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概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标签: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对策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0.010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等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为1750万。该区域以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为主,既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及重工业基地,又是我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所在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顺应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求,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宏伟战略。诚然,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只有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1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各自利益,通过协商制定经济策略,缔结经济条约,在经济上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实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方面,京津冀区域交通网完善,区域间协作不断加强。京津冀区域交通便利,海运、陆运、空运优势明显。在海运方面,京津冀区域拥有天津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多个港口,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在铁路方面,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行后,集运量大、密度高、公交化特点于一身,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时空距离,缓解了两地间的交通压力,为商务往来、大众出行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公路方面,京津冀区域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客货运输方便快捷。在航空方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机场等基础设施完备,规模和功能也在不断提升。目前,京津冀区域交通已经十分畅达、快捷。
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资源互补,区域间合作空间不断提升。北京、天津两地聚集了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科研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和人才优势显著;天津具备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和海运优势;河北以发展化工业、钢铁产业为重心,矿产资源丰富,可以为京津两地的工业发展供给原材料。此外,河北人力资源丰富,还能为京津两地的产业发展输送大量劳动力。
2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地方经济壁垒依然存在,缺乏完善的合作协调机制
京津冀虽然在地域上是一个整体,但三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在行政上无隶属关系。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考虑,实行区域内的贸易保护和行业垄断,三地都以发展地方经济利益为重心,缺乏一致性经济发展规划。京津冀三地在某些较高产出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由于区域内部缺乏完善的合作协调机制,京津冀三地互为对手,着力分割市场,阻碍了区域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造成经济生产建设重复,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在金融产业的发展方面,京津这两个直辖市都提出要成为区域内的金融中心,河北作为一个独立的省份更加需要发展自己的金融产业。京津冀三地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忽视统筹兼顾,势必会造成京津冀经济圈出现恶性竞争,由此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
2.2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京津冀三地产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倾向,缺乏合理分工,导致产业结构雷同,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京津两地在金融产业、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竞争激烈。由于缺乏分工协作,津冀两地在港口建设领域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竞争力和优势。此外,北京亦庄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廊坊开发区为了加速本地发展,三地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产业梯度和产业链也不尽合理。一方面,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资源的抽取导致周边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核心区域的发展又受到周边地区的制约。京津冀三地产业不能集中资源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无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极化现象明显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较快,河北省的经济增长相对滞后、缓慢。京津两地凭借消费层次高和投资效益好的优势地位,占据和吸纳了京津冀地区绝大部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京津与河北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值得注意的是,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区域差异的不断增大,使得区域内部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人均收入偏低、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匮乏、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重。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直接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落差过大,使得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失衡,有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效发展。
3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3.1打破观念壁垒,鼓励京津冀政府间合作为了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三地政府应从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创新思维意识,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的传统观念,树立开放原则,建立并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积极引导三地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努力寻求共赢。三地政府应以统筹规划、优化区域
内部资源配置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关政策。例如,在市场准入、资金、税收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制定统一标准、畅通产品进入京津冀市场的渠道。只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不断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3.2打造京津冀区域产业精准对接,不断拓展区域间经济活力
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既要重视市场规律,又要讲究优势互补。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错位发展,将有利于三地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统筹规划。北京应重点发展以电子、通信、汽车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文化、教育、科研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总部的中心。天津应侧重发展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河北应以积极发展重工业、现代化农业、纺织服装业、钢铁材料业以及重要旅游度假区为主,同时应主动接受来自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地方优势,分阶段、分层次的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3.3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区域间合理经济补偿机制
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中,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最为薄弱。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积极协商并制定对落后地区经济扶持的具体方案,加强京津两地对河北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河北省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兴产业带的建设,注重科技创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河北省的产业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做大做强河北的短板,才能保证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综上,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需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交通网完善、区域资源互补的优势,将打破观念壁垒,鼓励京津冀政府间合作;打造京津冀区域产业精准对接,不断拓展区域间经济活力;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区域间合理经济补偿机制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岩峰,王晓利.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2011,(11).
[2]刘晓春,白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21).
[3]魏然,李国梁.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