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梳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重点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如下: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末尾添加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如,将0.1写成0.100,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
小数点移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将原数乘以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相当于将原数乘以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相当于将原数乘以1000。
同样地,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将原数除以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相当于将原数除以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相当于将原数除以1000。
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类似,只需要将相同数位对齐,然后进行加法或减法。
小数的乘法和整数的乘法类似,只需要将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然后进行乘法。
小数的除法和整数的除法类似,只需要将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然后进行除法。
百分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形式,它的分母为100,通常用于表示某个数量占另一个数量的比例。
例如,25%表示25个单位占100个单位的比例。
折扣和利润折扣是指商品降价出售的比例,例如打八折表示商品售价为原价的80%。
利润是指商品销售后的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利润。
负数负数是指小于0的数,可以用一个减号“-”来表示。
例如,-5表示比0小5的数。
方程方程是一种用来表示数学关系的式子,它包含一个未知数和一个已知数。
通过解方程,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等式等式是指左右两边的式子相等,可以用一个等号“=”来表示。
例如,2+3=5表示2和3相加等于5。
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种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可以用来支撑物体。
根据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由两组平行线组成的四边形,可以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和菱形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梯形梯形是一种由平行线和一条不平行的线段组成的四边形,可以分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等。
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 余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
如60÷2=30我们说60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用字母表示为a÷b(b≠0)=c 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c=a×(b×c)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公式:(a+b)×c=a×c+b×c 或 a×(b+c) =a×b+a×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a×c-b×c=(a-b)×c(三)、减法简便运算: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上海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梳理

2016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一、四则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没有括号,应先乘除,后加减。
在有括号的情况下,应先算小括号,然后算出中括号,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1、不能巧算时(1)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例:34+17-25=51-25=26(2)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
例:34+17×25=34 +425=459(3)有括号时,先算小括号,在算中括号,然后按照同级或不同级运算例:[(34+17)×25]×10=[51×25] ×10=1275×10=127502、能巧算时,看清运算符号,按照巧算方法计算例:75+25×3 75×3+25×3=75+75=(75+25) ×3=150 =100×3=3003、大数的读写(1)读数时,先四位分级,每级都按照个级读法读数(每级末尾的零可省略,中间连续的零只读一个),最后写上“万”“亿”等字例:21¦4006¦2890 读作:二十一亿四千零六万两千八百九十(2)写数时,先圈出“万”“亿”等字,注意“0”的位置和个数例:十○亿八千七百二十○万零一写作:10 8720 00014、四舍五入看清要求的数位,按照分-圈-划-点顺序进行四舍五入,其中:●分:四位分级●圈:指定位数●划:划尾数●点:尾数最高位当尾数最高位大于等于5时,按照“五入”当尾数最高位小于等于4时,按照“四舍”例:7¦9876¦5127四舍五入到整万数=798770000二、整数的运算性质1、减法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字母公式:a-b-c=a-(b+c) 例: 125-75-10=125-(75+10) =125-85 =402、除法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把俩个除数相乘,再用被除数除字母公式:a ÷b ÷c=a ÷(b ×c) 其中b ≠0, c ≠0 例: 100÷2÷10 =100÷(2×10) =100÷20 = 53、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 例: 1000÷ =(1000× =4000÷100 =40三、看谁算得巧利用减(除)法运算性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分拆、凑整等方式巧算 例:1100是25的多少倍?111100÷25 1100÷25 1100÷25=44 =(1100×4)÷(25×4) = 1100÷(5×5) =4400÷100 =1100÷5÷5 =44 =220÷5 =44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归类(知识点、重点、典型例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归类整理第一部分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要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差【典型例题】根据864+325=1189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189-864= 1189-325=【知识要点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减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典型例题】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知识要点3】有关0的运算【重点内容】★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作除数,0可以作被除数。
【典型例题】计算0÷27+5×0+4【知识要点4】四则运算顺序【重点内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一、认识时钟1.时钟的部件–针盘:分为两个指针,长的是时针,短的是分针。
–表盘:被分成 12 小格,每格表示一小时,钟面上分别标记有 1 至 12 点,1 点对准中午 12 点。
2.读时–当短针指向 12 点,长针指向小时杆上的数字,即为当前时间的精确值。
–长针指向的小格数表示分钟,例如指向 2 点的格子,表示当前时间为 10:00。
二、时间的计算1.一天有 24 小时,表示为 24 h 或 24:00。
