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1)

合集下载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媒介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个体对媒介的认知、使用和创造的能力。

“媒介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的新闻学界,被定义为“对信息和媒介的自觉、批判性的使用和创造性生产的能力”,后来逐渐扩展到教育、传播、图书馆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下,媒介素养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养。

本文将对媒介素养的定义、维度以及培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美国学者Daniels(2006)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三个维度: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科技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个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则是指个体对媒介的认知和分析能力;科技素养则是指个体运用科技进行创造和交流的能力。

这种定义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和科技素养结合起来,突显了媒介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

国内学者黄祎萱(2014)提出了媒介素养的六大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筛选、信息理解与评估、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分享与交流、信息创造与创新、信息伦理与法律。

这种定义将媒介素养从多维度进行了拆解和强化,强调了媒介素养在信息获取、处理和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的定义在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对媒介的认知、使用和创造能力。

关于媒介素养的维度,学者们在实际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同的维度。

美国教育学家哈瑟·达因格尔(Hobbs, 2014)将媒介素养定义为“理解和尊重媒介的重要性,能够参与明确媒介的目的,加强批判性思维,展示适当的创造力并尊重媒体作品的道德义务”。

她提出了六种媒介素养的要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伦理思维、全球意识、审美意识和文化意识。

这些要素涵盖了媒介素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强调了媒介素养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国内学者许学锋(2013)将媒介素养分为四个维度:媒体信息素养、互联网信息素养、传播技能素养和创新创意素养。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综述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综述

高教论坛·2008/12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深入理解和独立判断媒介信息的认知结构。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和较强的媒介实践能力等素质。

该类教育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1.关于媒介我国学者张开介绍了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埃里克·麦克卢汉所界定的媒介概念。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指出“媒介即信息”,认为媒介带来的信息,必然改变人类社会及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Mcluhan)认为媒介是传播媒体的总称,包括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大众媒体和互联网、手机通讯等当代媒体。

[1]我国学者周红路所定义的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是连接传播与接受信息双方的中介物。

并认为,媒介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空间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2]2.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国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作了诸多解释。

秦莹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詹姆斯·波特(JamesPotter)的观点。

詹姆斯·波特把媒介素养看作是学生置身于媒介中解读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

[3]张开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的观点,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认为媒介素养旨在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4]郑保章介绍了英国专家大卫·帕金翰(DavidBuckingham)的观点,大卫·帕金翰指出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媒介认知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应对不断更新的媒介以及处理新生信息的能力。

[5]近些年,媒介素养日益成为我国研究的热门话题。

秦莹所界定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如下八个方面:懂得区分媒介讯息中的事实与虚构;.明白媒介有宣传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认识到媒介讯息中包含的商业性,能够识别包含商业利益的节目;了解广告语言,读懂广告潜台词,识别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欣赏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掌握使用媒介的必要技术知识;明白大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与媒介的互动作用;通过接触媒介、认知媒介和使用媒介,建立表达、沟通、探索、独立思考和运用科技与信息等多种能力。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十分重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的定义也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化。

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媒介素养进行了定义和界定,但是共识是媒介素养是人们在媒介环境中获取、处理并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使用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媒介素养的名词进行综述,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从媒介素养的英文翻译“Media literacy”来看,媒介素养可以理解为媒介读写能力。

这个定义主要关注个体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正确解读和理解,以及通过媒介进行信息传达和交流的能力。

这个定义强调了个体在媒介环境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了信息获取和传达方面的能力。

从媒介素养的内涵来看,媒介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媒介的认识和理解,即个体对媒介的种类、特点、功能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其次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最后是信息的利用和表达能力,包括对信息进行传达和表达的能力。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媒介素养的内涵,也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的界定还涉及到对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

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是一个复杂而且困难的问题,因为媒介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很难用简单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来进行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方法,以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媒介素养的状况。

从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来看,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

教育是媒介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培养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

社会环境也对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媒介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个体的媒介素养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未来需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培养机制和途径,以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

《2024年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范文

《2024年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范文

《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高他们的信息筛选、判断和传播能力。

本文将探讨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施。

媒介素养课程已经纳入到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此外,许多教育机构和研究者也在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尽管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

