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舞会亨利希曼
化妆舞会亨利希曼
![化妆舞会亨利希曼](https://img.taocdn.com/s3/m/e1e4bf06551810a6f42486d2.png)
第三局部〔第19自然段〕是时过境迁之后作者对这件事的思考,点明文章的主旨,从写作上说,也是对第一段的照应。
5.作为一名小说家,作者表达中十分善于把握儿童心理的变化,请在全文中找出作者当年心理变化的词句。
第一阶段〔9---10〕交代家里要办化装舞会,但撞人的事情影响响了作者的情绪。
第二个阶段〔11---13〕是有关化装舞会的描写,写当时德国上层社会的浮华与奢侈,以及这种文化风气是如何从法国传入德国并流行开来的。
第三个阶段〔14---17〕写被撞的妇女来到舞会,作者是如何想法抚慰的。
2阅读有关化装舞会的描写,讨论并答复:
同情,促使他补偿那名妇女。
提问:后来,玩具又回到家里,作者才知道事实真相,情节设计如何?施蒂娜来到化装舞会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作者实际写了两个舞会,,一是父母亲组织的那场,呈现的是贵族与富人的奢华,一场那么是女仆施蒂娜导演并演出的,表达是穷人的生活,目的是想让富家子弟了解社会的真相。拉开帷幕,看见背后的贫穷。学会同情,学会成认错误并补偿。
第二层〔9---17〕舞会上。写化装舞会本身。
第三层〔18〕舞会后。写舞会之后揭开谜底,原来来到舞会与作者会面的妇女是家里的女仆扮演的。
3学生默读第19段
提问:如前所述,以“化装舞会〞为核心的童年往事对作者的人生有影响。那么产生了什么影响?〔用原文答〕这件事的意义何在呢?
明确:产生了很大影响。作者说,“我不会忘记这件事。当时我只有七岁,正沉入在外表上的繁华幸福生活的时候,曾有一次从别人拉开的帷幕背后看见了贫穷,看见了自己的过错。〞
《化装舞会》PPT课件3
![《化装舞会》PPT课件3](https://img.taocdn.com/s3/m/3f0600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7.png)
玩具又回来了
原来是女仆干的
结合心理的变化,概述文章主要情节
1、通过撞倒妇女这件事作者当时的认识有没有深入? 2、又是谁帮助他的?通过什么样的手段?
化妆舞会,本文其实为我们写了几场化妆舞会? 明确: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以父母为代表的上层的化妆舞会,另一个是女仆施蒂娜表演的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的,目的是让富家公子了解社会真相的化妆舞会。
化 装 舞 会
[德] 亨利希·曼
- .
化装舞会是欧美上流社会在公司年会或大型庆功会、时尚派对上的一种安排,常是需要戴面具或者伪装自己方可参加。 化装舞会形式别致高雅,给人新鲜和刺激,还可以给陌生人相识提供机会。
作者:亨利希·曼
亨利希·曼(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代表作有《种族之间》《垃圾教授》《臣仆》 《亨利四世》《首脑》《穷人》等。
谢谢指导!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明确:之所以说是“悲剧”,是因为这出戏表现的是穷人的不幸,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第一次目睹社会的真相,是作者人生第一次与快乐相反的心理与感情经历。 “表面的繁华幸福”是指在他家里举行的化妆舞会,作者用了很大的笔墨,把化妆舞会描绘得如此豪华富贵、轻松热闹、金碧辉煌,向我们介绍了社会上层的骄奢淫逸的生活。与社会底层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女仆施蒂娜的表演让作者第一次看到了社会底层的生活,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品读作者笔下有父母举办的化妆舞会有怎样的特点? 舞会的内容(跳舞、文字游戏) 舞厅的装饰风格(灯火通明、金碧辉煌、“洛可可”风格) 参加舞会的人(毫不疲倦、奉承、挥霍无度)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直接描写 比喻 对于父母的舞会:成年后的作者为什么说“活的形象”“展览”? 表现了对这样生活的反感,厌恶。 【总结】这是一场豪华、高贵、奢侈的上流社会的娱乐。
化装舞会(1)
![化装舞会(1)](https://img.taocdn.com/s3/m/ee0e99b20029bd64783e2ce8.png)
作者为何称那个妇女是“良心雕 像”?(15节)
• 作者从这件事中收获很大,不但看 到了底层人的生活、贫富的对比, 而且学会了同情,并想着给别人补 偿与帮助,尽管当时作者所能做的 还是孩子式的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拿 出来。
如何理解“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 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
• 是“悲剧”,因为它表现了穷人的不 幸。 • 施蒂娜扮演了那个不幸的妇人,树立 起良心雕像,使“我”认识到自己的 错误,从而第一次在奢华的生活中感 受到穷人的不易。这是西方版的“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作者人 生第一次与快乐相反的心理和情感经 验。
• 理清课文思路(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思路