2.时间的相加–当相加的分钟数不超过 60 分钟时,只需要简单进行加法计算即可。
–当相加的分钟数超过 60 分钟时,需将多余的分钟数转化为小时,再将小时数与已有的小时数相加。
3.时间的相减–当所减去的分钟数不超过已有的分钟数时,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即可。
–当所减去的分钟数超过已有的分钟数时,需要将已有的小时数减 1,再将分钟数转化为小时的形式,最后进行减法计算。
三、时间的记忆1.易混淆的概念–半小时和 30 分钟是相等的。
–上午和下午的分界点是中午 12 点。
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记忆–晨练时间为早上 5:30 至 6:30。
–学校上课时间为上午 8:00 至 11:30,下午 2:00 至4:30。
四、时间的测量1.制作时间线–时间线是一种用于记录历史事件、个人成长、事业进程等的工具。
通过对每一个事件或具体时间点进行极简描述,加上对时间的标记,从而形成白鸟图,系统地呈现出时间及其历程。
–制作时间线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梳理时间观念,加深学习效果。
2.比较时间长短–记忆常用的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天等,并能够清晰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2 分钟等于 120秒,1 小时等于 60 分钟。
五、练习1.操作练习:通过练习时钟读时,计算时间之和差等操作,加深对于时钟读数原理的理解。
2.填空练习:通过填充时钟读数、时间加减运算等题目,培养对于常规时间操作流程的掌握能力。
3.成语接龙:通过读出对应的时间和成语,帮助学生轻松地记忆用于表示时间的一些成语。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梳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梳理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1. 加法加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用于求两个或多个数的总和。
加法的特点是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用于求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差。
减法的特点是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3. 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包含加法和减法运算。
在进行这种运算时,需要先进行加法运算,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
4. 定位数轴定位数轴是一种表示数值大小和相对关系的工具。
通过定位数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二单元:乘法与除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乘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用于求两个或多个数的积。
乘法的特点是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数、被乘数和积在乘法中,两个或多个数中的一个数叫做乘数,另一个数叫做被乘数,两个数的积叫做积。
3. 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的基础,通过反复背诵和练习乘法口诀,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4. 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于求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的商。
除法的特点是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三单元:图形与空间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图形和空间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1. 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是在平面上存在的一些有界的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学习平面图形可以提高观察、分辨和绘制图形的能力。
2. 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是三维空间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厚度的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学习立体图形可以培养空间想象3. 线对称图形线对称图形是指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对于线对称图形,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两边完全重合。
4. 角的认识和测量角是由两条线段或线段与平面的交点形成的,角的大小可以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范围从0度到360度。
第四单元:容量和质量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容量和质量的相关概念和单位。
1. 容量容量是指物体所能容纳物质的多少。
容量的基本单位是毫升(mL),1升等于1000毫升。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点一四则运算(背诵)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0的运算(默写)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知识点三运算定律(默写)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 +c=a+(b+c)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5、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a×(b+c) =a×b+a×c拓展:(a-b)×c=a×c-b×c 或a×(b-c) =a×b-a×c6、连减:a—b—c=a—(b+c)7、连除:a÷b÷c=a÷(b×c)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一(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一、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三、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50+50+98 =488+(40+60)=100+98 =488+100=198 =588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25×4×56 =99×(125×8)=100×56 =99×1000=5600 =99000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七、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65+28+35+72 25×125×4×8=(65+35)+(28+72)=(25×4)×(125×8)=100+100 =100×1000=200 =100000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二(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一、分解式二、合并式25×(40+4)135×12—135×2=25×40+25×4 =135×(12—2)=1000+100 =135×10=1100 =1350三、特殊1 四、特殊299×256+256 45×102=99×256+256×1 =45×(100+2)=256×(99+1)=45×100+45×2=256×100 =4500+90=25600 =4590五、特殊3 六、特殊499×26 35×8+35×6—4×35=(100—1)×26 =35×(8+6—4)=100×26—1×26 =35×10=2600—26 =350=2574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三(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一、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三、其它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 256—58+44 250÷8×4=3200÷(25×4) =256+44—58 =250×4÷8=3200÷100 =300—58 =1000÷8=32 =242 =125知识点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7、10条默写,其它要理解)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 0.01、0.001……2、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完整版)上海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整理,推荐文档

