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淡水养殖业在我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淡水养殖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质恶化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源头减排、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探讨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一、源头减排1. 减少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是导致淡水养殖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殖密度过大,鱼类粪便和残饵的排放量就会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同时氧气消耗量大大增加,使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

在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的过程中,需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2. 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废水是不可避免的产生物。

为了减少养殖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建设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废水的过滤和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净化养殖水体,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3. 减少化肥和饲料的使用在淡水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和饲料会导致废物的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可以减少化肥和饲料的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的水体污染。

二、环境管理1. 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充分开发媒体资源,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养殖户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养殖户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责任感。

2. 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养殖管理制度,对于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要进行惩罚,加强对养殖户的监督管理,规范养殖行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3. 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淡水养殖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减少养殖的环境污染,并提高养殖产能。

三、生态修复1. 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在养殖水体周边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净化水质,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减少有机物和氮、磷等养分的含量,提高水质净化效果,促进水体的自净作用,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淡水养殖池塘的改良与高效利用

淡水养殖池塘的改良与高效利用

淡水养殖池塘的改良与高效利用淡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通过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可以实现淡水养殖池塘的改良与高效利用。

本文将从养殖环境改善、饲料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探讨淡水养殖池塘的高效利用方法。

一、养殖环境改善1. 鱼类生态适应性研究淡水养殖的关键在于为鱼类提供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研究鱼类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对水温、水质和饵料的适应能力进行评估,对于选择适合养殖的鱼种和改善养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质调控与污染防治养殖池塘中的水质是影响鱼类健康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浓度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控与处理。

合理设立生化过滤系统、增加积氧设备,有效控制水质污染,提高淡水养殖水质的稳定性和优良度。

3. 池塘生态恢复与修复在长期养殖过程中,池塘生态系统可能会遭受破坏,如水草减少、土壤贫瘠等。

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此外,合理利用养殖废水进行生态农业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饲料管理1. 种苗质量保证选择健康、活跃的种苗,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检验种苗的来源和运输方式,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在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种苗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现象。

2. 饲料营养均衡合理配置饲料成分,保证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平衡。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调整饲料比例和喂养方式。

定期检测水质和鱼类的生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饲料调整,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

3. 饲料投喂技巧根据养殖池塘的大小和鱼类种类的不同,合理安排饲料投喂方式和时间。

避免过度投喂,造成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

采用分时段、小分量的喂养方法,保证鱼类的饮食均衡,提高养殖效益。

三、疾病预防与控制1. 定期疫病检测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防控常见的养殖病害。

注重水质与疾病的关系,及时调整水质,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2. 养殖池塘消毒定期进行养殖池塘的消毒处理,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渔业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养殖和不合理管理,养殖场的水体生态环境往往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养殖场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渔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被提出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以帮助养殖业者改进养殖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高效养殖技术的应用高效养殖技术是修复养殖场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

通过合理调控养殖密度、养殖方式和饲料投喂等因素,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和养殖场的污染物负荷,可以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扩散。

此外,选择适应养殖环境并具有高效生态处理能力的养殖品种,也是降低污染物负荷和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2. 生态滤池的建设和运营生态滤池是一种通过人工构建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系统等来处理养殖废水的生态修复设施。

养殖废水经过生态滤池的处理,沉淀和吸附作用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氨氮和硝态氮等污染物,并促进水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生态滤池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包括植物的修剪和更换、生物群落的调整和营养物质的补充等。

3. 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是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善底质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增加底栖生物的生境,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和自净能力。

同时,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包括水体的混合、曝气和通气等,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氨氮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浓度,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4. 养殖循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养殖循环系统是一种将养殖废水与养殖物质有机结合,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

通过建设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将废水中富余的养分转化为植物生长的营养源,同时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对废水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和应用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的养殖方式。

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及应用

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及应用

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及应用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手段改造池塘环境以促进养殖的技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高水质、增加底栖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改善池塘生态,提高养殖效益。

