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作者:支泽华柴理琦武宇娟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迅猛发展。
在当今的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网上订餐购买零食也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使其成为了多元化思潮泛滥之处。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心灵的状态和信息传播网络紧密相关,也正是如此,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象正在日益增加。
同时,网络伦理问题又反作用于大学生,形成恶性循环,这对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网络影响;大学生;伦理一、文献综述网络伦理是人们对网络空间里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探讨。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学习,我们对比了前人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他们从对大学生的情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剖析。
针对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容易在互联网上受到不良文化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使得自我主见不强的大学生极易受这些信息而产生负面影响,对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认识、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甚至能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也被逐步同化或磨灭。
同时网络也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上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在伦理视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基于伦理视域针对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以规范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通过对上述提及的相关研究结果的梳理,并结合我们对“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本研究假设“网络的广泛性、易用性、缺乏有效治理和大学生的自制能力”是构成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主要形成的因素;由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网络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假设网络是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假设这些网络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突出。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
f 四) 组 建网络 舆 情 工 作 队伍 , 培 养高 校 “ 意见 领
袖”
问题表 现在 : 网络 舆情 可控 性 被 弱化 给大 学 生带 来 负 面影 响 、 网络舆 情 监 督和 维权 异 化给 大学 生 带来 的负 面影 响 。 [ ] 李伟东、 刘 敏 姬 指 出 大学 生 网 络舆 情 产 生 的负 面影 响主 要有 以下方 面 : 网络 舆 情信 息 传播 速 度 极快 , 对校 园群 体性 事 件 反应 迅 速 、 影响面广, 如 果 控 制不 当将严重影 响校 园稳 定 ; 网络 舆情煽 动性 强 , 控 制 难度 大 ; 网络舆 情的难 辨性 , 容 易造成学 生群 体 的盲 从 与 冲动 。 【 j
进行 了界定 : 舆情 是 由个人 以及社会 群体 构成 的公 众 ,
在 一定历 史 阶段 和社 会 空间 内 , 对 自己关 心或 自身利 益 密切相关 的各种 公共事 务所持有 的多 种情 绪 、 意见 、
态度 和意见 交错 的总 和。 [ ] 网络 舆情是 通 过互 联 网表 达和 传 播 的 各 种 不 同情 绪 、 态 度 和 意 见 交 错 的
总和。 [ ]
随着科学技 术 的发展 , 大 学 生成 为 当 下 自媒 体 时 代 的“ 代言人 ” 。与传 统 的媒体 表 达渠道 相 比 , 大 学 生
更倾 向于通过 网络 来表达 自己的意 见 。探 讨大学 提 。
史伟、 单 中元 将 大 学 生 网络 舆情 的 成 因归 结 为三 个 方面 : 大学 生常规 的诉求 渠道 不通 畅 、 高 校 网络 舆情 分 析监控 系统不 完 善 、 大学 生群 体激 情 心理 干 预机 制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大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旨在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从使用频率和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频繁查看手机,甚至有部分学生几乎整节课都在使用手机。
从使用场景来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使用行为。
从使用内容来看,学生主要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媒体浏览、游戏娱乐、聊天通讯等活动,而与学习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
针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问题,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
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便捷性使得学生更加依赖于手机。
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认为课程内容难度较低,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动力,从而选择使用手机来打发时间。
一些学生还存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问题,无法有效抵制手机的诱惑。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的管理和监管,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加强课堂巡查和提醒。
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手机使用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某高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这些对策对于改善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背景介绍:智能手机普及与大学生课堂使用现状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智能手机作为集通信、娱乐、学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设备,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逐渐成为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时间管理失序、学业受影响、社交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短视频成瘾”。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短视频成瘾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尝试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短视频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短视频,平衡其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
其短小精悍、直观易懂的特点使得它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
然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时间管理困难、社交障碍、焦虑等,这引发了学术界对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现象的广泛关注。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短视频成瘾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未达成共识。
尽管如此,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短视频成瘾与一系列负面后果之间的关联。
例如,等()发现,过度使用短视频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和()的研究也表明,短视频成瘾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学业成绩和社交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人格特质也被认为是影响短视频成瘾的重要因素。
根据等()的研究,具有冲动性、外向性和神经质等特质的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
这些特质可能导致个体对即时奖励的过度追求,从而忽视长期目标和责任。
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短视频成瘾现象(,)。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提供了关于短视频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关系的一些证据,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处。
例如,不同人格特质对短视频成瘾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尚不清楚。
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人格特质与短视频成瘾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研究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
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研究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它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女大学生。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分享自己的生活、展示自我形象,并与其他用户互动。
然而,与此社交媒体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外貌焦虑。
外貌焦虑,即对个人外貌的不满意和担忧,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并深入剖析自我客体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首先将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外貌焦虑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关注社交媒体上各种形式的内容分享,如自拍、美颜滤镜的使用等,如何可能加剧女大学生的外貌焦虑。
接下来,我们将引入自我客体化这一概念,探讨它如何在社交媒体使用与外貌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自我客体化,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他人审视和评价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功能性的自我。
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如何促进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如何进一步加剧她们的外貌焦虑。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剖析社交媒体使用、自我客体化以及外貌焦虑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女大学生外貌焦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女大学生更加健康、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减少外貌焦虑的负面影响,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群,社交媒体使用与其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
女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其外貌焦虑问题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自我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关于社交媒体使用与外貌焦虑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用户产生更高的外貌焦虑。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理想化的外貌形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与这些“完美形象”进行比较,从而增加了对自身外貌的不满和焦虑。
互联网舆论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的误导与对策
当前青年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如对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 势了解不足,过于追求高薪高职位,忽视自身兴趣和能力等。
