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改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课程改革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1. 整合课程内容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因此素质教育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改革来支持。
2. 强化教学手段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而课程改革也需要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3.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团队合作等,二者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二、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特点1. 多元化发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 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鼓励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3. 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科知识、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社会需求导向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5. 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多样化课程设置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将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
感悟新课程改革 提升素质教育理念
感悟新课程改革提升素质教育理念在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规划,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全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策略,也是走向21世纪的物理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要以全新的大课程观理解当前的课程改革,加深对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主动思考。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谈对新课改的认识:一、愉快教育是教育之本愉快教育,就是利用游戏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身体上的训练,从中学会生活,锻炼组织能力,会与人相处,养成健全的人格。
一些教育观念超前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对学生实施愉快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教育十几年来都是以教师为主,以传授为主,不特别注重学生的自身感受。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对待学生,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某种技能上的机器,而非真正的创新性人才。
所以,我们应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愉快教育”。
二、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体生命意识的人,看作具体社会意义的人;生命意识就是良好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应该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应该使每个人借助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意识,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能力。
三、新课改重在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四种习惯,五种能力。
四种习惯为:培养学生质疑好问的习惯。
鼓励质疑,激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评价批判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留有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批评的时间,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
让思维与实践相互补充和转化。
五种能力指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
四、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转变教师的职业观,要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角色向承担“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浅议
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浅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如何教好这门课,在本学科中推行素质教育呢?下面,谈谈我们肤浅的认识。
一、结合学科特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我们认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素质教育是使学生逐步具备知识、能力、思想、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结构。
在知识方面,通过在活动中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判断和动手的能力,其中观察事物和行为实践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品德与生活(社会)》每一课都能挖掘出指导道德行为的内容来,所以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全新的课程标准,紧扣教材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切实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到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达到教学目的。
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方面,密切结合德育学科特点,提出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要求。
这些要求在各年段各有侧重。
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和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人物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进取和不断求新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素质。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的要求十分明确,我们必须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如实加以贯彻,让学生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因为这正是“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二、遵循学生特点,注重知识有机连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身就具有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特点,而且做到了三者有机结合。
然而,在听课、评课切磋教艺教技的实际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发现,不少的德育课教师,把本来非常生动活泼、趣味无穷的品德课,上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孩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国家的花朵。
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在新课改的条件下,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
针对全面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要进行具体的探究工作。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小学语文教育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责任之一。
教书育人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素质教育要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两者紧密融合,为培养学生的素质提供重要保证。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1.对学生训练能力的培养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基础能力,与此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下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对学生增长知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发展、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所以,在小学期间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这样对其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2.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为了使孩子有好的发展,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例如:勤奋学习、作息时间规律、讲话文明、热心帮助同学、善于挖掘自身的思维潜力以及对事物善于观察等。
小学教育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3.对学生情操的陶冶由于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年龄还较小,对社会的诱惑还不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自身的情感发展不够健全,所以,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的引导。
小学语文学科由于具有很深的思想性以及教育性,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做好思想教育与文字教育的统一性工作,不仅要做好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等工作,而且要对学生陶冶情操方面加强指导。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应用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国家实行新课改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引用一些西方的理论,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对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密切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
它是针对传统课程体系而进行的更加细化的教学改革,它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它的实行就是要根治我国现存教育体系中的弊端,真正推行素质教育。
可见,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新课改是行动、是方法,只要发挥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合力,就能打造出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实验中我有以下四点体会:1、能力是关键。
目前,创造性正成为国家真正的资源和不竭的财富,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培养人的创造性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它将彻底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最终体现为具体教学过程的改变。
例如,从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将学习能力——获取、使用和处理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因为学会学习即意味着学会生存。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改,都是是为了培育出高素质、高能力人才。
目前课改后的教学不再以考试为目标而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重点,这样从教材到课堂到理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将素质教育大大推进了一步。
实践证明:在我国多少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走入社会后,由于不会生活、不会创新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反一旦当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不管做什么都会举一反三、水到渠成。
2、“副科”应重视。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的关注点在语数外三门学科,导致改革的焦点及着力点都放在了这三科。
继素质教育的推行及课改的实行,几年来,各校都在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加大“副科”设置力度。
每周学生所学的课程中所谓的“副科”几乎约占了课堂的百分之七十。
对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认识
对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认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在进行充分的国际比较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行中小学教育课程存在的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课程的管理六个方面确定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一、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内涵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之所以大力提倡和推进素质教育,是因为传统的教育与时代的需求和人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差距或背离,不改变这种教育滞后的状况,将无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一)、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李岚清副总理在出访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会谈,佩雷斯认为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继续学习,二是会与不同的人共事,三是在不同环境下都能生存发展并做出贡献。
根据专家的研究预测,21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时时充电,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
那种一劳永逸,一试定终身的学习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享用一辈子的知识技能,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世界将发生变化,一个人一辈子有可能从事几种工作。
“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就业”往往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
今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正所谓干到老学到老。
营造自身的造血功能,掌握学习方法比学现成的知识更重要。
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要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树立学习者是学习主人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论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论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学员姓名:学号入学时间 2003 年秋季指导老师职称试点学校南通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分校论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内容提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大进步。
