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内容理解题

合集下载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要谈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功能。

这里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

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经发生重要的改变,从普通的个体人格涵养途径提升到整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由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

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等于为公共艺术教育开掘了两大文化资源: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传统。

同时,他也就开掘这两种中国文化资源与借鉴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方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显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四)--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四)--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四)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未来社区建设的问题上, 我们首先必须重视政府的力量。

迄今为止, 无论是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城市化还是后发国家的城镇化, 在其启动运行的过程中, 政府都无一例外地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所涉及的各种事务均带有总体性。

具体言之, 未来社区建设首先是一个政策建构和实施的过程, 无论是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 还是社区改造工程的实施, 整个工程都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密切相关。

尤其是对那些特色社区和问题街区的改造, 更是要政策先行, 聚焦社会总体状况, 推进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社会融合的发展。

因此, 作为一个以未来社区建设为核心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建设工程, 政府必须通过其政策建构和行政实施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所谓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包办, 起源于欧美的较为流行的经验是所谓“PPP模式”, PPP主要是强调“引进私人资本, 建立起公私合作关系, 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 为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 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 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 各参与方达到比单方面更有效的结果, 在获得最大社会利益的同时, 各方也共同承担项目责任和融资风险”。

既然我们将城市更新落到具体的社区层面, 那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就应该努力将社区居民看作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力量, 纳入未来社区建设的进程之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未来社区建设进程中的社会参与之所以如此重要,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个城市只有在社区层面存在着活跃的具有较强社区归属认同的社会力量, 来自政府和市场的种种政策和举措才能踏实落地, 并发挥作用, 而不至于在社区规划改造的过程中发生对立冲突。

毫无疑问, 未来社区建设也是一个带有极强未来性的复杂工程, 而且, 其未来性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彰显, 就必须处理好其与现代和传统的关系。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六)(含答案解析)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六)(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六)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谈到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文体上的差异。

他说荷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

这跟两者所描写的人物的身份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旧约》的对象则不分阶级。

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

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

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举两个例子说明。

《水浒传》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宴饮时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参。

《红楼梦》里,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随了出来。

宝玉见蒋玉菡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问他戏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在哪,可惜无缘得见。

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

宝玉连称幸会——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琪官接了,笑道:“……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

”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

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

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

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

”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

《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题(三)(含答案 )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题(三)(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一轮复习训练题语文(三)(信息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

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

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

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

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

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

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

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

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

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

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村落是基本的农业人口居住单位,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经济、血缘与文化的种种关系,使村落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凝性。

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在战国之前直接表现为村落的共同体机制。

战国之前的村落基本是集聚式村落,有统一规划的住宅、窖穴,有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陶窑等作坊,还有紧邻村落的公共墓地以及村落的防护设施。

居民们“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在井田制下进行着集体劳动,有着浓厚的共同体色彩。

战国以来的村落继承了这一传统,村民们仍是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居村落,甚至是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但集聚式村落仍是主体构成,且是其他类型村落的归宿。

中国古代的集聚式村落一直延续到近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村落的内凝性依然存续。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以及村落中的邻里守望是其凝聚的重要纽带,村规民约是村落内凝性的制度呈现。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相当一部分村落流行集体耘田。

农忙时节,村民们往往以互助、换工等方式,统一组织集体耕作,有的还以秧鼓助力,活跃气氛,提高效率。

另外,一些村落中的村民还为生产互助而结社,汉代即有“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的记载,汉以后村落中亦多有生产互助性结社,如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等。

对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村民往往普遍参与,使其成为村落的集体活动。

以祭社为例,自先秦至明清,祭社活动一直是村落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所折射的是农民对土地神的祈望和诉求,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精神纽带。

先秦时期,人们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

战国以降,这一传统相沿不衰,汉代村落之祭社便是举家而动,杀猪宰羊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肉,歌娱宴饮。

史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

”魏晋南北朝之村落,社日也是“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的概念源于国外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其思想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科幻小说作家弗诺·文奇教授的代表作《真名实姓》,小说中黑客们可通过脑机接口将其意识映射进虚拟网络世界。

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创造了一种和物理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Metaverse,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Avatar)进行交流娱乐,元宇宙“Metaverse”和数字化身“Avatar”的概念就此诞生。

21世纪以来,科幻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机器人、梦境交互、VR游戏等场景丰富着人们对元宇宙的认知和想象。

直到2021年,随着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字节跳动、脸书、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发布元宇宙战略,彻底引燃元宇宙热度,2021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目前来看,元宇宙作为综合大数据、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通信、交互等一系列DICT技术的集大成者,将同时影响作用于科技、经济、社会等多个纬度,因此不同领域对于元宇宙的认知及观点也各有侧重。