其次,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也给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挑战。

四、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针对上述挑战,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辨别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二是注重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体使用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三是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媒介人才;四是关注新媒体技术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建议为了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政策体系,为其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第三,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第四,注重实践应用,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全球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范例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范例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范例论文媒介素养教育范例论文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电视、手机到互联网,媒介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然而,媒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媒介的影响和挑战,提高媒介素养水平。

本文将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并给出一些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范例和建议。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媒介创造了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媒介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然而,我们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内容,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来进行筛选和判断。

其次,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意识形态的传输者。

通过媒介,我们接触到的观点、价值观和思想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缺乏媒介素养,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时,可能会被误导或者被误解。

最后,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媒介技术,提高我们的媒介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掌握媒介技术已成为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加强他们的媒介批判思维和媒介表达能力。

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包括:1. 培养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学生要认识到媒介是客观中立的,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则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不能轻信和盲从。

2. 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生要学会有效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提高筛选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以便选取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3. 加强媒介批判思维:学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主动思考媒介背后的意图和目的,对媒介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批判性分析。

4. 提高媒介表达能力:学生要学会运用媒介技术进行创作和表达,能够使用各种媒介语言和工具进行媒介传播和表达。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范例和建议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1.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学校可以开设课程或组织活动,教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介,提醒他们要对媒介持有理性的态度,以及如何避免盲从和误导。

《2024年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范文

《2024年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范文

《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素养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媒介素养不仅关乎个体如何有效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更关乎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因此,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1. 教育体系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已逐渐纳入各级教育体系。

从小学到大学,媒介素养成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媒介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此外,各类媒体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媒介素养。

2. 社会生活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

各类媒体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纷纷开展媒介素养培训活动,帮助公众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力和应对能力。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在线课程、社交媒体平台等。

三、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1. 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

此外,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环境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则缺乏相应的教育资源。

这导致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优化教育内容与方式为了使媒介素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应优化教育内容与方式。

在教育内容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育方式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是提升媒介素养教育质量的关键。

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交流机会,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教学能力。

媒介素养研究之文献综述

媒介素养研究之文献综述
运 而生 。
不仅 针对受众 , 媒介融合也给传统意义上 的传媒工作 者提 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发展 日新月异 , 传统媒体要跟 上时代的步伐 , 就必须学习新媒体的经验 , 加快与新媒体的 合作 , 这对媒体人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 而 媒介素养作为 “ 传媒工作者对 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 精神 ” ,… 也需要 当下的媒体人视之为新 闻专业 主义之必 备 补充 。同时 , 公 民新 闻的出现也给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 带 来 了 冲击 , 再 加 上 广大 受众 的知识 文 化水 平 的不 断提 升 , 职业记者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 才能立足于激烈 的行业 竞争 , 满足 日 益 提 高 的受众 需 求 。
摘 要: 媒介融合态势下 , 新媒介 的出现 、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呼唤新媒介素养的 出现 , 并对传媒业者和 受众提
出了新的要 求。本文对媒介素养以及新媒介素养进行 了概念梳理, 并对国外的四次研 究范式进行 了历史性 回顾 ,
同 时 对 国 内的 研 究 现 状 进 行 了 总 结 。
关键词 : 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 ; 文献综述
第 6卷第 8 期 2 0 1 5年 4月
新 闻研 究 导 刊
J o u r n  ̄o f Ne ws Re s e a r c h
Vo I . 6 No . 8
Ap r i l 2 0 1 5
媒 介 素 养研 究 之 文献 综 述
杨 璇 张 凌 霄
1 0 0 0 0 0) ( 中国传媒大学 新 闻学 院 ,北京
而从另一角度看正是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裂变式传播在把关环节滞后乃至缺失的网络环境下汇聚成为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其所承载与传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承受消费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如何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提高判断能力并找到所需的有用信息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姓名学号)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引言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

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

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

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

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

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

”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

[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综述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综述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综述1(原创)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按照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ohn Pungente 的考证:德国是世界上首先引入媒介教育的国家。

该国在17世纪开始出版日报,并将报纸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报纸内容了解德国社会。