下面将从池塘环境改造、水质管理、底栖生物培育、养殖物种选择以及养殖模式等方面介绍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首先,池塘环境改造是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修建围堤、挖掘池底,调整水面高度和坡度,改善水体流通条件,增加池塘面积和深度,提高水质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此外,还可以铺设池底防渗膜,阻止池塘底部的渗漏,减少水和养殖物质的流失。

其次,水质管理是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合理管理水质可以提高养殖水体的稳定性和水质安全。

常见的水质管理方法包括配制饲料、合理投喂、粪尿污染的控制和废水处理等。

通过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可以避免过度投喂和粪尿过量排放引起的水质恶化。

同时,适时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水体清洁,减少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积累。

再次,底栖生物培育是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的重要环节。

底栖生物是池塘内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体质量、池塘生态平衡和养殖物种生长都具有重要影响。

培育底栖生物可以通过人工投放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等途径实现。

底栖植物如水葫芦、春季水蓬等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净化水质;而底栖动物如水蚤、小鱼等能够食用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此外,养殖物种的选择也是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养殖物种对于水体要求不同,因此在养殖前需进行科学的物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水质和环境的养殖物种,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意养殖物种的生态适应性,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最后,养殖模式是淡水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的综合表现。

淡水池塘养殖可以采用多种养殖模式,如单一种类养殖、复合种类养殖和生态循环养殖等。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养殖渔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在保障人民生活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养殖场水体生态问题逐渐凸显,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对养殖场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养殖场水体污染问题的原因在了解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养殖场水体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养殖业中常见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包括:1. 养殖废水的排放:养殖废水中富含有机物和养分,过度排放会导致养分过剩、水体缺氧等问题。

2. 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未得到及时处理,会导致底泥沉积、水质恶化等问题。

3. 养殖药物的使用: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疾病和提高养殖效益,常常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过度使用会导致水体中存在抗生素残留,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二、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根据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法,可以将其技术手段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一些具有生态功能的生物来修复养殖场水体,例如利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增氧等。

2. 物理修复技术:利用物理手段来处理养殖废水或废弃物,例如利用曝气装置增加水体溶解氧、利用过滤网去除废弃物等。

3. 化学修复技术: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养殖场水体,例如使用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质、使用化学药剂杀灭病原菌等。

三、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植物修复技术是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中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某养殖场中,利用水生植物如箬竹、黑藻等种植在养殖水体中,这些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水体、吸收养分,同时提供氧气,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2. 物理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养殖场水体的物理条件,从而改善其生态环境。

例如,在某养殖场中,为了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利用曝气装置将空气引入养殖池,提高水体氧气含量,促进水生生物生长,达到修复水体生态的目的。

养殖池塘生态环境改良与修复措施

养殖池塘生态环境改良与修复措施

养殖池塘生态环境改良与修复措施摘要:养殖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养殖池塘生态环境改良与修复的措施,以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介绍了池塘养殖排放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水质管理和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增强等池塘生态环境改良的措施;最后,探讨了污染源治理和减排措施、底泥修复和改良、水生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池塘生态环境修复的措施。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有效改善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关键词:养殖池塘;生态环境;改良;修复;可持续发展引言: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提供人们所需的食物和经济收入。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方式的改变,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养殖排放物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养分过量释放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进而影响池塘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改良和修复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池塘养殖排放水资源化利用(一)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是指池塘养殖排放水中富含的有机物质,如鱼粪、鱼饲料残渣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具有高含量的氮、磷等养分元素,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这些有机污染物的养分成分,对于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

(二)植物种植业的生长营养来源植物种植业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养分是必不可少的,而池塘养殖排放水中的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可以作为植物的生长营养来源,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氮、磷等养分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1)养分需求和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的适用性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但大部分植物对氮、磷等养分的需求都比较高。

而池塘养殖排放水中的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含有丰富的氮、磷等养分元素,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需求。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产养殖是满足人们对海鲜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养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本文将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水质管理、开展生态修复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减少环境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和废饲料的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养殖场应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管理养殖密度: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避免废物的过度积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科学喂养管理:精确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饲料的浪费和堆积。

3.废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活性污泥等,对废水进行处理,以降低其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浓度。