目前业内针对元宇宙尚未形成公认定义,但对于元宇宙关键特征的认知基本形成共识。

形成以下六大核心特征。

全方位的沉浸体验:沉浸体验是衡量下一代人机交互性能的重要指标,元宇宙的沉浸感,不仅是传统3D图像空间或故事世界的沉浸感,更多的是社交沉浸感以及基于此而激发互动和创造内容的沉浸感。

数字孪生与数字原生:元宇宙可以映射物理世界、可以基于物理世界混合改造,即通过数字孪生,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等信息技术,感知物理空间全要素数据,完成多穴度高精度3D建模及驱动渲染,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虚实交互,塑造描述、诊断、预测、决策智能认知全过程,构建元宇宙虚拟世界。

元宇宙也可以塑造一个独立于物理世界的数字空间,即数字原生,用于在数字空间中探索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体验。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讨论的起始点是“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格言所表达的普遍观点。

就是说,发明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社会有一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人们普遍承认,某种技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或是作用有限的。

想要做发明家的人为金钱和名誉的前景所驱使,察觉到了这种需要,并努力去予以满足。

某个发明家最后想出了一个比现有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技术高明的解决办法。

如果这个解决办法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与其他技术也能协调,社会就会予以采纳。

相当多的发明都符合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常识性的观点。

1942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曼哈顿计划,其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抢在纳粹之前发明出为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技术。

3年后,这个计划成功了,共花去2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0多亿美元)。

其他的例子有,1794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来代替把美国南部种植的棉花的棉绒剥离下来的繁重的手工劳动;还有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来解决从英国煤矿里抽水的问题。

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使我们误以为其他的重大发明也是为了满足觉察到的需要。

事实上,许多发明或大多数发明都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人搞出来的,当初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的产品的任何需要。

一旦发明了一种装置,发明者就得为它找到应用的地方。

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消费者才会感到他们“需要”它。

还有一些装置本来是只为一个目的而发明出来的,最后却为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的目的找到了它们的大多数用途。

寻求使用的这些发明包括现代大多数重大的技术突破,从飞机和汽车到内燃机和电灯泡再到留声机和晶体管,应有尽有。

了解到这一点,也许会令人感到吃惊。

因此,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相反。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托马斯·爱迪生的留声机的发明史。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项分层复习真题练习——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项分层复习真题练习——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项分层复习真题试卷练习——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文学奖颁发给“文学家,他曾在文学园地里创作出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无法脱离政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其最突出的偏向恰恰是其政治趣味。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身不由己地奉行了一种——“中立国”的政策。

文学奖获得者大多来自北欧和一些较小的民族国家,他们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中立,文学成就显得平庸,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新和探索。

在对待苏联作家时,瑞典文学院的政治趣味显得更为褊狭。

五名获奖者为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布罗斯基,除了因文学性而获奖的肖洛霍夫之外,要么是“流亡者”,要么是“叛徒”,要么是持不同政见者、三人流亡异国,一位拒绝流亡却选择了自我放逐。

1964年,萨特发布拒绝受奖的声明,批评诺贝尔文学奖在冷战中偏向西方阵营,或对东方阵营的叛逆者或“理想主义者”青睐有加。

材料二: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的《吉檀迦利》是一部献给神的颂歌集。

他无限崇敬的神,是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

泰戈尔一生都在思考神、自我和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正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信仰标准——自由、平等、博爱——来包装印度传统宗教的神,其实质是他的以人为本的宗教。

这里面包含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感和与万物的亲近感。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说,泰戈尔诗歌里“充满了为全人类所理解的真正的人性”。

“这位诗人的动机之一是在努力调和人类文明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乃是我们当今世界的特征。

”众所周知,泰戈尔获奖时,欧洲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而时代的语境正是寻找救世良方、解除欲来之危机。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这一点的。

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是特殊的。

他是印度高种姓婆罗门的后裔,却远离了印度文化的大氛围:他出生在特立尼达,但对这个曾被西班牙和英国先后殖民过的岛国的贫瘀的历史文化并不认同:他接受了英国教育并定居此地,但又无时不在一种“中心”(殖民地)和“边缘”(宗主国)感觉之间徘徊。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4年,曹禺发表其成名剧作《雷雨》,此时距中国话剧诞生不足30年。

茅盾曾评价:“当年海上惊雷雨。

”《雷雨》的出现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此后曹禺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这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名作,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它们不仅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而且常演常新,此外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京剧、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