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的特点
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主要受到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 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互联网舆论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的误导表现
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许多消极的就业观念,如“读书无用论”、“拼爹游戏”等 ,这些观念容易误导大学生的就业认知。
探究互联网舆论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的误导及其对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 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互联网舆论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影响,揭示其中的误导因 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 识和了解,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工作力度
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动态和职业 规划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
加强心理辅导与干预
针对互联网舆论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惑,高校应提供心理咨询 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人生观。
的失衡。
心理失衡的影响
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青年 大学生对就业产生错误的认知,从 而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
应对策略
通过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手段, 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社 会转型期的压力和挑战,调整心态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青年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与调适
自我认知的偏差
青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 因为自我评价不准确、自我期望 过高或过低等原因,导致对就业
大学生网购文献综述-社会学
本文综述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研究文献,涉及消费行 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网购平台、营销策 略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影响。
02 大学生网购现象概述
大学生网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学生网购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 台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特点
大学生网购具有便捷性、多样性、个性化 等特点。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购物,不 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能够接触到更 广泛的商品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
大学生网购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早期的网购主要局限于少数大学生和特定商品。
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大学生网购逐渐 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成熟阶段
当前,大学生网购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成为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学生网购的现状与趋势
现状
大学生网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他们通过互联网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图书、服装、数码产品、食 品等。同时,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行为特征,如注重品牌、追求时尚、喜欢尝试新事物等。
市场竞争加剧
网购的便捷性和价格优势加剧了市场竞争,传统实体店面临生存压 力。
供应链优化
网购的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提高了物流效率和降低成 本。
对消费者权益的挑战
01
02
03
信息不对称
网购中消费者难以全面掌 握商品信息,存在信息不 对称问题,可能导致消费 者权益受损。
交易安全
网络交易存在支付安全、 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需 要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和研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购平台的实际观察和深入分析不足。
我国网络消费研究述评——对364篇大学生网络消费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
学生 网络消费研 究 绝大 部分 ( 16 ) 而其 他学科 视 角 8.% , 的缺位 , 特别是经 济学等实用 学科视 角 的缺 位 , 得信 息 使 量化等其它学科视角没有的优势 , 能充 分发 挥。研究 视 未
论文是通过单个的案例分析进行研究的。尽管结果总体
[ 收稿 日期 ]00 —0 —2 21 6 0 [ 作者简介 ] 黄健柏 ( 15 (94一)男 , , 湖南郴 州人 , 中南大学 副校 长、 授、 教 博士 生导师。研 究方向 : 企业理论 、 资本运 营、 业 产 经济学 ; (96 , 湖南郴州人 , 黄飞 17 一) 男, 中南大学商学院讲 师、 士研 究生。 究方 向: 业理论与网络经济 学。 博 研 企
( 6-- 一) q的研 究情况 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到 , 2 0 从 00年到 20 0 8年大学生 网 络消费的研 究是呈现 递增趋势 的, 且增加 的趋势越来 越 并 大, 这表 明: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大学生 网络 消费情况正受 到
越来 越多的关注 , 同经济 的高速发 展 , 这 现代教育模式 , 现
21 0 0年 1 1月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 un l fHu e d l Ed c t n I s tt o r a B iA ut u ai n tue o o i
No , v 2 0 10 V .1 N O 6 O1 6 .
第 1卷 6
第6 期
1 )其次是 社会 学 (64 ) % , 2 .% 和教育学 (6 1 。首先 , 2 .%)
手机依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手机依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手机兴起是最近十多年的事,关于手机依赖的文献相对较少,但是由于今年手机普及率的不断上升,手机依赖现象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大学生群体更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最早的手机研究是一项关于手机用户使用情况和主观症状的医学研究,这项研究可以追溯到XX年。
随后芬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的学者均进行相关调研。
手机兴起于国外,所以国外对于手机依赖的定义早于国内。
XX年英国名为YouGov的研究所在受英国邮局委托手机用户焦虑症状时首创了“手机依赖”的定义。
30886 《女护士生的个性与带有“手机依赖”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中Satoko Ezoe等学者通过“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有关理论,对手机依赖进行定义: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这一研究与我国国内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多数学者参照国外的研究维度与方法。
论文网韩国的W.K.Park编制的韩国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以成瘾心理模型为依据,并得出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行为与惯例动机具有相关性。
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发达国家对手机依赖这一领域较早研究,主要集中分析手机依赖的成因以及影响,很少着眼于对社会群体或者整个社会的影响。
2、国内研究现状手机在国内普及较晚,所以研究手机依赖的文献在XX 年以前几乎没有,但是XX年之后尤其是XX年以来,研究数量逐年增长,但总体而言,研究数量仍相对较少。
国内的学者或机构多是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手机依赖现象。
多为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研,针对手机功能的使用,使用手机的原因、场所、时间、以及使用手机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很大程度都是单纯的行为依赖,利用心理依赖分析的为少数。
大连理工大学的徐成芳和顾林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手机依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独树一帜,并且给出了手机依赖的防治策略。
从心理依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是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的。
在对“手机依赖综合症”进行分析时,汤敏佳将其分成内因和外因。
《毕业论文文献文献综述模板与范文参考》
《毕业论文文献文献综述模板与范文参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与范文参考一、引言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文献综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对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还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因此,如何撰写一篇完整、系统的文献综述成为许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模板结构,并提供一篇范文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模板结构1. 研究背景在文献综述的开头部分,应该明确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引出研究的主题。
可以从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引出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
2. 文献综述接下来,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研究方法等方式组织文献,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需要注意的是,文献综述不是简单地列举文献,而是要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各篇文献的优缺点和不足之处。
3. 研究方法在文献综述的结尾部分,可以简要介绍研究方法。
