降清那天中午,袁崇焕赠给祖大寿的战马“赛赤兔”挣脱了缰绳,逃出马圈,顺着宁远卫东西大街向明朝国都北京方向跑去。
一出西门,它就被祖大寿的亲兵发现了,亲兵又截,又堵,又围,一直闹到现在的马神庙这个位置才抓住它。
可赛赤兔连踢带咬就是不回城,亲兵只好把它用铁链捆在大树上,之后去报知祖大寿。
祖大寿也没招儿,就派马夫到那儿去喂,谁知赛赤兔不吃不喝,眼望北京悲鸣不已,一直悲鸣了三天三宿,眼口鼻一起流血而死。
后人为了纪念这匹忠贞的马,在他死的地方修了座马神庙,庙外题写四言诗。
人不如兽,官不如马。
人已绝情,官却降清。
兽尚知义,马能尽忠。
关于马的神话传说:虎斗马峪在盖州城东七八里远,有个不大不小的山沟,人称虎斗马峪。
马王爷纸马
马王爷纸马马王即马神,俗称马王爷,又称“水草马明王”。
传说马王爷长有三只眼,与“二郎神”的形象十分相似。
相传,玉皇大帝曾经派星日马、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四位星君下凡,监察人间。
其他三位星君报告天下太平,相安无事,只有星日马将人间善恶据实汇报。
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再次走访人间,发现真相,为了奖励星日马,专门赏赐给他第三只眼睛,以辨善恶虚实。
此后,天庭和人间都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也都心存敬畏之心了。
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幅马王爷纸马,为木刻印本加以手工绘色。
马王端坐画面中央,红脸髭须,横眉立目,第三只眼睛竖立在额头正中,身着铠甲武官服,脚蹬皂靴,一副凶猛威武的将军打扮。
马王身长六臂,手执刀、枪、剑、锤等兵器,左右各有一个侍者,手托贡品,前面也是一对体型健壮的马匹。
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之前,马匹一直是交通运输和农耕的重要工具,也为军事服务。
祭祀马神,主要是保佑马匹繁衍旺盛,满足国家和百姓所需,同时也有保佑出行平安的意义。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以骑马涉猎起家的满族,更加重视马王的祭祀。
“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古人按照四季来祭祀马神,春天祭祀马的祖先,即天上的天驯星;夏天祭祀首先牧马的圣人;秋天祭祀马社神;冬天祭祀掌管马匹瘟疫灾害的神明。
八旗贵族更是将马神与关帝、观音菩萨并列,成为满族人入关后最常供奉的三大主神。
而清朝官方规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为马神的生日,“凡营伍及武职,有马差者,畜养车马者,均于二十三日,以羊祭之”。
供奉马神有泥塑神像、木刻神像、马神排位等形式,所以民间供奉马神的马神庙在多地出现。
但祭祀马神最为常见的还是民间印制在纸张上的木刻马神画像,如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几种马王纸马,既有简洁的墨版上粗略刷涂颜色的马王,也有套印精致的“马王神位”。
虽然现在使用马的行业越来越少,很多关于马神的祭祀也逐渐淡去,但马神在民间信仰中流传并未间断,所以关于“马王爷三只眼”的俗语还经常出现。
大人、孩子敬畏马王,农耕、商业等各行各业供奉马王,这种民间传承的方式,正是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的内在动力。
十二生肖马的传说
十二生肖马的传说十二生肖马的传说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
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
守宫门的神龟及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桂,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
并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姐——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众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
”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
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占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
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最选推选的动物之一。
