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不良地质条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不良地质—崩塌产生的条件(工程地质课件)

不良地质—崩塌产生的条件(工程地质课件)

岩堆的稳定性分类
• ③稳定的岩堆:岩堆上方的基岩已稳定, 坡度平缓,不稳定的岩块已完全剥落,岩堆 的坡面呈凹形,已长满草木,无颜色新鲜的 石块。岩堆体胶结密实,大孔隙已被充填。 有些地方因表层失去植被覆盖而有水流冲刷 的痕迹。
岩堆的工程处理原则
•①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以绕避为宜。绕 避如有困难,应选择在基底条件较好的部位 通过,以便设置防护建筑物。
➢ 斜坡的外部形状,对 崩塌的形成也有一定 的影响。一般在上缓 下陡的凸坡和凹凸不 平的陡坡上易于发生 崩塌,孤立山嘴或凹 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 的有利地形。
崩塌的影响因素
➢ 能够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 ① 振动:地震、人工爆破和列车行进时 产生的振动都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的影响因素
➢ ② 水:地表水体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 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体,降低坡体 强度,能诱发崩塌。充满裂隙的地下水 软化裂隙充填物,对潜在崩落体产生浮 托力,降低了潜在崩塌体与稳定岩体之 间的抗拉强度。雨季地下水和地表水的 联合作用,使潜在崩塌体更易于失稳。
崩塌的形成条件
➢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是 形成崩塌的三个基本条件。
➢ ①岩土类型:硬岩(如厚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石
英岩、玄武岩等)有较大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能形成 高峻斜坡,容易产生大规模崩塌现象。软硬互 层(如砂页岩互层、石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 互层等)构成的陡峻斜坡,差异风化使斜坡外形凹 凸不平,容易产生崩塌。
➢ 崩塌发生得突然而猛烈,治理困难,采 用以防为主的原则。
➢ ①在选址或选线时,对有可能发生大中 型崩塌的地段,优先采用绕避方案。绕 避有困难时可调整路线位置,离开崩塌 影响范围一定距离,尽量减少防治工程 ,或考虑其它通过方案(如隧道、明洞等 ),确保行车安全。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第五章不良地质现象举例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其危害第一节崩塌一,崩塌发生的条件1.坡面条件---临空面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50°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2.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裂隙面,岩层层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软硬互层的坡面.坡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4.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1)地震(2)融雪,降雨(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地下水(5)风化作用(6)人为因素的影响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第一阶段,初勘第二阶段,对经上阶段分析认为是不稳定的边坡进行详勘,取得包括岩土或软弱结构面强度,地下水流和水压等方面的资料后,经定量分析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至于新设计的大型边坡,其稳定性分析也分两阶段进行,每阶段需按地质构造分区,根据建筑设计对边坡的要求及边坡的荷载情况,分别预选2一3个坡角并按坡高段(如10一30m为一坡高段)进行稳定性验算,作出包括开挖,支护费用在内的技术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坡角,坡形.三,确定崩塌体的边界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决定崩塌体规模的大小.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层或软弱带组成,也叮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性(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四,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以防为主的原则1,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应尽量避开.对可能发生小型崩塌或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绕避还是设置防护工程.2.防治措施1)排水2) 防护和加固工程3)支顶工程4)拦截工程5) 遮挡工程①挂网喷浆②钢索拉牵6) 综合治山第二节滑坡一,滑坡发生的条件1.岩土类型2.地质构造3.水4. 其他二,野外滑坡识别标志常在较平顺的山坡上造成等高线的异常和中断,使斜坡不顺直,不圆滑而造成圈椅状地形和槽谷地形,滑坡舌向河心凸出呈河谷不协调现象;沿滑坡两侧切割较深,常出现双沟同源;在滑坡体的中部常有一级或多级异常台阶状平地;滑坡体下部因受推挤力而呈现微波状鼓丘及滑坡裂缝;滑坡体表面的植物因受不匀速滑移呈零散分布,树木歪斜零乱,有"醉树"及"马刀树";若滑动之前滑坡体上曾建有建筑物,会出现开裂,倾斜,错位等现象.