世界上最早鼓励媒介素养的团体是天主教会。

1938年Pius XI 发布昭告(即写了一封致天主教徒书):鉴于电影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应该对年轻人开展关于电影的教育。

自从上世纪20年代英国从探讨电影对于儿童的影响起步,媒介素养教育便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的差异使得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极为缓慢。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

电视的兴起使媒介素养教育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20世纪六十年代,传播学者和教育者也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媒介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的影响上。

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逐渐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首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扩大了。

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范围仅限于电影这一媒介,后来随着传播学的发展,电子媒介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日渐扩大。

进入21世纪以后,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已扩大到媒介集团、媒介与性别的关系、媒介与民主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互联网的影响、全球化的影响、流行文化(pop-culture)的影响、全球现当代重大事件(如9/11事件,中东危机,恐怖主义等)对人、社会、国家和全球的影响等领域。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逐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和发展。

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将媒介教育列入各级学校的课程来,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电影教育方面。

该教育得到了因果电影工业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支持。

英国的电影教育得到了该国的电影工业和因果电影学院的支持,该教育的目标是“推动学校课程使用电影从而让电影更容易为学校采用。

媒介素养强化的必要性探析论文(共五则范文)

媒介素养强化的必要性探析论文(共五则范文)

媒介素养强化的必要性探析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媒介素养强化的必要性探析论文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运用各种媒介的能力或修养。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使学生防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自觉追求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

如今,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被列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教学科目,走进了课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博客、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应用不断涌现,媒介素养越发显现出独特的价值。

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媒介接触的不良倾向。

在接触媒介动机和行为方面,大学生接触媒介有明确的目的性,无意识、消极接触媒介的学生也部分存在。

大部分学生把获取资讯、消遣娱乐、消磨时间作为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接触网络频繁、时间较多。

部分学生因长时间上网,缺乏自我控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在接触媒介内容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休闲娱乐类信息关注度较高,个别学生对低俗、色情、暴力的内容缺乏抵抗力。

对媒介认知有限,对媒介信息缺乏质疑和思辨力。

对媒介的认知包括对媒介运作方式的了解、对信息的鉴别和批判、认识和了解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内容,这些是衡量媒介素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媒介提供的信息是媒体运作的结果,也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

媒介传播者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其中,如选择的内容、报道的角度和方式,都与媒体的立场、记者的素养和业务水平相关[5]。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运作方式的了解十分有限。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能力,许多学生对媒介的立场和观点缺乏质疑和思辨能力,这极易导致他们盲从媒介、价值观偏离、行为失范[4]。

媒介道德规范认识模糊,自律意识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虽然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有所认知,但是利用媒介信息有功力主义倾向,自律意识薄弱,存在滥用媒介信息、不负责任地散布不良信息等现象,形成了负面影响。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热门9篇)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热门9篇)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第1篇综述型论文的初稿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

对综述的修改与完善重点在于查看文献综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囊括了选题领域的主要观点,是否包括了梳理、总结和展望等内容;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后不衔接、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文献综述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含糊、笼统和非学术化等言语问题。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p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p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p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p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p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p(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p(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引言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J2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媒介之于人,就如同水对鱼的重要程度。

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人人都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

媒介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前所未有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

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已被认为是21世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一项技能。

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能否理性对待媒介,能否有效识别媒介信息所隐含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

因此,笔者对当前国内外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作了初步梳理,并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深化媒介素养相关理论的研究,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现状国外最早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要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

1933年,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Wi∙F∙R (LeavisFR)及其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所著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课程之中的建议,随后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西方国家都把媒介素养置于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

在此基础上,国外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1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虽然国外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早于国内很多年,并且涉及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但是媒介素养的概念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例如,英国著名的媒介素养理论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BIJCkingham)在其著作《媒介教育:素养、知识与现代文化》(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中指出,媒介索养是有关媒介的读写能力、参与能力,这种素养既能促使年轻一代去判断分析媒介,也能使他们成为媒介的牛.产者臼。