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展示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4. 结论与展望最后,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可以展望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研究价值,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三、文献综述范文参考(以下为范文部分,仅供参考)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商品交易、信息传播和消费者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增多和竞争的加剧,如何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体验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体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Smith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用户体验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Jones(2012)则从用户界面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升用户体验的策略和方法。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XX)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XX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 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XX)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 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节日作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硏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逬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硏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藝扶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走、理论硏究领域、实证硏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硏究不足对今后的硏究提出几庶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硏究;实证硏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汪有关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逬一步拓克硏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走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 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具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 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注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匾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 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潢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氏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启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弄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渗与咖公共】制」走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 网络参与对初"★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 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感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中击等.2.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洙坤则指岀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 政府对公民网络政J台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逬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召济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岀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硏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硏究略显不足朋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 "参与一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硏究与改善. 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硏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岀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岀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岀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逬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岀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硏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硏究要不断拓展硏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硏究;逬一步开展实证硏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硏究方法与硏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硏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 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I丿帀范学院学报,2010(4).3. 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尸""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冲国社会科学岀版比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硏究.农业经济,2013 (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一解码网络舆论冲国广播电视出版比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5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宇【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走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十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衛去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弓I入初★"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8)03-0073-05—、引言随看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4湄余悸.2017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丄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蔚I」.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迪市场操纵,都是同时^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將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岀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弓I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S!)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逬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夕卜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财口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SJJ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丄炯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夕清关股票市场操纵硏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S!J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氐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迪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擾纵的涂径Benabou K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岀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ama D G 等(2017)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细纵股价.Bagnoli M f 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S[2 ]硏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换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M、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CPutni游?留TJ[3]硏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曄最有可纵且】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4 ]硏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呈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岀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7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朋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夕卜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硏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隽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9]认为持有特走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硏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卅性9之后表现为低流动[10 ].Aggarwal R,Wu GJ[ 11 ]硏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L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 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逬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F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上创L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 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硏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岀”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迖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呈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岀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岀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呈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瞬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 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岀了她之后全力硏究的"情绪劳动" 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呈跟逬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逬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ft2010). 