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的千古名句
以动写静的千古名句一.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古人作诗十分注意字句的锤炼,创造了许多巧妙浑成的方法。
以动衬静为其方法之一。
以动写静,意境奇妙,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
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很多,下面仅举一些常见的。
一、以鸟鸣写静。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以不时发出的几声鸟鸣,衬托出春之月夜鸟鸣洞的幽美寂静,给人以空旷、静谧之感。
二、以流水泉声写静。
以澡游的泉水写静谧的山野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以人语声写静。
鹿晋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的〃空"当幽静讲,〃空山〃指深山密林中很少有人来往,十分幽静,这时的寂静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致使人产生幻觉。
全诗突出了〃静〃字,给人一种深幽的意吮美的感受。
四、最典型的以动写静。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列举了。
二、古诗词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运用动静描写的古诗
运用动静描写的古诗1、鸟鸣涧唐代: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让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诗人不禁要为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
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
2、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月光皎洁,万籁俱寂,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3、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4、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5、漫成一绝唐代: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6、微雨唐代: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赏析:作者遣词用字极有分寸,“初随”、“稍共”表现了时间上的持久;“侵”、“冷”、“虚”、“近”,动静结合,虚实之间,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2023年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专项复习——《迢迢牵牛星》
2023年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专项复习——《迢迢牵牛星》1、诗中动静结合、形声结合表现出织女的美好勤劳的诗句是,。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诗中运用比喻写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诗句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诗中通过人物神态表现人物强烈的情感的诗句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诗中运用叠词实写牵牛织女二星,同时又令人想到牵牛织女爱情故事的诗句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5、诗中运用叠词表现织女娇柔美好、辛勤劳经的形象的诗句是,。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6、诗中运用叠词表现织女牛郎受天河所阴,思念过深、忧伤太重而无以成语的离愁的诗句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8、《迢迢牵牛星》一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9、《迢迢牵牛星》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0、《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泣涕零如雨。
2023年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专项复习——《迢迢牵牛星》1、诗中动静结合、形声结合表现出织女的美好勤劳的诗句是,。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诗中运用比喻写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诗句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诗中通过人物神态表现人物强烈的情感的诗句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诗中运用叠词实写牵牛织女二星,同时又令人想到牵牛织女爱情故事的诗句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5、诗中运用叠词表现织女娇柔美好、辛勤劳经的形象的诗句是,。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6、诗中运用叠词表现织女牛郎受天河所阴,思念过深、忧伤太重而无以成语的离愁的诗句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
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的意境深远、凝练隽永是最为打动孩子的心。
当然这一块也是部编版教材改革中最突出的部分,文言文、诗歌将大幅度提高内容比例,这也是希望现在的学生能学习古人的诗歌之美,而不仅限于白话文的表达方式。
当然,学好古文,不仅仅在于提高自己语文中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在于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因为在古文中,有不少经典的表达手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的,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作文中,则可以提升整篇文章的层次。
1、正衬和反衬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衬托是通过描写一个事物来使另一个事物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寂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别后凄凉景象,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跃然纸上。
唐诗一百首中用了动静结合的古诗
唐诗一百首中用了动静结合的古诗哎呀呀,说起里用了动静结合的古诗,那可真是不少呢!就好比王
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想想看呀,那明亮的月光静静
地洒在松林之间,而清澈的泉水呢,却在山石上潺潺地流淌着,这一
动一静,是不是把那山间的美景一下子就展现在咱眼前啦?还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亮慢慢落下,乌鸦时不
时地啼叫,这是静,而那江边的枫叶和渔火,却又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夜晚的那份静谧和渔人生活的气息呢!
再说说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前两句那可是超级安静呀,山里连鸟都没了,路上也没人的
踪迹了,可后两句呢,一个孤独的老翁坐在小船上,在那寒冷的江面
上独自垂钓,这一下子就有了动感。
这就像是一幅画,先是一片寂静,然后突然有了一个小小的动点,多有意思呀!
