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关於疑问代词,我们在古汉语通论(十)里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讨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此外,还讨论两个特别的代词:“者”字和“所”字。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我胜你,你胜不了我。)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去到你的家。指出嫁。)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

(左传作“女实征之”。)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而”和“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用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它们一般也不用作主语。这样,常见的情况就只是用作定语了。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年)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的;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1]这种“之”字的用法将在古汉语通论(十三)里讨论。①。例如: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不见其入”等於说不见师之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等於说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但是,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这是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用名词“首”做主语。)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趋而辟之”的主语是“接舆”,“不得与之言”的主语是“孔子”。)

“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免之”的“之”,说话人知罃自称。)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莫之继也”的“之”,指称赵盾。“则子继之”的“之”,士季自称。)

[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恐其不能尽於大事”等於说恐我之不能尽於大事。)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

(“而”,与。“其上”,你们的上司。)

有时候,“其”字不能解作“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样的”。这种“其”字是指示代词。例如: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孟子·公孙丑上)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这就是说,“我们”仍用“吾”“我”等字表示,“你们”仍用“女”“尔”等字表示,“他们的”仍用“其”字表示,“他们”仍用“之”字表示,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例如:

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左传成公二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肆”,作坊。)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子·梁惠王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