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f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闵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剎’(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餌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硏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一一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硏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1 司、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硏究中宙有大呈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 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 "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 笔者就'理学领域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 ~ I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將注意力固看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硏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0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爰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T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 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呈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 并看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I960 ~ 1989)这個时间段硏究者们将目光到了 "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T司,就巴空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 年,德国人Barbara Lea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1983年雇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45 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岀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诃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 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硏究:发展情绪智力启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七淅山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I以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 ~ 1995)1989年,斯坦利•格林斯潘普提出了f 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 ~ 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S啲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 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 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硏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走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手机成瘾问题探析文献综述2700字》
手机成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手机成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1)1 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 (1)1.1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 (1)1.2 手机成瘾的以往研究 (1)2 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 (2)2 自我控制的以往研究 (2)3 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3)参考文献 (3)1 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1.1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手机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指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造成了个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了社会性功能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3]。
1.2 手机成瘾的以往研究现阶段,国内的研究者针对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入手。
国内学者对于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上,通过研究学生群体显示了当今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普遍性。
近年来,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
冯立元(2019)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占被试总人数的26.8%,其中高达20.3%的大学生是手机过度使用者[4]。
万亚丽(2019)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发生率为23.8%[5]。
张藐尹(2020)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患者占总人数的23.87%[6]。
在手机成瘾性别差异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的观点不同。
万亚丽(2019)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手机成瘾问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5]。
张冰(2019)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在手机成瘾问题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7]。
郑小冬(2020)认为女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水平显著高于男生[8]。
在年级差异上不同的研究者的结论差异较大。
李宗波等(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9]。
周红燕(2017)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手机成瘾问题不存在显著差异[10]。
贾蔚文等(2021)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
不同学者在专业差异的研究上观点不一致。
李宗波等(2017)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文史类、经管类以及医学类大学生[9]。
大学生上网调查报告
大学生上网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调查报告)成绩:湖南工程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学院:年级专业;学号:姓名:提交日期:1题目: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二〕文献综述〔三〕个人观点二、调查研究方法三、调查数据分析四、调查结论与建议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网络是信息的海洋。
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和进行种种交流的工具。
网络的能量是巨大的,它带着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既能为人们创造无限的财富,也能诱使人们掉进痛苦的深渊。
对于充满活力的我们大学生群体,网络到底是虚拟的伊甸园,还是潘多拉的盒子?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最活泼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
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其生活,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能更加有效和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和了解社会;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又以令人眩晕的色彩诱惑着涉世不深的学生,使得局部学生遭遇到一定的迷茫。
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为了具体了解到当前大学生上网情况,我利用这次时机对在校大学生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
〔二〕文献综述互联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校园网正在“网络〞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高本钱投入与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是否成比例?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 大量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聊天与游戏根本上成了目前在校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计算中心等信息化部门已融入普通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可以在多种场所方便的接触网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致使高校中网络强大的教育功能被其娱乐应用给掩盖了。
大学生上网报告范文
大学生上网报告范文引言在互联网的时代,上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本报告将就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一些指导。
上网目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包括学习、娱乐和社交等。
通过上网,大学生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网上学习、查阅资料和参与在线课程。
同时,大学生也通过上网享受娱乐活动,如观看电影、听音乐等。
此外,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社交,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结识新朋友等。
上网行为学习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现象。
他们可以通过浏览学术网站、参与在线学习平台和查阅电子图书来获取知识。
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满足他们的学术需求。
娱乐娱乐是大学生上网的重要需求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观看最新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随时跟上娱乐圈的热点。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收听音乐、玩游戏等,丰富自己的娱乐生活。
社交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微信、QQ 等即时通讯软件,大学生可以与朋友随时随地交流。
此外,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也成为大学生秀自我、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
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与全国甚至全球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上网优势获取知识的便捷性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巨大便利。
他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轻松找到所需的学术论文、电子书籍等,避免了传统图书馆和文献检索的繁琐过程。
此外,在线学习平台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课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娱乐的多样性互联网的多样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娱乐选择。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方式消遣时光。
与传统娱乐方式相比,互联网的娱乐方式更加便捷、多样化,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娱乐的多重需求。
社交的广泛性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交圈。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了解到更多人的心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经验。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同名26926)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同名26926)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摘要: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大学生认知自然、开阔眼界、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对近年来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试对大学生在学习中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进行探析。
关键字:网络大学生学习影响前言: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
