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RJ)精品课件:第六课单元考点对接
优化方案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RJ)精品课件:第一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基础梳理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整饬.(chì) 颠踬.(zhì) 张垍.(jì) 李邕.(yōnɡ) 房琯.(ɡuǎn) 吐蕃.(bō)
府邸.(dǐ) 采撷.(xi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崔顼.(xū) 咫.尺(zhǐ) 糇.粮(hóu) 伶俜.(pīnɡ) 回纥.(hé)
例:①澳门的夜景明亮璀璨,处处华灯 ___闪__烁___;连接仔岛和澳门半岛的三座跨海 大桥,也犹如三串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与 澳门市区的灯火相映,美不胜收。 ②走进由6个大型展馆组成的展区,犹如闯入 群星____闪__耀___的银河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词语释义 1.整饬:_____整__顿__使__有__条__理__。____________ 2.颠踬:_____跌__倒__;__比__喻__处__境__艰__难__困__苦__。__ 3.海内升平:_天__下__太__平__无__事__。____________ 4.符瑞:吉__祥__的__征__兆__。__多__指__帝__王__受__命__的__征__兆__。_ 5.狷介:_____正__直__孤__傲__,__洁__身__自__好__。______ 6.低声下气: ___形__容__说__话__时__态__度__卑__微__恭__顺__的__样__子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7.乌烟瘴气: __比__喻__环__境__嘈__杂__、__秩__序__混__乱__或__社__会__黑__暗__。____ 8.穷兵黩武:__随__意__使__用__武__力__,__不__断__发__动___ __侵__略__战__争__。__形__容__极__其_好__战__。_____________ 9.无济于事:_对__事__情__没__有__什__么__帮__助__或__益__处__。 _比__喻__不__解__决__问__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慷慨陈词: _指__意__气__激__昂__地__陈__述__自__己__的__见__解__。_________
优化方案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RJ)精品课件:第八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字形辨认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词语辨析 1.云集·汇集 云集:指人群密集在一处。 汇集:指累积,也指水流汇合。 例:①慕尼黑上海光博会是在激光行业非常 权威的一个盛会,这里___云__集____了许多高端 展商,并且展示的行业门类也非常齐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分析指出, 近期黄金、白银出现暴涨,主要是多方面利 好因素的____汇__集_____。 2.耳濡目染·耳闻目睹 两者都有“看到、听到”之意。“耳濡目 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 到影响,强调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 自听到和看到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基础梳理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颠沛.(.(huìcuì)
呵.护(hē) 不啻.(ch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窘.相(jiǒnɡ) 剔.除(tī) 2.多音字
跻.身(jī) 演绎.(yì)
汲.取(jí) 矢.志不渝(sh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赏析】该诗是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诗人认 为,生命自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它“是 张没价值的白纸”。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现象 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各种生活的现象,才使 生命具有了具体的内涵,而生活的现象就是 直观中的各种色彩。由生活中的各种色彩, 通过人的直感和直觉,人才具有了各种精神 上的感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诗人便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活精神价值的 重视统一了起来。他不是仅仅爱一种抽象的 人生观念,也不仅仅把生活现象当作毫无精 神内涵的空洞的东西,而是通过对具体生活 现象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精神意义。该诗表 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 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优化方案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RJ)精品课件:第五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赏析】 面对花树莺啼一派春光,作者触 目生愁,又听到凄怨的笛声,视春景如秋, 想要登楼望远,无奈暮云重叠,表现了词人 羁旅漂泊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上片首句表达 在曲子结束的时候闲看风景却充满心事,次 句以景物衬托心情烦乱难定,鸟儿乱鸣,夕 阳乱思绪。下片再次思量不知谁家的曲子吹 出这么多愁思,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五课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 学发现的动力
第五课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 科学发现的动力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古诗品韵 清平乐[注]
江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花里嫩莺啼不定, 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一庭烟草 如秋。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 此词作于作者寓居扬州之时。
精湛.(zhàn) 贮.存(zhù)
剽.窃(piāo ) 心力交瘁.(cuì) 诋.毁(d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笃.信(dǔ) 啮.齿(niè)
惬.意(qiè) 卓.识(zhuó)
迄.今(qì) 挞.伐(tà)
2.多音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字形辨认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词语辨析 1.完善·完备 完善:着重于齐全而良好,语意较重。兼属 动词,在句中可充当带宾语的谓语。一般适 用于具体事物。 完备:着重于齐备,表示该有的都有了。语 意较轻。兼属动词,常受程度副词修饰。也 适用于具体事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词语释义 1.一塌糊涂: __形__容__混__乱__或__败__坏__到__了__不__可__收__拾__的__程__度__。____ 2.精疲力竭: __精__神__、__力__气__消__耗__已__尽__。__形__容__极__度__疲__劳__。____ 3.心力交瘁:__精__神__和__体__力__都__极__度__劳__累__。____ 4.骇人听闻:___使__人__听__了__非__常__震__惊__,_______ __多__指__社__会__上__发__生__的__坏_事__。________________
优化方案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RJ)精品课件:第八课单元考点对接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 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 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 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 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 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 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 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 “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 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 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 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 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也可以是探究者自己确定的。不管是哪一种 情形,我们都必须大致介绍这个将要探究的 问题存有什么样的问题。让读者对我们探究 的问题本身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也为下一步 的探究作铺垫。 2.表明探究意义。在亮出探究的对象之后,必 须用简洁的语言表明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意 义,彰明探究的价值所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 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 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 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 “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 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 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 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3.提出探究设想。上面的两个环节处理好之 后,紧接着就该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 法,并且应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 究的路径和凭据。 4.展示探究过程。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部 分,在这个部分要努力地调动出自己平素的 知识储存,并尽最大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 层面与当前探究的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考案练习 5、6课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3)命题人薛八廷审核人陈秀清一.选择题(15分每个3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顷.刻(qǐng)挞.伐(tà)狂飙.(biāo)缄.默(jiān)B.症.结(zhèng)抽搐.(chù)托庇.(bì)卓绝.(zhuó)C.钳.制(qián)揭露.(lù)梦呓.(yì)桎.梏.(zhì gào)D.筹.措(chóu)犀.利(xī)屈膝.(xī)钥匙..(yào chi)2.下列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羸弱全愈养老俸悠手好闲B.调和废圮记时器头晕目炫C.呕歌斥责笔记簿一塌糊涂D.牢骚协调癞虾蟆远见灼识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筚路蓝缕....,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C.泸州老窖以“1573年始酿”为噱头,结合其一贯的传媒优势大力撞击市场,在去年的媒体上一鸣惊人....,掀起了一股飓风。
D.我天天批阅语文作业,纠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喜欢咬文嚼字的习惯。
4.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世界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这个星球有千百年的历史。
B.什么动物吃蛞蝓呢?是行动缓慢、浑身黏滑的腹足纲软体动物?还是陆地小动物、爬行动物或鸟类呢?C.马克思的传记很多,这里选录的是德国传记作家海因里斯·格姆科夫等撰写的《马克思传》(易廷镇、侯焕良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的部分内容。
D.马克思忠于自己在《德法年鉴》所发出的“向德国制度开火!”的口号。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六课《 马克思》课件(共47张PPT)
主要作品: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 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1844年)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学的贫困》(1847)
身
于
实
——
现
海人
因 里 斯 格 姆
类 理 想 的
·
科社
夫 等
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评传的写作特点。 2、了解人类伟大的的思想家马克思 的人格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注意作者对马克思的主观态度。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于现实的关注,培养他们接 受苦难的精神态度。
