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个转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三个转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3日10:03

来源:《求是》期号:2005.1 作者:郭启俊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平原,自古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河套平原的开发始于秦汉。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和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基础。河套平原还是全国三大自流灌溉区之一,有800多万亩水浇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而且优质高产,这是巴彦淖尔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纯依靠数量扩张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失去了优势,农业效益下降,出现了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的现象。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要实现河套农业的提质增效,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目前,从资源禀赋看,巴彦淖尔存在着种养比例不协调问题。2003年全市养殖业占大农业的比重仅为30.4%,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巴彦淖尔的现代农业,必须实现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一是根据农业基础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确立奶牛业和肉羊业为畜牧业发展重点。由于养奶牛和养羊所需成本、所担风险不同,农户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我们提出了“普遍养羊,重点养牛”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推广舍饲育肥,有小钱的养羊,有大钱的养牛,稳定发展其他种类养殖,家家种草,户户青贮,四季圈养,常年出栏”的要求,鼓励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养殖业。二是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引导农民确立“为养而种”的意识。几年来,我们在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同时,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户种植饲草料。目前,全市种植秸秆保持在40亿公斤左右,农区人工牧草种植由3年前的2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近130万亩,饲用玉米也由过去的40万亩达到目前的140万亩。三是以数量扩张为导向,引导农户确立“为卖而养”的意识。围绕肉羊、奶牛两大主导产业,我们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逐步形成专业养殖小区,发展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促进养殖户上质量、上档次,实现经营上的集约化、科学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2003年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595元,比上年增长50.8%。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经营由原料生产向加工增值转变。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市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当前,我市农畜产品与加工增值产品比例仅为1∶0.6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5,这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直接原因。另外,千家万户的分散式种植、小规模生产,导致生产成本居高,品种千差万别,交易方式分散落后,销售难以形成规模,流通费用高,不仅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制约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原料生产销售向就地加工增值转变尤为重要。一是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如伊利、蒙牛、汇源、大好大、真心食品、草原兴发、椰风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引进大的,培育中的,发展小的,大中小并举,着力构建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87家,限额以上龙头企业74家,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乳、肉、绒、粮油、蔬菜瓜果、饲草料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和炒货、酿造、林苇、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年加工农产品20.5亿斤,畜产品7.4万吨,带动基地303.2万亩,带动养殖539.3万头(只)。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为了促进农产品流

通,我们集中兴建了一批以地方特色农业和主导产品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使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小集镇综合市场为中心,以沿路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躯干,以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框架。借助四通八达的流通网络,我市农畜产品销往国内15个省市及地区,肉类、药材、脱水菜等部分农畜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三是着力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全市组建了玉米制种、蜜瓜、枸杞、奶牛及农畜产品流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畜产品流通的农牧民经纪人达1.5万人,绝大多数企业都能采用订单、合同、契约等形式与农户进行产销联系。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组织产业化订单农业合作洽谈会,积极引进市外龙头企业在我市建设原料基地,朝着农企联手、产销衔接、利益“双赢”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牧业的比较效益,2003年农牧民从中获得的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22.9%。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由普通大路产品向特色绿色产品转变。历史上,河套平原以种粮为主,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致力于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一是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有计划地在全市建设了一批粮、油、瓜果菜、饲用作物、种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我们鼓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甚至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品种优良、绿色安全、效益较高的种植业新格局,逐步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目前,全市优质小麦、油料、黑瓜籽、蜜瓜、番茄、枸杞、脱水菜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占总播种面积的65%以上。二是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我们在全市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积极推广组装配套综合技术,加强农作物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常规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提质增效作用,努力杜绝公害,确保绿色生产。三是推行质量标准战略。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严格遵守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我市生产的农产品依标生产,依标上市。我们在全自治区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有28个农药残留速测点对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的30多个瓜菜品种、1200多个样品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目前,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占全市种植面积一半以上,有19个企业的32个产品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标识认证,认证总数达41个,产品包括面粉、瓜籽、乳制品、蔬菜、蜜瓜、羊肉、油脂、饲料、生物农药等13大类。2004年,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地区级农业质量标准监测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绿色特色农业,为我市农产品赢得了广阔的市场,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目前我市农民收入的60%来自特色绿色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