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篇》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论语》学而篇赏析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我在读书时还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都听或看到对于孔子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在读书时老师这样对我们讲解,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自觉我乃是小女子,君子与我何干。
学而时习也好,有朋自远方来也好或是人不知而不愠,我是通通都做不到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阅读孔子的这番话,觉得对于学而时习是认同的,但悦似乎说不上;如果有恶友从远方来,估计除了哭,我似乎是乐不起来的;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如我经常跟妈妈说的我是人不是神。
总而言之让我做到这些那是没戏的。
最后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孔老夫子果然不是人,他是神。
一日出于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买来了先生的《论语别裁》细细阅读。
该书的结构完全按论语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篇便是这学而时习之,先生的解释令我重新认识和感受了这段话。
首先先生讲到的就是学,学不量是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是指学问。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又讲到了时和习,时其实讲的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有体验、及时的反省自己。
例如看到某本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往往会引出无数的感想。
又例如苦劝某人不能如此这般,但那人就是不听,而后就出了大错,看到这一切又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些才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阅读中、在经验中得到体会,令自己得到无比的愉悦和升华。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
例如你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于已作苦的某位先贤相同,你又何尝不是这位先贤的知己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从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有这样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和教诲。
下面是对《论语·学而篇》的翻译和注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来乎,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高兴吗?”注释:孔子强调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并且学完一遍后要及时复习。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是空洞无物,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遭受危险。
”注释:孔子认为学习只有结合思考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同时,只有思考而不积极学习也是不够的,容易陷入危险之中。
3.子曰:“有教无类。
”翻译:孔子说:“教育应该没有隔阂。
”注释: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出身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乎,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快乐吗?”注释:这句话与第一句类似,再次强调了学习的快乐和友谊的重要性。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能向他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则要自己改进。
”注释: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善于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在自己身上进行改进。
这些是对《论语·学而篇》的部分翻译和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导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第二篇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论语》第二篇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原文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包括“学习”、“朋友”、“不愠”等。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学习的重视,提倡不断的钻研和修炼。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强调了君子的风度,应当宽容待人。
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这句原文中使用了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是说在执政过程中应当以德为根本,像北辰一样居于高位,指引众多星星相互共同发光。
此处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主张以德治国,以道德和美德来引导人民。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析:这段原文中,孔子指出夷狄之地虽然有君王,但是他们的统治远远不及诸夏之地的亡国状况。
通过比较两者,孔子再次强调了治理的重要性,正视君王的责任与使命。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解析:这段原文中,“里仁为美”是指在家庭和社区中,要注重亲情和仁爱。
接着,“择不处仁,焉得知?”则是强调个人要从行为实践中体会到仁道的真正意义。
通过这两句原文,孔子教导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与修炼,用仁爱来行事。
结语:《论语》第二篇中提到了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学习、执政、治理和仁爱等。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论语学而篇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lunyu论语学而篇批注
lunyu论语学而篇批注
《论语·学而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这一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以下是对
《学而篇》的一些批注:
1. 学而第一。
这一章开篇即引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名言,强
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在此强调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
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这也是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基础。
2. 学而第二。
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强调了对人的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相互理
解和尊重,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学而第三。
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名言,
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可以跨越
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这种友谊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
4. 学而第四。
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名言,强调
了学习他人长处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以上是对《学而篇》的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涵盖了学习、人际
关系、友谊和虚心学习等方面,展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智慧。
希
望这些批注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学而篇》的内涵和意义。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其中的《学而》一章是孔子家训中最为重要的一篇,也是他教育弟子的基本观念。
本文将针对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进行解析与讨论。
《学而》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地复习所学,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不被他人所了解而不发怒,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接下来我们对这句话进行解析,逐一探讨其中的重点。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提到了“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积累,还需要经常性的复习和巩固。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个人的快乐和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朋友不仅能够带来快乐,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成长。
最后,孔子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养的观念。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不以他人的无知为怒,即便他的努力未被他人所理解和认可,也不应该表现出愤怒和狂傲的情绪。
这是一种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体现。
通过对《学而》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和人生哲学。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坚持学习并不断实践与反思。
他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认为朋友之间的互助和交流对于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孔子还教导人们要有高尚的品质和修养,不因他人的无知或误解而愤怒。
总之,《学而》这篇孔子家语中的重要篇章,不仅仅是对古代教育理念的阐述,更是为我们现代人指引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与思考,《学而》中的智慧将会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论语《学而》篇解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
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
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
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词,有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
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
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
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两个字,第一个字:知,了解;人不知,人们不了解;第二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学而篇详解
论语学而篇详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记录而成。
本篇全文共有十六章,围绕着学习、教育、修身养性等话题展开,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有规律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取得进步。