那么,曹禺戏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曹禺走上戏剧创作之路,与他在南开新剧团阅读《易卜生全集》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相关。

他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曹禺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他所熟悉的。

曹禺称写作为“心血”,正因心血的滋养,让他的戏剧具有了生命的能量。

他曾告诉老伴李玉茹,在《雷雨》成稿之前,他已反复写了很多场景和片段,不满意就重写,以致废稿塞满了床底。

由此可见,优秀的创作者,是时代生活作用于心灵并在艺术的熔炉里锻造而成的。

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崛起的一代剧作家,深受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

他关注现实,也注重艺术的旨趣。

他描写现实,却不拘泥于写实,表现出对发展趋向充满理想主义的憧憬。

《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北京人》中愫方、瑞贞奔向自由的步伐,都是沉郁、幽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

曹禺的一些戏剧素材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不仅没有接受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一份可以品评的人生况味、一方渴望进入的意象丛林。

这是因为,剧中人与今天的观众依然能产生某种精神连接、情感共鸣。

《雷雨》中繁漪“最雷雨的性格”里对爱情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北京人》中愫方隐忍而哀静的目光,《家》中瑞珏弥留之际对于飞雪的怅望,那种情感的张力直达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

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

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

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

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

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

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

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

_语文丨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新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_语文丨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新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 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 新高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考古编制岗位却总是空缺”错,材料二原文是“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 选项范围扩大。故选 C。 2.A【解析】“历史学对考古学起着决定和指导作用”错,夸大了历史学的作用。故选 A。 3.D【解析】D 项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相融合取得的成绩,其余三项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取得的成果。 故选 D。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楚。着重论证考古学需与历史学互相交融,提出推进考古学 与历史学融合发展的三条措施。②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考古人才短缺问题,通过 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从现象到原因到方法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层层深入。 (每点 2 分,共 4 分。能找准两则材料结构、思路,归纳简练即可酌情给分) 5.示例: ①工作方面:给予人才成长足够的空间,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搭建科研交 流平台等。 ②生活方面:改善生活条件,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 (每点 2 分,共 4 分。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D【解析】半碗泉是老人能守在岛上的生存条件,没有象征意义,犯了故意拔高的错误。故 选 D。 7.B【解析】“后悔不听队长的多次叮嘱”错,于文无据。故选 B。 8.示例一:有必要保留结尾段。 ①情节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与开头呼应,首尾衔接紧密,情 节完整。 ②主题上:“抽出时间去岛上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有长眠在那里的两位烈士”深化主题, 表明自己对老人和烈士的敬重。 ③人物形象上:用“我”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充满感激之情,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老人主动 守岛救人的高尚品质。 ④表达效果上:最后一段更加真实感人,能进一步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示例二:没必要保留结尾段。 ①情节上:倒数第二段写老人救起的人数,表明老人守岛发挥了巨大作用,照应了整个事件, 情节完整。 ②人物形象上:倒数第二段及前面的话语,使老人的形象已经很鲜明。 ③主题上:前面叙述老人守岛的经历和原因,已经表达出了对老人的高度崇敬之情了,没有结 尾段,主题也非常深刻。 ④表达效果上:以倒数第二段老人意犹未尽的话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观点不占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给 6 分。学生能根据情节内容和段落所处位置分析其 作用,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 CBD 6—7 BA 10 CDF 11—12 DB 15 B--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内容的能力。

【题目详解】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

故选C。

2.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详解】B.“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

根据材料二原文“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

故选B。

3.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目详解】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

A.诗句意思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

B.语句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思考,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

C.“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

D.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

故选D。

4.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目详解】根据原文“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比较异同)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比较异同)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比较异同)【考情分析】信息类阅读是由多则不同材料构成的,比较材料的异同自然成了应有之义。

这类题实际上还是考查信息的概括,只不过是侧重材料整体上的异同比较。

而这正体现了信息类阅读中不同侧重点的材料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组合的特点。

考查内容一般有比较材料的角度、重点内容及表达方式,材料的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题目常比较的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考点要求】1.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2.在理解语言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3.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4.能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内容具体,依据充分。

【方法指导】【备考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水平质量4-2中明确提到: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这段话就是高考信息类文本试题命制的依据。

其中“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就是文本比较题目的命制依据,可见,文本比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道常规题目。

