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那些真正含义
西游记的真实寓意讲解

西游记的真实寓意讲解
大家好啊!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下西游记的真实寓意,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著名的经典!
首先,我们要知道西游记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带有深刻寓意的文学作品。
其真实寓意是表达了人类在自我探索和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在这个故事中,唐僧是那个寻道者,他代表了每个人的内心追求和向往。
孙悟空则是我们心中的猴子,既调皮又聪明,是唐僧团队的灵魂和核心。
而猪八戒和沙僧则分别代表人类的欲望和灵性,是唐僧修行的阻碍和挑战。
故事的主题是通向真理的艰难之路,唐僧和他的同伴们在这个旅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困难,但他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向前走,最终找到了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真理。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勇气,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除此之外,西游记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例如,孙悟空在旅途中的成长过程,教给我们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尊重传统和权威。
唐僧则是一个慈善、宽容、谦虚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楷模,他的形象是我们在道德上的榜样。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读物,更是一部通向人类精神境界的指引。
希望大家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西游记》里蕴含的大哲理

前言: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有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
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
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
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
《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
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
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
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
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
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
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
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
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
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
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解读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

解读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孙悟空等人保护唐僧取经为主线,穿插了许多佛教故事和典故。
本文将解读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揭示其深层含义和文化影响。
一、孙悟空出世在西游记开篇,讲述了孙悟空的出生故事。
他是石猴转世,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的神灵。
这一情节暗示了佛教中的轮回转世观念。
根据佛教教义,众生经历生死轮回,在此过程中修行修德,以求解脱生死束缚。
孙悟空的转世背后体现了人生的转轮循环,以及通过修行实现觉悟和解脱的佛教理念。
二、孙悟空修行孙悟空为了自我修行,奔赴西天取经,原因是他得知取经可以超度众生,使其脱离苦海。
这体现了佛教中的“大悲愿力”的思想,即帮助他人解脱苦难,使众生安乐。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旅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最终证悟佛法,获得了大悟。
三、三藏法师的遭遇在西游记中,法师三藏是取经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代表了人类负有的善心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取经路上,三藏多次遭到妖魔的迷惑和攻击。
这象征着修行道路上的诱惑和艰辛。
通过三藏坚持正道、修身养性,最终能够获得解脱和智慧的启迪。
四、观音救度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常出现在孙悟空等人的故事中。
观音菩萨代表了慈悲与智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守护者。
她常常出现在孙悟空等人遇到困境时,施以援手。
这象征着佛教中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以及菩萨的救度众生的功德。
五、佛教故事的道德启示除了以上几个具体的佛教故事,西游记中贯穿着许多道德启示。
例如,孙悟空的顽劣和成长,教导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提升自己。
三藏法师的坚持和修行,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保持善念和正道。
六、西游记的文化影响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它不仅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义,更融入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例如,西游记中强调了慈悲、智慧和修行的重要性,深化了中国人对于这些美德的理解。
西游记的故事也影响了中国文学、戏曲和艺术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起挖掘西游记的深层含义

一起挖掘西游记的深层含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作为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段娓娓道来的冒险故事,更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挖掘西游记的深层含义,探索其引人入胜之处。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故事主线,描述了他们在途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险和考验。
从表面上看,故事充满了惊险和趣味,但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寓意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西游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孙悟空是一个典型的形象。
他具有明显的天性和强烈的自卑,但同时也展现出无限的智慧和慈悲心。
他曾充满傲慢和自大,却通过取经之旅获得了修炼和成长。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使得角色更加真实可信,引发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反思。
其次,西游记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和诱惑。
师徒四人在旅途中遭遇了许多神魔妖怪和各种迷人的景色,这些都是人性诱惑的象征。
唐僧作为一个有高尚信仰的人物,经常受到外界的诱惑,但他始终信仰坚定,能够抵挡住种种引诱。
这凸显了内心的力量,以及纯净信仰对于战胜欲望的重要性。
西游记还传递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通过师徒四人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友爱、忍耐、勇气等等价值在他们身上的展现。
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用真诚和友爱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这展示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正义和善良的崇尚。
此外,西游记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他们的旅途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类行为的挑战。
通过这种对比,小说暗示着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法则,并反思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责任。
最后,西游记还借用了大量的佛教思想和道家哲学。
小说展现了佛家对于肉欲和骄傲的抵制,以及道家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理念。
这些思想的渗透,使得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神话故事,更成为了一部智慧的百科全书。
总之,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其深层含义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它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恶习和善良之间的斗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西游记》里的暗喻和指代

