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5、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 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超前于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 业化。目前仍有扩大趋势。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者和高级人 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 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据有关统计,全国“民工潮”的人数高达 6000 万,大部分流向东南 沿海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许多人无法扎根于城市,在城里 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8000 万农村人口因户籍制度成为亦工亦农的城乡两栖人口,他们的 职业虽然已经发生转变,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迁移。这就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的情况。
1979 年以后,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国家调整 了发展战略,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第三产业占比和就 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就业提 供了保证,致使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到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 到46. 6%。 在改革开放前, 由于存在双重制约,国家不得不硬性调整, 造成城 市化率的剧烈波动, 特别市城市化率的变化速度, 有时很高,有时又 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的突破了双重约束,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每 年的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正增长, 1978 年以后, 中国算是进入持续城 市化阶段,而不再有大的反复。
120 120 30 30
年均递 增百分 点 0.5
0.4 0.6 1.7 1.3

法 美 韩 日
• 从左表 可以看出英、 美、 法 等城市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速 度大致为年均增长 0. 4~ 0. 6 个百分点,日、 韩等后发工业 化国家却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 程。它们 发挥后发优势, 大大 节省工业化的时间, 当然也就 提高了城市化的进展速度。中 国同样也具有后发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二 、中国城 市化 存在 的问题
( ) 一 城市 化滞后 于工业 化 理想 的城市 化模 式是 工业 化 与城 市化 同步推 进 、协 调发 展 。从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历 史 来 看 , 业 化 是 城 市 化 的 基 础 , 有 工 工 没 业 化 就 没 有 城 市 化 , 时 , 市 化对 工 业 化 也具 有 重 要 的反 作用 , 同 城 没有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 业 化 的 发展 也 会 受 到 制 约 。 工 钱 纳里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研究 , 出了常态发展状况 提 下城市化与工 业化的一般 关系 , 即在 一般情况下 , 城市化率 应大 幅高于 工业化率 , 而我 国的城市化率长期 以来一直大大低于工业 化率 , 管总体趋势是上 升的 , 尽 但二者的 比值 不仅仍然 明显 低于 钱纳里总结 出的 “ 一般 关系 ”, 而且也大大低于美国、 日本等发 达国家和 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 见图1 。 ( ) 二 大城 市人 口所 占比重偏低 1 3 但 聚 集 的 城 市 人 口 占全 国 城 市 人 口的 比重 却超 过 4 %。 近 / , 0 与 国际普遍规律相 比, 国大 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 中的人 我 年 来 , 着 西 部 地 区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以 及 产 业 转 移 等 原 因 , 国 随 我 东部 、中部和东北等地 区的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 下降 , 西部地 区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上升。见表1 。 ( ) 府主导 型 的城市 化 四 政 根据 主导力量 的不 同 , 可将城 市化分为 三种类 型 : 政府主导 表 l 中国城 市人 口的地区分布 单位:%


中国城 市化 的特点
( ) 市化 的速 度快 ,规模 大 一 城 改 革开 放 以来 , 国城 市化 进程进 入快 速 发展 的阶段 。 同 我 时, 由于我 国人 口基数 大 , 每年 新增城 市人 口的数 量也 很大 , 即 我国城市化 的规模 也很大。尤其是在1 9 年 , 9 6 我国城市化率突破 3%以后 , 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 、规模大的特点更加明显。 0 我 1 4 -17 年 , 9 9 9 8 我国平均每 年新 增城市人 I3 6 人 , Z 9万 l 城市化 率 平均每年上升0 2 个百分点 ;9 9 9 5 , 国平均每年新增 .5 17 -1 9 年 我 城市人 口15 万人 , 05 城市化率 平均每年上升0 6 个百分点 ;9 6 .5 19- 2 1 年 , 国平均每年新 增城市人 口2 1万 人 , 一数字 已经超 01 我 19 这 过很多 国家的总人 口数 , 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 13 个百分 点。 .9 ( ) 地 区城市 化水 平差异 大 二 各 我 国各地 区 自然条件 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 显著 差异 , 也就 这 使得我 国各地 的城市化水平 也存在较大 的不 平衡性。2 0 年 , 0 9 西 藏的 城市化率 仅为2 .%, 此 同时 , 海的城市 化率 已经达到 38 与 上 8 .%。2 0 年 , 86 0 9 我国 内地省市 中, 城市化率不足3 %的有2 , 0 个 城 市化率在3%-5%之 间的有 1个 , 0 0 城市化率在5 %- 5 间的有 7 0 7%之 9 , 个 城市化率 高于7%的有3 5 个。 ( ) 三 东部 地 区仍 占主 导 , 部地 区 占比上 升 西 从我 国城市人 口的地 区分布来 看 , 东部地 区仍 占主导 , 西 但 部地 区城 市人 口 占比有所上升 。我 国东 部地 区具 有较发达 的经 济和 良好的 自然地理条件 , 其城市数量虽然 只占全 国城市 总数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代的都市国家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约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各个城邦,如河南的安阳城、陕西的咸阳城等。

