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引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课程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运算、数学思维方法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技巧,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养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部分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简单的代数运算等。
学生需要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等基本概念,并能进行相关的运算。
2.2 几何几何部分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和计算。
2.3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部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2.4 综合与应用综合与应用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3.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评价方法课程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四、课程资源教师和学校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实践基地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标准解读与建议5.1 解读本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2 建议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最新高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新课标“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新的基本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 数学推理的思想 数学模型的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 要有“动”——手动、口动和脑动。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
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
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新的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二、普及性 三、发展性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核心理念)
❖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
❖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 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 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 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 ) ❖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2023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变化)
2023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变化) 2023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变化)1. 引言2023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秉承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本解读将为您详细阐述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及其意义。
2. 课程目标的变化2.1 知识与技能目标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部分,更加强调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法则的理解,以及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信探究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 课程内容的变化3.1 数的认识与运算新课程标准对数的认识与运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和运算,以及对负数的初步认识。
同时,对四则运算的要求进行了提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2 几何图形新课程标准在几何图形部分,增加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掌握简单几何体的特征和计算。
同时,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也进行了拓展,增加了对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3.3 统计与概率新课程标准将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了整合,要求学生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能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增加了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使学生了解随机现象及其规律。
3.4 实践与应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与应用,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教学方法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在中创新。
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21年制订)
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21年制订)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全部)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全国版)完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全国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表述数学语言的能力。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1. 数和运算- 一年级: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一年级: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 二年级:理解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乘除法。
二年级:理解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乘除法。
- 三年级:理解并掌握100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10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100以内乘除法的口算。
三年级:理解并掌握100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10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100以内乘除法的口算。
- 四年级:理解并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1000以内乘除法的口算。
四年级:理解并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1000以内乘除法的口算。
- 五年级:理解并掌握十万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十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万以内乘除法的口算。
五年级:理解并掌握十万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十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理解并掌握万以内乘除法的口算。
2. 几何和测量- 一年级: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和三维图形(如球体、立方体、圆柱等)。
一年级: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和三维图形(如球体、立方体、圆柱等)。
- 二年级:理解并掌握更复杂的平面图形(如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和三维图形(如锥体、棱柱等)。
二年级:理解并掌握更复杂的平面图形(如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和三维图形(如锥体、棱柱等)。
- 三年级: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分类,以及基本的测量概念(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旨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这份标准涵盖了小学数学的整个学科范围,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
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还为每年级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小学数学的宗旨和任务小学数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小学数学还要为中学数学和更高级别的数学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的任务包括:1、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通过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应用思维,通过数学学习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计算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数学思想、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文化意识和数学思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2、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循序渐进小学数学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科的本身特点,逐步深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等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5、综合性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应用多种手段,实现综合性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实际应用。
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21年制订)
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21年制订)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全部)第一部分前言数学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住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化归纳、构成方法和理论,并展开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就是与计算机的融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领域范围等方面获得了空前的开拓。
数学可以协助人们更好地探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挑选与推论,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更多了一种有效率、简便的手段。
数学做为一种广泛适用于的技术,有利于人们搜集、整理、叙述信息,创建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轻易为社会缔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动学生全面、持续、人与自然的发展。
它不仅必须考量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当遵从学生自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特别强调从学生尚无的生活经验启程,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化成数学模型并展开表述与应用领域的过程,进而并使学生赢得对数学认知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注重彰显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并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相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相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自学内容应就是现实的、存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必须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展开观测、实验、猜测、检验、推理小说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出应当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自学市场需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可修改全文
(4)如何认识万:10000与万的区别
(1)用字母表示数不讲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字母表示、得到代数式如何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符号意识)丢番图用字母表示未知傲:仍然是算术韦达用字母表示方程系数:代数的开始字母是数的更高层次的抽像:从理性具体上升到理性一般,普适阶段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字母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a+b=b+a。
主题二:数量关系
性质:2n是偶数,其中n表示正整数:关系:b=a+30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岁,如果小明岁时、爸爸b岁,就可以得到上面的表达式;规律:s=60t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如果t小时后行驶了s公里,就可以得到上面的表达式,
(2)用符号表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方向与原则
PART 01
(一)完善了培养目标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
(三)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
(四)强化了学业质量指导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六)细化了实施要求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PART 02
第三学段:主题活动1校园平面图:用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圈,标明重要场所主题活动2体育中的数学:搜集素材,体育赛事、比赛的规则运动员的表现等主题活动3营养午餐:调查营养需求,分析学校或家庭食谱构成,提出建议主题活动4水是生命之源:了解用水情况,中国水资源与人均水资源制定节水方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详细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详细解读一、前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阶段学生,是数学教师的教学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
二、课程理念1.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全面发展:注重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 注重应用: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循序渐进:课程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能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
四、课程内容1. 数与代数: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简单的代数、方程等。
2. 空间与图形:包括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几何直观、测量等。
3. 统计与概率: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
4.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日记、数学探究等。
五、实施建议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评价建议: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3. 教材建议:教材应遵循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4. 教学资源建议: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附录1. 术语解释:对课程标准中使用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
3. 参考文献:列出制定课程标准所参考的文献资料。
(完整版)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21年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2021年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1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