《西游记》里的暗喻和指代《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但又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小说。
看了原著,再看了对它的一本又一本的评析专著,才知道,吴承恩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写了一部非常吸引人的神话小说,而是能“草蛇纸线”,把那么深奥的佛学哲理与纷杂的神仙佛道世界,巧妙地隐匿在这部小说的字面之下。
诸多的隐喻和指代,都暗合着佛道的经义,巧妙地贯穿始终,向人们讲述了另一个“心经”的故事。
在那样一个充满“正统”观念的年代,在那样佛道至尊的前提下,他的许多逆俗观念,的确应该隐晦一些。
这就给人们真正读懂《西游记》带来了诸多障碍。
尤其是在大多数读者不懂得佛法的情况下,要读懂《西游记》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无论电视连续剧还是电影(包括动画片),乃至戏曲等等艺术形式,大多演绎的都是神话里的《西游记》,大多只注意了其文学性,而并非是吴承恩在字面之下,叙说着佛道哲理、人间幻象的《西游记》。
近期,作为消遣读物,读了刘荫柏的《西游洞天》,李建坡的《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英熊北游的《天庭内幕——揭秘<西游记>中不为人知的惊天黑幕,且看神仙世界如何博弈潜规则》,以及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
对这些当今作家们对于《西游记》的深刻探究,独到见解,让人不仅颔首称赞,甚至拍案叫绝,当然,也有的感觉是牵强附会、揣摩杜撰。
但是,里面形成共识的,那就是:《西游记》根本就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而是一个含义深刻、纷繁复杂的佛道世界、人间幻象;它也不仅仅是让人消遣愉悦,更是劝人认识佛禅,修炼内心。
这里面几乎每一篇故事都是有所指的。
由于这里面的暗线太细、太繁复,因而不是几篇文字就能说清楚的,但我们仅仅从故事里一些能与佛道经义最相吻合的暗喻和指代来看,就可以“窥斑知豹”,探明这部小说的真正用意了。
1、“取经”:“经”者,“径”也。
“径”者,“路”也。
顾名思义,就是路途、门径、方法,就是通向佛土的修行方式。
在《西游记》的结尾里,佛祖所给的经书先是白纸无字的(“无字真经”之喻),后换的有字经书,也是残缺的(因落水而残缺),唐僧师徒始终也都没有读(可见,那经书是唐王所要的,而非成佛之人需要的);书中借悟空的嘴反复说:见性至诚,即是灵山(佛土。
西游记的内涵

《西游记》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
个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
《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
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
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
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
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
西游记的深刻寓意

西游记的深刻寓意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这部神话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寓意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四位主角师徒的奇幻故事,西游记传递着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使我们深思生活的真谛。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西游记的深刻寓意。
首先,西游记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抗邪恶力量的决心。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代表着机智、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孙悟空在面对各种困境和恶势力时,始终保持着正义感和对抗邪恶的决心。
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告诉读者,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最终必能战胜邪恶。
其次,西游记传达了“修行”的重要性和追求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唐僧师徒四人的西行取经之旅,实质上是一种内心的修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他们通过修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过去的行为,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升华。
这种修行的理念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不断地修正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此外,西游记也传递了对友谊和团结的重视。
在西方的旅途中,师徒四人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困境和考验,但通过彼此的互助和团结,他们成功地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团结一致地迎接了挑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最后,西游记还融入了对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那些腐败、欺骗和邪恶行为的批判。
譬如,猪八戒代表着贪婪和愚蠢,沉迷于享乐而忘却了自己的使命;白骨精则代表着邪恶和欺骗,她利用美貌迷惑了别人。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西游记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虚伪、邪恶和自私的行为,要秉持诚实、善良和高尚的品德。
总之,西游记以其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无论是孙悟空代表的正义勇敢,还是唐僧师徒四人修行的心路历程,亦或是友谊和团结的力量,它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寓言。
《西游记》中关于“心”和“五行”的隐喻

《西游记》中关于“心”和“五行”的隐喻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毋庸置疑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拥有崇高地位。
然而就四大名著内部而言,怎样排定《西游记》的地位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即便如此,主流观点对《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的定位依然有迹可循——那就是排名比较靠后。
《红楼梦》被称作“清朝的百科全书”,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的最高峰。
另外,四大中的其他三部都属累积型作品,只有《红楼梦》是纯粹的原创型作品,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三国演义》在清初被金圣叹列为十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信史为依托,以王朝更替的大时代为写作对象,这种宏大的视角在古今中外文学史都不常见。
而《水浒传》毕竟是现实主义题材,似乎天然格调就高于神话题材的《西游记》。
因此,主流观点似乎倾向于轻看《西游记》的地位,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应该排在四大之末,更有甚者认为它应该被踢出四大名著之列。
而在我看来,《西游记》无疑是最容易被人们低估的一部名著,《西游记》阅读和解读至少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就是把《西游记》当成一部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看。
那么读《西游记》的效果和看电视剧差不多,特别是最忠于原著的张纪中版《西游记》。
第二层,读出《西游记》的一些曲笔、对当时社会和官场讽刺和抨击,比如天庭的官僚,昏庸和无能,西方净土的不净等等。
第三层,也是隐藏最深、最玄妙的《西游记》中的隐喻和暗线。
今天我们就管窥蠡测,看一看《西游记》中的隐喻。
一、关于“心”的隐喻首先要解釋一下,这里的“心”,指的不是心脏——那个不断跳动的肉团。
这里的“心”指的是心理、心思、心灵、内心、心绪、心思、思想等。
如果勉强拿现代科学的名词去解释,基本等同于“意识”。
其实我国古代佛道两家经典中所说的心基本都是这个含义。
心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甚至没有之一。
佛教经典中,关于心典故的比比皆是。
比如禅宗公案,二祖见初祖时,达摩所说的那句“将心来,与汝安”;《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曰:云何降伏其心;吕祖《百字明》的“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西游记》被认为埋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暗藏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法门。
西游记里的哲学隐喻