美国媒介素养理论专家大卫•康西丁(DaVidCOnSidine)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使用、分析、评价和传播包括印刷和非印刷等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学者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PatriciaAufderheide)和查尔斯•费尔斯通(CharIeSMFireStone)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各种媒介形式进行访问、评估、制作和交流的能力,它的重点在于学会批判性思考凶。

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综述作者:张惠娜来源:《商情》2012年第04期【摘要】自2003年以来,媒介素养研究日益受到我国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现状的梳理,探寻研究不足之处。

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外媒介素养研究进程及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仍处于成长期,还未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前期更多着眼于综述研究后期更多着眼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方面。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前言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应接不暇的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的信息有一定倾向性,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这一未来社会主力群体能否正确识别社会讯息,对信息提出质疑、做出自己的判断等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上述能力我们称之为媒介素养。

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媒介素养自2003年便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试图通过研读之前的作者关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当代大学生与媒体接触的基本情态、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等,寻找不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简介媒介素养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电影普及带来的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呼吁年轻人抵御大众化电影导致的文化趣味腐蚀。

不同学者对媒介素养有不同的理解,如德国学者汉茨?摩泽尔认为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中对媒体知识的掌握和媒体使用方法的培训。

我国研究者中张志安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使得青少年等能够对传播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的理解,学会质疑、等的评估等。

媒介素养教育是英国和丹麦的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Thompson)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

媒介素养论文

媒介素养论文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飞速发展,电视媒介这个词很快进入了千家万户,电视购物成为每天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常客。

但是电视购物却良莠不齐,很多虚假的电视购物成为了令人们头疼的“井绳”。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尝试分析电视媒介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提升电视媒介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电视购物媒介素养正文:如今,电视直销成为广大消费者购物的又一条捷径。

然而,“售不用交上网费的笔记本电脑、卖各种神奇功效的全球限量版金手链、大钻石”等虚假购物广告充斥电视直销中,使电视购物饱受诟病。

据中消协2009年对30个主要电视频道进行的电视广告检查发现,虚假违法电视购物广告占到违法广告总数的61%。

来自工商、消委等方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有关电视购物的投诉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骗局不断翻新。

凌晨打开电视机,如同走进了一个大卖场:“不要998,不要398,只要99元,前十位打进电话的观众还将获得价值2000元的大礼……”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叫卖声在各个不同的频道此起彼伏,每个节目的主持人都是异常激动、唾沫星子满天飞的“吼叫派”,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从“八星八箭”到“799元的笔记本电脑”,再到减肥保健、美容丰胸产品,不一而足。

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理性的人用膝盖想想都知道是骗人的。

但就是这类明显带有虚假宣传性质的电视购物广告,直到今天仍然频繁在各大电视台的多个时段喧嚣不断。

观众早已十分厌倦,2010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由著名相声演员李伟建和武宾表演的相声《超级大卖场》更是公然拿电视购物“开涮”。

细数电视购物“多宗罪”虚假电视购物广告的内容目前正由以前的医药保健品向手机、金银饰品等中高档商品转移。

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看,现在城市消费者的电视购物广告受骗几率呈下降趋势,但受骗范围却逐步向农村消费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蔓延。

