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我们》单元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环境与我们》知识点背诵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环境与我们》知识点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f30d2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a.png)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环境与我们》知识点背诵版1.地球为生命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适宜的温度、大量的氧气、液态水、稳定的气候等。
2.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
3.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这些环境问题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如乱砍滥伐、城市过度扩张、工业污染等。
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效应异常引起的,导致全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持续升高。
4.地球上水资源占比:淡水(2.5%)、咸水(97.5%)5.生活中的节水措施:关进水龙头、用盆接水洗菜、用淋浴代替盆浴、滴灌技术等。
6.具体节水方案:水污染防治、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滴灌)。
7.我们为什么担忧水资源的问题: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短缺;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水被污染;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少,且分布不均匀。
8.垃圾分为(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
易腐垃圾:香蕉皮、中药药渣、树叶、动物骨头等。
易腐垃圾可以用来堆肥。
有害垃圾:废油漆、废灯管、过期药品、含汞、铅、镉的电池、废水银温度计、用过注射器等。
可回收垃圾:塑料瓶、旧报纸、旧衣服、废金属、废玻璃等其他垃圾:无汞电池、餐巾纸、碎陶瓷、渣土、砖瓦、卫生间废纸等。
9.了解解决垃圾的问题: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0.具体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少买不必要的衣服、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食物浪费、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11.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中的能量能够为我们的房间调节冷暖或带来光明,也能驱动车辆、烹调食物、转动机器。
12.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是可再生能源。
电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为广泛的能源。
我国的电能组成主要有水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和火电。
[精]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详解
![[精]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21f8853f90f76c660371a6f.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详解交际指导1.说一说。
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 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
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一)必须做到①不要到处乱丢垃圾,要把它们丢进果皮箱里,如果附近没有果皮箱,也不要乱扔,你可以在身边带一个小垃圾袋,用它来盛放垃圾,再一起丢进果皮箱。
②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或学校已进行了垃圾分类,你要积极参与对垃圾进行分类。
③不要浪费,你应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双面使用纸张,并且买你必需的东西,因为在你买不必要的商品时,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资源。
最重要的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钱。
④积极使用可再利用物品。
如:你应把你读过的课本或健康的书籍送给穷苦的孩子们;把自己完好的衣服送给弟弟或妹妹穿。
⑤如果你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你应提醒他(她),说服他(她)不要再这样做。
⑥爱护野生动植物。
不要吃野生的动物或植物,并提醒他人也不要这样做。
(二)尽力做到①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如:你可以自带无毒害金属制造的餐具,来代替一次性餐具。
②你应让每滴水都变得有价值,也就是说,你应尽量多次地使用每一滴水。
如:你可以用洗过手的水拖地板等。
③综合使用旧商品,变废为宝。
④阻止别人做破坏环境的事情。
⑤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公交车。
保护环境小建议:1.小组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写出保护环境的小建议;2.讨论: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3.分小组汇报十条小建议,师生共同评议;4.以小组为单位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课下张贴在学校或社区的布告栏里。
2022新版教科版五下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2022新版教科版五下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10212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d.png)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材简析】《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的第二课,本课基于上一课认识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的独特之处,又承接着后面几课地球上常见的环境问题,在本单元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和统整作用。
本课有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部分,围绕着与人类活动有关系的环境问题展开,主要包括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危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聚焦板块:以一张大气污染的背景照片和两个问题直接聚焦本课的核心问题:哪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些环境问题又对生物(尤其是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索板块:利用思维导图(或气泡图)围绕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环境问题种类、表现和影响展开,尤其是对全球变暖这一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资料搜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研讨板块: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也是对探索部分的总结和梳理。
拓展板块:通过了解我们所在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直接关注环境问题,关心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但并不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对环境问题的危害、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缺少更为直观和深刻地理解,因此本课将重点探讨这两块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对生物的生存和生活有着负面的影响。
2.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能客观地正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
难点: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
《环境和我们》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和我们》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c7ae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8.png)
《环境和我们》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
然而,环境问题已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直接危害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成了人类共同的影响深远的战略性任务。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在总日标中和内容标准中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科学课中的环境保护内容侧重于环境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学生在此前参与了有关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许多探究活动,尤其是五年级时已渗透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以前的研究是静态的,重在了解、分析,现在对环境的研究则要求学生带有价值判断,引领学生们关心有关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二、本单元内容结构本单元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垃圾的研究”,包括1-4课。
