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艺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艺录》读后感篇1《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艺录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谈艺录观后感1最近学校营造着一种审美的氛围,这促使我去读了一些审美的书籍,前不久跑了国图,好不容易借到了《谈美》一书来看,真是不错!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正值国家危时,可是国内很多人都在为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
中国社会闹得非常糟,朱光潜认为这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于是他在《谈美》开场语中指出,人一定要从怡情养性,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于是朱光潜为青年人写了这本书,通过谈美来净化青年人的心。
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感与快感,考据、批评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之间的区别。
读了《谈美》,我就其中的两点很有感触。
一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
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人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的网,在观照事物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真正的美。
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物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所以他觉得他的时代里一般的那些忙于当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俗的。
他觉得在人们观照事物时,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态度,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是美的态度。
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害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美。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30年代那个动乱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比如官本位主义,拜金主义。
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事物的实用性。
比如在学术界,真正摆脱功名而潜心自己喜欢的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得到某一官职或是为了申请国家的科研计划而获得固定的经费。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它以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品评。
阅读这部著作,仿佛置身于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细致分析,他揭示了诗歌创作中意象运用、韵律节奏、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奥秘。
例如,在谈到李白的诗歌时,钱先生指出李白诗中的豪放飘逸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巧妙的意象选择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空灵的艺术境界。
这种对诗歌艺术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诗人创作的苦心和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书中对于诗歌批评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钱先生强调批评家要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一时的潮流来评判诗歌的优劣。
他指出,真正的诗歌批评应该建立在对诗歌艺术规律的尊重和对诗人创作背景的充分了解之上。
同时,他还对当时一些流行的批评方法和观点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让我认识到在文学批评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态度的重要性。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还对文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历史和哲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我对文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也让我明白了文学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而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考量。
此外,《谈艺录》中关于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先生认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个性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钱锺书《谈艺录》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爱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恨的是自己读得磕磕绊绊,时常感觉脑子不够用。
说起读这本书的经历,那真是一把辛酸泪。
起初,我是被它的名声吸引,心想:这么大名鼎鼎的著作,读了肯定能让我“功力大增”。
可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
书中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不停地在我眼前跳跃,可我就是抓不住它们的意思。
有时候,为了读懂一句话,我得反复琢磨好几遍,甚至还要去查阅各种资料。
有一次,我为了弄明白钱先生提到的一个典故,愣是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下午,结果还是一知半解。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钱先生的文字虽然晦涩,但一旦读懂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比如他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分析词句,更是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创作的动机和情感。
他说:“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
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比为兴。
” 这句话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书中,钱先生还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和点评。
他的视野之开阔,让我惊叹不已。
他可以从唐朝的诗歌一下子跳到欧洲的小说,又从宋朝的词谈到古希腊的悲剧,而且每一次的跨越都能找到其中的共通之处和独特价值。
我记得有一处,他把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进行对比,说李白是“天马行空,自由不羁”,杜甫则是“脚踏实地,忧国忧民”。
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大诗人就站在我的面前,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还有他对诗歌意境的解读,更是让我陶醉其中。
他说:“诗境不必在景,而在情,在理,在意。
” 这让我明白了,好的诗歌不仅仅是描绘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读《谈艺录》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艰苦的登山之旅。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艺术领域的各种元素和作品感到兴趣。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籍,叫做《谈艺录》。
