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
上 还 没 有 真 正 在 小 学 阶段 “ 登堂入 室” 。为 此 , 时 值 次 的实践 活动 。它 的活 动形式 灵 活多样 , 可 以穿插 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0 1 1 年版 ) 》 实施 , 结合 自 课内, 也可 以课 内外结合 , 使之常态化地落实于教学 己的 教学 实 际 对 这一 内容 进行 解 读 ,作 为一 线 教 师 活动 之 中 。 教学时的参考。
容 。 的 实施 中 ) ,而 是 明 确 指 向 了新 课 标 “ 综 合 与 实
பைடு நூலகம்
感受到数学在 日常生活 中特有 的价值 。教师教学时 可 以适 时 设 计 关 于 “ 万 以 内的 数 ” 的实 践 活 动 , 让 学
生体验运用“ 万以内的数” 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的过
程, 获 得初 步 的数 学活 动经 验 。
2 O 个1 平方分米 的方纸片 ) ,学生对完 在第一学段 中 ,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 让学生充分 的小正方形 , 课外实践 l 生 作业” 很感兴趣。 感受到数学在实 际生 活 中特有的价值及其作用 , 引 成这些“
识” 时, 学生 “ 能认 、 读、 写 万 以 内 的数 ” 后, 让 学 生走 进 生 活 就能 感受 到 “ 万 以 内 的数 ”在 生 活 中无 处不 在, 就能 感 受 到 “ 万 以 内 的数 ” 在 生活 中的作 用 , 进 而


1 . 经历观 察 、 操作 、 实 的应 用 意识 , 帮 助 学 生积 验、 调 查、 推 理 等 实 践 累基 本 活动 经验 。 实验稿 活动 ; 在 合 作 与 交流 的 2 . 期诩 讳 第2 条要求, 是为了 过程 中, 获得 良好 的 情 提高学生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1、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新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3、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

4、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数与代数的有关内容。

删减的主要内容:过时的失去学习价值的知识,一些繁杂的大数目计算,以及类型化的应用题。

5、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降低的内容有:较大数目得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

6、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有:数感与空间感、理解运算的意义、选择适当的运算的策略与工具、加强口算与估算、体会与理解的模式与关系、认识事物与图形的位置与变化、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与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重视计算器的使用。

7、削弱的内容有: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

8、新的数学课程有以下特点:片段化、过程化、现代化。

9、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10、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

三、满足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河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说课稿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说课稿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P77例4《解决问题》说课稿汉滨小学唐玲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77页例4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

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根据对新课标的理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数学信息,选择合理方法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几个几相加”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指导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等进行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本课中我确定的学习方法是自动手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五、说教学程序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问题解决”的目标指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为此,课中我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的几点建议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的几点建议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的几点建议新的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学模式的革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标签: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宗旨。

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宗旨呢?笔者浅谈几点之见:一、教师要把握数学的本质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所以,数学教学应以辩证法的思想观点指导学生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同时,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变换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由轴对称变换所得导到的图形从中体现出的“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出美丽的图案,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只有把握数学的本质,才能不断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讲清讲对现成的结论,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重教轻学,教师的精力倾注于如何把知识讲精彩,没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

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在互动中“学中做”,也要在互动中“做中学”。

教学中,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学”,新的教材中,几乎每节内容都有“探究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最后归纳出问题的答案,“做”与“学”是互动的,并且在多数章节的最后还安排了一两个“教学活动”,它是所学知识的再应用,是知识的升华,它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到底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准确把握标准变化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形成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广义教材是三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我学习了修订后的课标,觉得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

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要求,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将实验稿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是对10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

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直接提出能力培养,而且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

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关注,而且有了显著发展。

在继续关注归纳、猜测等思维形式的基础上,修订后的课标明确提出“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并举的具体要求。

在核心词上,增加了“几何直观”,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对“数感”、“空间观念”的内涵作了修正。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六、核心概念的变化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 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 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 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 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
七、目标的变化
活动经验: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 验,包括操作的经验,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 复合的经验。
□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
七、目标的变化
2 、“两能”变“四能” “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
□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
六、核心概念的变化 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 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六个核心概念) 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 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十 个核心概念)
□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
六、核心概念的变化
□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
小结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 经验 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 两种思维:归纳与演绎 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 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 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
□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
七、目标的变化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核心思想, 主要表现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其 本质涉及到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 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 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 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 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 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 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小学数学教材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教材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教材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教材新课标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强调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下,教材内容和教学
方法都有所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需求。

在内容上,新课标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性:确保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如数的认识、运算法则、几
何图形等。

2. 应用性:教材中加入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3. 探究性: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来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探究精
神和创新能力。

4. 综合性: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科学、技术、工程等,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5. 发展性:教材内容设计考虑到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逐步增加
难度,以适应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提倡:
1. 学生中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主
动参与和思考。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
问题。