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律,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正文:一、研究背景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
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校园网给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中国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等文章中对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综合来说,得出的结果如下:综合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关联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
这与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有关。
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
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求。
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数据知识图谱分析
2020年4月第36卷㊀第2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Apr.2020Vol.36㊀No.2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数据知识图谱分析蒋㊀瑾㊀唐㊀梦㊀王丹伊㊀涂颖莹(安徽建筑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ꎬ安徽合肥㊀230601)㊀㊀[摘㊀要]㊀以2002 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的期刊为研究对象ꎬ分析了近20年国内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发展历程ꎮ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绘制图谱进行阶段性分析和多维度综述ꎮ在CiteSpace软件中得出涵盖文献时间分布㊁主题分布㊁期刊分布和著者关系等知识图谱ꎬ并用软件对近年文献进行统计分析ꎮ总结了近年研究热点的4个主要内容:大学生网络消费对其价值观的影响㊁网络消费安全性㊁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㊁大学生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与探究ꎮ网络消费研究受全国高校广泛关注ꎬ更多的社会机构应加入该课题的研究中ꎬ研究者应当不断扩展思维ꎬ多维度多层次掌握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ꎬ寻求新的研究方向ꎬ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网络消费观ꎮ[关键词]㊀大学生ꎻ㊀网络消费ꎻ㊀心理ꎻ㊀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㊀G641[文献标识码]㊀A[文章编号]㊀1671-1696(2020)02-0054-06㊀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1]ꎬ截至2019年6月底ꎬ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ꎬ互联网普及率达61.2%ꎬ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ꎬ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ꎬ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1]ꎮ10 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65.1%ꎬ其中20 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ꎬ达24.6%ꎮ大学生作为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ꎬ现已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之一ꎮ研究者虽然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ꎬ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仍不够ꎮ由数据可知ꎬ研究者的数量呈现出缺乏的状态ꎬ并未出现核心的作者群体ꎮ理论研究及高质量论文明显不足ꎬ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深度研究呈现出不平衡性ꎮ本文尝试通过对文献的时间分布㊁数量分布㊁作者分布及关键词的热点分析等ꎬ对文献研究主题㊁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总结ꎬ力求给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2]ꎮ一㊁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1.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ꎬ主要借助陈超美[3]教授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工具ꎬ此工具基于JAVA程序进行数据挖掘㊁信息处理等新型技术手段ꎬ将蕴含在整个研究领域的潜在知识㊁内在逻辑结构等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ꎬ不仅增强了人们对某领域4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工匠精神 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SK2019JD22)ꎬ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00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 (项目编号:C19118)ꎬ安徽建筑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 三全育人 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运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djS209)ꎮ[收稿日期]2020-01-02[作者简介]蒋㊀瑾ꎬ女ꎬ安徽合肥人ꎬ安徽建筑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ꎬ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ꎮ知识理解的直观性ꎬ而且可以客观揭示某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态势ꎮ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ꎬ对CNKI检索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论文的高产机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ꎻ选择Author(作者)㊁Institution(机构)㊁Keyword(关键词)㊁节点ꎬ对发文作者分布㊁发文机构分布及合作情况㊁主要研究内容等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ꎻ利用Burstness(突现词)功能分析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现状ꎬ以期对未来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相关研究有所裨益ꎮ2.数据来源在本次研究中ꎬ将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的检索平台ꎬ以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和 大学生网络消费 为检索词进行检索ꎮ为保证检索文献的准确性ꎬ剔除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文献中作者或刊名不健全㊁重复的13篇文献ꎬ截至2019年10月3日ꎬ共获取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有效文献814篇ꎮ二㊁文献计量分析1.文献时间分布本文以CNKI为检索源ꎬ检索词为 大学生网络消费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ꎬ检索到的文献年份最早为2002年ꎬ最晚为2019年ꎮ2001年ꎬ中国移动通信的移动梦网正式开通ꎮ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梦网ꎬ运用移动游戏㊁信息点播㊁网上购物等多种功能ꎮ笔者以年份为横坐标ꎬ发表的文献数量为纵坐标ꎬ建 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折线图 (见图1)ꎮ图1㊀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折线图(2002 2019)由图1可知ꎬ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的研究文献呈现出先波动后持续增加的总体趋势ꎬ清晰呈现出3个不同的阶段ꎮ第一阶段2002年至2006年5年间发文量较低且保持稳定ꎬ这一阶段共发文8篇ꎬ占总发文量的1.0403%ꎻ第二阶段2007年至2009年3年间发文量有小幅度上涨ꎬ但仍保持在较低水平ꎬ共发文39篇ꎬ占总发文量的5.0715%ꎻ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2018年9年间持续增长ꎬ其中ꎬ2018年达到峰值131篇ꎬ总体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ꎮ第三阶段的发文量为722篇ꎬ占总发文量的93.8881%ꎮ从2002年到2019年ꎬ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ꎬ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ꎮ自2005年网络消费全面兴起ꎬ文献数量更是直线式上升ꎬ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学者们的高度重视ꎮ2.文献主题分布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精华所在ꎬ也是反映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的重要标志ꎮ利用CiteSpace将检索到的有效文献导入后得到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ꎮ网络消费盛行这些年ꎬ在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的研究中ꎬ 消费行为 大学生 网络购物 等关键词在不同时期的高频次出现足见研究课题的关注焦点ꎮ通过多次的调试程序ꎬ设置适合本次研究的参数阈值ꎬ生成如图2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ꎮ图2㊀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论文关键词知识图谱(2002 2019)该图谱将检索到的信息可视化ꎬ将信息科学等理论与计量学引文分析㊁关键词词频共现分析等方法相结合ꎬ形象地表现了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核心结构ꎬ将检索到的众多文献加以融合ꎬ最终得出关键词[4]ꎮ它将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相关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ꎬ然后把得到的数据或以知识计量ꎬ或以图谱表现出来ꎬ对后期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ꎮ由该图谱可知ꎬ节点数为131ꎬ连线数为426ꎬ网络密度为0.05ꎮ由此可得ꎬ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结构较为紧密ꎮ由此可知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热度一直呈增长趋势ꎮ55图3㊀ 大学生网络消费 研究主题(2002 2019)㊀㊀图3显示出研究的热点主题ꎬ其中ꎬ网络消费及其网络购物所占比例最大ꎮ图4㊀ 大学生网络消费 研究层次(2002 2019)㊀㊀图4显示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层次及比例ꎮ由图4可得基础研究(社科)和行业指导(社科)在研究层次上所占比例较大ꎬ其他研究层次所占比例较小ꎮBrustness突发性节点可以检索突发性关键词ꎬ指某些年份发表文献中骤增的专业术语ꎬ突变词可表征相关领域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5]ꎬ通过整理被引用频次㊁梳理共现频次突现度增加的节点或者是在一段时间里文章的关键词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领域内研究前沿的演变趋势ꎬ详见表1ꎮ表1㊀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的关键词及其强度(2002 2019)关键词强度高频年份网络游戏3.58662007 2011网络购物10.43632008 2011网上购物3.99332012 2015网络团购4.80922013 2014影响3.59632014 2015理性消费3.24092015 2016消费信贷3.15972016 2017网络借贷7.31442017 2019㊀㊀由表1可知ꎬ国内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聚焦的热点为 网络游戏 网络借贷 网络购物 影响 理性消费 等ꎬ还可以得出其突变强度(Strength)和持续时间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其突变特征ꎮ其中ꎬ突变强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突变词的兴起和衰落情况ꎮ突变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ꎬ说明这类突变词是较为成熟的研究热点ꎬ如 网络购物 的突变强度高达10.4363ꎬ从2008年到2011年持续了3年ꎮ网络购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ꎬ如何做到合理网络购物也成了一个网络消费不可忽视的热点问题ꎮ突变强度较大但持续时间较短ꎬ说明突发性较强ꎬ如 网络团购 的突发强度为4.8092ꎬ持续时间仅为1年ꎬ而 网络借贷 的持续时间为2017 2019两年ꎬ突变强度高达7.3144ꎬ网络团购和网络借贷均为网络消费发展的中间产物ꎬ网络借贷更是因为大学生的经济情况特殊而兴起的一种网络产物ꎬ故而此类突变词为过渡性热点ꎮ突变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ꎬ说明该类突变词是较为稳定的热点ꎮ如 网络游戏 的突变强度为3.5866ꎬ但持续时间为2007 2011年ꎮ自2006年第四代网络游戏开始ꎬ网络游戏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网络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ꎬ但由于其为网络消费的细节之处ꎬ不能聚集成规模ꎬ故而突变强度较弱ꎮ高频关键词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在研究中看出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ꎬ网络消费的方式趋于复杂化㊁多样化ꎬ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产生影响ꎮ3.