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体现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核心素养可以定义为一个个体的内在能力和外在行为形态,以此
代表对当前激励下的情境的发展、反映和调节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
会改变,核心素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许多研究表明,培养和发展
核心素养将有助于孩子获得学习成功,并且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得
到提升。
核心素养的实施可以从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开始,从而帮助他们
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中获得成功。
另一个重要的构件是社会和情感学习,它可以选择我们可以使用适当的行为和言语来表现在社会上,也可以
学习如何建立社会关系、解决问题和调解矛盾。
健康素养是另一个重
要部分,可以帮助管理压力,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控制,帮助孩子建立
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意识和全面发展。
此外,在过程中还可以加强以前的工作,并建立革新的模式,以
加强孩子的自主主义、独立性和责任感。
这可以针对他们的能力和兴
趣进行特定的强化,并为他们创造多样化、鼓励性和有挑战性的学习
机会,以引导孩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尊重他人,构建积
极可行的未来。
总之,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下一代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它将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回应今天的全
球化,维持重要的伦理和价值观,并建立未来的操作慨论。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核心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专注于育人在技能、价值观、态
度和知识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指示学生抓住日常机会构建自己的素养,也帮助到学校实施儒家伦理和社会价值观,把学生教育进入新的领域。
核心素养是美国在国际教育方面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被用来改善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缺陷。
主要内容包括:责任心、批判
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全球人文理解、市民参与、利他主义、生态可
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常识。
英国教育家弗朗兹·约翰斯曾提出,核心素养可以分为知识性素养、技能性素养、感知性素养和价值性素养。
知识性素养是指培养学
生学习知识、批判性思维、理解复杂知识和最新技术的能力;技能性
素养提供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能;感知性
素养鼓励学生发展新的思维习惯,改变已有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价
值性素养的宗旨是形成和维护利他主义和友爱的品质。
一些研究表明,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
批判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和多元文化技能差距。
因此,核心素养应
在当今的国际教育中受到重视,可以将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
潜能发展 and 自立能力建设,从而更有效地造福学生。
《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2700字
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目录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1)二、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研究 (2)三、课堂教学能力相关研究 (2)四、关于核心教学能力的研究 (3)参考文献 (4)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我国“核心素养”也破土而出,继而学界越来越关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整理核心素养相关文献,发现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内涵、框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
在中国,不同研究者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的定义:褚宏启(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窦桂梅(2019)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钟启泉(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蔡清田(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的关键必要素养。
由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晚,所以在初期探索核心素养时,我国基本上是翻译外来的理论。
2013年5月16日,我国核心素养研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正式启动,拉开了帷幕。
学者蔡清田、陈伯璋、褚宏启等人(2016)在台湾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后,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2016年9月13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我国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明确指出了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相关文献主要集中结合课程改革和具体学科来培养核心素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五大素养作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创建了适合受教育发展的“1+X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众多学者从学科视角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朱小蔓(2016)认为,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和改革。
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来了解当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特征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中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维度,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合。
目前,国内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和构成因素尚无一致的共识。
有的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入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素。
二、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1. 教育政策的引领我国的教育政策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中小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发布,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取得了进一步的推进。
2. 学校课程改革的探索学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国学校纷纷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
例如,推行素质教育、创新课程设置、多元评价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核心素养。
3. 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教学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需求,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尝试采用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与挑战1. 定义和评价指标的不明确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仍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生活素养等多个方面,但如何具体界定和衡量这些素养仍然是一个难题。
2. 学校教师的能力与素养培养的落差学校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能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教师培训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知识和方法的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是被赋予了极高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综述,系统地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education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has become a common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education field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among students in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extremely high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 on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core literacy for students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through thesorting and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界定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教学中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阅读教学中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具备语文核心素养,就有能力通过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给予重视。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阅读的书籍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语文,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内涵、发展策略一、前言我国部分小学生素质教育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上有所创新。