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民间的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事实上马与人类的关系这亲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
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
马以它的那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无论是在农耕、狞猎、运输、交通等方面,还是在古今中外的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马都给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
无怪古人将马作为“六畜之首”来评价了。
在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作为人类的助手这一作用对削弱,但千百万年来那一幅幅瑚马行空、老骥伏枥、千金买骨、义马救主的动人图景,那一份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十二生肖马的象征意义马的第一个象征意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马匹匹马的传说故事
传说之天马降临在遥远的古代,天界与人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在天界,有一群神圣的马匹,它们被称为“天马”。
这些天马身形矫健,毛色亮丽,能够踏云而行,奔驰于天际。
有一天,天界的守护神决定考验一下人间的智慧和勇气。
于是,他派遣了一匹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天马前往人间。
这匹天马被赋予了一个任务:在人间找到一个真正值得它效忠的主人。
天马来到了人间,化作一匹普通的马匹,混入了马群之中。
它观察着人间的种种,寻找着那个特别的人。
然而,它发现人们似乎更关注马匹的外表和力量,而不是它们的内心和智慧。
天马感到有些失望,但它并没有放弃。
它相信,总有一个人能够看穿它的外表,发现它真正的价值。
终于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农夫走进了马群。
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只看马匹的外表,而是仔细地观察每一匹马的神态和动作。
当他看到天马时,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特别的光芒。
“这匹马不一样。
”农夫自言自语道,“它的眼神里有一种独特的光芒,我相信它一定是一匹非凡的马。
”农夫决定买下这匹马,尽管它并不是马群中最强壮、最漂亮的。
他用心地照顾天马,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天马也感受到了农夫的真诚和善良,它决定向农夫展示自己真正的力量。
— 1 —有一天,农夫带着天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草原。
天马突然扬起前蹄,长嘶一声,然后化作一道闪电,冲上了天际。
农夫惊讶地看着天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身影,终于明白了这匹马真正的身份。
从此以后,天马成为了农夫最忠实的伙伴。
它带着农夫飞越山川河流,探索未知的世界。
农夫也变得更加勇敢和智慧,他带领着村民们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这个传说故事在人间流传开来,人们纷纷感叹天马的神奇和农夫的幸运。
他们相信,只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每一个生命,就一定能够发现它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 2 —。
禹州各乡镇简介
浅井乡娘娘蛋儿坡在浅井逍遥观的北山坡上,有很多又圆又光滑的石头蛋儿,那就是娘娘蛋儿坡。
在很早的时候,轩辕黄帝在黄河上游一带率领子孙开荒造田。
不知是为啥,他来到逍遥观这儿,见这儿的山怪灵,风景也不错,就给娘娘商量,决定在这儿修道成神,超脱凡俗。
娘娘很心疼他,但也指望轩辕帝修道成神后,能跟他升天享福,也就同意了。
黄帝和娘娘分居了,娘娘就住在逍遥观北山坡上。
因为修道成神不能与凡人见面,所以,娘娘想出一个办法,找一根长长的绳子,拴在一个铜铃上,系在丈夫修道的观宇下,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把做好的饭菜盛好,然后拉响铜铃,唤丈夫来吃,自己却远远地躲起来,等丈夫吃好离开了,才出头露面。
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娘娘总是做好饭,再拉响铃。