提高教育素质,是全面推进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应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核心,同时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超前意识,优质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评价观,转变传统人才观,以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字]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造实践创新活动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性超前意识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的信息网络的建立,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各国人民的交流;同时,随着我国全民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受教育者的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要求,于是,加强小学新课改下素质教育就成为一种趋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提高教育素质,是全面推进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进入21世纪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精选五篇)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精选五篇)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浅谈新课下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祝站镇中心小学李锋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科学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培养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而提出问题是教材与教师的职责。
事实上,让学生学习时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
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
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心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论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 毕业论文
论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毕业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期待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分数,而现在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新课堂改革作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推进教育与时俱进,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针对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进行探讨,首先介绍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分析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的特点,最后探讨新课改下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新课改是指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是对原有课程进行的全面革新和创新。
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面对日益严峻的教育问题,新课改的实施显得格外重要。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整个教育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培养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高压、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推广多元化、整体化、探究化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一批具备优良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群体。
二、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特点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技能的培养,不再仅仅被视为纯粹的知识传授。
具体而言,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不再将学生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衡量标准。
针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实践创新能力、价值观和精神品质等。
2、注重实践性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也重视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落地,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育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化,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问题,量身定制课程和教学方案。
学校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创新教学的条件和空间,以实现更为优质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并分析这种融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教学方式和形式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强调跨学科整合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还需要强调跨学科整合。
传统的学科教育存在学科之间的割裂和隔阂,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应打破学科的界限,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践操作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注重实践操作。
传统的教学往往停留在课堂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新的课程改革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五、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缺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新的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大局。
新的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
浅谈新课程的实施与素质教育
2013-08教改聚焦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队伍年轻、教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等),但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严格按评估标准的各项指标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认真探索幼教工作规律,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大胆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将一如既往,为创建幼儿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优质幼儿园而努力奋斗!(作者单位南通市港闸区五里树幼儿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素质教育工程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优秀的社会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
所谓素质教育,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就是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忘了所有学过的最具体的知识后,剩下的东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这个人生的摇篮里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得到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才能。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从传统的教育思维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课堂教育入学,把我们的教育工作真正引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为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流程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成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素质教育工程中的又一重要举措。
下面,结合我本人教改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全面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是统筹兼顾式的。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深入领会科学的发展观极为重要。
首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去,教师就是指挥棒,高高在上,这样就无形中拉远了师生的距离,妨碍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达不到统筹兼顾的要求。
另外,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中,教学的目的是单纯地为了学生的考试而教学,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不能达到全面、协调地发展,出现了“书呆子”现象,甚至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语文教学新课程的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友爱的关系,使师生之间达到一种默契。
论新课改与素质教
——浅析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目录
• • • • • •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浪潮出现的原因 新课改的定义及改变 素质教育的定义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素 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方法 实施新课改,实现素质教育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出现的原因
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 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 传统中国的教材内容“繁难偏旧” 传统中国的教材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知 识本位,脱离生活,扼杀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 识本位,脱离生活, 及多样的兴趣 。 中国的孩子压力很大,学习是接受性的, 中国的孩子压力很大,学习是接受性的,孩子们 学的并不快乐! 学的并不快乐!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自主能力的人才
新课改的定义
新课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 新 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 课改 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 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新课改的六大改变
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维”目标的达成。 、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 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 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 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 系的“活”的知识。
素质教育
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 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 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 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 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学会合作。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思考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思考
素质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育界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使命。
而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改促使教师由课堂的主演变身为课堂的导演。
但是教师是课堂贯穿始末的督导,教师要置身学生中间,及时的总结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质疑以及问题生成解决,适时点拨疑难问题。
教师大量的准备工作放到了课下,教师是位幕后导演。
他们精心准备的学案即将成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自学或探究展示的发言稿。
他们设计的教学流程,学生在独学中体味知识的自我思考过程;在对学中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学生在群学中学会倾听,不断质疑。
学生是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大放异彩的是学生,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全员展示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学习展示的舞台。
每节课都像是纪实版的校园先锋。
浅论新课改与素质教育
浅论新课改与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
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
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
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新课改与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4-07-17T15:53:33.35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3期(上)供稿作者:王玉波
[导读]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王玉波
(四川省南山中学实验学校绵阳 621000)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
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
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
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
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三、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
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
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
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我把这一研究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