一、引子,说明回忆往事的原因。(1) 二、具体些某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 (2-18)。 1.事情的起因,自己撞碎了 时 事 “衣衫褴褛的妇女”的盘子 顺 间 情 叙 顺 进 2.写化装舞会 序 程 3.舞会后解开谜底
三、作者的思考,点明主旨,照应首段 (19)
细致的心理描写
本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 找出有关的内容,说说其心理是如何发展变化 的。 • 文章抓住孩子的心理,开始是害怕,害怕
被父母知道而遭责骂;然后是担心;但是, 看到舞会又受到感染,把担心抛到脑后; 当那个妇女来到时,又紧张害怕;但听到 妇女的诉说后,这种害怕又变成了同情; 当事情处理好之后,心理归入平静;当事 情超出预料后,又生出了好奇者样的心理 变化过程。
合作探究
• 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第一句话。 • 文章在叙述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化装 舞会的场景? • 作者为何称那个妇女是“良心雕像”?(15
节)
• 如何理解“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 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
化装舞会
![化装舞会](https://img.taocdn.com/s3/m/80ff257af46527d3240ce026.png)
明确:
2、文中写了几种类型的化装?分别是什么? 哪一个化装更高明,为什么?
两个:一个是舞会的化装; 一个是施蒂娜的化装。 施蒂娜的化装更高明。虽然她没有 舞会的华丽衣裙,没有灯火通明的客厅, 没有欢快华丽的舞姿,但她用自己独特的 方式,让年幼时的作者看到了贫穷。她的 化装使作者透过奢华而高贵的表象,看到 了生活的本质。
再读文本,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家庭舞会的词句,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2、找出文中表现“我”心理的词句,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并说出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 ——但她又说,那个妇女肯定会来找我的……
——突然门被撞开了,有人发现了我。那是一个佣人,他 叫我,说楼下有个妇女找我。这两句话的作用?
3.课文思路
一、引子,说明回忆往事的原因。 二、具体些某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 时 间 顺 序 1.事情的起因,自己撞碎了 事 “衣衫褴褛的妇女”的盘子 情 进 2.写化装舞会 程 3.舞会后解开谜底
顺 叙
三、作者的思考,点明主旨,照应首段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童年的往事,对于我的一生一定 也有影响的”?大家有这样的事吗? ——强调童年往事对自己影响之大,引起下文的回忆。 2、大家对“不幸可以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使人认识生 活。”这句如何理解? ——我撞倒别人后闯了祸是不幸的,但通过这件事让 我认识到了社会的真相。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3、体会: ——但她又说,那个妇女肯定会来找我的…… ——突然门被撞开了,有人发现了我。那是一个佣 人,他叫我,说楼下有个妇女找我。这两句话的作用?
——为下文施蒂娜扮演妇女和揭开迷底作铺垫。
4、体会“从别人的拉开的帷幕背后看见了贫穷”含义? ——这件事让作者第一次知道贫富的差距,相发了作 者内心的震憾。
《化装舞会》PPT课件(上课用)3
![《化装舞会》PPT课件(上课用)3](https://img.taocdn.com/s3/m/4294bfb771fe910ef02df837.png)
•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
1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看到了某种忧患。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
20、每一个成就和长进,都蕴含着曾经受过的寂寞、洒过的汗水、流过的眼泪。许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
幢( à
)
裸露( ǒ )
吓唬( )
癖好( ǐ )
猝不及防( ù )
怦怦直跳( ē )
初读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尝试把文中有关作者当时心理变化的 句子找出来。并说说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复 杂的变化。
心怦怦直跳 我害怕起来
自己撞到了那个妇女,闯了祸。
我担心是不是那个妇女来了 我感到很不好受 我还在害怕
•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
的你!
•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
概括情节
• 结合心理的变化,概述文 章主要情节
问题探讨
• 、通过撞倒妇女这件事作者当时的 认识有没有深入?
• 、又是谁帮助他的?通过什么样的 手段?