在阅读后,我对艺术领域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是由中国艺术界著名人士王小波所编写,共有五十篇文章。
每篇文章的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内在精神。
在书中,王小波不仅深入浅出地解说了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和美学追求,还用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人生经验,详细介绍了艺术家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成就。
当我在阅读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时,作者就谈到了艺术的风格问题。
他认为,当代的艺术作品有些过于复杂和艰深,有时候会误导观众,使观众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问题导致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陷入僵局,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有共鸣。
我确实经常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难度和复杂性的阻碍。
但王小波也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它们应该能让每个人都能够读懂它们的内容和意义。
除此之外,本书中还有许多关于艺术的深刻见解。
例如,艺术家面对现实的力量如何回应,艺术与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秩序和规则等。
通过这些文章,我深深地理解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表现形式,它还承载着一种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总的来说,《谈艺录》是一本严谨的、深刻的、智慧的艺术书籍。
它描绘了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美学理念。
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品种类繁多,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指南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欣赏艺术真正的价值。
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的艺术指南,它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
如果你对艺术有相同的兴趣,我向你强烈地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层次的启示和帮助。
谈艺录
赏析之作,忧患之书——读《谈艺录》心得一座《围城》,是我对钱钟书先生的最初了解。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寥寥数语,凝结了《围城》的字里行间。
我很佩服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字技巧炉火纯青;情感细腻,处处饱含人生哲理。
而他的一本《谈艺录》,更是让我百感交集,浮想联翩。
‚收录晚清以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谈艺录》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宝贵财富。
每一个有幸读到这本巨著之人,着实应向钱钟书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当代香港影星黄秋生曾表达了他对大陆人渐渐退化的繁体字认知率表示担忧,并由此在全社会引起一场关于‚繁体与简体‛问题的大讨论。
鄙人认为,使用简体字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应忘本。
繁体字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对其进行传承的利处自然不必消说;同时,忙碌工作的我们,还应多读一些古代文言著作,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学赏析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就算社会发展再瞬息万变,前进步伐再快,我觉得这也不能成为我们一味去崇尚‚快餐文化‛的借口,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连自己先辈的东西都不珍惜,轻易放弃,这样子换来的高速发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此情此景,在洒满温暖阳光的午后,聆听音乐,手捧一曲《谈艺录》,细细品读,无疑是一明智的选择……《谈艺录》,凝结无数心血。
字字句句,篇篇章章,用心赏析下,你会为中华民族汉字语言的独特魅力所折服;通过对里面内容的细细斟酌,不知不觉中,你的文言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
书无好坏之分,也无难易之别,认真品读,你定能有所收获。
由于文言阅读能力有限,我不可避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阻碍。
查词典,阅资料,一个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当你能通篇读懂,那种感觉自是无比愉悦的。
因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就是‚不为易也难,为之难也易‛吗?‚百年前,张之洞曾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
而今,中日钓鱼岛博弈,美日狼狈为奸,中国国防形式严峻。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这本书,就像一个装满了珍宝的神秘宝箱,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说起我与这本书的相遇,那还真是有点意思。
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地洒在书架上,我正百无聊赖地在书房里晃悠,目光随意地扫过一排排书籍。
就在这时,《谈艺录》那古朴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好奇地将它抽出来,心想: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翻开书页,一股陈旧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起初,书中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论述让我有些头疼,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艺术迷宫。
但我这人吧,就有股子倔劲儿,越是难懂的,越想弄个明白。
慢慢地,我沉浸其中,书中对于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探讨,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艺术家在我面前挥毫泼墨、吟诗作对。
作者对于艺术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比如说书中谈到诗歌,作者提到诗歌的意境营造就像是在画布上作画,要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那些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的景象。
还有关于绘画的部分,作者说一幅好的画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这让我想到了去美术馆看画展的经历。
那次,我站在一幅山水画前,久久凝视。
画面上是连绵的青山和流淌的溪水,起初我只是觉得好看,但当我仔细去感受,我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能感受到溪水的清凉。
那一刻,我明白了作者所说的画家情感的传递。
再说书法,作者认为书法的美在于笔势的流畅和力度的把握。
这让我想起了爷爷写书法的样子。
爷爷总是在午后,在那张旧旧的书桌上铺上宣纸,然后认真地磨墨。
他提笔的瞬间,神情专注而庄重。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心声。
我在一旁看着,觉得那不仅仅是写字,更像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对于艺术的批评也是毫不留情。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以他的独特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
