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城市发展理论
简述城市发展的理论城市发展的理论主要由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进化理论、增长极核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组成的。
1、城市经济理论。
城市经济由城市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基本经济活动具有离心的,向心的的特点。
而非基本经济活动有自给的,输入的的特点。
一个城市,如果它的基本活动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基本活动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又没有新的基本活动来替代,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走向衰落。
城市经济活动等于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之和,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之间的比值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化的进程是这样的: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到再城市化。
城市化就包括了绝对集中时期和相对集中时期,绝对集中时期是指在工业化社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对集中时期是指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开始向城市郊区发展,但城市人口大于郊区人口。
与郊区化相对应的是相对分散时期,相对分散时期是指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逆城市化与绝对分散时期对应,绝对分散时期是指,后工业化时期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增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3、增长极核理论。
增长极核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核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增长极核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增长的意思。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理论总结(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资料)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理论提出:在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2、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增值归集体所有。
3、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为城乡结合体),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4、田园城市布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5、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线形城市理论1、提出者: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离心力是指使产业、家庭向外扩散的力量,其方向同向心 力相反。 城市增长离心力的原因有四个:①市场竞争的需要; ② 地价差; ③生态环境效应; ④制度与技术创新。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
(集中发展理论)
巴顿(H·Barton)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原因划分为十种, 体现出集聚经济的效益。
1——市场规模经济(人口) 2——交易成本的降低 3——公共事业的规模门槛 4——工业规模化效益 5——充足的劳动力 6——人才以及财富集聚 7——金融服务优越 8——基础设施的广泛补充 9——商业交流的便捷 10——竞争成长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卫星城理论由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发展而来,并经历了附 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母城
母城
母城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子母城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三类; 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 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及人为规划发生; 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典型宏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微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土地增值结果
大都市
大都市带
国际性城市网络
同心圆及其交通变形
多中心
城市内部网络
城市中心高峰,衰减快、沿 交通线增值大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第二讲: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1。
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出现—寻求解决途径。
主要代表有:(1)英国的“公园运动”;(2)欧洲的“如画的城镇布局”;(3)美国的“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
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主要代表有:(1)分散发展(代表人物:霍华德):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产生的影响:卫星城、新城理论与实践。
(2)集中发展(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产生的影响:城市改建;高层建筑快速发展。
3。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城市—区域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框架中发展。
主要代表:《雅典宪章》:—— 1933年,CIAM在雅典召开主体为“功能城市”的会议,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比较,对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
《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2)城市—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
主要代表: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居住和交通为主体”的纽约市规划与田纳西流域规划;20世纪年50年代“区域科学”的学科群基本形成,其中“区位理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分配的基本依据。
(3)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源泉;理性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方法论;人文生态学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空间分布和土地使用配置的基础;“邻里单位”理论成为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思想方法;经济学对城市土地空间分配、布局、组织和运行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和具体方法。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实质在于使城市规划更加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在通过建设⼩城市来分散⼤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 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沙⾥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才、⼈⼝、⽂化娱乐中⼼。
1986年弗⾥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 法国⼽德曼——1957年提出⼤城市带 3、城镇形成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地理论揭⽰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为的分析和中⼼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地使⽤布局结构理论 同⼼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地使⽤均是从市中⼼区既有的同类⼟地使⽤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扇形范围内。
多核⼼理论——哈⾥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 14.《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众参与 答案:B 考P29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主要考的是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是从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的从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对应的人口特点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的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点而言的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
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
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 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1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 度。 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机疏散理论
1、青岛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青岛市委政府于1992年5月确定了以市行政中 心东迁带动城市东部开发的方针。行政中心的东迁 促进了老城人口向东部新区有机疏散,成功缓解了 老城中心的部分职能,从而为保护老城区优美的自 然风貌和万国建筑的特色创造了条件。 2、西安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通过行政中心往城市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的有 机疏散,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建设中心顺利外迁,使 老城区的人地矛盾和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有机疏散理论
宋佳敏1454060137
小理应 结论用 的案 原例 则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沙里宁
具 体 内 容Biblioteka 理 论 的 产 生
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 1)城市向四周迅速扩展,使城市过分膨胀。 2)市内交通拥挤,出现交通上下班高峰的现象。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提出了“有机疏散” 理论(《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
E.霍华德和勒· 柯布西耶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 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 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 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 沙里 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的“有机疏 散”理论是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