泉水出露,滑坡裂隙三,滑坡先兆现象的识别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坡面湿.在滑坡体前缘土石零星掉落,坡脚附近土石被挤紧,并出现大量鼓张裂缝,裂缝突然闭合等地表形变.坡面上树木逐渐倾斜,建筑物开始开裂变形,此外还可发现山坡农田变形,水田漏水,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这些均说明该处滑坡在缓慢滑动.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久旱逢雨,暴雨时节易发生四,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性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月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3) 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较干燥,地表一般没有泉水或湿地,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不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l)滑坡后壁高,陡,未长草木处常能找到擦痕和裂缝;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有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舌部泉水流量不稳定,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5)滑坡前缘正处在河水的冲刷下.六,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滑坡的防治,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绕,减,排,挡,固.1)减重和反压2)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水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②排除地下水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3)修筑支挡工程4)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800℃),压浆及化学加固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第三节泥石流一,"冲"和"淤"是泥石流的主要活动特征和主要危害方式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条件3.水文气象条件4.人为因素三,泥石流的防治预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防, 避,治相结合的方针.1. 跨越工程2.防护工程3.排导工程4.拦挡工程5.穿过工程第四节其它地质灾害一,雪害雪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球上分布广泛,不仅可诱发并加重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直接给交通,农牧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公路雪害主要有积雪和雪崩.一积雪积雪系指自然降雪及风吹雪在一定条件下堆积的总称.雪害一般系指风吹雪1)风吹雪形成条件丰富的雪源,起动风力,使风力减弱的地形,地貌或地物条件.2)风吹雪堆积类型(1)背风积雪(2)迎风积雪(3)弯道水平绕流积雪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公路走向,当公路绕山转弯或回头转弯,风截面急剧收缩产生旋流,雪粒堆积.(4)沟口辐散积雪风向平行沟谷走向吹,风雪流到达沟口时,风截面急剧扩大,风速减小,雪粒沉积形成积雪.(5)复合型积雪上述几种积雪类型兼而有之2.风吹雪与地形,地物及路基断面形式的关系风雪流当遇到地形突然变化如陡崖,山丘,沟谷口等,或者遇到障碍物如树林,草丛,土丘,乱石堆等,风速急剧减弱,形成大量的积雪堆积.风吹雪与路堤的关系(1)当路线走向与风向平行或基本平行,路堤上一般不积雪,路堤高于当地最大积雪深路面上一般不积雪.(2)路线与风向正交或斜交时,可放缓边坡,一般采用1:4,路堤上一般不产生风吹积雪.风吹雪与路堑的关系风吹雪地区应避免设计路堑,尤其是路线走向与风向有交角时,必然会产生积雪,为此应尽量提高路基标高,设浅路堑(小于1m)或设敞开式断面,增设贮雪场以减轻积雪的危害.雪崩巨厚的雪层从陡的山坡滑下或沿沟槽中溜滑,由此引起大量的雪体崩塌,称之为雪崩.1. 按雪崩运动的地貌特点分为:1)坡面雪崩2)沟槽雪崩3)跳跃雪崩---破坏力最大.2.雪崩的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和雪原条件雪崩多发生在山高坡陡,沟槽较长,高差大,沟源头有大的积雪盆地或积雪漏斗等储雪之地.雪崩一般发生在20'-60'的山坡上,或纵坡较大,一般在35'的沟谷中.雪崩一般发生在每年的3—4月.雪崩沟槽由于雪崩运动时的破坏,沟槽内无多年生的树木,基岩常裸露,偶尔有少数灌木,但多半自下坡方向弯曲或折断,沟槽内由于比较潮湿草本植物生长较好.在大的雪崩槽中,在两侧还有较大石块堆积的石垄.在沟口常可见到不稳定碎石,块石堆积的雪崩锥.有些大的雪崩,巨块石可以冲到河谷对岸,将河中的沉积物翻起,形成雪崩鼓丘.3.雪崩区选线原则路线应尽量选择在雪崩沟槽较少的地带通过.如果必须通过,路线应尽量在雪崩锥的外侧通过.越岭线路决不可在雪崩沟槽内回头多次.4.雪害的防治1)使路线主向与主导风向平行路线通过迎风或冒风山坡的坡脚处和距离坡度转折点5-l0m处最易积雪.