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备维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设备维护管理的目的

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装备,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地运行,来保证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企业中,设备管理搞好了,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秩序正常,做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预防各类事故,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安全生产。

加强设备管理,有利于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对于大型的厂矿企业,一台关键设备出故障,就会导致全系统中断生产,生产损失很大。

加强设备管理,还可对老、旧设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合理地做好设备更新工作,加速实现工业现代化。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日趋大型化、现代化,机器设备的结构、技术更加复杂,设备管理工作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1.2设备维护管理的意义

设备管理是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它标志着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它对保证企业增加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发展品种、产品更新换代和降低成本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搞好设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搞好设备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不仅是保证简单再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且对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保证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设备管理应当是包括对设备这两种运动形态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

前者由设备管理部门(机械动力部门)承担,后者由财会部门承担。

设备管理是工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设备管理,合理地选择设备,正确地使用设备,精心保养、修理设备,使设备经常保持完好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下正常进行。

加强设备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由于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由人操纵机器设备,由设备直接完成的,因此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技术状况.同时,由于机器设备的日益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设备投资越来越大,与机器没备有关的费用,如折旧费、维护费等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管好设备对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有着重要作用。

设备维护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维护管理作为子系统,与质量、工艺、生产、安全、环保一样,构成了整个企业管理的大系统。它的任务就是要保证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基础上。设备维护在制造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工作。只有加强设备管理,搞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现场管理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2)设备管理是企业进步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进步就必须配备先进的、适用的设备用来作为基础,而设备作为生产工具本身又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

(3)设备维护管理有利于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设备管理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稳定、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效益。

(4)设备管理有利于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价值构成上看,设备价值是固定资产总价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报道,在国有企业的资产中,设备的价值占70%左右,因此,搞好设备管理就管住了固定资产的大部分。

(5)设备管理是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现实中很多企业出现的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都是由于设备技术落后,设备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

2 设备维护的基本理论

2.1最典型的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理论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美国的RCM。起源于美国航空界,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RCM 逐渐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并应用于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

第二,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它是以有形资产即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研究对象,强调发挥设备使用寿命各阶段机能的作用,以提高设备效率,使其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少。

第三,日本的全员生产维护(TPM)。它是对生产维护和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发展,建立以设备使用寿命为对象的生产维护系统,追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实现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

第四,前苏联的计划性维护。强调设备预防性计划维护,由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测分析,事前防范,超越了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

第五,中国综合设备管理及设备点检制。吸收了上述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即对设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技术、经济和组织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管理,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和设备生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为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上述设备管理理论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管理己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局部发展到设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企业设备管理必须适应管理的不断创新,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拿来与自己的管理模式相结合,才能更利于企业发展。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只是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

企业机械设备资产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相当一部分,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用、维护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济利益。提高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水平,获得良好的维护效果,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只有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到各环节,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条

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维护质量,延长设备维护周期和使用寿命,保持企业的长足发展。

2.2设备维护管理的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设备维护的发展经过了以下阶段:

(1)事后维护阶段(Breakdown Maintenance:BM) (1950年前) 主要包括兼修时代和专修时代。其中兼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维护工等同于操作工;而专修时代将维护工与专修工的工作做了明显的划分,操作工专门操作,维护工专门修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坏了才修,不坏不修。

(2)预防维护阶段(Preventive Maintenance:PM)(1950年-1960年) 包括以前苏联为首的计划预修制和以美国为首的预防维护制两大体系。前苏联为首的计划预修制(含中国)的理论依据是摩擦学和磨损理论(Wear and Tear)。这种维护体系可以减少非计划停机(故障),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但是这种维护体系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对经济性考虑不够。由于维护准确性的影响,可能产生维护的过剩或维护不足,不注意设备的基础保养。

美国为首的预防维护制的理论依据是摩擦学,周期检查,诊断。这种维护体系可以减少故障停机,检查后的计划维护可以减少了部分维护的盲目性,这种维护体系的不足在于它受检查手段和人经验的制约,仍可使计划不准确,造成维护剩余或不足。

(3)生产维护阶段PM(Productive Maintenance)(1960年-1970年)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采用此维护管理体制,生产维护由四部分组成:事后维护BM(Breakdown Maintenance);预防维护PM(Preventive Maintenance);改善维护CM(Corrective Maintenance);维护预防MP(Maintenance Preventive)。这一维护体制突出了维护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护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护设计思想。

(4)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1970年至今)

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几下几种模式:

①、综合工程学70年代由英国丹尼斯·巴克思提出其定义为:“为使资产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把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及业务加以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