一天清早,一只小鸟落到了娘娘扯的绳子,绳子一晃,观宇下的铜铃响了,黄帝正闭目养神,听见铃响,睁开眼睛,看看时候还早,虽有疑虑,但还是按约定的行事。
这时,娘娘还正灶伙里,刚把搅好的面疙瘩下到锅里,听见脚步声,扭头一看,见是丈夫到门口,两人一见面,黄帝感到奇怪,娘娘也不知道是咋着哩。
心里怨丈夫没有志气,饭不中,就来吃。
娘娘知道,这一来,丈夫再不能修道成神了。
越想越气,就把一锅面汤掀翻在地,面疙瘩滚了一地,出门走了。
黄帝看着娘娘走了,还没有弄清是咋回事儿,一眨眼,满地面疙瘩却变成了一粒粒圆滑细腻的鸭蛋石,后来,人们都叫这个山坡为娘娘蛋儿坡。
1、磨街乡磨街乡大涧村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山村都市风采,是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名村、全国文明村2、方山方山,亦称方城山,古称龙山,也是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清《禹州志》载:方山有“五龙壁”或“九龙壁”之称,故呼为“龙的故乡”。
因地处中原人类始祖活动的中心地带,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繁多,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庙、轩辕洞、八卦台、观月台、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启母洞、红庙、长寿山庄、溯源亭、纸坊水库等。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状为方形而得名。
中国古代历史的怪谈神话与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的怪谈神话与传说中国古代历史流传下来的怪谈神话与传说,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这些故事虽然似乎不那么真实,但它们却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历史的怪谈神话与传说,让我们一同来感受这些神秘的传说。
一、千年故事——牛头马面牛头马面是道教中的神祇之一,传说与地狱有很大的关联。
根据传说,一旦一个人死亡,他的灵魂就会被送到地狱去受审判。
在那里,牛头和马面就是最常见的判官之一。
根据传说,牛头马面是两个神明,一个是马面,另一个是牛头。
马面头上戴着一顶官帽,牛头有尖锐的角和锋利的牙齿。
它们始终是分别站在地狱门口的两侧,保持着绝对的平衡。
二、灵异事件——鬼吹灯鬼吹灯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成语,出现在清朝时期的小说《聊斋志异》里面。
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指当人们在晚上在或者陵墓中看见火光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人点燃的,而是所谓的“鬼子在吹灯”。
据说,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在唐朝,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一个有趣的传说: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云兴公的道士,他在千里之外感知到了西方一个古老墓穴的存在。
为了探索其神秘,他和同伴踏上了这个被芜湖人民视之为鬼路的旅程。
三、神话传说——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
它是一部关于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据说,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城市里,有许仙这样一个青年,他靠着捉鱼、卖鱼谋生。
他爱上了湖边一个奇妙的女子白素贞,但他并不知道这个女子实际上是一条白蛇。
白蛇为了转生成为人形而施法,她变成了一个姿态婀娜、绝美无双的女子,来到人间。
在她的帮助下,许仙接二连三地获得了意外的财富,也逐渐靠近了白素贞。
四、古老谣言——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郎八婆瞎眼睛;须臾腾腾龙,日薄西山归夕阳。
”这首古老的谣言流传于中国古代时期。
在这首谣言中,孔雀表示了希望寻找“完美之物”的愿望。
行文间蕴含着深层的哲理。
在谣言的下一句里,五郎八婆瞎眼睛,则是勉励大家不要被俗世之物所迷惑,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力;须臾腾腾龙,则是提醒我们要以永恒之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取得成功;日薄西山归夕阳,则是令人感慨的道出了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马王爷是谁?他是什么来历_1