西游记里的哲学隐喻《西游记》中的哲学隐喻丰富而深刻,涵盖了人性、修行、道教思想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哲学隐喻:1.心性哲学:孙悟空的经历象征着心性的修炼。
《西游记》强调修行必须解决心性问题。
孙悟空刚从五行山下被放出来时,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六个毛贼,这六个毛贼的名字分别代表了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孙悟空打死他们后被唐僧批评,因为心将他们全部打死,心也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控制自己的六根,不被六尘所困,是修行的重要一环。
2.佛法修行:佛家将人的意识归纳为六根,对应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接触六尘后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它们总称“十八界”,是成佛的道路,也是成佛最难破的阻力。
《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的六个賊,离“十八界”全破还远,但也颇不容易了。
“眼听喜”,即只愿看好的,看不到其他;耳听怒,即听不进去不合意的话;鼻嗅爱,只闻爱闻的;舌尝思,只尝爱吃的;身本忧,即苦于身体的生老病死;意见欲,即精神被生理欲望捆绑。
孙悟空打死他们被唐僧批评,因为他们本就是人心的一部分,打死了,心也死了。
修行者要学会克制他们,又与他们相处。
因为六根是成佛的阻力,也是成佛的道路。
3.人性的欲望:白骨精象征人皮面具,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使人迷失自己的内心。
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难以逃脱。
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钱财把心困住。
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
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
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这些形象都反映了人性的欲望和困扰。
4.人生道路的抉择: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困境。
他必须平衡自己的欲望、保护他的队友、以及尊重他的师傅唐僧的意愿。
这些选择反映了人生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问题。
《西游记》中的寓意与思考

《西游记》中的寓意与思考《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寓意的作品。
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寓意与思考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修行与成长在《西游记》中,主要角色都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艰难的修行过程。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唐僧,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之路。
通过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他们逐渐变得勇敢、聪明、慈悲和正直。
这种修行的过程让我们明白,只有经历了各种磨砺和挑战,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变得更加完善。
二、信仰与坚持在《西游记》中,唐僧代表着人们对佛教信仰和追求的向往。
虽然他面对了无数的困难和诱惑,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在途中偏离正道。
这种坚持不仅体现了唐僧的高尚品质,也给了读者无尽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有坚守初心,不忘信仰,我们才能跨越种种障碍,达到心中的目标。
三、友情与团结《西游记》中的四位主要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友情和团结。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共同完成取经任务。
这种友情和团结不仅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默契,也传递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内涵:只有相互帮助,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目标。
四、人性的矛盾与纠结在《西游记》中,不仅有善良、勇敢的主人公,也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
这些妖魔鬼怪也有着自己的矛盾和纠结。
如孙悟空作为一个妖猴,既有神性又有妖性,他在修行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各种矛盾和挣扎。
这种人性的矛盾与纠结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人性本身就是复杂而矛盾的,我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善良和美好。
五、追求与人生意义《西游记》中的主要情节发生在唐僧师徒四人带着取经的旅程中。
这种追求通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取到了回报,他们成功地取回了佛经,修正了自身的缺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更在于通过努力和奋斗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浅论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浅论《西游记》的思想内涵(2014-05-11 15:39:36)转载▼分类:文学评论标签:西游记心学文化摘要:《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唐僧师徒四人求取大乘佛法真经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师徒四人的见闻经历。
在取经过程中取经团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八十一难”师徒四人各有动摇,孙悟空在行动上两次离开取经团队、猪八戒在思想上屡次想要分东西散伙回高老庄。
但最后师徒四人还是同心协力、完成了求取真经的大业。
本文试图说明西天取经是取经团队人员自身“心性修止”的过程,分析师徒四人克服取经艰难险阻中“心魔”的过程和意义作用。
本文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法、归纳总结法、文本细读法对《西游记》中的心学内涵的思想意义、《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在取经途中的态度演变和思想脉络、《西游记》中取经劫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进一步揭示出西游记西天取经描写的的思想意义和内涵。
关键词:西游记思想意义取经《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内容的奇幻怪诞对民间读者有着广泛的吸引力。
它其中所包含的神魔色彩和心学思想,为后世评论者所津津乐道:历来的评论家作过种种探讨,大致从认为“幻中有理”,到强调“幻中有趣”、“幻中有实”,有一个曲折的历程。
……但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应该说还是在于“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
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
【注1】而作为取经途中的种种遭遇,比如“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女儿国招驸马、真假美猴王等等劫难都无一不是考验师徒四人对于信仰和理念坚持的重要关口。
我们可以断定:每一个劫难都是如来佛祖考验师徒四人对于取得佛法的意念是否坚定的安排。
在小说的尾声,观音大士对如来佛祖说: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
”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
”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
西游记中各种哲学隐喻