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
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
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第二部分是“对生活用水的研究”,包括5-7课。
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为第8课。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知识点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8043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f.png)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1.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2.我们的地球(1)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
(2)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0千米。
(3)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
(4)大陆地壳厚约15~80千米,大洋地壳厚约2~11千米,3.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水、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气候。
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 如果我们来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的生存条件:水、空气、食物、适宜的温度等。
6.丰富的海洋资源(1)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多种,其中海洋植物约1万种。
(2)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
2.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核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石油泄漏等。
3.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危害健康水中生物死亡含有毒物质富营养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赤潮含有细菌、病毒散发恶臭气体水污染的主要来源:①农业,②工业,③生活,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烟尘氟利昂破坏臭氧层(呼吸道疾病毁坏建筑雾霾酸雨3 珍惜水资源1.人们生产生活中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淡水湖与河 流和 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淡水湖与淡水一 2.5%地球上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河流0.3%山区、南极与北 极地区的冰与 永久积雪69.7%地球上淡水资源 的构成和占比河湖内的 污染河流生物死亡 植物无法 污染土壤 生长无法饮用,造成水源危机冰山融化 北极熊失去家园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侵蚀沿海陆地加剧森林火灾 森林内动植物死亡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水源白色污染滋 生 细 菌、病毒2.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紧缺。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6ebb1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4.png)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环境与我们》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行动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情感。
3.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养成环保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环境问题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讨论。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垃圾分类袋、绿色植物等。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dbf810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d.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表达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如何将这种认识通过口语表达出来,如何就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明确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学会用口语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3.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口语交际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5.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我们与环境》教学设计
![《我们与环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f1f36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b.png)
《我们与环境》教学设计《我们与环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致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定义、白色污染的定义,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明确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的含义2、认识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造成大量动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濒临灭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
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二、关于大气污染1、说一说平利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空气质量(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
(河流较多,山上的树多、草多,工厂少……)2、引导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状况的图片。
3、出示大气污染的定义。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4、集体学习:A、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B、大气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C、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关闭污染大的工厂;少开车,使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5、小结: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白色污染1、介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及他的重要发明(合成塑料)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方便、轻巧、便于存放)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c2c95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2.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与环境》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意识;2.引导学生表达与环境相关的看法与感受;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意识;•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表达对环境的看法与感受;•提高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课文、图片或实物;2.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实物引入课题,引发学生对环境的思考与讨论。
2. 学习课文学生跟读课文,教师适时解释生字或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背后的意义。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就课文中提到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与建议。
4. 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创编小对话或故事,展示小组成果并互相评价。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与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当天的学习收获及落实环保意识的行动。