马王爷是谁?他是什么来历本文导读:笔者小时候就常常听大人们说,却不知这马王爷确切指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面的扩展,才对民间常常提起这个“马王爷”有了点了解,原来这主真的不是好惹的,也曾大闹天宫,也曾杀死东海龙王,也曾怒闯阎罗殿,上天下地,腾云入海,比那孙猴子似毫不差,是道教诸仙中一位十分了得的狠角色,道教护法四圣之一。
然而这马王爷,性如烈火,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有颗公正的心,豪放不羁,被尊为运元鼎化三十三天金臂圆光火犀大仙,都统王殿治靖卷帘大将军,辅正除邪避瘟使,掌执火府火部使,封山破洞正一灵官都大元帅。
居六天火府,主管南极天枢院,部领六天吏兵,降伏天下妖魔鬼怪。
也有的说他是天驷星,掌管天马,在周时就开始祭祀马神(也就是马王爷),又称马祖,古人认为:马的诞生与马驷星有关,正是天驷星蕴涵着神灵之气降临到地上的才有了马。
如此说来,这马王爷还曾经是孙猴子的顶头上司呢,难怪民间也流传孙悟空与马王爷大战的传说。
老百姓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等等,其人姓马,因生来左手掌一个“灵”字,右手掌一个“耀”字,所以叫灵耀。
他的三只眼,有说是如来所赐,有说是与生俱来,这三只眼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是火神的象征,能洞察人心,辨识人间一切善恶,赤面肝胆,身穿红袍,这红色就代表“火”,而命中火旺,也就容易冲动暴躁。
真不知那孙猴子如果遇到这马王爷,二人争斗起来,不亚于孙猴子大战杨二郎。
想想这二位,都曾有相似的壮举:大闹天宫,大闹地狱,大闹东海,十足的旗鼓相当。
二、灯芯得道据说这马王爷最初是佛殿中的灯芯,因听经开悟,具火之精、火之灵、火之阴与火之魂,化为西天如来的侍者至妙吉祥,独龙大王到雷音寺闹事,至妙(马王爷)用真火将其烧死,因出手太狠,违背了佛家的慈悲为怀,被如来罚到凡间投胎。
他先以五团火花托胎于马耳山一户姓马的人家,生下来就有三只眼,也有的说是如来用手法在他顶门一指,生出一只可见三界的天眼,又赐他“五通”:一通天,天中行走;二通地,地中自裂;三通风,风中无影;四通水,水中无碍;五通火,火里自在。
马天官的传说之三
马天官的传说之三(2006-10-12 15:47:01)转载▼分类:中原传说马天官的传说一场浩劫眼看在所难免,不料起义军却改道攻打他城,只因起义军领袖听说马文升的家在钧州;禹州的仁义巷和无梁庙的传说在诉说着人们对马文升的无限景仰;马文升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料却因举荐同乡刘宇,在政治生涯的最后时刻留下一个污点……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代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名臣,马文升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研究、继承和发扬。
英名保全钧州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赵鐩率河北农民起义军四方转战,从徐州向北一路杀来,攻向钧州城。
一场浩劫眼看在所难免,不料起义军却转了个弯攻打泌阳去了。
钧州城秋毫无损。
事后人们才明白,是已故的举世同钦、妇孺皆知的马天官救了钧州子民。
当听说马文升的家就在钧州时,赵鐩不忍让这位忠臣的家乡受到祸害,便放弃了攻城的计划。
泌阳是阉党焦芳的家乡。
焦芳曾和马文升同朝为官,依附奸宦刘瑾窃居高位,干了不少坏事,此时已经被贬回乡。
起义军没有捉拿到焦芳父子,便找来焦芳的衣冠做成草人挂在树上斩首泄愤。
焦芳的宅院很是宏丽,当初建造时曾动用了几个郡的工匠。
赵鐩来到后,一把火就把焦宅烧成了灰烬,并将焦芳窖藏的金银尽数掘去。
赵鐩后来兵败被擒,临刑前叹道:“吾不能手刃焦芳父子以谢天下,死有余恨!”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农民起义领袖,赵鐩对马文升和焦芳截然相反的态度,代表了人民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要求惩恶扬善的心愿。
即使在封建统治者编纂的正史之中,也对此予以肯定。
相信禹州人在重温这段历史之余,会有许多的感慨吧!仁义巷和无梁庙禹州城里有条仁义巷,禹州城北有个无梁镇。
这两个地名起源于两个有关马文升的传说。
仁义巷就在马文升的老家旁边。
相传他在朝为官时,家乡王、张两家互侵地皮,把本来宽阔的街道变成了窄胡同。
张家与马天官有亲戚,便去京城告状,想让马天官为他撑腰。
马天官回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人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大姓马的传说故事