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局部改线,尽量使路线位置避开"风雪流"减速区,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防雪设施.2)提高路基高度,消除雪阻3)设置阻雪设施(1)下导风板(2)屋檐式导风板适宜于山区背风山坡路段设置.(3)防雪墙设在公路上风侧的阻雪设施.用木,石,土,树枝或雪块等筑成.(4)防雪堤设在雪阻路段迎风口一侧,距离路基15—20m,高度不低于16m,长度与雪阻路段同长.(5)防雪栅作用同防雪墙.一般用木材制成,具有较大的透风度.4),陆雪林带是防治风雪的重要措施5)人工,机械除雪二,风沙:风对地表岩石和风化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运动方式:悬移,跃移, 蠕移三种方式随气流运动风沙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侵蚀作用:吹蚀,磨蚀.堆积: 沉降堆积,遇阻堆积.一风蚀地貌类型: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沙堆沙丘:新月,抛物线,金字塔,沙丘链二风沙运动:1)风沙流结构:气流搬运的沙量随高度分布.2)风沙流的强度以输沙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断面输送的沙的重量.输沙率随着起沙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与起沙风超过临界风速的差值的三次方成正比.当风沙流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它即处于饱和状态,既不产生吹蚀也不产生堆积.如超过相应的输沙率时,即处于过饱和状态,则产生堆积;如未达到相应的输沙率时,处于来饱和状态,则有利于吹蚀. 沙丘的移动沙丘是具有一定形态的沙粒集合体,沙丘的移动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运动的总合.沙丘运动也是通过风沙流的形式,.1)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可粗略推求沙丘的移动速度.2)新月形沙丘的移动分带(1)中立带(2)吹蚀带(3)交换带(4)堆积带3)沙丘移动的基本形式前进式,往返式,前进往返式4)沙丘移动的总方向与区域内总的风向的总方向一致沙丘运动规律(1)起沙风频率愈大,风速愈大,则沙丘移动愈快.(2)沙丘的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沙丘较低,则移动较快.(3)沙粒粗的沙丘移动慢,沙粒细的沙丘移动快.(4)沙丘较高,则移动较慢.(5)沙丘表层湿度大时移动较慢,反之则移动较快.这是由于沙在湿润状况下,增加了粘性,加强了团聚作用,因而大大提高了起动风速.(6)植被对沙丘移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植被影响沙丘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加了地面糙度,从而削弱了近地面层风沙流的速度,使沙的吹蚀和搬运大大减少.(7)下伏地貌也影响沙丘移动的速度.在平坦地面上,沙丘前进无阻碍,移动速度较快;地表崎岖不平,则限制沙丘移动的速度.三风沙与公路1. 风沙对公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沙埋与风蚀,其中又以沙埋为主.2.风沙地区修建公路应注意的问题路线穿过沙漠地区时,宜尽量绕避严重的流沙地段,并尽可能选择在沙害较轻的地带通过.属于沙害较轻的地带有:①河岸,湖岸以及盐渍土分布地带;②沙漠前沿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带;③沙地下伏古河床的地带以及地下水溢出带;④大山或高地前缘的背风地带.路线必须穿过流沙地区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经由沙区最短的地方通过;②在沙丘起伏不大的地段通过;③在沙丘间的中立地带通过;④路线走向宜与当地的主风向大致平行;⑤路线尽量少用曲线,特别不宜用小半径曲线;⑥必须设置曲线时,只宜用在路堤地段并将凸弧朝向主风向.路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路基防护不仅应包括主体部分,还应包括路侧相当宽度的地带,因此需总体的规划与布置.流沙地区的路基主体,无论路堤或路堑皆为疏松沙所组成,因此均需进行全面的固沙防护,防止风蚀和保证路基的稳固.植物固沙是防治沙害的根本措施.公路工程措施包括:固,阻,疏,导.三,湿陷性黄土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北风送土: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地貌类型: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貌差异: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岩溶及岩溶水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马建民【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一,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一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二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三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四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二,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一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6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PPT课件