这些城市以宫殿、官府、庙宇和市场为中心,以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为支撑,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然而,由于技术和交通的限制,古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规模也较小。

进入宋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许多城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大城市,如东南沿海的杭州、南京等。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中心。

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而大幅扩张。

各个城市不断壮大,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许多城市开始采取规则和顺序的方式进行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到了20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

从小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城市成为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心。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的。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中国地理知识:重要城市的特点与发展

中国地理知识:重要城市的特点与发展

中国地理知识:重要城市的特点与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地理条件的多样性使得这个国家拥有许多重要的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影响力强大的城市。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重要城市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带领读者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美丽。

城市化进程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人口众多且经济快速增长。

这使得城市化进程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议程。

城市化不仅仅涉及人口向城市迁移,更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发展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革等诸多方面。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迅猛。

随着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许多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快速发展。

例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并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之一。

而其他城市如深圳、成都和杭州等也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重要城市的特点北京:政治与文化中心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机关都设在这里。

此外,北京还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景点,如故宫、天坛和长城等。

北京作为中国的代表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和投资者。

上海:经济与金融枢纽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拥有世界级的商业区——陆家嘴,吸引了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进驻。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时尚购物区,展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广州:对外贸易与城市文化广州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的省会。

广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与香港和澳门一起形成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核心。

这里充满了繁华的商业街和独特的岭南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商人。

深圳: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城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特区的先行者,吸引了许多创新企业和年轻人才。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轨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轨迹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轨迹1.计划经济时期的初期阶段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初期,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

1950年全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3%左右。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驱动,政府仍然掌控着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并对城镇发展进行调控。

2.计划经济时期的高速阶段1965年至197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高峰期,城镇人口比例从13.3%快速上升到了17.9%。

这一时期,政府提出了"四人三地"战略,即把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升级为国家级城市,同时大力发展地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城市。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和政策驱动。

3.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26.4%。

在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实行"市场化成分"改革,逐渐把城市发展权交给市场。

同时国内外资本的大量涌入,给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4.改革开放中期1990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进入中期,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29.05%。

这一时期除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外,还有一些政策上的帮助。

国家出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化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5.改革开放后期2001年至2010年,改革开放进入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49.68%。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市场化依靠的双重驱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政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二、特点分析1.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快于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转移两个方面上快于其他国家的。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近现代城市化是指我国在近代以来,逐步实现了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以下是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的特征及原因。

特征:首先,人口快速流入城市。

近现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在城市里,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

其次,城市功能多元化。

近现代城市化使得城市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商业和政治中心,也涵盖了工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城市内涌现出许多大型工厂、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

再次,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现代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量的投资和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使得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便利。

最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大。

近现代城市化迅速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滞后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村人口的贫困、低收入等问题日益凸显。

原因:首先,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大规模农业机械的应用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其次,工业化的加速推动。

近现代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工厂和企业在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机会。

再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

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村居民为了子女教育和健康条件,也纷纷迁往城市。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涌现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机会也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寻找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总结起来,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的特征是人口快速流入城市、城市功能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城乡差距加大。

其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机械化、工业化的推进,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以及新兴产业和商业机会的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与犯罪率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迅速增长。据统计,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至3倍左右。而刑事犯罪立 案数增长至10倍左右,刑事案件立案率增长了7.48倍。城 市化率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刑事犯罪立案数 增加17.7万起。
• 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决定了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 是有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要面向广大的小城镇分流,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但从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态势 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从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度调 整行政区划,加快小城镇的人口及经济聚集,加强城乡联系,采 取创新的小城镇规划实施措施等提高小城镇规模,从完善基础设 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入手提高小城镇质量,增强小城镇功能。这是 我国城市化发 2015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住房紧张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更新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更新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等进行再造和改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

这三个阶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更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更新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其特点是对老城区进行简单的翻新和改造。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更新效果不明显、结构混乱、环境污染等。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更新方式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保护与利用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更新的考虑范围。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和修复古建筑、古街区等。