大姓马的传说故事
关于大姓马的传说故事,有一个古老的、充满智慧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明朝时期。
在那个时代,马姓家族出了一个非常贤明和有智慧的女子,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
马皇后不仅美丽贤淑,而且聪明绝顶,深受朱元璋的尊重和敬爱。
有一天,朱元璋和马皇后在一起闲谈,朱元璋突然提到国家的官职和俸禄制度。
他向马皇后表示,他想将国家的官职和俸禄制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奖励那些有才能和贡献的人。
然而,他也承认,这样的改革可能会触及到许多贵族和皇亲国戚的利益,因此他感到有些犹豫不决。
马皇后听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她对朱元璋说:“你把国家的官职俸禄给了自己家里的人,这是非法的呀。
”朱元璋有些惊讶,他解释说:“你是皇后,给皇后的亲戚封官,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
”
然而,马皇后并没有退缩,她坚定地说:“你想过没有?国家的法令是你这个当皇上的定的,你净让文武大臣不要为自己人谋官,可自己反倒不守法,人家怎么服气呀?”她进一步指出,用人一定要看他的才能高低,不能看和咱们的关系远近。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深受触动。
他意识到,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以身作则,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而不能因为个人的感情和利益而违背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他感谢马皇后的提醒和建议,决定推行官职和俸禄制度的改革,以公正和公平为准则,选拔有才能和贡献的人担任官职,并给予他们相应的俸禄。
这个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了一个关于公正、公平和智慧的传说。
马皇后以其高尚的品质和聪明才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她的形象成为了马姓家族的骄傲和象征,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关于马的典故和传说
关于马的典故和传说【生肖由来】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时”——中午十一点至中午一点又称“马时”。
易卦为“乾为马”。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
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
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
守宫门的神龟带领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龟。
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祖——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从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
”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
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战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
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推选的动物之一。
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民间的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事实上马与人类的关系这亲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
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
马以它的那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无论是在农耕、农耕、运输、交通等方面,还是在古今中外的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马都给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