6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PPT课件

2021/6/4
34
5.1.2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滑坡的形成条件 影响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021/6/4
35
滑坡的形成条件
必备条件
二、崩塌产生的条件 1.岩性条件:一般发生于厚层坚硬岩体中,这类岩体常能
形成高陡斜坡。 2.地形地貌条件:一般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角
大于45度,高度大于30米,坡面不平整,上陡下缓。 3.构造条件:在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节理、裂隙、岩
层层面、断层等)组合处易发生崩塌。 4.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季节变化促使岩石风化。 5.水文地质条件: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软弱
土木工程地质学
Ge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2021/6/4
1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6.1斜坡变形
6.2崩塌
6.3滑坡
6.4泥石流
6.5地面塌陷
6.6地震与沙土液化
2021/6/4
2
6.1 斜坡变形
斜坡变形:由于应力状态的变化,当局部应力超过该 部位岩土体的容许强度时,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 并出现小位移,但还未造成整体性的破坏。
2021/6/4
13
其它条件
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振动影响。如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 中处理不当,会促使崩塌的发生;地震、列车、爆破施工 引起的振动,也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2021/6/4
14
崩塌的防治
1.绕避为主
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有条件绕避时,有 限绕避。
2.防治结合
对有可能发生小型崩塌或者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 进行经济比较。
19
2004年6月23日,湖南怀化沅陵的五强溪库区重点移民区的 北溶乡花园、侯家湾、朱红溪3个村发生山体滑坡。

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施工PPT课件

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施工PPT课件
第19页/共53页
隧道遇到岩溶的处理措施
隧道在溶洞地段施工时,应根据设计文件有关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 查明溶洞分布范围、类型情况(如大小、有无水,溶洞是否在发育中,以 及其充填物)、岩层的稳定程度和地下水流情况(有无长期不计来源、雨 季水量有无增长)等,分别以引、堵、越、绕等措施进行处理。
第20页/共53页
第9页/共53页
富水断层破碎围岩施工
(一)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预报方法主要有:钻
孔超前探测;超前地质导坑; 地震波、声波、地质雷达等物 理探测。
第10页/共53页
富水断层破碎围岩施工
(一)超前地质预报 重点预报内容:
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 围岩整体性、断层、软弱破碎带在前方的位置和对施工的影响; 地下水活动情况等。
溶洞的类型及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二)溶洞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 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隧道基底难于处理; 有时遇到大的水囊或暗河,岩溶水或泥沙夹水大量涌入隧道。
第17页/共53页
溶洞的类型及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二)溶洞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有时遇到填满饱含水分的充填物溶槽,坑
第22页/共53页
隧道遇到岩溶的处理措施
(二)堵填 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的相交位置
及其填充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根据 地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深边墙基础。
第23页/共53页
隧道遇到岩溶的处理措施
(二)堵填
溶洞位于隧道底部
第24页/共53页
(三)跨越
当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 大、较深的溶洞,不宜加深 边墙基础时,可在边墙部位 或在隧道底以下筑拱通过。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ppt课件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ppt课件
斜此坡外的,上在部整对个其滑稳动定面性上不还利存,在而抗斜滑坡剪的应下力部 。对其稳定性有利。
平牵引衡式条滑件坡:的滑发动生部是分由对于O点斜的坡滑下动部力被矩切G割1.导d1 致≤ 随抗动滑部力分矩对减O小点;
的推抗动滑式力滑矩坡的G2发.d2生与是滑由动于面斜上坡的上抗部滑大力量矩堆.载AB使.R下之滑和力,矩即增大。 G1.d1≤G2.d2 + .AB.R
2、危害
滑坡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地、长期地 往下滑动,滑动过程可以延续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些滑坡的滑动速度也很快。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 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各类工程建筑以及人类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可编辑课件PPT
1. 斜坡外形:斜坡不同高度、坡度、形状等要素可使斜坡的内
力状态变化,从而导致斜坡失稳。 一般,斜坡越高、越陡,越容易失稳形成滑坡。
2. 岩土体性质: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亲水软化的土层和软质岩层中
亲水性和膨胀性 湿陷性 结构松散,遇水易崩解
①容易产生滑坡的土层有粘土、黄土、粘性的山坡堆积层等, 这些土层与水作用后稳定性显著降低。
5、按形成年代
①新滑坡
死滑坡
②古滑坡
活滑坡
可编辑课件PP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的发生,是斜坡岩土体的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
2、力学分析
在均质粘土和软质岩石中,滑动面多为圆弧形 若沿岩层面或构造面滑动时,滑动面多呈直线形或折线形
①直线形滑动面 (以力的平衡为基础)
平衡条件:滑坡体重力的下滑分力T ≤ 滑动面上的抗滑阻力F
采用分段进行力学分析的方法:沿折线滑动面的转折处将滑 坡体分为若干段,从上至下逐块计算推力,每块滑坡体的下滑 力与抗滑力之差,称为剩余下滑力,是逐块向下传递的。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PPT课件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PPT课件

