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12.5《物体的惯性》教案示例(2)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惯性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2. 惯性的测量方法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惯性的概念、测量方法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惯性的测量方法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惯性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性质。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惯性的概念,解释惯性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惯性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性质。

4. 测量:教授惯性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惯性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质量与惯性大小的关系。

5. 应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汽车刹车时乘客的前倾,让学生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惯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防碰撞装置。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总结惯性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惯性测量方法的掌握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操作、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惯性概念,熟练掌握惯性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惯性的概念、性质和实验过程。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特点。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惯性小车实验装置3. 小车轨道4. 乒乓球5. 小纸片6. 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乘坐公交车时,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我们会有什么感觉?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惯性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惯性。

二、新课讲授1. 惯性概念: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2. 惯性特点: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 惯性现象: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普遍存在。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惯性小车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惯性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

(2)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轨道上,用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状态。

(3)实验现象:小车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速度会逐渐减小,当外力消失后,小车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乒乓球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乒乓球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情况。

(2)实验步骤:将乒乓球放在桌面上,用力将乒乓球击出,观察乒乓球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乒乓球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速度会逐渐减小,当外力消失后,乒乓球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回顾实验现象,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现象?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出自浙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科学课本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课时惯性。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联系。

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情分析: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

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科学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例举证明惯性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实验探究,感知惯性的存在。

2、探究人类生活常见事例,认识惯性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和防止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的有关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1、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2、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准备:硬纸板纸条笔帽棉花棋子玻璃杯惯性演示器尺子水槽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趣设疑,导入主题1、观看录像:另类车祸设疑:为什么已经刹车了,车还会开出这么远?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初中物理人教版惯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惯性实验教案

教案:惯性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惯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 惯性现象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尺子、计时器。

2. 教学工具:PPT、视频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惯性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惯性?物体为什么会具有惯性?二、探究惯性现象(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推动小车,然后在小车前方放置一个木块,观察木块被撞飞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解释为什么木块会被撞飞。

三、总结惯性现象(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惯性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15分钟)1. 观看PPT上的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惯性现象的应用和意义。

2. 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练习,巩固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惯性现象的实验方法。

初中惯性教案范文

初中惯性教案范文

初中惯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2. 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3.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惯性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惯性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惯性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惯性的概念,讲解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4. 应用: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惯性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2. 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3.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惯性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惯性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惯性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惯性的概念,讲解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惯性教案示例

物体的惯性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了解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惯性的概念及其特性;(2)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2. 教学难点:(1)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如何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惯性的概念和特性。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和大小。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惯性”。

2. 讲解与探究1)惯性的概念:教师讲解惯性的定义,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的特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惯性的特性,如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等。

3)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讲解,让学生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带使用、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与惯性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利用了惯性的哪些特性,并解释原因。

如车辆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乘客身体向前倾斜的现象。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特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惯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惯性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可以进行课外实验,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惯性小车,观察不同质量物体的刹车距离,进一步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初中惯性教案范文

初中惯性教案范文

初中惯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2. 惯性的测量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4. 惯性与力的关系5. 惯性的局限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的测量、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惯性与力的关系、惯性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惯性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保持原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4. 知识拓展:讲解惯性的测量方法,如质量、加速度等。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汽车刹车、运动员起跑等,让学生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讨论惯性与力的关系,以及惯性的局限性。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惯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

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

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

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

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物体的惯性

(九年级物理教案)物体的惯性

物体的惯性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五节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3)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

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

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

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九年级物理教案(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能够运用惯性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惯性的概念及其实例分析。

2.难点:惯性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木块、斜面、滑轮、弹簧秤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惯性吗?请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二、新课讲解1.讲解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讲解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举例说明:汽车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冲;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等。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演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2.实验二:演示木块在弹簧作用下运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木块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四、应用拓展(1)为什么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冲?(2)为什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3)为什么火车启动时,乘客会向后仰?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惯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实验准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以及惯性现象的实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公交车急刹车时,我们身体会向前冲吗?”学生:“因为我们的身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教师:“没错,这就是惯性的表现。

物体的惯性教案示例

物体的惯性教案示例

物体的惯性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及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后仰,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 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中的安全带作用、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惯性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中的一、二、三、四、五部分分别对应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这些部分的内容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教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惯性大小与质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小车、质量不同的物体、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惯性的定义、实验演示、生活实例等。

3. 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后仰,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 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演示实验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教案示例惯性现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并能用惯性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探究惯性大小与质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惯性的概念。

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向前倾的视频。

提问学生:为什么乘客会向前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惯性现象。

2、新课讲授惯性的概念教师演示实验: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木块,用力推动木块,木块向前运动,当手不再推动时,木块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引导学生思考:木块为什么在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时还能继续向前运动?教师讲解: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公交车启动时乘客向后仰、跳远运动员助跑等。

教师对学生列举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惯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进行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等因素有关。

教师演示实验: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推动质量不同的两个木块,观察它们运动的距离。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与惯性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学生做完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以及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惯性物理教案示例之二物理惯性

