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启发式教育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经常碰到有关孔子的言论,其中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得不讲了。
我们将从了解“不愤不启”开始,走近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学。
希望为考生学习有所帮助。
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启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思考,急于解决但有尚未完全搞通时的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清楚的另一种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也就是说孔子提倡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就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任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对某一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就不要告知学生任何结论性的知识,要等到学生处于“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再进行点拨,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但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教师必须要等到学生“愤”、“悱”之后再“启”、“发”,但是如果我们教师只是消极地等待学生自发地去“愤”、“悱”,恐怕会贻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作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应该是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其“愤”,让其“悱”。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作者:郑辛梓来源:《成才》 2014年第12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教学思想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它对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满堂灌”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为孔子首倡。
发展至今,它已成为了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教学优势及显著效果,早已为人们所推崇。
那么,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就表达得很清楚。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这里的“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学生经过学习和思考,对某一问题尚未达到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对某一问题还没有达到想表达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够由此推知其他方面,那就不必再继续讲了。
因为这个学生还没有积极主动去思考,教师讲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主张把掌握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反对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认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最终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展思维能力;其次,他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地启发;第三,他强调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孔子的这一教学思想启示我们,要运用好启发式,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敏锐观察和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孔子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对我的启示
孔⼦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对我的启⽰孔⼦是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的⾸创者。
它⽐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了⼏⼗年。
孔⼦的启发诱导是其教育原则和⽅法的核⼼,这⼀⽅法千百年来也备受推崇。
因此启发诱导式在教育界具有深远意义。
⼀、孔⼦启发诱导式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法上,孔⼦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照朱熹的注解:“愤者,⼼求通⽽未得之意;悱者,⼝欲⾔⽽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医⽣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引导、引发,帮助学⽣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向,即“开其意”、“达其辞”。
⽐如让学⽣认识⼀个四⽅形的东西,告知⼀⾓⽽不能退职另外三个⾓表明学⽣尚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当时就不要勉强教他,如果将其余三个⾓不厌其烦地⼀⼀告知,就会养成学⽣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发展。
这同时也表明了孔⼦,孔⼦的启发诱导式教学,不管是探索求知,积极思考,还是举⼀反三,其施动者者主体都是学⽣,⽽⾮教师,也就是突出了学⽣的主体性,课堂教学重视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孔⼦的启发诱导式教学主要有三种:提问式、⽐喻式、讨论式。
对于提问式,孔⼦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对于⾃⼰的观点,不直接说出,⽽是通过反问句的形式向学⽣提问,对学⽣进⾏启发,引起学⽣的思考。
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孔⼦也会⽤⽐兴⼿法,他不直接回答学⽣的提问,,⽽是以“兴”、与“⽐”的⽅式引发学⽣的联想。
可见,发动学⽣独⽴思考,是启发教学的基本前提。
简单地说,孔⼦启发诱导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的内容:第⼀,视学⽣为学习的主⼈,强调激发学⽣学习的主动性。
第⼆,注意把握学习机制,提⾼学⽣的学习能⼒。
第三,孔⼦的启发是循序渐进的,所谓循循善诱。
第四,孔⼦的启发是⼀以贯之,举⼀反三的。
由此归纳出,孔⼦的启发诱导式教学原则有如下两个特点:第⼀,孔⼦更多地强调了启发的时机。
在他看来,要调动学⽣的积极性,⾸先要了解学⽣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的⼼理状态,适时施教。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启发式教育是一种以发掘学生内在知识和思维潜能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启发式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教而不厌,诲人于深而悦人”,他认为教育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追问,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同样地,苏格拉底也通过对话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他认为,通过自我发现和探索,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对话和提问的教学方式正是启发式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其次,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质。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苏格拉底也认为,知识和智慧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他通过质疑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和品质培养的教育观点与启发式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契合。
第三,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自己去努力学习,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教导。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巩固和扩充自己的知识。
苏格拉底则主张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来获得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这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与启发式教育中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致。
第四,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智慧和素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追求卓越,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深厚的智慧。
苏格拉底则认为,智慧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真理并使其生活更充实有意义。
他通过哲学探讨和批判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论语中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
论语中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论语中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1.体现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句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3.“体现教育中的平等公正:有教无类4.因材施教,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5.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6.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7.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9.强调实践的作用:“听其行而观其行”10.强调榜样的作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11.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友辅仁”12..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不迁怒不贰过”13.强调严于律己:“讷于言而敏于行”14.强调因材施教:“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在古代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孔子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理念着重于启发式思想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质。
为此,他提倡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孔子的启发式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学生为主体: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学以致用:孔子注重实际应用,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倡导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性。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真知的获取。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激发质疑和思考: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建立在思考和质疑的基础上的。
他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本质。
2. 强调自我认知: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智慧的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无知,并通过不断自省和反思来获得真正的智慧。
3. 培养道德品质: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因此,他注重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三、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的启示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论语中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
论语中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1.体现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句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3.“体现教育中的平等公正:有教无类4.因材施教,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5.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6.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7.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9.强调实践的作用:“听其行而观其行”10.强调榜样的作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11.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友辅仁”12..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不迁怒不贰过”13.强调严于律己:“讷于言而敏于行”14.强调因材施教:“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观点。
以下是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1. 尊师重道: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和崇拜教师。
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地位和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提倡师道尊严,将教育视为师德问题,并将其与治国理政相结合。