提高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水质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以下是一些水质管理的建议:1.定期监测水质:对养殖水体的温度、溶解氧、pH值、浊度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利用增氧设备:通过增氧设备或其他适当方法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水体氧气的供应,有助于促进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3.控制饵料投喂:合理控制饵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过量的饵料在水中残留,导致水质恶化。

开展生态修复为了修复受到污染的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些恢复和增强生态功能的措施:1.植被恢复:在受损区域进行植被恢复,选择耐污染的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改善环境。

2.建立人工鱼礁:人工鱼礁可以提供鱼类的栖息地,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恢复生态平衡。

3.引入生物控制:适当引入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生物,如藻类和浮游生物等,帮助修复污染环境。

加强监管加强水产养殖活动的监管是保护和修复养殖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监管机构应该:1.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掌握水产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情况。

2.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从严处罚,以形成威慑。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食物需求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业逐渐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各种污染物无疑会对水体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水产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以期为相关业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水体净化技术1.1 水质监测和控制水质监测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一环,它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并通过对水体中的养殖物种、浓度和氧气含量等因素进行调控,以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此外,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料投喂量也是提高水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微生物处理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水体净化技术之一。

通过引入一定种类的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好氧细菌等,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这些微生物通过生物膜附着在过滤介质上,形成生物膜滤池来对水体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1.3 活性炭吸附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水体净化方法。

活性炭通过其大量的微孔和表面吸附作用,能够有效吸附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从而改善水质。

在水产养殖中,通过加入活性炭床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异臭物质和有害化合物,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和透明度。

2. 生态修复技术2.1 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水体的生态修复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适当的规划和植被配置,可以构建起一系列的湿地景观,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2.2 生物链修复技术生物链修复技术主要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利用生物多样性对水体进行修复。

在水产养殖池塘中,引入一些细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相互协作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从而改善水质。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养殖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养殖场水体的水质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采取有效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对于保护环境、提高养殖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养殖渔业工作中常用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一、物理生态修复技术1. 水体曝气技术水体曝气技术是养殖渔业中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之一。

通过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改善水体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滋生,从而提高养殖生物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2. 水体搅拌技术水体搅拌技术可以增加水体运动性,调节水温、水氧和水质,改善养殖场水体的环境。

通过搅拌水体,可以增加水体与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从而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二、化学生态修复技术1. 水体添加剂技术水体添加剂技术是通过向水体中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改善水体环境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

常用的水体添加剂包括颗粒状活性炭、硅胶和高分子吸附树脂等。

通过添加这些剂料,可以吸附和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从而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2. 曝气-过滤技术曝气-过滤技术是养殖渔业中常用的化学生态修复技术之一。

该技术利用曝气技术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然后通过过滤技术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和有机物,从而改善水体质量。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1. 水草种植技术水草种植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通过在养殖场水体中种植水草,可以起到吸收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底泥中的重金属等作用,从而净化水体,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2. 整体养殖技术整体养殖技术是一种将养殖与修复相结合的综合性生态修复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养殖池中种植浮游植物,利用它们的吸附和吸附底泥中的重金属等作用,净化水体,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物理生态修复技术、化学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养殖场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养殖质量,确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一、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水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水产养殖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然而,由于养殖活动对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养殖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养殖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水产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

首先,养殖过程中大量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质污染。

这不仅影响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周边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养殖场的废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此外,养殖业还存在着对水域生态系统物种结构和生态链有害影响的问题。

三、纳米技术在养殖环境改善中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纳米技术能够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来净化水质、杀灭水生生物病源体、提高水体中氮磷等有害物质的去除效率。

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制备的滤料可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的颗粒物和溶解性有机物,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同时,纳米催化剂在水体中的应用也能够显著提高氮磷的去除效率,减少养殖活动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四、植物修复技术在养殖环境中的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的吸附、转化、还原等作用来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方法。

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养殖废水,还能提供饲料、药材等多种资源。

例如,一些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还能分解有机废物,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五、中草药的应用在养殖环境中中草药在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草药如藻酸钠、柚皮苷等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多种功效,可以应用于养殖水体的净化和病害防治。

此外,一些中草药还具有促进养殖动物生长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能够全面提升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与生态修复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形式,其发展对于满足人类对鱼类及其他水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养殖环境破坏和生态问题。