惯性物理教案示例之二物理惯性

惯性物理教案示例之二物理惯性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惯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惯性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2.难点:惯性现象的实验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的概念。

(2)提问:什么是惯性?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理论讲解(1)讲解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2)讲解惯性的特点: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3)讲解惯性的应用:如汽车刹车、运动员起跑等。

3.实验观察(1)实验一:演示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突然停止运动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状态。

(2)实验二:演示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让学生观察小球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的运动状态。

4.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一的现象,理解惯性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二的现象,探讨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5.应用拓展(1)讲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防滑鞋、汽车安全气囊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原理。

6.课堂小结(2)强调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了解惯性的更多应用。

2.举例说明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原理。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惯性的存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对于惯性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对惯性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网络资源:惯性现象的实验视频、惯性应用案例等。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惯性的概念。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惯性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

2. 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惯性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惯性的理解。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石块、硬纸片、玻璃杯、水、鸡蛋。

2. 实验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这样。

2. 提问:什么是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吗?二、实验一:小车和木块(15分钟)1.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小车和木块的惯性现象。

2. 演示实验:将木块放在小车上,用手推小车使其撞击石块。

观察小车停止运动,木块向前倾倒的现象。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现象:为什么小车停止运动,木块会向前倾倒?这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三、实验二:硬纸片和鸡蛋(15分钟)1.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硬纸片和鸡蛋的惯性现象。

2. 演示实验:将硬纸片抛出,观察硬纸片会继续向前运动的现象。

然后将鸡蛋放在桌面上,抖动纸张,观察鸡蛋是否会滚动。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现象:为什么硬纸片会继续向前运动?为什么鸡蛋会滚动?这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四、实验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5分钟)1.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演示实验:将纸揉成团,手对纸用了力,观察纸的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然后将纸抛出,手对纸用了力,观察纸由静止变为运动的现象。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现象:为什么纸的形状会改变?为什么纸会由静止变为运动?这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回顾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应用,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

2. 惯性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惯性的理解。

2. 惯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乘客前倾、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惯性的概念。

二、探究惯性的性质(15分钟)1. 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惯性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惯性的特点,如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等。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车辆要系安全带、为什么运动员要进行助跑等。

三、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车辆紧急刹车时乘客的 safety、运动员跳远时的最佳起跳时机等,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2. 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课后小实验,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惯性小车,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2.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惯性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运用惯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惯性的知识。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人教版课程标准:1. 体验惯性现象。

2. 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尺子、铅笔。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车辆急刹车时乘客的惯性动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惯性?为什么会出现惯性现象?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一:小车和木块(1)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小车上。

(2)用手推小车,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

(3)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向前运动?2. 实验二:尺子和铅笔(1)将尺子放在水平桌面上,铅笔放在尺子上。

(2)用手拔尺子,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

(3)讨论:为什么铅笔会向前倒?三、总结与解释(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 解释惯性的原因: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产生的摩擦力。

3. 强调惯性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 讨论:如何利用惯性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学会运用惯性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惯性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在应用与拓展环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思考如何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改进措施:1. 在实验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惯性。

2. 在应用与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体的惯性教案2(九年级物理)

物体的惯性教案2(九年级物理)