问题探讨
化妆舞会
![化妆舞会](https://img.taocdn.com/s3/m/1592c2c3da38376bae1fae04.png)
如何理解“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她 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这句话的理解。
女仆施蒂娜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她的身份决定了她 既了解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也知道主人的性情。她用 心良苦,在适当的时候扮演了一个适当的角色,让一个 年幼无知的男孩良心上的不安得到补偿和安慰,更让他 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打开了一个富家子看待生活的另一 扇窗。 作者童年时代打破了盘子,被女仆施蒂娜知道,于是她 自导自演一场戏,让富家子了解社会的真相,知道穷人 是怎么样生活的。这个角色在作者童年时代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意义因为她告诉他这个世界史不平等的,她让一 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第一次目睹社会的真相,是西方版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作者人生第一次与快 乐相反的心理和情感经历。
化装舞会
亨利希· 曼
导入
化装舞会是欧美上流社会在公司 年会或大型庆功会、时尚派对上的 一种安排,常是需要戴面具或者伪 装自己。 化装舞会形式别致高雅,给人新 鲜和刺激,还可以给陌生人相识提 供机会。
作者介绍 • 亨利希· 曼(1871—1950), 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 斯· 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 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 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出生于富商家庭,是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 《垃圾教授》、《帝国三部 曲》( 《臣仆》、 《穷 人》、《首脑》)等。 • 本文是一篇记事散文,回忆 了一件童年往事,这件事也 影响了他的一生。
细致的心理描写
本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 找出有关的内容,说说其心理是如何发展变化 的。
(1)文章抓住孩子的心理,开始是害怕,害怕被 父母知道而遭责骂; (“打碎盘子后”,“在黑暗中逃跑了”,“心怦 怦直跳”) (2)然后是担心;
(“担心是不是那个妇女来了”,“她和他的小儿 子都没饭吃。我感到很不好受”,“直到晚上还在 害怕”)
化装舞会
![化装舞会](https://img.taocdn.com/s3/m/ebc4168e71fe910ef12df8bc.png)
文本细读 3,本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找出 有关的内容,说说其心理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如何理解“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 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
• 是“悲剧”,因为它表现了穷人的不 幸。 • 施蒂娜扮演了那个不幸的妇人,树立 起良心雕像,使“我”认识到自己的 错误,从而第一次在奢华的生活中感 受到穷人的不易。
细致的心理描写
本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 找出有关的内容,说说其心理是如何发展变化 的。 • 文章抓住孩子的心理,开始是害怕,害怕
给画线字注音
编纂( zuǎn ) 褴褛( lánlǚ ) 陡峭( dǒuqiào ) 帷幕( wéi ) 挥霍( huò ) 哽咽( gěngyè) 幢( zhuàng ) 裸露( luǒ) 吓唬( hu ) 癖好( pǐ ) 猝不及防( cù ) 怦怦直跳( pēng )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对他“一生一定也是 有影响的”哪一件事?
明确:(1)打碎盘子之后,首先写自己“在黑暗中逃跑了”, 但是“心怦怦直跳”,而且担心是不是那个妇女来了。她现在没 有饭吃,她的小儿子也没有饭吃。我感到很不好受。 (2)到第二天,心里还是惦记着那件事,尤其是女仆说别人肯 定会来找的时候,“直到晚上,我还在害怕”。 (3)而当那个佣人真的来了的时候,“我独自站在那里,思考 着该怎么办?如果我不下楼见那个妇女,谁直到她会不会直接上 舞厅来,那时就糟了。我宁可自己受点委屈。”“别的小孩的遭 遇感动了我。就像我现在被人叫下楼来一样难过。”当“我”给 了别人补偿后,“我睡得比昨晚更安静些”。
化装舞会
![化装舞会](https://img.taocdn.com/s3/m/e649b891ec3a87c24028c45c.png)
一、导入我们前两篇学的是中国作家小时候的经历,今天我们换换口味,来学一篇外国人关于自己幼年的经历------《化装舞会》。
二、作家作品亨利希•曼(1871—1950)是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
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
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1905)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
1893年首次去法国旅行,后去意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往返于慕尼黑与柏林之间。
1925年定居柏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同弟弟托马斯关于拥护还是反对战争问题的争论,几乎导致手足之情的破裂。
1942年托马斯在祝贺亨利希71岁寿辰时,终于承认自己过去误入歧途,哥哥是在为民主、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斗争。
三、进入新课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警察与赞美诗》了解到西方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
