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作用在机构上的力及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掌握构件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机械原理是机械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机械系统中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传递方式。
而机构是机械系统中起传递、变换和控制运动的作用的装置。
机构力分析是指通过力学原理来解析机械机构中的力以及力的传递和平衡关系。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机械机构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从而为机械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在机械系统中,机构是由多个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当机构运动时,各构件之间会受到相互作用力,这些力是通过连接件传递的。
机构力分析的关键是要确定连接件的受力情况,包括连接件上的作用力大小、方向和点位等。
在机构力分析中,首先需要建立机构的运动模型,确定各个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式。
然后,通过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等力学原理,可以得出每个构件所受到的作用力。
在实际应用中,机构力分析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来进行。
对于复杂的机构,力分析可能会更加困难。
这时可以使用力图和力闭合法来进行分析。
力图是一种通过标注和连接力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受力情况的图形。
力闭合法是一种通过闭合力系统来分析受力情况的方法,通过构造闭合力系统和使用受力平衡条件,可以解析机构中的力学问题。
机构力分析在机械设计和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机构力学特性的研究,可以确定机构的运动规律、力学效率和强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都至关重要。
例如,在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时,需要对传动链条、齿轮、轴承等部件进行力学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合理尺寸和强度;在设计机械臂、摆线机构等复杂机构时,也需要进行力学分析,以确定它们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常常与CAD技术相结合。
通过CAD软件的建模功能和力学分析插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机构的三维建模和力学分析。
这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减少了设计中的错误和风险。
总之,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是机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机械原理-第02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件惯性力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G′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5
§2-5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WHUT
3、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静力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
由于最初设计时,各构件的结构尺寸、形状、材料、质量及 转动惯量未知,因而惯性力(矩)无法确定。此时,一般先 对机构作静强度计算,初步确定各构件尺寸,然后再对构件 进行动态静力分析及强度计算,并以此为依据对各构件作必 要的修正。一般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2)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a. 回转轴线通过构件质心
S
Pi = 0 Mi = -Js ε ( ε = 0 或 ε ≠0 ) b. 回转轴线不通过质心
Pi = -mas Mi = - Jsε
其中:h=Mi/Pi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WHUT
Pi' Pi
h S
Mεi
8
§2-5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3)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21
WHUT
(2) 判定构件间的相对转向
F
R12
R12
ω21
v
1
2
R23ω23
3Q
ω14
4
R41
R32R32
R43
(3) 判定作用力在摩擦圆上切点位置
Q R23
R21
F
R43 R41
(4) 依据力平衡条件求解
对构件3:Q + R23 + R43 = 0 对构件1:R21 + R41+ F = 0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3