从容说课本节内容是在前几节机械运动及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如本节内容中的第一个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上节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运动),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的.惯性是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同学们很少想过为什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解释清楚了现象,对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和应用.二力的平衡也是在惯性定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了二力的平衡条件.二力平衡的情况随处可见,力学问题中经常要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进行分析,因此,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和二力平衡是本节的重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现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合理推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又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3.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l.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二力的平衡.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具准备惯性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长方木块、两个定滑轮、钩码若干、细绳、投影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收集与教材P34图11.5-1中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放录像]·自行车比赛中冲过终点的自行车.·滑冰比赛中到达终点后的运动员.·被小朋友弹出去的琉璃球.[师]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同学们看书P34左下角内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学生看书,还会有小范围的讨论)[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通过实验来求证.二、新课教学1.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师]同学们先看书P34探究的内容,观察大家面前的实验器材,说明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什么,不同的条件是什么.[生]实验中要观察小车从斜面滑下后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生]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都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不同的条件是:平面上三种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保证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三种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使小车在平面上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同学们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书上的表格内)[师]同学们分析实验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从实验现象看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师]引导学生推理:假如小车不受摩擦力,会怎样运动?[生]假如小车不受摩擦力,速度就不会减小,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投影]伽利略的推理和笛卡儿的补充.300多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伽利略敢于纠正前人的理论,用丰富的想象和科学的推理建立了新的力和运动的关系.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的推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师]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力和运动关系的一条重要规律,牛顿第一定律(Newton′sfirstlaw of motion):(同学们一起说)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吗?[生]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为科学的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师]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来验证吗?[生]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生]我们国家的“神舟”号飞船再大一些,在太空就可做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了.[师](教师积极肯定同学的想法)老师相信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亲自用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呢?[生]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一切物体而言,条件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结论是: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生]牛顿第一定律还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惯性[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实验.[想想做做]1.把你的橡皮(或者书本)竖直向上抛出,还会落回手中吗?2.将一条小纸条放在水平的课桌上,纸条一端悬在桌边.将钢笔(或脱下笔帽)直立在纸条另一端,从桌边的一端迅速抽出纸条,钢笔会怎样?(部分同学按书P36图11.5-4,击打棋子)[生]橡皮抛出去,还会落回手中,抽出纸条(击打最下面一个棋子),钢笔还会停在原来的地方(上面棋子会落到原来的地方).[师]我们坐在地球上和地球在一起运动,为什么抛到空中的橡皮落下来还在你的手上,打飞了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没有一起运动而是落下来?同学们能说说原因吗?[生]这是由于惯性.[师]什么是惯性呢?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以原有的速度运动下去,这表明无论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演示]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下来时表现出的惯性现象,如下图.[师]为什么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而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向前倒?根据木块的运动能不能解释汽车在突然启动和急刹车时乘客表现出的状态?[生]木块向后倒或向前倒,是因为木块上部和下部的运动状态不一样.当小车突然启动时,木块下部随小车一起运动,而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木块向后倒,当运动的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而下部由于和小车间的摩擦使木块下部随小车静止,于是木块向前倒.[生]汽车在突然启动和刹车时,车内的乘客会后仰和前倾,其道理和木块的翻倒是完全一样的.[师]了解了上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来看汽车安全带的作用.[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生]汽车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汽车突然刹车时由于惯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生]踢球、用铁锹铲雪、泼水、滑冰.[生]烧锅炉时用铁锹往炉膛内添煤、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还有用手可以拍掉身上的灰尘.[生]跑步的人当脚碰到障碍物时,总是会向前摔倒;撞击锤柄,可以使锤头紧紧套在锤柄上;骑自行车太快容易发生事故……[师]从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的方便,同时也有惯性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因此,我们在利用惯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惯性对我们造成伤害.3.二力平衡[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问题.[投影](1)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处于什么状态,它受不受力?(2)在平面上匀速推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物体受不受力的作用?[生]讲桌上的粉笔盒处于静止状态,它受到了力的作用.匀速推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也受到了力的作用.[生]这两个问题说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正确.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equilibrium),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同学们考虑,什么是二力的平衡呢?[生]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二力平衡.[师]这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各组交流.(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并参与同学们的活动)第一组:设计实验:首先,我们将两个定滑轮固定在光滑的长木板两端,然后在长方木块的两端各挂上一根绳子,放在光滑的木板上,两端绳子分别跨过定滑轮挂上钩码.进行实验:(1)在两根绳端分别挂上质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木块是否静止.(2)在两根绳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钩码,观察木块是否静止.实验现象;(1)绳两端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时,木块很快运动到挂钩码多的一端.(2)绳两端挂质量相等的钩码时,木块静止.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二力平衡.第二组:我们组的实验和第一组基本相同.如果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使拉木块的绳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时,木块不会静止,说明二力要想平衡还必须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第三组:他们两个组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两端绳子的力都是作用在同一个木块上的.[师]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努力,综合大家的实验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生]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师]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随处可见,如书P38图11.5-10.请在简图中画出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讲评)[师]同学们学习了平衡力后,谁能说说平衡力和物体间相互的作用力有什么区别?[生]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物体间相互的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着的两个物体上.[师]非常正确.同学们在分析物体受力时一定要注意区分.三、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略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行驶中的汽车和自行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下来.即使是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才能停下来.请同学们去调查了解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交通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布了哪些禁令.如城市道路要求各行其道,公路上不同道路上的限制速度等.3.略.五、板书设计 实验现象发展历程 伽利略的推理及笛卡儿的补充牛顿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征现象: 解释: 概念: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略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law of 惯性 (inerti 二力平衡。

九年级物理 物体的惯性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 物体的惯性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 请解释下列现象

将中间的棋 子迅速敲出时, 上面和下面的棋 子由于惯性要保 持原来的静止状 态不会随中间的 棋子纸片飞出, 上面的棋子在重 力的作用下,掉 下来。
➢ 请解释下列现象
➢ 惯性的应用:
将斧头和木把往下敲。 木把受到敲击突然停止了。 斧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 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 使斧头和木把套紧。
使物体停止运动的原因
摆动的秋千最终停下来。
使物体停止运动的原因
滚动的足球最终停下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本来运动着的物体过不多久会停下 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石子抛出去后,手没有继续作用力,石子继续在空 中运动,石子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地上。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小车受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
B、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和受力无关
3、乘车时系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
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C
A、汽车加速时
B、汽车速度过快时
C、紧急刹车时
D、汽车突然起动时
惯性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力又可以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世界上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但为什么还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呢?
➢ 惯性的应用:
列车进站时,提前关闭发动机,利用惯性的作用滑 进站台,这样做可以节省能源。
➢ 练习:
1、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所有运动着的物体最终都会停下来 B、物体因为受到力,所以才运动 C、运动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D、物体不受力时一定静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