西游记中各种哲学隐喻《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神话传奇,更是一部充满着深刻哲学内涵的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吴承恩巧妙地融入了各种哲学隐喻,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层意义。
首先,孙悟空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他象征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孙悟空本是石猴,后经修炼成为了大圣,代表了人类的潜能和成长。
他在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体现了人生的奋斗与成长之路。
孙悟空的个性叛逆、桀骜不驯,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叛逆和追求自由的欲望。
其次,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包含了许多哲学意味。
唐僧代表了人的本性和正义之心,他的修行过程是人类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猪八戒和沙和尚则分别代表了人的贪欲和愚痴,他们的种种错误行为和经历,揭示了人类的种种缺陷和困境。
而孙悟空的陪伴和帮助,也暗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另外,三藏经的取经过程也是一种启蒙之旅,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信仰。
三藏经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文,更是一种智慧和道德的指引。
师徒四人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难后,最终取得了真经,体现了人类的信仰和执着的力量。
这也寓意着人类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坚持信仰和追求真理,才能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此外,《西游记》中的妖精、妖怪和魔王,也代表了人类内心的恶念和邪恶的势力。
这些妖魔在小说中扮演了种种角色,阻碍了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体现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矛盾。
只有通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化解这些妖魔的邪恶,体现了人类的勇气和正义的力量。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各种哲学隐喻,不仅仅是一部神话传奇,更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哲学著作。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反映了人类的成长和奋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信仰。
西游记的经典之处,正是在于它的深刻哲学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寓意解读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寓意解读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广为流传的小说之一。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并传递了许多寓意。
通过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寓意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佛祖如来:智慧与正义的象征佛祖如来是《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被描绘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拥有无比的智慧和正义感。
如来是众神之父,他通晓一切,能够预知未来,掌握众生的命运。
如来的形象象征着智慧和正义,他通过教化和引导唐僧一行人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取得真经。
如来的存在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智慧和正义,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孙悟空:力量与不羁的象征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也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他被描绘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石猴,能够变化千万种形态,拥有神通广大。
孙悟空的形象象征着力量和不羁的个性。
他不畏强权,反抗压迫,勇往直前,敢于挑战各种困难和敌人。
尽管他有时情绪化和任性,但他的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自由和改变。
猪八戒:贪婪与愚笨的象征猪八戒是一个有趣的角色,他的形象揭示了贪婪和愚笨的一面。
他被描绘为一个贪吃懒做的猪头,喜欢享受安逸的生活。
猪八戒经常被恶魔诱惑,受到各种诱惑,不能自拔。
然而,在他的愚昧和懒惰背后,猪八戒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对唐僧保持忠诚和奉献精神,最终在旅途中得到了教训,变得更加谦虚和成熟。
沙僧:安静与执着的象征沙僧是《西游记》中的另一个角色,他被描绘为一个安静和执着的和尚。
沙僧不善言辞,性格沉稳,但内心充满了对佛法的执着和对旅程的坚定信念。
他在唐僧一行人中扮演着一个平衡和稳定的角色,提醒大家始终保持冷静和专注。
通过沙僧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智和稳重的人物对于团队成功的重要性。
唐僧:正直与坚毅的象征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他被描绘为一个具有正直和坚毅品质的人物。
作为一个真诚和善良的人,唐僧一直坚持追求真经的使命,包容并宽恕同伴们的错误。
三打白骨精的深层意义

三打白骨精的深层意义三打白骨精,又称《西游记》中的第六十六回,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三次替唐僧打败了白骨精,故事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然而,除了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以外,它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含义。
接下来,本文将要探讨三打白骨精的深层意义。
首先,三打白骨精也是一部关于修养和人性的书。
孙悟空在三次战胜白骨精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一些劣根性。
在第一次遭遇白骨精时,孙悟空直接将其打败。
然而,当他试图再次打败白骨精时,他发现自己无法动弹。
即使他非常努力地尝试,也无法打败白骨精。
孙悟空的失利引发了他对自己的反思。
他认为自己太过自以为是,而导致自己无法进入修行的境界。
在第二次战斗中,孙悟空没有直接与白骨精交手,而是选择了聚光炮这种比较神秘的技能来进行攻击。
这也表明了孙悟空在改变自己的劣根性,从而成为一位更加成熟的修行者。
其次,三打白骨精还是一部反映爱情的书。
在故事中,白骨精曾经化身成一个美丽的女子欺骗了唐僧。
虽然白骨精的欺骗手段是不道德的,但她出于对人类的好感而爱上了唐僧。
即使在多次被打败之后,她依然在情感上与唐僧保持联系。
这也展现出了白骨精与孙悟空等人之间的人性分别。
故事也通过白骨精与唐僧之间的爱情描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些人可能会采取欺骗的方式进行表达,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感情。
另一方面,唐僧的“寺庙”是一个很朴素的地方,但他却可以被白骨精的美貌所打动。
这暗示了爱情可以跨越地域和阶层之间的障碍。
最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
从孙悟空、唐僧以及白骨精之间的战斗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中充满了暴力和恶意,并且要对此加以斗争。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证明了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机会去成为美德人。
不管这个人曾经犯过怎样的错误,他或她都能够通过改变自己来成为美德人。
综上所述,三打白骨精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故事。
它承载着修行、人性、爱情以及社会现实与愿景等多个方面的课题,让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西游记中的寓意与象征知识点总结大全

西游记中的寓意与象征知识点总结大全《西游记》中的寓意与象征知识点总结大全《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唐朝和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各个角色和情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下面将为您总结《西游记》中的一些寓意和象征知识点。
1. 孙悟空的寓意与象征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具有独特的寓意与象征。
首先,孙悟空是一个石猴,猴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机智、聪明和顽皮。
孙悟空的机智与聪明帮助他度过了许多困难,而他的顽皮则让他成为了一个淘气可爱的形象。
同时,孙悟空也象征着个体的力量与勇气。
他拥有超凡的神通和强大的武力,可以化身为任何形状,战胜各种妖魔鬼怪。
这种力量与勇气寓意着追求突破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2. 唐僧的寓意与象征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和尚。
和尚在佛教中象征着智慧和慈悲。
唐僧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智慧的指引,带领着孙悟空等弟子完成了取经之路。
此外,唐僧的形象还寓意着人性的纯洁和善良。
他坚守着佛教的戒律,对待妖魔鬼怪始终保持着慈悲之心,从不伤害他人。
唐僧的行为告诉我们,纯洁和善良的品质是成功的基石。
3. 猪八戒的寓意与象征猪八戒是僧人的徒弟之一,他象征着贪欲和懒惰。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常常因为贪吃和懒散而惹麻烦。
然而,随着取经之路的进行,猪八戒也逐渐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体现了个人成长和进步。
猪八戒的形象是对人性中负面品质的揭示,也是对人们警示的寓意。
通过猪八戒的故事,我们明白了贪欲和懒惰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远离这些诱惑。
4. 沙僧的寓意与象征沙僧是唐僧徒弟中的另一位,他是一个忠诚和勤劳的角色。
沙僧的忠诚表现在他对师父的绝对服从和对取经一路的坚持。
他默默地为师父和师兄弟们服务,保护着他们免受妖魔鬼怪的危害。
在忠诚和勤劳背后,沙僧还寓意着默默付出和奉献的精神。
西游记中的主题与寓意

