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8年《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第三章课程作业高中化学课程的编写理念作业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烃的衍生物教材分析课件
三、建议
4、重视有机合成 (1)建议随教学进度进行片段合成,渗透碳链构架(增减、成环开环)、 官能团转化、官能团保护等合成方法。
三、建议
4、重视有机合成 (2)建议拓展醛、酮、酸、酯的α-H相关反应
三、建议
4、重视有机合成 (3)关注逆合成
要意义。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学依据的判断、评价和决策。
志有,志气 的之人帅战也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
学生必做实验
有心志随不 朗在月年高高,,志无与志秋空霜活洁百。岁。
1、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沧立海志可 难填也山,可不移在,胜男人儿,志在气自当胜如。斯。
志并之非所 神向仙,才金能石烧为陶开器,谁有能志御的之人总? 可以学得精手艺。
三、建议
1、渗透方法,规范要求 (2)反应中断键与成键 (3)多官能团物质的规范书写 (4)化学方程式小分子 (5)关注各节教材数据,设计有层次问题
三、建议
2、衔接好必修第2册和选择性必修3,整合内容
(1)键的极性对性质的影响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内容标准、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标准
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 教材分析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困,你是人类艺术的源泉,你将伟大的灵感赐予诗人。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鸭仔无娘也长大,几多白手也成家。 鱼跳龙门往上游。 鸟不展翅膀难高飞。 以天下为己任。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四、羧酸 羧酸衍生物
乙二酸
1. 羧酸
新增内容
2018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3章 章末知识网络构建
章末知识网络构建一、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①化学方程式:2Na +O 2=====△Na 2O 2。
②离子方程式:2Na +2H 2O===2Na ++2OH -+H 2↑。
③化学方程式:2Na 2O 2+2H 2O===4NaOH +O 2↑。
④化学方程式: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⑤离子方程式:CO 2+2OH -===CO 2-3+H 2O 。
⑥离子方程式:CO 2+OH -===HCO -3。
⑦化学方程式: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
⑧化学方程式: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
⑨化学方程式:Na 2CO 3+H 2O +CO 2===2NaHCO 3。
二、铝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①化学方程式:4Al +3O 2=====△2Al 2O 3。
②化学方程式:2Al +3Cl 2=====点燃2AlCl 3。
③离子方程式:2Al +2OH -+2H 2O===2AlO -2+3H 2↑。
④离子方程式:Al 2O 3+6H +===2Al 3++3H 2O 。
⑤离子方程式:Al 2O 3+2OH -===2AlO -2+H 2O 。
⑥离子方程式:Al(OH)3+3H +===Al 3++3H 2O 。
⑦离子方程式:AlO -2+H ++H 2O===Al(OH)3↓。
⑧化学方程式:2Al(OH)3=====△Al 2O 3+3H 2O 。
⑨离子方程式:Al 3++3OH -===Al(OH)3↓。
⑩离子方程式:Al(OH)3+OH -===AlO -2+2H 2O 。
三、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①化学方程式:3Fe +4H 2O(g)=====△Fe 3O 4+4H 2。
高中化学(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参考教学分析报告
高中化学(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参考教学设计第一节.物质的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教法建议.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不能拆分。
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
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
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作业答案(第三章课程作业)
1、请谈谈你对高中化学课程编写宗旨的理解。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请分析必修一的教材编写,举例说明课程编写宗旨的体现。
一、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面向学生”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二、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谓科学素养,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科学的理解。
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2061计划中,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教材分析
第三章单元测验 附:第三章同步课课练
溶液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与技能:识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固体 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不同温度下 某种物质的溶解度。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的能力。以 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 是。
溶液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溶液溶液的组成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与技能:识记溶液浓度的概念。识记质量分数 (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知道用水稀 释改变浓度的方法。知道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区别和 联系。掌握溶解度和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讨论式和启发式 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 方法。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溶解性;识记饱和溶液和不 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 变的方法。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 溶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3.2溶液
一、课时安排: 分六课时(或八)课时 第一课时:分散体系 第二课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第三课时:物质的溶解度(可增加1课时) 第四课时: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第五课时:
溶液的组成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可增加1课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六课时:
溶液的配制(补学生实验)
溶液分散体系
知识与技能:识记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 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 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 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和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佘平平一、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与教学重点1、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1)、学时建议2)、从本章看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对本章容的处理,在设计思路上,突出了之前介绍过的科学分类方法,以分类为基本线索;在容处理上,以实验基本方法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原理作基础;在容选择上,注重知识的应用。
本章的设计,从共性到特性认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从单质、化合物分类的角度构建了前两节,最后第3节落实在应用上。
金属单质的呈现,是从介绍几种金属单质能与氧气、水反应的共性出发,进而介绍铝能与酸、碱反应的特性。
因为初中已经有不少有关金属的知识基础,这种集中处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网络化和系统化。
金属化合物以同一种金属元素为线索,按照“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结构关系进行编排,突出了不同化合物的特性。
这章编写还注重学生的参与,第3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安排了两个思考交流性的活动、两个实践性的活动。
通过学生交流和实践,认识常见合金的应用和如何正确选择金属材料,使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
3)、本章知识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初中关于金属知识的介绍: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学习氧气时做了铝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做了镁条点燃实验,出现了铁、氢气、镁置换出铜的化学方程式,但仅为方程式教学服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谈到CO还原性时做了CO还原CuO的实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集中介绍了金属有关知识,第一节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成分及用途有详细介绍,第二节对金属的氧化略有提及,重点是通过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得出金属活动顺序以及金属间的置换,第三节简要提及铁的冶炼原理,学生进行过铁钉锈蚀的探究活动,对金属腐蚀有感性认识。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必修Ⅰ中有关金属的知识:介绍了钠、铝、铁、铜四种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由单一的物质中心学习模式转为突出通过物质类别相互反应认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用文档【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4.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5.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实用文档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7.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实用文档实用文档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构成2.3.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5.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6.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7.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8. 相对原子质量9.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2018版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课件:本章整合1