§2-5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2、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目的
机械原理 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说明:《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专业紧密相关、培养机构设计方法和机械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主干课程,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本课程学习指南,对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考核方式,课程内容学时分配,主要内容及相关要求做了较详细的说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有的放矢的学好本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课程代码:030400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学分:3总学时:72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18 (实验单独设课18学时)授课对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前导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二、学习目的〈〈机械原理〉〉研究机构的型综合(结构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创造新机器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常用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及其尺度综合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机构优化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它是一门运用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者具有对机构进行选型并能根据工艺要求进行机构尺度设计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学习及工程机械的设计打下基础。
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廖汉元孔建益钮国辉主编〈〈机械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参考书:[1] 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黄锡凯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孔建益主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四、考核方式《机械原理》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为主,另外辅助有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单独设立了实验课。
机构力学分析-第12讲
第六章机构力学分析本章学习任务:构件上作用力分析,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分析,运动副中摩擦力分析,忽略摩擦时的机构受力分析,考虑摩擦时的机构受力分析。
驱动项目的任务安排:完成项目中机构受力分析,采用Matlab 编程计算。
6.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其各个构件是受到各种力的作用的,故机构的运动过程也是机构传力和做功的过程,作用在机械上的力,不仅是影响机械的运动和动力性能的重要参数,而且也是决定相应构件尺寸及结构形状等的重要依据。
所以不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合理地使用现有机械,都应当对机构进行力分析。
机构力分析的目的有两个:(1)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亦即运动副两元素接触处的相互作用力。
这些力的大小和变化规律,对于计算机构各零件的强度和刚度,分析运动副中的摩擦、磨损,确定机构的效率及其运转时所需的功率,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
(2)确定机构原动件按给定规律运动时需加于机械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亦即与作用在机械上的已知外力及按给定规律运动时与各构件的惯性力(惯性力矩)相平衡的未知外力(外力矩)。
求得机械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对于确定原动机的功率,或根据原动机的功率确定机械所能克服的最大工作载荷等是必不可少的。
机构力分析有两类,一类适用于低速轻载机械,称之为机构的静力分析,即在不计惯性力所产生的动载荷而仅考虑静载荷的条件下,对机构进行力分析;另一类适用于高速重载机构称之为机构的动力分析,即同时计及静载荷和惯性力(惯性力矩)所引起的动载荷,对机构进行力分析。
在对机构进行动力分析时,常采用动态静力法,即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假想地将惯性力加在产生该力的构件上,则在惯性力和该构件上所有其他外力作用下,该机构及其单个构件都可认为是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可以用静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