电视购物行业的多种骗术,总结起来大致有夸大功能、名人代言忽悠、变脸术、逃避打击和监管等几个方面。

在电视购物行业里,夸大功能最突出的表现在增高、美容、丰胸、减肥这几类产品里面。

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首先 ,教师应通过书籍 、报刊 、网络等途径 ,自主学习 关于新媒介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 、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 教学方法 ,学习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 PACK ) ;其 次 ,学校对教师进行新媒体素养培训和考试 ,重点培养他 们参与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 ,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 播能力 。 教师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引领者 ,只有教师掌握了 一定的技术 ,才能有效地将技术融入教学活动 ;最后 ,应该 组织多样化活动 ,开展网络新媒介素养知识竞赛 ,开设讲 座 ,组织专题研讨等活动 ,进行新媒介素养学习和交流 。 3 .3 家长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李冬霞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以中国 CNKI 中新媒介素养为主题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并整理 ,对我国网民新媒介素 养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内容梳理和分析 ,综述了国内网民新媒介素养的研究概貌 ,并提出了提高网民新媒介素养的 对策建议 。 关键词 :新媒介 ;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 :T P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800(2014)002‐0016‐03
介素养的相关调查研究 、分析报告 、现状研究等实证方面 的探索 ;② 对不同主体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多角度探 讨 ,早前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 ,但目前对媒介素养教育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对象上已开始多维扩散 ,关注的 主体有泛众化趋势 。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 成为了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三大主体 ;③ 对社会热点议题 和事件中媒介素养教育视角的解读 。 研究学者从社会热 点议题和事件中来解读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例如微博事 件 ;④ 对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成果和经验的纵深借鉴与分 析 。 由于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相对落后 ,尚处于“婴儿 期”(Infancy )[1] ,研究者在追溯媒介素养教育三大模式的 基础上 ,剖析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以及经验 ,指出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受众的批判意识 (crit‐ ical thinking ) ,为正在兴起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 考[2] ;⑤ 对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本土化改造与创建的探 讨 。 有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模 式 ,应遵循防御模式与建设性模式相结合 、西方经验与中

媒介素养论文

媒介素养论文

媒介素养论文人们都认可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即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受,辨别媒介信息中所隐含的意义以及自己如何传递信息。

这里我不是简单的想要谈论媒介素养的含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我眼中心中的媒介素养以及对媒介素养的看法。

1.电影中的媒介素养关于电影《搜素》:白领叶蓝秋在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惊愕与恐惧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引起争议,这一过程被实习记者杨佳琪用手机拍下。

杨佳琪将公车上的新闻火速交给陈若兮人们都认可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即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受,辨别媒介信息中所隐含的意义以及自己如何传递信息。

这里我不是简单的想要谈论媒介素养的含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我眼中心中的媒介素养以及对媒介素养的看法。

关于电影《搜素》:白领叶蓝秋在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惊愕与恐惧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引起争议,这一过程被实习记者杨佳琪用手机拍下。

杨佳琪将公车上的新闻火速交给陈若兮,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陈若兮将此新闻恶意放大,从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大搜索,集体讨伐叶蓝秋的道德沦丧。

在公众指责和病魔降临的夹缝中,叶蓝秋带着老板沈流舒借给她的100万,消失了。

岂料这更使她被冠以小三之名。

陈若兮的摄影师男友无意中被卷入叶蓝秋的世界中,为了获得一笔高额报酬,他受雇陪伴在叶左右。

而他却不曾想到,这竟是这个饱受指责的女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

而叶蓝秋自杀了,这也彻底颠覆了陈若兮的爱情与生活,也让所有人开始反思&& 悲情的结局,所引起的是更多地思考。

这样的悲剧彷佛也是媒体的悲剧。

与其说叶蓝秋是被疾病打垮失去生的希望,倒不如说她是被新闻,网络媒体恶炒后的舆论打倒而无力再去直面人生。

看到片尾,会觉得这个被世俗舆论丑化成道德败坏的女子让人可怜,反倒是那些高举仁义道德大旗的围观者们面貌狰狞丑陋,这种扭曲的社会现象直接导致这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此了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姓名学号)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引言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

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

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

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

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

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

”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

[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

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锁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

”;美国著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著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

”;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也曾经特别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

……进一步的责任,乃是鼓励对媒体展开睿智的批评……最后,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

”[2]国内最早由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将媒介素养引入到中国传播学视野下[3];张开等人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再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4];陈先元认为大众传媒素养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一般公众对于传播媒体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批评和利用的整体素质及实际能力,是大众对于传播媒体锁从事的信息传播这一社会现象的基本诉求及基本看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个人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5]。

总体来看,各位学者都一致认为没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即认知、鉴别和使用媒介的能力。

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则有着不同的视角与落点。

陈先元教授认为大众传媒素养可以在两个层面进行考察。

首先,就个人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素养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因素;其次,就群体层面而言,大众传媒素养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机制。

构成传媒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一定的知识积累,核心要素是把握传媒的基本特点,关键要素是追求现代社会的新鲜信息[6];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不是从内涵的实际角度去阐述,而是从不同媒介的角度来总结媒介素养的不同内涵,他们是指知解所有大众媒介信息的技能,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和网络。

