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练习题

《云南的歌会》

1、迤.西()蹲踞.()酬.和()忌讳.()淳.朴()糯.米()熹.微()譬.喻()

2、张不定引经典悠自在龙吟凤

若无事呼朋唤耳动听避免灾

3、《云南的歌会》作者是,中国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出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充满地方色彩。

1、作者简介:沈从文,字崇文,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3、课文结构: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

(人)即物起兴

云南的歌会山路慢歌———赶马女孩歌唱生活

(环境)自由歌唱赞美人生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

(场面)老幼咸集

4、写作特色:

(1)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对在对歌中取胜的年轻妇女的描写,作者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位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细致的勾画。这个人物的描写与上下文的介绍璧合,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

(2)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第一部分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第二部分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第三部分作者写赶马女孩的歌唱;第四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厚的文化底蕴。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5、小结:本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族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和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

练习: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的问题。

1、“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

2、“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3、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4、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

5、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端午的鸭蛋》

1、腌蛋()苋菜()门楣()络子()门槛()大襟()蛋壳()籍贯()

2、(1)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A、轻轻 B、淡淡 C、少少)

(2)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是不行的。( A、大概 B、也许 C、肯定)

(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 A、也许 B、大概 C、确实)

1、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大淖纪事》,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与中秋节、元宵节合称“三节”,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很为人们重视和喜爱。端午节的风俗也是代代相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节日。

3、课文结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端午风俗剪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叙述

放黄烟、写一笔虎、吃十二红风俗

名声久远

端午的鸭蛋家乡鸭蛋质细油多热爱家乡民俗

挂鸭蛋络文化

端午鸭蛋蛋壳装萤怀想童年

囊萤映雪

4、写作特色:

(1)结构清晰的布局

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风俗——挂“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整齐。

(2)铺垫、映衬的方法

文章的主体是写端午的鸭蛋,而在写此之前,先用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其他民俗来烘托映衬,使端午的鸭蛋具有淳厚的乡土气息。文中还用人们对高邮籍的人“肃然起敬”来突出高邮鸭蛋远远闻名,用苏北名菜——朱砂豆腐和北京的咸鸭蛋来衬托高邮的鸭蛋。

练习:

阅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袁枚是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在说明:

5、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吆喝》

1、招徕.()小钹.()隔阂.()铁铉.()吹嘘.()秫.秸()饽.饽()囿.于()

2、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2)卖青菜和卖花儿的,……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3)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4)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1、作者简介:萧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是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3、课文结构:

引题:器乐→声乐

从早到晚:早、白天、晚

吆喝种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关注民俗文化

(口头广告)特点:声调变化多端、合辙押韵

4、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生动幽默

本文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介绍北京的吆喝声。作者的写作过程和吆喝声多以短句为主,读起来干脆利落,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其次是儿化音在文中比比皆是,如“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小玩艺儿”……此外,京腔中那种调侃、幽默、轻松的味道也随处可见。

(2)过渡自然,结构严密

本文的结构严谨周密、条理清晰,行文时时过渡自然。过渡就是文章的层次和层次之间,相互承接的结构方法,它是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需要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相连,让读者的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阻隔脱节。过渡是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重要环节。本文内容比较庞杂,但由于成功地运用了过渡,所以写得有条有理、思路清晰。

练习:

阅读课文的第10、11自然段,回答下列的问题。

1、选文第一段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叫卖声的?都写了哪些叫卖声?

2、第一段中的“热闹”本来是形容场面、景象等,用在这里是否恰当?

3、找出选文的中心句。

第一段:

第二段:

4、说说作者对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春酒》

1、作者简介:琦君,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代表作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2、课文结构:

过新年农历新年的风俗与禁忌

春喝春酒作为代表的“我”去喝春酒——风俗之美怀念童年酒吃会酒乡亲之间互置“会酒”的融洽——人情之美思念家乡学做酒多年之后“如法炮制”“八宝酒”——家乡之美

3、主题归纳:这篇散文通过对“春酒”“会酒”等风俗的深情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也表达了游子殷殷的思乡之情。

4、写作特色:

(1)构思精巧,形散神聚

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琦君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

(2)人物鲜明,形神毕肖

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琦君笔

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

(3)语言生动,字字珠玑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俗世奇人》

1、作者简介:冯骥才,当代作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

2、题目解说:“俗世”是指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3、课文结构:

手艺道上捏泥人

泥人张咸丰年间两地常绝艺捏泥人

明山偶遇海张五

俗世奇人斗志斗艺传奇事技艺高超

兄弟合伙生意火

好嘴杨巴中堂大人怒摔汤绝活嘴儿巧

巧嘴滑舌解危难

杨巴茶汤名远扬

4、主题归纳:这两篇短文以地道的“津腔”“津味”介绍了旧天津两位民间奇人以及技艺,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旧天津码头人才济济、龙蛇混杂的市井风俗。

5、写作特色:

(1)叙事一波三折,以小见大

这两篇短文都是以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逸事必然很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从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事、大智慧。(2)语言本色朴素,活泼幽默

本文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具造型能力,作者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白描、动作描写等方法使语言极富表现力。此外,作者在语言和内容的设计上都很幽默,使文章读起来的活泼风趣。

斟.酒()两颊.()门槛.()过瘾.()酬.谢()煨.炖()挑剔.()家醅.()

打怵.()撂.开()阔绰.()抠.挖()秫.米()一撮.()硌.牙()擀.面()

大大样冲直撞大名

左右源孤寡闻痛改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