此外,保护与利用阶段还注重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绿地和公共设施等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与利用阶段的城市更新侧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合更新阶段是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其特点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利益。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不仅注重老城区的更新,还包括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综合更新还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的概念,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利益保护。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从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三个阶段看出中国城市更新在不断发展中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1、调整城镇发展战略,完善城镇体系
多元化—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展逐步由大中城市—中小城市;
区域城市化方针—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职能分工不 同、分布较为合理,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五、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措施
2、发挥大城市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 使发展势头较好的中等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市,发挥区域
度迟缓、过程曲折。(经济因素仍未能代替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导致中国城
市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及市场因素的
增加,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机械迁移)
2、城市化进程的计划性
城市建立和发展受到政府支配,功能结构偏重于重工业
工业型城市化,多呈政治与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政府(城市化的主体)
4 、动力机制之四:制度变迁促进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 安排。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发动和包办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制度安排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 下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制度安排。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在国家宏观调控 的基础上 , 由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自发建设和管理小城镇。(户籍制度、
乡镇 企业 面临 的困 境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制工作缓慢
布局分散(企业搬迁存在的问题:路径依赖、经 营成本、原料地趋近、小城镇建设无序)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2 、动力机制之二:比较利益驱动 从比较利益驱动的作用机制看: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是在农业的 内部推力和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同时资本、技术等 经济要素的转移也存在着同样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特点与问题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特点与问题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 2009年上海的城市化率已达到88.6%,而西藏仅为23.8%。2009年 我国内地省市中,城市化率不足30%的由2个,在30%—50%之间 的由17个城市化率在50%—75%之间的由9个,城市化率高于75% 的有3个
4.沿海地区出现了若干个城市密集区
•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 模及其影响的范围大大扩大,大城市对周边地区广大农 村的带动作用增强,乡村地区城市化进城也有很大的提 高。城市由单体扩张进入到群体发展阶段,出现了若干 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如京津唐、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辽宁省中部等
城镇人口数 (万人)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城镇人口比重 (%)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1978—201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年份 城镇人口数 城镇人口比重

(万人) (%)
• 2008 62186 46.60%
• 2010 66558 49.68%

中国城市化进程评价

中国城市化进程评价

中国城市化进程评价一.城市化现状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

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

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

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

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三)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

20世纪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长到1500万人以上。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4. 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 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 续推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 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 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 乡差距
中部地带 117 130 247
西部地带 47 75 122
2、特点 B、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 的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城市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中心 城市发展较快,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相 对滞后; 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高,西部地区 城市化水平比较低。
3、我国的城市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人口转化
产业结构 工业
科技
文化、思 想、观念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思考:1、是什么力量推动城市化发展? 2、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3、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社会 经济 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城பைடு நூலகம்市 化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①国的第二、三产业最落后
【高考真题】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 系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按城市化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2)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3)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与特征

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与特征

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与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与特征。

1.快速城市化的加速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显著的城市化过程之一。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导致了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根据统计,到2019年底,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8.75亿,城镇化率接近60%。

城市化的加速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

2.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趋势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相对较强,拥有优质资源和机会,从而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

而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实力不足,面临人口流失和经济困难的问题。

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为了解决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战略。

针对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以实现这些城市规模的合理控制。

同时,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实现城市间发展的均衡。

4.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中国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

中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提升。

绿色城市建设则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5.人口老龄化和社会问题的挑战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老龄化对城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解决养老金融、医疗服务、社区养老等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

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

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

城市化不仅仅是指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与此同时,都市文化也在城市化的推动下逐渐兴起,成为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影响、都市文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化与都市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聚集于城市中,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推动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2.人口流动: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了人口流动的现象。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和面貌。

然而,人口流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落户问题、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等,需要政府重视和解决。

3.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化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以适应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都市文化的特点1.多元性:都市文化是由多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元性。

在中国的都市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元素,如不同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服装风格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

2.开放性:都市文化以其开放的态度吸纳各种文化成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新的艺术形式、音乐风格还是时尚潮流等,都市文化都敢于接纳并进行创新。

3.时尚性:都市文化注重时尚和个性,追求新潮、独特和引领潮流的文化产品。

都市中的时尚场所、流行音乐和时尚品牌等都体现了都市文化的时尚性。

三、城市化与都市文化的相互影响1.城市化推动了都市文化的兴起:城市化为都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各种文化元素也随之而来,推动了都市文化的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从单一的“城市扩张”到全方位的城镇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背景和动因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以及城市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口号,旨在通过城市化建设的手段,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构城乡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有以下三个:1.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推手之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选择。