2.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学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倡导"君子修身,以安百姓"的思想,将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和贡献社会的手段。
3. 教育人性: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实用主义教育:孔子强调教育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他提出"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著之者"的教育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5. 求真求实:孔子注重对事实的观察和实证,他主张学生应该基于真实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学习与思考。
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虚浮和空洞的学术讨论。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要求学生在行为上具备诚实的品质,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价值观念。
6.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7. 终身学习:孔子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时期。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打破阶级界限,让更多的人受益。
2. 因材施教:孔子强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潜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 学以致用: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学生要将学到的道德规范和礼仪知识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 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来帮助他们自行发现问题的答案。
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教育理想强调普及教育、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和启发式教学。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从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注意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间的异同作以比较,以有效指导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产婆术一、孔子与启发式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开了先河并占有重要地位。
[1 ]提到孔子的启发教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 ]这句话。
孔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启”“发”的前提是达到“愤”“悱”之境。
孔子认为,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即“愤”之时,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与学生指点,学生才能有很大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甚至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授新的知识。
“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思考后,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
如果学生不是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不启”“不发”“不复”的“不”,强调了“愤”“悱”的必要性。
[3 ]也告诫执教者在没有抓住启发的时机时,不必一味启发,可以暂时放下,腾出精力去创设新的启发时机。
二、苏格拉底与“产婆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催产婆,从母亲的接生工作中,苏格拉底得到启发:产妇生产虽然需要产婆帮助,但生出婴儿则是要靠产妇自己。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存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所以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
也有名为“苏格拉底问答法”,简称“产婆术”。
“产婆术”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师生平等辩论来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思想的艺术。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都是教学法的伟大借鉴。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具体程序如下:1.倾听。
孔子提倡的三个教学方法
孔子提倡的三个教学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孔子提倡的三个教学方法包括言传、身教和启发。
言传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承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
孔子善于言传,他通过言语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概念。
孔子的《论语》就是他言传教育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和教育观点,对后人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言传之外,孔子还极为重视身教这一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地示范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认为,一个教师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才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身教的榜样,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孔子还提倡了启发式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孔子经常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孔子称赞子贡“四维不辍”,指出他的好奇心和追问精神。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实践,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孔子提倡的三个教学方法分别是言传、身教和启发。
言传教育是通过言语传达知识和价值观念,身教教育则通过教师的榜样行为来影响学生,启发式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现。
这三个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和卓越性。
在当今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发展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学方法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注重言传身教。
他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身教。
他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他常常说“吾未见好德如好学者”,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其次,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说“教无类”,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最后,孔子注重实践教学。
他主张实践教学,认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践,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他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言传身教、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和实践教学等方面。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其运用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3)叩其两端,攻乎异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现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能准确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
例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
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
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
那你知道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含义《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启发的关键在于找准时机。
不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切不可草率告知;不到心知其意,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之时,切不可轻易言明;已透彻讲解了四角亭子中的一个角,还不能去推演其余三个角,对此,切不可跳过去讲新的内容。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这一章的内容出发,提出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对其中始终想不通的问题,老师通过“启”而“开其意”;对其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学生无法找到精确的言语来表达意思,老师适时通过“发”而“达其辞”;而老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的时候,也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和盘托出,否则就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进一步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了,所以老师是只讲其一,不及其余,其他方面交给学生自己去领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启发式教育的根本思路与基本过程,而孔子是如何将这样教育方法付诸实施和得以体现,也就是启发式教育的总体结构与具体操作则很少涉及,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施启发式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全面把握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的内涵,需要考察孔子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及其教育思想的整体性与一贯性,需要从教育原则、教育模式、考核方法、教育特色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教育法的精髓:启发式教育的原则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以身垂范、学生感性体悟,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启发式教育的模式是以学生提问为导向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启心灵,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节点的制约,实现新超越;启发式教育的考核方法重在能力评价而非识记测验,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启发式教育的特色是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情境学习,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师生一起做到干中学与学中干有机结合。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一、苏格拉底问答法1.1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起源和基本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而来,而是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得到的。
他倡导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和探求真理,从而达到认识和学习的目的。
1.2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和作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是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对话性,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促使他们在互动中逐步发现和建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深刻思考,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2.1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来源和基本原理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古代儒家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建构知识、培养品质和形成道德。
2.2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重视启发性、人文性和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品德,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苏格拉底问答法更注重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发现真理;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更注重对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通过启发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
3.2 联系苏格拉底问答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都强调启发性教学,都强调对学生思维和品德的培养,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们都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都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合这两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
“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
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