落石是陡坡上的个别岩石块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向 下滚落的现象。
㈡ 崩塌、落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1. 地形地貌条件
2. 岩性条件
3. 地质构造条件
4. 降雨和地下水对崩塌、落石的影响
18.11.2020 5. 地震对崩塌、落石的影响
6
图7-1 岩性、节理与崩塌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11.2020
7
18.11.2020
3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 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安全,并给社会和经 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也称为不良地质现象。常见的有岩 石的风化、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喀斯特、地震等。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山地、高原和丘 陵占国土面积的69%,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很大,这 就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种类多,分 布广,危害大。仅1999年,全国就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的地质灾 害320起,因灾害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NP) 的3%~6%。如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内,共有2458处危害较大的崩滑 体地质灾害,急需防治的有957处。到2003年6月三峡工程实现蓄 水、发电、通航这前,国家将投入40亿元,用于治理三峡库区地 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 孙后代的大事,也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并发挥正常效益 的大事。
18.11.2020
4
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
(一)崩塌和落石 (二)岩溶 (三)滑坡和泥石流 (四)火山喷发 (五)地震
18.11.2020
5
● 崩塌和落石
一、崩塌、落石及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第五章常见的几种不良地质现象

第五章常见的几种不良地质现象
整理ppt
我国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分布较集中, 形成规模大,危害也不严重。坡度越大, 势能越高,软弱面也越暴露,斜坡易于失 稳。而在低山,丘陵区,规模较前者小。 特别是在两级台阶的过渡地带,地形相对 切割较剧,滑坡灾害分布广泛,灾情也严 重。
整理ppt
2、岩性 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的
匀 质 土 滑 坡
岩 层 层 面 滑

沿坡积层与基岩交界面滑坡 整特征表
整理ppt
三、影响滑坡的因素 1、斜坡外形 斜坡的存在,使滑动面能在斜坡前缘临空出
露。这是滑坡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斜 坡不同高度、坡度、形状等要素可使斜坡 内力状态变化,内应力的变化可导致斜坡 稳定或失稳。当斜坡愈陡、高度愈大以及 当斜坡中上部突起而下部凹进,且坡脚无 抗滑地形时,滑坡容易发生。
4、滑坡台地:滑坡体滑落后,形成阶梯状 的地面称滑坡台地。滑坡台地的台面往往向 着滑坡后壁倾斜。滑坡台地前缘比较陡的 破裂壁称为滑坡台坎。有两个以上滑动面的 滑坡或经过多次滑动的滑坡,经常形成几 个滑坡台地。
整理ppt
5、滑坡体在向前滑动的时候,如果受到阻 碍,就会形成隆起的小丘,成为滑坡鼓丘。
整理ppt
4、地貌 临空面、坡度、坡地基部受冲刷为滑坡、崩
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整理ppt
5、地下水
水的作用可使岩土软化、强度降低,可使岩 土体加速风化。
地下水活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含泥质岩层,如 页岩、 凝灰岩、粘土岩等)受地下水作用时,泥质 岩层往往会泥化、软化;另外,地下水使 孔隙水压增高,产生浮托力、动水压力, 这些都会使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形成 软弱面。
整理ppt
第一节 滑坡

不良地质—地面沉降的原因及特点(工程地质课件)