机构力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
图解法用于静力分析是清晰简便的,也有足够的精度。
解析法求解精度高,容易求得约束反力与平衡力的变化规律,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解析法愈来愈受到重视。
9力分析
j
0
上式表明:作用在机构构件上所有外力(包括平衡力) 对转向速度多边形极点的力矩之和等于零。
9—5 速度多边形杠杆法
速度多边形杠杆法应用速度多边形和理论力学中的虚位移原理直 接求平衡力Fb或平衡力偶矩Mb。 虚位移原理:
dA F ds
j i
j
cos j 0
P
j
dAj dt
Fi v j cos j 0
P
j
V
Fi h j 0
Fh
2、方法:
静力计算:不计动载荷而仅考虑静载荷的计算。 动力计算:同时考虑静载荷和动载荷的计算。 动态静力计算:将惯性力加在产生该力的构件上,和所有其 他外力作用下,该机构或其中构件都可认为处于平衡状态,用静 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 图解法:概念清楚、直观。 解析法:计算结果精度较高,但费时。
9—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2、静代换
质量代换法
主要用于绕非质心轴转动的构件和作平面复杂运动的构件。代 换点常选择在加速度容易求得的点上,如转动副的中心等。
§9—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平面机构中的运动副有:移动副、转动副和平面高副。
一、移动副中的摩擦力
1.平面移动副中的摩擦力
分析可知: 1) 当< 中时,Ff>Fx。因此,若滑块A原来就在运动,则A作 减速运动直至静止不动;若滑块原来不动,则此时无论外力F的 大小如何,滑块A都不能运动。这种不管驱动力多大,由于摩擦 力的作用而使机构不能运动的现象称为自锁。
2)当h=时,Q`与摩擦圆相切,M=Mf 。因此,若轴颈A原来就 在转动,则A作等速转动;若轴颈A原来不动,则A保持不动, 处于自锁的临界状态。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在机械工程的领域中,机构力分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还能为机构的设计、优化和性能评估提供关键的依据。
要理解机构力分析,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机构。
机构是由若干个构件通过运动副连接而成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组合体。
这些构件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力的作用效果直接影响着机构的性能和工作效率。
机构力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确定机构中各个构件所受的力和力矩,从而为构件的强度设计和尺寸确定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通过力分析可以了解机构的动力性能,比如功率消耗、速度变化等,为机构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方向。
在进行机构力分析时,我们通常需要考虑几种不同类型的力。
首先是驱动力,这是使机构运动的主动力,通常由电机、内燃机等动力源提供。
然后是工作阻力,它是机构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克服的力,例如起重机吊起重物时所承受的重力。
此外,还有摩擦力,这是由于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阻力,会消耗能量并影响机构的效率。
为了进行有效的力分析,我们需要运用一些基本的力学原理和方法。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对于机构中的构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加速度来确定所受的力。
还有达朗贝尔原理,它将动力学问题转化为静力学问题,使得分析更加简便。
让我们以一个简单的四杆机构为例来看看力分析的具体过程。
假设有一个由四根杆通过铰链连接而成的四杆机构,其中一根杆作为驱动杆,通过一个旋转电机提供动力。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机构的运动学参数,比如各个杆的长度、关节的位置以及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然后,根据这些参数,利用力学原理计算出各个杆所受的力和力矩。
在实际的机械系统中,机构往往更加复杂,可能包含多个运动副、多个构件以及各种复杂的力和约束条件。
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来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模拟。
机构力分析对于机械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准确的力分析,我们可以合理地选择材料,确保构件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力过大而发生破坏。
机械原理第四章 力分析
FN21/2
G
FN21/2
式中, fv为 当量摩擦系数 fv = f / sinθ
若为半圆柱面接触: FN21= k G,(k = 1~π/2)
摩擦力计算的通式:
Ff21 = f FN21 = fvG
其中, fv 称为当量摩擦系数, 其取值为:
G
平面接触: fv = f ; 槽面接触: fv = f /sinθ ; 半圆柱面接触: fv = k f ,(k = 1~π/2)。