随着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小学生的阅读教育问题开始逐渐引起社会人们的广泛关注,小学时期已经是学习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期,阅读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早一些的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或者生活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争取在不断的阅读教学中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
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
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生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随着人们对学习的重视,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核心素养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的核心性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它可以极大地提高个人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介绍核心素养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影响因素。
首先,要了解核心素养的定义,根据Hendriksen(2011)的定义,核心素养包括七个要素,即自我控制、沟通能力、思维技能、社会参与、情绪管理、健康知识和价值观。
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便在不同的学习、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成长。
其次,根据有关文献的研究,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学习因素和个体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来自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对个人的核心素养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学习因素指的是个体的学习经历、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方式。
这些因素可以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影响个体的核心素养形成。
最后,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自我意识和自尊等,这些因素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人的核心素养形成。
再次,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或实验等方法,探究现有核心素养水平如何,以及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定性研究则可以从文献分析的角度,从个体的生活经历出发,记录、观察和表述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最后,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进行,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
这些研究可以分析核心素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研究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很大发展,对个体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有关部门也应该关注核心素养的研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活动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持。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将对国内核心素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读者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它涵盖了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向1.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沟通效果。
因此,国内许多研究聚焦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包括口语表达、写作能力、阅读理解等方面。
2. 数学逻辑能力数学逻辑能力是培养人们思维严密、逻辑清晰的重要手段。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科学教育的改革,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评估和利用能力。
5. 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能力。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人文教育的改革,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7.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综述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
文献综述将考虑以下主题: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的测量方法、核心素养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核心素养与行为表现的关系、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建议。
首先,核心素养的定义受到普遍的认可。
大多数文献都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涵盖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技能的跨学科的能力。
其次,核心素养的测量方法也有多种多样。
一些文献提出了基于调查问卷的测量方法,而另一些文献则提出了基于实验的测量方法。
此外,一些文献还提出了基于观察的测量方法。
第三,文献综述表明,核心素养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些文献发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越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越好。
第四,文献综述还发现,核心素养与行为表现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些文献发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越高,他们的行为表现就越好。
第五,文献综述还发现,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些文献发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越高,他们在社会发展方面就越有优势。
最后,文献综述提出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教育政策的建议,如增加核心素养的教育时间、强化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改善核心素养的评估方法等。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表明,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能力,与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文献综述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教育政策的建议,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素养,作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社会情境和多元发展需求时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和丰富。
本综述旨在对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们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对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各国纷纷开始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并将其纳入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教育界也开始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二、国内核心素养的主要观点(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一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特定领域或情境中所表现出的综合性能力和品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钟启泉等学者将核心素养概括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文化修养等,必备品格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
另一些学者则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定义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二)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关于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这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等。
教师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教师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综述教师核心素养是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核心要素。
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旨在揭示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本文将就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一、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认知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基础,指教师具备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能力。
