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版与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异同
最新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摘自自己的《教师博客》对于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比较欣赏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陈庆发老师的解读: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
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
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001和2011数学课程标准对比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部分数与代数分为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三个部分。
对比01版和11版的变化Ⅰ、结构上,11版删除了01版里的前两段描述。
---------------我认为些处的删除是合理的,因为01版里的前两段更象是课程目标中的内容,而不是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如果放在些处,仅仅是重复前面的内容,显得繁琐。
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教师们在阅读课标时引起误解。
Ⅱ、内容上,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这两部分的内容变化比较大,而第三部分函数的内容变动较小。
(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用“能”代替“会”提高了学生对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要求程度。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用“掌握”代替“会”提高了要求。
用绝对值的符号来代替纯文字的描述更加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加上“以内”二字,做到了增加语言的精确性。
(4(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这条要求太过模糊,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故删除。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加上“算术平方根”才与前面的了解的内容呼应。
此处,我认为应该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顺序调换一下。
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2)了解乘方与开方(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用“百以内整数”代替“某些非负数”提高了要求的具体性,同时也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想、基本活动经验)。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 是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 (2) 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 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4) 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
(3)统计与概率 统计内容的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 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 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 二学段)。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 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 形状”。
第二学段 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 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回归)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回归)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 (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 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变化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课程标准的比较
在理解中感悟。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 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 长期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 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 往复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这样 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 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重在“做”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 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 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 动过程的结果。”可见,活动经验是在 “经历”和“体验”中“做”出来的。
2011版
数学课程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4、核心概念“6个”变“10个”
2001版力
保4改2增4
2011版
数感 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双基” 变“四基”
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 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建议: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 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 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 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的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教师特意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所获 得的经验,如随机摸球、地面拼图等。
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思考获得的数学经验, 如预测结果、探究成因等。
2.“四基”的发展
(1)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 课标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 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 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 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 在的联系。同时,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这 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 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 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强 。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 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 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 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 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 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
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现行 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 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 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 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 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 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 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 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 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概况及解读一、《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和背景1.坚持改革不动摇,新课标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肯定和坚持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约15万字)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数学大纲〉,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从2001年开始进入实验区,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积极和明显的。
10年的课改实验,首先是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去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但只要求这一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
实验稿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从关心教师如何教到关心学生如何学,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评价来说,除了知识以外,还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关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发扬,也传达国家、教委对课改不动摇的决心。
2.充分吸纳了10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经验与教训但是,由于实验稿课标在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比如时间比较仓促等,内容上有些地方系统性不够,同时,对教育价值的表述也不够清晰。
一是目标不够清晰,可操作性不强。
比如:实验稿只提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很重要(但是我省普教室研究、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的一数学教研专题:问题解决,5月8-11日在福州举行第十七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我省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了)。
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很好,但仅有活动是不够的,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活动是否脱离了数学本质,活动如何突出数学特点?三维目标如何鉴定?如何操作?等系列问题摆在教师面前,二是对数学实质的表述不清楚,比如计算的本质是什么,符号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这样,在教师中就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是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得不透,数学意义不清楚。
01版与11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比较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的描述,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阐述内容的三个基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 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层意思处理好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 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 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三层强调了层次性与多样性。
三、数学理解的变化
2.数学观
11年课标: “《数课学标更(加20广11泛)的》应论用述于不社及会《生课产标和(日实常验生稿活)的》各全
个面方,面但⋯强⋯调数了学“作数为学对与于人客文观”现的象融抽合象。概《括课而标成(的实科验学 语稿言)与》工强具调,学不生仅对是“自数然学科化学”和过技程术的科经学历的,基即础“,经而历且将 在实人际文问科题学抽和象社成会数科学学模中型发并挥进着行越解来释越与大应的用作的用过⋯程⋯。数” 学《是课人标类(文20化11的)重》要“组发成挥部数分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 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
图形的性质、图形
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一)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3.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 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 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 搜集与整理;
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 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
1.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类词;如:了解“=” 知道、初步认识 2.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确凿、规范、明了和全面。
详尽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博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严重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优良的数学教育,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新旧课程标准的不同点
一、四大结构的变化2001版的四大结构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版的四大结构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其中,前言由原来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两部分增加到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基本理念认识的变化2001版的基本理念为6点: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版的基本理念则合并为5点: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三、能力培养点的变化2001版更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2011版则强调与数学培养相结合,提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四点。
四、第二阶段(4-6年级)课程内容名称的变化2001版的课程内容名称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版的课程内容名称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新版数学课标变化情况解读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年版及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一、课标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一)课标修改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充分地肯定成绩,也看到问题实质所在;第二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第三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第四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二)课标修改的思路第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第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二、课标修改的主要方面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基本理念1、什么叫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什么叫数学教育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3、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什么是好的教学?第一条,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设计思路数学学习的四方面课程: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目标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修订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6、问题解决实验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修订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7、具体目标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1.增加了“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对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对照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对照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学习感悟2012年11月我参加了自贡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这次培训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展开。
此次培训由数学专家,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数学骨干教师为我们做新课标的解读培训。
两天的学习,带着思考与期待,在倾听中,或深入思考,或回顾梳理,或对比辨析,收获不少。
现将在培训学习中,就2011 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2001 年版课标进行对比学习,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2011 年版新课标》的出版发行,一定能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也能为我们今后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
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大不同: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2001 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 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
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旧版本比较研究以第三学段为例
2、新标准的不足之处
2、新标准的不足之处
虽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实际实施 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新标准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增加了 教师的备课难度和教学压力。此外,新标准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 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实施比较
第三部分:实施比较
在实施过程中,新旧版本数学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 题。例如,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教学方法和思 路,对于学校而言可能需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而旧版数学课程标准 虽然相对成熟,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3、教学建议变化
3、教学建议变化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方面也进行了调整。新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新标准还提出 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新标准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鼓励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 经历了相应的修订和完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分析新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 方面的异同,探讨其优缺点,以期为未来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背景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数学教育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旨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 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以取代2001年的旧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版与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异同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根据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形成了的《标准》(修改稿)。
标准(修改稿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
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
明确了《标准》应以《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
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
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同时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
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
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
4、对学生培养目标做了修改
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体内容做了适当的修改,表述方式更加合理
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
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一些论证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增强了三个学段内容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