3. 情境教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4.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5.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口试、项目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数量关系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数量关系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数量关系解读作者:郭桂琴薛大威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年第06期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开宗明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随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数量关系是机械呆板的代名词,已被新教学理念逐步矫正。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再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时,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往往一带而过,认为学生已了解生活情境,就自然而然地会列式解题,不需要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那么,“现在的数学教学还要不要进行数量关系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看待数量关系的作用?”“传统数量关系教学的优势如何在当前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对数量关系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反思与追问,以增加对新课标2011版的深度理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厘清数量关系的地位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先要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理解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才能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其次,数量关系的提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时,学生解决问题往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对具体的量与量之间展开分析。

这种分析是直观具体的,是借助具体形象思维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后,就能比较分析,进而抽象概括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这种由原先的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过渡到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果还是像低年级那样直观思考,将导致效率低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提炼了数量关系,就能撇开具体的形象直观的事物,运用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更是数学本质特质的体现。

再次,数量关系是运用代数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代数的思想方法就是指能够把未知量作为一个与已知量具有相同意义的数学符号,按照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进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第一部分,前言内容作了较大调整
在“前言”部分除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 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 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还 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
1.修改了 “数学”的定义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
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 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修订稿(标准P1):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8)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标 准P3)
7.重新修订了课程设计思路:
(1)学段划分保持不变;(标准P4)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2)关于课程目标的调整(标准P4)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 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 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 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 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
2.修改了数学观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
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
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修订稿(标准P1): 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实验稿: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 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 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 表达的问题。”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概况及解读一、《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和背景1.坚持改革不动摇,新课标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肯定和坚持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约15万字)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数学大纲〉,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从2001年开始进入实验区,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积极和明显的。

10年的课改实验,首先是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去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但只要求这一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

实验稿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从关心教师如何教到关心学生如何学,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评价来说,除了知识以外,还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关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发扬,也传达国家、教委对课改不动摇的决心。

2.充分吸纳了10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经验与教训但是,由于实验稿课标在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比如时间比较仓促等,内容上有些地方系统性不够,同时,对教育价值的表述也不够清晰。

一是目标不够清晰,可操作性不强。

比如:实验稿只提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很重要(但是我省普教室研究、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的一数学教研专题:问题解决,5月8-11日在福州举行第十七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我省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了)。

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很好,但仅有活动是不够的,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活动是否脱离了数学本质,活动如何突出数学特点?三维目标如何鉴定?如何操作?等系列问题摆在教师面前,二是对数学实质的表述不清楚,比如计算的本质是什么,符号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这样,在教师中就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是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得不透,数学意义不清楚。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学生学习方式
实验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1版: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
7.新的教学要求-------“双基”变“四基”
实验稿
2011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6.新的数学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 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直观(增加)、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增加)、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9、新的课程目标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 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个问题”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 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
成效: 1、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有较高的认同 感。 2、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 (2)教与学方式发生的变化; (3)评价方式的变化; (4)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变化。
修订课标的新特点
1.新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及案例解读资料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及案例解读资料
。 比,大大降低了要求。同时使这部分内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
学习的特点
24
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删除“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这个内 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也不很紧密,要求学 生了解意义不大,而把“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 “ 掌握等式 的基本性质” )放在第三学段作为进行演绎证明的基本事实之一。
22
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调整的内容包括:
估算的要求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 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和 理解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明确估 算的重点一是要有具体的情境,二是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实际需要选 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标准(2011年版)》的例6做了上述说明。
10
理念上的变化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
理念上的变化
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了解数量 关系是学习字母表示数的重点目的。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数量关系。也 为学习简易方程做准备。
。 增加“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强调学生在探索周长与直径比的 过程中认识圆周率
26
第三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之_4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之_4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之─“图形与几何”分析与研讨建阳市桥南小学:丁述萍小学“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是以建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为核心展开的,主要包括: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等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较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部分内容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各学段内容设置上稍有调整。

1、内容结构的调整:《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

《标准(2011年版)》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述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2、主要内容的修改:第一学段(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4)删除图形测量中“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和在图形的位置中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等内容。

将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认识移到第二学段,并降低了要求。

第二学段(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了“知道扇形”,“知道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和“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接下来我将结合“几何与图形”的四部分内容提几点教学建议与大家一起交流与探讨。

话题一、图形的认识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对图形认识的要求,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构的特点,对于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整个“图形的认识”这部分,我们的教学中哪些问题是薄弱环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呢?1、是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确凿、规范、明了和全面。

详尽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博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严重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优良的数学教育,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这次全员培训中,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让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能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我认真比较了新课程标准和以前教学大纲,发现了新课标对以前课程标准的修改,新的课程标准更适合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一、基本理念: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课标解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

三、新课标更健全了新的评价机制。

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学生要把在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
“经验”。

既可以是活动当时的经验,也可以是延时反思
的经验;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
可以是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既可以是从一
次活动中得到的经验,也可以是从多次活动中
互相比较得到的经验。
33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 和思考的活动经验。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
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
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
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
方法。不仅要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更要强调
“发现与提出问题”。
5、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两能) 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
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的 某些联系,或者某些矛盾,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
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 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 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
16
总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 感态度。现在课标把“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 决”,内涵有所扩大,包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大变化 。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 即由原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
21 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图形的性