导入新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 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 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 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 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 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奥斯特洛夫斯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 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 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 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 人们将洒下热泪。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 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 人阶级的政府。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6-2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A.科学绝不是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 这是马克思针对当时科学界自私自利的现状而发出的 教导和号召,号召当时的科学家们不要自私自利,而要公 而忘私地工作。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B.马克思激烈反对这些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家,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临江仙
都城元夕
宋·毛滂 闻道长安①灯夜好,雕轮宝马②如云。蓬莱③清浅对觚 棱④。玉皇开碧落⑤,银界⑥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⑦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⑧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简介】 《临江仙》,词牌名。
人 教 版 语 文
【解析】
注意总结文段意思,从“鸟”的角度看是
寻找旧巢、建筑新巢,从“我”的角度看是观察、引发思 考,两者的联系是本文的线索。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答案】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
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 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 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 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二)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6-1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
1846年和1847年,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
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组织中成功地进 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 会主义”的斗争。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 东的反动观点,科学地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同年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受该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 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
人 教 版 语 文
1843年3月该报被封闭。同年6月,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
结婚,10月迁居巴黎。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
1844年初,创办《德法年鉴》杂志,在该杂志上发表
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 文章,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是惟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 阶级,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 “武器的批判”。表明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同年4~8月所写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的哲学和经济观点作综合阐述。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
1.通读课文,识记字词;
2.理解马克思献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精神。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
人 教 版 语 文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
人 教 版 语 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甌第9章扩
步糸统调音
单元
考点对接
小说中人物形象鉴赏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
可以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
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
在这里“思考” 和“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地非一般性地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
1•选定目标。
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
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这个被选定的对象自己对
它确实是很有感觉的。
它可能是材料的选可能是遣词造句
择, 可能是主题的提炼, 可能是谋篇布局,
2.确认特色。
你选定的一点是不是该文本的特
色,不是你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的,我们还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你选定的的确是该文本的特色所在。
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深度思考。
所谓“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另一点就是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再一点就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
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一定深度"To
■真题回放
(2011•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朱启铃:“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
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
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
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
建设,
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铃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铃。
⑥“朱启铃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
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
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0
⑦朱启铃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
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
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 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铃:“人力、物力、财力, 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
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
朱启铃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
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铃,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己整整60 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
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铃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朱启铃(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两项是()
A.文章叙述了朱启铃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铃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铃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 才能。
D.朱启铃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
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铃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解析】D. “一己之力”用词表述不当,文中是朱启铃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筹建和创办了营造学社;E•北京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办法是朱启铃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探索出来属于无中生
【答案】DE
有。
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铃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文章第③⑤⑥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铃,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
【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铃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铃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铃,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铃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铃,就不可能在上个
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
物,直接突出朱启铃的贡献。
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 0那场大雨? 请
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两次提到大雨,分别在第① 段和最后一段。
应注意从内容、结构和表现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开篇写雨是为了引出人物,结尾写雨是为了营造落寞氛围,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力地表现了传主。
【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
缮,引出朱启铃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铃当年规划的格局)。
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铃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
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的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铃故居的杂乱,两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 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扩步糸统调音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