这种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以应对社会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中,孔子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温和而有耐心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还提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也是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中,孔子谈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修养比才能和技能更为重要。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四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的根本。
他还提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强调子女应该尽孝尽责,不远离家庭。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父母,维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第五章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他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上。
他还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持续学习和不断教导的精神。
这对于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和利益。
他还提到了“觚不觚,觚哉!”的观点,强调对于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内在的、真实的,而不是虚荣和虚浮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学而篇春秋战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长,还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基本不可能。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论语》学而篇概述2.学而篇的主要内容3.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4.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正文【《论语》学而篇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共计 16 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为政之道。
本篇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奠定了全篇的主题,即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主要内容】学而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孝道:孔子主张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提倡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礼义: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强调礼义制度的重要性。
4.仁爱:孔子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提倡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政之道:孔子提出了为政的五项原则,即足食、足兵、民信、民敬、民悦。
【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如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注:此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情谊。
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此章批判了虚伪的人,强调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实行仁爱的根本。
注:此章说明孝道是实行仁爱的基础。
【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重视孝道,启示我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提倡礼义、仁爱,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秩序,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为政之道,启示我们要关注民生,实行仁政,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ǎ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一·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⑤,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⑦?”[一·二] 有子曰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⑨,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⑩,鲜矣仁!”[一·四] 曾子曰⑪:“吾日三省吾身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⑭。
”[一·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七] 子夏曰⑯:“贤贤⑰,易色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⑲,民德归厚矣。
”[一·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⑳:“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㉑?抑与之与㉒?”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一·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一·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㉓。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㉔。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一·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㉕,可谓好学也已。
”[一·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㉖,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㉗,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论语学而篇:智慧的源头与生活的指南》《论语》的学而篇就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里面的原文和蕴含的道理那可真是宝藏般的存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三句话就像是三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天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经常去温习它,这难道不像是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看着它一点点发芽、长大一样令人喜悦吗?学习就像一场旅行,知识是沿途的风景,我们初次看到风景的时候觉得新奇,那是学习新知识的快乐。
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这些风景,就像温习知识,又会有新的感悟,这新的感悟就如同发现了隐藏在风景中的小秘密,怎能不让人高兴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赶来,这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心里。
朋友啊,那可是在人生路上能和你并肩同行的伙伴。
你想想,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有人愿意跨越千山万水来和你相聚,这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找到了另一束光,相互辉映。
你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交流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要是生活里没有这样的朋友来访,那该多无趣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太难能可贵了。
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或者有了一些想法,别人却不理解。
这时候我们就容易生气,就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
可是啊,真正的君子不会这样。
他们就像平静的湖水,即使有石头投入其中,也只是泛起几圈涟漪,很快就恢复平静。
别人不了解自己,那又怎样呢?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就好了呀。
再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像是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做一个检查。
每天问问自己,给别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就像你答应帮邻居照顾一下花草,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那肯定是不对的。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呢?信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你和朋友的心。
要是这座桥塌了,那友谊也就摇摇欲坠了。
《论语》原文+注释 学而篇
《论语》原文/注释学而篇子曰[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 ,不亦君子乎!”[1] 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
这里是尊称孔子。
[2] 说(yuè 月):同“悦”,高兴,喜悦。
[3] 愠(yùn 运):怨恨,恼怒。
有子曰[4] :“其为人也孝弟[5] ,而好犯上者,鲜矣[6]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 。
”[4] 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
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三十三岁,生于公元前518 年,卒年不详。
另说,比孔子小十三岁。
后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
[5] 弟(tì 替):同“悌”。
弟弟善事兄长,称“悌”。
[6] 鲜(xiǎn 显):少。
[7] 与:同“欤”。
语气词。
子曰:“巧言令色[8] ,鲜矣仁。
[8] 令色:面色和善。
这里指以恭维的态度讨好别人。
曾子曰[9] :“吾日三省吾身[10]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1] ?”[9] 曾(zēnɡ 增)子:姓曾,名参(shēn 身),字子舆。
曾皙之子。
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附近)人。
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505 年,卒于公元前435 年。
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
[10] 省(xǐnɡ 醒):检查反省自己。
[11]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孔子教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子曰:“道千乘之国[12]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 道:同“导”。
领导,治理。
乘(shènɡ 胜):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
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拉,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拉一辆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学而篇》解析
关键词:
务本、儒家思想、君子言行、仁、内省
摘要: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正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
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
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
孝、信等道德范畴。
读了孔子的学而篇,感触很多,从中选择我感受最深的部分
解析一下。
《论语》《学而篇》“主要讲的是‘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
[1]也是《论语》第一言,开篇即出经典之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
引用传诵。
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对这句圣贤之言更是情有独钟。
试
问,苍茫社会谁能通晓百物,谁又能独具慧眼?看破滚滚红尘,超然于世俗之外?