上海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整理练习:精选复习卷一套上海市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部分 计算题(36分)1.直接写出得数。
(9分)0.83+0.27= 2.9 ×100= 50÷1000= ( )×10=0.7 80÷( )=0.8 103 + 1007= 5.6+4= 0.13×1000=10091-0.35= 2.递等式计算,能简便的就简便计算。
(18分)35.8-6.35+3.65 4200÷25 200+144÷(16×3)280×36-360×18 5400÷(50×27) [3920-(56+42×16)]÷283. 列综合算式计算(9分)①45与55的和增加到19倍,结果是多少? ②③ 2个13相乘的积去除169,商是多少?第二部分 概念题(共36分)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7分)(1)大于5.4而小于5.9的二位小数有49个 ………………………… ( ) (2)三位小数一定大于一位小数 ………………………… ( )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 ) (4)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 ) (5)已知直线M, 画直线M 的平行线,可以画无数条。
( ) (6)18×500,积的末尾有两个0。
…………………………………… ( ) (7)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选择题(在括号内填入正确答案的选项)(12分) (1)下面各数,把0去掉大小不变的是( )。
A. 150B. 1.50C. 1.05D. 0.15(2)把1升的水倒入容量为200毫升的纸杯中,可以倒( )杯。
①1 ②5 ③200(3)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 )A .个位B .十分位C .百分位D .千分位(4)一个正方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有( )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 新人教版★数学考试应注意: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
(如:“?”)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0 = 0 ; 0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1-4单元知识梳理

四年级数学下册1-4单元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各部分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各部分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各部分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各部分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5、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6、有关0的运算7、四则运算法则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先乘除后加减,同级从左往右计算。
8、租船问题(1)、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船没有坐满,就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调整时要做到多租租金便宜的,少租租金贵的,且尽量坐满,没有空位。
(2)有时侯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判断所观察的平面图形的方法。
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2、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 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8)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字母表示: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两个原则:(1)尽可能多的租单座便宜的;(2)尽可能坐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重点知识梳理复习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知识总结1、加法运算定律(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2、减法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或多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用字母表示:()。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或多个数,可以交换减数的位置,()不变。
用字母表示:()。
3、乘法运算定律(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2)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4、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或多个数,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用字母表示:()单元练习1、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找好朋友。
291+482+118 0.26+1.9+7.1+1.74 (25.8+7.5)+2.52、运用减法性质:a—b—c=a—(b+c)7.22-2.54-1.46 562-179-121 1293-(235+293)3、加、减法的灵活运用。
7.75+12.5-6.75 25+75-25+75 6.25-1.4+3.75-4.6256+98 296+78 256-984、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找好朋友。
125ⅹ15ⅹ8 25ⅹ13ⅹ4 135ⅹ50ⅹ2 125ⅹ32ⅹ255、一个数与25相乘,因为25ⅹ4=100,所以考虑把这个数分解成4ⅹ()。
12ⅹ25 44ⅹ25 25ⅹ366、一个数与125相乘,因为125ⅹ8=1000,所以考虑把这个数分解成8ⅹ()。
72ⅹ125 48ⅹ125 88ⅹ1257、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32ⅹ(100-3)(125-70)ⅹ8 25×(40+3)101ⅹ87 36ⅹ102 35ⅹ99 98ⅹ458、逆用乘法分配律:a×c+b×c= (a+b)×c73ⅹ39+39ⅹ27 312ⅹ4+188ⅹ4 46ⅹ52+54ⅹ5299ⅹ38+38 101ⅹ56-56 69ⅹ99+6917ⅹ23-23ⅹ7 35×8+35×6—4×35 101ⅹ39-399、运用除法的性质:a÷b÷c=a÷(b×c)4600÷25÷4 2000÷125÷8 7100÷25÷714300÷(25×43) 450÷18 4200÷28。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桂林路小学王琴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1: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适当调整算式中运算的顺序,要把题中的某数带着数前的运算符号“搬家”。
213+48-13 72〓36〔8=213-13+48 【学生容易写成 =72〔8〓36【学生容易写成=200+48 213+13-48】 =9〓36 72〓8〔36 】=248 =324易错题: 15〔5〓3 25〓3〔25〓3=15〔15 =75〔75=1 =1这两道题是没有掌握好同级运算的顺序,认为怎样好算就怎样算。
知识点2: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易错题:75+25〔5 134-34〔34+66=100〔5 =100〔100=20 =1这两道题还是没有掌握好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学生认为怎样好算怎样算。