教育情感素养是教师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沟通的能力。
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师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能力。
创新精神素养是教师具备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解决问题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学校培训是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评价体系,对教师核心素养进行评估和激励,促使教师不断提高。
教师团队合作是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团队可以通过互相学习、相互沟通和共同研究来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此外,教师团队还可以借鉴先进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个人学习和成长是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素养。
三、对教师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考首先,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建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学界应该加强对教师核心素养的框架和模型的构建,为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其次,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需要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
因此,教师培养机构应该根据教师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
最后,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该仅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通过实践来提升。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当掌握和发展的,对其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旨在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核心素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实证研究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素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核心素养研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二、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内涵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的解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在中国,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概念的界定主要源于对国际教育理念的借鉴与本土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核心素养首先被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种能力不仅指学术知识,更包括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这些能力被认为是学生在21世纪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也是教育应重点培养的目标。
同时,核心素养也被视为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素养,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这种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学科之间的融合,也体现在知识与实际应用、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结合上。
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求他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在中国,核心素养的界定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
这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特色,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教育目标的期待。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期望他们不仅具备现代社会的各项基本技能,还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吕世杰,王兴辉(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要]通过知网数据库收集有关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国务院所属的六所教育高校发表的期刊。
以探索国内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方向为目的。
结果显示,国内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研究趋于学科素养的培养和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研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献计量;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6-0132-02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进行系统修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
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方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参考标准。
本论文研究“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的大概念中抽取一部分,研究基础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以CNKI数据库(2013—2020年1月)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和电化教育研究期刊中选取六所国务院直属教育高校收集所有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为数据源,梳理出国内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情况。
其中中国电化教育16篇,电化教育研究4篇,北京师范大学21篇,东北师范大学21篇,华东师范大学17篇,华中师范大学16篇,南京师范大学20篇,陕西师范大学15篇,共计130篇论文。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2013—2020年1月国内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研究领域内的机构文献进行年度分布分析、来源分布与被引分析、研究机构分析、高频关键词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对数据整理呈现研究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一)文献计量分析1.年度分布分析对文献的年度分布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地展示论文发表的时间和年度发文量,对大数据进行量化,准确呈现结果。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核心素养的价值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变化和遇见
挑战而具有的必要能力,它涉及到知识理解、逻辑思维、动手技能、数学能力、自我处理
能力、个性发展、口头表达、情绪调节、创新精神、社交思维等,形成高度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品质。
在中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末。
自此以来,研究已经在编制“核心
素养列表”、构建“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研究支持和促进人们具备核心素养的方法以及
实施“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测评”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的各种方面取得了重要
成果。
另外,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探索实施“核心素养
课程”方法和效果、研究“核心素养课程”能否在实践中落地、研究“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各内容的关联性、研究如何实施“核心素养课程中学生参与性教学”以及研究“核心素
养课程与国家教科书结合”等。
综上所述,中国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但存在着一些改进的空间,未来应当关注
后续研究以及实践探索,为更好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科学支持。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传授知识,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核心素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
二、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1. 研究内容国内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研究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构成,探讨核心素养的本质和特征。
(2)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探讨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研究成果国内核心素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2)核心素养的评价:国内学者研究了多种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法、案例分析等。
(3)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和方法,如项目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等。
三、未来发展趋势1. 研究内容未来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内容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素养的整合:将不同的核心素养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
(2)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研究:将核心素养与不同学科的教学相结合,探讨如何在不同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将国内核心素养研究与国际上的研究进行比较,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和方法。