西游记中的主题与寓意《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作品通过讲述孙悟空等人物的西天取经之旅,深入探讨了一系列主题和寓意,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西游记》中的主题与寓意。
一、人性的探索与碰撞《西游记》中通过展现主要人物的各种行为和冲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悟空的形象。
他一方面具有智慧和善良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顽皮、桀骜不驯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矛盾性在孙悟空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孙悟空的成长,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从淘气顽皮到成熟正直的转变,也能够深刻地反思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另外,唐僧作为一个善良且充满慈悲心的人,也在面对困境时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心挣扎和磨难。
他的形象表达了人性的善良、坚韧和慈悲,引发读者对于善恶价值观的思考。
二、信仰与正义的追求《西游记》通过西天取经的旅途,深入探索了信仰与正义的主题。
唐僧作为一个佛教徒,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了取得真经不畏艰险。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也都为了众生福祉而抛弃个人的私欲,成为行走江湖的侠义英雄。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正义的力量。
另一方面,《西游记》也通过描绘妖魔鬼怪的形象,揭示了邪恶的存在和对正义的挑战。
妖魔鬼怪中有些具备智慧和力量,但他们却用来为非作歹,妄图破坏正义的追求。
通过这样的对比,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并思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认识和追求正义。
三、修行与成长的道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们都在修行与成长的道路上历经了重重艰难和磨难。
从孙悟空的初生形态到最后的正果,他经历了多次的人生困扰和心魔纠缠,最终获得了智慧和成熟。
唐僧和其他三位徒弟也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修行,面对种种危险和诱惑,从而变得更加坚定和成熟。
通过这些角色的经历,《西游记》传达给读者的一个重要寓意就是成长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而修行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
但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才能最终达到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西游记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情节

西游记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情节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这部小说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西游记》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情节,并且探讨这些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1. 唐僧师徒取经之路上的困境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之路上经历了一系列艰辛和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是对他们个人修行的考验,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唐僧师徒在路上遭遇到了妖魔鬼怪的袭击,这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中各种邪恶势力的讽刺。
另外,在他们与妖精纠缠不清时,佛祖却没有出手相助,这暗示着佛教体制内部存在着利益斗争和门派之争。
2. 猴王孙悟空的讽刺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有讽刺意义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狡诈、傲慢、好斗的猴子,但又有着善良和正义感。
他在取经路上不断挑战各种权威和规矩,这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体制和封建礼教的讽刺。
孙悟空以他的机智和力量打败了无数妖魔鬼怪,但却始终无法逃脱佛祖的掌控,这暗示着个人努力与命运的矛盾。
3. 猪八戒的滑稽形象与贪欲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另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角色。
他是一个贪吃、好色、愚笨而又滑稽可爱的人物。
猪八戒代表了人性中贪欲的一面,他总是追求享乐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然而,在取经路上,他不断遭受苦难和惩罚,这可以看作是对贪欲带来的后果进行了讽刺。
4. 唐僧的软弱与妥协唐僧是《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慈祥、仁爱而又软弱的人。
在取经路上,他经常被妖魔鬼怪欺负和威胁,但他却往往选择妥协和忍耐。
这暗示着唐僧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软弱和妥协现象。
5. 取经成功后的现实困境当唐僧师徒最终取得真经归来后,他们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种种纷争和问题。
这可以看作是对人们追求功利和权力的讽刺。
《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后仍然陷入现实困境的情节,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利主义和权力欲望的批判。
悟空、悟能、悟净的含义