本文也是西方人写的,同学们尝试看看并把文中有关作者当时心理变化的句子找出来。
明:语句见书。
问:作者的心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这些心理的产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明:我心砰砰直跳:自己撞到了那个妇女,自己闯了祸。
我害怕起来:如果那个妇女把自己把她盘子打碎这件事情告诉他父母,会受到父母的责罚。
我担心,我感到不好受:怕受到父母的责罚。
因为担心她没有饭吃,她的小儿子也没有饭吃。
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化装舞会如此豪华富贵、轻松热闹、金碧辉煌等很吸引当时只有七岁的作者,让作者忘记,让作者非常高兴。
我脸都白了:极度害怕、恐惧、紧张,怕那个妇女到舞会找自己的父母,那样后果不可预知。
我宁可自己受点委屈:怕妇女找自己父母。
听了她的话,我也哽咽起来,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了我:由担心自己受责罚变化到对那些没有饭吃的孩子的同情。
化装舞会
![化装舞会](https://img.taocdn.com/s3/m/c9889d5ef01dc281e53af064.png)
课文思路
一、引子,说明回忆往事的原因。 二、具体些某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 时 间 顺 序 1.事情的起因,自己撞碎了 事 “衣衫褴褛的妇女”的盘子 情 进 2.写化装舞会 程 3.舞会后解开谜底
顺 叙
三、作者的思考,点明主旨,照应首段
两场 一、父母举办的化装舞会 二、女仆施蒂娜自导的化装舞会
作者极力渲染了化装舞会的高贵 与奢华,突出地借此表现出贫富的差 距,为下文自己因为打碎一个穷人的 盘子而深感愧疚打下伏笔。
• 总结体会:两场化装舞会的对比, 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 及作者对穷人的同情和对这不公平 社会的控诉,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 主义的写作风格。
作者为何称那个妇女是“良心雕 像”?(15节)
写成语:觥筹交错 振聋发聩 饕餮盛宴 弼马温 魑魅魍魉
哑谜:桌子上放着一只没有复原的 魔方,要求猜成语一句。
例子是一个没有复原的魔方。魔方 是用手拨弄玩的,现在,这只魔方没有 复原,很明显,制谜的人是想让你去把 它复原。那么,复原就要用手去拨弄, 既把“乱”了的魔方还原成“正”的。 这样,“拨乱反正”这句成语基本上就 想到了。所以,只要把魔方拿在手里进 行复原,这条哑谜就猜对了。
心理描写
• 当“我”闯祸时,“我” 心怦怦直 跳 ; • 当施蒂娜告诉我“她回来我家告诉爸爸 妈妈时”,“我” 害 怕 ; • 当上床后,“我”还在 担 心 ; • 当“我”想到“她和她小儿子没饭吃” 时,“我”感到 难 受 ; • 当家里舞会开始时,“我” 非 常 高
兴 ;
• 当听说那妇女来找“我”时,“我” 极 其紧张 。 • 当“我”听了她的话,“我”又 很难 过 ; • 当“我”给她一些补偿后,“我” 放松、 平静了 ; • 当送出去的东西都回来时,“我” 不能 理解 ; • 当施蒂娜笑了时,“我” 醒悟了 。
化妆舞会亨利希曼读后感1000字
![化妆舞会亨利希曼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7b3809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e.png)
化妆舞会亨利希曼读后感1000字“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也都理解是什么意思。
无非就是说:书中自有好的东西,你细细地去体会,就能读出一些人生哲理。
我对这句话的认识一直都是这样的,直到最近几天,我读到了一本书上出现了一个故事,才让我对“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有了真正的认识。
原来,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这一个这样的道理。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这句话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英国有一位作家,他写了一部书,名字叫《化妆舞会》。
但是,怎么样才能提高书的销售量呢?这个问题,让作家非常苦恼。
作家日日夜夜地想办法,终于想到了个好点子。
作家不惜重金买了一只做工精细,价格不菲的纯金做成的野兔造型。
他细细的读了几遍书以后,按照书中的细节把金子兔给埋了起来。
然后开始出版了。
上市后,那位作家在媒体上公开宣布有一个只金兔子埋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在这本书的细节中。
这个消息一报道,很短的时间内,这本书风靡全球。
数百万的青年人以及成年人都开始了寻宝征途,有的人甚至寻找了长达两年之久。
《化妆舞会》的销售量竟然顺利突破了300万册,这位作家可发了笔横财。
直到几年之后,有一位老人在英国挖出了宝藏,这番风暴才得以停息。
这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如果单单看来,就是要说这位老人读书的用心,在几百万人里最早发现了宝藏。
但是,如果再仔细深入地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另一个道理。
那就是换一种思维来思考。
你只要不按常规的来走,想出与众不同,谁都没有试过的方法,不要用老套的形式或方法来办事。
这样,就会让你脱颖而出。
就像四年级时的一次诗朗诵比赛,别的班都用的是一遍遍的背诵,甚至有的班背诵着加了一些舞蹈。
如果真的让我们班也用同样的形式来表演,我们绝对要落榜的。
情急之下,负责排练的我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用歌来表达一下诗意,就说大家独唱不行,但是一起合唱还是不错的。
我在网上顺利找到了我们这首诗原唱和伴奏,听一听,声音唯美,和诗意正好相符了。
就这样,我们以朗诵加唱的形式出场,在年级中脱颖而出。
《化装舞会》教案2
![《化装舞会》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a964135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9.png)