第一、文本内容要点的梳理与概括是比较的基础,这一点做不好,比较谈不上;第二、不同点必须明确角度;第三、答案的拟写要在文本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整合,不能照抄内容要点或原文;第四、题干中的“简要分析”“概括说明”等词语要认真领会,在答案中有所体现。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类比论证,归谬论证。
重点探究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考生不 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思 路,弄清楚题目的设误点有哪些。只有这样 ,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从而准确快速地 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设误八大雷区
一、以偏概全,范围不清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 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 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 【试题】D.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 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 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答案解析】过于绝对。显然“就会使…… 灭绝”说法太绝对。
高考“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常见设误类型
1、以偏概全,范围不清

2、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堂 小 结
3、答非所问,不审题目 4、源流倒置,因果混乱 5、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
本的理解。
因果倒置
五、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 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原文阅读信息】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 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人们之所 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 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 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 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
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
原动力。
D
四、源流倒置,因果混乱
【原文阅读信息】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 银入不敷出,导致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另 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 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下,人们开始将寻求因的目光投向海外。
果 关 系 颠 倒
• 6、在理解词、句含义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代词 (它,它们,其),必须紧扣上下文内容,明确 指代内容(指代可能是近距离的,也可能是远距 离的),还应特别注意前后的指代是否一致,范 围是否统一。
7、熟悉基本概念。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是两个字的“比喻”
“拟人”“对比”,而说明方法一般为三个字的“打比 方”“作比较”等。
3、精读后,重视语感,多相信第一感觉, 但不能仅仅凭初读的感觉来确定答案,因为 有些题目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表 面上文从字顺,合情合理,实际上可能和原 文有差别。
4、最后一题推断题,有些选项在原文可能 没有出现,但可能是正确的,因此要根据原 文做合理推断。
• 5、推断题中,推断和结论都正确,还要注意推 断过程是否有错。如果在推断过程中发生中途易 辙、偷换概念、大小失当、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等偏差,势必影响整个选项的准确性。
【试题】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 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原文阅读信息】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 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 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 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 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 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 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 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 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涵盖 了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 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
在“论述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 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 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也不会太多。
【原文阅读信息】溴xiù甲烷wán能杀灭许多有害 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A. 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 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二、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 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 【原文阅读信息】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 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 学和学术讨论。
• 【试题】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必口然,需求量 不断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了危机。
七、曲解原意,夸大缩小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 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 和效用等。 • 【原文阅读信息】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 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 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 态的环最境大得 化到 。最 绿大 色限 经度 济的以可人持为续本利,用其和主有保旨前护是提, 服实 务现 于利 人润 的 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 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 主义。

三、答非所问,不审题目
题目中问的是甲事物,选项说的是乙事物。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
会和感悟。
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
生的自我超越感。
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
的审美想象。
实用类文本侧重于信息筛选综合 论述类文本侧重于概念内涵理解。
知识点拨
1.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个对照
★ 题干 ★ 选项 ★ 原文
• 最高原则
强化文本意识,答案就在原文
2. 高考不允许带出试卷,但允许在试卷上任 意涂抹。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养成勾画标注 原文的习惯,善于寻找“阅读敏感点”:
界定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的词语; 涉及解说概念、内涵的句子; 包含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句子; 带有议论总结性或表现作者写作意图(文章 主旨)的语句; 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传神的句子。
• 【试题】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夸大事实
【原文阅读信息】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 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 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 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 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 的目的。
【试题】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 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原文中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做到的是“向任何方 向运动”,而B项却将其夸大为“可以飘飞到任 何想去的地方”,这就犯了夸大事实的错误。
19
八、主观臆断,过于绝对
• 【原文阅读信息】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 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 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试题】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 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原文阅读信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 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 解。
【试题】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
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
6、时态模糊,混淆模态
7、曲解原意,夸大缩小
8、主观臆断,过于绝对
尊重文本,灵活判断
解题步骤口诀
• 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 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 • 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 • 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
【注】排查的先后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试题】A.不久前《参考消息》凭空等捏3造份中 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 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六、时态模糊,混淆模态
时态模糊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 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混淆模态指命题人或弄 错偶然与必然、或弄错肯定与否定、或弄错是与非等 关系 。
• 【原文阅读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 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 中东政局变化等或因然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 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文章结构模式:总分总,分总,总分,并列式,层 进(递进)式,横式,纵式,纵横式以及先破后立,边 破边立等。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好辨别,比喻论证也不难,对 比论证一般需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道理论证一般指 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可包含引用论证)或者作者采 用“讲道理”的方式行文。
• 【试题】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 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 学和讨论。
• 【原文阅读信息】在日本四年,他(杨守敬) 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 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 【试题】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 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