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评论,都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其中,《钱钟书谈艺录》更是被誉为文化界的经典之作,它对于文学、艺术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给予了我很深的启迪。
读完《钱钟书谈艺录》,我不禁为他的成熟和深邃所折服。
他具有一种独特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艺术之外的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他对于文学的描述与思考,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和感知。
在书中,钱钟书提到了他对于文学的定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门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但不仅仅局限于此。
他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认为文学应该承载着人们对于人性、情感和人生的探索。
对他而言,文学便是一个触动灵魂的力量,能够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思考。
除了对于文学的思考,钱钟书还谈到了他对于艺术的理解。
他说:“艺术是游戏,是虚构,是装饰,是错觉。
”这样的定义让我对艺术的认识发生了新的思考。
艺术本身是虚幻的,但却能够通过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表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
艺术家的创作是一场游戏,通过虚构和错觉,让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思考的乐趣。
另外,书中还记录了钱钟书与其他文化名人的对话和交流。
从这些对话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人生和文学的独到见解。
书中提到的一次争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有人质疑钱钟书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观点是否过于主观。
钱钟书通过引用古人的文言文来回应,并批评了当下人们对于文学的浅薄理解。
这一争论不仅展现了钱钟书的深厚学识,更揭示出了他对于文学研究的坚定立场和高度要求。
除此之外,我还被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艺术是痛苦的,但是它也是人生的欢乐。
”这句话让我思考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无数的痛苦和坎坷。
但正是这种痛苦,才能够让艺术家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给人带来欢乐和共鸣。
总结一下,阅读《钱钟书谈艺录》让我受益匪浅。
《谈艺录》读后感2000字
民国时期的人千千万万,各有特色,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三人:胡适、钱钟书和徐志摩。
之所以会有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在拜读胡适之和钱默存二位先生的大作,故有此感慨,觉得如果再拉上徐志摩会更有趣,所以就打算讲讲这三个人物。
如果要用一个词或者说是一句话来概括这三人,我会这样说:胡适——学界大师,钱钟书——-自嗨学者,徐志摩——风流才子。
胡适和钱钟书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是从目前我对他们的了解来看,胡适受杜威实验主义的影响太大,将此奉为一生之圭臬,所以他在谈到西方思想与文化时,常常就会维护实验主义的颜面,而钱钟书则没有明显的偏向性。
胡适也并没有钱钟书那样知识丰富。
钱钟书的知识之广,哪怕是大师泰斗也难以望及的。
在中国本身的思想与文化上,两人的程度应该说是不相上下的,但胡适的广度也还是不及钱钟书,钱钟书是人肉检索机,他看过的书,全都在他脑子里整齐排列着,想要用时,总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检索出来。
而徐志摩只在文学尤其是现代诗和散文上有天赋,其他方面,都远远比不上胡、钱二位,毕竟浪漫的诗人,是不可能耐得住孤独去钻旧纸堆的,那不是徐志摩。
另一方面,胡适是术业有专攻,主要攻于文学、哲学等方面,影响力大,门生很多;而钱钟书却没有专门的方向,他是文学、哲学、历史、训诂、心理、艺术样样都来,是个博学家。
这样一来的话,钱钟书的深度或许比不上胡适,至少他没有写出像《哲学大纲》或是《红楼梦考证》之类有极大影响力的著作来。
他的《管锥编》和《谈艺录》都较琐碎而不成体系,所知者甚少,能读懂的就更少了。
也许我这么说有人有意见,他会说钱钟书的那两本书也是大师级别的作品,他自己本人也是大师。
我不否认钱钟书的厉害之处,我说过他的博闻强识是任何大师泰斗都不及的,但这不能说明钱钟书本人是大师,他自己也不认可这个头衔。
一个人是某个领域的大师,那一定是这个领域绕不开的人物。
我们说文学改革,说《红楼梦》,胡适都不能不谈。
可是当我们谈文学,谈诗词的时候,钱钟书是可以避开的,不见得没读过《谈艺录》就不能讲诗词。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是一本由刘念园撰写的艺术评论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对于当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热情所感染。
作者在书中对于艺术的描述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他对于每一个艺术家和作品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这种热情让我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了解艺术的世界。
其次,我被刘念园独特的观点所吸引。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让我对于艺术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他通过对于艺术家的个体经历和作品的剖析,揭示了艺术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最后,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批判精神所打动。
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当代艺术的现象和流派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的、有内涵的,而不是空洞的噱头和商业化的产品。
他的批判精神让我反思了一些我之前对于艺术的看法,让我更加珍惜真正有内涵的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谈艺录》让我对于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鉴赏力,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更加了解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读《谈艺录》后感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一部集中国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意的书。
读完之后,我对于诗歌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谈艺录》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诗歌和艺术作品。
钱钟书先生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各种艺术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技巧,让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其次,《谈艺录》让我认识到了诗歌和艺术的本质。
钱钟书先生认为,诗歌和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人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感悟和体验。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诗歌和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内涵。
最后,《谈艺录》也让我对于中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钱钟书先生不仅引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诗歌和艺术作品,还广泛地涉及了西方的诗歌和艺术作品,通过比较和分析,揭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影响。