教学设计说明《化装舞会》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希·曼的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叙述了一件影响他世界观的小事。
为了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中的贫富悬殊, 在教学中, 我设计用对比法使学生从两场化装舞会(一场是父母安排的、一场是女仆安排的)中获得深切感受。
本文故事情节性强, 我设计用复述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借此熟悉课文内容。
文中心理描写细腻、生动, 有助于推进情节发展, 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的同时, 我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以锻炼其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 用对比强烈的图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化装舞会》教案课堂训练活动七:请就一次印象深刻的课堂回答问题的经历, 写一段心理活动。
注意表现答题前的担心, 答题时的紧张, 答题后的放松、开心或遗憾……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写作片段即学即练拓展延伸活动八:出示图片, 回忆自己曾看过或听过的贫富悬殊的案例, 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出示图片引导思考思考讨论加强理解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同情弱势群体, 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课堂小结1.运用心理描写推进故事情节2.这个故事对作者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意义提炼重点体会理解复习重点加深理解课后作业假设你是施蒂娜, 当你看到“我”闯的这个祸后, 会有怎样的想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展开想象, 以《当那个碟子被打碎后……》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作一篇文章, 注意突出“施蒂娜”的心理活动。
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完成作文通过这项作业, 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社会。
板书设计化装舞会父母组织的化装舞会女仆导演的化装舞会特点: 豪华衣衫褴褛高贵声音低沉奢侈心理变化: 害怕—担心—高兴—紧张—同情—平静—醒悟教学反思优点: 1.图片展示直观形象, 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
2.作业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化装舞会
![3.化装舞会](https://img.taocdn.com/s3/m/e0afd6f5aeaad1f346933f92.png)
第二层(9--17)主体——作者 不安的情绪、化装舞会的浮华与奢 侈,以及作者如何弥补被撞妇女。 第三层(18)舞会后揭开谜底, 原来来到舞会的妇女是家中女仆扮 演的。 第三部分(19)作者对这件事的思 考,点明主旨,照应开头。
二、心理变化的过程
“我”的言行 “我” 的心理 心理变化的原因
在黑暗中逃跑, 解释不是故意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注意下列字音
编纂( zuǎn ) 褴褛( lánlǚ ) 陡峭( dǒu qiào ) 帷幕( wéi ) 挥霍( huò ) 哽咽( gěng yè) 幢( zhuàng ) 裸露( luǒ) 吓唬( hu ) 癖好( pǐ ) 猝不及防( cù ) 怦怦直跳( pēng )
害怕 害怕妇女来家里告 诉父母
倾听门铃声,打 不好受, 害怕事情被父母 听妇女来没来 害怕 知道
摸上楼,躲在门 后看舞会 脸吓白了,独自 站在那里思考 高兴 被舞会热闹的气氛 感染了
紧张 妇女还是找来了, 事情败露
哽咽
同情 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 了“我” 平静 觉得弥补了自己的过 错 发现玩具都回来了, 知道事情的真相 这件事让“我”看见 了贫穷
一.导入
题解:
化妆舞会来源于欧洲 化装舞会 是欧美上流社会在公司年会或 大 型庆功会、时尚派对上的一种安 排, 常是需要戴面具或者伪装自 己方可参加。 化装舞会形式别致 高雅,给人新鲜和刺 激,还可以 给陌生人相识提供机会。
二.作者简介
亨利希· 曼(1871—1950)是德国小说家, 著名作家托马斯· 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学 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 氏兄弟”。亨利希· 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 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 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 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 《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 《垃圾教授》(1905)等作品,走上批判现 实主义的道路。
人音版音乐六上《化装舞会》课件4
![人音版音乐六上《化装舞会》课件4](https://img.taocdn.com/s3/m/5e77d5faff00bed5b8f31d89.png)
幢( zhuàng ) 裸露( luǒ) 吓唬( hu ) 癖好( pǐ ) 猝不及防( cù ) 怦怦直跳( pēng )
快速浏览课文,尝试把文中有关作者当时心理变化的 句子找出来。并说说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复 杂的变化。
心怦怦直跳 我害怕起来
自己撞到了那个妇女,闯了祸。
我担心是不是那个妇女来了 我感到很不好受 我还在害怕
• 表现了对这样生活的反感,厌恶。
• 【总结】这是一场豪华、高贵、奢侈的上流社会的娱乐。
• 2、女仆施蒂娜的化妆舞会有何特点? • “穷妇人”:衣衫褴褛、声音低沉 • 【总结】生活穷困,缺衣少食
• 作者称女仆为“良心雕像”,你知道 原因吗?