文献作者分析在本次检索到的文献中ꎬ作者共计1291名ꎬ将文献导入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中ꎬ可以得出研究作者共现图谱ꎬ如图5所示ꎮ图5㊀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论文研究作者共现图谱(2002 2019)由图5可知ꎬ在本次研究检索的文献中出现了一些作者合著群体ꎬ其中ꎬ最大的群体由6人组成ꎬ65他们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理学院ꎬ于2017年在杂志«教育现代化»上发表相应论文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出现5人组成的合著群体ꎬ在杂志«合作经济与科技»发文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ꎮ虽图中含有较多的合著群体ꎬ但是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作者群体结构仍然较为松散ꎬ图中连线较少代表着其联系并不密切ꎬ节点数为36ꎬ而连线数仅为33ꎬ合作密度较低ꎮ成为该领域核心人物的关键点之一是作者发表文章的数量ꎮ本研究发现发文1篇的作者有1169位ꎬ约占总数的90.550%ꎬ发文量为2篇的作者共121人ꎬ占总发文量的9.372%ꎬ发文量为3篇的只有一位ꎬ即黄祖辉教授ꎮ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祖辉教授的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研究ꎬ他在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ꎬ曾发表论文«大学生网络消费文化取向反观»«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哲学反思»«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探索»等ꎮ如何判断我国研究该领域文献的核心作者群成熟度ꎬ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法ꎬ根据普赖斯公式:N=0.749max(N为可作为候选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ꎬmax为统计时间段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ꎮ本研究中max的值为3ꎬ可以计算得出Nʈ1.297ꎬ即规定核心作者候选人的发文量为2篇或者2篇以上ꎮ本次研究中共有123位核心作者候选人ꎬ共发文249篇ꎬ被引频次771ꎬ再根据综合指数公式计算候选核心作者的综合指数ꎮ通过计算可知ꎬ候选核心作者的平均发文量约为2.024ꎬ平均被引频次为2.268ꎮ当综合指数大于100时ꎬ就可认为该著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ꎮ经计算候选核心作者的综合指数可知ꎬ在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为黄祖辉教授ꎬ但由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可得ꎬ黄祖辉教授与其他研究者的合作较少ꎬ并未形成以黄祖辉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体ꎬ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的团队性研究可适当增加ꎬ加强该领域的研究ꎮ4.文献机构分析文献的研究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机构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重视程度ꎮ据统计可知ꎬ本次研究检索到的文献中ꎬ期刊共591篇(包含报纸1篇)ꎬ学位论文共245篇(其中ꎬ硕士论文236篇ꎬ博士论文9篇)ꎬ会议论文共5篇(包括国际会议2篇ꎬ中国会议3篇)ꎮ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主要研究机构为各大高校ꎬ本研究中检索文献涉及468个研究机构ꎬ其中ꎬ以西南财经大学发文量最多ꎬ共11篇ꎬ发文量为6 11篇的如表2所示ꎮ表2㊀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发文量(2002 2019)序号机构发文量序号机构发文量1西南财经大学1110浙江大学62郑州大学1011南京邮电大学63福建师范大学10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4西南交通大学1013黑龙江大学65安徽大学914吉林大学66江西财经大学815山东大学67安徽财经大学816河北经贸大学68延安大学717华中师范大学69山西财经大学718中国人民大学6㊀㊀这些高校成为主要研究机构ꎬ占总量的3.846%ꎬ发文量为3 5篇的共有71个研究机构ꎬ占总量的15.170%ꎬ发文量为1 2篇的机构约占总量的80.982%ꎮ研究机构除各大高校ꎬ还有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以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铁岭分公司等社会机构ꎬ凸显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心理的热点性ꎬ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ꎮ三㊁国内大学生网络消费研究热点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㊁最有生气的力量ꎬ国家的希望在青年ꎬ民族的未来在青年[6]ꎮ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及其心理在 75一定角度折射出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ꎬ其研究热度近年来也在不断升高ꎮ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热点内容基本包括以下4个方面:1.大学生网络消费对其价值观、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的马天琛在博士论文中指出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思想认识㊁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7]6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刊发的«网络文学消费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探究了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其对策[8]ꎮ探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对其成长的影响ꎬ已成为研究大学生成长的热点ꎮ2.大学生网络消费安全性的研究讨论近年来ꎬ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ꎬ面向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平台迅速袭入高校校园ꎮ谭子鑫通过调查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因素ꎬ如生活水平㊁生活费来源及网络贷款的用途等ꎬ科学分析ꎬ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依据[9]ꎮ厦门大学的王嘉琪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消费信贷产品进行研究ꎬ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新视角ꎬ研究结果对大学生今后的信贷消费行为具有指导意义[10]4ꎮ3.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东华理工大学的张路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和范围ꎬ就不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加以剖析ꎬ概括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征ꎬ探究了运用绿色消费观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路径[11]4-5ꎮ4.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及相关方面的探究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研究较少ꎬ研究方向也较为单一ꎬ大多为网络购物消费心理或网络文化消费心理等ꎮ吉林大学博士刘紫涵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网络新闻时的需求和动机ꎬ并且透过心理特征探寻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ꎬ继而通过数据结果所表明的大学生对网络新闻报道渠道㊁报道内容以及报道形式的选择倾向来总结大学生消费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12]4ꎮ在网络购物消费心理上ꎬ学者发现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表现出趋我性㊁从众性和多元化等消费心理特点ꎬ这些特点受到消费需求㊁商品价格和质量㊁支付风险和售后保障的影响[13]ꎮ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ꎬ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ꎬ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ꎮ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研究的方向虽然并不相同ꎬ但目的都是通过研究相关课题ꎬ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ꎬ从中发现问题ꎬ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ꎬ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ꎮ四、研究结果及分析本次研究针对文献的时间㊁主题㊁作者和机构这四大方面ꎬ结合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ꎬ将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绘制成相应知识图谱ꎬ同时使用计量法进行数学统计ꎮ大致了解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的现状ꎬ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ꎮ1.全国高校广泛关注本研究表明ꎬ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受到广泛关注ꎮ研究结果显示ꎬ有关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文献出自各大高校居多ꎬ研究机构中包含众多知名院校ꎬ如中国人民大学㊁北京大学㊁南京大学等ꎮ高校注重这一领域的调查ꎬ便于发现问题ꎬ及时加以解决ꎮ近十年来ꎬ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的研究越来越广泛ꎬ表明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ꎮ根据发文量的不断增多ꎬ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这一领域的文章出现ꎮ2.研究尚待多元化(1)从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ꎬ本研究发现ꎬ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机构多为各大高校ꎬ少部分研究机构为社会机构ꎮ心理学㊁管理学㊁经济学这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学科方法应用较少ꎮ社会机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进行调查ꎬ使研究论文逐渐走向深入和细化ꎮ(2)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ꎬ在研究中应当不断扩展思维ꎬ多维度多层次理解大学生网络消费及其心理ꎬ才能寻求新的研究方向ꎮ网络消费受到人们的追捧ꎮ大学生树立何种消费观ꎬ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消费行为ꎬ还会影响社会其他群体的消费习惯[14]5ꎮ大学生思想活跃ꎬ追求时尚ꎬ对新鲜事物接受速度快ꎬ对网络消费的认可度高ꎬ但是ꎬ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ꎬ对自身的消费能力认识不足ꎬ容易在网络消费中迷失自我[15]4ꎮ家庭㊁高校㊁社会应当形成合力ꎬ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消费心理ꎮ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家庭ꎬ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可适当做出约束ꎬ比如要求定期报账ꎬ及时掌握子女的消费情85况ꎬ发现问题ꎬ主动和子女沟通ꎬ防止其盲目㊁过度消费ꎮ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可融入相关知识ꎬ引导学生正确㊁合理地进行网络消费ꎬ促其树立科学节约㊁理性绿色的消费观ꎮ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ꎬ弘扬正确的网络消费观ꎮ在家庭㊁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努力下ꎬ大学生应自觉提升个人修养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ꎬ学会不冲动消费ꎬ不在网络消费中迷失ꎮ[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办公室.