五、课后作业设计学生思考题或口头禅,鼓励学生在家继续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六、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课堂表现给予积极反馈,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七、延伸拓展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倡议活动,如清洁环境、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主动爱护环境的意识。
以上是本文档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11e50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b.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口语交际课文。
课文内容主要围绕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展开,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就一些简单的话题进行交流。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时仍有紧张、害羞的情绪,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鼓励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观点和实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观点和实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
2.相关环境问题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3.教学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环境相关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24 《环境和我们》单元思维导图-PPT
![24 《环境和我们》单元思维导图-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e3aa86a417866fb94a8ec7.png)
《环境和我们》单元思维导图
《环境和我们》 单元思维导图
填埋
优点:方便;成本低。 缺点:占用土地;可能会 污染地下水。
破陶瓷
渣土
废砖
……
过期药品 废电池 废灯管
……
特殊处理
果皮 剩菜 枯叶 ……
堆肥
塑料 纸张 金属
……
节约资源
水资源现状: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由于 环境污染等原因,未来缺水状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应对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
优点:占地少;不污染地下水;产生 的热量可以发电。 缺点:消耗电能,可能会产生有害物, 造成二次污染。
污染源:工业废气,汽车尾气…… 减少污染:低碳出行,发境, 水的颜色,有无 废水排放,水中 有无动植物等。
白色 污染
物种灭 绝加速
污染源:未经处理的废弃塑料。 减少污染:减少使用一次性 的塑料制品,延长使用周期等。
… 生活 农业 工业
废水 污水 污水
污染源
净化
过滤
沉淀
污水 处理
节约用水的措施 1.淋浴时抓紧时间。 2.洗脸水用于冲厕所、拖地。 3.淘米水用来洗碗。
……
分类
处理
焚烧
垃圾 污染
减少垃圾方法: 1.减少丢弃 2.重新使用 3.回收利用
水污染
其它环 境问题
大气 污染
降水 垃圾 土层
垃圾填埋场 上面可以修 建公园、体 育场,但不 能建造房屋 和种植庄稼。
《我们与环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我们与环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5dd5a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a.png)
《我们与环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与环境》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课。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环境问题,围绕话题,倾听同伴的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树立环保意识。
教材第一部分先创设了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种种情景,唤醒学生美好的体验。
第二部分提供了两个话题,一个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对人们身体造成的伤害,另一个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将讨论评选并印成的《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的布告栏里。
教材还通过“小贴士”的形式,提醒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积极地思考辨析。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1.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2.通过交流,探讨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办法。
3.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探讨总结保护环境的有效办法,提高调查、访问、探究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激趣点拨法、自主探究法、调查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查找相关资料。
八、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是否向往这样一个中央: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推开窗就能呼吸新鲜的氛围,一出门就能听闻鸟儿歌颂?可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的,上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2.找同学说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小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非常亲昵,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可是人类有许多行动是在破坏环境。
本日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板书课题)师问:同学们,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交流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观看图片,直观而又生动,并由图片引入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知识点总汇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知识点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39f08f0e6f1aff00bfd51eb2.png)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填空: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2、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或焚烧。
3、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家庭垃圾外,工厂、学校、医院、建筑工地等每天也在产生大量的垃圾。
4、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出许多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6、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7、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回收它们并重新加工利用。
这样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8、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9、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数地区缺水。
10、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来开始减少,而且持续下降。
预计未来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1/3。
11、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12、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13、清洁的自来水被用来洗脸、刷牙、洗衣、拖地后就成了污水。
14、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或河流。
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15、经过有效处理的废水,可以排放到湖泊、河流和海洋中,也可以渗入地下。
16、空气是我们生命中生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大气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呼吸系统发生病变。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17、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科学家也正在研制太阳能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共7课)(2022新版)2](https://img.taocdn.com/s3/m/23eb344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9.png)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材分析】本课是科教版科学五下《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一课,即是单元的起始课。