为了维护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环境的建立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一、养殖环境的建立良好的养殖环境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护水体环境的稳定性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

1.水质监测与调控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进行水质监测是了解养殖环境的基础,其中包括监测水体的温度、溶解氧、PH值、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

通过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养殖方式和管理措施,如合理施放鱼类,控制饲料投喂量等,以维持水体的稳定和营养物质平衡,从而提高水质质量。

2.养殖水域的选址养殖水域的选址对于养殖环境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地选择水体,如湖泊、河流等,需要考虑水体自然水质、水流情况、泥沙含量等因素。

同时,水域周边环境也要充分考虑,避免附近存在污染源。

3.养殖设施与设备养殖环境中的设施与设备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养殖池、网箱等设施和设备的合理设计和使用,能够促进水产养殖的增产和节约资源。

此外,合适的养殖介质和底质选择也能改善水质,减少废物积累。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除了建立良好的养殖环境外,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对于解决水产养殖业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1.湿地建设与修复湿地是水产养殖区域中的天然过滤和净化系统。

通过湿地建设和修复,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提高水体质量,并增加养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建设还可以作为生态屏障,减少污染物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然的生物控制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引入合适的生物控制剂,如天敌、消化细菌等,可以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滋生,减少养殖环境中的化学农药使用,达到环境友好的目的。

3.循环利用与资源回收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养殖废水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利用进行资源回收。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摘要: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该管理存在许多弊端。

例如,在养殖池塘水的处理中,如果水质出现问题,就可以把水抽出来并进行清淤,并将池塘暴露在阳光下以改善水的质量,养殖中溶解氧的整个过程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处理,而且饲料也基本解决了饲养问题,容易引起养殖品种病害和水质恶臭等问题。

池塘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小生态系统。

规范池塘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帮助池塘养殖的同时,更有利于池塘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淡水养殖;环境;修复技术;探究1、生态修复的类型1.1水生动物补救当水体受到污染的时候,想要把其恢复原先的水质,在污染的水体里放入贝类或者鱼类来进行有效的治理,该贝类可以运用滤水来进行营养的吸收,并且进食的时候可以把水中的悬浮物质不断的降低下来,从而改变了水的质量,把水体的透明度提高了起来,因为该贝类是一种滤食性生物。

同理把鱼类放入污染的水体里也是如此进行水体净化,鱼类的引入过程中,要选择具有滤食性的鱼类,比如像花白鲢等。

在投放鱼类与贝类的过程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选择适当的季节,以及投放之后要对水体的质量进行不断的检测等问题。

1.2微生物补救微生物想在水体中生存下来,需要通过自身的吸收代谢来进行降解,该生物可以把水体中的有毒物质进行降低和减少。

若进行养殖的时候,水质是否完好非常重要,对其要定期的进行检测工作,如果水质出现不适合进行养殖的时候,需对水质进行调整,微生物在水体里可以把水中的溶解氧物质提高,同时还可以把水蛭中的藻类的数量进行改进。

除了以上所说的微生物还可以把水质中的氨氮一些化学含量进行降低,把有机物体进行分解,从而进一步把水质进行有效的治理。

在对养殖池塘进行生态修复的时候会使用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微生物在实体中可以快速的进行扩散,对于水体的生态修复可以产生很好的治理效果。

一般治理水质污染时,大多数会用光合细菌,这种细菌繁衍能力特别强,很容易形成一个优良大型群体,而抑制有害细菌的成长。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淡水养殖是指在淡水环境中进行养殖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由于淡水资源的稀缺和水质污染的严重,淡水养殖的水环境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改善淡水养殖的水环境,提高水质,保障养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质管理、生态保护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探讨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一、水质管理1.加强水质监测和评估加强水质监测和评估工作是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水质的全面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和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

水质监测和评估还能够为养殖水体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严格控制水体营养盐的输入水体中的营养盐过量是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水体营养盐的过度输入,养殖户应当合理控制养殖用水的投入量,避免过度施用饲料和化肥,避免养殖废水的直排等行为,减少营养盐的输入。