根据上述现象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区域,根据城市现状及未来 的发展,每个区域之间都留有足够的空间,使各区域可随着 城市的发展,逐步缓慢地向外扩展,并按照各区的功能要求, 将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地点分散到离开中心的区域,逐渐缓解 城市由一中心向外无限扩展及人口聚集的紊乱现象。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沙里宁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练习题精选(13)
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
A.西谛的工业城市B.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C.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D.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正确答案:b2.在索里亚.玛雅提出的“线形城市的基本原则”中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问题为前提。
A.城市运输B.城市工作C.城市居住D.城市道路正确答案:a3.《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正确答案:b4.下列选项中,关于城市分散发展理论陈述错误的是()。
A.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B.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包括了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C.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的D.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正确答案:a5.2000年,春兰集团决定将总部迁到上海,而生产基地仍留在江苏省泰州,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城市发生了()变化。
A.经济空间结构重组B.性质C.区域地位D.产业经济结构正确答案:a6.()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城市建设B.城市发展C.城市规划D.城市管理正确答案:c7.城市总体规划是解决()等重大问题,同时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做好各类工程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对城市防灾规划要引起高度重视。
A.城市性质、发展和城市布局结构B.城市发展规模、性质和城市布局结构C.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性质D.城市发展方向、战略和城市布局结构正确答案:d8.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强调()。
A.严格执法和从严治政B.受制于法和有法可依C.受制于法和从严治政D.严格执法和有法可依正确答案:a9.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正确答案:c10.在城市规划中,()是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
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概 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上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 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 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 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 市,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 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衰败和未来》, 1942年)
3)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提 出的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空间组 织方式的模型,城市可以划成五 个同心圆的区域。 a)中央商务区(CBD) b)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 c)工人居住区 d)良好住宅区 e)高尚居住区
扇形地域结构 ——Homer Hoyt(1938年)
多核心结构 Chauncy D. Harris and Edward L. Ullman (1945年)
复合结构 ——Ericksen (1954年)
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现代 城市规划体系的界限
1)经济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 综合。因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 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 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展的实际情况。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 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 论。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
(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
(代表作——昌迪加尔)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
(线性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
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
(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
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有机疏散”理论对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启示
2016 年第 4 期
“有机疏散”理论对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启示
周学红1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 “有机疏散”理论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旨在疏导大城市过于集中的城市人口与产业, 有效缓解大城市出现的“城市病”。泸州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关键时期。 本文在借鉴“有机疏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城疏散、新城提升、多点成网,整体推进”的 城市有机疏散发展策略,对有效促进泸州关键时期的城市理性扩张与有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 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 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 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 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 交通拥挤堵塞。有机疏散论对欧美各国建设新 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 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有机疏散;泸州;区域中心
引言 “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著名学者伊利尔·沙 里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 带来的各种弊病而提出的大城市疏导理念,是城 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该理论从土地产权、土 地价格、城市立法等方面论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旨在解决因城市建设过于集中 而引发的大城市交通问题、安全问题、社会问题及 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该理论对有效解决大城市 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 的战略布局,泸州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区 域中心城市格局加快形成、城市建设 2020 年“双 两百”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关于城 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战略思考与理念提升至关重 要。“有机疏散”理论对有效促进泸州关键时期的 城市理性扩张与有机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与指导 意义。 1.有机疏散理论简介 “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需要以合理的城 市规划原则为基础,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 健康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是 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 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
城市管理第二章:城市管理理论
理 论 发 展
二、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伦敦三代新城建设: ▶ 伦敦三代新城建设:
3 2
理 论 发 展
二、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Decentralization) ▶ 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老沙里宁认为治理大城市问题不一定通过建设新城的途径,通过 对其有机疏散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有机疏散理论强调对城市发展和 有机疏散理论强调对城市发展和 布局重新结构。 布局重新结构。其目标首先是把城市衰败地区的活动有计划地迁移, 其次在腾出来的地区有计划地建设,第三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 价值。其特点就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个的集镇,彼此之 特点就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个的集镇, 特点就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个的集镇 间用保护性绿地隔离开来。 间用保护性绿地隔离开来 有机疏散必须以“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 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中点进行有机疏散”两种组织方式为根本,前者提供城市生活和居 住条件;后者则提供城市功能秩序和效率。
一、早期理论探索与实践
理 论 发 展
巴黎改建: ▶ 巴黎改建: 1853年奥斯曼主持巴 黎改建。道路网为 “大十字干道加环状 路”。爱丽舍田园大 道作为东西轴线,将 布伦、维星斯公园引 公园引 入市区。除市中心外 入市区 还设置了若干区中心, 形成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对后 功能分区 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影 响巨大。
一、早期理论探索与实践
新协和村: ▶ 新协和村: 1817年欧文提出“新协和 村”(Village of New Harmony)。居住人口 300-2000人,耕地面积 0.4英亩。取消天井、胡同、 小巷,村中央建设公共大 院,设置食堂、幼儿园、 小学等。1825年,带领 900人移居美国印地安那州, 购买了12000英亩土地建 设共产村,2年后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①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②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④问题: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①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①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②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
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