• 通过这件事情让作者收获很大,不但 看到了底层的生活,看到了贫富差距, 而且学会了同情。不仅是同情,作者 还想给别人补偿与帮助,虽然只是儿 童的方式。
怕受到父母的责罚。因为担心她没有饭 吃,她的小儿子也没有饭吃。
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站在门后看到舞厅的豪华富贵、轻松热 闹、金碧辉煌的一切,受到舞会感染
我当时吓得脸都白了 PPT模板:/moban/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 品读作者笔下有父母举办的化妆舞会有怎样的特点? • 舞会的内容(跳舞、文字游戏) • 舞厅的装饰风格(灯火通明、金碧辉煌、“洛可可”风格) • 参加舞会的人(毫不疲倦、奉承、挥霍无度)
•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 直接描写 • 比喻
• 对于父母的舞会:成年后的作者为什么说“活的形象”“展 览”?
• “表面的繁华幸福”是指在他家里举行的化妆舞会, 作者用了很大的笔墨,把化妆舞会描绘得如此豪华 富贵、轻松热闹、金碧辉煌,向我们介绍了社会上 层的骄奢淫逸的生活。与社会底层的生活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而女仆施蒂娜的表演让作者第一次看到 了社会底层的生活,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化装舞会》讲课稿
![《化装舞会》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97a8c8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7.png)
《化装舞会》讲课稿《化装舞会》教案[德] 亨利希·曼【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以小见大的笔法。
2、了解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
3、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的贫富差距及资产阶级的奢华无度。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以小见大的笔法。
2、了解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以小见大的笔法。
2、了解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化装舞会是欧美上流社会在公司年会或大型庆功会、时尚派对上的一种安排,常是需要戴面具或者伪装自己方可参加。
化装舞会形式别致高雅,给人新鲜和刺激,还可以给陌生人相识提供机会。
除此之外,还分别有一部图书、一部电影、一部歌剧、一个热门游戏的名字。
此外还是动画电影中一个邪恶组织的名字。
二、作者简介:亨利希·曼(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
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
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1905)、《臣仆》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
三、检查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编纂(zuǎn)幢(zhuàng) 褴褛(lánlǚ) 裸露(lù) 哽咽(gengye)帷(wéi)幕癖(pǐ)好猝(cù)不及防吓唬(hu)挥霍(huo)2、解释下列词语【编纂】编辑,撰述;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献的活动。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堪入目。
【癖】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积久成习的爱好;特殊的爱好【猝好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
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化妆舞会》教案
![《化妆舞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4edb7ecc22bcd127ff0c90.png)
活动
教学方
法、手段、
技术应用
导入
从了解“化装舞会”导入
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的,参加者需要带上面具,伪装自己,给别人带来新鲜感或刺激的娱乐形式。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一看《化妆舞会》怎样通过一件小事深刻影响了作家亨利希·曼的世界观、人生观。
新授
一、简介作者
亨利希·曼( 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者托马斯·曼的哥哥。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者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亨利希·曼当之无愧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者之一。他先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将近60篇,几乎篇篇都广为流传,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1911至1914年间,他完成代表作《臣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被开除国籍,作品被焚毁,并被迫流亡法国。流亡期间,同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一起,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斗争,并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40年亨利希·曼前往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1949年被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主席,并获国家一等奖金。
教学
后记
明确:渲染了化装舞会的高贵与奢华,突出地借此对比表现出贫富的差距,为下文自己因为打碎一个穷人的盘子而深感愧疚打下伏笔。
3.阅读第14—17段,被撞的妇女来到舞会,联系上下文回答,这名来到化妆舞会的女人到底是谁?作者一开始以为是谁?