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19-10-18].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l.[2]刘志红ꎬ王利辉.公共经济学研究主题与方法发展趋势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ꎬ2017(4):87-96. [3]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 ̄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 ̄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 ̄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06(3):359-377. [4]张宁ꎬ盛武.基于CiteSpace的煤矿信息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9(3):11-17.[5]谭章禄ꎬ单斐ꎬ陈孝慈.国内煤矿安全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ꎬ2017(6):837-843.[6]新华网.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19-10-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30/c_1124440193.htm.[7]马天琛.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ꎬ2019. [8]付伶莉ꎬ周冰.网络文学消费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8(3):91-94.[9]谭子鑫.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研究[J].金融经济ꎬ2018(20):133-134.[10]王嘉琪.网络消费信贷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扩散与使用行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ꎬ2018. [11]张路易.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引导路径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ꎬ2018.[12]刘紫涵.大学生的网络新闻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7.[13]班惠英.基于网络购物的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ꎬ2015(9):36-38+51.[14]汪明霞.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分析[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ꎬ2018.[15]吴舒.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及价值引导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ꎬ2019.(责任编辑㊀秋㊀阳)(上接第9页)既要在空间上坚持 平等 ꎬ在时间上考虑 可持续 ꎬ也要尊重代内与代际之间的环境权益ꎬ以敬畏自然与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ꎮ其次ꎬ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治理体系ꎬ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ꎬ也要 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ꎬ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10]ꎬ党群同心共同战胜疫情ꎮ最后ꎬ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筑牢防控疫情的自然防线ꎬ严惩一切杀害㊁食用㊁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ꎬ杜绝打着 保护自然 的旗号实则获取利益的做法ꎬ依靠法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ꎮ[参考文献][1]马克思ꎬ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央编译局ꎬ译.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9. [2]习近平.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ꎬ2020-02-04(1).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7.[4]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管震湖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5.[5]刘宽红.追寻自然的精神价值 解读生存论视角下的爱默生自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ꎬ2006(6):22-25+11.[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6.[7]马克思ꎬ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ꎬ译.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7.[9]习近平.知之深ꎬ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ꎬ2015.[10]习近平.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N].人民日报ꎬ2020-03-11(1).(责任编辑㊀光㊀翟)95。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影响文献综述模板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影响文献综述模板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曾预言“个人日报”的出现。
目前,“一个人拥有私人定制的报纸”这个预言也已经实现。
通过移动客户端,人们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利用软件关注功能,关注相关内容的发布者,以此获取发布者源源不断更新的内容。
而发布者往往会发布同种类型的信息,内容是海量且单一的,用户很容易就沉浸其中,而内容的稳定性越高,发布者和观看者的黏性越大。
其中,通过用户关注,并以此为兴趣导向,信息产生汇集,在私人定制信息中形成的“我的日报”,其内容易固化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断沉浸于同质化信息,并形成观看习惯,导致外部信息隔绝,也可能使大学生很少主动地接触其他信息。
若长时间在这种信息环境中,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和接收内容就会逐渐固化,不利于大学生获取广泛信息。
凯斯·桑斯坦通过研究发现,在群体讨论之后,这个群体整体持有的态度经常与讨论之前群体中多数成员的态度一致,甚至更为极端;随着讨论的进行群体内观点的多样性会大幅度减少,群体成员间的观点会逐渐相似,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歧逐渐变大[1]。
在“信息茧”房中的大学生,由于相似的兴趣爱好,逐渐聚集在某个网络聚合体中,并成为紧密的、可以深入交流的关系。
其中,意见领袖、从众现象、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会使少数人的意见将会被湮没在多数人的意见中。
长此以往,这将会削弱大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从众和沉默也会让大学生失去主见,其会因为群体压力而放弃自己表达的权力,趋向于群体中呼声最高的意见,从而养成惰性思维,一味依赖别人决策。
短视频使用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自我客体化和身体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短视频使用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自我客体化和身体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使用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并分析自我客体化和身体满意度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采用了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自我客体化量表、身体满意度量表以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366名有短视频使用经验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相关分析表明,短视频使用与女大学生的抑郁和自我客体化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身体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身体满意度与自我客体化、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短视频使用不仅对女大学生的抑郁有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两种间接效应对抑郁产生影响,即身体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我客体化和身体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为理解短视频使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揭示了自我客体化和身体满意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机制。
这些发现对于预防和干预女大学生的抑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在撰写《短视频使用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自我客体化和身体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文章的“文献综述”段落时,我们需要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探讨短视频使用、自我客体化、身体满意度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短视频平台可能与抑郁情绪有关。
女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的主要用户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短视频中的美学标准和身体形象可能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他人观察的对象,这种现象在女性中较为普遍。
自我客体化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短视频使用过程中,女性用户可能更容易受到身体形象和外貌评价的影响,从而增加自我客体化的倾向。
这种自我客体化的过程可能导致身体不满意,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增加抑郁风险。
再次,身体满意度是评估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观的满意程度的指标,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
短视频中普遍存在的完美身体形象可能导致女大学生对自身身体产生不满意感,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消极影响
摘要互联网以势如破竹的速度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在网络的连接下大大的地球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人们不再受限于时间、空间的束缚,网络以其快捷的传播速度的、丰富的传播内容走进千家万户。
在网络社会中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法律法规及道德教育不足、社会矛盾积累、商业利益诱使原因的基础上,为网络暴力的滋生的提供了土壤,网络暴力威胁着人们的隐私和正常生活,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还未成熟,网络暴力以其迅猛性、集结性、广泛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信念及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何促使学生、老师、学校采取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减少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网络暴力;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第1章前言1.1研究背景与目的1.1.1研究背景随着商品日益丰富,高科技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广泛应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以其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给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便利、便捷的同时,也对其行为及心理产生了影响。
大学生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是社会群体中特殊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空间管理制度不健全、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原因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