知识构建
专题应用
2.易混概念的比较 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相似概念可以采用比较法学习,在比较中找 差异,通过概念之间的差异加深理解,抓住本质,避免应用时出现错 误。重点抓住下列概念的辨析与比较:
-7-
本章整合
专题1 专题2
知识构建
专题应用
(1)电子层、次外层、最外层、最内层、内层 在推断题中经常出现与层数有关的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正确推 断的关键。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形象地把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看成分 层运动,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按能量高低将电子分为能层K、L、 M、N、O、P、Q……统称为电子层。一个原子在基态时,电子所 占据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在的周期数。倒数第一 层,称为最外层;从外向内,倒数第二层称为次外层;最内层就是第一 层(K层),内层是除最外层外剩下的电子层的统称。以基态铁原子 结构示意图为例: 铁原子共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N层)只有2个电子,次外层(M层)有 14个电子,最内层(K层)有2个电子,内层共24个电子。
本章整专题应用
-2-
本章整合
专题1 专题2
知识构建
专题应用
专题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对于氢原子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其核外的一个电子通常是位于 基态的1s轨道上。但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其核外电子是按能级顺 序分层排布的。 1.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电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原子轨道能级关 系较为复杂。1939年鲍林(L.Pauling)根据光谱实验结果总结出多 电子原子中各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的情况,并用图近似地表示 出来,称为鲍林近似能级图。
本章整合
专题1 专题2
知识构建
专题应用
【例题1】 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关于核外电子能量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 B.电离能最小的电子能量最高 C.p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能量 D.在离核最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最低 答案:C 解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电子总是尽可能地排布在能量最低的 电子层里,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离原子核越远,能量越高,因此选 项A、B、D正确;在同一能层中,p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轨道电 子能量,但在不同能层中s轨道电子能量也可能高于p轨道电子能量, 如E[(n+1)s]>E(np)。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化学课程是教育体系的重点,旨在推进中学教育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满足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质量要求,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拓展中学化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标准(一)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中学化学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课程要坚持贯彻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发展指导的现代化原则,充分展现化学的实用性,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能力催化;要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各化学学科间的联系,以体现化学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发展脉络;要发挥化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发掘并实践有利于人类利益的化学知识与技术。
(二)规范性、完整性中学化学课程要重视规范性,确定内容包括课程的宗旨、念、标、内容、方法、学时安排、参考书等,构成课程的完整体系,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学以致用,真正掌握正确的知识,树立良好的科学思想。
(三)实践性、灵活性实践性是中学化学课程的生命线,必须进行实验室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做到“讲、练、查、改”,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内容要明确和灵活,不能过于死板,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差异及形势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发展。
二、教材分析(一)版本的选择在教材选择上,要灵活运用政府出版的官方教材,以及其他版本的教材,根据本校所处的地域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灵活结合,以适应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内容安排教材的内容安排要围绕中学化学课程的目标、任务与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分类处理,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和表示化学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实验活动,用形象的图片和清晰的示意图来说明,并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018年7月)
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水平要求上 的差异 教学目标上 的差异
课程标准
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 针对学生,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 顺序及其要求。内容的表述方式更 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内容的 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 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 发性、弹性。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的知识、技 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 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用可观测的、指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来说明。
课程标准对目标描 述的 4个要素:行为 主体、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和表现程 度(或行为对象)。 行为主体是学生, 通常省略。 行为条件是指对 影响学生学习结果 的特定方式或范围 的限制,有时也可 以省略。
说出 举例 区分 设计 ……
识别 描述 解释 解决
教学行为上 的差异 评价方式上 的差异
课
前言
程
标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准
教
学 大 纲
课程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必修和选修(有案例) 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评价建议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
二、化学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 本的化 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 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 观念。 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 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 验。 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 有关 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 学问题。
(完整word)2018年《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第一章 在线测试 1 问题及答案
2018年《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在线测试 1 问题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科学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①关于科学知识的认识;②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的理解;③关于科学、技术、社会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科学素养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基础,是迎接知识经济的群众基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同于英才教育,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是科学普通教育,是科学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