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作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内 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搜集 与整理;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第三学段分为“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_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_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_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小学数学新课标作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入研读小学数学新课标后,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少数优等生,而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

其次,新课标突出了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过数学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家庭水电费、规划购物预算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提出了“四基”和“四能”。

“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还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本质,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律。

“四能”则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还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通过数学教学软件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和规律,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学习感悟2012年11月我参加了自贡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这次培训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展开。

此次培训由数学专家,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数学骨干教师为我们做新课标的解读培训。

两天的学习,带着思考与期待,在倾听中,或深入思考,或回顾梳理,或对比辨析,收获不少。

现将在培训学习中,就2011 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2001 年版课标进行对比学习,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2011 年版新课标》的出版发行,一定能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也能为我们今后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

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大不同: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2001 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 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

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变化及教学建议“数与代数”内容变化及教学建议《新标准》关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结构没有变化,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数的认识”内容变化及教学1、内容变化情况。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内容有所增加。

第一学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二是要求适当调整,并使用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使得要求更加明确。

例如,第一学段将“认识符号<,=,>的含义”调整为“理解符号<,=,>的含义”;将“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调整为“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三是要求表述进一步准确、完整。

例如,在第一学段中,将“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修改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2、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要理清每部分内容编排的线索,把握内容的梯度。

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认数的本质。

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数和量都离不开单位。

自然数是“十进位值制”的,不同计数单位与其个数的累加就构成了全部的自然数,(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数。

教学数的认识,要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当作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3)借助直观手段教学认数知识。

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实物、小棒、小方块等学具,认识计数单位,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4)设计活动,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学生对数概念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教师对数学活动的科学设计。

以分数初步认识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时候产生的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动手操作(折纸、涂色)应当成为这部分内容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这种操作活动应置于数学心理学理论的视角下。

二、“数的运算”内容变化及教学1、内容变化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一是把原来第二学段“能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调到第一学段,并连同百以内的加减法改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二是内容有所增加。

第一学段增加“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二学段增加两条,即“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是表述有所变动。

在第一学段中,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修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

重视过程的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2)尊重规律,有效训练。

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要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例如,传统的“夺红旗”“开火车”等比赛活动,以趣激练,学生愿意积极投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把算式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可以呈现一些典型错例,要求学生纠错、改错,通过信息不断刺激,能让学生养成计算细心的习惯;在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启发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正确计算的重要,增强计算的责任感;依据“评价建议”中对基本运算技能的指标要求,经常安排计算测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计算状况,看到进步、增强信心,等等。

(3)加强估算教学估算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估算教学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估算教学的阶段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

估算的方法既是具体的,又是灵活的,要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是有效开展估算教学。

经常安排应用估算探索笔算法则、验算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重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就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等方面把握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再认与反思,形成对方法的本质特点、价值及使用要领的主观认识;要给学生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和监控策略的使用中,实现由程序性知识向元认知阶段转化。

“图形与几何”内容变化及教学思考新标准把“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以进一步完善几何课程内容体系。

一、具体内容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结构上没有变化,只是把实验稿中“图形与变换”改为“图形的运动”。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调整的幅度也比较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删减的内容。

第一学段,由于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以直观认识为主,图形学习经验并不丰富,基本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形成。

因此,新标准适当删减了一些学生在这个阶段理解或操作有困难的学习内容。

主要包括:删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教学,第一学段只要求“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删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删去“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删去“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删去“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并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移到第三学段,作为“基本事实”进行教学。

2、降低要求的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八个方向,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有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而学生对现实空间良好的方位感的形成,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因此,新标准适当降低了这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求,把根据“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改为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四个方向”,并且只要求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

3、增加的内容。

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但没有安排认识扇形的学习内容。

新标准在第二学段增加“知道扇形”的要求,使课程内容更加完整,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圆的认识,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理解。

4、进一步规范课程目标的表述。

新标准对实验稿中表述不够准确、清楚的目标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以使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准确、规范、完整。

三、对教学的几点思考1、关于空间观念的教学。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是多样的,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想象与推理等都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关系,建立几何概念,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由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对具体实物、几何模型、几何图形等材料的观察,通过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画一画等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及性质之间关系的充分感知,完成对具体对象的抽象,形成相应的空间表象,获得对几何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2、关于几何直观的教学。

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用图形直观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逐步养成借助图形直观展开数学思考的习惯。

(1)借助图形表征数学对象。

(2)借助图形描述问题。

教给学生用直观图示描述问题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前提。

(3)借助图形分析问题。

注意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比较、分析和想象,展开直观推理,进而洞察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关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4)借助图形解决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几何直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利用几何直观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可以利用图形直观来描述的问题,不必急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借助图形直观提出猜想或猜测,并尽可能地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直接利用直观手段求解,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