说明 引入当量摩擦系数之后, 使不同接触形状的移动副中 摩擦力的计算和比较大为简化。因而这也是工程中简化处理问题
的一种重要方法。
(2)总反力方向的确定
运动副中的法向反力与摩擦力 的合力FR21 称为运动副中的总反力, 总反力与法向力之间的夹角φ, 称 为摩擦角,即
φ = arctan f
FR21
FN21
机械原理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1 概述 §4-2 运动副中总反力的确定 §4-3 不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4-4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4-5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4-1 概述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有重力、摩擦力、惯性力等,根据对机械运动的影响,分为两类: (1)驱动力 驱动机械运动的力。 与其作用点的速度方向相同或者成锐角; 其功为正功, 称为驱动功 或输入功。
放松:M′=Gd2tan(α φv)/2
三、转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G
1 径向轴颈中的摩擦 1)摩擦力矩的确定
转动副中摩擦力Ff21对轴颈的摩
擦力矩为 Mf = Ff21r = fv G r
轴颈2 对轴颈1 的作用力也用
ω12
Md O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G
1)FR21偏斜于法向反力一摩擦角φ ;
2) FR21偏斜旳方向应与相对速度v12旳方向相反。
(2)槽面接触旳移动副
G FN 21 FN 21 0 22
FN 21 2
G
sin(90 ) sin 2
FN 21
G
sin
F
F 2 N 21 f
G
f G
f
f 21
2
sin
sin
θ
FN21 2
举例: 例4-1 斜面机构
正行程:F= G tan(α +φ) 反行程:F ′ = G tan(α - φ)
例4-2 螺旋机构 拧紧:M = Gd2tan(α +φv)/2 放松:M′=Gd2tan(α -φv)/2
2. 转动副中摩擦力旳拟定
(1)摩擦力矩旳拟定
转动副中摩擦力Ff21对轴颈旳摩 擦力矩为
t Mf
其总反力方向旳拟定为: 1)总反力FR21旳方向与 法向反力偏斜一摩擦角;
2)偏斜方向应与构件1相对
构件2旳相对速度v12旳方向相反。
n
Ff21
2
FR21
φn FN21
ω12
1
V12 t
§4-5 考虑摩擦时机构旳受力分析
例 铰链四杆机构考虑摩擦时旳受力分析 例 曲柄滑块机构考虑摩擦时旳受力分析 小结 在考虑摩擦时进行机构力旳分析,关键是拟定运动副 中总反力旳方向, 而且一般都先从二力构件作kf
fV 当量摩擦系数
k 1~ 2
摩擦力计算旳通式:
Ff21 = f FN21 = fvG
平面接触: fv = f ; 槽面接触: fv = f /sinθ ; 半圆柱面接触: fv = k f ,(k = 1~π/2)。
机械原理 第九章 力分析
N F惯 F摩 G Pr
Md
G′
有害阻力:机械运动过程中的无用阻力。克服此阻力所做 的功称为损耗功。
二、任务与目的 1. 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 特点:对整个机械来说是内力; 对构件来说则是外力。 目的:计算构件的强度、运动 副中的摩擦、磨损;确定机械 的效率;研究机械的动力性能。
F摩 G
N
F惯
Pr Md
Q M N Q
ω12
r
1 2
0
R 21
N
2
+ Ff
2
N
2
+ ( fN )
2
1+ f
2
N
M
N
R 21 1+ f
2
Q
ρ
ω12
r 1
0
R21
摩擦力矩:
M
f
N
Ff
F f r fNr
f 1+ f
2
2
rR
21
由平衡条件:R21= -Q 和 Mf= R21 ρ 得:
f 1+ f
Md
G′
或成锐角——作正功——驱动功、输入功。 包括:原动力、重力(重心下降)、惯性力(减速)等。
◆ 阻力:阻碍机构产生运动的力 特点:与作用点的速度方向相反、 或成钝角——作负功——阻抗功。 包括:生产阻力、摩擦力、重力(重 心上升)、惯性力(加速)等。可分为 两种: 有效阻力(生产阻力):执行构件面 对的、机械的目的实现。克服此阻 力所做的功称为有效功或输出功。
3) 当 h < ρ时, Q’与摩擦圆相割,Mf > M ,若A原来就在运动,则作减
这就是自锁现象。
速运动直至静止不动;如A原来就不动,则无论Q’大小如何,A都不能转动。
第4、5章 机构受力分析及自锁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r r r P + R + Q = 0 ⇒ P = Qtg(α + ϕ )
二、移动副中的摩擦(续) 移动副中的摩擦(
2)求保持滑块1沿斜面2等速下滑所需的水平力 P’ )求保持滑块1沿斜面2等速下滑所需的水平力 滑块
(反行程) 反行程)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r r r P'+R + Q = 0
c mB = m b+c b mC = m b+c
B及C可同时任意选择,为工程计算提供了方便和条件; 及 可同时任意选择 为工程计算提供了方便和条件; 可同时任意选择, 有误差,将产生惯性力偶矩的误差: 代换前后转动惯量 Js有误差,将产生惯性力偶矩的误差:
∆MI = −[(mBb2 + mC c2 ) − J s ]α = −(mbc − J s )α
MI PI
2. 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等速运动: 等速运动: PI=0,MI =0 ,
r 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 PI = −maS r