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
他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放到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
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摘要:1.孔子的教育理念概述2.启发式教育案例一:颜回请孝3.启发式教育案例二:子贡问政4.启发式教育案例三:子路请教农耕5.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6.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正文: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他强调“育人人为本”,提倡以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分析其教育理念及具体实践案例,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孔子提出了许多启发式教育的案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案例一:颜回请孝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性格谦逊、孝顺。
有一次,颜回请教孔子如何孝敬父母。
孔子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问他:“你觉得怎样才是孝?”颜回说了自己的想法。
孔子接着问:“那你能不能用行动去证明你的想法呢?”颜回恍然大悟,明白了孝道的真谛。
孔子通过这种方式启发颜回,让他自己去思考、实践,从而真正领悟到孝道的内涵。
案例二:子贡问政子贡擅长辩论,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求道德、仁爱、信义,你先去做好这些事情,然后我来教你如何治国。
”子贡照做后,果然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孔子通过启发式教育,让子贡在实践中学会治国之道。
案例三:子路请教农耕子路擅长武术,但不懂农耕。
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农耕方面的知识。
孔子告诉他:“农耕就像治国一样,都需要遵循规律、勤劳付出。
你去试试看,自然就会明白了。
”子路照办,经过一段时间的农耕实践,他深刻体会到农耕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成果。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和体验,从而真正领悟到人生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启发式教育:1.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一、教育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一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
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
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等等。
丝室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
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张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子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
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目“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孔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孕育中国文化的土壤。
孔子本人不仅留给我们像《论语》《春秋》那样的书籍,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的思想,尤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思想。
在《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并对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做出了阐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现实的验证和人们的肯定,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传承他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并逐渐发展他的思想,。
这些都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有这种重要作用。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育;新课程改革Confucius is China's famous educationalist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great thinker,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He represented by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China is the soil. I like not only for our Confucius and analects of books for us, that he is more, more importantly, he thought of education.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ducation has many records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chapter, and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heuristic education made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heuristic education proposed by more and more realistic test and the people, more and more educators inheritance of his education thought, and gradually heuristic development of his thoughts. All of us have this kind of education reform of today.Keywords: Confucius, Heuristic educati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春秋战国之交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该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先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启发式教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摘要】启发式教学产生得很早。
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
他的启发式教学俗称“产婆术”,主要是在师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通过不断地反诘学生思想中的漏洞,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启发式教学要追溯到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主要是通过引起学生的类比联想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认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创新思维、提高认识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关于启发式教学,众人观点不一。
但经过继承与发展,普遍学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
”注重思维的引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教学民主性则是其两大特征。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有这样的看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关于这句话有一个深刻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诽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积极思考或想表达某一问题而陷于
一种求懂未懂,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境地时,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启发与引导,从而使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
二、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深层探究
启发式教学博大精深,这里面就要求老师把握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怎样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境地,二是何种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的进行研究探讨。
对于启发式教学,分为三个心理阶段来解释:了解学生、抓住时机、适可而止。
首先,了解学生。
我们会联想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的确,有教无类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不了解学生学习处于何种层次,思维达到何种水平,那么这位教师就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启”“发”教学。
其次,抓住时机。
了解学生固然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但是打开学生的心扉,还需要看准时机。
“时”也就是朱熹所讲的“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未得”之时。
只有这样才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否则会挫伤学生已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适可而止。
当我们对学生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启发的时机有了很好的把握时,可以“开其意”“达其辞”。
但“开”“达”到何种程度为最佳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是说,当学生不能很好的对老师所讲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教师就不要再“开”“达”,否则学生可能会因为“开”“达”超过自身的能力而失去
信心,失去“求通”、“欲言”的主动性,从而使教学进入死胡同。
因此这种启发式教学应该由了解学生到抓住时机到适可而止,一步步进行诱导,依次循环提高。
三、启发式教学对教学实践的启发
结合教学实际,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对“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我觉得应注意如下几点:
1、课上多一些有效提问,加强启发式教学
适时有效的提问是启发教学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误认为问题多了,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了,就是启迪学生思维了,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变成了一问一答的套路。
这种以问题的多少来衡量启发式教学效果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学生可能会因为应付过于简单的问题或过难的问题或是根本没有意义的问题而失去学习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给思考的时间,学生不会时,适时启发提示。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使学生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学生已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无需再启发,而对那些学生还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老师则应在解题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模糊处适时地去点拨他们,诱导他们。
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根本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居于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在一个问题提出
后,总是急于得到答案,马上迫不急待地去提醒学生,暗示学生。
明明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都被老师“半路拦劫”了,依着老师的启发提示学生的回答被一步一步地“逼”向了老师想要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受到了限制。
“不愤不启”变成了“没愤就启”,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3、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述,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失去表达的机会。
小学生由于自己的年龄特点,都不太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对问题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就是苦于不能有条理的说明理由,不能很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往往这时候,有些老师为了进行后面的教学环节,马上抢在孩子前面说:“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是不是……”这样,教者就把要得到的答案一股脑说出,老师也顺利地完成了一个一个的教学环节,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引导得很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对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启发、诱导。
但这种启发完全成了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还是把知识灌给了学生,失去了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意义。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表达。
让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和严密性。
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不能浮于形式,而应在实质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变得乐学善思,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教程》,王守恒、查晓虎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
[2] 《心理学新论》,李铮、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