知识点3: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知识点4: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分析、弄清题中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其实就是解决应用题常见的一种方法——分析法。
它是从应用题要求的未知数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最后结果所需条件,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条件作为要解的问题,然后找出解决这一个或两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逆推,直到所找的条件在应用题中都是已知的为止。
易错题:张师傅要生产6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120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600-120〔10=480〔10 (学生知道应先算减法,但总忘加括号)=48(个)解题时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与先后顺序,如果要先算第一级运算,一定要在第一级运算上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位臵与方向》知识点1:确定物体位臵的条件。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梳理一、认识整数1. 整数的概念:正数、零和负数整数是由正数、零和负数组成的数字集合。
正数表示较大的数量,负数表示较小的数量,零表示没有数量。
2. 整数的数轴表示数轴是用来表示整数的直线图形,它以零为中心,向两侧延伸。
正数在数轴的右侧,负数在数轴的左侧。
3. 整数的比较和排序整数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
当比较两个整数时,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则大的整数在前,小的整数在后。
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1. 整数的加法整数的加法规则是:“正+正=正”,“负+负=负”,“正+负=差的绝对值更大的整数”。
2. 整数的减法整数的减法规则是:“正-正=差的绝对值更小的整数”,“负-负=差的绝对值更小的整数”,“正-负=和的绝对值更大的整数”。
三、整数的乘法和除法1. 整数的乘法整数的乘法规则是:“正*正=正”,“负*负=正”,“正*负=负”,“0*任何数=0”。
2. 整数的除法整数的除法规则是:“正÷正=正”,“负÷负=正”,“正÷负=负”,“0÷任何非零数=0”,“非零数÷0=无定义”。
四、综合运用1. 整数之间的综合运算综合运用是指在一个运算中同时涉及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计算时要注意先乘除后加减,根据正数、零和负数的规则进行运算。
2. 整数运算中的括号在整数运算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按照数学规则,先计算括号里的运算,再计算其他的运算。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知识梳理。
通过学习该单元的内容,学生能够认识整数,理解正数、零和负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并能够在综合运用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还应该注意运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后的巩固练习加深对整数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一、整数的认识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有理数集合。
正整数用“+”表示,负整数用“-”表示。
整数的比较可以通过大小关系以及绝对值的大小进行判断。
二、两位数的加减法1. 加法:两位数的加法可以将个位数和个位数、十位数和十位数对应相加,若相加结果大于等于10,则需要进行进位。
2. 减法:两位数的减法可以将个位数和个位数、十位数和十位数对应相减,若被减数不足以被减去,则需要向前借位。
三、几何图形的认识1. 线段:由两个不同点A、B和它们之间的点连成的一条直线段。
2. 直线:由无限多个点连起来而不改变方向的连续的一条线。
3. 射线:由一个起点O和起点上的一点A及它们之间的点连成的一条直线,其中O是起点,A是射线上的一点。
4. 角: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公共起点O构成,其中O为角的顶点。
5.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构成的封闭图形。
6. 矩形:四边都是直角且相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7. 正方形:四边都是直角且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8.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四、倍数和因数1. 倍数:一个数如果可以由另一个数乘以一个整数而得到,则前者是后者的倍数。
2. 因数: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即能够使被除数不产生余数的数。
五、分数的认识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分的份数,分母表示分成的总份数。
分数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六、三位数的加减法1. 三位数的加法:三位数的加法可以将个位数和个位数、十位数和十位数、百位数和百位数对应相加,若相加结果大于等于10,则需要进行进位。
2. 三位数的减法:三位数的减法可以将个位数和个位数、十位数和十位数、百位数和百位数对应相减,若被减数不足以被减去,则需要向前借位。
七、时间的认识1. 小时和分钟:一天共有24小时,一小时等于60分钟。
2. 时间的读法: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例如7时30分。
八、面积和周长1. 面积:是一个平面内的某个封闭图形的内部空间大小。
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附重难点知识)

【期末资料】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提要一、 数与代数部分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这些分数可以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就成了小数;例如101=0.1;1001=0.01;10001=0.0012、单位换算: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高级单位数×进率=低级单位数33;最后从左到右依次读出小数部分的各个数字。
3、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求小数的近似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要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再按四舍五入法计算。
5、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6、计算小数加减法:注意小数点对齐。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小数小数加减小数的意义、数位、读写、性质、单位换算小数除法 小数乘法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变化的规律小数乘法计算、乘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小数除法计算、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取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1、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 );……2、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乘数与积的大小关系:(可用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或借“1”法)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另一个乘数第五单元;小数除法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51.75÷15)只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有余数的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点梳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点梳理1. 数的认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章主要围绕着数的认识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数字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分类和数轴等内容。