不良地质—地面沉降的原因及特点(工程地质课件)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2 土层的性质及其变化与地面沉降的
关系
➢ 在相同的条件下,超固结土层的压 密量小于正常固结土层,欠固结土层 的压密量大于正常固结土层。
➢ 在较低的有效应力增长条件下,粘土 层的压密在地面沉降中起主要作用, 而在水位回升过程中,砂层的膨胀回 弹则有决定意义。
不良地质作用之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 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 ➢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 地面沉降的危害及防治
地面沉降概念和特点
地面沉降概念和特点
➢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 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
➢ 特点:以缓慢的、难于察觉的向下垂直运 动为主,只有少量的或基本没有水平向的 位移,可能影响的平面范围可大至几千平 方公里。在某些实例中地面沉降是一种自 然动力地质现象,而在多数实例中这种现 象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常以地壳表层 一定深度内岩土体的压密固结或下沉为主 要形式。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地面沉 降产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并受到多种诱 发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 上海采取控制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水人工回灌两 大措施,使上海地面沉降从历史最高的年沉降量 110毫米,下降至目前的年沉降量10毫米左右。
小结
➢ 了解地面沉降的产生原因 ➢ 理解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分析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 明确地面沉降的危害及防治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由水承担的部分称为孔隙水压力,它 不能引起土层的压密,故又称为中性 压力,而由土骨架承担的部分则能直 接造成土层的压密,故称为有效应力 ;二者之和等于总应力。假定抽水过 程中土层内的总应力不变,那么孔隙 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土中有效应力 的等量增大,结果就会引起土层成比 例的固结。(土的固结理论)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课件)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课件)

黄土滑坡
粘土滑坡
碎石土滑坡
1-黄土层;2-含水砂砾层; 1-具有裂隙的粘土;2-砂砾层; 1-碎石;2-砂岩与粘土页岩互层;
3-砂、页岩互层;4滑落黄土和砾层 3-页岩;4-滑落粘土
3-松散碎石土;4-滑动的碎石土体
四、滑坡的分类
2.按滑动面和岩土体层面的关系分类
均质滑坡
顺层滑坡
切层滑坡
四、滑坡的分类
三、泥石流的分类
2)按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1) 水力泥石流。 (2) 重力泥石流。
3)按流体性质分类 (1) 黏性泥石流。 (2) 稀性泥石流。
四、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 2.跨越工程 3.穿越工程 4.防护工程 5.排导工程 6.拦挡工程
(2)漏斗 (3) 落水洞 (4) 溶蚀洼地 (5) 坡立谷(岩溶盆地) (6) 干谷、盲谷和伏流 (7) 峰丛、峰林和孤峰
溶沟和石芽
三、岩溶地貌
2.地下岩溶地貌
(1) 溶洞 (2) 暗河 (3)天生桥
地下暗河
四、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1.溶蚀后岩石的强度降低 2.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 3.降低地基承载力 4.造成施工困难
2. 风沙地区修建公路应注意的问题 1) 路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 路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泥石流
一、泥石流概述
泥石流是指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来势迅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等特点,是山区特有 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 松散固体物质
4. 其他条件
三、泥石流的分类
崩塌与岩堆
一、崩塌概述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 岩,突然而猛烈的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规模巨 大的崩塌称为山崩。

工程地质学5不良地质现象讲义_ppt

工程地质学5不良地质现象讲义_ppt


上式可知,如果斜坡坡角大于砂土的内摩擦角时,斜坡 的 K 小于 1 ,斜坡显然是不稳定的。一般粗、中砂的角为 34-40°,细砂和粉砂为30°左右或更小。
粘性土斜坡


由于粘性土具有凝聚力,所以斜坡稳定性计算与砂类土不 同。此外,在计算粘性土斜坡稳定性时必须先知道滑动面 才行。而滑动面往往并不已知,常须先假定滑动面的位置 和形状,然后求算各个假定滑动面的稳定系数。最后,通 过定的方法获取稳定系数最小值及其滑动面。根据该最可 能滑动面的稳定系数(Kmin)与设计的安全稳定系数(Kc)相比 较,来判定该斜坡的稳定性。 粘性土斜坡稳定性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圆弧法。这种方法 假定滑动面的空间形状为一圆主面,在剖面上则为一圆弧。 因此,粘性土坡的滑坡可以看作是一种沿弧面的旋转运动, 其稳定性计算是以力矩平衡条件为基础的。下面介绍目前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瑞典条分法。
E1 T1 F1