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总之,《谈艺录》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让我对于诗歌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深地敬佩钱钟书先生的卓越成就和博学多才,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艺术评论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谈艺录》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作者在书中谈及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对每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了解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对艺术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这本书的观点独到而深刻。
作者对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注重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他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核。
这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对艺术的看法,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
我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思想碰撞和启示。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简练而精炼。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艺术概念和理论。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力,给人以很强的阅读冲击力。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艺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文笔和表达能力。
最后,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领域。
《谈艺录》所传达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艺术的剖析,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评论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哲学著作。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谈艺录》,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内容丰富多样,观点独到而深刻,语言简练而精炼。
它不仅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还对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其广博的知识、深邃的见解和独特的论述方式,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丰富内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不断地汲取着智慧的养分。
钱钟书先生在书中旁征博引,从古代诗词到现代文学,从中国文化到西方思潮,无所不包。
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领域是没有边界的,各种文化和思想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在谈到诗歌的创作与鉴赏时,钱先生指出,诗人不仅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通过对众多诗人作品的分析,让我明白了诗歌的韵味不仅仅在于词句的优美,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都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书中对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精彩的论述。
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它们赋予了诗歌一种独特的音乐美。
钱先生通过对古代诗歌韵律的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规律和文化内涵。
他认为,好的诗歌韵律应当与诗歌的内容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在论述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时,钱先生强调,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越。
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百态,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此外,《谈艺录》还涉及到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钱先生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有着相通之处,它们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与诗歌中的意境营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谈艺录》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的欣赏和创作需要我们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应当具有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正是他多年来刻苦钻研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四篇精选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四篇精选篇1《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到:“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
”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境界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了这个教师的发展等级。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完,觉得亲和力十足,在于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尽显她的慧心和钻研!·壹·没有问题的教学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书中“和学生问题的碰撞”这块内容。
原来的我,总是要求教到哪一课就把那一课教透,把自认为是问题的部分分析透彻了,最终必定以没问题收场。
学生似乎也看出我的这个“掌控”意识强烈,也就点头附和着。
再后来的我,课改开始了,我也与时俱进了一把,在预习这部分内容中加上了一项“提出问题”,学生们倒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碰到这情况我的处理方式是拿出来让同学们讨论解决,或者我最后给个我的见解。
形式仍是最终以“没问题”结束。
记得上学期上《松鼠》这一课时,到了“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当我们都在感叹作者把小松鼠描写得是如何的可爱、聪明,有个学生举手问道:“通过这位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应是很喜欢松鼠的,但为什么结尾处写到‘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呢?”当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对啊,为什么呢?我如何对答呢?我需要些时间,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起来,但肯定的是这一定是个好问题!学生们讨论的还真热闹,谈到了“这是败笔”“这的确血腥了些”“谁会把自己喜爱的动物吃了,杀了呢?”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给个结论给学生,不然这课不成功。