2.人口迁移的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居民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和更广的视野,他们开始向城市迁移,从而形成了趋势性的城乡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改造和维护规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行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现状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性:城市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出现。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为60.6%,城市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31亿人。

2.城市更新和扩张:城市的更新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中国主要城市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和范围,不断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相互支撑和互动作用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4.城市化与环境改善的平衡:城市地区环境压力之大是城市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但随着城市提前谋划和规划、环保意识加强,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和提高。

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Ç ³ ò Õ Ë È Ú ¿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ç Ï å ´ Ë È Ú ¿
Ç ³ ò Õ Ë È Ú ¿ ö Ô ¤ ³
ç Ï å ´ Ë È Ú ¿ ö Ô ¤ ³
467.18
216.4 150.09 160.46
3.65
405.8 5.84 14.33
三、中国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偏小

(一)中国关于城镇规模结构的研究 (二)中日10万人口以上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 (三)中日10万人口以下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 (四)基本结论
(二)中日10万人口以上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
83.5 677 22.5
103
100 3012 100
Ö± ÖÖÖÖÖÖ á ÖÖÖÖÖ
12000 10000 8000
© ö £ ¨¸ £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6000 4000 2000 0
中国石油开采和加工业(1128)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美国通用电器(9)
1006.97
485.40 27.5 92.96
中国电器机械制造业(7544)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瑞士雀巢(36) 中国饮料制造业(3817)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美国惠普(41) 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166)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 日本新日本制铁(166)

条件3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 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 30 年。

总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9年到1983年,是清除错误认识,明确中国一定要走城市化道路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3年,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产生、展开与深入的阶段,其间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问题,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做了许多拓展。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对于城市化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开始了全方位的探索,有了新的特点。

在这辉煌的 30 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 1978 年的 1.73 亿人迅速增加到 2007 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 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 44.99%,年平均增长 0.93 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 190 个增加到 661 个,平均每年增加 16 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 2 000 多个增加到 1.89 万个,平均每年增加 640 多个[2]。

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1981 年的 711.1 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137 239 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

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由 1981 年的 7 438km2扩展到 2005 年的32 520.7km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 1978 年的6.7m2增加到 2007 年的27.1m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 343.4 元增加到 2007 年的13 786 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7.2%,恩格尔系数由 57.5 下降到 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 53.7%提高到 91.5%,城市气普及率由 11.6%提高到 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 1.5m2增加到7.9m2。

从以上数字来看,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30 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

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动力总数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向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

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姓名:张姗姗学号:2011012802 学院:化学学院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3.2 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计划性我国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都是由政策的高强度计划所控制,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形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其次,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

3.3 城市化进程较慢,城市化水平较低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看起步晚,速度慢,水平低。

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5%,平均年增长率为0.13%,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且发展速度缓慢,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虽然防止了城市的过度膨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自1980年以后,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29.62%。

但与世界平均52%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4 具有二元城市化结构我国的城市化是城市与乡村城市化并举的。

一方面,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形成明显以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城市化;另一方面,乡镇工业发展迅速,非建制镇也不断增加,农业人口职业的非农化,与定居地的城市化不同步发生。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中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到了非农领域,形成乡村城市化,或者称为“隐性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城市化”特1.5 城市构成不协调,城市分布地域差异显著我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协调,大城市比重过高,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现象,1996年我国共有666个城市,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4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44个,二者城市人口合计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49.6%,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共有195个,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8.6%,小城市有393个,却仅占城市人口的21.8%。

同时,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都偏集于东部沿海,呈现东密西疏格局。

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的东部分布了44.7%的城市数和51.2%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达37.2%;而占56.5%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分布了18.5%城市数和14.7%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为23.2%。

四、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纵观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健康的因素,具体体现为城市化速度相对过快虚高,出现冒进式城市化发展现象;城市空间拓展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控;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能力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需要;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比较滞后;造成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等等。

这些问题和不健康因素在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总体看来,改革开放前受政府错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环境;大力推广节水措施,促进全社会节约和合理用水;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

(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镇。

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建立环境保护约束机制;有序推进城镇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加大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力度,有效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强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六、我国城市化发展前景展望6.1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镇体系我国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一直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一方针已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应顺应潮流,适应形势,及时调整方针。

目前应确立“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意味着城市化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今后城镇体系的发展应立足于:①走多元化的的城市发展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②城镇体系的发展逐步从“以大、中城市为主”转向“以中、小城市为主”;③采取区域城市化方针,在全国建立不同发展阶段,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并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职能分工不同,分布较为合理,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6.2 发挥大城市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大城市的发展一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客观上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强的凝聚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控制与示范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