悟空、悟能、悟净的含义以下是⾼僧对《西游记》的解读: 皈依是⼊佛道之门,但不是敲门砖,⼊了门就可以丢弃。
皈依法是佛法的根本贯穿着觉悟成佛的全过程。
⼤家读过《西游记》,这⼀点在《西游记》上说得很清楚。
《西游记》以⽞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喻,描述了皈依修⾏悟道成佛的全过程。
⼤家可以想⼀想,观世⾳为唐僧选的⼀个徒弟的名字上,都加着⼀个“悟”字,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是⼼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
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
皈依佛就要“悟”空,进⾏“空”的实践,但是⼈的思想被各种⽆名烦恼所占据,像猴⼦⼀样⼀刻也不能安静。
它头上的紧箍咒,也叫“定⼼真⾔”,唐僧念了⼀路,⼀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
孙悟空的“⼤圣”本领,则是⼈的智慧本⼼的象征。
皈依法就要持戒。
“悟能”的另外⼀个名字叫“⼋戒”。
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
守戒即是悟能。
⼩说把“悟能”设计成猪,代表⼈的愚味⽆知和贪欲。
悟净是僧⼈的形象,净是悟空、悟能的结果。
佛说:“随其⼼净,即佛⼟净。
” 作为师⽗的三藏法师,是本具佛性的⾁眼凡胎的众⽣代表。
他有慈悲⼼,但是却识别不了妖魔。
三个徒弟都可以腾云驾雾,唯独他不能。
通往西天和遥远路程,他要⼀步⼀步地⾛下去他必须在九九⼋⼗⼀难的各种困境和魔障的⽣死博⽃中悟空、悟能、悟净,最后修成正果。
这⼀点象征意义⾮常重要。
九九⼋⼗⼀难中的妖魔⿁怪不是别⼈,正是⾃⼰,是⾃⼰的⼼。
那些妖魔⿁怪不约⽽同地要吃唐僧⾁,是⽐喻贪欲妄念对⾃⼰⾝⼼的损害。
⼼⽣,种种魔⽣,⼼灭,种种魔灭。
⼀个⼈的最⼤的敌⼈其实是⾃⼰。
唐代把解释佛经的⽂字和图画叫做“经变”,《西游记》是⼀部天才的、⼗分严肃的“经变”巨著。
三个徒弟跟随三藏法师⼀起到达西天,是对三皈依的正确演绎。
在科学上⾯,别⼈的研究成果⾃⼰拿来⽤就是了。
别⼈达到的⾼峰完全可以作为⾃⼰的起点。
西游记佛教思想