3.加大水体的净化处理力度对于水体中已经存在的营养盐和污染物,需要采取适当的净化处理措施,如投放水草、活性炭等材料进行净化处理,以降低水质中污染物的含量,提高水质的纯净度。

二、生态保护1.建立生态养殖系统在淡水养殖环境中,应该建立起生态养殖系统,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养殖-净化-再利用的循环系统。

生态养殖系统可以通过引入河蟹、鲢鱼、水草等对水体进行净化,并减少饲料和养殖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

2.加强水生植物的种植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对水质的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养殖水域周围建立水生植物带,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进行种植,以提高水体的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淡水养殖水环境中,应当加强对水生生物的保护,并鼓励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

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可以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对于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和提高水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科技创新1.研发环保养殖技术目前,有许多环保养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生物滤池、活性炭过滤等技术可以有效地清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杂质等。

淡水虾类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淡水虾类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淡水虾类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淡水虾类养殖产业在我国已经有着很长的历史,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养殖方式的单一化,养殖池塘的水体质量逐渐恶化,水质污染成为了制约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如何修复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提高水质,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淡水虾类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一、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是通过其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碳氧化物,对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有机和无机氮类物质进行生物转化,利用水生植物“吸收缓冲污染物”和“抑制藻类生长”等功能来修复水体环境。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节水蓼、萍蓬草等对镉、砷、铜等重金属离子、有机氯农药等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二、半自然湿地修复技术半自然湿地修复技术是将人工建设的湿地与自然湿地相结合的一种修复方法。

该技术通过湿地植物的根系、菌群和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氨氮和磷等污染物,同时,微生物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微生物胶体,有助于水质的净化和修复。

此外,半自然湿地修复技术还能够为湿地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曝气修复技术生物曝气技术是将修复细菌等微生物固定于填料上,通过曝气的方法加速废水中的有机物的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通常情况下,填料种类的选择和曝气方式会对生物曝气技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特点和处理效果,选择合适的曝气方式和填料种类。

四、化学方法修复技术化学方法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投加化学试剂,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达到修复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试剂有活性炭、聚合氯化铝等。

活性炭主要通过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而聚合氯化铝则可以沉降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有机物,有效改善水质。

化学方法修复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水质,但是对于大面积需要修复的水体来说,成本较高,且治理效果难以长期保持。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不当养殖管理等原因,水产养殖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水产养殖业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养殖环境和实现生态修复,人们通过引入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

一、高效过滤系统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的水质对于养殖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高效的过滤系统,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保持水质的稳定。

常见的过滤系统包括生物滤池、机械滤池和化学滤池等。

生物滤池通过增加滤料和微生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废物和氨氮,确保水质清洁。

机械滤池则采用物理过滤的方式,将大颗粒的废物、悬浮物和浮游生物过滤掉,保持水质的清澈。

化学滤池则利用化学材料对水质进行处理,去除有害物质和异味,提高水质的安全性。

二、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养殖环境的技术手段。

通过循环水系统,可以实现养殖池塘水质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质的污染。

循环水系统通过引入过滤设备和生物处理装置,将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然后重新供给到养殖池中。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水的浪费,还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节约资源。

三、海水水质净化技术在海水养殖中,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水的质量成为限制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海水养殖环境,海水水质净化技术应运而生。

这种技术通过引入生物过滤器和化学净化器等设备,对海水进行处理和净化,提高海水的质量和生态环境。

生物过滤器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水质的安全性。

化学净化器则可以对海水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行杀灭和去除,保证养殖的健康和稳定。

四、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来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

人工湿地可以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通过各种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净化水体。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环境与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环境与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环境与生态修复技术养殖渔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为了平衡养殖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关注养殖环境的建设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环境与生态修复技术,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技术措施。

一、养殖环境的建设1. 水质管理水质是养殖渔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良好的水质可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健康,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

因此,养殖场应该定期监测水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

例如,合理施用水质调节剂、增氧设备和废水处理设施等,都是改善水质的有效手段。

2. 养殖区域的选址养殖区域的选址对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在选择养殖地点时,需要考虑水源的稳定性、水域的深度和流动性、土壤的质地等因素。