2. 研究方法未来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方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将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
核心素养建设的文献综述资料
(三)教师核心能力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根据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可以推知,教师核心能力建设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外控的教师核心能力建设路径;二是内控的教师核心能力建设路径。
这两条发展路径不但具有不同的过程和状态,而且还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在外控的教师核心能力建设路径中成长和发展的教师核心能力则存在着很强的外来调控机制和调控力量,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对教师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加以控制。
这一发展路径的目的性很强、方向性也很明确,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性,也需要教师调动内在的动机和积极因素。
内控的教师核心能力建设路径是一种在教师自我理性意识调控下的核心能力建设路径。
既能适应教育组织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又能根据教师核心能力建设理论进行科学的调控.而且还能充分地体现和满足教师自身的实际需要。
1.外控引导与内控发展双管齐下教师核心能力的发展可分为引导式发展和自主式发展两大类型,前一类发展是说教师自身还没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只是当他处于一定的学校文化环境之后,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参加校内外安排的相关培训活动,从而获得专业核心能力的一定发展。
对于大多数新手型教师来说,其核心能力的发展属于这一类型。
自主式发展是说教师核心能力的发展是在发展是说教师核心能力的发展是在其教宵理智主导下自主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已较好地认识和把握了教育活动内在各因素的运行规律,并且能够驾驭它,使之服务于教师核心能力的发展。
大多数成熟型教师的核心能力发展就属于这一类型。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外部引导式的核心能力发展和自主发展式的核心能力发展会处于不断的矛盾运动变化之中,这一矛盾变化发展的趋势是;从外部引导式的核心能力发展发展到自主发展式的核心能力发展。
对此,新手型教师如果有清醒的认识,就会很决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很快地成为成熟型教师。
从外部引导式的核心能力发展发展到自主发展式的核心能力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一般要依次经历以下雨个阶段:(1)随着教师对教育意识自觉性和准确性的逐步提高.引发教师对教育状况的“警醒”;或由于教育质量和效果获得一个横向参照物,使教育问题被暴露化和凸显化而引发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省,从而形成教师改造“必然”的发展起点。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前言通过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工作建设的“核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英国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帮助个体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 FEU)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验和素养,其中包括: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研究;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等。
“核心素养”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地关注和提及,并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跨国研巧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
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也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21 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等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的起点应是厘清个人的成功发展与社会的良好运作之间的契合点,OECD 结合文化和人口等因素,通过协商、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关于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体现的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体现的文献综述摘要:作为教育目标和参照体系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对世界各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献首先对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做了大致介绍并阐述核心素养是什么。
进而对核心素养在国外课程实施现状的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接着对国内的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发现其中有待提高的地方,并初步思考与探索解决方法一、核心素养的提出的背景二、什么是核心素养?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广邀学者开展了长达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并以四个问题为基点来进行研究。
第一、在情境的内在关联中梳理素养的内涵。
第二、个人成功地应对情境的挑战需要什么样的先决条件?第三,“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
第四,研究者不是停留在泛泛谈论一般的素养,而是在对素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台湾地区以这些素养为依据提出了台湾“国民核心素养”之构架表1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钟启泉的《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以形象的比喻“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来说明核心素养对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核心素养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进行,当今时代对各学科课程的专业精细化和信息智能化水平的要求日益呈现更为现代性的人文素养、技能专注与价值旨归的发展趋势。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变到“五大核心素养”。
“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凸显“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在总结多位专家学者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章进一步探索家国情怀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信息技术革命;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综述范围文章所研究的理论观点以国内学者所著的学术论文为主,通过综合近些年《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课程教育研究》、《科技教育》、《素质拓展》、《林区教学》、《中国多媒体网络教学学报》等期刊文献的调阅,为当前提高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信念、态度、价值观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与有效途径。
基本概念及研究目的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作了如下定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具有价值关怀,•••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1]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以不同层次、系统性、多角度的理论观点为基点,以当代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为原则遵循,以中学生实际生活为嵌入点,综合分析、理性把握当代高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对不同文献所反映的不同观点进行筛查、整理、分类、回顾性分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当代教育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新形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20世 纪 60年代 后 期 ,美 国 、英 国 、澳 大利 亚等 发 达 国 家 ,先 要是芬 兰;第三类模式 ,学生 的核心能 力和素养 没有单独 的体系作 出
后掀 起 了 以 “能力 为本 ” 的教 育 改 革 。80年代 后 期 ,各 国或 地 区 规定 ,但 国家的课程体系当 中的许 多部分 都体现 了培养学生 核心能力
3. 1 学 生核 心素养 的培 养
出来 ,传 统 的知识 与 技能 的 目标显 然 无 法 满足 21世 纪对 学 生 学 习
在 21世纪 这个 全球 化 、信 息 化 的 时代 ,我 们要 培 养 出具 有 国
结果 的期 待 与要 求 。 因此 ,基 础 的 知识 与技 能 目标 在 各 国 的教 育 际竞争 力 、国际视 野 的高 素 质人 才 ,然而 要 培 养 出这 样 的人 来 就
将学生核心素养研 究成 果应用 于课程 改革 的途径 主要 有两种 :直接指 坚 持全 面育 人要 求 ,要 使 得学 生 在 德 智 体 几 个 方 面 的 素养 都 得 到
要落 实核 心素 养 ,势 必 考虑 实 施 的载 体 。基 于 核 心 素 养 的课
课 程 的创造 性 实践 。 “核 心素 养 ” 作为 学校 课 程 的灵 魂 ,有 助于 学 程标准 研制 需要 回答 一个 问题 ,即 如何 摆 正 核 心 素 养 与学 科 课 程
科 固有 的本 质 特征 以及 “学 科 素养 ” 的 提炼 ,有 助 于学 科 边 界 的 的关 系 ,所 以很 多 国家与 地 区都 把 学 科 课 程 作 为 培 养 学生 核 心 素
目标 中逐 渐演 变 为 “知 识 与 技 能 、过 程 与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与价 值 应该 扩 展基 础 教 育 的 视 阈 ,提 高 基 础 教 育 国 际化 的水 平 。 因 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体现的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教育目标和参照体系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对世界各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献首先对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做了大致介绍并阐述核心素养是什么。