本节课从宏观入手,感知地球是人类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
本节课聚焦问题“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梳理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
探索环节,通过资料、视频、绘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化的表达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研讨环节,通过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珍惜地球家园”以及“设计空间站”强化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和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和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上的空气、水等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对地球的独特性缺乏系统性认识,即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再通过绘图强化学生的认知。
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要珍视、爱护地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知道珍视、爱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探索、记录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19(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19(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6962b4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6.png)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19(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知道人与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
2.人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环境问题。
3.案例教学法:分析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呈现和讲解。
2.实验器材:准备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实验器材,以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3.案例资料:收集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于分析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解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环境问题的产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分析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和环境》学情分析方案
![《我们和环境》学情分析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ab9a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e.png)
3.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参与活动,讨论、发表对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见解;耐心听别人的发言,简明扼要地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讨论交流时的条理性、应对性和合作性。
2.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教学前测,即时反馈
结合教材的叙述,学生对教学平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我们与环境”为主题,结合本组的展示台内容先进行充分讲解。
教师借助教学平台获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情况,并根据了解到的学情,调整
后续的教学活动。
课中再测,观察变化
学习难点
1.尊重、理解对方,学会倾听。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
2.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分析工具
Nearpod 互动教学平台
分析方法
借助 Nearpod 互动教学平台发布课前、课中、课后测试题,利用平台功能收集每一
组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后的数据,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数据统计结果,有利于教师了
《我们和环境》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县(市、பைடு நூலகம்)
学校
姓名
学科
语文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主题
我们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和我们》单元分析一、单元教学意义: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
然而,环境问题已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直接危害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成了人类共同的影响深远的战略性任务。
虽然学生在此前参与了有关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许多探究活动,尤其是五年级时已渗透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以前的研究是静态的,重在了解、分析,现在对环境的研究则要求学生带有价值判断,引领学生们关心有关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
教材安排的整个脉络是围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现今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一些方法展开的。
因此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解本单元内容时,我们应该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来看待这些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意义应该是最重要的,形成对人类、二、本单元内容结构本单元内容主要分三部分,分别是对“垃圾问题”的研究( 1 ~ 4 课)、对“生活用水的研究(5-7)课及认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8 课),主要让学生体验两个典型过程:对垃圾的处理过程和对其他环境的考察过程。
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各种处理方法,小中见大。
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能力,发展其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1-4课: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
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
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第5-7课: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8课: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垃圾和水问题成为科学课的环境教育研究主题的几个特点:1、最贴近儿童生活2、可操作性强3、可接受性强4、活动性强5、探究味浓三、单元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3、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4、经历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方法和益处的过程,亲身经历一次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5、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6、经历调查家乡环境的活动,学习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完成一个环保行动方案和个人的环保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
科学概念(一)单元的核心概念: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事。
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每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单元的具体概念:1.《一天的垃圾》——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2.《垃圾的处理》——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3.《减少丢弃和重新利用》——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4.《分类和回收利用》——可回收材料的再生利用不但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5.一天的生活用水》—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6.《污水和污水处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7.《考察家乡的水资源》——家乡的环境问题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的一部分。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关注环境问题,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实际行动参与改善环境的活动。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资源意识。