其中、电视和网络最为重要,也最受关注[7]。

张开的《大众媒介素养概论》一书就是从不同媒介的不同素养内涵去挖掘和分析解读的;其他角度诸如林爱兵对传媒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细分,区分了传者素养、受者素养、媒介素养和媒体素养等概念;谢金文则把媒介素养分为认识大众传媒和参与大众传媒两个部分;张冠文和于健则认为媒介素养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8]。

归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部分。

2.媒介素养的意义中国学者在研究文章中一致同意,实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公众个人而且对全社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众传媒素养论》认为消除信息传播的负效应从社会体制的层面上来说,需要健全法律;从经济动因来说,应该规范市场;从社会道德水准的层面来说,应该提升大众传媒的素养水平。

大众传媒素养,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指标,而是大众整个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9]。

张开在《大众媒介素养概论》中提出对于呈几何级数暴涨的信息,受众必须进行选择地识读、理解、记忆和传输。

受众对媒介的认识,对媒介的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对媒介的运作和使用直接关乎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关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媒介素养引领受众穿越“信息迷雾”并朝着良性的轨道健康发展。

[10]郑保卫则从民众的需求、形势的需要和媒介批评的诉求三方面强调实施媒介教育大众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能使普通民众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生活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至于只是充当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

”[11]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吴廷俊和舒咏平认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传播沟通空前巨大的需求。

适应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的巨大变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与生活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各种变化均指向了对传播素质教育的需求。

”[12]总之,专家学者们都从系统论的角度以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去考察了不同主体媒介素养的习得对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不同作用,但这种作用与影响始终是正向的发展性的。

3.媒介素养主体的研究主体媒介素养,简单地说就是这些个体或群体使用、分析、评估、驾驭媒体信息的能力。

对这种群体能力的研究就是主体媒介素养研究。

在当今中国媒介素养研究领域,主体媒介素养研究仍然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并且愈发显示出实证的倾向。

胡连利,王佳琦的《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缺失与进展》一文中给出了2004-2006年媒介素养各主体研究的文本数量比重表格:[13]图1. 2004-2006年媒介素养各主体研究的文本数量比重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主体媒介素养研究主要可以区分为五类主体,即:大学生、公民、青少年、传媒人和农民。

其中以大学生和公民媒介素养研究为甚。

综合来看, 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学者们的共识是应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培育媒介素养。

因为当代大学生虽然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是这种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研究公民媒介素养的学者认为公民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人;传媒人媒介素养则重点要认清自己具有重要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责任;农民媒介素养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所以极大的影响了社会整体媒介素养提高的进程。

另外,一些新的媒介素养视野也开始遁入研究领域,诸如少数民族媒介素养和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等更为窄化细化的研究境地。

3.1 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论文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些研究中又以现状研究为主。

总结得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偏差:1)媒介认识上的偏差。

陈一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对于媒介的理性认识还很缺乏,尤其是媒介的社会控制和媒介道德方面,普遍地来说大学生对于媒介的拟态特征不能很好的把握与认同。

[14];2)媒介使用上的偏差。

陈梅芬、范颖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认为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创作能力还不高。

他们和网络接触比较频繁, 但是对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广播节目等相对比较陌生, 所以很难谈得上创作[15];陈万怀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发展途径的思考》中引用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问题[16]。

在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学者们也都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和试验平台,并且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综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可以列出以下几点: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

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大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和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17];高校应以中文系的新闻传播专业以及教育系的教育技术专业为依托, 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基础课。

内容包括电视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电台、报刊杂志媒介素养等。

[18]2)大众媒体的宏观整合与管理。

建议相关的媒体机构和高校合作,采用专题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召开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会议。

研讨理论及实践问题,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在实践中的全面推。

[19];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传媒工作者, 都要切实转变观念, 努力将现代传媒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20]。

3)大学生自身参与媒介实践。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利用各种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在实践中加深对不同媒介特点的认识,培养自身的媒介辨别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自身媒介道德的修养[21]。

还有许多学者提到了具有创新意义和理论突破意义的途径,比如高校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媒介素养评估标准(体系)的确立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