此外,还要避免选择游泳场所、水源受污染的地区或者保护区等禁止养殖的区域。

选择合适的养殖区域对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养殖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养殖结构的调整单一品种养殖容易引发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因此,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引入多种养殖品种,是保持养殖环境稳定的重要措施。

不同种类的鱼类具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长习性,可以互为天敌或者互为益友,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1. 污水处理技术养殖活动产生的废水通常含有大量的氨氮、硫化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

直接排放废水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因此,采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常用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人工湿地、水生植物修复和微生物降解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栖息地恢复栖息地是水生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场所。

养殖渔业过程中,常常需要改变水域的地貌和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到水生物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为了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需要进行栖息地的修复工作。

例如,建立人工鱼礁、恢复湿地和河道生态等,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51(1):85-96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4.01.009周东来,邝哲师,符兵,彭焕龙,杨琼,李庆荣,邢东旭,廖森泰. 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24,51(1):85-96.ZHOU Donglai, KUANG Zheshi, FU Bing, PENG Huanlong, YANG Qiong, LI Qingrong, XING Dongxu, LIAO Sentai. Progress on in-situ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f aquaculture pond water[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51(1):85-96.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周东来1,邝哲师1,符 兵1,彭焕龙2,杨 琼1,李庆荣1,邢东旭1,廖森泰1(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1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养殖大国,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池塘养殖是我国最主要的水产养殖模式,在保障优质动物蛋白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养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持续增加,大量饲料投入和动物排泄等导致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不仅污染养殖水体,还会严重危害水产动物健康,导致病害频发、药物滥用、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给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亟需进行养殖池塘水体修复处理。

目前,对养殖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

相较于异位修复,原位修复技术具备节约资源、成本低、无交叉污染等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研究

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研究

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研究一、介绍自然修复是指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因素通过作用、互相调节等方式改善环境,促进环境得到恢复。

在人类社会不断地变迁与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此,研究自然环境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着重探讨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研究。

二、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机制池塘系统作为生态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自然修复能力。

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机制包括:(一)植物修复作用。

水生植物因其自身的生长过程会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水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从而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同样,水生植物还能通过利用水中的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吸收氮和磷等过程,从而净化水体。

(二)微生物修复作用。

池塘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通过吸附、光合作用等方式,分解和消耗水体中有害物质。

同时,微生物也能够对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进行降解作用,从而净化水体。

(三)物理修复作用。

池塘中的流水环境也会对水体的修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水流可以帮助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冲刷出去;同时,池塘上层水体的氧气和下层水体的有机碳和氮磷分别在两种状态下存在,通过流动、搅拌可以促进二者之间的交互反应,从而加速水体的自然修复。

三、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应用(一)利用植物进行自然修复。

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节水莲、萍蓬草等,可以增强池塘的自然修复能力。

同时,生态种植的方式可以通过调节环境,增加植物的适应性,提高修复效果。

(二)利用微生物进行自然修复。

在池塘中添加一定的微生物,例如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等,可以促进水体的自然修复。

在进行微生物修复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

(三)物理修复。

采取物理方法对池塘进行修复,例如增加水流、改变水流道路等,可以增强水体的流动性,促进水体自然循环,从而加快池塘的自然修复速度。

四、结论池塘系统的自然修复不仅可以改善环境,降低污染,更有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

合理利用各种自然因素进行修复,使生态环境得到协同修复,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摘要:传统的淡水池塘养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正蓬勃兴起。

以“鱼-菜共生”模式为代表的原位修复技术和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异位修复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本文从水体富营养化的角度,以池塘氮循环为切入点,评述了这两种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涉及的面积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

评述结果认为,只能通过“鱼-菜共生”模式降低池塘养殖的产排污系数,但通过推广该模式实现全国池塘养殖生态收支的平衡是困难的。

虽然循环水养殖模式无法避免产生额外的经济成本和土地资源,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富营养化严重的区域,其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关键词:池塘; 环境; 修复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大水面围网养殖、围栏养殖等的取缔及“退鱼还湖”等政策的执行,使得池塘养殖在中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201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池塘养殖面积占淡水养殖面积(还包括湖泊、水库、河沟、稻田及其他养殖面积) 的43%( 农业部渔业局,2010) ,这一数据随着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强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传统的池塘养殖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