四、教学建议单元课时教学建议1、第一课《一天的垃圾》教学建议《一天的垃圾》一课是学生认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认识垃圾对环境带来的危害的第一课,也是学生从身边的垃圾入手进行调查,了解“环境和我们”的主要探究内容。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调查家中的生活垃圾。
教材从“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纸张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垃圾”引入。
告诉学生,垃圾“不可能”不产生,那么这些垃圾会带来哪些问题呢?所以,开展一项对垃圾的调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科学课堂上,我们需要学生把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报,因此,必须提前一周左右进行调查:把作为垃圾扔掉的物品的名称和重量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填写好“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这项活动,不仅需要学生有一个真正做研究的心态,而且也需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如暂时保留垃圾,帮助学生估计垃圾重量,确定分类方法,实事求是地记录等。
因为不同的日子产生的垃圾量可能很不一样,为了取得更真实的数据,可以记录几天的情况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垃圾量。
垃圾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以按照材料、原来的用途、危害状况,还可以按照来源和处理方法分类。
此处的分类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垃圾堆里真正有什么。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垃圾的数量惊人,以及垃圾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垃圾的来龙去脉。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多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垃圾的见解,分析小组内垃圾分类的情况,统计全班各类垃圾和全部垃圾的总量,真实地认识和感受垃圾问题。
了解垃圾去向的同时也就为第二课《垃圾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1.学生在课前开展“家中垃圾”的调查活动,认识各种垃圾的来源,对垃圾进行分类,进行数量的统计,感受我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课堂上的讨论、研究做好准备。
2.课后继续关注家中垃圾的各种情况,了解垃圾的来龙去脉。
还可以了解除了家庭垃圾以外其他垃圾的来源,研究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第二课《垃圾的处理》教学建议学生在经历了第一课的学习活动之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垃圾、甚至整个城市垃圾产生的现象,进而关注如何处理垃圾的问题。
学生凭借着经验知道一些关于垃圾处理的方法,比如:填埋、焚烧、再次利用等。
学生虽然知道这些处理方法,但是并不一定知道或者关注在用这些方法处理垃圾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有时候同样会污染环境)。
教材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模拟实验研究垃圾简单填埋是否安全。
垃圾填埋,学生并不清楚。
其一,学生只知道把垃圾填入地下,具体对垃圾处理的过程和效果不了解;其二,容易产生什么新的问题不清楚。
因此,模拟实验研究垃圾简单填埋是否安全,是有意义的。
通过对模拟实验的方法、目的的了解,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最后扩展到真正的垃圾填埋场,从而讨论简单填埋垃圾会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
本课模拟实验是模拟垃圾填埋场在雨水的浸泡下发生的变化——污染地下水。
实验中的细石子、沙和其中的清水模拟土层和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慢慢往上面喷水模拟下雨的情境。
在模拟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埋在沙中的墨水纸巾经过喷水后把原来瓶底的清水弄成墨水色了,这说明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东西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
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源源不断运来的垃圾要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业等。
通过研究,学生会感到简单填埋垃圾不是个好办法。
第二部分,探索垃圾的有效处理方法。
在引发学生关注垃圾填埋中会发生的各种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理、清洁的垃圾填埋场,能防止垃圾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
再次关注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把垃圾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
教材用插图介绍了现代清洁填埋场。
垃圾场用不透水的衬垫把“垃圾屋”与周围土层隔开;建有垃圾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能把从地面渗入垃圾屋和被垃圾污染了的水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垃圾堆集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包括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垃圾场装有气体排放管,可以及时排除这些有危险的气体;还有监测井随时监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
采取清洁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对地下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但是不能根除对环境的污染,潜在危害仍然存在,同时要永久性地占用大量土地。
教材中的“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要让学生从基地不稳固和土壤可能受污染方面来理解。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原来真正的垃圾填埋场和自己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
垃圾处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焚烧。
在研究了垃圾填埋法后可以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讨论焚烧垃圾的优点和问题。
焚烧法最大的优点是减量,它可以使垃圾从量上减少90 %,大大降低了垃圾填埋量,最大问题是对周围的空气产生严重污染。
现代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发电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空气污染的防治。
学生还可以说说其他处理垃圾的方法。
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关心关于垃圾处理的实效性和处理过程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新污染的问题,进而继续思考更合理的方法。
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1.继续调查居民区或者可以了解到的关于垃圾处理的方法,并分析其处理过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设计一个利用水、沙子、石子、植物等组成的小型废水处理装置,感受自然界中自然净化的过程。
3、第三课《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教学建议教师应该提前通知学生关注并收集一些物品的包装,特别留意那些过度包装的商品并带到课堂上来,成为评判是否过度包装的实证,利用称量商品包装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数据来说话。
这样一来,对书上的6个问题的研讨就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商品包装,制定一个评判的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从减少丢弃的目的来讲,我们普通老百姓无法干涉商家如何包装产品,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抵制那些过度包装的商品,少买或不买。
另外一条减少丢弃的途径则是必须由我们每个普通人来实施的,那就是重新利用甚至是反复利用那些还能在不同领域发挥余热的物品的价值。
这是一个发挥大家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力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金点子”比赛、“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大家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为生活物品的重新使用想出更多的妙招。
如果在教学时结合一些有趣的讽刺过度包装的漫画、精美的实物或图片,也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5、第四课《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建议要很好地对垃圾实施“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
本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经历垃圾分类的活动,调查当地垃圾分类的方法,研讨家中垃圾分类、分装情况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