传统的化学学科课程是英才教育理念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当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新时代的化学课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使化学科学不仅是化学专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二: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什么?①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的质量要求;②大力提倡课程设置综合化,适度减少分科课程,普遍用“学习领域” 代替了“ 学科”的概念;③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④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⑤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⑥拓展传统的教材观,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三:爱尔兰高中化学课程在选择性方面有什么特色?①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必修部分所有学生均需学习,而选修部分的自由度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实际需要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普通水平及高级水平两种,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
两种课程的主题完全相同,均为13个。
但具体到每一个主题,高级水平课程在涵盖普通水平所有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内容的难度,增加了活动的数量,扩展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虽然高中化学课程分为两种水平,但该国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分班教学,而是同班分组教学。
【精品】最新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44页)
【精品】最新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44页)【精品】最新2018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44页)目录目录........................................................................................................................... ... I 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知识与技能 (4)(二)过程与方法 (4)(三)情感? 态度?价值观 (4)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6)一、科学探究 (7)(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7)(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7)(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8)(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8)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4)(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4)(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4)(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15)(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6)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7)(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7)(二)微粒构成物质 (17)(三)认识化学元素 (18)(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18)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19)(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9)(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9)(三)质量守恒定律 (20)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20)(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1)(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22)(三)化学物质与健康 (22)(四)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2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4)一、教学建议 (24)(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24)(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25)(三)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25)(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6)二、评价建议 (27)(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28)(二)评价方式的选择 (28)(三)评价标准的制定 (31)(四)评价工作的实施 (32)(五)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34)三、教材编写建议 (34)(一)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34)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 (35)(三)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5)(四)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 (36)(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内容 (36)(六)采用生动多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
高中化学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课件
学校分班情况 第一学期结束,已分文理,文科每周2节课,理科 每周3节课。 理科安排: 《必修一》(上学期已结束) 《必修二》第一章——第四章第一节 《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选修4》第一章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选修四》第四章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必修二》第三章
4.建立乙烯加成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通过观察和分析“石蜡 油分解实验”的现象感受乙烯与烷烃性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拼接模型了解 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断键成键位置,根据模型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初步学习从断键成键位置理解典型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方法。
5.通过观察模型,会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 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甲之烷间、的乙独烯特的的结键构。和性质是学习苯的主要“框架”或
三、学业评价标准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及分子式,通过拼接制作甲烷的分子模型了解甲烷分子 中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学习根据分子模型书写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2. 知道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3.知道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与常见的强氧化剂高锰酸钾反应。 4.知道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1)燃C料与能周够围在四空个气单中键燃相烧连,的生原成子二的氧位化置碳关和系水如。何?为 5.建立甲烷取代反应初的步“体宏什会观么“—?某—些微部观位—断—键符与号成”键三”重认表识征:观察和分析甲烷与氯气反应 的实验现象,用球棍有模机型化演(学示2反)反应结应的构中思式断维与键方分和式子成。的键真过实程结,构用是化什学么方关程系式?表示反应。 6.通过拼接乙烷、丙烷、丁(烷3)的球球棍棍模模型型与,比了例解模烷型烃的的意组义成是特什点么(?包括通式)、结构特点 及性质异同,建立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能根据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判断简单的同分 异构体和同系物。 7.初步了解(烷1)烃通的过习尝惯试命拼名出法不。同的C2H6、C3H8、C4H10分子,有机 8.通过用球物棍分模子型结拼构接相4同个或碳不原同子的本相质互是结什合么方?式,感受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第三章课程作业1、请谈谈你对高中化学课程编写宗旨的理解。
【答】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认为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请分析必修一的教材编写,举例说明课程编写宗旨的体现。
【答】必修一的教材里科学探究和资料卡片的相关部分都体现了化学课程编写的宗旨,阅读资料卡片的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更多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理念,科学探究的相关部分学生可以动手做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自主探究,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且培养了学生爱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必修一教材第48页的科学探究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同学们都有观察铝箔加热现象的经历,但是不能解释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的原因,那么通过此节课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就能来解释这一现象了,这也是从生活走进化学的实例之一。
3、在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是班级教育模式,有的班级人数可能高达五六十人,请问在班级人数纵多的情况下,如何为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答】抓住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课堂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兴趣爱好,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进行内容筛选,学习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以下原则:提供套餐,各得其所;提炼问题,加深理解;注重实践,培养技能。