无怪古人将马作为“六畜之首”来评价了。
在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作为人类的助手这一作用对削弱,但千百万年来那一幅幅天马行空、老骥伏枥、千金买骨、义马救主的动人图景,那一份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人类的认同,它成为人类的生肖是当之无愧的。
牛头马面背景故事
牛头马面背景故事传说,牛头马面原在地府掌管实权,后来为什么只当了阎王手下的一个捉人差役?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丰都城有个姓马的员外,在城内算是个财权双全的巨头。
按说,他也该心满意足了,但有一件事情却总是耿耿于怀,因他年已六旬,先后娶了十一个“偏房”,才仅有一个独丁。
无论怎么求神许愿,终不能如愿以偿。
不用说,马员外对他那个独子马一春,就视如掌上明珠了。
但他十分担心,如果万一不幸,不仅断了马家香火。
而且万贯家业也无后继之人。
为此,他日夜忧愁,不知所措。
哪料屋漏又遇连夜雨。
一天,马员外用过早餐,准备出门备办酒菜,为儿子明日满十八周岁办个喜酒。
说来也巧,正在这时,有个八字先生从门前经过,口中琅琅有词:“算命罗,算命!”马员外听见喊声,心中大喜,竟把出门之事忘记得一干二净。
于是手提长衫,疾步走下台阶,恭请八字先生进屋上坐,茶毕,马员外诚恳地说:“先生,请给我家小儿算个命好吗?”八字先生点头说道:“可以,可以。
”马员外立即给儿子报了生庚时辰。
八字先生屈指一算,不禁大惊失色,脱口而出道:“哎呀,不好!”马员外大吃一惊,顿时吓得冷汗直流:“啥?”“小人不便启齿。
”八字先生摇了摇头,长叹一声。
马员外心里越发慌张,但为了急于弄个清楚,央求道:“请先生免虑,直说不防。
”八字先生迟疑片刻,说道:“你家少爷衣禄不错,可惜阳寿太短,太短啊!”“多少?”“十八岁。
”马员外“妈呀”一声,晕到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面色如土。
想不到明日小儿的十八岁生日,竟成了他寿终之期。
想到此,便是一阵碎心裂肝的痛哭。
又过了好一阵,才抽泣着问道:“先生,先生,求求你想各个办法,救救我那可怜的儿子吧!”八字先生想了一会说:“凡人哪有办法,只有一条,不知员外舍不舍得破费呢?”马员外听说还有办法可想,心里自然就平静多了,忙说:“只要能救儿子,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八字先生这才告诉他:在明晚半夜子时,你办一桌最丰盛的酒菜,用食盒装好,端到“鬼门关”前十二级台阶上,把酒菜送给那两个下棋的人。
敦煌马的传说
敦煌马的传说周生霞【期刊名称】《丝绸之路》【年(卷),期】2002(000)009【摘要】天马相传,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有一个犯罪的小官叫暴利长,被流放在敦煌屯田。
一天他在渥洼池边逮住了一匹野马,献给汉武帝,并说此马是渥洼池中所出的天马。
汉武帝认为马出于水是祥瑞的象征,为颂扬此事,特地作了《天马歌》,从此便有了“天马行空”的成语。
敦煌三危山老君堂曾出土过一块天马砖,砖上的马伸颈扬鬃,昂首举蹄,颈部带有两条飘带,表现出驰骋千里的雄壮气概,它是唐代人根据这个传说制作流传于后世的。
古代中亚各国在同中原王朝友好交往时,常常贡献汗血马东来,这一时期的汗血马成为中亚各国的友好使者和中亚各国与中国友谊的象征。
龙马距敦煌南湖乡政府驻地东北约2公里处的寿昌城遗址,汉代为龙勒县,因龙勒山而得名。
据《寿昌县地境》载,“龙勒山,县南180里,周时龙马朝出咸阳,暮至寿昌,因以此山至下,遗其衔勒,故名龙勒山”,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相传十六国时期著名译经大师龟兹人鸠摩罗什东传佛教,途经敦煌城时,他骑的白马突然病倒了,罗什心中很是着急。
一天晚上,白马托梦给他说:“我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祖之命,驮你东传佛教。
进关之前,因道路险阻,风沙迷漫,难辨方向,故由我伴你而行。
现在已经进关,前面便是阳关大道,敦煌是我超脱...【总页数】1页(P)【作者】周生霞【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9【相关文献】1.敦煌藏文文书P.t.960所记于阗建国传说——《于阗教法史》译注之二 [J], 朱丽双2.传说·象征·崇拜——鲁班与唐宋时期敦煌的工匠 [J], 濮仲远3.关公诞生传说及其中的诞生仪礼研究——以马昌仪编选《关公传说》为传说样本[J], 查利4.关公诞生传说及其中的诞生仪礼研究——以马昌仪编选《关公传说》为传说样本[J], 查利5.“英雄传说决战敦煌”英雄永不谢幕 [J], 小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天官的传说