一、一般力学方法(续) 一般力学方法(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1)绕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的构件 ) 等速转动: 等速转动:PI =0,MI=0; , 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只有惯性力偶 MI = −J Sαs 2)绕不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 )绕不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 等速转动: 等速转动:产生离心惯性力
§9 - 2
一、一般力学方法
1.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上的惯性力系可简化为: 构件BC上的惯性力系可简化为: 加在质心S上的惯性力 和惯性力偶MI。
r r P = −m I和MI ,
机械原理04机构的力分析
三、螺旋副中的摩擦
1. 矩形螺纹螺旋副中的摩擦 1)矩形螺纹螺旋副的简化
将螺纹沿中径d2 圆柱面展开,其螺纹将展成为一个斜 面,该斜面的升角a等于螺旋在其中径d2上的螺纹升角。 tg l zp
d2 d2 l--导程, z--螺纹头数, p--螺距
螺旋副可以化为斜面机构进行力分析。
由 Fx 0
2
由 MC 0
2
得:R12 (F2x F23x ) / sin1
得:T12 ( yC ys2 )F2x ( xS 2 xC )F2 y T2
就可以将所有解求出。
关于可变杆长二杆组的副反力的求解
由 MA 0 和 M3 0 得:
1、2
3
yC yA
yB
yC
2
进行整理得到
yC yB
yD
yC
xB xC
xC xD
R23x
R23
y
( (
yB yD
yS 2 )F2 x yS 3 )F3 x
( xS 2 ( xS 3
xB )F2 y xD )F3 y
T2 T3
求出内副C的反力后,可分别取BC、CD杆作力平衡方程 式,求得B、D两点的反力。
力开始,逐副进行,最后对含平衡力得杆件进行力分析。
一般是力矩平衡方程和导路方向的力平衡方程两种交替使用。
4.2 机构的传动角
衡量一个机构传力效果的指标: (1)输出功相同时,输入功最少。 (摩擦损失最小) (2)构件受力最小。(构件截面积小,重量轻) (3)运动副摩擦少。(运动精度高,动载荷和噪声小)
0
1、2
3
移动副的反力R12D可以由构件2对E取矩和构件1 对E 取矩求得。
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和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培训课件.ppt
◆ 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和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
◆ 能对几种最常见的运动副中的摩擦力进行分析和计算;
..
1
§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 驱动力:驱动机械产生运动的力。 其特征是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 锐角,所作的功为正功,称驱动功或输入功。
2. 阻抗方向相反或成 钝角,所作的功为负值。
N 21
N 21 ..
15
一、移动副中的摩擦(续)
2)总反力的方向
R21与移动副两元素接触面的公法线偏
斜一摩擦角;
R21与公法线偏斜的方向与构件1相对 于构件2 的相对速度方向v12的方向相反 3. 斜面滑块驱动力的确定 1)求使滑块1 沿斜面 2 等速上行时所需的水平驱动力P
(正行程)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a
S
s
2)绕不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
等速转动:产生离心惯性力
r PI
=
-m
ar
n S
变速转动:
r P
I
=
- m ar S ,
M I = - J Sa
可以用总惯性力PI’来代替PI和MI ,PI’ = PI,作用线由
质心S 偏移 lh
lh
=
MI PI
..
6
二、质量代换法
1. 质量代换法 按一定条件,把构件的质量假想地用集中于某几个选
mB + mK = m mBb = mkk
mBb2
+
mK k 2
=
J
s
m B
=
mk b+ k
m k
哈工大《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小论文
哈工大《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小论文---------------------------------------机械系统设计小论文班级:学号:姓名:从构件到系统的上升在大二下学期与大三的上学期我们分别学习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在大三的下学期里,我们又学习了今天的这门课程《机械系统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讲解下,我逐渐地又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原来的《机械原理》,以及《机械设计》的知识,以及我们在大三小学期里的做得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也对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在我对于这样的三门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有了一些理解。
我认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主要是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械机构,以及在各种各样的机械机构的连接与传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从而产生的对于各种各样的机械机构的机械效率的讨论以及如何才能够增加系统的机械效率。
当然还有对于各种机构的设计时依据何种标准,用哪些公式以及其中的道理。