第二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为:
E2 T2 F2 E1 cos( 1 2) sin( 1 2) T2 F2 E1 1 Ei Ti Fi Ei 1 i 1 ; 同理: En Tn Fn En 1 n 1 ;





(3)通过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反算和经验比拟 等综合分析,获得各区段(牵引段、主滑段和抗滑段) 合理的抗剪强度指标。 (4)查明滑坡体内含水层和湿润带的分布情况与范围, 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查明滑坡地带的岩性分布及地 质构造情况等。 (5)通过测绘和勘探,应提出滑坡工程地质图和滑坡主 滑断面图。通过室内外测试,为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 提供依据和计算参数。 (6)通过综合分析,对滑坡当前和工程使用期内的稳定 性作出合理评价。并提出是否要进行监测和如何进行 监测的方案;提出整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或整治方案。

最新不良地质条件知识讲解精品课件

最新不良地质条件知识讲解精品课件
地质构造条件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 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 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第三十二页,共75页。
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当斜坡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时 ,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 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 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第十七页,共75页。
喷水冒砂 是土体中剩余孔隙压力产生的管涌所导致 (dǎozhì)的水和砂在地面上喷出。 地下砂层液化 是指地基中某些砂层,其上虽覆盖有一定厚 度的非液化土层,但当地震烈度大于7度时, 地下饱水砂层可发生液化,导致(dǎozhì)地 基的强度降低。 断裂、斜坡效应对山区建筑的威胁大;基底 效应的危害小一些,第多十八页,共见75页。于平原松散沉积层
第三页,共75页。
主要的判别标志:
活断层使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发生 位移或变形。
有活断层存在的地区,往往形成地 形突变。如河流出现瀑布、湖泊,使 河岸地形不连续或两岸地形不对称, 山嘴出现三角面等。
活断层附近(fùjìn)常常伴有频繁的地 震或火山活动。
第四页,共75页。
§5-2 地震
地震是弹性波在地壳岩石中传播所引起的 快速颤动。
第十九页,共75页。
§5-3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
斜坡是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分布广 泛。
斜坡按成因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斜坡。
斜坡变形包括松动和蠕动;斜坡破坏包括崩 塌、滑坡。
斜坡的变形和破坏对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影响极大。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一、斜坡变形
坡斜变形以坡体末出现(chūxiàn)贯通性的 破坏面为特点,但在坡体各个局部,特别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级地震的能量
M
E(J)
M
E(J)
1
2.0×106
6
6.3×1013
2
6.3×107
7
2.0×1015
3
2.0×109
8
6.3×1016
4
6.3×1010 8.5 3.6×1017
5
2.0×1012 8.9 1.4×1018
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往往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及震源深度直接有关。
由于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因此研究它意义重 大。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要对地震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1.震源与震中
2.地震的类型
按震源深度可把地震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三种类型。 浅源地震(0~70km):分布最广,占地震总数的72.5%,其 中大部分的震源深度在30km以内; 中源地震(70~300km):占地震总数的23.5%; 深源地震(300~720km):较少,只占地震总数的4%。 目前已知的最大发震深度为720km。我国绝大多数地震是浅 源地震,中源及深源地震仅见于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及东北的 延边、鸡西等地。
3.地震波
地震作用过程中向四外辐射出的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a.纵波(P波):又称疏密波,振幅小,周期短,传播速度快, 5~6km/s。 b.横波(S波):又称剪切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速度慢, 3~4km/s。 由于纵波比横波速度快,因此发生地震时,我们是先感觉到
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地 质现象。
据统计,地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但绝大多数我们感 觉不到。七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约20次,通常只发 生在少数地区。