在明孝宗时期,马文升始终是举国关注的朝廷核心成员。
人们钦佩他,不仅在于他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还在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位坚守道德情操与理想追求的老臣,虽然几经挫折,却从来没有失去他的锐气。
他敢于同胡作非为的奸宦势力抗衡,敢于向影响政治稳定的歪风邪气宣战,为“弘治中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峰山下的隐居生活
“公性介特,寡言笑,不尚华侈,举止庄重,修髯伟貌,望而知为异人。
居官重名节,厉廉隅,虽位极人臣,闻名华夏,退然若不敢自居。
至于值事变、临利害,屹然如山,不可动摇。
”这是马文升墓志中对这位五朝元老的盖棺之论。
这个评价来得太晚了。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的中秋,当这块墓志埋入马文升的墓穴中时,被谥为端肃公的他已经去世两个多月。
在他去世前的4年中,马文升在三峰山下,在悲怨中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
4年前,孝宗死后,年少的武宗即位,重用宦官刘瑾,弘治旧臣受到排斥。
年逾80的马文升频频遭遇非议。
他知道,自己作为吏部尚书,一心兴利除弊,曾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他也知道,那个明朗的进取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他连续上了21道奏折,要求告老还乡,终于获准回到家乡,在三峰山下的观耜园中当起了三峰居士。
归乡之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朝罢归来意怆惶,暗将心事诉穹苍。
天上阴云能蔽日,地间寒气已成霜。
春风有意问桃李,鸿雁无心恋稻粱。
不如安乐窝中去,静听鹃声叫洛阳。
观耜园如今已经成了一个村落。
当前往探访时,惊讶地发现这里还留存着当年的一座建筑。
房屋的主人姓马,自称是马文升的后裔。
他说,这间房屋是观耜园中的过厅,前些年,这里还留存着阁楼等建筑,现在已经被拆掉了。
望着那雕琢精美而蒙受尘垢的门扉,你会觉得,我们与马文升的距离是这样的近。
当年,他就在这间屋子里,借读书、写诗打发人生的最后岁月。
他把观耜园中的主建筑命名为明农堂,闲来走出屋宇,看农人在田间耕耘,寄托他关注民生的情怀。
但他会更多地想到往昔的云烟,想到国家的命运。
那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如今却被一个贪玩儿的皇帝和几个奸险的太监玩弄于股掌之间。
每当听到朝中的新闻,他便忧愤不已。
回到家乡的马文升,并没有被朝中的奸党忘记。
马文升返乡两年后,刘瑾在京城排斥异己,将众多大臣定为奸党治罪。
曾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自然脱不了干系,也被削夺了官位,并被取消了各种优厚的待遇。
他在锦衣卫中任职的二儿子也被遣回老家。
又一次成了国家的罪人,这对于注重名节的马文升,是重重的一击。
他的身体迅速地垮了下去,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马文升离开了人世。
两个月后,刘瑾事败被诛。
朝廷恢复了马文升的一切荣誉,并追加官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马坟的传说
马文升坟墓的所在地有一个村子,村名就叫做马坟。
这个山窝里的村子在当地颇有名气,但马文升的坟墓几乎已寻不到踪影。
时光已经过去近500年,马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栖身之地,曾经是人们寻幽探古的名胜。
站在坟墓所在地向远处望去,杏山静默,湫水长流,景观很好。
明代的一位诗人拜谒后,留有这样的诗句:
展墓春风一望多,杏山湫水入吟窝。
少师功业穹碑在,千载行人仰伏波。
遗憾的是,在最近的50年里,马坟前的石人石马被人砸烂烧成了石灰,马坟的建筑在人们有意无意间被损毁殆尽,甚至墓穴也多次被人侵入。
笔者能够看到的马坟残迹,除了村中的两根石柱,便只有山冈上一段高高的土墙。
虽然马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依然是村民心中一道抹不去的风景。
一位田间牧羊的村民,兴致盎然地向记者讲起有关马坟的故事:
马文升是五朝元老,年纪大了,行动有所不便。
有一次他和皇帝下棋,皇后在一边陪着看。
有一个棋子掉在地上,马文升遂俯身捡拾,不小心捏了娘娘的脚。
娘娘虽没怪罪,马文升却自觉惹了大祸,于是告老还乡。
后来,皇帝欲起用马文升,一再下诏让他进京。
马文升不敢去,自称有病。
皇帝让他进京看病。
马文升又让家人说自己已经死了。
皇帝说,带他的头来我才相信。
马文升无奈之下只好自尽,头颅被送往北京。
皇帝悲悯这位老臣,赐还了一颗金头。
马文升的闺女哭道:“金头银头,也不如俺爹的肉头!”