要精心设计练习与作业,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创新性、发展性、人文性,做到有形作业与无形作业相结合,动脑作业与动手作业相结合,解答作业与探究作业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4、高中化学采用必修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现螺旋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答】对教材知识进行全局梳理,分类规划,区分新旧。
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相反两本教材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知识。
但是,不同的知识出现在不同的教材中,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一样,在选修教材中,对重复知识理解和掌握比选修教材的要求更高。
对于学生而言,需要重新学习选修课的旧知识,不仅没有对知识进行新的领悟,也浪费了学习时间,因此老师需要对选修课中的知识进行分类规划。
在化学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认识相关知识在不同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温习旧知识并对旧知识提出选修教材的新要求,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
在对旧知识进行温习回顾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达到完美的衔接。
老师一定要在学生做好对旧课程知识的充分理解之后,再开始讲授新的化学知识,新旧知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要有所侧重,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打好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来学习选修课的新内容,实现化学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衔接。
5、结合教学实践,请阐述教学方式的理念。
探究活动是目前比较提倡的一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的手段,但探究实验耗时往往较长,而根据课标安排给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
请问,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答】(1)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师定位为一种权威的领导者的角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教师预先背好的那些的知识,学生就象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就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和吸收及运用。
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有计划的讲授的教材上的知识。
在新的课程中的教师应首先根据教材设计一种好的教学方案,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所有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打建一种学习的平台,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①课堂教学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②课堂教学是一种体验和交流;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立“传”和“授”的新型关系。
(2)探究活动是目前比较提倡的一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的手段,但探究实验耗时往往较长,而根据课标安排给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是否清晰、实验过程是否简单、是否有危险性来考虑实验是否可行,如果耗用时间短,现象明显,没有危险性,可以考虑给学生腾出时间来探究,如果耗用时间长,现象不明显,或者实验要求的条件现实情况下难以达到那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缩短时间,尽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6、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编写理念,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课程模块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请查找并总结教学方式的类型,各自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
【答】教学常用的方法分为四大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讲授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以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体,向学生意向输入信息,学生经过思维把知识存储在自己的头脑中。
优点在于:省时,高效,系统化。
讲授法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③教师要努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准、精、美)。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把教材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向学生一一提出,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问答、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使学生从所得结论中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的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处在主动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及创造精神。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事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演示法,参观法),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是指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知识,以促使其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在于直观性强。
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进行独立操作。
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被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法),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1.主体参与性教学的方法。
2.合作学习型教学的方法。
3.研究学习型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5,教师自身的素养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若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传授新知识——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若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练习法、实习法等,若是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发展智力——谈话法、讨论法等。
7、怎样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答】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入生活。
这是新课程编写的理念,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并且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同时,在课堂中,要多为学生讲解生活中应用到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拓宽学生的视野。
8、请阐述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答】(1)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有重要作用.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采用化学实验这一直观手段易于使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逐步的去把握有关的理论概括,然后形成概念。
(2)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
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是化学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思维推导出来的。
(3)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化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如果仅有一种感官连续的进行活动,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内抑制过程,降低学习效率。
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手触、鼻嗅、脑想,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各种器官在理解化学知识、巩固化学知识中的联合作用,使获得的知识更准确、更牢固。
(4)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实验离不开观察。
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如颜色、。
大小、形状和气味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的生成、发光、放热等),都需要用感官通过观察来认识;离开了观察,感性认识就无从获得。
对于一些代表性物质的实验,一般要做全面而系统的观察。
有些实验由于教学需要,则要求进行重点观察。
(5)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的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6)化学实验有利于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物质以及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物质变化与外界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变化与能量之间的关系,而所有这些几乎都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显露出来。
要使学生了解上述种种联系和关系,就必须借助于化学实验。
9、你是如何立即“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这句话的?【答】“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这是新课程的精髓,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认真备课,查阅大量资料。
同时对教材可以提出新的认识和观点,不断探索材料,挖掘教材。
10、对比新旧教材,体会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的不同教材编写理念,思考融合型教科书应该具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