如圆柱齿轮的传动设计,再如我们做的“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课程设计。
然而现在我们学的这一科目《机械系统设计》更家强调的是整个系统,整个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哪些是必要功能,哪些是非必要功能。
设计系统的时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整个系统由哪几大子系统组成,以及各个系统是如何进行在系统的高度上进行选择机构,如何进行装配。
在这其中,我们所学的《机械设计》的知识自然而然的融入到系统设计之中,我们所学的齿轮、轴承以及各种各样的连杆机构成为我们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设计机构的基础知识。
下面将从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学习目的与作用、学习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等方面具体地说明系统设计与机械原理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和设计基本理论的技术基础。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秤,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程中见到的缝纫机、洗衣机、复印机等等都被称之为机器。
各种机器的构造、用途、还有性能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组成、运动和功能方面来看:机器是一种人为实物组合的具有确定的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功、转换能量和处理信息,以代替或是减轻人类的劳动。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
FR12
g
x
Fr
F R21 G 2
FR45
Fr
FR43
e
FI2
h
G5
b
FR65
Fb
FR61
1
B
G
FR21 F
b
c
i
A
x
FR6
三、 用解析法作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1. 矢量方程解析法 在图4 – 6中,设为刚体上A点的作用 力,当该力对刚体上任意点0取矩时,则
故 以图4 – 7所示机构为例,
确定各运动副中的反力及需
S2 G2
3
E D
n FR 63
按F作力多边形 由力多边形得:
h3 FR4 3
n FR 12
h2
t FR 63
FR6 5
F
t
f
F nR12 F
n R63
f
R12
FR4 5
F S5 5
FI5
Fb F if FR 6 1 F hi
F tR63
a
G5
FR63
f
FR32 FI5
解 : 1)根据已知条件作
出各转动副处的摩擦
R23
圆(如图中虚线小圆
所示)。
R43
2)取二力杆连杆3为研究对象 构件3在B、C两运动副处分别受到R23及R43的作用
R23和R43分别切于该两处的摩擦圆外,且R23=-R43。
3)根据R23及R43的方向,定出R32 及R34的方向。 4)取滑块4为分离体
1) 可解性分析:在四杆机构中,共有四个低副,每个低副中的反力都有两个
未知要素 (即反力的大小及方向 ),此外,平衡力尚有一个力的未知要素, 所以在此机构中共有九个未知要素待定;而另一方面,在此机构中,对三
机械原理考试知识点
《机械原理》考试知识点第一篇基本机构及常用机构的运动学设计第一章绪论1.了解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2.了解机械原理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机械原理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与综合1.掌握有关机构的概念,如构件、运动副、运动链、杆组等;2.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能根据实际机械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3.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注意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等情况;4.掌握平面机构中高副低代的方法,要求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和机构的瞬时运动不变;5.掌握平面低副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组成原理,能根据给定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拆杆组,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并确定机构的级别。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应用及其主要特点;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特别是它的基本形式——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及其演化方法和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传力特性:如有曲柄的条件、急回特性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压力角与传动角、死点位置、运动连续性等;4.掌握等视角定理及几何法刚体导引机构的设计;5.掌握机构的刚化反转法及几何法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6.掌握急回机构的设计;7.掌握用速度瞬心法作平面机构的速度分析方法;8.