阅读,明确:是作者当时家里的女仆施蒂娜,她了解真相,假扮被撞妇女,戴着面具来到会场。作者一开始以为就是被撞妇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变化:
害怕,害怕被父母知道而遭责骂;然后是担心但是,看到舞会,又受到感染,把担心拋到了脑后,放松了;当那个妇女来到时,又紧张,害怕;但听到妇女的诉说后,这种害怕又变成了同情,当事情处理好之后,心理归入平静;当事情超出预料后,又生出了好奇,最后产生醒悟。
第二层(9---17)舞会上。写化装舞会本身。
第三层(18)舞会后。写舞会之后揭开谜底,原来来到舞会与作者会面的妇女是家里的女仆扮演的。
3学生默读第19段
提问:如前所述,以“化妆舞会”为核心的童年往事对作者的人生有影响。那么产生了什么影响?(用原文答)这件事的意义何在呢?
明确:产生了很大影响。作者说,“我不会忘记这件事。当时我只有七岁,正沉入在表面上的繁华幸福生活的时候,曾有一次从别人拉开的帷幕背后看见了贫穷,看见了自己的过错。”
同情,促使他补偿那名妇女。
提问:后来,玩具又回到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者才知道事实真相,情节设计如何?施蒂娜来到化妆舞会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作者实际写了两个舞会,,一是父母亲组织的那场,呈现的是贵族与富人的奢华,一场则是女仆施蒂娜导演并演出的,表达是穷人的生活,目的是想让富家子弟了解社会的真相。拉开帷幕,看见背后的贫穷。学会同情,学会承认错误并补偿。
提问:作者是如何安慰被撞妇女的?
将自己的玩具当做补偿给了那名妇女。
提问: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何?什么促使他安慰、补偿那名妇女?
明确:“我独自站在那里,思考着该怎么办?如果不下楼见那个妇女,谁知道她会不会直接上舞厅来,那时就糟了。我宁可自己受点委屈。”“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了我。就像我现在被人叫下楼来一样难过。”
舞会的参加者如何?气氛如何?装饰和气味如何?整体感觉如何?
明确:作者着力力描写舞会的“豪华而高贵”,它的参加者高贵、风雅、美丽、有趣,它的“轻松而热烈的气氛”,“金碧辉煌”,“灯火通明,充满了花香和不寻常的气味”,,渲染了化装舞会的高贵与奢华的整体感觉。
提问:作者这样写,对于要表现下文自己因为打碎穷人盘子的愧疚有什么意义?
课外作业
课后习题 练习册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识记字词
四、课文结构
五、深入分析
六、作业
化妆舞会是西方常见的一种舞会方式,面具之后的人的面目往往被掩盖。这为舞会本身带来了别样的魅力,但也往往会带来舞会和巧合,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今天我们学习一片新的课文,看一看《化妆舞会》怎样通过一件小事深刻影响了作家亨利希*曼的世界观、人生观。
技巧。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批判现实、批判贫富差距、坚持良心的情感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中作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化妆舞会事件”的主题意义以及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化妆舞会事件”的主题意义以及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理解作者批判现实、批判贫富差距、坚持良心的情感价值取向。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意义就是:这件事让作者第一次知道了贫富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的无心之失也许会给贫穷的人带来生活的艰辛。
这段也点明了课文的主旨。
提问:最后一段和第一段两者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
明确:前后照应,点明主旨。
4.根据以上的问答,概括段落以及段意。
明确:全文19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说明自己回忆童年往事的原因。
化妆舞会
【德】亨利希曼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讨论
使用教具
传统媒体多媒体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一些概况。
2.感知课文中作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化妆舞会事件”的主题意义以及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2.分析作者对影响其世界观的孩童时代的一件小事如何取材、如何提炼主题的写作
教师板书,请学生注音,教师订正
陡峭(dǒuqiào) 褴褛(lán nǚ) 吓唬(hu) 裸露(luǒ)
挥霍( huò) 癖好(pi) 哽咽(gěng yè) 帷幕(wéi)
全班齐读生字词。
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感知课文
1.学生读文章第1段,
提问:作者回忆并写下的是一件什么事?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无影响?