中国的池塘养殖模式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渠”为主要形式。

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水体的渔获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大量的饲料投入和鱼类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池塘内源性污染加重,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大大加剧了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因此,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淡水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池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池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原位修复技术,也可称为立体修复。

其原理主要是在养殖池塘水体上层通过生物浮床栽种水生蔬菜或其他超积累植物,在水体中层投放生物刷为能够进行硝化作用的有益微生物提供固着场所,促其大量繁殖,从而进一步增强养殖水体的氮循环,在水体下层投放螺丝、贝类等水生动物,促进池塘营养物质的多级利用等,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池塘水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提供新的归趋,使池塘水质得以稳定,并进一步降低养殖的产排污系数。

另一个是异位修复技术,亦可称为平面修复。

其原理主要是把养殖废水排出养殖池塘,引入净化单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也可被循环用来养鱼。

就中国目前的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来看,原位修复技术主要以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为代表,异位修复技术主要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

本文从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角度,以池塘水体的氮循环为切入点,评述了这两种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模式。

1. 池塘养殖的内部污染与外部污染氮失衡是池塘环境问题之一。

池塘养殖产生污染主要来源于残饵和鱼体排泄物,根据池塘养殖水体的氮循环过程可以看出,由于硝化细菌硝化速度很低,而使亚硝酸盐、铵氮浓度过高; 另一方面,浮游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硝酸盐含量较少。

因此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状况相对于前期较差。

氮失衡对池塘养殖造成内部污染和外部污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池塘水体内部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铵氮和亚硝酸盐氮,一般在9、10月时浓度达到一个养殖周期的最高值。

水体中浓度过高的氨对鱼虾体内酶的催化作用和细胞膜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并破坏排泄系统和渗透平衡,导致鱼类极度活跃或抽搐,失去平衡,无生气或昏迷等。

而过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会导致鱼虾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后者不能运载氧气,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鱼类摄食能力低甚至死亡。

因此通过加快水体中氮的硝化作用,促进硝酸盐氮的生成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

国外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生物过滤器的设置正是基于此原理,即将氮循环中硝化作用的模块引入生物过滤器中进行。

虽然总氮无法清除,但硝酸盐氮对鱼类的毒性远小于前两者。

在可控制的生态风险范围内,池塘养殖对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总氮、总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排放。

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水产养殖业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8.21万t和 1.56万t,分别占总污染源的1.74%和3.69%,占农业污染源的3.04%和5.48%,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32%。

因此,渔业单位产值造成的污染相对来讲是较低的。

2 原位修复技术“鱼-菜共生”模式与生物絮团技术的比较鱼-菜共生模式是近几年来池塘原位修复技术发展较为成功的例子之一。

其原理正是为池塘水体的氮循环找到了一个新的归趋,即水生蔬菜。

与此原理相似的,还有生物絮团技术,该技术将附加的碳源和过剩的氮转化为生物絮团,并选择性地为养殖生物提供了新的蛋白来源,提高了饲料的转化效率!比较这两种原位修复技术,前者比后者的操作更加简单,且经济效益更好。

更重要的是,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生态与资源的双重危机,鱼-菜共生这项综合效益较高的有机耕作模式,使种植业和水产业在减排和节约资源的目标下得到了有机的配合与统一。

3异位修复技术--循环水养殖模式与综合养鱼模式的比较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异位修复技术的结构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养殖池塘,另一个是净化单元。

养殖池塘基本类似,只是具有养殖品种的差异。

而净化单元各有不同,可以是构建的人工湿地。

可以是现有的稻田,也可以是工程化的生物过滤器及其他净化部件。

该模式基于物质循环理论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养殖废水的零排放,但也区别于综合养鱼模式。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具体形式是以牧草作饲料( 对于草食性鱼类) ,以畜禽粪肥水,增加池塘初级生产力,以塘泥作牧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基肥,在物质循环中得到综合养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生态修复模式更加侧重于氮磷的富营养化物质的最终去向。