掌握用相对运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9.掌握用复数矢量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的方法。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1.掌握凸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2.掌握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及从动件运动规律的设计原则;3.掌握凸轮机构的反转法原理;4.掌握图解法设计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5.掌握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6.掌握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及基本尺寸的设计。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2.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3.掌握渐开线的形成及其性质;4.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5.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特点,包括:1)定传动比;2)啮合线与啮合角;3)中心距的可分性;3)正确啮合条件;4)连续传动条件;5)标准中心距和安装中心距;6)无侧隙啮合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 1)取曲柄1为分离体 曲柄1在R21、R41及力矩M1 的作用下平衡R41= -R21 R21= -R12 w14为逆时针方向 R41与R21平行且切于A处摩擦圆下方。 R41与R21的力偶矩与力矩M1平衡
R41 R21
M1=R21L R32 = R12 = R21 = M 1
§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 驱动力:驱动机械产生运动的力。
其特征是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 锐角,所作的功为正功,称驱动功或输入功。 2. 阻抗力: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 其特征是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反或成 钝角,所作的功为负值。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续)
一、移动副中的摩擦(续)
2)求保持滑块1沿斜面2等速下滑所需的水平力 P’
(反行程)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r r r P'+ R21 + Q = 0
P = Qtg (a - ) 注意
当滑块1下滑时,Q为驱动力,P’为阻力,其作用为阻 如果a,P’为负值,成为驱动力的一部分,作用为促
B
分析:
构件 2为二力杆此二力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 直线上,作用线与轴颈B、C 的 中心连线重合。
由机构的运动情况连杆2 受
拉力。
例1(续) 2)当计及摩擦时,作用力应切于摩擦圆。
分析:
转动副B处:构件2、1之间的夹角g 逐渐
减少w21为顺时针方向
2受拉力 作用力R12切于摩擦圆上方。
n
3)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不变。
2 2 + m x y i i i = Js i =1 n
(
)
二、质量代换法(续)
4. 两个代换质量的代换法 用集中在通过构件质心S 的直线上的B、K 两点的代
换质量mB 和 mK 来代换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的质量的代换
法。
mk = m B mB + mK = m b + k mb = mBb mk k m k = b + k 2 2 mBb + mK k = J s J s k = mb
5. 静代换和动代换 1)动代换:要求同时满足三个代换条件的代换方法。
二、质量代换法(续)
2)静代换:在一般工程计算中,为方便计算而进行的仅 满足前两个代换条件的质量代换方法。 取通过构件质心 S 的直线上 的两点B、C为代换点,有:
mB + mC = m mBb = mCc
m B = m b m C = m b
2. 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等速运动: PI=0,MI =0
变速运动:
r r PI = - m a S
一、一般力学方法(续)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1)绕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的构件
等速转动:PI =0,MI=0;
变速运动:只有惯性力偶 M I = - J Sa s
2)绕不通过质心的定轴转动,
等速转动:产生离心惯性力 变速转动: P I
2)总反力的方向 R21与移动副两元素接触面的公法线偏
斜一摩擦角;
R21与公法线偏斜的方向与构件1相对 于构件2 的相对速度方向v12的方向相反 3. 斜面滑块驱动力的确定 1)求使滑块1 沿斜面 2 等速上行时所需的水平驱动力P
(正行程)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r r r P + R21 + Q = 0 P = Qtg(a + )
L
例2(续)
2)取构件3为分离体 根据力平衡条件 R23= -R43 R23= -R32 w34(即w3)为逆时针方向 R43切于D处摩擦圆上方 构件3上所能承受的阻抗力矩M3为: M3=R23 L’ L’为R23与R43之间的力臂。