西游记佛教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这部小说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还融入了佛教思想的诸多元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意义。
一、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佛教思想强调普度众生,使他们远离痛苦和烦恼。
而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行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佛陀的慈悲心。
他们从长安出发,历尽艰辛,四海方圆,用心地去救度众生。
在他们的旅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怀着慈悲的心,与恶魔和妖精搏斗,为众生消除了障碍。
这种慈悲心的体现,使得西游记成为了一个寓教于乐的伟大作品。
二、追求解脱的修行之道佛教强调人们的修行之道,通过超越一切的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修行之旅,体现了佛陀的智慧和修行之道。
他们面对重重的考验和诱惑,却能坚守初心,时刻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
尤其是悟空的修行过程,他经历了不断的磨砺和历练,最终达到了解脱的境界。
西游记通过这一描写,向人们传达了修行之路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业力与因果报应的观念佛教信仰奉行因果律,认为个人的行为会得到相应的果报。
在西游记中,故事情节通常环绕着业力和因果报应展开。
例如,沙僧的业力造成了他被马六入拘禁的命运;悟空的背叛让他段红冠下凡重新修行;白骨精因妖人身份的原因,最终误导了她。
这些情节不仅强调了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也呼吁人们要明辨是非,遵守法则,以免为自己带来不幸。
四、诸行无常的生死观念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诸行无常,强调世间万物皆为无常和虚妄。
在西游记中,有关生死与轮回的描写很多。
比如,猪八戒前世的崔宁,因为贪图享受而被贬为猪八戒;悟空和唐僧为了取得真经,不惜涉险奔赴西天。
这些故事情节反映了生死观念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和警示。
通过这种叙述手法,西游记使得人们对于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以慈悲心化解仇恨与痛苦佛教强调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将悲剧转化为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里那些真正含义原以为吴承恩尊佛贬道,实际隐晦的相反。
1.主人公孙悟空真正的师傅,菩提祖师。
2.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后醉酒,走错路来到离恨天兜率宫,走入炼丹房,正好房里无一人,才有幸吃了老君5个金丹。
导致后来天庭弄不死他。
3.老君练就了孙悟空的眼疾火眼金睛,在收服悟空时是观音要出手了,老君怕猴子被观音伤了才用金刚琢抢先出手。
也就是说老君其实是可以收服孙悟空的,一直没出手。
吃了他的丹,他也没真想把悟空怎么样,没有用任何法宝对付猴子,而是放他跑了。
就连后来悟空被抓在老君炉子里炼了49天,炉子的八卦位中有巽位,也就是风位,就那个位置没火只有烟,老君又是将猴子松绑后才丢进炉子里,巽位无火,猴子肯定会自然的躲避到巽位,所以火眼金睛是必然会产生,而这些跟老君在玉帝面前说的文武火烧出丹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而是用风带烟熏出了猴子的眼疾火眼金睛,猴子出来后,砸了老君的炉子,老君也没有想致悟空怎么样,总结,老君给了他不死之身,熬过了五行山下500年。
给了他火眼晶晶,让他日后能识妖。
还有一点孙悟空在天宫闹的那么欢,道家真正大仙都没出手,例如三清四御五老之类的人,就连真君级别的也没几个出手。
反而积极的人是佛家,如来刷了一番手段后还颇觉的有成就敢。
把孙悟空压了500年,逼他入佛门,去西天取经。
确实也教诲了他不少善念,但总觉的这有点逼他的感觉。
不像菩提,从不逼他,一样让孙悟空乖乖听话。
俗话说出家人不打诳语,那如来,观音,唐僧是怎么把,禁箍带到孙悟空头上的。
而道家的人一直让孙悟空尽量顺其自然,因为他是天地灵气而生,道家讲究的就是这些,所以只教他本领,在略指引一下他,例如菩提,太白,老君。
都没有逼迫过他。
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在先前大闹天空无人能挡,到后来西天的路上连老君身边徒弟之类的下凡变妖的都收拾不了的真正原因。
前期道家的人都在放水,孙悟空无意走到离恨天,平时想去都不见得去的了。
猴子去了炼丹房正好有5个金丹吃了有金刚不坏之身,而丹房里正好没有一人看守,都被老君拉去听他与燃灯论道去了,这明显是老君故意安排的。
从老君身边人物妖物的能力来看,他要收服孙悟空,不费吹灰之力。
特别是原著里提到三清,既然孙悟空的本领是菩提教的,难道三清就破解不了了?从头到尾三清太白都没真正出过手。
真正出手段的只有如来。
前期玉帝就是个妄自尊大昏君的形象哪里看出玉帝妄自尊大,猴子出生时两眼带金光射到天宫,玉帝直接小看他,无视他。
把猴子调去守桃子?那不就如同把狼丢到羊群里去,引诱他犯罪。
猴子大闹天空时,玉帝连派谁制服猴子都运用不好,连用二郎神都是观音给的提示。
那玉帝动不动要灭了孙悟空,两次都是太白求情招安,太白金星表面上是骗孙悟空,一次是弼马温,另一次是虚名的齐天大圣,实际是替孙悟空求情,委曲求全。
所以孙悟空由始至终从没记恨太白,知道太白是好心。
幽默的是无论他怎么对太白无礼和不知好歹。
太白也没发过火。
某个程度上来说太白忽悠了孙悟空两次,孙悟空都没对着他闹什么,总是对着玉帝闹。
说明孙悟空天地灵气所生,嫉恶如仇,无论妖人神,孙悟空天生能辨善恶。
孙悟空对玉帝说了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玉帝天天换,明年到我家,意思就是谁有本领谁来坐玉帝位置,凭什么玉帝他老人家一直坐在那。
所以文中第一回最后一句诗,打破顽空须悟空。
孙悟空巧寻到了菩提,说明了自己来历,菩提大喜,基本是孙悟空要学什么菩提就教什么。
在悟空取经之前,而且整个道家的人都没有真正难为过他,道家讲究的就是天地灵气,所以道家的人其实根本就知道孙悟空为何而生。
一个显圣真君二郎神就可以和孙悟空匹敌,那些比真君层次高的大神们根本就没出过手。
如来跑来帮忙,实际目的就是强迫孙悟空入佛。
如来压住孙悟空后就招来土地吩咐说,喂铜汁铁丸,猴子刑满自有人来救出他,救他的不就是唐僧吗,说明如来一开始就把猴子的未来安排好了。
玉帝无道,让孙悟空这大贤去了西天,太白本想挽留,苍白无力,老君无奈只能保孙悟空一条性命。