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给学生:“从文章体裁看,这是“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
”“语言交流,思想碰撞,问题探讨就不浮在教材的表层,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拓展,学生从中体会到求知的欢乐。
”想着之前的我,面红耳赤,多少次火花被我随意的掐灭了?多少次问题的提升被我刻意的拗断了?学生的求知欢乐又是多少次让我消灭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反省中……改进是必须的!于漪老师真情告白“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恼的书。
先说这爱的部分吧。
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博学和深刻,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随便一打开,里面都是璀璨夺目的珍宝。
书中对于各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那叫一个精准独到。
比如说,他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这首诗好、那首诗不好,而是深入到诗歌的内核,从诗人的心境、时代的背景、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就像我们看一幅画,普通人可能就说这画好看或者不好看,但是钱钟书先生能告诉你这幅画的色彩运用如何巧妙,线条勾勒怎样展现出画家的情感,甚至还能给你讲讲这幅画在整个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还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讨论。
以前我读李商隐的诗,就觉得美则美矣,但是很多地方似懂非懂。
可钱钟书先生一分析,那些原本模糊的意象一下子就清晰了起来。
他说李商隐的诗常常运用隐晦的象征和暗示,表面上是在写爱情、写风景,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感慨或者人生哲学。
这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诗歌还能这样读!再来说说让我“恼”的地方。
这本书可真是不好读啊!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献、诗词歌赋,对于我这样知识储备有限的人来说,真的是有点头疼。
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他引用的一句话,我得翻好几本参考书,在网上查半天资料。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艰难但又充满乐趣的探险,每攻克一个难关,都让我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就拿书中提到的“神韵说”来说吧,钱钟书先生为了说明这个概念,引用了从王士祯到翁方纲等一系列诗人的作品和评论。
我光是搞清楚这些诗人的名字和他们的主张,就费了好大的劲儿。
但是当我终于理清了其中的头绪,明白了“神韵说”的来龙去脉,那种满足感真的无法言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钱钟书先生的语言特别风趣幽默。
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学者,而是像一个风趣的朋友,在和你谈笑风生间就把深刻的道理讲给你听。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引言《谈艺录》是中国著名学者、文化名人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该书以其独特而深入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理论和艺术创作进行了全面而深思熟虑的探讨。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艺术的多维内涵在《谈艺录》中,钱钟书谈到艺术的多维内涵,即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艺术形式,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作者以丰富的例子说明了艺术如何通过形式、意义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和感受。
在这里,我对艺术的多维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艺术作品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和触觉的,在形式上表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然而,艺术作品也可以反映出一段历史时代的背景和社会情境,通过艺术家的思考和创造,传达出对于人生、社会和人性等方面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艺术的审美观点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对于艺术的审美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艺术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他指出艺术并不追求绝对的美,而是通过借鉴自然界和人性的美来构建自己的审美标准。
我对于艺术的审美观点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艺术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的美,而是多种审美标准的结合。
艺术家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引导观众进入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不同的观众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艺术作品有了更多的意义和深度。
艺术的社会功能在《谈艺录》中,钱钟书还谈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即艺术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影响。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既能够抒发情感,也能够传递价值观念和社会意义。
艺术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样,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开始意识到艺术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同时也能够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艺术作品可以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激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读钱钟书的《谈艺录》后感
读完钱钟书的《谈艺录》,我深深地被这部古典诗话所吸引。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通过深入探讨诗歌的本质、技巧和美学价值,展现了钱钟书卓越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首先,我非常欣赏钱钟书对于诗歌的深入分析和精妙解读。
他通过对历代诗歌作品的细致剖析,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独特魅力。
他对于诗歌的节奏、音韵、意象、语言等方面的探讨,都充满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其次,我非常喜欢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展现的开阔视野和深厚学养。
他不仅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对中西方的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展现了其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学术水平。
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比较研究,使得《谈艺录》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学术价值。