R23 R43
例3 如图所示为一曲柄滑块机构,设各构件的尺寸(包括转动
第4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
◆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 不考虑摩擦和考虑摩擦时 机构的受力分析
本章重点: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及质量代换法
图解法作平面动态静力分析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本章教学目的
◆ 了解作用在机构上的力及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 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和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 ◆ 能对几种最常见的运动副中的摩擦力进行分析和计算;
螺旋副可以简化为斜面机构进行力分析。
二、螺旋副中的摩擦(续)
2)拧紧和放松螺母 拧紧:螺母在力矩M作用下 逆着Q力等速向上运动,相
当于在滑块2上加一水平力P,使滑块2 沿着斜面等速向上
滑动。 P = Qtg(a + ) M = P d 2 = d 2 Qtg (a + )
2 2
放松:螺母顺着Q力的方向 等速向下运动,相当于滑块 2
N21= -Q F21=f N21=f Q
2)两构件沿一槽形角为2q 的槽面接触
N21sinq = -Q
令 f = fv sin q
F21 = fN 21 = f
Q f = Q q q sin sin
F21 = fN 21 = f v Q
一、移动副中的摩擦(续)
3)两构件沿圆柱面接触 N21是沿整个接触面各处反力的总和。 整个接触面各处法向反力在铅垂方向 的分力的总和等于外载荷Q。 取N21=kQ
§4-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一、一般力学方法
1.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构件BC上的惯性力系可简化为: 加在质心S上的惯性力 PI 和惯性力偶MI。
r P
I
r = - m a
I
S
M
= - J
S
a
可以用总惯性力PI’来代替PI和MI ,
M PI’ = PI,作用线由质心S 偏移 lh = I PI
fv =
fv =
f cos
v = arctg f v
fv f M
fv
f cos
M
f
三角形螺纹宜用于联接紧固;矩 形螺纹宜用于传递动力。 3)拧紧和放松力矩
M=P d2 d2 = Qtg(a + v ) 2 2 d d M = P 2 = 2 Qtg ( a - v ) 2 2
2. 代换点和代换质量
代换点:上述的选定点。
代换质量:集中于代换点上的假想质量。
二、质量代换法(续)
3. 质量代换时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m
i =1
n
i
= m
2)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以原构件的质心为坐标原点时,应满足:
= m i x i 0 i =1 n m i y i = 0 i =1
r r = -ma S , M
I
r rn PI = - m a S
= - J Sa
可以用总惯性力PI’来代替PI和MI ,PI’ = PI,作用线由
质心S 偏移 lh
lh =
M I PI
二、质量代换法
1. 质量代换法 按一定条件,把构件的质量假想地用集中于某几个选
定的点上的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法。
副的半径)已知,各运动副中的摩擦系数均为f,作用在滑 块上的水平阻力为Q,试对该机构在图示位置时进行力分 析(设各构件的重力及惯性力均略而不计),并确定加于点 B与曲柄AB垂直的平衡力Pb的大小。 解: 1)根据已知条件作出各
止滑块1 加速下滑。
使滑块1沿斜面等速下滑。
二、螺旋副中的摩擦
1. 矩形螺纹螺旋副中的摩擦
1)矩形螺纹螺旋副的简化 将螺纹沿中径d2 圆柱面展开,其螺纹将展成为一个斜面 ,该斜面的倾斜角a等于螺旋在其中径d2上的螺纹升角。
tg a = l zp = p d2 p d2
l--导程,
z--螺纹线数, p--螺距
c +c b +c
B及C可同时任意选择,为工程计算提供了方便和条件;
代换前后转动惯量 Js有误差,将产生惯性力偶矩的误差:
DM I = - ( a m B b 2 + m C c 2 )- J s a = - (mbc - J s )
[
]
§ 4 –3
运动副中的摩擦力的确定
1. 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F21=f N21 当外载一定时,运动副两元素间法向反力 的大小与运动副两元素的几何形状有关: 1)两构件沿单一平面接触
在转动副C处:构件2、3之间的夹角
逐渐增大w23为顺时针方向。
R32切于摩擦圆下方。
构件2在R12、R32二力个作用下平衡 R32 和R12共线
R32 和R12的作用线切于B 处摩擦圆上方和C 处摩擦圆的下方。
例2: 在上例所研究的四杆机构中, 若驱动力矩M1的值为已知,
试求在图示位置时各运动副中的作用力及构件3上所能 承受的阻力矩(即平衡力矩)M3。(解题时仍不考虑构件的
两元素之间所产生的滑动摩擦力>平面接触运动副元素之
间所产生的摩擦力。 2. 移动副中总反力的确定 1)总反力和摩擦角 总反力R21 :法向反力N21和摩擦力F21的合力。
摩擦角 :总反力和法向反力之间的夹角。
tg =
F21 fN 21 = = f N 21 N 21
一、移动副中的摩擦(续)
三、转动副中的摩擦
1. 轴颈摩擦
三、转动副中的摩擦(续)
1)摩擦力矩和摩擦圆 摩擦力F21对轴颈形成的摩擦 力矩 M f = F21 r = f v Qr ①
用总反力R21来表示N21及F21 由力平衡条件
R21 = -Q ② × r= - M f Md = - R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