明确:童年往事。有影响。
明确:在打碎盘子之后,首先写自己“在黑暗中逃跑了”,但是“心里怦怦直跳”,而且担心“她会来我们家告诉爸爸妈妈吗?”接着,“上床以后,我还在倾听着门铃声,担心是不是那个妇女来了。她现在没有饭吃,她的小儿子也没有饭吃。我感到很不好受。”到第二天,心里还是惦记着那件事,尤其是女仆说别人肯定会来找的时候,“直到晚上,我还在害怕。”而当那个佣人真的来了的时候,“我独自站在那里,思考着该怎么办?如果我不下楼见那个妇女,谁知道她会不会直接上舞厅来,那时就糟了。我宁可自己受点委屈。”“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了我。就像我现在被人叫下楼来一样难过。”当“我”给了别人补偿后,“我睡得比昨晚更安静些”。而当玩具又回来时,觉得“不能理解”,最后“她笑了以后我才怀疑了她”。
布置作业
板书
化妆舞会
【德】亨利希曼
全文19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说明自己回忆童年往事的原因。
第二部分(2---18自然段)写作者要说的童年往事中的那“其中一件”,即某一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按照“化妆舞会”的时间顺序和和时间的进程,分别对应舞会前、舞会上、舞会后三个层次)
4最后一段提到“看见了自己的过错”,这里对当时仅仅7岁,且犯下无心之失的作者来说,是否合适?
明确:这里的过错显然言重了,因为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他还是要用这种过分自责的话来表达那种悬殊的生活对比,以及此前自己认识的盲点。所以,这件事对作者来说收获是很大的,不但看到了底层的生活,看到了贫富的对比,而且学会了同情。所以,作者要称那个妇女是“良心的雕像”。而且,不仅是同情,作者还想着给别人补偿与帮助。对于作者来说,影响了一生的人生观。这里,其实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批判贫富差距、坚持良心的情感价值取向。
2。学生默读文章第2—18段,
提问:作者接下来写的“其中一件”童年往事是围绕什么核心事情来叙述的?
明确:围绕“化妆舞会”为核心来叙述。
提问:按照“化妆舞会”的时间顺序和和时间的进程,若分别对应舞会前、舞会上、舞会后三个层次,请对应段落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1层 (2---8) 舞会前。是事情的起因,写自己在结冰的路上嬉戏滑行不小心撞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并且把她用头巾包的盘子打碎了。
亨利希·曼( 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者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进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者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亨利希·曼当之无愧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者之一。他先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将近60篇,几乎篇篇都广为流传,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1911至1914年间,他完成代表作《臣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被开除国籍,作品被焚毁,并被迫流亡法国。流亡期间,同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一起,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斗争,并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40年亨利希·曼前往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1949年被选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主席,并获国家一等奖金。
第二部分(2---18自然段)写作者要说的童年往事中的那“其中一件”,即某一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按照“化妆舞会”的时间顺序和和时间的进程,分别对应舞会前、舞会上、舞会后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是时过境迁之后作者对这件事的思考,点明文章的主旨,从写作上说,也是对第一段的照应。
5.作为一名小说家,作者叙述中十分善于把握儿童心理的变化,请在全文中找出作者当年心理变化的词句。
明确:渲染了化装舞会的高贵与奢华,突出地借此对比表现出贫富的差距,为下文自己因为打碎一个穷人的盘子而深感愧疚打下伏笔。
3阅读第14---17段,被撞的妇女来到舞会,联系上下文回答,这名来到化妆舞会的女人到底是谁?作者一开始以为是谁?
明确:是作者当时家里的女仆施蒂娜,她了解真相,假扮被撞妇女,戴着面具来到会场。作者一开始以为就是被撞妇女。
小结:文章抓住孩子的心理,开始是害怕,害怕被父母知道而遭责骂;然后是担心,但是看到舞会,又受到感染,把担心拋到了脑后,放松了;当那个妇女来到时,又紧张,害怕;但听到妇女的诉说后,这种害怕又变成了同情,当事情处理好之后,心理归入平静;当事情超出预料后,又生出了好奇,最后产生醒悟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1.阅读9—17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化妆舞会上的事情。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10)交代家里要办化装舞会,但撞人的事情影响响了作者的情绪。
第二个阶段(11---13)是有关化装舞会的描写,写当时德国上层社会的浮华与奢侈,以及这种文化风气是如何从法国传入德国并流行开来的。
第三个阶段(14---17)写被撞的妇女来到舞会,作者是如何想法安慰的。
2阅读有关化妆舞会的描写,讨论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