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91eb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6.png)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07d5633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e.png)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与原子第一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概念原理课,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
通过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引导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基础上。
来学习从微观视角解释观察到的物质宏观现象,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微粒也是可分的辩证观念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而且本课题是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入门课。
从这个课题开始就要处处试着用微观的视角去解释宏观的现象。
本节课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原子构成、离子形成、元素等抽象概念及后续其他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及热胀冷缩。
因此每节课的引入并不困难。
但对学生而言,由于本单元涉及的微观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却能用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而且学生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只是在物理课中有所接触,虽有基础,但是不是很理解粒子的可分性。
学生对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难以缕清。
这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学生缺乏感性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分子的性质;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结合生活经验,从宏观到微观认识微观粒子,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描述、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实验探究过程,从而初步认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此过程中感受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7b80b0c850ad02df8041d1.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的特点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ml pn2. 分子不停的在运动,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
分子运动的探究3. 分子间有间隔,气体中分子的间隔>液体中分子的间隔〉固体中分子的间隔;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增大。
九 二•什么是分子? 1. 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① 哪怕只是一个分子也能保持相应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 如果某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只能是分子,而不是构成该分子的比该分子 还小的原子。
2. 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原子、离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①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 .......I 固态非金属单质 如红磷、硫、金刚石……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都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
如氯化钠、碳酸钙……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除了由原子、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外, 其它物质都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如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水……② 既然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 还有原子和离子,那么,分子就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比如: 水是由水分子直接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就由水分子来保持;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金属铁,则铁 的化学性质就由铁原子来保持;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比如:碳酸钙,则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就由钙离子和 碳酸根离子共同保持。
三.从微观的角度对两种变化的认识1.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中的分子本身没有变,一般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间隔。
比如:水受热变为水蒸气这一物理变 化中,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
2.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都要分裂,分裂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只能重新组合,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者组合成新的物 质。
一一这句话就是化学变化的本质 。
例如:氧化 △*汞+氧气(HgO △ Hg+o 2)微观示意图为:0 O四•什么是原子? :.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d6434ab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c.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和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实验材料:玻璃容器、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构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示范实验进行说明。
示范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3. 学生探究与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或讨论,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铁与硫的反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总结。
4. 合作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5. 归纳总结与板书(10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简洁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
6. 课堂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以及一道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来延伸课堂。
如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4a069950852458fb770b56f5.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章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af7ca93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9.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教案(4)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29267c8b6c85ec3a87c2c59b.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三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2.认识化学元素。
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自主探究】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的。
(3)分子之间有。
(4)分子是由构成的。
(5)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而原子不能,只能____。
4.分子和原子的联系:(1)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的粒子。
(2)分子是由构成的。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的结构7.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8.相对原子质量≈数十数。
9.三个决定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三、离子10.概念:带电荷的或叫做离子。
11.表示法及意义:如Fe3+:表示。
12.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阴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0bf134ad02de80d4d840a0.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物理性质:1、分子总是在作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例:品红溶液滴入水中、蓝墨水滴入水中、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闻到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间有间隔。
实例:热胀冷缩、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变鼓、气体压缩盛放在钢瓶中、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等。
二、分子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注意:①分子只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②分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如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①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O2、H2、N2、Cl2等;②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如CO2、NH3、H2O、HCl、HgO、H2O2等;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①宏观: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化学变化是有新的分子生成的变化;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最小的微粒(×)③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发生变化;④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⑤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例:氧化汞分解示意图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1、原子(体积小,质量大)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运动空间大,质量小):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原子构成图表原子种类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氢 1 1 0 1 1氮7 7 7 7 7氟9 9 10 9 9钠11 11 12 11 11铝13 13 14 13 13磷15 15 16 15 15氯17 17 18 17 17钾19 19 20 19 19碳 6 6 6 6 6氧8 8 8 8 8镁12 12 12 12 12硅14 14 14 14 14硫16 16 16 16 16钙20 20 20 20 20由上图可得到以下结论:(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不同种类原子中质子数不同;(3)原子中: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4)原子中:中子数可能为0;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构成原子的微粒中,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发生变化时往往是原子核外电子发生变化,尤其是位于最外层的电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d0d85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8.png)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教师提出问题,如“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通过呈现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如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进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溶解、气体的扩散等。
4.掌握物质在微观层面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与联系。具体包括: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95ec0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8.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01f28b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2.png)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原子的定义、结构及其基本性质,了解原子通过核反应和电子得失形成离子的过程。