1.1 整数的认识在这一章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数字的读写、正整数的大小比较、负数的认识和数的分类。
同时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数轴表示整数,以及在数轴上进行整数的比较和排序。
1.2 分数的认识在第二部分,我们开始学习分数的概念。
学习了分数的组成部分,分子、分母,还学会了用整形图形来分别表示不同的分数,如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等。
此外,还学习了分数和整数的相互转换。
2. 四则运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二章内容是四则运算。
在这一章节,我们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概念、运算方法和特点。
2.1 加法和减法在这部分,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原理,了解了不同方法下进行计算的规律,加深了对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知识和负数的认识。
2.2 乘法和除法在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原理和特点,组成了初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基础。
同时,还学习了在题目中如何应用乘法和除法符号。
3. 分数的四则运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章集中讲解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分数乘整数和分数除以整数。
3.1 分数加减法在这部分,我们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学了如何将连分数转化成假分数和非减分数,进一步增强了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
3.2 分数乘除法在本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定义和基本运算规律,熟悉了相乘和相除时分子和分母的计算,增强了对分数乘除法的体验感。
3.3 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除以整数在第三部分,我们深入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方法,也学到了分数和整数相除的方法,了解了整数和分数运算的基本规律。
4. 数据的统计与图形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四章是数据的统计与图形。
本章主要包括调查数据的方法、数据的表示形式和常用的统计图形等内容。
4.1 调查数据的方法在这部分,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如何用文本和表格呈现调查结果。
上海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上海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1.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概述本部分将对上海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
2. 单元一:减法和小数- 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研究减法的口诀和运算技巧-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运算- 研究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大小比较- 进一步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 单元二:相同的分数- 研究相同分母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进一步练相同的分数的运算和应用4. 单元三:面积的认识- 研究矩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掌握计算矩形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理解面积的单位和换算- 进一步练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和应用5. 单元四:时间的认识- 研究小时和分钟的概念和换算- 掌握时钟读写时间的方法- 理解时间的计算和比较- 进一步练时间的读写和应用6. 单元五:容量的认识- 研究容量的概念和换算- 掌握升、毫升、立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理解容量的读写和比较- 进一步练容量的计算和应用7. 单元六:平面图形的认识- 研究几何图形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识别和性质- 理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进一步练图形的识别和计算8. 单元七:推理和判断- 研究数字的规律和关系- 掌握推理和判断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等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进一步练推理和判断的能力以上是上海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和概述,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理解概念和方法的运用,勤于思考和练,为打好数学基础奠定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并非权威解释,具体以教材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一、四则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没有括号,应先乘除,后加减。
在有括号的情况下,应先算小括号,然后算出中括号,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1、不能巧算时(1)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例:34+17-25=51-25=26(2)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
例:34+17×25=34 +425=459(3)有括号时,先算小括号,在算中括号,然后按照同级或不同级运算例:[(34+17)×25]×10=[51×25] ×10=1275×10=127502、能巧算时,看清运算符号,按照巧算方法计算例:75+25×3 75×3+25×3=75+75=(75+25) ×3=150 =100×3=3003、大数的读写(1)读数时,先四位分级,每级都按照个级读法读数(每级末尾的零可省略,中间连续的零只读一个),最后写上“万”“亿”等字例:21¦4006¦2890 读作:二十一亿四千零六万两千八百九十(2)写数时,先圈出“万”“亿”等字,注意“0”的位置和个数例:十○亿八千七百二十○万零一写作:10 8720 00014、四舍五入看清要求的数位,按照分-圈-划-点顺序进行四舍五入,其中:●分:四位分级●圈:指定位数●划:划尾数●点:尾数最高位当尾数最高位大于等于5时,按照“五入”当尾数最高位小于等于4时,按照“四舍”例:7¦9876¦5127四舍五入到整万数=798770000二、整数的运算性质1、减法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字母公式:a-b-c=a-(b+c) 例: 125-75-10=125-(75+10) =125-85 =402、除法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把俩个除数相乘,再用被除数除字母公式:a ÷b ÷c=a ÷(b ×c) 其中b ≠0, c ≠0 例: 100÷2÷10 =100÷(2×10) =100÷20 = 53、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 例: 1000÷ =(1000× =4000÷100 =40三、看谁算得巧利用减(除)法运算性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分拆、凑整等方式巧算 例:1100是25的多少倍?111100÷25 1100÷25 1100÷25=44 =(1100×4)÷(25×4) = 1100÷(5×5) =4400÷100 =1100÷5÷5 =44 =220÷5 =44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减法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4、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 × b = b × a5、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 × b )× c = a × ( b × 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6、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7、除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乘起来,再去除被除数。