进而对核心素养在国外课程实施现状的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接着对国内的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发现其中有待提高的地方,并初步思考与探索解决方法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的背景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广邀学者开展了长达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并以四个问题为基点来进行研究。
第一、在情境的内在关联中梳理素养的内涵。
第二、个人成功地应对情境的挑战需要什么样的先决条件?第三,“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
第四,研究者不是停留在泛泛谈论一般的素养,而是在对素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台湾地区以这些素养为依据提出了台湾“国民核心素养”
之构架表1
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钟启泉的《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以形象的比喻“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来说明核心素养对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
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独立学院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自主行动、互动地使用工具和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等三个方面,建构了独立学院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
并从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来揭示核心素养:使全体公民具备终身学习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其特点是统筹了个人、社会和工具(技术)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方面,核心素养为人们追求个人生活目标提供支持,为个人兴趣、梦想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提供动力。
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目光把聚焦于核心素养,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制定了8项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所必需的要求,不仅仅是局限于能力、技能、知识方面的,也体现在情感、在情境中的体验以及过程,是一个人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具备解决问题的素养,它为个人、社会、国家终身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国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实施
2.1实施现状
“核心素养”不仅建立了以素养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对国民提出了要求,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依据,特别是课程设计的改革,把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目标中,使学习者潜移默化的提高核心素养。
当前很多国际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针对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对一系列的课程进行了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苏格兰的经验和启示》一文中以苏格兰的“卓越课程”为例,详细阐述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标准制定和落实过程,来为本国课程标准实施和修订提供建议。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介绍了欧盟整体层面针对核心素养的相关教育政策和计划项目,进而对欧盟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对跨学科素养的实施、核心素养与传统基本能力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的评价等当前欧盟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欧盟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现状,提到欧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启动或正在制定支持或指导核心素养培养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有些国家的政策针对全部核心素养,有些国家的政策是针对某几项成分素养的。
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至少针对3 项成分素养的政策,几乎全部国家都制定了针对数字素养和创业素养的政策。
大约1/3 的国家没有针对基本素养( 母语、数学和科学) 的国家政策,约一半的国家没有针对外语素养的国家政策。
尽管有的国家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但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中央政府协调下的针对特定核心素养的大规模行动计划,这些计划中大多是针对母语和科学的,针对其他素养的较少。
尽管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不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但对于一些教育水平亟待提升和亟需改革的国家来说,更具战略性和全面性的政策还是需要的。
从跨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创业能力和公民素养等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需要加强。
尽管这些方面的内容已经整合到小学和中学的多门课程中,但依然有1/3 的欧盟国家在中学阶段之前尚未开展创业能力教育。
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在欧洲国家趋向于多样化。
大多数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采用的是全面融入课程的形式,而在“公民和社会素养”方面则采取整合到部分学科的形式。
在小学阶段针对上述三项跨学科素养开设独立学科的国家较少,初中和高中阶段上述三项素养方面开设独立学科的国家较小学阶段有显著增多。
没有开设独立学科的国家多采取全面融入课程与整合到部分学科并存的形式,尤其是在信息素养方面,32个国家中有22个呈现上述三种形式并存的样态。
2009年欧盟委员会曾
经提出一个目标,在2020 年之前将欧盟国家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存在学业不良问题的比例降低到15% 以下。
PISA2009 的结果表明,当时欧洲国家学业不良学生( 在PISA 测试中的成绩低于第二等级)的平均比例为22%,只有芬兰、爱沙尼亚和比利时( 佛兰德地区) 三个国家达到了欧盟提出的低于15%的目标,而这方面情况最为严重的三个国家(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 的学业不良学生比例高达40%。
可见实现欧盟目标的确任重道远。
《科学素养:由理念到实践---美国化学课程改革透视》一文中以美国科学教育改革为背景,介绍了美国化学会开发的旨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化学课程,对“化学中的化学”中的科学素养要素进行了重点分析。
社会中的化学(Chemistry in Community,简称ChemCom)是ACS开发最早的一项课程,初版于1988年,到1998年已有第三版问世。
本来,ChemCom是为不准备在大学学习科学的高中生(高一)设计的,现已被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列为大学入学认可课程,并被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列为科学、数学和技术课程改革的案例研究课程,目前该课程已有俄文、日文、西班牙文等版本。
ChemCom的主要特点是以社会问题而不是学科知识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
在课程中引入化学知识是本着“需要才知”(Need-to-know)的原则,通过问题、情景或事件需要化学知识的方法引入。
决策(Decision-making)活动是ChemCom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它要求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其它地方(如家庭、社会等)获得的知识综合起来,对社区中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ChemCom中经常使用的决策活动有三种,它们是:“化学中的困惑“、“自己决定”、“综合探索”。
ChemCom中的化学概念或技能并不是以线型方式展开的--即并不要求在介绍某些概念或技能之前让学生学习或掌握其它概念或技能。
例如,在课程开始部分并没有详细介绍公制单位或化学计量(这是美国高中化学课程的传统作法),而是让学生探索一个小镇的一条河中的鱼死亡事件。
该课程体现了科学素养中关于科学、技术、社会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科学思考的能力,并促进学习者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应用于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
2.2借鉴与启示
欧盟非常重视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方法,通过组织欧盟自身以及参与其他国际组织定期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和学业测评项目,欧盟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了一系列的“基准”( benchmark) 和“指标”( indicator) ,利用它们来监测课程改革实施程度并提供决策支持。
“基准”给出了欧盟教育计划目标所设定的“期望水平”,供各成员国参照,并用作对各成员国的评估标准; “指标”是一系列能够反映目标达成程度的统计指数,用于监控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为政策研制提供证据支持。
在当今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海量数据高速处理能力的支持下,可以非常灵敏地反映出整个教育培训系统的运行状态,基于这样的证据所做出的决策,其科学性和可行性是有所保障的。
例如ET2010 设定的辍学率平均水平目标为不高于10%,而到了2009 年仅达到了14.4%,这表明降低辍学率的努力仍需持续,因此,ET2020 计划中,继续将辍学率目标设置为几项重要“基准”之一,但没有进一步提高要求,仍然设定在10%。
这体现了政策制定、实施与监控的相互反馈作用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我们在政策工作中落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指导思想颇具启发意义。
三、国内以“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