最后,我认为《谈艺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探讨的诗歌理论,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强调了诗歌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诗歌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人文关怀和对于人类文化的热爱,使得《谈艺录》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经典。
总的来说,读完《谈艺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和钱钟书的卓越才华。
这部古典诗话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美学价值,也让我更加珍视和欣赏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通过钱钟书的解读和阐述,我也更加认识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和交流,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对诗歌、文学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那么《谈艺录》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1500字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1500字《傅雷谈艺录》饱含傅雷对艺术的高超见解与热情,表达对中国之新艺术的殷殷期盼。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全文收录《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围绕西方美术史本身的发展脉络和观念演进情况,从西欧美术史的转接点上,颉取其代表人物或者代表作品,细述了这样一种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深度剖析其艺术独创性,并融入了对相关文学、音乐、哲学的感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第二部分为傅雷艺术杂谈的精选,其论述东西融合,融会贯通,中庸有度,从西方的艺术中诠释对中国艺术的思考与建议。
谈美术,古今中外,却不离其宗,无论“古典”还是“现代”,追求美,而不是追求“美名”。
研究中国艺术,知其土壤,借鉴外人经验,必经时势推移、理解贯通。
谈音乐,知其精深,却不晦涩。
明因果,重研究,讲人心修养,触类旁通,为中国之新艺术做准备,这正是《傅雷谈艺录》想要告诉广大读者的。
傅雷谈艺录读后感肤浅庸俗之流,徒知悦目为美,工细为上,则又奉官学派为典型:坐井观天,莫此为甚!模仿之学者犹不失为谨愿。
呜呼!若是而欲望学术昌明,不将令人与河清无日之叹乎?他不独要选择可以概括全部事实的顶点,并且还要使画中的人物所表现的顶点的时间,同时是观众们感动得要下泪的时间。
一个躯干与四肢真是多么无穷!我们可以借此叙述多少事情一个躯干与四肢真是多么无穷!我们可以借此叙述多少事情在别一方面看,要产生同样强烈的艺术情绪,必得要依了一般的教育程度而应用强烈的方法。
凡是在乔托或弗拉·安吉利科的天真的绘画之前感动得出神的民众,定会觉得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是过于强烈了,而米开朗琪罗的同时代人物,亦须用了极大的努力方能回过头去,觉得十四世纪的翡冷翠绘画不无强烈的情绪。
当一个艺术家或诗人没有十分独特的或新颖的视觉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乞灵于眩惑耳目的新奇怪异与强力,或者是回到一种精微的简朴而成为纤巧。
这是辞藻与色彩的夸张,感情的强烈与痛苦。
《耶稣为人治病》。
我们立可辨别出伦勃朗运用白与黑的方式。
读李叔同《谈艺录》有感
读李叔同《谈艺录》有感他,才情并茂,是精通绘画、诗词、音律、戏剧、书法、篆刻的艺术大家,是桃李满门的温严良师,可谓“阅尽人间繁华”。
他,中年出家,抛弃俗世功名,是世人景仰的佛教宗师,严格遵守“过午不食衣不过三”的修行戒条,可谓“尝遍世间寂寞”。
他,颇受争议,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的人物,凭借自身超常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追仰。
如果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它的主人非李叔同大师莫属。
“凡事认真,勇猛精进”八字,是他一生恪守的准则,是他人品与学问的真实写照。
凡事认真,勇猛精进”,即做人做事都要认真,要有进取心,好学而不耽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勇往直前。
如他的学生丰子恺所说,这也是李叔同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他的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
诚然,这八字箴言对我们同样也适用。
仰望星空,人应该有梦想。
留学归国、声名日显的中年李叔同突然入山断食、削发为僧,随着杭州虎跑定慧寺沁出的一缕佛香,从此,李叔同死,弘一法师生。
我一向敬仰勇于追梦的人,在梦想与现实面前,他毅然选择了梦想,在岀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物质梦想、精神梦想后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梦想,他的人生仿佛是提前设计好了一样一步步靠近心中所愿,而他正是自己梦想的主导者和领航者。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国梦”,它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中国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之梦,也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回首惊觉,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难道还要在人生路上低头不语、不知所措吗?当然不,每个人都在积极构建自己心中的梦,我们应该开始学会筑梦和逐梦,在有限的时间中发挥无限的价值,生命可悲的是它不可以重来,但是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
脚踏实地,追梦的路上肯实干。
李叔同先生治学严谨却不拘束,在许多领域颇有造诣,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赏玩遍了。
他擅长音律,创作了《送别》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歌词意境悠远、琅琅上口,曲调抒情流畅、韵味典雅,传唱了一个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
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但花喻女人已流为俗套;好诗被学被尊为xx体,便不怎么新鲜了。
关于剽窃,须严格区分“改”与“袭”:以为原句不佳,故改;以为原句甚佳,故袭。
改则非胜原作不可,袭则常视原作不如。
司空徒《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是一个字不写。
“不著”者,不多著,不更著也;“著”有注解的意思。
好像山水画,无笔墨处与点染处互相烘托,并不是无字天书或圆光之白纸。
关于诗与文的比喻,转引《围炉诗话》说明,非常形象。
意喻之米,文如饭,诗如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饭使人饱,酒令人醉。
作诗须以不类为类乃佳;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见变化不测。
“珠圆花上露,玉碎草头霜”,虽工不绝。
这样说来,必“西班牙”对“东坡肉”,“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才妙。
一笑。
韩愈同柳宗元的差别好像建房子,“子厚先量自家四至所到,不敢略侵别人田地。
退之则惟意之所指,横斜曲直,只要自家屋子饱满,不问田地四至,或在我与别人”。
苏轼与黄庭坚的不同“犹丈夫女子之接客”,“丈夫见宾客,信步出将去;如女子,则非涂泽不可”。
苏东坡如名家女,大脚步便出;黄山谷缩头拗颈,欲出不出,有许多作态。
李商隐《锦瑟》诗非“悼亡”之意,而是以古瑟自况。
“诗冠全集,倘非偶然,则略比自序之开宗明义。
”首“锦瑟”两句,言景光虽逝,篇什犹留,毕世心力,平生欢戚,开卷历历,“借此中传”;次“庄生”两句,言作诗之法,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中“沧海”两句,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末“此情”两句,乃与首二句呼应作结,黯然于好梦易醒,盛筵必散。
《谈艺录》一书,博大精深,根据读者自身的学养差异,给予你不同的收益。
功底深的,得到便多;像我辈浅薄者,只能学到一点简单的知识,如韩非为什么叫“韩非子”而不称“韩子”之类,读不读意义不大,实在对不起钱先生的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