由于缺少理性判断,没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网络暴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表现出的许多网络行为还不够理性和合理。
比如,泄露他人信息、无端造谣生事,使得当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观念上的误区和网络行为上的问题已触及到了深层次的道德和价值观问题。
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1.1.2研究目的互联网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崛起并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势必会出现许多管理、构建、制度等不合理甚至缺位的问题。
同时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及思想观念的产生、变化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及构建都具有重要作用。
而关于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消极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明确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的研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摘要: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大学生认知自然、开阔眼界、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对近年来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试对大学生在学习中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进行探析。
关键字:网络大学生学习影响前言: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
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律,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正文:一、研究背景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
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校园网给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中国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等文章中对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综合来说,得出的结果如下:综合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关联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
这与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有关。
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
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求。
二是感觉敏锐。
大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政治动态、经济形势好坏都非常敏感,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是鉴别能力不强。
大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客观地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识别网络上信息的真假、善恶、是非。
四是可塑性大。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正处于形成和完善时期,因此,来自各方面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正像有的同学所说“现实可以给我的,网络可以给我,现实不能给我的,网络也可以给我。
”这就是把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状况《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中国内陆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网络的时代》、《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文献中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行为状况进行了阐述,综合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网络学习时,大学生最常利用的网络功能为查找和下载学习资料,但很少参加网络学习社区,超过70%的学生几乎没有上传过学习资料或软件。
2、在与学生/老师的交流方式上,他们仍旧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受欢迎的程度相对较低。
这说明大学生仅把网络当作获得信息的工具、进行网络学习时缺乏交流和分享意识。
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
他们是在校大学生,仍旧以传统的面授教育为主,可能并不适应网络学习这种新型方式,因此在进行网络学习时缺乏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另外,我们发现:大学生常常下载学习资料,却很少上传资料需要的计算机技能更高一些,但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
3、在媒体类型的选择上,大学生喜爱动态的、视听觉效果较好的媒体类型(如多媒体东湖、视频、图片、PPT),而不喜欢静态的、呆板的媒体类型(如静态的文字、录音、表格)。
这就要求网站设计与制作人员在建立学习网站时尽量运用各种媒体充实网站内容,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习网站更具吸引力。
三、网络多大学生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学习”众生相》、《网络学习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网络学习者个性挖掘方法的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意识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低效现象的策略研究》、《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等文献以及百度词条中,阐述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优点和缺点,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优点:1、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化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生的观念。
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
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得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想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3、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节约学习时间。
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资源,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再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
网络受知识的“滞后现象”,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
因此大学生为获得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4、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使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在自主选课、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等,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缺点: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形成,是容易被外界不健康、庸俗的东西所感染的群体,容易受到侵蚀,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网络犯罪。
计算机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庞杂。
良莠不齐,西方国家,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时刻不忘颠倒中国的阴谋,在网络上散步反动言论,攻击中国,制造混乱,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等,对大学生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和挑战,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一些免疫力弱的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倾斜、偏离,甚至盲从西方。
2、学业的荒废。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利用网络可以查找各种学习资料;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和了获得各种信息的新德渠道,利用网络可以找到各种实践、兼职、打工、招聘的信息。
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应该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网络只应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辅导工具和课余生活调剂。
有些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把握网络娱乐的尺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以致最后留级,荒废了学业。
3、能力的缺失。
大学生各种能里的获得不是自发的,需要他们自己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组织或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深深体会集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活动、竞赛,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也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一定得基础;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大学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场所,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的项目的研究或者各类设计比赛,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创造力、科技创新能力。
4、弱化现实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我主义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沉迷必然影响到其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
总结和假设: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又深刻的,可以说我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刀,它对我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反过来羁绊住我们。
参考文献:(1)、吴颖寅《我国网络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15(2)、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07(3)、高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05-01(4)、张晓丽《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新西部(半月)2008-11-30(5)、屈勇:互联网中德人际互动[J] 当代青年研究2006(2)(6)、苏丽丽《大学生网络学习意识的现状分析》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1-15 (7)、彭珃龄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王梅,王艳霞网络技术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 煤炭高等教育2006(9)、朱光华《谈大学生网络学医的积极作用》太原科技2002-12-26(10)、杨志坚《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培养方案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4-10-01 (11)、徐红彩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5-06-3020100514634 邓超20100514671 秦燕20100514667 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