金头入葬,一定要考虑被盗的可能。
马家人为此也费了许多心思。
埋葬马文升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黄昏时刻,禹州城的四门同时出现了四队浩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
第二天,禹州城的四方有了四座马文升的坟墓。
孰真孰假,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有关金头的内容虽然有些惨烈,但毕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
五朝元老告老还乡只因摸了娘娘的脚,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说法。
作为特别尊崇马天官的禹州人,为何如此开这位老臣的玩笑呢?翻阅历史,我们不难想起武宗皇帝在豹房中的胡作非为。
人们在谈起朝政要人时,也就不免开一些沾边的玩笑。
金吾骑士随身护卫
马文升的一生波澜壮阔,作为一介文臣,他纵横边疆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使敌人闻风丧胆。
对于朝中的是非,他坚守自己的政治信念,始终张扬地表达着自我的见识,虽因此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却始终没有退缩。
早在处理辽东边事的时候,由于他不向主管西厂的大太监汪直示好,落入大狱,被发配到了重庆。
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居功显赫的马文升是兵部尚书的当然人选。
但方士出身的通政司左通政李孜省不愿与这位性情耿介、敢于直言的大臣共事,在宪宗面前做了手脚,将马文升调任南京兵部尚书,逐出了京城。
直到孝宗即位,马文升在朝廷的地位才确定下来。
明代自土木堡之变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英宗之后的宪宗是个长不大的皇帝,终生依赖年长的万妃,又迷恋方士之学,常年不见大臣,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
经历坎坷而明显早熟的孝宗继位,为这个渐趋没落的王朝抹上了一丝亮色。
当被继位不久的孝宗皇帝请到京城的时候,马文升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却丝毫没有收敛他的锋芒。
那时,逢迎拍马、明哲保身成为政治时尚,他却坚守着自己的政治品德。
出于对李孜省之流的厌恶,他一到到京城后就提出:“巡城御史、兵马司、锦衣卫逐一搜访,但有扶鸾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一切邪术人等,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
”新任的皇帝参加开春耕田的仪式,皇宫里的戏班来表演助兴,马文升正色斥道:“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马文升改任兵部尚书。
针对兵政废弛的状况,他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严格考核将校,有30多人因不称职被罢黜。
这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有人甚至夜持弓箭等候其门,准备行刺。
还有人写书诽谤,射入东长安门内。
这显然都是有背景的活动。
孝宗支持马文升的政治措施,特批金吾骑士12人随身保护他。
马文升还提出,蓟州、宣府、大同三镇已有镇守太监,不应再设分守、守备、监枪等内臣。
据他统计,蓟州有内臣9员,宣府有内臣8员,大同有内臣6员,共23员,“每员占用军人,少则二三百名,多则四五百名,通计侵占已有数千”。
“此等守备之数,委之无益于事,有扰于边”,应当裁革。
孝宗也依其议办理。
这是对明代宦官参政制度的有力一击。
不讲情面的吏部尚书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加衔至少师兼太子太师。
在他之前,只有少数几名尚书、都御史得到这一荣誉。
对于官员的考察进退,马文升是很认真的。
初任吏部尚书,他就对滥封传奉官提出异议。
传奉官是不经过正常途径,由皇帝亲自传旨任命的官员。
成化时最盛行。
弘治初年,统加裁革,但后来又有封赏,一次竟达800人。
马文升说,减一官,朝廷省一官之费。
武宗即位之初,他按照孝宗遗旨,裁去传奉官762人。
对内外官员的考察,他更加严厉,有一次便罢免朝觐官员2000余人。
马文升有的是治国雄心。
他珍惜孝宗给予他的机遇,曾衷心赞扬道:“陛下图治若此,宗社之福也。
”每当议论起朝政,他就热情洋溢,滔滔不绝,仿佛有着无限的精力。
但他毕竟太老了。
79岁那年,他行动不便,耳朵又背,上下台阶也要人搀扶。
孝宗与他对话必须大声地重复。
可惜的是,这位马文升心目中的圣主体质太差,在36岁那年死去。
年已80的马文升悲恸不已,“徒步号哭二十余里”为孝宗送葬。
孝宗登基之后,稳定局面,清宁朝序,一时间内外无忧,后世史家称之为“中兴令主”;弘治朝被称为“中兴之世”。
人们不难看出,这个中兴之世的政治核心,是由孝宗与周围臣僚组成的那个群体,一个明君贤臣的群体。
马文升是这个群体中至关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