a ÷b ÷c = a ÷ ( b × c)8、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a ÷b =(a ÷c)÷( b ÷ c) 或 a ÷ b =(a ×c)÷( b ×c)(c不等以0)利用商变性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在除法竖式中可以用到。
四、解决问题(1)(一)看清倍数与多少量(1)求一倍数:用逆推,多的先减去,少的先加上,再除以几倍。
例:同学去参观展览,四五年级共去了329人,是三年级的2倍少5人,求三年级去了多少人?解:(329+5)÷2=334÷2=117(人)答:三年级有117人。
(2)求几倍数:用正推,先用乘法求出几倍,再多的加上,少的减去。
例:同学去参观展览,三年级去了117人,四五年级总数是三年级的2倍少5人,求四五年级共去了多少人?解:117×2-5=334-2=329(人)答:四五年级共有329人。
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一、小数的意义(1)分数与小数:分数和小数可以相互转化。
●分母是10、10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小数和整数一样,都是“逢十进一”例: 0.7=7/10 0.16=16/100 0.981=981/10000.16的含义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有这样的16份。
(2)小数的组成●有值数位一个一个看●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分别看●可连同整个数一块看带小数:整数部分不为零 1.23 2.78(4)小数的读写: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例:502.0 读作:五百零二点零写:先写整数部份,点上小数点后再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例:三百八十点三八八写作:380.388二、小数的大小比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的数,十分位大的那个数大……例:比较13.34和13.41的大小13.③4<13.④1三、小数的性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 13.9可以改写为13.900四、小数点的移动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当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例:3.5×10=35;3.5÷100=0.035【应用:运用小数点移动进行单位换算(各类单位之间的进率略)】五、小数的改写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字。
384400=38.4400万=38.44万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亿”字。
149600000=1.49600000亿=1.496亿六、求小数的近似数求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只需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要看被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否小于5。
小于5的舍去尾数,大于或等于5的就向前一位进1。
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七、小数的加减法1、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的末尾为“0”的,可以把“0”去掉。
例: 11.4-6.17=5.2311.40- 6.175.232、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时,首先看有哪些加数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就可以根据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这些加数先加起来;再看看有哪些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数,就把这些减数相加,然后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第三单元《折线统计图的认识》1、可以使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
优点: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趋势,对今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2、基本组成:横轴、纵轴、标题、单位名称。
3、区别的实质是:条形统计图靠条形长短表现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靠点的位置高低表现数量多少4、通过折线统计图的升降可以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缓慢上升、大幅上升、不变、缓慢下降、大幅下降)5、在折线图中如果实测的各个数据相差不大,且都远离零刻度,那么为了清晰的看出变化情况,常使用双曲线省去空白部分。
6、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越大(小),差异越小(大)。
第四单元《几何小实践》一、垂直与互相垂直1、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垂直可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或记作b⊥a,读作b垂直于a。
直线a和直线b的交点o就是垂足。
3、画垂线的步骤:①重合②平移(过点)③画垂线④直角标记4、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①在同一平面内: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过已知直线上一点作垂线也只有一条;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只有一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③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注意:画垂线一定不要忘记画上直角符号。
如果是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标上长度。
】二、平行1、在同一平面内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可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或记作b∥a,读作b平行于a。
直线a与直线b不会相交。
3、画平行线的方法:利用垂线画(先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再画这条垂线的垂线,并标上直角标记)4、判断平行线的方法:①利用垂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是否同时垂直于另一条直线)②推平行线5、两条平行线之间,垂直于与两条平行线的线段最短,我们把这条线段的长叫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也就是它们之间的宽是一样的。
注意:在同一平面内: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无数条;画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的平行线只有一条;画与已知直线平行线并且使它们的距离为()的有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