2.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区别和联系,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
3.掌握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分类及组成。
4.学会使用粒子模型来表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5.掌握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微观粒子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分子的构成。
2.通过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体验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
3.创设生活情境,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科技发展,如原子弹、核反应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结合生活实例,阐述物质微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什么?”、“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如何?”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启发。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原子、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关系等。
2.生动讲授与模型展示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力: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讲解原子、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通过模型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微观结构。这种讲授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微观结构。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什么?”、“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如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56e30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a.png)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2.练习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3.化学键: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介绍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类型的化学键,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微观粒子、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3.引出主题:通过讨论,引出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微观粒子的概念与性质:详细讲解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2.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讲解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原子序数、电子排布、元素符号等,并解释元素周期律。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对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b.收集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实例,分析其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fe480529964bcf84b9d57b32.png)
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 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 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形成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阳离子(Na+)和阴离子(Cl-)
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的化合物(NaCl)。
[要点 3] 分子、原子和离子 ⑴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
A.“1”表示 1 个硫元素 B.“2”表示 1 个氢分子
C.“3”表示 3 个氢分子 D.“4”表示 4 个氧原子
[要点 2]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1 -1 +2 -2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如:Na、Cl、Mg、 O。
* 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
⑵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 → 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 → 阳离子 即: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⑶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Hale Waihona Puke 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能独立存在,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⒊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要点 4]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 7 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 16 个族(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原子序数——— 8 O ————元素符号
【知识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2192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d.png)
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符号物质的微观结构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
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f99a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7.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9e67d72af90242a995e58e.png)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 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课题2 元 素一、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二、元素符号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 ”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相对原子质量=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2H ”只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3、4、 对于原子: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 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和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知识要点课标要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a.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课堂讨论 到氨水中呢? 归纳总结(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
物体热胀冷缩现象 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成功之处本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展开联想,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溶液仍为无色 溶液变红色烧杯A 中酚酞溶液变红解释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烧杯B 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实验结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使酚酞变色。
分子是在不运动着的。
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分子、原子(重点、难点)了解物质的构成,知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重点)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情景导入欧洲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四轮纳米汽车。
纳米车拥有能够转动的轮子,它们的体积如此之小,即使有两万辆纳米车并列行驶在一根头发上也不会发生交通拥堵。
随着这种纳米车的问世,科学家在朝着打造可在血管中穿行,用于杀死癌细胞的先进装置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纳米车也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分子提出问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有什么不同?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概念的理解:①“保持”是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④“最小”不是绝对的“没有比它更小的粒子”的意思,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知识拓展①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的新分子。
②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点二原子提出问题分子很小还可以再分吗?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与分子的相似)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断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③原子之间有间隔。
④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3)原子的理解①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
如稀有气体、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就是化学反应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离开“化学反应”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知识拓展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物质,有的原子也可直接聚集成新物质。
探究点三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提出问题分子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交流讨论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也可结合成分子。
板书设计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一、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原子的构成(重点)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2.相对原子质量(重点)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1.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如氢原子。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源与性质 测定得出,绝对的 比较得出,相对的数值与单位 非常小,单位“千克”大于1,单位“1”,一般不写以碳12为例 1.993×10-26kg12联系(原子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板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成功之处本堂课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情景导入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它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提出问题核外的电子绕核不停地作高速运动,电子是按什么轨迹排布运动的呢?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归纳总结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所占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2)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数)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②作为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3)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氢原子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