地震在我国地质灾害中列首位,二十世纪我国共发生7级以 上地震 80余次,60余万人死亡。 历史记载中的大地震主要有:
共振破坏
地震时,建筑物地基和建筑物受地震波的冲击而同时引起振 动,地基土和建筑物各有其振动周期,当二者的振动周期相 等或相近时,则发生共振,使振幅加大,从而加大地震力的 作用,致使建筑物倾倒破坏。 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一般都在0.1~2.5s范围以内,低层建筑物 的自振周期较短,而高层建筑物的自振周期较长。 所以长周期的地面运动常使较高的多层建筑破坏,而低层建 筑却安然无恙。
三、活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
活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活断层的错动及其附近的变形直接影响跨越断层修建的建 筑物。如上面提到的唐山大地震,断层活动破坏了分布其上 的一切建筑物。 活断层发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四、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断层在岩体中是普遍存在的。非活动性断层的存在是一个场 地的缺陷,但活断层对建筑场地的危害更大。因此工作中更 重要的是将活断层与一般性断层区别开。
1755年11月5日,葡萄牙里斯本市发生一起大地震,死亡6 万余人,靠海市区房屋全部倒塌。
1928年9月1日,日本东京大地震,使东京、横滨、横须鹤 三城市遭到巨大破坏,约14万人丧生。 1975年2月4日,营口—海城发生7.3级地震,由于震前有预 报,人员伤亡较少。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24万多人死亡、16 万多人重伤,仅唐山市可以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亿元 以上。
4
主要的判别标志:
活断层使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发生位移或变形。 有活断层存在的地区,往往形成地形突变。如河
流出现瀑布、湖泊,使河岸地形不连续或两岸地 形不对称,山嘴出现三角面等。 活断层附近常常伴有频繁的地震或火山活动。 活断层往往显示重力、地热、放射性异常。
§5-2 地震
地震是弹性波在地壳岩石中传播所引起的快速颤动。
1.振动破坏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是由地震力直接引起的建筑物破坏,一般包括 建筑物的水平滑动或晃动以及共振等。 在地震效应中这是主要的震害。 振动破坏效应包括惯性力破坏和共振破坏。
惯性力破坏
地震时,地震波在地壳表层和地面传播,使之产生瞬时振荡 和晃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发生振动,当结构的振动超过 它的许可限度时将造成破坏,这就是惯性力破坏。
➢一般来讲,震级越大,震中区烈度越大; ➢对同一次地震,离震中区越近,烈度越大,离震
中区越远,烈度越小;
➢对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地表烈度越
大,震源深度越深,地表烈度越小。
➢震区的地质构造对地震烈度也有明显影响。
工程地质学上,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基本烈度、场地烈度和设
防烈度。Biblioteka 二、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一定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 和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震效应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大小及震中距等因素有 关。 地震效应分为振动破坏效应和地面破坏效应两方面。
第五章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 工程地质问题
§5-1 活断层 §5-2 地震 §5-3 斜坡变形与破坏 §5-4 岩溶与土洞 §5-5 采空区与地表塌陷
§5-1 活断层
一、概念
活断层一般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或者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 的将来可能重新活动的断层。 这里关于“近期”的看法不一致,有人认为只限于全新世之内 (10000 年 ) , 有 人 认 为 应 是 35000 年 , 还 有 的 认 为 是 100000 ~ 500000年。 所谓“不久的将来”是指重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一般可按 100年考虑。
二、活断层的活动特性
活断层的活动特性有两种:持续蠕动和断续周期性活动。
1.持续蠕动
活动速率一般相当缓慢,两盘相对位移达1mm/a以上已属强 活 动 断 层 。 如 最 著 名 的 美 国 圣 ·安德烈斯断层,每年的最大 位移也不过几厘米。
2.断续周期性活动
非活动期无运动,但在活动期有时会发生快速猛烈的运动, 往往伴有强烈地震。 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 的 唐 山 大 地 震 时 , 地 面 很 快 裂 开 了 长 达 8km的裂缝,最大水平错距3m,垂直断距0.7~1.0m。
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晃动。
面波(L波):体波辐射到地面时,激发出的沿地球表面传播 的地震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一般小于1km/s),振幅最大, 是地震中引起地面破坏的主要力量。
4.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震震级为代表。 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M)和震源发出的总能量(E)之间的关系为: lg[E]=11.8+1.5[M] (E的单位为J) 应用这个关系式,可求不同震级的相应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