像这样动静结合的古诗,那真的是每一首都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
到诗人所描绘的那个奇妙世界。
咱就说,这些古诗不就像是一个个小
窗口吗,透过它们,咱能看到古代的那些美景、那些生活。
它们可不
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能让咱的思绪飘飞,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说,这些古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们用简单的文字就创造出了那
么生动的画面,让咱在千百年后还能领略到当时的美好。
所以呀,咱
可得好好欣赏这些古诗,感受它们的魅力,可别把这么好的宝贝给浪
费了呀!这就是我的观点,唐诗里的动静结合真的太绝了!。
动静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动静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动静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常常在古诗中运用,通过对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营造出生动而富有节奏感的意境。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生动:动静结合可以使诗中描绘的场景或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动态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画面的活力,而通过静态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画面的深沉和静谧。
两者结合,使诗歌中的事物更加具体而有力。
2.节奏感强烈:动静结合有助于创造出丰富的节奏感。
动态的元素常常带有韵律感,而静态的元素则带有平和的氛围。
交替运用可以形成富有变化的韵律,使整体诗篇更加生动有趣。
3.情感表达:通过动静结合,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
在描述动态时,可以表达出激情澎湃、奔放豪迈的情感;而在描绘静态时,可以表达出深情缱绻、宁静沉郁的情感。
这种对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力。
4.意境丰富:动静结合有助于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通过对动态与静态元素的精妙搭配,可以使诗歌中的景物、情感更具层次感和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5.引发联想:动静结合的运用常常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
通过对动态与静态的交融,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开放,读者可以在联想的空间中自行构建更为丰富的图景和情感。
总的来说,动静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手段,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醉翁亭记》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谈
《醉翁亭记》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谈【技法简析】“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增强画面的动感。
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二是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以独特的形式。
独特的视角。
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三是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写出了事物的情态和意趣。
一、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结合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的流水是动态。
山谷秀美。
泉声淙淙动听。
相映成趣。
二、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结合已而步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
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淡雅而有情致。
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结合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背东西的人、赶路的人、老人、小孩……有唱有憩,有动有静,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衬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将众宾宴饮之欢。
醉翁乐在其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延伸练习】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雨使山林改变了颜色。
在阳光下。
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草绿,有淡青、金黄,也有太阳一般的红色。
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
绿得耀眼。
绿得透明。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
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记。
记忆宛如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下;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
初中古诗文动静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文动静结合教案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1. 理解古诗文中的动静结合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2. 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古诗文中的动静结合概念及作用。
2. 分析具体古诗文作品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3. 练习编写动静结合的短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文,思考其中是否有关注静与动的描写。
2. 提问:什么是动静结合?它在古诗文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动静结合(10分钟)1. 讲解动静结合的概念:将动态和静态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生动的画面,表达作者的情感。
2. 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选取初中阶段的代表性古诗文,如《春晓》、《枫桥夜泊》等,进行动静结合的分析。
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动态和静态景物的描绘,如春风、鸟鸣、江水、枫叶等。
3. 讨论动静结合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如渲染氛围、烘托心情等。
四、练习编写(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编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注意运用动态和静态景物,形成生动的画面。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动静结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加观察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诗文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动静结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及对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编写短文的能力及其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恰当性。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中动静结合的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 动静结合
古诗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古诗如下:
1、《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7、《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
• 以动衬静:
• 这种技巧是对景物作侧面描写, 属于反衬手法的一种。
• 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有主次之分 ,是为了用“动”物来反衬出“ 静”景,从而达到强烈的艺术效 果。
试题重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 、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 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 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借代。“今夜麛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霜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中,将情感移于云鬟 、玉臂、深闺(三者都借代妻子)之上, 从而流露出相思之苦。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 巧妙之处。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以动衬静,用动态的跳鱼衬托静态的 江月、风灯、宿鹭,描绘了一种江面 上安谧平和的景象。动态景物与静态 景物之间有主次之分,“动”是为了 写“静”,烘托出“静”。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动静结合:
古诗常常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手 法。这种描写方法,往往与衬托不 可截然分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 态与静态,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 动衬王维静《(田包园括乐以(声其衬六寂))》的“花方落式家,童 未达扫到,意莺境啼和山形客象犹的眠和”谐,统以声一衬。静,
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课件23张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 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 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 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8
典题例析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9Leabharlann 【参考译文】 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 雾缭绕的山峰。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 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 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 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登门造访;照应 门户的僮仆,也不要总把院门闩上。
10
【题目】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 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 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1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哪些”表 明表现手法不止一种。颔联“落日鸟边下, 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可以从景物描写 的手法与情景关系上考虑:“落”“下”分 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 外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这里运用了 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诗人寓情于景,以这 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学习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 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 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 衬,构成一种情趣。根据动静结合 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 致分为以下几类:
4
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者没有侧重。如《敕勒歌》中“天似穹 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 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 无垠。“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诗 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 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写景方式:八个结合一、正侧结合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边地天气寒冷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来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之大,在正面描写风猛雪大之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严寒,“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将军和都护的“铁衣冷难着”,居然拉不开角弓。
接着又正面描写酷寒恶劣的天气,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的冬云浓重稠密。
而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一动也不动了,这一生动细节再次从侧面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二、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构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色结合声色结合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古代诗歌常用写景手法中的动与静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的动与静”这一类题型。
考生在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的动与静中的其中一种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6种。
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的7种类型作简单介绍。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一句,写的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动静结合古诗句
动静结合的典型诗句如下:
1、《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
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3、《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观沧海动静结合大海辽阔威严的句子
观沧海动静结合大海辽阔威严的句子描写大海辽阔和威严的句子是第二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作者东汉曹操,原文如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
湄江中学:甘员绳
教学目标:能了解和赏析动静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教学理念:古诗中写景最常见也最能使人身临其境的手法是动静结合,通过这一手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寻找古诗中的意
境并能够运用到自己以后作品中
教学内容:
1.点提取:动静结合手法的讲解
2.点含义:“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
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关键词:动态、静态、意境、和谐统一
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王维《山居秋暝》
2.延伸及检测材料:辛弃疾《西江月》
教学过程:
1.点导入
同学们,相信通过我们上一节课的讲解,大家对这首诗都已不再陌生,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首写景名篇(老师与学生齐背《山居秋暝》)
我们知道这首诗历来以它所描之景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么它究竟在写景上有什么高明之处得以流传至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中写景的动静结合
手法
2.点揭示: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点强化:
小组作业:(1)诗中前三联均是写景,比较一下每一联写的景有什么区别?(首联均为静景,颔联动静结合,颈联均为动景)(2)对比前三联,小组讨论颔联中动静结合的具体体现及妙处。
这篇作品中作者写景的妙处在于动景与静景交相出现,使诗中之景于幽静之中带有了灵气,更加活泼生动了起来。
首联之静,静得幽谧;颈联之动,动得灵丽。
但真正将这动静串联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一幅画,颔联则功不可没。
仔细品味“照”、“流”二字。
从上下文来看,“照”字承首联之静景,为静之描写收尾;而“流”字启颈联之动景,为动之出现开路。
回到颔联本身,“照”字把月光之轻柔洒进了我们的眼睛,“流”字则让泉水之灵丽跳进了我们的耳朵,在视觉和听觉上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此时此景之“妙”。
这样一来,静景与动景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层次而不显杂乱,使诗歌意境的营造层层深入,也为其尾联抒情奠定了基础。
4.点延伸及能力测试:(比较阅读)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其中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并讨论它的好处。
)
5.点回归:
通过这两首写景妙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学习,不知同学们是否对于古诗中写景手法有了一定了解?其实动静结合是古诗写景中最常见的手法,一动一静的写景妙用,将几千年前我们无法见过的景写“活”了,让我们能够跟随诗人的脚步,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同时也为我们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打下基础。
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6.作业要求:
1.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查找其他写景诗篇,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深入体会。
7.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
首联:静景
↑(承)(听觉)静之幽谧
颔联:静(照)←→动(流)
(视觉)(启)↓动之灵丽
颈联:动景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