以鱼的生长和减排为最终目的。

两者均基于营养物质的多级利用和循环利用。

但后者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前者以环境修复为导向。

4“鱼-菜共生”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比较作为一项实用技术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其可应用性。

对于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土地面积、水域面积匮乏的现状下,很难有大面积的净化配置。

需要对效益进行分析,最终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对生态效益的补偿,是否有现实意义和经济可操作性,否则不具有现实操作性。

而对于鱼-菜共生模式,养殖与种植的结合虽然增加了额外的经济效益,也在蔬菜生物量增加的过程中实现了生态收入,但该模式也很难实现养殖池塘产排污系数的绝对为零,也就无法实现单个养殖池塘废水的零污染排放,生态支出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所以如何实现总体上的生态收入与生态支出的平衡是关键,以期在鱼-菜共生模式下达到池塘养殖生态补偿的平衡点。

因此,两种模式均存在一个面积配置问题,即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养殖面积与净化面积的配置关系,以及在鱼-菜共生模式下的水上栽种面积。

前者面积配置关系的研究是为了实现经济支出的最小化,使得经济效益能够与生态效益达到平衡,而后者面积配置关系的研究是为了找到生态补偿的平衡点。

5 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面积与净化面积的合适比例以构建人工湿地为例。

净化单元或池塘的设计要求应满足养殖模块中在若干池塘同时换水的情况下水体存放的要求,而水体污染物的净化程度应满足养殖池塘用水的需要,即达到《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

从物理上考虑,净化池塘所能承接的水首先必须满足养殖池塘的一次集中换水量; 其次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之间的关系; 而最后一个结果全面地反映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而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6 鱼-菜共生模式中水上栽培蔬菜的面积以水上栽培空心菜为例。

在一个养殖周期,10%的种植面积能够收割空心菜73161kg•hm-2( 以空心菜覆盖面积计) ,而空心菜中总氮的含量是3.76g•kg-1,那么,通过空心菜的收割,10%的空心菜种植面积就可以从1hm2的池塘中带出27.5kg的总氮。

而从全国范围来考虑,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水产养殖业总氮的排放量分别为8.21万t,如果从这个角度实现生态补偿,若有一半的排放量由池塘养殖造成,那么至少得有150万hm2的池塘种上10%面积的空心菜,占全国池塘养殖面积的64%; 以罗非鱼养殖为例,若罗非鱼产业总氮排放量占到池塘养殖排放总量的1/20( 按产量计算) ,那么在罗非鱼的主产区( 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 至少得有7.5万hm2的池塘种上10%面积的空心菜,或者是4万hm2的池塘种上20% 面积的空心菜,罗非鱼主产区的池塘养殖面积达到86万hm2。

因此,在一个产业范围内,通过鱼-菜共生模式实现生态收支平衡是可行的。

在单个养殖池塘上或者全国范围内,只能通过该模式降低池塘养殖的产排污系数!虽然循环水养殖模式无法避免产生额外的经济成本和土地资源,但在局部区域内,特别是富营养化严重的区域,如环太湖流域,由于生态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其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推广应用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邴旭文,陈家长. 2001. 浮床无土栽培植物控制池塘富营养化水质.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1(3):29-33.陈柏湘. 2009. 稻田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陈家长,何尧平,孟顺龙,等. 2007a.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3(2):41-46.陈家长,何尧平,孟顺龙,等. 2007b.表面流人工湿地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5):4898-1904.陈家长,孟顺龙,胡庚东,等.2010.空心菜浮床栽培对集约化养殖鱼塘水质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6(2):155-159.胡庚东,宋超,陈家长,等. 2011.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7(3):82-86.蒋高中.2008. 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李谷.2010. 鱼藕互惠养殖模式对池塘生态环境的改善. 科学养鱼,(12):41.李文祥,李为,林明利.2011. 浮床水蕹菜对养殖水体中营养物的去除效果研究.环境科学学报,31(8) :1670-1675.刘兴国,刘兆普,徐皓,等. 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 农业工程学报,26(11):237-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