唯有宠辱不惊,保持最好的心境才能称为君子之行。
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但是我
却并不怨恨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古至今,自认怀才不遇者,何止万千?
起初是漫骂朝廷,而后是漫骂自己,再后是流落民间,郁郁而终,这也是许多古
代知识分子可悲的一生。
究竟是社会不能识别人才,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被
社会识别的准备?否则又怎么会在经历失利之后,会聚成一股社会的逆流,在风
口浪尖摇旗呐喊“知我者扰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尽管熟读经书,自认
饱读儒家经典,乃是儒雅之士,中国许许多多的古代知识分子还是没有全然读懂
《论语》一书,甚至对这句开篇之言更是不屑一顾。
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有陌生和背叛的感觉,因为面对自己的是许多陌生的各怀心机的面孔,此时需要自己去重新认识这样的一个环境而不是就此沉沦,其实有时候许多的感觉本来就只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怎样去看待周围,看待自己身处其中的环境,或多或少的决定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这时,我想,需要的就是自己在别人的不了解当中保持单纯的心境,主动的去了解别人,即便还是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最起码,自己还不失君子的作为!正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
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
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
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 同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学生,以孝出名) 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给别人帮忙是否尽心尽力了? 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以诚相待?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都掌握了。
曾子的观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强调个人自身修养的思想。
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个人修养,而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内省”。
可以想象,一个时刻注意检讨自己言行的人是不会犯大错误的。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信,有信任、信用的含义,更有诚信的含义,“以诚实之谓信”。
在与人交往中坚守信用,信守诺言,以诚相待,不
伪装自己,不欺骗对方,实事求是,据实相告,做朋友信赖的人,这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那种一味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欺骗、虚夸、闪烁其辞、“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等举止乃真君子所不为、所不齿。
而做到“传习”,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这个人就会不断进步,读书明理,知书达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在“为人谋”和“与朋友交”时更好地做到“忠”和“信”。
在今天的社会中,“吾日三省吾身”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人谋而忠,是一个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表现,不言自明的道理是首先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要追求精益求精。
即便要辞职走人,也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与朋友交而信,是人品的表现,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既讲究礼,又讲究理,尤其要敢于指出朋友的缺点和错误,做挚友,更做诤友。
传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断学习,就是所谓“充电”,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 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
君子就应该追求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则。
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
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
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出门遵从兄长(所谓长兄如父) 。
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
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
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
这样,你就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有资料说,日本企业招聘员工时,要了解其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度。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企业产生忠诚的感情吗? 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
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要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他人做起。
诸葛亮曾经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勤以养俭……”怎样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历代知识分子谈论的话题。
《学而篇》里对君子的行为要求甚是严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贫而乐,富而好礼”讲究“温、良、恭、俭、让”。
“君子讲究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仪”“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在历史上真正能放下功名利禄,超然世外的君子少之又少,不是人人都能做君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谈论君子之道的,《学而篇》里定下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就似一条鸿沟,至今无人能越。
孔子也给君子们指出了一条雷同的人生道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生,这是一部读不完的心路历程,这更是儒家巨匠精心雕琢的人生轨迹,易中天曾经妄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不知道当时,易老是处于怎样的心境才说下这番谬言,试想倘若这社会上人人都去做真小人,而不去谈论君子之道,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做人标准,这个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难以言传。
君子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但是他象一块拥有巨大能量的磁铁,吸引着众多智者去接近他,去创造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译注
2.《孔子仁学思想中的节欲观及其现实意义》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