看到三十多回又发现原著于电视的人物品行差别甚大那唐僧一点也不迂腐,而且心计深,且特虚伪。
有点事就会怪孙悟空,袈裟不见了逼孙悟空去找。
遇小白龙的时候讽刺孙悟空。
孙悟空打死土匪和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说这样一句话:好在这是在荒郊野外,这要是集市要为师如何开脱。
这还是圣僧吗?五庄观人生果那句更离谱,孙悟空几个偷吃人生果和镇元子徒弟吵起来了,唐僧来句,他们犯了什么过错赔就是了,两童子回:这果子怎么赔?唐僧亮了:赔个礼不就可以了?赔个不是就行了。
到了晚上就骂孙悟空,孙悟空说没事,晚上跑就是了,这唐僧就真跟着跑了......其实孙悟空就像一个嫉恶如仇,但又不懂事的孩子,道家的人基本就是把他当个孩子在看。
看镇元子回来后,发现树被毁了,得知是孙悟空搞的,既没有哭也没有大怒,也没有说要把他怎么样,只是犹如看做是孩子犯了错一般骂了句这泼猴。
然后追到他们,孙悟空二话没说上去就打,唐僧也没劝,注意这里,是猴子主动动手,唐僧站在旁边不劝不拉,而镇元子左挡右挡根本没出手,最后用袖里乾坤把四个人连人带马都抓了。
回来后准备修理他们,徒弟问他先打谁,如果按常理来说他因该恨孙悟空,肯定死打孙悟空,结果他说了句打唐僧。
当孙悟空又跑了被抓回来的时候镇元子仍然没发火。
还是坚持要打唐僧,只是每次都被孙悟空拦下来了。
在孙悟空最后一次跑的时候镇元子才发火了,原因是孙悟空把镇元子的锅搞坏了,镇元子说了一句:你跑就跑呗,你毁的我的锅干什么?说明镇元子其实就根本就没打算把孙悟空怎么样,只是这孙悟空不识好歹,有心放你跑,你还要毁锅。
不是孙悟空一直护着唐僧,遭殃的绝对是唐僧。
最后镇元子还和孙悟空结八拜之交,原因是何孙悟空打赌救活他的树,他是地仙他不知道观音的甘露可以救活他的树?他不知道观音是比较迁就他的上司?明显是有心和他结拜,论年龄,身份,资格,能力。
孙悟空基本都不够。
这镇元子却肯放低身份与他结拜。
话说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上都是镇元子的菜。
唐僧见到观音就会拜,亏他还金蚕子转世,就会苛刻孙悟空。
孙悟空却相反,念在唐僧在五行山有救命之恩,不跟他计较,经常在观音那闹。
从观音庙袈裟被偷那看出,只要是有借口去找观音解决的问题,他就不会自己去想办法。
而且又点很重要,观音在原著里是女真人的形象,而不是电视里的形象,再次说明,原著是把佛教当外族来编写的故事。
唐僧见观音百顺,悟空见观音百不顺。
在观音庙黑熊精那里夺回袈裟的时候,悟空对观音说:按我的方法来,不然你回你西天,我去我东天,袈裟就当送人,唐僧丢下算了。
这就是孙悟空和观音说话的态度和口气。
逼的观音变成了一个妖怪,悟空还笑:哈哈菩萨变成妖怪了。
和孙悟空关系最好的也不是唐僧是猪八戒。
看一下资料,西游记大至成书时是明末清初。
观音是女真人的模型,这下懂了。
而且西游记本生原作者没有写完结。
也就是说孙悟空成是后来人加的或者故事还没完为什么说孙悟空和猪八戒是关系最好的呢?在电视里这两个人经常互相暗斗,似乎性格及其不和。
其实在原著里变现出他两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首先评论他们两的战斗力,孙悟空比猪八戒其实就高一点,主要高在老君的金丹上,在高老庄那集得知猪八戒的兵器也是神器,比起金箍棒相差的不是太远,说起金箍棒有一点要提,金箍棒在孙悟空通常使用的情况下是犹如碗一样粗。
在高老庄他们两打了一天没分胜负,在他们吹嘘自己兵器时,孙悟空说猪八戒受不了他一棍,猪八戒说孙悟空也同样也受不了他一耙,结果孙悟空用头接了他三耙,此时胜负已分,因为猪八戒不可能能够把孙悟空打成怎样,但是中了孙悟空一棒子他就完了。
所以说他们两之间决定高低的主要是猴子肚子内的那5个金丹。
在说他两关系,有一回,刚收猪八戒不久,孙悟空守唐僧看猪八戒打一老虎精,孙悟空忍不住上去帮忙,两人打一老虎精打的兴起,有打有乐,结果忘了唐僧,导致唐僧被妖精抓了。
还有他们两和沙僧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被迫入的佛门,都是被玉帝害的,其实猪八戒并不是向电视里那样色咪咪,只是一个男人本能而已,在天庭,只是一次醉酒后对嫦娥说了些秽语,就被贬了,贬了就算了,还投错了胎,这天庭有多坑爹。
沙僧更离谱只是在蟠桃会打碎一酒壶,就被贬了,而且一个是天蓬元帅,一个是卷帘大将,孙子兵法说,兵者,国家安危之主也。
这一个帅一个将说贬就贬了,意味着什么。
虽然唐僧三徒弟基本是同病相连,但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明显投脾气些,怎么说呢?孙悟空经常在观音说,不管唐僧了,经常这样威胁观音。
猪八戒老是说算了,把行李分了散伙。
他们两对成不成正果都不在意,只是没办法而已。
孙悟空生平最恨别人骂他弼马温,无论谁骂他弼马温,他都会发火,只有猪八戒骂的时候他不发火,只是回骂猪八戒呆子,猪八戒不仅骂他弼马温,还说他的金箍棒是哭丧棒。
经常说这弼马温就会拿着他的哭丧棒怎么怎么样。
换做是别人孙悟空早一棒子要了他的命。
只有八戒骂他,孙悟空还笑这呆子傻。
在流沙河收沙僧时更搞笑,在这集电视里楼主一下就懵了,猴子当年下龙宫很好,现在又不会水性?话说有多少人都以为猴子水下打架不行。
在沙僧躲在水里去后,孙悟空说自己水性不好,要猪八戒下水勾引沙僧,猪八戒说万一水下敌众我寡,我岂不是完了,孙悟空说猪八戒你好歹也是天蓬元帅,猪八戒硬是没办法,下水把沙僧引了上来,结果被猴子吓跑了,一连几次,八戒下水下的不耐烦了才说出了真相:你这弼马温就是嫌水脏,老要我老猪下水。
这才恍然大悟,不是猴子完全不能水战,后面得知猴子之是水下作战降低战斗力。
八戒也不是怕水下敌众我寡,是他们俩都觉的流沙河的水太脏,不想下水,都在那推脱。
结果八戒有个天蓬元帅的头衔,推脱不了没办法。
再说三打白骨精,猪八戒挑拨离间,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
到了下一回唐僧被抓猪八戒对沙僧说出了真相,其实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哪知道那长老(唐僧)真当真把猴子赶走了。
而且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一路上一向如此,没高没低的开玩笑,一起去打妖怪,一起去偷人生果。
好事坏事都是一起做,偶尔也你耍耍我,我坑坑你。
话说那孙悟空忍住头疼一棒子打死白骨精,白骨精的原型的都出来了,猪八戒随便说了句,这是大师兄耍手段变的。
结果唐僧真当真,把猴子赶走了,猴子都那表情了,唐僧还是不信。
这能怪八戒吗?再说到后来猪八戒去花果山找孙悟空,孙悟空没有一点记恨他,反而一样有说有笑,当然时不时耍一下他,说明他们关系和先前一样,也证明孙悟空冷静后知道八戒多半只是开玩笑的。
根本没怨他。
其实仔细想想,孙悟空究竟是什么,似妖非妖,似神非神,孙悟空到底代表着什么?首先看聚集天地灵气,石头生,大地生,天地生,天地养,天地的儿子。
天的儿子不正是天子吗?这个因该就是菩提听到孙悟空身世后先不敢信,多次问话考验,最终确认后大喜的原因。
孙悟空为什么学本领快?而且嫉恶如仇,不服玉帝。
为什么道家高人都把他当孩子看,从没和他认真的计较过。
刚看完平顶山金银二王,老君最后和悟空说了真相,都是海上菩萨安排,童子是被他借去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